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圓論壇

    嫡長子承父業實際上指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度”。而嫡長子繼承製度又是宗法制的核心。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指,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所生的長子。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古代封建統治者和權貴保證自己統治地位的最基本準則。古代“父子相傳”這一制度實際上在西周時期才算是真正的被確立下來。在西周之前,夏朝雖然也是父子相互傳承,但也有兄始弟及這個說法。而商朝時期多數時候都是兄始弟及,然後由弟弟傳給兄長的兒子,或者自己的兒子。直到西周時期,才明確的規定“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中國古代爵位變化很多,歷朝歷代多有不同之處,爵位誕生於商朝,夏朝延襲了商朝的爵位並加以變化,最終形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當時最高等級乃是王爵,也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從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後,皇帝才成為最高統治者。由於秦朝實行的是二十等軍功分爵制,所以真正意義上出現王爵是在漢朝時期。

    這也就表明,出現父子同時被封爵的情況,也只能在漢朝或漢朝之後。因為在此之前尤其是周朝時期根本不可能出現父子同為勳爵的情況。因為周朝時期有爵位就意味著可以為一方之主了。依據《孟子.萬章篇》所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子男。”由此可見,在五等勳爵制度中,哪怕即使為最低等的子爵,他也會具有封地成為一方之主。

    漢朝之後,爵位也可分為可以世襲和不可世襲的爵位。比如漢武帝時期為了籌措軍費,令賣關內侯以下的二十等爵。這就導致當時二十等爵被世人所輕看。而這些二十等爵是不可世襲的。

    而可世襲的也分為兩種,分為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世襲罔替的爵位可以世襲無數次,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而普通世襲則世襲的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只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從這個現象我們就可以分析,如果兒子的爵位比父親的爵位低,且爵位為世襲罔替制,那麼兒子就會成襲父親的爵位,哪怕是普通世襲,如果兒子的爵位依舊比父親遞減的爵位低的話,兒子也會繼承父親的爵位。但如果並非世襲罔替的爵位,且兒子的爵位比父親遞減的爵位平等或者高的情況下。那麼兒子很大可能不會成襲父親的爵位,而是會選擇自己的爵位。

  • 2 # 小王的歷史筆記

    首先要指出的是,父親和長子先後立功封侯的情形並不多見。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侯爵的繼承就基本是按照繼承順位往下順延,或者由侯爵本人提出申請,由皇帝酌情考慮。

    最典型的例子是東漢耿況、耿弇父子。

    東漢光武帝劉秀當年到河北(黃河以北)發展勢力,曾經悲慘到身邊只剩下十幾個人,被當地勢力到處追殺。當時上谷太守耿況是地方實力人物,掌握著一支很強的騎兵部隊。耿弇見到劉秀之後,認為劉秀更適合成為未來的皇帝,就透過父親親信的那些人物遊說耿況,最終促成耿況倒向劉秀一方。

    不僅如此,耿弇還遊說成功另一位實力人物,漁陽太守彭寵,派兵支援劉秀爭奪天下。耿弇、寇恂、吳漢、景丹等雲臺二十八將成員都在這一階段成為劉秀的部屬,耿弇也因為這種功勞被封為好畤侯(公元26年),而他的父親耿況被封為喻糜侯(公元28年),則已經是兩年之後了。

    耿弇當然不可能繼承父親的侯爵了,而他的兄弟還有耿舒、耿國、耿霸等人,按理說,耿舒應該是喻糜侯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然而彭寵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背叛了劉秀,耿舒用上谷騎兵擊敗匈奴騎兵,耿家又出了一位侯爵,牟平侯(公元29年)。

    耿國成為喻糜侯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了,但是耿況心中並不願意讓耿國繼承侯爵,因為耿家的權勢已經有保證,成年的那些兒子自然不需要靠侯爵獲得功名富貴,而且小兒子耿霸一向受他寵愛。於是耿國主動上書光武帝,讓出侯爵繼承權給耿霸,光武帝批准了這一請求。

    你以為耿國就徹底和侯爵無緣了嗎?耿國自己沒有侯爵,但是他的兒子耿秉則在對匈奴戰爭中立功,被封為美陽侯。而耿秉這次立功封侯,還觸發了一條支線劇情:匈奴實力受損,漢朝將士堅持作戰,最終營救出了被圍困近一年的耿恭,成為“十三將士歸玉門”的主角。

    耿恭,是耿廣的兒子,耿廣是耿國的弟弟。

    一個耿氏家族,就把封侯過程中出現的大部分意外情況都囊括進去了。

    但是,侯爵既然是獎勵用功之臣的榮譽,當然還會出現那種功勞過大,爵位“溢位”,但是又不適合進一步提高爵位的情形,比如漢朝的“白馬之盟”,限制功臣封王,所以衛青的侯爵根本與他的功勞不匹配,漢武帝只好把衛青的幾個兒子封侯——李廣肯定要感嘆,投胎是一門技術活。

    此外還有周勃家族的例子,也很具有代表性。周勃的絳侯爵位本來由長子周勝繼承,周勝犯罪失侯,周亞夫被改封條侯,延續周勃的家系。周亞夫被漢景帝逼死後,他的弟弟周堅又被改封為平曲侯。這種廢除、改封的例子後來也不多見。

