回覆列表
  • 1 # V搜林影寺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是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路易絲·弗萊徹、丹尼·德維託等主演的劇情電影。​影片講述了邁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該片於1975年11月19在美國上映。1976年該片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麥克·默菲(傑克·尼克爾森飾)由於厭惡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自從他來到後,本來平靜的精神病院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件。精神病院遠非麥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難所。護士長拉契特(路易絲·弗萊徹飾)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為準則。病人們受到了嚴格的管制,還不時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麥克默菲對拉契特的行為十分不滿,不時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她加以攻擊。在精神病院裡,病人們被剝奪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慾望的權力。​拉契特處處針對麥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樂折磨病人,並冷酷地拒絕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愛棒球的麥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錦標賽的實況轉播時,拉契特又想方設法拒絕。雖然麥克默菲最後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長”的支援,湊夠了表決的票數,但拉契特卻又以表決時間已過為藉口而拒絕開啟電視機。更多精彩電影來林影寺吧!​麥克默菲想讓病人們打起精神,快樂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們帶上了汽車,來到了一個小港口。他們偷了一條船,到遠海釣魚作樂。病人們欣喜若狂,但回來後,麥克默菲受到了懲罰。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個女人弄到了醫院,鬧得天翻地覆。聞迅趕來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脈自殺,而冷酷的拉契特卻無動於衷。這使原想要逃離病院的麥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撲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沒有死,可麥克默菲卻受到了最慘無人道的待遇.電影《飛越瘋人院》誕生於1974年,它的出現成為了60年代美國人生活的抽象體,那時有不少人看了電影就想到自己,大多數人都是懷著“看看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的心理走進電影院的。​影片《飛越瘋人院》的成功與那個時代大眾的觀看心理有著重要的關係。瘋人院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導演有意地將整部影片放置在這個具有很大侷限性的空間進行拍攝,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指向性,讓觀眾集中地從瘋子的身上窺視到自己,給生活在那個社會中的人們注入一種信仰:自由、自我。

  • 2 # 喂那少年

    舒緩的音樂聲裡酋長漸行漸遠。

    最後一天的凌晨他對麥克講,我們走吧,我感覺我現在像山一樣壯。

    最後一次擁抱過後,酋長親手結束了麥克的生命。他說我不能丟下你。

    麥克若天堂有知,該會微笑吧。

    追求自由,捍衛尊嚴,挑戰體制,絕不低頭,麥克最後沒有離開瘋人院,但是他的影響早已超越個體,在另外一些人的身上顯現。高貴精神的傳播遠比精神本身更加寶貴。

    再看《飛越瘋人院》,依然抑制不住地感嘆。片子結束,最先想到的兩個詞便是尊嚴和勇氣。

    綜觀整部影片中的各個人物,我們會發現護士瑞秋是一個很矛盾的存在,其他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找到合適的詞語以某一個確定的角度加以評判,但是瑞秋不同。她一方面是精神病院裡盡職盡責受人尊敬較為權威的工作人員,以其特定的身份堅持她的原則,一絲不苟地對待她的工作,另一方面,她是一個無情的管制者,是冰冷體制機器上的一個沒有感情的螺絲釘,協助體制碾壓病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尊嚴。在每一種社會環境下,總有一些事情是無解的,比如人的價值評判。

    瑞秋的盡職體現於其對規則的維護,她是沒錯的,規則之所以以條文形式列出來必然有其科學依據,比如休息時間播放的音樂,或許的確聲音對於聽力正常的人來說過大,但是畢竟病院裡還有為數不少的聽力非正常者,每個人都應當受到照顧,集體生活中必然會有一部分人犧牲個體利益以求得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這無可厚非。但是當注意到瑞秋小姐在每一次集體討論中從無波瀾的威嚴的眼神,我會不由自主地將她視為那個冰冷的無形的體制機器的代表。麥克想看世界比賽,甚至爭取到了多數病人的同意,但請求依然被駁回;契士想要自己的香菸,遭到拒絕,甚至電擊;老人希望獨處,瑞秋小姐以集體生活有利於治療為由駁斥其想法。在這個瘋人院裡,病人是沒有生活自主權的。在規則面前,人失去了爭取正常自由生活的權力。

