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4235685458
-
2 # 瀟若扶風
未必能守得住。趙軍當時糧草不濟,隨時都有撤兵的可能。而秦軍糧草比趙軍要充足,兵多將廣,如果趙軍撤兵的話,秦軍隨時都能佔據長平。秦軍如果繼續進攻的話,趙軍必敗,趙軍的第三條防線守都受不住了。
-
3 # 慕容秋水逸
呵呵那是收不住的!大國之戰就是拼實力拼後勤!秦國關中糧食不夠了但還有巴蜀天府之國糧食和食鹽人口戰略資源!而趙國從來就是重商業重手工業但是農業糧食遠遠比不上秦國!而且後來其他五國都不賣糧食給他準備看笑話,撈一把還好,分了趙國心都有!趙國可是連糧食種子都開始吃了!趙王才真正急了!所以說廉頗也守不住!
-
4 # 4xxx
當時秦軍的補給也跟不上了,趙的補給線更短,實在不行,大不了在往回龜縮一點而已。到最後其實大家都頂不住了,就看誰先沉不住氣,秦國派人去趙國離間就說明自己壓力太大已經思變了,可惜趙國還是沒沉住氣
-
5 # 你得火龍
我認為還是守不住。當時趙國已經無力再給上黨供應糧食,要麼儘快決一死戰,要麼撤退,而繼續防守無異於等著大家一起餓死;而趙王催促決戰,廉頗不打繼續防守,趙王怎麼可能不換廉頗。廉頗守了這麼久,能打得過早就打了,現在秦軍都建好了野外工事,更打不過了,還指望廉頗現在會出去打?而撤退必須留下至少10萬人來殿後(送死),要不然全體撤退一定會被騎兵殺的找不見北。而且精銳撤退以後能抗多久可真沒準了,不論將領還是士兵,如果知道自己要當炮灰,還會拼死抵抗嗎?留下的肯定都是老弱病殘,戰鬥力也很堪憂。
如果上黨之戰不能殲滅秦的有生力量,那不論堅守,決戰還是撤退,最後必然是邯鄲保衛戰。到了這個時候趙國必然更加被動。主動權完全在秦和其他5國的手上了。進攻方有主動權就不多說了,主要是其他5國。趙國前段時間差點滅了齊國,齊的恨意還沒消呢,所以齊國只會在邯鄲破城之後才可能出兵。韓,魏剛被秦打趴下,哪有膽子出來幫忙?楚國太遠,又隔著韓,魏,遠火解不了近渴。而燕國正在背後捅刀子,如果侵略軍一下子變成了援軍,如果又再變成侵略軍,那可就有意思了。
所以廉頗繼續防守,只能死路一條。而趙括乾的不錯,透過決戰消滅了秦的有生力量,讓秦無力發動邯鄲保衛戰。如果說為趙括在長平之戰打分,能打個70分。畢竟在國力差距下,保證了國都邯鄲的安全。
副記:趙括母親說趙括無能的事,只有一種解釋。沒有人願意對外人說自己孩子不行,不靠譜。如果說了,只能說明此行兇多吉少,而趙括無法拒絕趙王的認命,趙母在保護趙括,不希望自己孩子去死。
-
6 # 你當我隱形
說這個的時候看下地圖,相對於運輸來說,趙國道路更困難,長平後面是一條狹長盆地,如果撤軍放棄長平,上黨無險可守,如果不撤軍繼續防守,趙國已經無糧。齊國和燕國一直在東面虎視眈眈,這也是為什麼長平之戰李牧沒去指揮,長平之戰第二年,齊,燕二國就聯軍進攻趙,被李牧,廉頗以少勝多打敗
-
7 # 沈淪
廉頗守住沒問題。補充說明:1.趙國大概十年沒有戰事(可能是趙軍初戰不利的原因,也說明趙國儲備充足)。2.長平之戰前期廉頗軍力弱於秦國(一般認為算上黨軍總數約20W)。3.換趙括趙國大舉增兵(一般認為45W),秦國則在包圍趙軍後才大舉增兵(一般認為60W)。4.按目前的記載(史記、通鑑),趙國借糧在長平之戰後,邯鄲之戰前。5.秦國在長平之戰後才徹底控制上黨(後方不穩)。6.趙括被圍,齊楚出兵救之不及(敗得太快了)。
-
8 # 我心永恆58222979
雖不通曆史,但廉頗用二十萬人拖住四十萬以上的秦軍,已經很成功了。為什麼秦出離間計讓趙換帥,秦軍更拖不起!不管最後廉頗守不守得住,絕不會全軍覆沒,傷了國家根本。紙上談兵已可笑,還有白痴挺趙恬!勝敗興亡一念間,長平猶有萬鬼嚎。
-