  • 3 # 聊聊雲南

    古代奉行嫡長子繼承製,如果嫡長子不繼承那就由嫡次子繼承。反正就是由正妻生的孩子優先,然後再由其他孩子或親屬繼承

  • 4 # 華夏說歷史

    古代爵位正常有長子繼承,如果長子也立功封爵了,應該可以有其他兒子繼承。

    在紅樓夢中,保齡侯尚書令史公之後,房分十八,其中有兩個發展到賈母他們那個時間段,長子史鼎,次子史鼐,兩個都是侯爺。長子史鼎被皇帝封為忠靖侯,是史公嫡長子之子,就是嫡孫,就是因為立功被封為忠靖侯。而弟弟史鼐,書裡就說世襲了保齡侯。顯然,他倆就是親兄弟兩個,湘雲就是寄居在這兩個侯爺的叔叔家裡,侯爺夫人對她比較苛刻,這個是其他話題了。

    而在歷史的真實中,這兩個兄弟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我們知道康熙和江南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有兩個他的寵臣,一個是江南織造曹寅,另一個就是曹寅大舅子,賈母原型的哥哥,蘇州織造李煦,他們深得康熙信任,他們也不辜負皇帝的信任,一方面替皇帝採買宮廷需要物件,另一方面還要監督江南的遺老和退休官員的政治動向,清廷對江南地區始終是不放心的,這個到雍正一朝更加厲害,直接禁止浙江地區進行科舉考試。還有要幫皇帝推薦江南美女,一旦入了後宮,女性家裡比如父母去世,就有他們上折通知皇帝,這些清宮檔案至今都有保留摺子,總而言之,很忙。

    這兩個侯爺兄弟倆,原型就是李煦之子,大兒子李鼎,二兒子李鼐,名字順序都一樣,估計在康熙一朝藉助老爸的風頭,兩個人確實也是做了大官的,有沒有封后就不一定了。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核心內容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話的字面意思是說:立繼承人第一優先是立嫡,第二優先是立長,其中嫡的優先順序高於長。

    嫡長子繼承製

    什麼是嫡?嫡就是正妻生的子女,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兒子,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有男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只有一個正妻,皇帝的正妻就是皇后,其他的嬪妃都算妾,百姓的正妻就是經過明媒正娶的妻子,那些花錢買來的都叫妾。

    古代需要繼承的有爵位、財產,古代的繼承製度不是把父親的爵位、財產平均分給所有的兒子,而是由嫡長子繼承爵位和絕大多數的財產,其他的嫡子和所有的庶子,不能繼承爵位,能不能繼承部分財產,則要看父親的心情和喜好,如果父親喜歡哪個兒子,可能會分一點財產給這個兒子。

    西周宗法制

    所謂的爵位,就是不同的封建等級,秦漢時期以二十等爵位為基礎,爵位在當時就是社會地位的表現,爵位越高,社會地位越高,比如西漢開國第一功臣蕭何被封為酇侯,酇侯可以建立相當於一個縣的侯國,這個縣所有百姓的賦稅歸蕭何所有,而且可以世襲下去,當時蕭何的食邑是八千戶,也就是說酇侯國有八千戶百姓的賦稅是蕭何的私人財產。

    蕭何有記載的是四個兒子,蕭何去世後爵位傳給了嫡長子蕭䘵,但是蕭䘵死的時候沒有兒子,所以當時當政的呂后封蕭何的妻子同夫人繼承爵位,讓其夫人繼承爵位的方法,這在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因為在蕭何家是特殊情況,嫡長子無後,是不能繼承爵位的,要不然爵位就會被國家收回,但是呂布還是還給了蕭家,蕭何夫人去世後,爵位又傳給了蕭何的嫡次子蕭延,蕭延去世後,傳給了嫡長子蕭遺,然後再一代代傳下雲,酇侯國的爵位一直傳了14代,只到西漢滅亡,王莽建立新朝,酇侯國的爵位才被廢除。

    繼承製度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爵位繼承製是嫡長子繼承,如果後代沒有兒子爵位就會被收回,在有爭議的情況下,決定爵位傳給誰的最高決策人是皇帝或者當政者(呂后),擁有爵位的人(蕭何)是沒有決定權的,蕭何的爵位由於長子無後,其實是在次子這一脈繼承。

    其實關於爵位繼承有一個優先順序是這樣的:嫡長子>嫡長孫>嫡次子>庶長子>庶次子>嫡次孫>庶長孫。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決定誰來繼承爵位的人是皇帝,其他人沒有決定權。

    蕭何

    當然,這是繼承爵位的一種,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立功封爵,古代除了皇親國戚不用立功而可以直接封爵位外,其他人要封爵位,基本上要靠立功,以秦漢的二十等軍功爵位製為基礎,立了功基本上就可以封侯。

    比如霍去病,雖然是外戚身份,但是出身低微,以其巨大的戰功而被封為冠軍侯,而李廣一生也沒有被封侯,是因為沒有立下可以封侯的戰功,西漢開國之君劉邦曾經訂下白馬盟誓,規定了兩漢封王與封侯的原則就是:不是姓劉不能被封王,不是有功不能被封侯。

    二十等爵位

    那麼再回到題目來,如果嫡長子因為立功封了爵位,那父親的爵位由誰繼承?

