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哥侃歷史
-
2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古代有沒有全鋼的矛,先不說,先來說說,為什麼全鋼的矛不常見。
1、不利於使用
(1)全剛的矛造出來以後,重量太大握不住。古代的長槍可以達到2-5米。想想全鋼的矛需要多大的重,一般人光持握就不容易,更別說舞動了,正常步戰能夠突刺幾十上百下的,現在可能只有幾下,幾十下,或者就無法突刺,只能駐地防守(騎馬也是如此,鋼矛在馬上無法靈活舞動,攻擊力和防守力都大打折扣)。
(2)全鋼的矛打造出來,肯定杆的重量要大於槍頭的重量,這樣槍頭的存在感就不夠(重心靠後),會造成矛頭的衝擊力不夠,也不方便舞動。
(3)矛(包括馬槊)為什麼要軟杆?騎在馬上,靠馬力的提升,槍頭擊中敵人瞬間受到的的阻力向後傳導到矛杆,馬槊由於矛身質地堅韌,可以彎起來,吸收巨大的阻力,持槊的武將稍一用力,敵人可能就會被彈得飛將起來,然後又可以衝擊下一位敵人。而純鋼矛會將衝擊力向後傳導,武將雙手握不住鋼矛,巨大的摩擦力將會把武將的雙手磨得血模糊,下一秒武將連人帶馬就和被刺中的敵人撞到一起,頭暈眼花,跌於馬下,甚至撞成兩個血葫蘆。
(4)鋼太導熱冬天凍手,夏天燙手。
(5)鋼矛受到打擊會震動,持矛人可能握不住,也可能武器直接脫手,武將虎口破裂(見鈍器的打擊)。
3、造價,一柄鋼矛可以製作十幾支長矛,古代的鋼也是造價不菲,統治者也要考慮成本。
4、鑄造技術制約,無法大規模裝備。
5、武器損壞不容易回收入改造,正常的矛杆斷了,換個杆就可以了,純鋼的矛斷了,就不容易接起來,等於作廢,需要重鑄造。
純鋼矛有利用價值的地方,其實古代也有(應該有):
1、固定防守用,比如一堆鋼矛釘在推車上,可以用於封堵殘破的城牆,或狹窄的地方(類似塞門刀車)。
2、移動防守用,一堆士兵在巨大盾的保護下把鋼矛向前方抬起,臨時充當盾牆,矛牆。切割空間或壓制敵人。
3、配合戰車使用(不是戰國的那種戰車)防守作戰用的廂車。
4、用在巨弩上(比如床子弩)即可以把鋼矛釘在城牆上,士兵可以攀援而上。也可以用於射向騎兵或步兵人群,一串一大串。甚至用於狙擊(宋兵在澶州用床子弩城下爆頭遼國主帥蕭撻凜)
-
3 # 瘋語者007
古代馬上用的長矛一般是一丈多長,大約3米以上。我們平時用的自來水管,假如截成3米長,還要保持不是很彎曲,那麼至少也要40mm管徑的鋼管,3米重量大約14公斤。普通人拿起來沒問題,但是長時間揮動呢?關鍵是,這是空心的,古代可沒這技術,實心的鐵棍,那份量會很感人的。就算粗細縮到35mm,總重量20幾公斤,加上槍頭算30公斤吧,也只有魯智深能用了。。。
-
4 # 歷史畫中人
古代的長槍,長矛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都是用的木質的槍身,沒有用金屬。
古代軍人用的兵器有哪些??一般以為古代兵器只是刀槍劍戟,其實古代兵器有很多種,主要分為拋射兵器、格鬥兵器、防衛兵器、攻守城兵器四類。我今天就拿宋朝兵器來談一下。
1、拋射兵器
在宋代拋射兵器主要是弓弩與砲。
宋軍的黑漆弓。宋人華嶽認為“若用黃樺、桃皮以裹弓面,牛角、魚枕以裹弓硝,徒為觀美。不若用出山生漆刷桑兩重,則雨不能溼,水不能透”。
跳橙弩,宋軍列裝的武器。
神臂弓,發明於神宗年間,是北宋中後期廣泛使用且非常重要的武器。也是我們都熟悉的武器。(雖然名為弓,實際就是弩)
三弓床弩:宋軍的重武器。澶淵之戰為宋軍立下大功。
