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於小飛製作
-
2 # 兒童故事慧
兒童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特徵表現為從漸進的量變到跳躍的質變,表現出若干連續的階段。按照學派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以認知發展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皮亞傑。皮亞傑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0-2歲為感知運動階段,2-6歲為前運算階段,6-12歲為具體運算階段,12-15歲為形式運算階段。
第二,以生理發展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柏曼。柏曼主張以內分泌作為劃分的標準,將心理發展分為胸腺期(幼年)、松果腺期(童年)、性腺期(青年)、內分泌全盛期(成年)、內分泌缺乏期(老年)。
第三,按照情慾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佛洛依德認為,按照力比多主要投放的身體部位,兒童發展可以分為:0-1歲口唇期、1-3歲肛門期、3-6歲前生殖器期、6-15歲潛伏期,15歲之後為生殖期。
第四,以人格特徵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艾裡克森。其將心理發展分為:0-1歲信任對懷疑,1-3歲自主對羞愧,3-5歲主動對內疚,5-12歲勤奮對自卑,12-20歲角色統一對角色混亂,20-24歲親密對孤獨,24-65歲繁殖對停滯,65歲至死亡完善對失望。
第五,以主導活動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列昂節夫。他主張以遊戲和學習在某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活動來劃分:0-1歲是直接的情感交際活動,1-3歲是操作實物的活動,3-7歲是遊戲活動,7-11歲是學習活動,11-15歲是社會公益活動,15-17歲是專業的學習活動。
綜合上面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各個學派劃分的標準不同,但是在實際年齡階段的區分上是相近的,在生理、智力、個性、教育和生活諸多方面發展各有特點,又有一定的聯絡。
-
3 # 熱門精彩動漫
兒童心理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其特徵表現為從漸進的量變到跳躍的質變,表現出若干連續的階段。按照學派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以認知發展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皮亞傑。皮亞傑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0-2歲為感知運動階段,2-6歲為前運算階段,6-12歲為具體運算階段,12-15歲為形式運算階段。
第二,以生理發展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柏曼。柏曼主張以內分泌作為劃分的標準,將心理發展分為胸腺期(幼年)、松果腺期(童年)、性腺期(青年)、內分泌全盛期(成年)、內分泌缺乏期(老年)。
第三,按照情慾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佛洛依德認為,按照力比多主要投放的身體部位,兒童發展可以分為:0-1歲口唇期、1-3歲肛門期、3-6歲前生殖器期、6-15歲潛伏期,15歲之後為生殖期。
第四,以人格特徵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艾裡克森。其將心理發展分為:0-1歲信任對懷疑,1-3歲自主對羞愧,3-5歲主動對內疚,5-12歲勤奮對自卑,12-20歲角色統一對角色混亂,20-24歲親密對孤獨,24-65歲繁殖對停滯,65歲至死亡完善對失望。
第五,以主導活動作為劃分標準,代表人物為列昂節夫。他主張以遊戲和學習在某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的活動來劃分:0-1歲是直接的情感交際活動,1-3歲是操作實物的活動,3-7歲是遊戲活動,7-11歲是學習活動,11-15歲是社會公益活動,15-17歲是專業的學習活動。
綜合上面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各個學派劃分的標準不同,但是在實際年齡階段的區分上是相近的,在生理、智力、個性、教育和生活諸多方面發展各有特點,又有一定的聯絡。
-
4 # 胖石榴
隨著寶寶的出生,他的成長髮育簡直讓父母操碎了心,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育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很多父母鬥想去了解,也瞭解過。那麼,兒童心理發展主要特徵有哪些?