9 # 隨緣50168191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廉頗能否守得住,這似乎不應該成為討論的話題。在趙國換將之前,秦趙雙方都似乎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了。廉頗老將軍的威名,對秦國是有相當震懾力的。趙若不換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秦有必勝的決心與信心嗎?如果戰事繼續膠著,秦就不擔山東六國形勢有變?苦對此論有疑議,可參照如下幾點:1、趙國換將,秦亦換將,而且嚴格保密。2、趙國換將後,秦加大了徵發力度,決心拿下長平。可見,秦國的變招是建立在趙國換將的基礎之上的。即便如此,武安君到達長平也是絕密。否則訊息洩露,括必不敢出。如此則可能有兩個後果:1、白起大費周章,戰事仍無突破;2、趙軍即使失敗,也決不會全軍覆滅。須知,同是失敗,結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綜上:趙國若不換將,秦則不會下大決心,戰爭結局會在趙國可接受的預期之內。若能輔之以成功的外交,戰局逆轉並非決無可能。
哈哈,我輩紙上談兵,笑煞先賢!
-
10 # 天策上將626
為什麼非要守住呢?從戰略角度出發,一城一池的得失和四十五萬大軍相比,哪個重要?打不過真的可以退一退,尋找對自己有利的位置再守,再打不過可以搞外交求助他國嘛,畢竟其他強國也不願見到秦國獨大。很多人天天在網上說,趙國撐不住,拖不起,廉頗就是傻逼。贏不贏得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交給廉頗起碼不會丟了四十五萬人的性命!不至於全軍覆滅
-
11 # 指動濟南
答案是:守不住!但不會45萬大軍被滅。這與廉頗、趙括用兵謀略和個性有關。所以,大量網友現在熱衷於洗白趙括不是沒有道理,不過是命運選中趙括,如果換成王括、劉括也會以失敗告終。但是,再說個“車軲轆話”——如果不是趙括,45萬趙軍不會被滅!
1、廉頗用兵不用險,不打無把握之仗,不以奇謀取勝
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廉頗的用兵思路。一是廉頗得封上卿的出世之戰——討齊奪陽晉戰功。史載:公元前283,廉頗率領趙軍征討齊國,大敗齊軍,奪取陽晉,以勇氣聞名於諸侯各國。而廉頗此戰是建立在用兵不用險、有把握前提下的。
因為在2年前,秦軍越過魏、韓兩國攻齊,打敗強大的齊軍,隨後趙國也出兵打敗齊軍,並在齊境的靈丘設立前線據點。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趙、韓五國聯軍再次攻齊而大勝。齊湣王車裂蘇秦後逃亡到莒,楚國也藉機侵佔齊國大片土地。在齊湣王被殺,齊襄王繼位的當年(公元前283),廉頗領軍討齊,大敗齊軍,奪取陽晉,被封上卿。如果不是齊國連續2年被“虐”,國力、軍力無法有效補足,相信廉頗不會如此用兵。
如果這一仗還不能表明廉頗的用兵思路,再來看這個例子:秦趙兩國的閼(yù)與之戰前,趙惠文王召見廉頗問:“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可以派兵去援救嗎?廉頗說:“道路太遠,又艱險又狹窄,很難援救。”這表明自己打這一仗沒有把握,不想領兵前去。當然,趙王又召見樂乘,得到的答案是一樣的。這就是廉頗的用兵基本思路和個性:不打無把握之仗。