砲,即拋石機,宋朝出現了火器,火炮還比較原始。
2、格鬥兵器
主要就是近距離作戰使用的武器,刀槍劍戟,朋友們都很熟悉。
騎兵槍。槍頭之側“例項雙鉤、倒單鉤”,有的槍還在槓上裝有環,是為了防止槍在高速運動中刺中敵人而脫手。
步兵槍,宋軍主要裝備的武器。
刀,長刀、短刀。
大斧。狄青部隊就列裝大斧。比如對儂智高戰役“青竟用騎兵破賊,賊皆豁大盾,翼兩標,置陣甚堅,矢石不可動,竟賴刀斧雜短兵搏戰,陣乃破”。
當然宋軍還裝備有很多鈍器,這裡就不展示了。
3、防衛兵器
防衛兵器主要有盾、甲。
步兵盾,宋軍一般半數以上計程車兵均為弩手,戰鬥中用弩需要在陣中開張後,“陣外射之”,這時就需要用盾牌的保護,“進則蔽以旁牌”。“內施槍木,倚立於地”,可以讓士兵騰出雙手進行戰鬥。
騎兵盾,“左臂擊之,以捍飛矢”。
“步人甲”、身甲為一整片,由多列長方形小甲片構成,主要保護士兵的胸、腹、背。上部用帶子跨肩聯結。腰部用帶子從後向前系在前面。腰下垂有兩片膝裙以保護腿部。甲身綴披膊,左右兩片披膊在頸背後聯成整體,以帶扎於頸下。保護頭部的兜黎還帶有頓項以保護頸部。
宋軍騎兵,李公麟《免冑圖》
馬甲,由面簾、雞頸、饅胸、馬身甲、搭後五部分構成。這就是宋軍重騎兵戰馬的裝備。
4、攻守城器械
攻城車輛,和努爾哈赤的楯車挺接近。
雲梯,宋軍主要先登器械。
撞車,又稱撞杆,主要用以撞擊雲梯。
絞車,以大木為床,兩側設有“義手”。當敵人用飛梯、木慢攻城之時,用善於“搭索者”,“遙拋鉤索,掛及梯慢”,用力將其拉倒。
古代為什麼不做全鋼的槍矛呢?冷兵器時代講究“力能拔山”、“膂力過人”,勁頭大了拿得起的兵器就重,兵器重一定程度上在與對手打鬥的時候,一分重,一分強。兵器越重越好,最好都能與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樣,輕輕一揮,打死一大片雲彩和海洋。
槍桿子多用木製成,質地柔軟且材料厚實,現在一般多是白蠟木,當然也有用鐵做的,但是比較少,比如王彥章用的就是鐵槍“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鐵做的槍對使用者要求較高,必竟槍在重量上有一個質的提高。兩兵相接更注重的是速度和方式,顯然木製的更符合使用者要求。
減震作用,古代選擇材料,首要是需要考慮實戰。如果對方用兵器擊打,你用兵器回擋木質材料的柄比鐵器要減震效果好的多。
容易把握,木質柄的兵器,冬季不那麼涼夏季不那麼熱。換成鐵器就不同了,冬季涼夏季熱。太光滑手出汗太滑,不光滑隔手。
南北朝時期,北齊的綦毋懷文,在總結了歷代的鍊鋼工藝後,對灌鋼法進行了突破性的完善。據《北史》和《北齊書》記載,他曾使用灌鋼法及利用兩種淬火介質進行淬火以冶煉、製作鋼鐵。
這種熱處理方面是他獨特的創造,也就是使用了動物尿和動物油脂作為冷卻介質。綦毋懷文創新的灌鋼法可以更有效地去除雜質,純化金屬組織,提高金屬質量。
總結:古代的長槍,或者是長矛,十八般武器中,長武器都是木柄的。其實是有原因的,也是當時的人的一個智慧的體現!
-
5 # 十三哥喂
全鋼鐵的武器,古代人是做過的。我在軍事博物館還見過一把純鐵的關王刀,只不過這麼重武器不是用來打仗用的,是用來測試、鍛鍊力量用的。畢竟純鋼鐵的武器太重,沒有實戰意義。
另外一個就是造價問題,純鋼鐵的武器過於耗費資源,這對於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而言,是一筆不能承受之重。
-
6 # 漩渦鳴人yy
我得先問清楚了,你說的是鋼還是鐵?