    嫡長子立功是在父親去世後的話,那他身上爵位一定是繼承父親的爵位,這個時候即使嫡長子立功,皇帝也沒有必要再另外封爵,可以提升爵位的食邑,這也是一種封賞。

    如果嫡長子立功是在父親去世前的話,而且他的功勞足夠封侯,那麼皇帝會封嫡長子為侯,他父親的爵位就按照繼承製度應該是嫡次子來繼承,如果沒有嫡次子,那按照制度應該由庶長子繼承父親的爵位

    嫡長子繼承製

    再舉個例子,周勃是漢朝功臣,被封為絳侯,周勃去世後,絳侯爵位由周勃的長子周勝之繼承,周勝之因為殺人犯了法,絳侯的爵位被漢文帝收回,然後漢文帝把絳侯的爵位又讓周亞夫繼承,當時周勝之的兒子還活著,但由於周勝之犯法,被剝奪爵位,轉給了周勃次子周亞夫繼承,周亞夫後來被漢景帝逼死,絳侯的爵位漢景帝就給了周勃的第三個兒子周堅,周堅去世後,其子周建德繼承爵位,直到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以獻祭黃金品質不好的理由,廢除了爵位。

    所以,決定由誰來繼承爵位的決策人只能是皇帝,爵位擁有者本人都無權決定,皇帝也是根據繼承原則,再參考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一般來說,都是按照:嫡長子>嫡長孫>嫡次子>庶長子>庶次子>嫡次孫>庶長孫這個原則來參考繼承的。

  • 6 # 西宮太后說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古代的爵位有多少中,一般來說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子、爵,這幾種,當然了,有些朝代的話也會有些許的不同。但大部分的話,還是按照這種爵位來分配的。在古代當中,爵位只能有一個也就是說成為了伯爵,就不能成為擁有子爵,或者是其他的爵位的。但爵位的話可以晉封和貶低,這就關乎到這位大臣的所作所為和皇帝的看中什麼的了。

    並且爵位是可以繼承的,一般來說都是由嫡長子來繼承的,並不是長子。那麼如何才能被認定位嫡長子呢?一般來說一個人透過明媒正娶娶的第一位妻子,生下來的就是嫡長子。

    這位嫡長子是擁有優先繼承爵位權力的,比如說自己的父親是伯爵的話,那麼等父親去世過後,這位嫡長子就會繼承父親的爵位,這種制度也被成為世襲制。

    如果說,嫡長子在長大成人之後的對朝廷做出了十分巨大的功勞,也是會擁有自己的爵位的,但一般來說這種爵位不會超過自己的父親。也就是說如果父親是伯爵,那麼兒子就一定是伯爵以下的爵位。

    但在歷史當中總會有人比自己的父親還有出名,這時候就會出現,自己的爵位超過了自己的父親或者自己的爵位跟父親一樣的話。如果是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一旦父親去世,父親的爵位應該如何去處理呢?其實要是出現這種情況的話,一般來說有幾種處理方式。

    第一,就是提升這位嫡長子的爵位,由子爵提升到伯爵,如果是自己也是伯爵的話,可能會晉升到公爵。

    第二,就是種就是嫡長子繼續擁有自己的爵位,但透過提升他的官職或者的封地來對其進行嘉賞和彌補。

    第三,就是將這個爵位讓給自己的弟弟來繼承,從而家族當中就有了兩個爵位了。

    或者是說,如果自己的爵位沒有超過父親,且和父親的爵位相似的話。但嫡長子也有自己的爵位,這樣的話嫡長子便會繼承父親的爵位,從而將自己的爵位讓給弟弟來繼承都是可以的。

    就比如說,東吳時期一位名叫諸葛恪的大臣,這位大臣自己有爵位,自己的父親也有爵位,諸葛恪便將自己父親的爵位轉讓給了自己的弟弟諸葛融。

  • 7 # 為she著迷

    如果爵位不是世襲的,那肯定是長子繼承一切。

    如果新封的爵位可以世襲,那可以讓次子繼承啊。

    皇帝既然敢封世襲爵位,說明已經預設這家可以有兩個侯爺。

    不一定非要謹守嫡長子繼承製,而是要選擇對家族最有利的方式。

  • 8 # 魯江散人

    古代世襲制是嫡長子繼承製,從皇帝位的繼承到普通百姓的財產繼承,都是如此,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而如果嫡長子不幸去世,那麼有嫡二子,嫡三子繼承,以此類推下去,如果沒有嫡子,那麼只能立庶子,就是妾所生的孩子。

    商朝和周朝都是採用的分封制,如西伯侯姬昌,他的爵位就是傳自他父親,可以世襲下去,但如果兒子的爵位比父親高怎麼辦呢,商朝的護國武成王黃飛虎因功封王,而他父親只是伯爵,他的爵位比他父親大多了,他父親的爵位可以由他兄弟繼承,周朝也是如此,爵位可以世襲下去,姜子牙受封齊國,傳了十多代,如果不是田姓代齊,還會繼續下去。