    麥克墨菲的加入無疑給整個精神病院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他質問自願進入病院的人:你們每天如此厭惡這裡,卻沒有勇氣出去生活?他一次一次說你們真的以為自己是瘋子嗎。麥克身上可貴之處在於自我的覺醒,更在於對尊嚴的追求。每個人都希望看世界比賽,但是面對瑞秋小姐的威嚴眼神,沒有人敢舉手。在世界比賽的紛爭中最感動我的不是麥克以自身行動帶動起多數人挑戰體制,而是請求被無情駁回後,一群人對著沒有插電的電視機看著電視螢幕裡反射的自己的影子激情地講解比賽場景的畫面,他們笑著呼喊著激動著,如同比賽盡在眼前。有些時候我們拼盡全力去爭取一些東西,卻因為各種不正當的理由而無法如願,命運面前個體的渺小之感往往讓人們趨於沉默,但是麥克墨菲不同。我想起《老人與海》裡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給打敗。

    在這樣一個瘋人院裡,瘋子的概念其實是相對模糊的。參與討論的幾個人固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但是我們無法準確判斷哪個真的是瘋子。或許也正因為此,所謂尊嚴才如此重要。不要信奉規則信奉命運信奉所謂的大家都說,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麥克墨菲什麼。我一定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愛他靈魂裡的自由。無疑他最終把生命斷送在了瘋人院,可是從邁入瘋人院的那一刻開始他都不是屬於這裡的。我們感覺得到瑞秋小姐對他的管制,感覺得到他的憤怒,甚至在耗盡力氣也搬不起大水泵的時候,我們感覺得到他的無能為力。但是無可否認,他和其他病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從來不會服從於對抗個人尊嚴的規則,他樂於以他的方式反擊體制的管束,他勇於逃出瘋人院帶領一群瘋子體驗正常人的生活,他永遠充滿希望,從來不曾喪失信心。瘋人院於他只是生活裡一個無奈的存在,他試著掌控它,超脫它,但是瘋人院於其他病人來講已然成為生活本身。或許這也是麥克有勇氣挑戰體制執意逃脫而其他人縱使不滿於這裡的生活也依然沒有勇氣離開的原因。

    每個人都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要相信個體的力量。在一個群體中生活,被一定的群體生活的慣性所驅使,很多人會漸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喪失追求自我的意識。這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之下危害並不明顯,但是當社會機制的發展漸漸脫離人們的訴求,甚至開始對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傷害的時候,這種現象的危害會變得十分明顯:受傷害的個體沒有反傷害的意識。這是最讓人感到悲哀的事情。任何不良程序遭到有效遏制其不良效果總會被削弱甚至避免,但是如果一個惡性迴圈遲遲無人干預呢?瘋人院對於在那裡長期生活的病人來說就是一種已經脫離個體訴求的權威體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責怪任何人,瑞秋小姐,院長,甚至保安?不,體制與任何明確的個體無關,但是它與每個個體都有關,包括每一個病人。在一個群體中生活,不管地位高低,請記得我們有權力有責任發出自己的聲音。你或許說,縱使發出聲音又如何,微茫的個體之音是無法被世界聽到的。但是麥克並不這樣認為,他一直在堅持提出自己的訴求,提出體制的弊病,反抗無情的管制。麥克同其他病人打賭自己能到市中心看世界大賽的直播,打賭自己能搬起沉重的水泵砸破窗戶逃出去,但是縱使使盡力氣,青筋暴起也沒能動水泵分毫。可是他走出浴室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他說,去他媽的,至少我試過了。是的,哪怕無法撼動敵人絲毫,至少我曾經奮戰過,至少我對得起自己每分每秒的心跳。不過,麥克的聲音是被聽到了的。他的一舉一動投射到每個病人的眼裡,併產生影響,第二天的討論中舉手表決請求觀看世界比賽的人數從三個躍升到了十個。片子接近尾聲的時候,瑞秋小姐脖子上戴著白色的醫護裝置,叫住路過的病人,問他狀況好些了沒有。那一刻她更像個有血有肉的護士,在關心著她的病人。我不知道以這樣的細節佐證自己的觀點是否牽強,我堅定地認為麥克以他捍衛生存尊嚴的勇氣和決心改變了瘋人院裡的每一個人。