當然按照古代的技術,想要打造出來一款全鋼的槍!這可能確實太難了一點兒,甚至於有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那我就預設你就用鐵來做整個一把槍!
那你聽說過古羅馬軍團的標槍嗎?古羅馬軍團的標槍那是具有特別的形象特徵的,就是這個標槍大概一半兒一半兒,前半段全是鐵,後半段就是一個木杆!
我不知道你對這樣的設計是否滿意呢?當然,你可能會感覺不妥,說這玩意兒還有一半是木板的,這東西萬一真的拿過去捅人,是不是要出大問題,對確實會出問題,但出問題不是那個木敢出問題,而是前半段那邊鐵出問題!
因為這種標槍一旦投射出去,命中物體之後就會立刻發生彎折!不是標槍變得彎曲了,這樣的話就杜絕了敵人第二次把這個標槍給撿起來,然後再扔到你們頭上。這種尷尬的局面出生!
明白了吧,你如果真的在古代把一杆槍全部都用鐵做的,首先一個問題大家都提到太重了!
這槍的重量少說都有幾十斤重了!你這就差在上面按一個大刀片子,就變成傳說之中官老爺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了,這玩意兒誰他媽舞得動?真的能夠五的動的,那在戰場上面也是花架子人家貼上了,同你幾個透明窟窿,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這個東西還特別容易變形!就是說這玩意兒真的要拿去打架的話,價格幾個回合!你這個槍也就變彎了!再打下去,你這槍就不能用了,回過頭來人家怎麼處理你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所以在古代全鐵做的槍!也就只有傳說之中的王彥章使用!那是人家用,也是拿來做標槍是!
打架的時候,講究的就是一個纏鬥!除非你是絕世高手,或者是那種武林大俠能夠瞄準別人的弱點一擊斃命,大多數情況之下還是打的,你有我有你一回合我一回菏澤那種,這個時候誰的兵器,誰的人越持久,誰就越容易佔上風。萬一打到一半,你槍斷了,萬一打到一半,你槍彎了,萬一打到一半,誒,你槍飛了!你覺得你是怎樣一種尷尬的局面,你覺得對手會放過這個機會嗎?
-
7 # 夜幕色百合
首先,古代冶煉技術比較差,鋼鐵產量很低。沒那個產量把制式兵器全部鋼鐵化。
其次,一根純鋼的兩三米的長矛,你知道有多重嗎?或許有一些體質好,力量強的人能用。但是普通士兵能揮舞的起來嗎?
第三,涉及力學問題。木質結構的槍柄可以緩衝衝擊力,而鋼鐵不行。以騎戰為例,高速運動下騎槍裝在人的身體上,會對持槍者產生反作用力。木柄可以透過彎曲來化解 但是鋼柄的話這個力就只能持槍者自己承受。除了一些猛男,沒幾個人願意承受這些力。普通士兵更加承受不住。
最後,不要小看古人的手工藝技術。比如隋唐時期流傳的主流武將兵器馬槊。馬槊的柄就是用複合材料配合複雜的工藝來製作的。製造出來的槊柄,不但堅硬可比鋼鐵,還極具韌性,可以做適當的彎折,比純鋼的要高階多了。
-
8 # 依稀說史
如果看過新舊版《三國演義》、《水滸傳》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兩個版本士兵和武將所使用的武器略有不同。新版本將軍的武器幾乎全部都是純金屬製作,老版中的武器多是金屬與木質並用的武器。如果對古代武器有所瞭解的話,我們知道古代槍戟等長武器大多是金屬與木質並用。
古代常見的武器有刀、劍、矛、戟等多種武器,這些武器有的是長兵器,有的是短兵器。刀劍等短兵器基本上都是純金屬武器,長兵器中則多是金屬與木質並用。槍戟是古代比較常見的長武器,為什麼古代的槍矛不做成純金屬的呢?