縱觀廉頗用兵一生,只有面對魏、韓、楚這樣菜鳥級的軍隊時,才切瓜砍菜毫不顧忌。為什麼呢?因為他死前自己揭曉了答案:我思用趙人。此話何來?因為趙悼襄王即位後對廉頗用兵不滿,讓樂乘去接替正在燕國的廉頗,廉頗拒不服從,與樂乘打了一仗逃到魏國。楚國聽說後暗中把他接到楚國,但廉頗在楚國沒有戰功,他說:“我還是想指揮趙國士兵啊。”為什麼願意指揮趙國士兵?因為趙國戰鬥力和其他東方六國不在一個級別上,趙軍經過胡服騎射改革,軍事能力在東方六國排名第一。
廉頗面對秦、齊這樣的軍事強國格外謹慎,從不用險,也從不以奇謀取勝。所以面對長平戰鬥力與趙軍旗鼓相當的秦軍,在數次被秦軍打敗下,只好選擇堅守不出戰,屢次挑戰也不用險。可以想見的是,如果保持這樣的策略,趙軍未來肯定會退出長平這塊“飛地”,不再堅守,但不會被滅掉45萬大軍,更不會上演40萬軍士被白起坑殺的慘劇。
2、趙括繼承家傳,渴望以奇謀取勝,方有長平之敗
趙括用兵有其父家傳,渴望使用奇謀,喜歡行兵用險。趙括的父親馬服君趙奢,其成名恰是廉頗打不了的閼與之戰。再來回顧一下前情:趙王詢問廉頗、樂乘後又召見趙奢,面對同樣的問題,趙奢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意思是:雖然道遠,地險,路狹,但這如同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誰更勇猛誰會獲勝。在廉頗眼裡的行兵用險,在趙奢眼裡卻是大家都半斤八兩,看誰更勇猛。
此後趙奢面對強秦先不斷勢弱,又對秦軍間諜實施反間諜,可謂步步用險,一步不慎就滿盤皆輸。最終在閼與大戰前再次出險,聽取許歷(此人是不出世的神秘謀士)建議,搶先佔據北面山頭,與遲了一步的秦兵進行攻防大戰,最終大敗秦軍。設想,如果這招險棋速度稍慢,被秦軍搶先,趙奢這個傳世千年的經典戰役也不復存在了。
史載:趙括從小熟讀兵書,研究兵法,肯定也會為父親此戰的奇謀拍案叫絕!但致命的問題是,趙括只知奇謀之一而不知其,一知半解。現在很多網友熱衷洗白趙括,認為趙國的國力不行,廉頗連戰失敗後堅守不出,是打持久戰……趙括領兵後大軍身陷重圍,46天裡也沒有出現譁變,還領兵4次衝殺,最後戰死。甚至有人說:趙括才是戰國第一戰將,因為趙括一領兵,秦國馬上換上戰神白起,可見秦國是多麼重視這次對決。
知情莫若當世人!看看當時雖已病危但還沒死的藺相如是怎麼說的:“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括只懂他父親兵法的表面,死記硬背,不會隨機應變。後世對趙括紙上談兵的定論直接源自這段評價,“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不知道那些熱衷洗白趙括的網友,是不是比當時的藺相如更懂趙括呢?
知子莫若父!看看趙奢是如何評價兒子的。趙奢曾對妻子說:“用兵打仗關乎生死,他卻如同笑談兒戲。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如果要用他,他一定會讓趙軍失敗”。不知道那些洗白熱衷趙括的網友,是不是比趙括他爹還了解趙括呢?
知子莫若母!看看趙括母親是如何說的。在趙括領兵即將奔赴前線時,其母堅決反對,對趙王說:“他父親還活著的時候,那時是將軍,親自捧著飯碗侍候對方吃喝的,有好幾十人,以友相待的有上百人,大王賞賜的財寶都分給下屬有功之人,接受王命出征當天就不再過問家事,全身心用在戰事準備上。現在趙括做了將軍,擺起架子,面東而坐,接受大家朝見,下屬不敢抬頭看他,大王賞賜的財寶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用這些錢命人訪查田地、房產,能買的就買下來。這哪裡有他父親的影子?父子兩人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不知道那些熱衷洗白趙括的網友,是不是比趙括他媽還了解趙括呢?