1、不平衡性。寶寶從出生到成熟,不總是勻速發展,發展速度、發展起止時間、到達成熟時期的時間不同,總體來看,兒童整個身心發展呈波浪形推進,出現兩個加速期,一個是幼兒期,一個是青春發育期。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況下兒童的心理發展中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轉也不可逾越。
3、差異性。每個寶寶在心理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勢領域、心理速度、發展水平等方面都有差別。
4、連續性和階段性。整個心理的發展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後一階段的發展總是依賴於前一階段的基礎,且後一階段包含了前一階段的因素,又為下一階段做準備。
育兒專家特別指出: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完善、呈螺旋式上升的成長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我們父母要做好陪伴和引導,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5 # 嘟嘟動畫
少年期是從童年期向青年期發展的過渡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轉變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衝動性等各種矛盾互相交錯。
少年隨著身體發育的成熟,在生理、心理、社會影響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謂過渡時期是指心理的發展,從一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向另一個年齡階段的特點的轉變,它標誌著前一個發展階段的結束和下一個發展階段的開始。
轉變期可劃分為轉變前期、轉變期、轉變後期。在每一個心理發展階段的穩定期,發展是逐漸的、平穩的,而轉變期的變化,則是急劇的、激烈的、轉變期又稱敏感期,是指有機體對外界的感受最敏感的時期。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喬喬玩具樂園
心理學上是把少年和兒童分開說的,3到六七歲為幼兒期,六七歲到十二三歲為童年期。
幼兒期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的思維,最主要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初步發展。探索精神和求知慾高漲,好奇心強,他們經常不厭其煩的向成人提出各種問題,2到3歲,提問以是什麼為主,4到5歲以後就變成為什麼為主。幼兒想象力豐富。創造想象具有新穎性,神奇性,超越性,幼兒的創造想象指向未來。
兒童對成人個性品質的效仿稱為認同。認同的物件,主要是具有較高地位,具有權威性,有較強能力,聰明健壯,漂亮的人。
3到4歲幼兒會進入第一逆反期。逆反的物件,主要是父母。幼兒逆反主要是要求活動自主,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期的年齡範圍是六七歲到十二三歲。是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學習是兒童的主導活動,學會學習是小學兒童最基本的學習任務。
最後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開心!事業有成!
-
7 # 牽手教育
理解嬰幼兒得成時期的成長,對人一生的影響。人的性格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
人的性格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中國人常說“人之初,性本善”。西方社會的法律體系,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惡”的基礎上。其實,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是相對主觀的判斷。畢竟好、壞、善、惡,是一種簡單的二元標準。但人的複雜性決定了性格這東西的,可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不能用簡單的二元標準來判斷。
1921年夏天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已經把人性的複雜以及環境改變人性的道理,詮釋的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刻。這個實驗的過程是,把一群心智健康的人隨機分成兩撥,在一個模擬監獄的特定環境中,待一段時間。這個實驗沒有進行到最後就被叫停,原因是所有的人,包括研究人員在內都出現了,這個試驗中的所有人,都被深深捲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無法自拔,不管是虐待者還是受虐者,甚至於主持實驗的教授也被捲入其中,成了維持他那個監獄秩序的法官形象。
畢竟這是個實驗,是在極端環境中考驗人的本性。我們自己包括家人在內,一生也碰不見這種極端環境。不過無論如何,它不像之前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人之初性本惡”。因為“善惡”不是單純的心理學概念,而是包含了很多社會文化以及環境因素在裡面。孩子先天能夠定的,只是他自己個體行為的方式。至於後邊怎麼和社會“接軌”,怎樣樹立“善惡觀”,甚至說怎麼樣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人”、一個“有良知”的人,這些只有在後天的教養當中才能慢慢形成。所以,孩子的成長環境,對一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心理學家發現: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被訓斥,甚至接受體罰,孩子長大後往往就有更多反社會的傾向。相反,即使某個孩子在遺傳上有那些所謂的“惡”的因素,如果他受到善待,得到更多愛,也可以改變今後的性格走向。人的性格,由遺傳和環境共同決定。遺傳因素對智力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人的道德感是後天形成的,和後天的教養有關。
