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千鳥朝鳳
-
2 # 陳小二do
東晉勝利並非僥倖,首先人心向背。前秦統一北方後,民族間矛盾激烈,很多民族希望前秦戰敗後襬脫民族壓迫;東晉民族單一,為抗擊侵擾,上下一心。
其次戰略戰術正確。東晉據敵情及時改變方略,適時決戰;前秦戰線太長,分散兵力,缺乏協同作戰。
-
3 # 阿星的農村生活
也就是說我認為,淝水之戰完全是前秦一方自己失誤過多,自己把自己給拖累敗的,而不是東晉打敗的,東晉純粹是白揀了個勝利。
-
4 # A周安斌PMC
不能算僥倖。首先,從兵力和素質上,東晉軍隊雖然只有8萬人,但大多是北方失去家園的流民組成,戰鬥力極強。而前秦號稱有80萬人,可能這裡有後勤輜重部隊,再加上前秦的戰線很長,達數百公里,前鋒部隊並不多,也沒多少精銳,結果肥水一敗後,後方的部隊大部分譁變,尤其是鮮卑人和羌人的部隊與氐族人刀兵相向,導致前秦很快瓦解,皇帝苻堅身死人手。根本原因是氐族人無法駕馭人口眾多的鮮卑人和羌人,氐族人文化比他們都落後,完全靠王猛+苻堅組合才能強大,一旦王猛死去,氐族政權必然瓦解。而之後幾百年,羌人和鮮卑人還不斷建立大大小小的各種國家。
-
5 # 路鈺哲
東晉的勝利其實是意料之中的,據說謝安當時在後方也很悠閒。
第一:前秦雖然統一北方,兵勢強大,但各個被征服的民族並沒有完全團結,矛盾仍然很深,更多是被苻堅逼著上戰場的,或者抱著去南方劫掠的心態跟隨出征。
第二:軍隊規模龐大,人數多並不一定是優勢,10個人對抗5個人優勢很大,但10萬對5萬根本是另外一個概念。古代通訊不發達,指揮近百萬大軍困難非常大,後世隋煬帝一徵高句麗也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前秦軍在漫長的行軍路線上布開,真正到達一線的人並不多,大量後續軍隊沒有到達。
第三:古代北方進攻南方,從江淮地區進攻少有成功案例,首先江淮地區河網縱橫並不利於大軍團展開。再次,古代打仗打的實際是糧草,因為地形原因,中國的河流都是自西向東就,那麼從北向南進攻,就面臨一個補給問題,大多數只能走陸路,當時沒有大運河,邗溝也早荒廢,所以前秦的運輸補給任務非常困難。運糧並不是送出10斤就能送到10斤,一路上運輸隊要吃飯,回來的時候還要吃飯,陸路運輸主要依靠馬,騾,人力,消耗極大。故而自古北方政權進攻南方往往先攻佔巴蜀,進而攻佔荊襄地區,沿長江順流而下,利用水運便利,大大節約進攻成本。所以前秦百萬大軍反而對前秦的國力提出巨大挑戰,幾乎是難以承受的。
第四:東晉士族已經在南方站穩腳跟,外敵當前內部團結一致,江河縱橫以為天險,又有謝氏一族的出色指戰人員,並不是弱勢一方。
綜上所述,前秦從江淮地區進攻東晉,首先就犯了戰略錯誤,內部不穩貿然出擊,不得人心。驕傲自大更是為失敗埋下伏筆。
-
6 # 幣圈技術大師
前秦內部並不團結,各自有各自各自的算盤,雖然號稱80萬大軍,但實際以各自為陣。而東晉確實實現了一句話,上下同欲者皆勝。這場戰役其實早已註定,前秦相當於趕鴨子上架罷了,而東晉卻不一樣,簡單的兩種心態註定了戰爭的走向。
-
7 # 行在山水間
確實有點僥倖、甚至完全是僥倖,符堅軍隊渡河時那誰的一嗓子太關鍵了,所以幹什麼都要排除幹憂、做大事要周密計劃,精心實施。
-
8 # 按史索驥
公元383年,前秦透過對外戰爭統一了中國北方之後,開始把目標轉移到了偏居一偶的東晉身上。雙方實力對比,表面上看差距明顯,前秦兵強馬壯,東晉實力不濟。然而,這場戰爭卻以前秦的慘敗告終。
有人說東晉的勝利屬於僥倖,實則不然。在經歷了西晉的叛亂之後,南遷的東晉開始奮發圖強,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來增強國力。
經濟發展迅猛,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物質基礎東晉的簡文帝和孝武帝在位期間,輕徭薄賦,恢復農業生產,使經濟得以恢復。正如《晉書志第十六·食貨》中記載:“孝武太元二年(公元378年),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稅三斛,唯蠲在身之役。八年,又增稅米,口五石。至於末年,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糧食有了社會秩序就穩定了,人口數量也隨之增加,就能提供更多的兵源,為淝水之戰的勝利打下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用人唯賢,重用謝安等賢才苻堅的兒子苻宏曾說過:“吳今得歲,不可伐也。且晉主無罪,人為之用;謝安、桓衝皆一方之俊才,君臣戮力,阻險長江,未可圖也。"