    到了漢朝時,除了皇帝宗室可以永遠世襲,因功封的爵位,都規定了世襲的代數,漢朝規定關內侯不能世襲,萬戶侯只能襲三代,唐朝也是如此,宋朝的爵位是沒有世襲的,人死了,爵位也就沒了。明朝的王爵都是朱元璋的後代,可以永遠世襲,明朝立再大的功勞也最多是個公爵,但可以世襲,就算沒有後代,也可以兄終弟及,沒有兄弟也可以從最近的近親選一個,但條件是皇帝對第一代受爵者感情深,或是第一代受爵者功勞太大,如果他後代立功,除了嫡長子繼承父親爵位外,皇帝還會封一個爵位給立功者,如明開國功臣徐達,他的公爵由他嫡長子繼承後,他的第一個子也被封為公爵,出現了一門雙公的榮耀。

    清朝的王爵是鐵帽子王可以世襲,其它的王都是一代降一級,王以下的都沒有繼承,如果某位將領因功封侯,他死了,他兒子是不能承爵的,如清末的曾國藩和左宗棠,他們都因功封侯,但他們的兒子卻不能繼承。

  • 9 # 澹奕

    當然是其他的兒子啦。古代奉行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種規定繼承順序的制度,而並非規定繼承資格的制度。嫡長子優先的同時,並沒有否定其他子嗣的繼承權。

    在爵位傳承之中,如果長子或者嫡子立功,擁有了另外的爵位,那麼原本父輩傳承下來的爵位可以選擇其他子嗣繼承。而且如果父爵夠高,而嫡長子額外擁有的爵位比較低,後來也可以加爵於一身並不矛盾。

    古代爵位制度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並非所有的爵位都是可以世襲制的。比如在宋朝的封爵,都沒有其子孫後代可以世襲傳承的規制。也就是父親受爵,父亡爵終,其爵位並不能由其子孫繼承。

    明朝與清朝的爵位,可以子孫傳承。明朝施行世襲罔替,而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之外,普遍施行降等承襲制度。

    爵位一般由嫡長子優先繼承,其他諸子受封低等爵位。若嫡長子無法承爵,則從庶子中挑選繼承人繼承爵位,如果連庶子都沒有,那就要立嗣了。古代“有子立子,無子立嗣”,可以從同輩的近支子侄中選人來繼承自己的爵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光緒帝載湉。載湉本來是醇親王奕譞的嫡長子,但他被入嗣,醇親王爵位就由庶出的載灃繼承。清朝很多王爵都選擇立嗣,比如和碩果親王允禮無子而終,雍正帝將自己的小兒子謙妃所生的弘曕過繼給了他。

    不過,這也是封建時代宗法制度越來越完善的產物,而在兩漢時期施行郡國並行制,當時很多諸侯國就是因為沒有子嗣繼承王位而國除爵斷。一般來說,爵位繼承人被額外封爵使得父爵無人繼承的情況非常罕見。

  • 10 # 夏目歷史君

    中國古代爵位由公、侯、伯、子、男組成,再往上就是王爵。在古代王爵一般不輕易授予外人,除非對國家有著巨大的貢獻才會授予王爵的稱號,並分封異姓王,像宋朝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經嚴令禁止不許分封異姓王,由此可見王爵在古代被授予的難度有多大。

    關於爵位的繼承也有很大的學問,各個爵位的繼承都是以秉承嫡長子繼承製為基礎來實行繼承,在秦朝之前的周朝以及戰國時期以實行分封制為主,就是將各位有功之臣或者是同姓家族之人分封爵位和封地,除此之外,在封地上的王爵擁有絕對的封地控制權,甚至可以擁有獨立的軍隊。但是分封制制度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也一起被完結。

    除此之外,秦始皇為了防止再出現諸侯割據的局面,便採用丞相李斯的意見採用郡縣制對天下進行嚴密的管理。

    到了漢朝漢高祖劉邦時期,則是實行分封與郡縣並行的制度,只分封同姓諸侯王,但是卻並沒有在削落諸侯國的基礎上進行,從而導致了同姓諸侯國的強大,造成了對皇權極大的掣肘。

    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便推出了推恩令將各諸侯的權力進行變相削弱,推恩令規定,諸侯死後由嫡長子進行爵位繼承後,需要再將諸侯權力分於其他兒子,這樣就將諸侯權力變相分散,逐漸削落,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

    唐朝時期,爵位的實際權力變得越來越小,封爵也漸漸變為榮譽上的職銜,並沒有太多的實權,在軍隊上也只允許受封的王爵供養些私兵以做防衛目的,王爵的性質變化也逐漸形成了當時所謂的上流社會,王公子弟。

    到了宋朝,為了防止世家獨大,宋太祖便提出受封爵位的侯爵死後由嫡長子繼承之後便要削爵一級爵位,比如:父親是王爵但到了兒子這一代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但是必須要削落一級繼承,王爵也就變成了國公,依次類推。

    這樣的制度就造成了宋仁宗時期,整個朝廷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功臣之後,所有的王爵都消失了,所以宋仁宗就必須重新封爵,以保證王爵在社會上的存在。

    古時候各個王朝對繼承權都十分看重,不管是哪個朝代都將儲君繼承作為國之根本,但是隨著君王因為子嗣過多而出現“立長”還是“立賢”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也催生了一種黨爭現象,像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就是鮮明的代表。

    古代的社會以宗族直系為主,直系子孫將直接會繼承父輩所留下的爵位,只有在沒有直系的子嗣的情況下才會從旁系挑選進行繼承。

    但是隨著爵位繼承製的發展,也衍生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就比如如果嫡長子因為功績受封爵位,在自身已經擁有有爵位的情況下是否還能繼承父親的爵位呢?