3、紙上談兵定論已千年,但趙括不過是恰巧撞上
趙括兵行用險的敗因是沒有掌握用險的真諦,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防守反擊的戰略全改了,大打“攻勢足球”,不符合戰術要求的人全換了。不過,從輕易就中了秦國反間計,換了廉頗的趙孝成王來說,這位青年大王應該也是喜歡用險之人,先是不聽勸阻極力收下韓國主動納獻的上黨郡,又換上愛走險棋的趙括,不知道是不是在臨行前還曾要求過:趙將軍你一定要速戰速絕,打出趙國的威風,打出你爹爹的威風來……
趙孝成王為何也喜歡用險?除了聽信秦國散佈的“秦人只怕馬服君之子”的謠言外,還與這位剛即位的青年雄心抱負有關。什麼雄心抱負?就是急於證明自己,想開創一番新事業。因為他是趙惠文王的兒子,他父親在位時力抗強秦,上演了經典的“完壁歸趙”、“澠池會盟”、“閼與之戰”等,全部以勝利告終。我爹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因此,明知秦國不會罷手,他仍要用險接納本不屬於他的上黨郡,在廉頗拒秦只能堅守的情況下,仍要用險把趙括換上去拼一把。
其實熱衷洗白趙括的網友也有一定道理,就是趙國的強盛主要表現在軍事上,是戰國七雄中最早進行軍事改革的,擁有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制式化的騎兵部隊,但趙國地少,人口基數少,國土縱深小,沒有在經濟上進行革新。反之,秦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軍事、政治、經濟都有全面革新,綜合國力在趙國之上。打戰就是打錢,誰的綜合國力高,誰就擁有戰爭勝利的最大可能。因此,趙國比秦國更渴望速戰速絕。
命運選擇了趙括,如果此時有個王括、劉括,趙孝成王同樣會用他取代廉頗。何況趙括的聲名如此之大,又是名門之後,不讓他去又讓誰去?廉頗的表現也證明了,趙括是具有相當實力的,聯想一下數年後,當趙悼襄王讓樂乘去前線接替廉頗時,老將是如何表現的?直接不服,拒不交出兵權。而在長平面對來接替自己的趙括,廉頗選擇的是交權。兩相對比,可以看出來趙括是普遍得到大家認可的。
所有這一切都在長平、都在公元前260年相遇了……於是,紙上談兵被定論千年,唉!其實,只不過是趙括恰巧撞上了。
-
12 # 妙月幽
我先不說廉頗能不能打贏,我們來看看情況。
一,在長平之戰前一年,秦國已經佔領韓國的野王,韓國與上黨地區聯絡中斷,韓國向秦國獻出上黨地區,求和。
二,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加之趙地本身民風彪悍,舉國皆兵控甲45萬,一時雄于山東諸國。
三,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勢絕強,此時已經取得巴蜀,控甲60萬。
四,長平之戰,長達兩年時間。
五,廉頗奉命出戰,輸多勝少,恐怕有失不願再戰,只加強防守意欲拖垮秦軍,哪知秦國發巴中百姓運糧反而趙國國內無糧可運。
六,秦國遠交近攻策略成功,趙國外援斷絕。
秦國與趙國都是攻擊見長,可是上黨是山地不利於騎兵展開,廉頗數次攻擊無效折損頗多,以至於不敢再戰。說明秦軍的戰鬥力要強於趙軍。何況趙軍多是又農又兵,打個小仗兩三個月可以,打大戰國內就沒人種地了。再有,趙軍是胡服騎射,也就是說除了人以外還有大量的馬,馬也是要吃草的,上黨地區又不是草原,所以趙國的後勤壓力要大於秦國。
所以,廉頗是打不贏秦軍的,因為拖不死秦軍只能拖死趙軍。
明智的方案是打不贏就立馬全軍撲上拼個你死我活,不要小部隊打,直接上大部隊拼光了就求援,什麼他媽的副攻,老子一輩子也沒打過那麼富裕的仗,今天全他孃的是主攻。這樣子的話,以趙軍的剛烈至少可以拼掉秦軍四五十萬人,到時候魏國和韓國聯合出兵,應該可以戰勝秦國。
-
13 # 寒山孤寺A