從苻宏的表述來看,謝安確實是個讓敵人懼怕的人物。無論從天賦、應對危機時的從容鎮定,還是對外的指揮作戰經驗來看,謝安都是對付苻堅的最合適人選。事實證明也是如此,謝安以少勝多大敗苻堅。
組建北府兵,加強北部邊防《晉書·劉牢之傳》中說:“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儘管東晉在軍隊數量上比不上前秦,但是軍隊的戰鬥素養相當高。尤其是在淝水之戰中劉牢之率五千北府兵殺敗五萬前秦軍,足可見這支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說,東晉能以少勝多戰勝前秦,並非偶然。在物質保障為基礎,採取正確的戰略舉措,以賢能的指揮官帶領精銳之師,面對前秦軍隊這樣的烏合之眾,勝利是必然的。
-
9 # 上山下海喬老四
並非僥倖,苻堅統帥的大軍是一支多民族的"散裝大軍"
苻堅雖然靠鐵腕統治和個人威望讓這支"散裝大軍"勉強聚在了一起,但這也埋下了隱患,那就是這支軍隊的作戰意志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如果是順風仗,那當然是所向披靡,但如果戰局不順,作戰陷入僵局。那麼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反觀東晉一方,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置之死地而後生,反倒有死戰之心,再加上應對得當,將精銳力量運用得恰到好處。所以這場勝利,雖然有很多運氣成分在裡面,但絕不是僥倖
-
10 # 颱風遊戲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16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討伐東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以8萬兵力大勝80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以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
11 # 袁衛宇
當然不是僥倖,東晉能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既有對手的問題-前秦諸多失誤,也有自己爭氣的因素-東晉政權空前團結、應對得當。在多種原因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東晉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最終勝利。
前秦未能解內部決民族問題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胡族政權,原先只是北方諸多政權之一。苻堅即位後,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使得前秦的實力迅速提升,苻堅憑藉強大的勢力統一了北方各部,但這種統一是低層次的統一,並未收復其它民族的人心,他們只是被迫屈服於前秦罷了。
苻堅在征討東晉之前,苻堅最信任的大臣、前秦宰相王猛,臨終前就曾力勸苻堅不要打東晉的注意,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民族問題上,王猛特別指出鮮卑和羌族,很可能是局勢前秦的心腹大患,一定要千萬提防鮮卑和羌族。
王猛死後,苻堅雖然降服了鮮卑和羌族,但是鮮卑和羌族只是被前秦的武力所征服,內心是很不服氣的,他們對前秦是非常痛恨的。
前秦南征東晉時徵調了80多萬大軍,號稱百萬大軍,但是主力是前秦氐族人自己的30萬大軍,其他部隊都是臨時從其它民族部落拼湊的。在前秦百萬大軍中,除了氐族主力之外,其他的如鮮卑、柔然、羌族等組成的部隊,都對前秦有著強烈的敵意。