古代就已經有了鍊鋼法,金屬武器也被普遍使用。但是不少武器依然不是純金屬製作。不光武器如此,士兵所穿的鎧甲、農民耕作的農具也是如此。士兵的鎧甲大多是一些皮革製品,而不是使用鐵皮。農民的農具,比如犁、鋤頭、鏟子等農具也只是使用一部分金屬,多數還是使用木質。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主要因為以下幾點原因。古代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冶金技術發展也非常有限。金屬在古代算是稀缺物品,歷朝歷代也會嚴格管控。古代不少王朝都會實行“鹽鐵專營”,嚴格管控金屬出口和流向。金屬除了要鍛造兵器之外,還要運用由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
流向武器生產領域的金屬本來就比較有限,使用起來自然非常謹慎。一些使用金屬鍛造的武器,則是純金屬製造,比如刀劍等短兵器。一些長兵器則會將“好鋼用在刀刃上”,那些非用於殺傷的部位則使用木製代替。比如長槍、戟等長兵器,如果使用純金屬鍛造的話,則會大大耗費金屬,甚至有可能造成金屬短缺。
古代並不是沒有純金屬長槍,只不過一般人根本無法使用這樣的長槍。五代時期的王彥章曾經使用一杆純金屬鐵槍,人稱王鐵槍。只不過這根鐵槍重達三十斤。三十多斤的武器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在戰場上也比較笨拙。如果每個士兵都拿著一杆三十多斤的鋼槍,不僅作戰的時候不夠便捷,而且也會影響行軍的速度等。
純鐵槍矛不僅更加耗費金屬,而且行動不便,反而在戰場上吃虧。所以古代不少長兵器,都只是在拼殺部分使用金屬。比如長槍、長矛、戟等。如果當年秦國銳士使用的都是純金屬鍛造矛戟,戰鬥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此外從保養和維修方面,木質加金屬武器,維修、保養成本更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耐用。古代的鋼鐵都不是不鏽鋼,鍛造技術也相對落後。鐵器保養稍有不慎的話就可能會生鏽受損。刀劍的等短兵器的使用數量相對較少,保養的總費用相對較低。比如將軍的佩劍可以經常擦拭、保養,保養的總費用相對較低。如果每個士兵的武器都需要如此保養的話,保養費用也會非常多。
如果武器出現破損的話,金屬武器的維修費用更高,更換的費用也更高;木質結構部分更換的費用則相對較低。鐵質武器容易生鏽,對於儲藏條件的要求也更高,木質武器對於儲存的條件相對較低。
其實古代能夠用於武器的木材也都是非常結實耐用的材質,比如長槍所使用的木質多是木藤。這種木質堅實耐用,而且柔韌性非常好,還不易被蟲蛀。一旦出現損害,更換也相對容易。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所以古代長槍、戟等長武器製造的時候,並不會鑄造成純金屬武器,而是木金結合。
-
9 # 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
楊嶽霖
回答不用這麼複雜,道理很簡單。如果槍桿不能有效吸收化解振動的話,那麼持槍者戳或砸一下硬物的話,振動會隨槍桿傳到身體而導致受傷。在現實生活中,錘子、斧頭、榔頭等工具也大多是木柄,即便是鐵柄,也要有膠套的。如果你用一個鐵柄的12磅鐵錘掄圓了去砸石頭的話,且攥緊不撒手的話,石頭怎麼樣不好說,你輕了會胳膊受傷,重了馬上吐血!