    其實這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嫡長子是可以同時繼承父輩的爵位的,但是如果有特殊的情況發生也有可能導致無法繼承,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這就只能由父輩的人自行挑選其他子嗣中的人來進行繼承。

    除此之外,透過皇帝或者宗室的認可也可以由嫡長子進行繼承所謂的雙重爵位。嫡長子如果有才能或者有大功進而受到皇帝的封賞而擁有自己的爵位的情況在古代還是較為頻繁出現的,就比如在唐朝時皇帝會對有大功的臣子的兒子進行封賞,所以有些人出生就可能是男爵,而他依舊能繼承父親的爵位。其實這兩個爵位也並不會有太大的衝突。

    所以從古代的繼承製度上來看總體以嫡長子繼承製為主,而嫡長子無法繼承才會由順位的其他子嗣繼承爵位,如若沒有子嗣則會從旁系中挑選有才德的人爵位繼承。

  • 11 # 莫山主說青史

    首先古代爵位正常不是由長子繼承,而是嫡長子。什麼是嫡長子呢?當然是大房老婆生的兒子,其他偏房生的,年級雖長也不能叫嫡長子。

    如果嫡長子封爵,一般看封什麼爵,低於老子爵位自然還是可以承襲。

    如果沒有嫡長子,或過早去世,一般就從庶子中選一個。如若沒有兒子,從親族中過繼一個過來也是常態。但也有些朝代如東漢如果沒有嫡長子,就會被收回爵位,嚴格遵行所謂的“無子國除”原則。

    秦漢時期,王朝都比較重視“嫡子襲爵”的繼承製,嫡子尤其是嫡長子是無一例外排在第一位的,到了東漢依舊嚴格執行,魏晉時期卻變得不太一樣了,嫡庶之別開始有些鬆動,優秀的庶子也可以被選拔承襲爵位。

    即便列侯沒有嫡長子也不再被剝奪封國,可以用庶子或庶孫嗣爵,這些後代都沒有的,也可以立親族成員為繼承人。

    並且在漢代女性也是可以被賜爵位的,封公主或君等。這些封爵有時候也可以傳給後人,只不過和男性封爵相比吧,女性的爵位繼承要求更加嚴格。

    比如依照漢代制度,皇女的兒子可以承襲母親封為列侯,藩王女兒的兒子就沒有這項權利了。繼承公主爵位的可以是她的長子,也可以是除長子外的其他兒子,甚至可以是她的孫子,可見襲爵的範圍是比較廣的。魏晉時期,這個制度依然還有效。

    到了唐宋這些所謂的爵位大都已經變成了虛銜,虛銜是啥呢?就是給你個好聽響亮的名字,其實沒啥實權。尤其是宋朝更是如此,儘管有點俸祿吧,說實話聊勝於無,光從俸祿待遇看是不咋滴,主要是給封戸還算不錯。

    爵位也無非是“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其中“王”是隻能封皇室、宗室的,而且宋朝還模仿漢代的異姓不在活著的時候封王爵的,注意是封王爵,不是其他爵位,遵循所謂的“非趙氏不王”,像岳飛也是在死後追封為“鄂王”。

    宋朝封爵的物件,皇子、皇兄弟一般封親王,親王的嫡子封嗣王,將來繼承爵位。如果是宗室的近親承襲了爵位,那就降級嗣爵。

    明清是有些不同的,尤其是清代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其中宗室有十四等爵(參考《歷代職官表》),一般由嫡子或長子繼承。

    由於清朝對皇位繼承製也沒有什麼關於嫡庶的區別,除了康熙帝為了防止子嗣互相殘殺,立了一個嫡子做皇太子外,其他皇帝基本遵循“立賢不立長”原則。

    這個原則也被帶到了八旗,正房生的雖然尊貴,但並沒有非得立嫡一說。而一些沒有子嗣的家庭,也可以從別的八旗親族裡過繼一個來傳承爵位。

    但是清朝的爵位分為有限和無限兩種,有的爵位承襲個幾代就到底了,不分了,而有些爵位像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

  • 1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得看爵位和長子身份。

    古代爵位制度很多,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周朝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的地位很高,跟周天子是主客關係,其他則是君臣。秦朝實行軍功授爵,有二十等爵位,徹侯為第一等。漢朝也實行二十等爵位,不過上面再加一個王爵,王侯就成了漢朝最常見的爵位。

    爵位制度五花八門,繼承製度卻是統一的,自周朝以降,嫡長子繼承製都是爵位繼承的第一準則,在沒有皇帝的直接指令下,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注意是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而長子只是第一個兒子,長子有可能是庶長子,庶長子的地位不僅低於嫡長子,還低於其他嫡子,繼承順序靠後。