但是苻堅並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而是強行把鮮卑、柔然、羌族編入自己的南征部隊,無異於在自己的軍隊中埋了一顆定時炸彈。
果不其然,淝水之戰中中,當前秦先頭部隊遭遇失敗以後,由鮮卑、羌族等組成的部隊不僅沒有支援,反而馬上叛變,攻擊苻堅的軍隊,差點讓苻堅死在路上。
前秦內部的民族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前秦內部民族的尖銳矛盾,使得前秦不可能具有支援大規模南侵的政治力量,從而不可能形成周密的軍事部署來應對伐晉之戰。
前秦軍事部署嚴重失誤前秦針對東晉的軍事行動,準備也非常倉促,大約只有一年半的時間,很多軍事準備工作都沒充分準備好,苻堅就就匆匆對對東晉開戰。如苻堅雖然認識到了水軍的重要性,也在巴蜀籌備了水軍,但是到淝水之戰前,前秦的水軍只搭起來了一個空架子,沒有戰鬥力,在淝水之戰中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前秦南征東晉,雖然出動了80多萬軍隊,但是毫無軍事水準而言,完全是武裝大遊行。“眾號百萬,水陸俱進,次於項城。自項城至長安,連旗千里,首尾不絕。”(《秦書》)
前秦的先鋒部隊大約有20萬人,由前秦陽平公苻融帶領。前秦的主力則由苻堅本人所領。苻融的前鋒部隊距離苻堅的主力部隊非常遠,沒有可靠的後續力量,基本上只能單獨作戰。這樣容易導致一旦前鋒受挫,孤立無援,很容易形成潰敗。
苻融率軍攻取壽陽以後,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就自己帶著八千騎兵進駐壽陽,而讓主力部隊留守項城。雙方在淝水對峙時,苻堅想利用東晉軍隊渡河的時機,“半渡而擊之”,結果前秦軍隊剛一後移,整個隊伍大亂。原先北伐的晉軍將領朱序乘機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於是整個秦軍迅速潰敗,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
淝水戰敗後,苻堅北逃,一路上居然沒有任何前秦的部隊接應他,可見前秦的軍事部署的問題有多麼嚴重。而且淝水之敗,本來是一場戰役的失敗,而不是戰爭的失敗。但是因為苻堅的軍事部署問題太嚴重,導致前秦後方的軍事力量迅速潰敗,從而使得前秦由戰役的潰敗,變為戰爭的潰敗。
東晉主帥謝玄應對得當前秦有意南侵之前,執掌東晉的陳郡謝氏的代表人物謝安,就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為兗州刺史鎮守揚州,負責對前秦的軍事防禦。
謝玄在兗州刺史的任上,訓練出了一直頗具戰鬥力的部隊-北府兵,也是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的主力。謝玄提拔了一批包括劉牢之與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及孫無終在內的很有才華的將領,成為北府兵的高階將領。
淝水之戰正式開打以後,謝玄率領北府兵參戰,他也是東晉軍隊的統帥,謝玄沒有辜負謝安的信任,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華。面對敵強我弱的劣勢,謝玄積極佈防,針對前秦軍隊的薄弱環節進行打擊,取得了明顯成效。
謝玄派部將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劉牢之旗開得勝,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殲滅前秦部隊5萬人。取得洛澗大捷。謝玄隨後又派軍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淝水之戰中,謝玄利用苻堅想搞“半渡而擊之”的心裡,乘前秦軍隊後退之時,發動猛烈進攻,大敗秦軍。
作為東晉方面的總指揮,謝玄在和前秦交手的過程中,無論是軍力部署,還是謀略計劃,都非常得當,以弱勝強,是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靈魂人物。
東晉內部空前團級,一致對外前秦征討東晉前,東晉政局波譎雲詭、暗流湧動,內部矛盾十分複雜,既有皇帝和士族之間的矛盾,也有士族和士族之間的矛盾。