-
10 # 古道東風
在古代,武器這種東西和現在一樣,屬於違禁品,鐵匠打造只能官辦,私自打造和售賣屬於走私軍火,因此,武器很貴。
長矛這種制式武器,古代生產力根本支撐不了全身都是鋼材,況且也拿不動,那種動輒上百斤的武器,只存在於演義和評書中,別往現實上套。
-
11 # 靜話詩詞
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古代雖然生產力低下但是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覷。有太多方面甚至今天的高科技儀器也做不出來。比如宋代鈞瓷技術,唐刀的精鋼技術。到現在也不能復當初的鍛造技術,扯得遠了進入正題。第一個,我想這位提問者一定是受了影視劇的影響,感覺槍矛之類的兵器柄,是筆直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古代很少有什麼東西特別光滑直順,所以叫做筆直。如果槍很直說不定叫做槍直了。過去的兵器,鐵器都是用手工打造,需要打造一個兵器柄,對於鐵匠的手藝需要很高的要求,而那時有這種手藝的工匠應該不是很多。能做到如此光潔。
第二材料選擇,古人對於木質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什麼木質做什麼材料是有說法的。我過去聽爺爺說過,做農具的柄要用秦信子。這是一個地方叫法,學名叫什麼不太清楚,這種木質不僅堅硬,不容易折斷。刀砍斧剁也不會輕易折斷。但是砍伐時間是需要確定的,一般尋找做農具柄的時候都是進入數九以後,這時候木頭水氣比較小。木質的韌性與硬度都是最好的。過了春節就不行了。沒有那麼耐用。有一種材料叫苦柳。學名也不知道叫什麼,個人猜測這個這是做兵器柄最佳材料,韌性非常好,而且堅硬。
第三減震作用,古代選擇材料,首要是需要考慮實戰。如果對方用兵器擊打,你用兵器回擋木質材料的柄比鐵器要減震效果好的多,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做一下實驗試試。
第四靈活木質柄的材料相對重量比較輕使用起來更靈活,戰場上生存與死亡可能只在幾分之一秒決定勝負,相對重量較輕的一方絕對對於變換招式,有先機。
第五,容易把握,木質柄的兵器,冬季不那麼涼夏季不那麼熱。換成鐵器就不同了,冬季涼夏季熱。太光滑手出汗太滑,不光滑隔手。
第六材料的稀缺,記載在古代宋代已經把冶鐵技術與產量發展到了一個頂峰。宋代最多的時候一年全國冶鐵量也就是三千噸左右。我們在看射鵰英雄傳裡面,楊鐵心的鐵叉壞了,他說去鐵匠家加點鐵重新打打。金庸先生這段話不是隨意說說的。那時候鐵是很珍貴的東西。更不要說鋼。所以我們看到古代帝王寶劍有一些是,精鋼打造,上面鑲滿寶石,可見當時人們對於精鋼的鐘愛。
以上是一諾一家之言。說錯勿怪,
-
12 # 嘟嘟讀讀
不是沒有全鋼槍,而是有很少有人能用,能用全鋼武器的都是猛人;全鋼太重了。你可以想一下工人們扛鋼筋的場面,一杆槍粗細至少有五根鋼筋的直徑了;扛著都費勁,更不要說單手提著了。短槍一般是1.3米,大部分用的槍是2.3~2.6米,你可以弄5根鋼筋拿起來嘗試一下。如果你懂得槓桿原理,就知道槍為何純鋼的少了。槓桿分為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槍在使用過程中是費力槓桿。
下圖是省力槓桿:
而槍是典型的費力槓桿,在使用的時候如果力量不夠,就會顯得笨拙不堪。因此,就減輕槍本身的重量,使槍更輕盈靈活,但又不失去其殺傷力。而木材獲取非常容易,而且易於加工,所以在製作鐵槍的時候成了最佳選擇。
選擇木頭做槍桿,這就成了大多數人的最佳選擇。紅纓槍的槍桿大部分選用的是白蠟杆,白蠟杆韌性好、木製結實富有彈性,可以折彎180度不斷,而且在乾燥的地方不開裂,在潮溼的地方不變性,因此成為製作槍桿的最佳木材。因為木材的韌性,剛好緩衝了在打鬥中,產生的衝擊對自己的傷害,白蠟杆的形變緩衝作用保護了手腕,有的用純鋼的打鬥,撞擊的時候會震得虎口出血。
其他的還有用梨木來製作槍桿,同樣是看中了梨木堅韌不易變形的特點。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古代也有全鋼槍矛,只是很少有人能用。相傳諸葛亮時期,木製長槍長度達兩丈(6.7米),竹製長槍長度達到兩丈五(8.3米)。