    毫無疑問,在所有受其影響的人裡酋長是最典型的一個。同時酋長的角色在整部片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將瘋人院視為一個小社會,瑞秋小姐無疑扮演了權威者、統治者,而所有的病人又可以分為三類,麥克墨菲是一類,以十足的勇氣追求獨立個體的尊嚴,追求理想生活的自由,從而間接地積極推動體制完善;除酋長外的其他病人是第二類,安於體制管束,在集體生活中喪失了發出自己聲音的能力,被動地被統治,被傷害;而酋長是第三類,他介於前兩類之間,並非麻木被傷害而不自覺,他懂得生活制度的不合理,但是也並沒有勇氣站出來反抗,裝聾作啞,甘於沉默以自保。若麥克墨菲是孔子式的人物,時時都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勇氣和與生俱來的責任感,那酋長便是市井中的隱士,看清世事紛繁幽暗,無心無力改變而選擇隨遇而安默然待之。麥克墨菲最大的成就是什麼?麥克墨菲最大的成就不是讓病人們開始敢於向瑞秋小姐提出自己的訴求,麥克墨菲最大的成就是讓山一樣壯的酋長鼓起了勇氣踏出了瘋人院,是讓沉默的有力量的個體爆發出自己的力量!

    影片最後酋長親手結束了麥克墨菲的生命,我想他是真的懂了麥克。痴呆地苟活會玷汙麥克自由的靈魂和高貴的尊嚴。他對他講我要帶你一起走。我相信在邁向黎明的酋長的背影裡麥克墨菲的精神同步相隨。

  • 3 # 光陰影工坊

    很多年前看的,劇情有點記不清了,但是印象深刻,主角不是精神病,因為惹事被關進了瘋人院,在瘋人院裡看著體制內的瘋子可憐楚楚,帶著他們追求自由,一再跟院方發生衝突,最後成了可憐的受害者,額葉被切除後,成了一名行屍走肉,酋長悶死了他,用他活著時想要逃出瘋人院的方法,逃了出去。整部電影就是對現實世界的體制內管理的諷刺,在瘋人院中,無論你是真瘋還是假瘋,只要你進來來了,就已經確定不瘋也得瘋了,反抗到最後也無濟於事,但是反抗並不是沒有用的,酋長繼承了思想,逃了出去,自由的種子種下了,過程心酸,到最後的絕望,而酋長的出逃就是絕望後的希望!

  • 4 # 與讀de日常

    當麥克和夥伴們打賭能搬起飲水機砸開窗子逃走,大家都說麥克不行。結果,麥克真的就沒有成功搬動,但是他說了一句很雞湯的話“至少我試過了”。

    這段話加上電影裡場景,當時自己一下就起雞皮疙瘩,簡簡單單一句話卻有很深的意義(很濃一碗雞湯),大學裡面也經常把這個故事講給朋友聽,偶爾也給自己打打雞血。

    回到題目,我覺得題主看不太懂,主要是因為:chief最後對麥克說要一起逃走,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chief用枕頭把麥克悶死了,然後自己逃走了,還選擇了用麥克原來設想的方法逃走的。

    對這部分我的理解:麥克對體制的挑戰、對自由的追求並沒有失敗,他所有的嘗試影響了身邊也改變了身邊那些瘋子們(打破了他們生活環境以及精神世界的禁錮),最後麥克的死,我覺得是一種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代表另一個層面的自由吧。選擇麥克設想的方式逃走,是想表達chief帶上麥克的靈魂(精神)飛越瘋人院。

    電影裡面可解讀的角度和切入點太多了,比如:那些所謂的正常人真的是正常的嗎(跟瘋子們強烈對比)?精神病的評判標準在哪?道德標準?體制與自由?等等。作為一部1975年拍的電影,超級棒。值得去多次去觀賞,不同年齡段不同時期去看,收穫會有不同,這就是經典電影帶來的魅力吧。

  • 5 # 山巴佬講你聽

    飛越瘋人院的意思是 麥克是一個天生反建制叛逆的人 當社會精英把他定義為傻子後 將他帶進瘋人院觀察 麥克才發現 有病的並不是那裡的瘋子 而是這該死的社會精英和權力階層私立的社會秩序 這種社會秩序讓不少無法適應的人被邊緣化 最後自己也覺得自己得了精神病 自願躲進瘋人院 而最終委服在這種瘋狂的秩序之中 而麥克明知自己舉不動水泵也依然去努力嘗試 讓呆在瘋人院裡的“病人”反抗的心理開始蠢蠢欲動 精英們注意到了這一點 認為自己一手創下的秩序將會被麥克動搖和打破