-
8 # 重慶寸草心理醫生
兒童心理醫生:早期心理培養
兒童期是個體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專家張彭強調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個體心理結構的雛形在兒童期已經基本形成,準確地講基本上在七歲前後就已經初具雛形,之後的直至青年早期的近20年的時間都只不過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補和自我完善。所以,俗話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不是沒有任何根據和道理的。
關於兒童期在發展心理學上並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但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兒童期指的是3-12歲這一成長階段。廣義上的兒童期可以一直延伸到青春期完成,約在20歲前後,這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內容,我們只是需要明確兒童期的這一特定的年齡段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是個體初步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個性與社會性發展,即在遊戲與活動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學會與同伴的合作與交往、發展與同伴之間的友情,學會培養感知他人情緒情感的初步能力並作出合理的迴應,並塑造良好的個性品質。這些心理發展任務的完成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個體畢生的社會化發展,並對個體今後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成年期出現的各種社會適應不良行為都與兒童期的社會化發展狀況有關,因此對於兒童期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足夠重視。因此,作為家長和老師,要主動學習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及時瞭解和發現兒童心理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並將問題扼殺在兒童期,從青少年心理輔導的角度來講,兒童心理問題發現越早,心理輔導越有效,也相對比較容易,一旦錯過了真正的時機。重慶寸草心心理諮詢專家張彭提醒隨著某些問題堆積的時間越來越久,某些心理與行為被固化下來,要想重新塑造就會有相當的難度,也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價。
總之,對於兒童的各類心理問題,真正的調節策略是早發現,早調節,當然,選擇合適的心理諮詢專家和心理調節方法也很關鍵!
天若有情天亦老,心有寸草心憂少!
“寸草心”原意指小草抽出的嫩心,寓意為諮詢師的初心。
-
9 # 洗塵心理
心理學上是把少年和兒童分開說的,3到六七歲為幼兒期,六七歲到十二三歲為童年期。
幼兒期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的思維,最主要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初步發展。探索精神和求知慾高漲,好奇心強,他們經常不厭其煩的向成人提出各種問題,2到3歲,提問以是什麼為主,4到5歲以後就變成為什麼為主。幼兒想象力豐富。創造想象具有新穎性,神奇性,超越性,幼兒的創造想象指向未來。
兒童對成人個性品質的效仿稱為認同。認同的物件,主要是具有較高地位,具有權威性,有較強能力,聰明健壯,漂亮的人。
3到4歲幼兒會進入第一逆反期。逆反的物件,主要是父母。幼兒逆反主要是要求活動自主,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期的年齡範圍是六七歲到十二三歲。是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學習是兒童的主導活動,學會學習是小學兒童最基本的學習任務。
童年期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本質特徵是依賴具體內容的邏輯思維,思維型別變化的轉折,年齡在9到10歲。4到7歲的兒童具有自我中心現象。主要表現為認知的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知世界。八歲左右兒童脫自我中心化,是認知發展機制的轉換期。
兒童自我意識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支援因素對兒童自我評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學的作用最為重要。同伴的交往,對兒童具有重要意義,是童年期集體歸宿感的心理訴求。
-
10 # 趣說區塊鏈
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徵都有哪些?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心裡是一張白紙。
後天性格的養成完全取決於他所生活的環境。
父親母親,爺爺奶奶,親戚朋友,幼兒園老師同學在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性格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完全依賴於這樣的環境。這個環境好,孩子成長的就健康,這個環境不好,孩子從長得就不健康。
心理發展歷程:
【好奇】↣【試探】↣【收到反饋】↣【再試探】↣【再收到反饋】↣……↣【形成心理認知】
孩子形成了心理認知是非理性的,非邏輯性的,是記憶性的!
比如,
孩子嘗試著讓媽媽抱一抱,如果媽媽拒絕一次兩次三次。這孩子心裡就會形成一種認知,媽媽不抱我或媽媽不愛我!