一些人用盡文字遊戲,為趙括翻案,認為魚死網破是結局,難道這也是趙王的願望嗎?絕不是!趙王絕不允許趙括把趙國舉國之力拼盡的!趙王希望的是,趙括率領趙軍擊敗秦軍。所以,趙王是相信趙括有速戰速決的能力的。但是,趙括卻不給力,把數十萬趙軍葬送了。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結局呢?許多人說是後勤補給上的不足,但秦軍遠離本土作戰,戰線過長,補給也是問題,有解決的辦法,如驛道寬直,但終究不是長久之事,白起有世界上最強戰鬥力的軍隊,他最希望速戰速決!廉頗開頭幾個敗仗,已早看出趙軍不是秦軍的對手,硬拼必敗!只有死守,一個字,拖!拖垮秦軍!而白起熟悉廉頗守的本領,強攻損失慘重!即使打敗了趙軍,自己也所剩無幾,可怕的是,一,其他幾國在坐山觀虎鬥,最後一旦兩敗俱傷,這幾國乘虛攻秦,秦軍毫無還手之力,還有可能滅國!二,白起若攻堅取勝,但付出代價太大,也沒好下場!所以,縱觀長平之戰,歷史早有定論,而且正確無誤!毫無討論的必要!孫子兵法亦云,下策攻城,上必伐謀!網上這些評論者,自命不凡,或者別有用心!你們豈可與白起、廉頗比?恐怕都不如趙括!國家也不會傻到讓你們去帶兵,更不用說做統帥了!回家洗洗睡吧,明天辛苦掙錢養家是大事。
-
14 # LG淚痕
絕對能,因為廉頗堅守壁壘,已經快要把秦國拖垮了(雖然趙國也已經快垮了)。如果不換趙括白起也會上場,而廉頗自然可以等到秦國垮時突然出擊,大獲全勝。這下就可以滅掉秦國主力,使趙國成為最強諸侯國。但是如果楚魏兩國出兵,那就再論。
-
15 # 貓眼觀史
其實這個問題大家一直都很關注,我的理解是趙括完全就是紙上談兵的人,如果廉頗繼續任將就能守得住,認為守不住的網友先別急著噴我,可以繼續往下看看我的論點。
長平之戰
我先從雙方的國力進行分析,長平之戰兵力總和達百萬,後勤補給是最大問題,所以這場戰爭也意味著是雙方綜合國力的一場對決。
一:經濟實力對比
秦國經濟上:秦國地處雍州,土地好,秦孝公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富強起來。之後幾世經營,兵強國富。長平之戰將發生時,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且水利發達,常以水道運送軍需。
趙國經濟上:趙國地處冀州,土地不如秦國,人多地少,雖然地廣但是耕地面積較少,農商並重,對農業不是很重視,在諸多國家當中農業發展不算太好,但經過趙武靈王改革,胡服騎射之後國力強盛,但這次改革只針對軍事方面,侷限性大,但也為和秦國對戰奠定了基礎。
二:軍事實力對比
秦軍有“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秦將士個個英勇善戰,戰馬優良,有虎狼之師之稱,後期可以說是戰爭的超級大國。
趙軍有“帶甲之士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以弩弓騎兵見長,趙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趙騎兵訓練有素,軍事素養較高,經驗豐富。如此看來,趙國軍事實力略弱於秦,至多與秦持平。
綜上所述,秦趙兩國實力均衡,但戰國略弱於秦國,注意是略弱。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趙括為何戰敗,如果不換廉頗則能堅守陣地。
一:趙國使用趙括為何會敗?
1.戰爭指導上,趙括急於求勝,錯誤的堅持進攻方針。改變了廉頗原有的防禦部署和軍中的規矩。
2.棄用了名將廉頗,中了秦國的離間計(秦國說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奢之子趙括),秦國秘密換白起為將。
3.趙括驕傲自大,輕敵,白起看出了這些後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4.趙括軍中威望並不高,趙王換將時不顧藺相如的勸阻,其母親就曾諫言過,稱其子名不副實。事實證明就是這樣。
5.趙王意圖求和,秦國優待趙國使者,稱其答應求和,使得其他國家沒有援助趙國。
二:為何說如果繼續使用廉頗為將則能守住?