  • 6 # 虹橋三哥

    1.飛越瘋人院的電影版遠遠不如小說版來得有內涵。小說版裡,對於“聯合機構”這個概念進行了很多的渲染,換句話說小說原來是有非常重的政治色彩的。而到了電影版則完全變成了另一種《肖申克的救贖》。聯合機構在電影裡似乎一句都沒提到過,事實上在瘋人院裡不少病人都是被聯合機構送進來的,有的是強制的(比如酋長),有的是自願(但實際上也是受操控)的。雖然我記不清楚具體的詞句,但是柯西大概借酋長說過這樣的話“一樣的火車,一樣的人,一樣的灰房子,一樣的孩子玩著一樣的遊戲……”大致是這個意思。聯合機構極度壓制了人們的思想,而不願受壓制的人都被關進了精神病院。這就是原著中對於聯合機構和精神病院的設定——關押者,和牢籠。大護士是冷酷無情的,而且那些看守護理也是。他們象徵著聯合機構的爪牙和幫兇,是整個體制中的齒輪(原著語)。像主角這幫子不聽話的齒輪,就被換了下來。他們不是瘋子,因為他們比所謂的正常人更像一個真正的人。他們是被一步步迫害成瘋子的,就像麥克墨菲最後被切除了腦白質一樣。他們使用電擊,使用手術,使用藥物……這正是當時美國人所恐懼的。瘋人院裡的治療手段之一,就是病人們互相檢舉揭發。相比之下,電影版仍然是追求自由……小說裡的醫生這個角色也非常有人情味,在小說裡,醫生和麥克墨菲、酋長、哈里他們一起去出海釣魚,一起闖禍,玩得非常開心。他幫助麥克墨菲達成了這次出遊。而在後來他則被大護士打壓排擠。換言之柯西在這個小說裡塑造的每個人物都是真實、易於觸控的。形形色色,麥克墨菲就是麥克墨菲,酋長就是酋長,哈利就是哈利,醫生就是醫生,護理就是護理,大護士就是大護士,妓女就是妓女,比利就是比利(好不容易想起了他的名字!)。每個角色都有適當的筆墨來讓其豐滿、難忘(所以三年多了我還記得)。電影裡……酋長沒什麼存在感,除了傻笑就是賣傻力氣……其它病人都是麥克墨菲的襯托……醫生和護士啊護理啊什麼的一樣無趣……2.但是電影版仍然是神作。我是說,如果你沒看過小說的話,單憑電影本身就足夠好了。3.非常可惜,中譯版的小說現在在大陸已經買不到了……可能是初版銷量太差?而我自己那本又不小心丟失了,哎!網路上也沒有全本的資源。酋長所能做的就是,殺死麥克墨菲,讓他的精神永遠無法被剝奪,也就是所謂的精神永生了。之後,再用麥克墨菲的告訴他的方法,砸碎玻璃,逃出生天,而哈利等人則自願留下來繼續抗爭。這樣便能反敗為贏,麥克墨菲的精神,變成了每個病人各自所需的一部分,廣為流傳,成為勝利的希望。

  • 7 # 沉淪2007

    自由,一種不受體制約束的自由。為了自由,主角靠裝傻逃離監獄的強制勞動而不惜來到精神病院,本以為作為一個瘋子能不受用來約束正常人的體制,卻發現這體制同樣約束著這群人,更使他們沒有追求自由的慾望。主角為了重新喚醒這群毫無嚮往自由的人,用一次次行動證明追求自由才是活著的理由。但無奈的是,最後主角看到一個年輕人被體制壓迫而自殺時,再也壓不住心中的憤恨與體制對抗,可惜以一人之力最終還是失敗了。主角被實施了最無人道的手術,腦前額葉切除手術,這等於給一個嚮往自由的人宣判了死刑。影片結尾那個最終被主角喚醒自由的酋長,帶上了主角的自由精神,逃離了瘋人院。雖然主角以悲劇收場,但他的精神卻感化了整個瘋人院。