    這樣,就衍生出兩個方向,一個是嫡長子封爵,另一個是庶長子封爵。

    如果是嫡長子封爵的話,那就得看他的爵位跟父親的爵位誰高了。如果是父親高,自然還是繼承爵位,有時候他自己的爵位也會保留,也就是雙重爵位,傳給下一代就有了兩份。

    如果是嫡長子爵位高,自然不需要繼承父親的爵位,那是降級了,父親爵位順延到下一繼承者,可能是嫡次子,在沒有其他嫡子的情況下,則傳給庶子。

    如果是庶長子封爵的話,得先看父親有沒有嫡子,有嫡子的話,爵位本來就輪不上庶長子,兩者並不衝突,只有在父親沒有嫡子的情況下,才繞回父子爵位高低的問題。

    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即長子是獨子,這時候就不用管嫡庶了,爵位都是他繼承,往外說的時候自然是哪個大說哪個。

  • 13 # 楚邾

    爵位一般有宗室和功臣兩種,宗室封爵比較特殊,除了清代宗室可以因功封爵,其他朝代宗室爵位大多是固定的。而功臣才可能因軍功封爵。

    一般而言,是由嫡長子承襲爵位。但通常存在一種情況,即在有爵者去世之後,嫡長子才襲爵,但在傳統社會,人壽命並不如現在這樣長壽,故有爵者去世時,嫡長子的年齡並不大,甚至有未成年者,所以嫡長子在襲爵之前可能因為年齡問題還沒有機會建功立業。

    當然,也不排除有爵者享壽較長、去世時嫡長子年齡已經很大,但立功的機會仍不多。如唐代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代國公,後晉封汾陽郡王,去世時已經八十一歲,其嫡長子郭曜年輕時也曾隨郭子儀平定叛亂有功,但此後即居家管理家務,因郭子儀之功數次加封,郭子儀去世後,襲代國公爵位。相反,郭子儀三子郭晞、七子郭曙,則一直隨郭子儀東征西戰,立下戰功,分別因功封趙國公、祁國公。

    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嫡長子襲爵是一定的,在襲爵之時年齡並不大,並不需要去博去功名,同時,作為爵位繼承者,也隱藏另外一層意思,即留在京師作為人質。

  • 14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代爵位繼承,有無法世襲的,有三代的,還有世襲的,題主說的這個應該是的世襲的!

    至於世襲, 一般是施行的嫡長子繼承製!拿漢朝和明朝來說,漢武帝推恩令之前就是施行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推恩令之後繼續襲爵!只是 封地俸祿要被兄弟子侄瓜分。

    而明初分封的藩王,爵位繼承也很有特點。

    《皇明祖訓》記載: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朝廷授以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

    親王次嫡子,年及十歲,皆封郡王。

    皇姑曰大長公主。

    皇姊妹曰長公主。

    皇女曰公主。

    親王女曰郡主。

    郡王女曰縣主。

    郡王孫女曰郡君。

    郡王曾孫女曰縣君。

    郡王玄孫女曰鄉君。

    郡王子孫,皆授官職。

    子授鎮國將軍。

    孫授輔國將軍。

    曾孫授奉國將軍。

    玄孫授鎮國中尉。

    五世孫授輔國中尉。

    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

    簡單來說就是以嫡長子繼承皇位,庶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代代為親王,庶子,嫡次子代代降爵。

    理論上爵位是其嫡長子 繼承,但是嫡長子 透過軍功或者其他途徑來獲得了爵位,依舊還是嫡長子繼承父親的爵位!因為從繼承來看,父親的爵位可以世襲,一般除了開國初期,後面基本沒有可能 能博到世襲的爵位,這嫡長子 並不會腦子不好使,丟掉世襲的,要一個普通的爵位!而且 一個人可以身兼多職或多爵!

    如果確實 有 特殊情況,博到世襲爵位,那麼在嫡長子放棄的情況下, 其他兄弟是有機會 繼承老父親的爵位,參考現在 繼承法,第一順序繼承人 放棄才會輪到第二以及之後的。

    而現代憲法也多借鑑了古法和周邊國家的法律。

  • 15 # 子不是魚

    誠邀回答,先糾正一個錯誤,古代的爵位是第一順位嫡長子,如果嫡長子死了,則是嫡孫繼承爵位,如果沒有嫡孫則由長子繼承。

    【嫡長子繼承製度】

    嫡長子繼承,所謂嫡長子,必須是正妻所生,才能稱為【嫡長子】,並不是按照子嗣的年紀來繼承爵位的。所以父親的爵位必須為正妻所生的兒子,即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不幸死去,則由嫡孫繼承,沒有嫡孫,則由庶出的長子繼承。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嫡長子繼承製的好處】

    中國古代,從周代開始,就一直奉行嫡長子繼承製度,目的是為了明確繼承的關係,防止因為封國沒有明確立繼承人,兒子之間為了爭奪王位,而引發奪位之爭,導致國家陷入混亂。其次,明確指出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權,立長幼尊卑,是為了團結宗親,繼承宗法制度族長的身份。

    例子:清朝雍正的【八王奪嫡】,雍正和八王爺關於褚位的爭奪,當時康熙皇帝廢了太子【胤禔】,而沒有再立儲,導致儲位空虛,八個兒子在奪嫡過程中互相攻擊,直到四阿哥【胤禛】在奪嫡中勝出,才告終。