1.廉頗一開始也是採取攻防並用的措施,在連續被攻破都尉城和故谷城之後,意識到秦國攻勢太快,便依靠地理優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以逸待勞,疲憊秦軍。事實上這樣做是有效果的,兩軍對峙,對於遙遠的秦國來說,不能速戰速決,就意味著失敗,而攻勢一旦受挫,往往就會導致士氣的凋敗和進攻實力的摧折。秦軍主將王齕長期求戰不得,秦軍所面臨的高山夜寒,糧草不繼,士卒病傷等不利條件,都使他為久困長平而深深憂慮。
2.名將廉頗也算是老謀深算,在長平構築了東西兩個壁壘,秦軍雖然攻破了西壘,但最後一道防線久久不能攻破,在幾次攻堅戰後趙國雖然傷亡不小,但秦軍也好不到哪去,雙方也算是平分秋色。
3.如果趙國不換將,繼續使用廉頗,堅守不出,在糧草補給上也強於秦國,雖說趙國糧草不如秦國,但秦國路途遙遠,如果不能及時攻破,秦國必定無心戀戰,遲則生變。
4.兩國對峙,時間一旦過於長久,雙方就會罷兵休戰,如果繼續對戰,還有其他國家必然會逐漸強大,對於秦國來說肯定是不可行的。
綜上所述,繼續使用廉頗為將,肯定可以守住,不至於慘敗,但一個逐漸衰弱的趙國和一個逐漸強大的對戰,秦國統一是必然的,只是會推遲幾年或者十幾年都有可能,因為秦變法徹底,經六世,其他國家都只能望其項背。
-
16 # 歷史風暴
先說結果,廉頗守不住。
假如當時沒有趙括這個人,趙國境內沒有足以接任廉頗指揮權的將領。廉頗由於在前期的戰鬥中發現不是秦軍對手,而放棄了野地浪戰,轉而以長壘為依託和秦軍打起了陣地戰。這樣一來秦軍的損失驟然增加。於是,雙方進入對峙階段。趙王希望早日結束這場大戰,多次催促廉頗出兵,廉頗也多次違反趙王命令,只龜縮在長壘後面堅守不出。
我認為,面對戰局的僵持,秦國啟用白起的決定是不會變的。這樣一來,廉頗將直面秦國第一名將白起。
其實廉頗堅守不出的對策相當於把戰爭的主動權完全放棄,此時的廉頗就如同一隻縮頭烏龜。面對這個局面,白起會有100種方法對付廉頗,比如切斷趙軍補給,趙軍不想餓死就必須與秦軍作戰。這樣一來,即便指揮官是廉頗也會一次次陷入白起的埋伏圈被消滅。
所以,趙括的領兵只是讓這個過程簡單化了而已。說實話,我挺希望廉頗來與白起大戰,這樣一來長平之戰將會更加精彩。
-
17 # 曹達華之魔鬼筋肉人
就長平之戰來說,趙國的戰敗是必然性的。廉頗的臨時換下,趙括臨危受只不過對戰爭結果起到了加速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趙括的紙上談兵只不過加速了趙國的失敗,長平之戰失利的根本原因在於趙國的羸弱。
長平之戰前的趙國本就和秦國有了明顯的實力差距,秦透過變法已然成為七國中的強國,趙國本事並不具備和秦抗衡的絕對力量。
趙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長平之戰的後果趙括成為了主要責任人。但是要知道即使廉頗不被換下趙國依然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廉頗唯一比趙括能做的就是把秦趙之戰中趙國的損失降到最低。廉頗善於防守,在實力差距明顯的長平之戰中也不得不防守,在持久戰的消耗下對弱勢一方有明顯的有利趨勢。秦國也是出於對持久消耗的厭煩才會使用反間計使趙括上位,畢竟對於秦國來說趙國只不過是其稱霸七國中的一個過程,絕不能因為持久對峙而消耗自身國力。
因此,長平之戰趙括也算是無奈“背鍋”。
-
18 # 渭郃
這個我覺得真不好說。可能白起的勝率更高一些。
首先廉頗的戰略是沒有問題的,只要趙國的這四十幾萬人還在,即使小規模戰役失敗,趙國依然有翻盤的本錢。像趙括那樣把全部的寶都壓上,結果輸的傾家蕩產。
但是秦國在國力上比趙國有優勢,白起身後有強大的秦國國力支援。相反廉頗背後就沒那麼深厚的底氣了。
這一仗如果廉頗對白起的話。我覺得廉頗可能只有一個機會。就是派遣大量的小股騎兵對秦國千里糧道進行騷擾破壞。不和秦軍大隊糾纏,打了就跑,不斷的騷擾遊擊秦國糧道。如果這樣消耗起來,秦國可能還真撐不住。這還要保證趙國在長平的正面戰場不失的情況下進行。