  • 8 # 老豬的西瓜皮

    主人公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生活裝瘋賣傻進入瘋人院,他天真的以為這裡比監獄要好很多,至少很而且自由不受約束。墨菲如願以償被當成病人送進了瘋人院,他放蕩不羈大大咧咧的性格註定要在這片死寂一般的“籠子”裡充當出頭鳥。興致勃勃的墨菲來到瘋人院看到這裡很和諧安寧,看著各式各樣病友的舉動甚至很好奇,總是想盡辦法逗他們開心,試圖建立起人性深處那份真誠和善良。墨菲的行為在瘋人院裡被視為瘋狂不羈不羈無視組織管理,嚴重擾亂秩序。這一切被護士長看在眼裡,對他心存厭煩。如果說墨菲代表不守紀律的邊緣人群,那麼護士長就是最高領導者,對墨菲這類人恨之入骨唯除不快。印第安酋長高大威猛卻沉默寡言,雖然目光呆滯但思維清晰,代表具備大局觀而不乏正義感人群。比利是個生性懦弱的年輕人,性格客觀喜歡與人交流,而嚴重的口吃毛病給他表達帶來不便,代表著沒有主觀臆斷的人群。墨菲的到來讓整個精神病院猶如一個歡樂派隊場,他鼓動病友們相互交流心得相互傾訴內心得到慰藉,還饒有興趣地帶領大夥盡情玩耍,漸漸地擺脫沉寂空虛的氛圍變得豁然開朗。有壓迫就有反抗,由於長時間受體制約束內心的苦悶已經積蓄一定程度,終究會爆發出來。護士長是個毫無人味管理者,無視病人痛苦呻吟只為確立自己的絕對權威使她冷漠得歇斯底里。墨菲儼然已成為院裡最受歡迎甚至被追捧的人,病人開始有意無意模仿這個位“偶像”一切舉動,學會拒絕服用或扔掉每天被強迫吃的各類藥物,學會大聲宣洩,學會無理取鬧,同時也認識到外面的世界是的美好。疏於防範導致管理混亂讓護士長惱羞成怒,她感覺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已經被動搖甚至有被取代的可能,於是她暗地裡開始對墨菲下達了“追殺令”。在一次集體出逃瘋人院的事件裡,墨菲被當做罪魁禍首以威脅他人生命安全為理由,判定此人具極度危險性必須讓他徹底安靜下來。由於比利的懦弱和價值觀缺陷出賣了好朋友,於是墨菲被強制切除前葉腦白質最終成了植物人。影片結尾酋長陷入無底思緒,他為失去好朋友悲憤不已。看著墨菲微顫的嘴角身體卻不能動彈,酋長知道墨菲還有許多話要說可已無能為力。酋長伸出寬大的手掌讓墨菲窒息而死,算是給老朋友一個解脫。接著酋長憤怒地拔起洗漱臺一把砸開窗戶,望著遠處他知道這是墨菲嚮往的自由終於到來。看到最後我心情無比壓抑久久不能平靜,由於權力所及導致一個悲劇折射出的世態讓人唏噓,人性的陰暗面時常伴隨著善良、堅毅、自由、平等,在觸不及防一瞬出現,惡狠狠地將它們推入深淵。

  • 9 # 影視圈Magazine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中,瘋人院是冷酷無情、人性磨滅、固化體制和牢籠的代表,而每一位護士、醫生則是這個體制中的齒輪,他們將無情的碾碎每一個敢於破壞體制的因子。病人們都是正常人,或者是比正常人更加有人性的真正的人,卻被體制迫害成為了一個個被切除腦蛋白的,被“閹割”的人。而者也是當時美華人最恐懼的。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本片的男一號麥克墨菲在被電擊並且切除腦蛋白後,被酋長用枕頭悶死了,然後逃出了瘋人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劇情,麥克墨菲在當時是病人們的精神領袖,他的嚮往自由,直爽的個人英雄主義性格讓大家所崇拜。但那時的墨菲被打敗了,成為了殺雞儆猴的那隻病雞,酋長為了讓他的精神不被剝奪,為了讓瘋人院的反叛旗幟繼續指引大家。用枕頭殺死了他,再用墨菲告訴他的辦法逃出瘋人院,結果哈利等人自願留下了繼續抗爭。

    他的肉體死了,他卻永遠活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博士好不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