    【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壞處】

    但是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有弊端,例如明朝朱元璋皇帝把皇位傳給了嫡孫朱允炆,但是他沒有帝王之才,導致國家混亂,強行削藩,幾乎動搖國本,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口稱“清君側”入京大肆屠殺建文帝的大臣,導致精英階層幾乎殺盡,史學家認為,這也是大明中後期衰落的原因之一。

  • 16 # 猴格大人

    這個問題問的好,不過,具體問題還是得具體分析,長子立功封爵,父親的爵位由誰繼承?我列舉幾個不同結果的例子吧!案例都來自清代的外藩蒙古。01,父親另立繼承人的例子一

    西套厄魯特旗的第二任札薩克多羅貝勒阿寶,他本人尚郡主,授和碩額駙,承襲父親的札薩克多羅貝勒職務,自己立功又晉封多羅郡王。

    阿寶的長子袞布,自己也立下軍功,被授職輔國公,後來繼續立功晉封固山貝子,他自己也有爵位了,他的父親阿寶就把札薩克多羅郡王的爵位傳給次子羅卜藏多爾濟,由羅卜藏多爾濟一系把厄魯特旗的札薩克多羅郡王傳承下去。

    袞布本人的固山貝子,肯定沒有札薩克多羅郡王來的威風,袞布也沒有兒子,爵位由三弟拉爾濟旺舒克承襲。結果,拉爾濟旺舒克也沒兒子,由叔叔丹津索諾木的兒子索諾木多爾濟承襲,不過,沒有承襲固山貝子,被皇帝下令降襲鎮國公。

    02,父親另立繼承人的例子二

    如果說袞布有點倒黴,還有比袞布更倒黴的,青海和碩特部前左翼頭旗的札薩克多羅郡王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他的長子阿剌布吉,也是比較能幹,自己立了軍功,被封為一等臺吉。

    他爹額爾德尼應該是比較偏愛老三,大兒子前面封爵,額爾德尼就想立老三為世子,因此,上書請求雍正帝把他三子索諾木丹津立為世子,阿剌布吉就這樣被他爹排除到繼承人之外。

    當時雍正帝還挺同情阿剌布吉這個倒黴孩子的,在他爹為三弟請立世子後,雍正帝特意晉封阿剌布吉為輔國公。

    晉封沒多久,阿剌布吉就病死了,不知道是鬱悶死的還是咋了,雍正帝特意讓他兒子多爾濟承襲輔國公的爵位,再承襲還不是個閒散輔國公?哪裡有世襲罔替的札薩克多羅郡王好,多爾濟死後,兒子襲位,乾隆帝就不念情分了,覺得多爾濟他爹死的早,多爾濟本人也沒立功勞,輔國公的爵位不讓承襲了,降襲一等臺吉吧。

    阿剌布吉的弟弟索諾木丹津一系承襲了他爹額爾德尼的札薩克多羅郡王,大概老天看不過眼,不想讓他家襲爵,先是,索諾木的世子袞楚克扎布早卒,世孫袞楚克多布納襲爵,袞楚克多布納死後,他的兒子剛噶爾襲爵,剛噶爾死後又無子,由叔叔伊什達爾濟襲爵,誰知道,伊什達爾濟也沒兒子,連續幾代不是早死就是絕嗣。

    爵位就轉到索諾木丹津的四弟車凌多爾濟一系,由車凌多爾濟的孫子沙克都爾承襲札薩克多羅郡王,沙克都爾本身是和碩特部南左翼次旗的札薩克一等臺吉,好歹也是一旗旗主,突然天上掉餡餅砸到頭上,承襲了頭旗的札薩克多羅郡王,他本來的次旗被裁撤,併入頭旗。

    倒黴的阿剌布吉一系就是個閒散一等臺吉。

    03,正常的父死子繼

    並不是所有人都像額爾德尼額爾克托克托鼐那樣,喀爾喀賽音諾顏部的賽音諾顏汗德沁扎布,他自己承襲父親的札薩克和碩親王,還任職副盟長,當時他還沒有賽音諾顏汗的稱號。

    德沁扎布的長子諾爾布扎布,自己立軍功,先被賜公品級,又晉封固山貝子,他爹並沒有改立世子,所以,在他爹死後,諾爾布扎布由固山貝子承襲父親的札薩克和碩親王,後來又被皇帝賞還先祖的汗號賽音諾顏汗,並世襲罔替。

    還有同為賽音諾顏部大札薩克的策稜,本人是中左末旗的札薩克和碩親王,他的長子成袞扎布也有軍功,封固山貝子,策稜還是為他請封世子,後來承襲其父策稜的札薩克和碩親王。

    04,猴格說

    可見,父親有爵位,按例是該長子襲爵的,就算是長子立功另外封爵,最後還是要承襲其父的大宗,並不是那麼輕易更改的。

    除非那種比較混球的父親,不喜歡長子,偏愛他子,才枉顧制度另立世子。碰上那樣的爹,只能認倒黴。

    就是這樣。

    參考資料: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

  • 17 # 智囊智囊

    我知道這麼一例,但是,用這個例子回答這個問題不甚嚴謹。

    我們知道秦滅六國,最功勳卓著的將領是王翦。

    王翦的爵位是武成侯。

    王翦的兒子是王賁,王賁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也立下大功。

    王賁的爵位是通武侯。

    王賁的兒子是王離。

    王離繼承的是王翦的武成侯的爵位,名次還在他親爹王賁之上。

    但是,這老王家都是單傳,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不過,我再仔細一想,認為這玩意雖然有禮法的約束,但是這遊戲的最終解釋權還是在皇帝的手裡。