小孩兒完全沒有生存自理能力,衣食住行完全依賴大人。
其最常用的方式是【請求】而不是交換。
請求得不到滿足,心裡就會產生壓抑和痛苦並留下記憶。如果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自閉,從此不願意再向父母,親戚朋友提要求。
有了小夥伴兒之後,會產生【對比心理】。比如說誰的玩具好,誰的衣服好看。對比會影響自尊心,自信心的發展。
自信心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很自卑。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關注小孩子的心靈成長。
-
11 # 悠悠我思思思
我自己就是一名學心理學的家長,到底是應該照著教科書育兒呢,還是以自然的方式教育孩子呢?我也糾結過。現在我的孩子和我非常親密,他在學校裡發生的事情都會告訴我,連老師都會經常找我打探打探班裡的事情和孩子們的想法。
我和我的孩子有時也會由於觀點不合而產生矛盾。但是不管多大的分歧,我們很快能夠和好。也許在觀點上仍然沒有統一,但是從情緒上我們可以很快恢復。因為我們彼此都知道,這些問題是“我們家自己的事情”,需要我們共同面對解決。
許多時候他第一反應是和我說“不”,情緒平靜下來後我笑嘻嘻地問他:你為什麼總說“不”呢?他也笑嘻嘻地回答:在我沒弄清楚之前,說“不”是最安全的回答。你瞧,這就是孩子本來的模樣,在他這個年齡,他就是這麼考慮問題的。如果你著急,那就是你輸了!
對於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我總結了這麼幾條心得:
對於書上的觀點,知道就好;但不必教條主義發展心理學方面的教科書上可以讓我們比較系統地瞭解到孩子在各個時期成長的特點,比如依戀、叛逆、說謊等原因的形成,這能夠幫助我們立足於孩子的發展規律上來看問題,而不是站在一個三十四歲的年紀,發愁這孩子小小年紀怎麼會這樣。例如,他怎麼這麼不聽話呢,他怎麼總是迴避困難呢,等等。
書上的這些規律是心理學家們觀察統計出來的,不是每個孩子必然都會出現。那些焦慮的家長,總會等候著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的出現,然後“照方抓藥”。這樣你就相當於認定了問題一定會出現,然後孩子就會在你的預期中,活出你“預期”的樣子,真的出現這樣的行為。
“去問題化”是一個減輕焦慮的好辦法,既然有些問題是有規律的,它該出現就一定會出現,那麼你就不必真的把它當成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想培養出一個靈魂有趣的孩子,還是以秉承自己的理念為好書上和學校裡,都是實施孩子發展規律共性的部分。對於老師、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來說,這是工作。工作就意味著需要標準化、批次化地解決問題——在某個年齡段該學什麼、該培養什麼,對這個年齡所有孩子都是同質化的理念。
家裡最需要的,是實施孩子的個性化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靈魂有趣的孩子,而且這樣他才會真正意識到他是“你的”孩子,他會有他自己的特點,也能夠更好地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事物。
尤其是當書上的解釋和自家的實際情況不一樣的時候,不必一味照本宣科,那樣孩子會感覺到自己在被生搬硬套地教育著,他的個性得不到深層次的接納。
承認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發展策略;這樣才能建立自信小學的奧數非常難,並不是付出一樣多努力,就能夠得到同樣的收穫。智商是個現實的問題,主要由基團決定。《最強大腦》你一定看過吧,那裡的孩子在智商方面有過人的資質,再加上他們平時的努力學習,才能取得這麼傲人的成績。
當然並不是說,知道自己孩子的資質一般,就放棄了努力。對於每個不同的孩子,必須要揚長避短地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策略。策略非常重要,可以事半功倍地取得好成果。最重要的是,在適合的學習策略下,孩子會覺得Sunny自信。因為他自己,他優勢的部分能夠得到承認和發揚,這樣也有利於鼓勵他在劣勢的部分加倍努力。
不要因為當了媽媽,就丟了自己。沒有任何一個孩子,願意成為愛的消費品。
-
12 # 蕭瀟心理說
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心理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0-2歲),這個階段嬰兒主要依靠自己的動作去感知這個世界,建立對周圍環境的認知。比如在0-1歲期間,我們發現嬰兒都很喜歡用嘴巴咬各種東西,無論那是不是能吃的,這是嬰兒在用嘴巴感知這個世界。很多家長會覺得那東西多髒啊,不能吃,認為地阻斷這個“嘴巴探索”的過程,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在這個階段未完成的事項會在今後成長的其他階段表現出來,家長們可以把嬰兒能接觸到的東西衛生清理乾淨,保證環境安全,盡情讓孩子去探索就可以。那麼1歲以後呢會開始走路,用手去接觸感知環境,無論是什麼東西都很喜歡摸一摸,看一看;