五代的“鐵槍王”王彥章用的就是全鋼鐵槍。王彥章臂力驚人,一杆鐵槍舞動如梨花遍體。後唐李克用對王彥章相當的忌憚。還有一個用鐵槍的猛將——王敬蕘,《五代史》記載:魁傑神勇,多力善戰,所用槍矢,皆以純鐵鍛就,槍重三十餘斤,摧鋒突陣,率以此勝。
全鋼的鐵槍有一個要求——臂力驚人。比如說的關二爺手持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這是後來作者對關二爺偏愛,誇大了關二爺的兵器,因為青龍偃月刀在唐代才有記錄。而王彥章的鐵槍據說有百斤重,兵器太重就有一個缺點——不靈活。速度跟不上,如果力量不夠,你剛提起鐵槍,人家的槍就到你身上了,這顯然時不行的。所以一般人用不了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也用不了鐵槍。就算現代人練武也不用全鋼槍,槍桿依然是木頭或較輕的合金或合成材料。
其次,鋼在古代相當貴,全鋼的槍造價不菲,一般習武之人很難承受,只有王彥章這種大將才用的起。
-
13 # 冷兵器
槍桿子多用木製成,質地柔軟且材料厚實,現在一般多是白蠟木,當然也有用鐵做的,但是比較少,比如王彥章用的就是鐵槍“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鐵做的槍對使用者要求較高,必竟槍在重量上有一個質的提高。兩兵相接更注重的是速度和方式,顯然木製的更符合使用者要求。
第二方面鐵槍的製作成本高,實用性還不如木製槍具,自然被淘汰。槍剛剛出世的時候,主要是用在戰車,“遙相刺也”。後來槍的招數逐漸增多,對槍頭和槍身自然有不一樣的要求。氣候因素也會有影響,必竟鐵對外界溫度變化敏感,但是一般都會在槍外側裹一層來預防。
第三方面鐵產量問題,古代鐵的產量雖然在當時來說不錯。他需要滿足農具,兵器刀,槍,劍,還要鍊鋼再費點。通體以鐵為主也不合實際。我們來看一組鐵產量的相關。
唐每年的鐵產量是207萬斤; 北宋每年鐵產量大約是824萬; 元朝每年大約584萬斤; 明朝每年大約,是1957萬斤。
第四方面:鐵槍也不是一無是處,全體的鐵槍,重量大,慣性產生的力量大,比木製的強很多,所以只要運用鐵槍得心應手,鐵槍產生的破壞力遠高於木製槍桿的槍。比如我們施工用的鐵鏟就是通體是鋼鐵,可以人工破石和硬地。你會發現很多短兵的槍都是全鐵的,要不然太輕,不適合戰鬥。
但見那員小將,胯下一匹千里駒,掌中一條黑黝黝大鐵槍,這杆槍少說也有八十斤,只聽得他大喝一聲“納命來”,雙腿打馬賓士過去,舉槍便砸.......
以上這種情節和臺詞相信聽過評書的朋友並不陌生,書中把個英雄人物誇讚的無可無不可,手裡的兵刃不是奇怪就是非常重。但是現實中,你給那些兵卒一杆這麼重的大鐵槍,別說打仗,就是拿都不見得拿的動。也就正應了題主提的問題,為何古代長槍用木製槍桿,而不是鐵製,當然也有竹製的。
首先古代冶鐵技術落後,銅鐵的產品度不高,物以稀為貴,按現在話就是貴重金屬。這麼貴的東西要是拿來裝備軍隊,肯定不現實,但木杆子就不一樣了,天生天養,自然生成,經過加工打磨好後按上槍頭就可使用,既經濟又方便,何樂而不為。而且使用起來輕便,鐵槓子固然結實,但是扛著這玩意急行軍,累也能被人累死。若是趕上渡河,就更麻煩。
別看是木杆子製作的槍桿,也很講究,無論長短粗細大都差不多,也不是任何木頭都可以使用,韌度和耐久度都要有講究,而且還要進行烘烤、浸泡、晾曬、刷油等等工序之後,才是一條好的槍桿子。別看是木頭的,兩軍交戰之時,一刀砍傷,不見得能砍斷。就算砍斷也不心疼,打完仗再換一根就是了。
圖:中國古代槍桿工藝
如果冬季開戰,木杆子肯定比鐵要實用,大冬天的鐵這玩意又冷又冰,不如木頭手冷還能搓著玩兒。
所以說古人腦子也好使,肯定用那種又便宜又好用的東西來裝備士兵,精裝版的東西好看但不中用。
-
14 # 傻愚翁
全鐵打的槍,重了,師傅怎麼使得動?古代戰場上有沒有全鐵做的槍不好考證,小說裡倒是經常提到——渾鐵點鋼槍(矛),外國電影中有騎馬用矛的鏡頭,他們是一手持矛,一手端盾牌,兩騎相對沖殺。中國古代大概也是如此,不同的可能是中國是雙手持槍(矛),招數上最多的是攔拿扎,其次是掃,再次是砸,與步下使槍有一定的區別
-
15 # 歷史三日談
能打在亂世是一項必備技能,劉關張三結義,劉備不就是看中關羽、張飛能打腦子卻不如自己嗎?