    咱們比方說,王離襲王翦的爵位,無論如何也得給老闆嬴政請示一下。

    老闆嬴政一看,行,表示可以,於是再下旨同意王離襲爵。

    如果非得總結一下的話,應該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爵位都是皇帝賞的,至於給誰不給誰,這得由皇帝說的算。

    我的知識太匱乏了,就想著這麼一例。

    大部分老子英雄兒好漢的例子都是兒子襲爵出道,起點都很高。

  • 18 # 鶴川混剪

    這個問題其實有些問題。

    理論上來說古代繼承爵位的不能說是長子,而應該是嫡長子,也就是一家之主的妻子的兒子。古時之三妻四妾皆為笑談。古人信奉陰陽之道夫妻僅有一人。其餘皆是妾。

    而在古代一個人建功立業列土封爵,產生的一切財產政治權利。皆由自己的嫡子繼承。而庶出子弟,多是成年後分得部分家產自立門戶。這還是妾在一家之主有些地位寵愛才有的待遇。差者甚至淨身出戶,這便是古代正妻與妾,嫡子與庶子之間的鴻溝。

    古代的妻是受到政治保護的,像某些劇裡演的寵妾滅妻屬於無稽之談。就算一家之主不喜歡自己的妻子,而屬於妾這一位份的人也不要有任何非分之想。加上古時的妾說好聽點叫如夫人,說難聽點其實就是奴僕。甚至古時士大夫之間還有互送妻妾之雅好。所以可想而知妾所生的兒子怎麼可能繼承爵位。

    再說爵位繼承傳統,古時的爵位也非皇位一般父死子繼。一般的爵位通常是終身制,即人活著爵位就在,人死爵位就會消失。所以也就沒有繼承製度。再說遞減制,也就是說爵位隨著代數遞減。父親是親王死後兒子就是郡王依次遞減最後若無功勳則淪為平民。

    然而爵位還有一個就是世襲罔替。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隻要國家還在,你的家族就一直享受榮華富貴。這種情況在漢代左右還有子嗣不明可以挑庶子繼承之外。後世基本就是。嫡子一脈亡則爵位消。這種情況反而是君王樂意見到的。所以除了君主特別在意的臣子如瓚侯蕭何,舞陽侯樊噲因皇帝懷念舊情找了剩下的子嗣復國,其餘情況的如明朝藩王基本就是世子或嫡子沒了便國除這也是皇帝樂意見到的。減輕國家負擔。

    最後,爵位繼承均由嫡子繼承,長子立功可由長子之子繼承。一家之主死後嫡長子繼承爵位其自身的爵位也就消失了,或者由皇帝特旨由嫡長子的兒子繼承,除卻其餘嫡子還有希望外。庶子基本無望繼承爵位。

  • 19 # 知常容

    長子立了功封爵了,則由其他兒子繼承。

    東吳有一個很重要的謀臣叫張昭,他是孫權的老師。曹操南征之時他主張投降,但周瑜主戰,最終發生赤壁之戰。張昭並沒有被孫權棄用,依舊重用,後來拜為輔吳將軍。

    反正整個東吳對張昭都挺怕的。

    昭容貌矜嚴,有威風,權常曰:“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舉邦憚之。

    張昭的長子叫張承。

    張承很早就在孫權手下幹活,後來在征討山越中立下大功,被封為都鄉侯,等於說他已經有爵位了。

    張昭死後,張昭的爵位由少子張休繼承。

    權素服臨吊,諡曰文侯。長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襲爵。

    上面引用的材料來自《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

    長子犯了事也可以由其他子繼承。

    西漢功臣周勃死後由長子周勝繼承,但是周勝後來犯事之後,由漢文帝在周勃其他兒子中挑選一個,這個時候漢文帝看中了周亞夫,周亞夫被封為條侯。

    文帝乃擇絳侯勃子賢者河內守亞夫,封為條侯,續絳侯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東晉權臣桓溫死後,因為覺得自己的長子沒有實力,所以將手中的大權交給桓衝。結果他的世子桓熙不服,桓家發生內亂,桓衝贏了。

    桓溫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繼承。

  • 20 # 東風語

    首先不是長子而是嫡長子。就是正妻生的孩子是嫡子,其他小老婆生的是庶子,中國古代無論皇位傳承還是家族產業,基本的遵循的次序是,有嫡子就立嫡子作為繼承人,有數個嫡子就立嫡子中最大的為繼承人,沒有的話就立長子作為繼承人。

    比如說某員外有兒子三人,長子28歲是小妾所生,次子19歲是正妻所生,三子16歲也是正妻所生。那麼按照前述的規則就應該由19歲的次子繼承。

    當然如果嫡子長子很有出息被封了其他的爵位,那當然家族原有的就應該有剩下的兒子按照前述規則繼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難道進入社會上班工作就遇不到真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