2、前思維運算階段(2-7歲),這個階段兒童可以將感知運動內化為表象,利用心理符號進行思維;透過語言、想象、模仿等方式去發展自己的思維,比如我們發現2歲以後的
寶寶語言能力迅速發展,而且很會模仿,模仿事物的速度非常快,這個階段的小孩子們喜歡玩過家家,透過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建構自己的世界,去認知這個世界的規則。但是這個階段的兒童仍處於自我中心階段,還沒有恆常性的概念,比如說東西拿開了,他會覺得消失了沒有了,而不會覺得這個東西仍然在;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理解一些因果關係的邏輯,會抽象推理,但是這個依然建立在具體的事物上,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對事物有了恆常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4、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相對比較成熟。能夠區分現實性和可能性。會在鬧鐘想象一件事的計劃以及實現的可能性。基於理想與現實,不斷地去修正自己的計劃,開始適應成人社會的規則。
最後,我有一位老師曾跟我說過一句話,養育孩子最悲哀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卻要拿著教科書去養育他。
我們可以參考,但是別忘了最重要的那個因素是眼前活生生的那個人。
-
13 # 喜歡看看書
說起少年兒童,我家有二個。
孫——李剛凱,六歲;孫女——李佳欣,二歲。
孫兒,就讀本小區的皇庭尚品幼兒園,大班。
喜歡帶幼兒園的同學,到家中玩耍;喜歡到本小區的33、32、29棟的同學家玩耍;喜歡買兒童玩具,只要愛不釋手的,不買不行,不買就吵就嚷;喜歡看少兒頻道,如光頭強、大雄、二雄,還有喜羊羊,不喜歡看電視劇、新聞、廣告;喜歡零食,如糖果、副食品、牛奶之類。
然而,怕辣,怕燙,怕老師罵,怕爸爸媽媽奶奶打。
做作業嗎?如果爸爸媽媽奶奶,不要求不囑咐,就不會主動去做作業;如果爸爸媽媽奶奶,要求做叮咐做,100%會看圖識字,和完成作業。
早晨,到幼兒園上學,爸爸媽媽奶奶如果不去送,也不會主動去幼兒園;如果爸爸媽媽奶奶要送他去上學,聽話,乖乖的揹著書包走。
孫女呢?近幾個月來,看見哥哥脫衣衫,說熱,自己馬上跟著脫衣衫,也說熱;看見哥哥拿牛奶喝,嚷著也要喝牛奶;喜歡看少兒頻道,如光頭強,大雄,二雄,和喜羊羊之類,如果變頻道,就吵吵嚷嚷。
假如哥哥放學回家,馬上不粘爸爸媽媽,和奶奶了,立即跟著哥哥玩耍,或看少兒頻道,學著喜羊羊唱歌,跟著喜羊羊跳舞。
爸爸媽媽奶奶教她什麼,孫女會什麼話。譬如看見爺爺叫“爺爺”,與爺爺揮手再見;看見哥哥叫“哥哥”,與哥哥揮揮手;看見奶奶拿著掃把掃地,孫女搶著掃,等等。
我想:少年兒童喜歡與少年兒童在一起玩耍,聽話,交代叮咐的作業會做,模仿和學樣能力特強。
-
14 # 世界頂級漁村深圳
心理學上是把少年和兒童分開說的,3到六七歲為幼兒期,六七歲到十二三歲為童年期。
幼兒期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的思維,最主要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初步發展。探索精神和求知慾高漲,好奇心強,他們經常不厭其煩的向成人提出各種問題,2到3歲,提問以是什麼為主,4到5歲以後就變成為什麼為主。幼兒想象力豐富。創造想象具有新穎性,神奇性,超越性,幼兒的創造想象指向未來。
兒童對成人個性品質的效仿稱為認同。認同的物件,主要是具有較高地位,具有權威性,有較強能力,聰明健壯,漂亮的人。
3到4歲幼兒會進入第一逆反期。逆反的物件,主要是父母。幼兒逆反主要是要求活動自主,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童年期的年齡範圍是六七歲到十二三歲。是為一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的時期,學習是兒童的主導活動,學會學習是小學兒童最基本的學習任務。
童年期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本質特徵是依賴具體內容的邏輯思維,思維型別變化的轉折,年齡在9到10歲。4到7歲的兒童具有自我中心現象。主要表現為認知的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知世界。八歲左右兒童脫自我中心化,是認知發展機制的轉換期。