關羽就比較牛逼一點,使個青龍偃月刀,拿的動拿不動先不說,拉在地上感覺都比別人厲害一點,再留個裝逼的長鬚,帶上綠帽,普通人見了關羽,從氣場上就已經輸了,連曹操1都吃關羽這一套。
話說回來,全鋼的槍矛,從技術角度來說,一是拿著費勁,二是不好掌握方向,雖然古代人臂力大的普遍混的不會太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能拿的動大份量的兵器,一般比一般人都能打。
就掌握方向上來說,頭重腳輕確實比較符合空氣力學的要求,說的輕點就跟箭尾的羽毛一樣,說的重點,與飛機發動機出風口上下襬動,都是一個道理。
玩過標槍的讀友應該明白,標槍投出去,如果是全鋼標槍,鐵定扎不到地上,因為把太重,槍頭受到空氣的阻力,本身已經比槍把承受的壓力大,再加上個全鋼槍把,肯定是尾巴往下的角度。
換到槍矛上同樣如此,那就是不易控制,刺不到敵人,反而容易砸自己的腳!
-
16 # 鑄劍師孫建軍
如果槍桿不能有效吸收化解振動的話,那麼持槍者戳或砸一下硬物的話,振動會隨槍桿傳到身體而導致受傷。在現實生活中,錘子、斧頭、榔頭等工具也大多是木柄,即便是鐵柄,也要有膠套的。如果你用一個鐵柄的12磅鐵錘掄圓了去砸石頭的話,且攥緊不撒手的話,石頭怎麼樣不好說,你輕了會胳膊受傷,重了馬上吐血!
在古代的戰將大槍桿子不像現在的表演武術的紅纓槍,那大槍的槍頭很大,可以像刀一樣劈和刺。大槍桿子粗,和現在的鐵掀把差不多。長度一人一臂零尺,再加上槍頭。您說古代的大槍有多大?若要使用上全鋼的,不用說殺敵人了,就是他自己光累也累趴下了。
因為技術原因,古代製造不出鋼管或者鐵管。假如用實心的鋼(鐵)條來作為槍(矛、槊)的杆,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其重量:假設兵器柄長2.5米(實際馬槊或長矛的長度都長於此數值),粗3釐米,以鐵的密度值約為7.9克/立方厘米計,不算槍(矛、槊)頭,光是杆的重量就要達到將近140公斤……怎麼使用?因此,不將冷兵器採用純鋼鐵打造的原因就是:份量太重,無法使用。
一切武器都是為戰爭服務,步兵用槍矛是為了對抗騎兵衝陣,在馬的奔襲慣性之下,兵器的柔韌性很重要,鐵兵器對磕很容易折斷,馬上騎兵用長槍也容易在擊中對手的同時落馬,帶甲騎兵落馬,基本上就等同於自殺。另外長途奔襲到對磕戰場,騎兵很少用鐵槍鐵矛,基本都是用刀和錘(錘頭也就拳頭大小,根本沒有什麼西瓜大的錘)靠的是慣性把人擊打傷亡。只有非戰爭情況下,禮儀場合,維護地方治安,為了彰顯氣派,才會用很NB的遊戲裝備,長槍長矛金光閃閃的。平時訓練儀仗,對戰陣型,也都用木質槍桿,鐵器著實貴啊,用不起。總之,是出於實用角度與經濟角度,才會衍生出現在見到的各種兵器遺存。另:民間起義沒錢,國力不足時打造戰時裝備,木質槍桿也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重還是很不好使的。
-
17 # 同君言道
我認為的原因是,當時的冶煉技術有限,無法大量的冶煉出鋼材,大家知道,鐵和鋼是有區別的,鋼是在鐵的基礎上進一步冶煉才得到的,鋼的結構相對比鐵要複雜,鐵在冶煉成鋼時要在鐵水中加入不同的物質,這個由於本人是外行人不能準確解釋,這裡就不再說了,那麼有人就問,古代人也有好鋼,尤其古人作出的刀劍有的非常鋒利,甚至可以斬鐵如泥,這確實是真的,要知道這就是古人的智慧,據說這種如同現代鋼鐵的金屬,是鍛造出來的,也就是把普通的鐵,經過千錘百煉,即不停的燒紅,然後用鐵錘不停的打砸,使鐵中的雜質不斷的被擠壓出來,致使金屬分子逐漸緊密,在鍛造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加入不同的物質,用現代解釋就是為了改變其分子式,可以達到最後成為象鋼一樣的金屬,至於加入什麼物質,當時都是保密的,用現代話來說都是專利,用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鋼,那是不可能有多少,因為太費工夫了,故此比較稀缺,只能用在刀劍的刃口部位,也就是鐵匠說的夾鋼工藝,這就是平常說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千錘百煉這個詞也是這麼來的,故此,把一根長矛全用鋼做成,一來太可惜,二來也沒必要,因為用矛去刺殺對手全靠的是槍尖!