當時執掌東晉的是陳郡謝氏,在位的皇帝是晉孝武帝。面對陳郡謝氏掌控朝政的局面,晉孝武帝非常不滿,有意重振皇權,多次和謝安發生摩擦。晉孝武帝和陳郡謝氏的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另一方面,控制長江中游的龍亢桓氏,和控制長江下游的陳郡謝氏之間也有矛盾。為了爭奪重要方鎮的控制權,龍亢桓氏和陳郡謝氏明爭暗鬥。龍亢桓氏曾想把勢力擴張到建康,被執政中樞的謝安所拒;陳郡謝氏也曾試圖控制荊州,被鎮守荊州的桓衝所拒。
不過當前秦南征東晉時,東晉各方勢力迅速放下成見和矛盾,團結一心,共同對抗前秦。晉孝武帝全力支援謝安的各種安排和排程,龍亢桓氏和陳郡謝氏也握手言和,不在爭鬥。
當面對前秦滅亡東晉的意圖時,東晉內部展現出了高度的團結,一起鬥爭十分激烈的各方勢力,也立刻團結在一起,共謀退敵救國之策。
結語東晉能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原因是很多的,並不能簡單地歸於僥倖。對手前秦的問題如軍事部署、民族矛盾,都成為前秦失敗的重要原因。而東晉自己也非常爭氣,主帥謝玄應對得當,內部團結一致。這些都是東晉取勝的重要原因。
-
12 # 非遺美學
苻堅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出身的傑出封建皇帝。他是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前秦政權在苻堅的率領下,就如同迅速吹大的氣泡,這和丞相王猛堅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措施有重大的因果關係。所以前秦才能武力平定各諸侯一統北國。注意這裡說的是武力平定,因此各路諸侯並不心甘情願,所以表面平靜的前秦帝國,其實就如同坐在即將噴發的火山口。這是東晉獲得勝利的歷史背景。
公元375年苻堅的重要輔佐大臣王猛去世,對於苻堅來說王猛確實稱得上是亦師亦友,王猛離世前曾經囑託苻堅不要著急攻晉,但剛剛四十多歲的帝王正處於人生的巔峰期,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苻堅一心想實現統一全國的願望。在王猛去世五年後,苻堅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諫,集全國之兵妄圖畢其功於一役,消滅東晉,可是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意孤行導致苻堅真正的失去了支援他的民心,這是東晉獲勝的人為因素。
綜上所述,前秦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內部不穩的情況下,苻堅懷著僥倖心理拿國運做賭注,內憂外患下,前秦迅速消亡,所以東晉的獲勝正應了今天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不做死就不會死。
回覆列表
淝水之戰前,即公元376年,前秦執政者苻堅先後滅掉一些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苻堅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對出身貧寒的漢族人士王猛非常信任,自比劉備得遇諸葛亮。在王猛的輔佐下,前秦成為一個政治較清明,國力較強盛的國家。
苻堅自恃強大,不斷對東晉發動進攻,戰爭主要在東線徐州一帶和西線襄陽一帶進行。379年,前秦攻佔東晉戰略重鎮襄陽,而進攻淮南的戰爭受阻,進攻江陵的軍隊也失利。苻堅遂決定重新部署,全力發動對東晉的進攻。382年10月召叢集臣,提出親率百萬大軍一舉滅晉。臣僚多不贊同,還有的極力諫阻,但他執意不從,386年以苻融為先鋒,率步兵25萬先行,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8萬為後繼。攻打東晉,東晉丞相謝安謝石為大都督謝玄為前鋒率水陸大軍8萬迎戰。由於苻堅的軍隊人數眾多,但大部分是征服其它國家歸降計程車兵,人人厭戰,士氣低落。而東晉軍隊是背水一戰,不勝則亡,士氣大漲。戰爭中,苻堅中箭,倉皇后退,士兵也見勢後退,軍心大亂,秦軍大敗。
淝水之戰,東晉勝利有僥倖的成分,也有苻堅急於求成,統治不穩定的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