兒童自我意識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支援因素對兒童自我評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學的作用最為重要。同伴的交往,對兒童具有重要意義,是童年期集體歸宿感的心理訴求。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5 # 北京吃喝君
一、性心理
隨著性生理的發育,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隨之發展。如何適應社會文化的要求而健康發展,是青少年必須面對的問題。
同時,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別”。如何按生理性別角色去講話、動作、穿著,怎樣才能引起異性的好感與喜歡,如何與異性朋友結交相處等等,是青少年必須去學習並且建立的“心理性別”。
二、心身發展--快速而不平衡在青春期到來時,青少年在軀體和心理方面呈現快速的發展。表現為身體急劇的生長和變化。肌肉、骨等組織全面地急劇成長,生殖系統的成熟,第二性徵逐漸顯露。
隨著身體的發育,青少年必須適應發展中的新自我,同時還必須適應別人對於他的新形象所表現出的反應。
然而,由於身心方面的成長不一定能平衡發展。因此會產生不穩定的現象,在"幼稚"與"成熟"的尺度上會有大幅度的徘徊。
三、認知改變青春期由於形成運算的出現而使思維完善,他擺脫了兒童時期的單一的具體運算和簡單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階段。即已懂得試驗、假說、推論這類形式化的思考,運用理論來推想因果關係,開始懂得處理複雜的資訊或資料。
他們學會自我批評,各個方面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有能力聽取他人意見,處理問題時能考慮更多的可能性,思維活動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四、情緒、情感特徵青少年的情緒和情感已趨向成熟和穩定,但與成人相比,又顯得動盪不穩。其主要特徵有:
1、熱情、容易激動
青少年辦事積極、富於熱情,傷感易被激發,行動迅速,表現為奔放、果斷。但由於生 理和自我意識上的急劇變化,有時青年的情緒、情感容易過於激動。
2、情感的內容越發豐富、深刻
青少年的幾種基本情緒如憤怒、恐懼、歡樂、悲傷和愛的起因以及表現特點與兒童期不同,表明其情緒情感已經從不成熟發展到成熟。由於智力和社會需要的不斷增長,青少年慢慢地形成許多具有明確道德意識的社會性情感,如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永續性明顯提高。
3、對情感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漸穩定
這一方面表現在青少年情感持續的時間延長,情感不再像兒童那樣容易轉換,受外部情境的影響減少。另一方面表現在青年的情感型別正從外傾型向內隱型過渡,他們能根據條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現出外部表情與內心體驗的不一致。
五、實現同一性實現自我的同一
青少年隨著身體的變化和性成熟的過程,逐漸產生一些新的體驗,也感到周圍人對他們的新的反應。他們將力求發現自己現在真實情況以及將來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夥伴的來往,新的社會關係的產生,也使他們擴大了自我活動、自我探索的空間。他們也要弄清世界是什麼樣子?社會又是什麼等。
在這種不斷認識和探索中,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現實的我,使自我意識達到積極的統一
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的發展
青少年早期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主要來自父母,他們的自尊感基本上來自父母對他們的看法。當進入中學這個較廣闊的世界以後,同伴群體的價值觀,以及老師和成年人的評價日益重要。
他們對原先的道德標準及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評價,並試圖把這些價值和評價綜合起來形成一個穩定的體系。
六、依戀關係的變化獨立意識的增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日益變得強烈,與家庭的聯絡逐漸疏遠,對父母的權威產生懷疑,甚至發生反抗行為。
他們要擺脫家長和其他成人的監護,擺脫由這些成年人規定的各種形式的束縛。
由於價值標準受到同輩和社會的影響逐漸大於來自父母的影響,因此,當與父母發生衝突時,往往會出現"擺脫家庭束縛"的傾向。
夥伴關係密切
同齡人、夥伴是青少年在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會關係。
回覆列表