-
18 # 向朝輝530
我覺得可能就是因為全鋼的槍矛太重了,使用和攜帶都不方便,還影響殺傷力。而且古代鋼鐵的冶煉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很難普及。
-
19 # 使用者8339457742079
鐵這東西,密度不同,輕重不一樣,好鋼很重,很多看起來差不多粗細,長短也一樣,廢材一個人扛走,好鋼兩人抬著走,這就是差別
-
20 # 福州禪武
古代有全鋼的槍矛,但不普及。
對於古代,鋼鐵的製造科技手段還是十分有限,自然產量就很低,要知道那個時代一切都是人力,如果幾十萬的軍隊,每人都拿一根純鋼的槍,是不太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
至少我練習過槍,當然不是以實戰為主的槍術,是以競技武術表演類的槍術,鋼的密度為: 7.85g/cm3,如果要把力量傳輸到槍尖,是很困難的,根本不順達。木頭密度範圍為:≤0.350到>0.950 ,特別是木頭的紋理朝向,是很順達的,這樣當你的雙手握槍時,發力,力量就能更好的傳遞到槍尖,非常順暢的進行攻擊,提高了速度,靈敏度,如果使用鐵製的槍桿,動作會更加僵硬不順暢。
以前競技武術套路全部是使用白臘杆,白蠟樹木材堅韌,供製傢俱、農具、車輛、膠合板等;現在的體操墊裡,還有鋪一些白臘杆,它的柔韌和硬度一般的刀也砍不進去。
像我朋友家裡的榺盾牌,是用榺條編制而成,如果再涮上桐油,柔韌更強,防腐。白臘杆同樣具有這樣的效果,它的主幹更結實,耐砍。
還有一些其它的木頭也是硬如鐵,如棗木,黃楊木,鐵力木等,與鐵比較,質會更輕些,但硬度也強。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都曾經用毛竹做過武器,戰士們所用的鴛鴦陣中使用朗筅,便能發揮出殺傷力,把毛竹削尖,很長,5人或7人一組,先用毛竹竿擋住倭寇,使他們近不了身,盾牌兵再上去擊殺,非常有效。
回覆列表
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可能根本拿不動——使用問題。
不要覺得古人都力大無窮,幾十上百斤的武器都能揮舞自如。上戰場使用的武器通常是便於長時間使用的,重型武器或許殺傷力巨大,但是耍兩下人就沒力氣了,顯然不可能作為一般人使用的武器。很多古代武器在影視劇作品中都被誇大了,真實的古代兵器可能讓人大跌眼鏡。
▲古代金瓜錘,你看到的是不是都是超大個的。
說到全鋼的長矛,其實也是有的。傳說中三國名將程普的武器就鐵脊蛇矛就是通身鐵鑄的,程普曾用它於汜水關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軫。
▲傳說中的鐵脊蛇矛
但我覺得這種長矛未必好用,一來全鋼的長矛反震力一定很大,不如木質的好卸力,二來如果北方作戰,這種長矛肯定很凍手啊~!
全鋼的長矛也不一定好製作——技術問題。古代的冶鐵技術不及現代,做很長的矛杆可能是一個技術難題。有一個常識,那就是越細長的東西就越容易斷,在長長的矛杆上,更容易出現缺陷,質量問題更加凸顯。
製作全鋼的長矛一定需要非常好的鐵匠,而長矛作為制式裝備,造的越快,用材越少,更有利於全軍普及,因此打造全鋼就不太現實了。
▲大量普通士兵使用的長矛其實是很粗製濫造的。
小結全鋼長矛製作困難,造出來也不是很好用,因此被古人棄之不用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