白起和廉頗都是百戰老將。白起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開打步步殺招。如果白起舉起刀劍,那麼這一劍是一定要見血的。在沒有準備好之前白起不會輕易的出招,因為一旦出手就是你死我活。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而廉頗的這種戰略,其實正面來說真的很難打破。除非白起能找到廉頗防線的漏洞,如果廉頗的防線滴水不漏的話。正面強攻,即使秦軍突破了防守,自身的傷亡也是白起無法接受的。而且一旦突破失敗,也很有可能和趙括一樣,被廉頗包圍全殲。
廉頗選擇戰略防禦,其實是因為之前和王齕的幾場小規模的戰鬥趙軍失利。很多人以此詬病廉頗,說廉頗在長平之戰接連失利。其實,在真正的大決戰之前。雙方都會進行小規模的試探性攻防,只要主力不失,就不能算是廉頗失利。而秦國迫不及待的使出反間計,推動趙國用趙括替換廉頗,就說明廉頗的戰略其實是成功的。秦國拿廉頗沒辦法。秦國不可能給自己找刺激,花錢使反間計把趙國更“厲害”的趙括換到前線來替換“垃圾”將領廉頗。所以在這裡再給那些為趙括洗白,抹黑廉頗的人說一句。既然你們說趙括比廉頗厲害,那秦國幹嘛要使反間計推趙括替代廉頗給自己找刺激呢?直接推了廉頗不是更簡單嗎?
所以秦國的反應,也恰恰說明了廉頗防禦戰略的正確性。
我認為,如果長平之戰是白起對廉頗的話。雙方真不好說,誰都有贏的可能性。但是綜合國力,政治環境,將領水平,軍隊戰鬥力來說,白起贏的勝算可能稍微高一點兒。畢竟武安君一生大小七十餘戰無一敗績。但是絕對不會像趙括那樣一口氣敗掉趙國全部家底兒。
-
19 # 磐石222523506
能守得更長久些吧。滅亡已是大勢所趨。只不過沒有戰敗得那麼慘。廉頗趙國名將,而且久經戰場,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反觀趙括,雖然讀兵書讀得多,但是戰場經驗缺乏,可以說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的隨意變動,就得跟著變動,機會轉瞬即逝,所以趙括本沒有經驗,至於廉頗就是年齡大了,只能說廉頗可以更守得久一些。
-
20 # 是你的小可愛呀3
打仗不只是兩軍之間的對戰更是兩國綜合實力的對戰。首先來看看雙方。
秦國,從秦孝王王開始 秦惠文王 秦武王 秦昭襄王 四代君王的努力,秦國成為了六國眼中的虎狼之國,戰鬥力彪悍,最最最主要的一點,是有良好的制度保證,每個人都為戰爭機器而服務,各司其職,種地的安心種地,打仗的安心的砍人,當官的為國盡責。在長平之戰秦國擁有蜀地的物資,糧食,雖運輸困難,亦有良好的後勤保障,外交上遠交近攻,楚國被打的首都都丟了,慫了,南韓更是山西的領土全部被秦國搶走,也是長平之戰的起因。秦國綜合實力超強。
對手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趙國變得強大起來,成為唯一一個單獨有力量可以和秦國較量的國家,最厲害的非騎兵莫屬了,順利的滅掉中山國,再沒有復國了,打不死的小強終於不折騰了。到長平之戰嫣然一個大國形象,但有他的弱點,趙國大部分領土都處於山區,今天的山西大部 河北南部,平原較少,和秦國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相比糧食是個大問題,成為一個拖後腿的因素,在戰爭時期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長平之戰持續三年,對雙方都是很大考驗,無論是軍事還是後勤 外交。趙國軍事實力不弱 但後勤問題比較嚴重,沒有糧食,向齊國借糧食沒有給,外交上在秦國的威嚴下各國夾著尾巴做人,不感交好趙國,到後期即使不換掉廉頗,趙國的綜合實力已不支援龜縮政策,主動出擊,及早結束戰鬥,趙國輸不起,趙失敗是遲早的事情。其國君遠沒有秦王的智慧和能力。更是如此。
回覆列表
守是守的住,,可趙國耗不起,,趙國精銳在與胡服騎射的的騎兵,趙軍擅長進攻,不利防守,可偏偏長平的地形不適合大規模騎兵,趙國的騎兵主要防守北部邊境,趙國的騎兵在李牧手上發揮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