兒童心理的發展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由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兒童的敏感性和兒童的本能來指導的。而當外部環境與支配兒童發展的內在本能相悖時,就會引起兒童心理的失調和畸變,其結果可能會伴隨他一生。
蝴蝶幼蟲必須吃非常嫩的葉子,當蝴蝶幼蟲鑽出外殼時,是什麼東西告訴幼蟲嫩葉在哪裡可以找到呢?是光線!蝴蝶幼蟲對光線特別敏感,這些幼蟲沿著樹枝方向向前爬,那裡是最亮的地方。當蝴蝶幼蟲長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時,它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敏感期:在嬰兒學會表達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導致了一種初步的心理結構產生,雖然還沒有明顯的表現。這種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發展過程中也能找到,他們是暫時的現象,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種明確的特性。這種特性一旦獲得後,相關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外部秩序:兒童總是透過外部物體的秩序去認識他周圍的環境,並理解和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兒童有兩重秩序感,一個是外部秩序,一個是內部秩序。幼小的兒童最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對秩序的熱愛。他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有秩序井然,雜亂無序的環境會使他心煩意亂。他會透過哭泣、叫喊,甚至是生病來表達對雜亂無序的不滿,這裡有一個來自現實生活中嬰兒的案例:
有位小女嬰習慣於躺在一張有點傾斜的大床,床對面是一張鋪有黃色檯布的桌子。有一天,有一位客人來家做客,這位客人隨手把陽傘放在桌子上。於是這個嬰兒開始焦慮不安起來,她盯著這把傘開始哭泣。大人以為這個小女孩是想要這把傘,但當客人把陽傘拿給她時,她卻把它推開了。陽傘又被放回桌子上,小女孩繼續哭泣,不停地掙扎。最後,她的母親把陽傘放在門外,她就平靜下來了。她之所以焦慮不安的就因為那把陽傘放錯了地方,這嚴重違反了這個小女孩需要記住的那些東西擺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對小孩兒來說東西總應該放在它應該放的地方,自然已賦予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讓他可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聯絡,看到一個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使兒童自己去適應環境。
內部定向:內部秩序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各個部分以及他們的相對位置,可稱之為“內部定向”,也就是說,兒童天生有一種與他身體的各種姿勢和位置有關的特殊敏感性。當原有的姿勢和位置被打亂後,兒童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甚至生病。請看如下案例:
一位保姆在離開她工作的家庭時,給她之前照顧的小孩兒找了一個能幹的新保姆來代替她。這個新保姆以為這個工作很簡單,但是她在給小孩兒洗澡時卻遇到了麻煩。無論何時,只要這個新保姆一給小孩洗澡,這個小孩就變得不安和絕望。他不僅哭起來,還試圖推開這個新保姆。這位新保姆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但是小孩仍然討厭她。但當以前的保姆回來後,這個小孩就變得安靜了,很明顯也喜歡洗澡了。於是,之前的這位保姆極具耐心解讀兒童不完整的語言。這個小孩已經把新保姆當成壞人,可是為什麼呢?因為新保姆用相反的動作給他洗澡的。於是,兩位保姆比較了他們給小孩洗澡的方式,並發現了這個差異:第一位保姆用右手靠近他的頭,左手靠近他的腳;而第二位保姆則相反。
智力發展:之前有人認為為兒童的智力是慢慢地從外部發展起來的,像一隻空瓶,有待填塞。誠然,外部環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重要,而兒童的內在感知同樣也很重要。兒童具有一個漸進的敏感期,這個敏感期幾乎持續到五歲,幫助他從環境中獲得深刻的印象 。使他具有驚人的能力。兒童開始時一無所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向前發展,這就是兒童的理性,像一個有生命的八爪魚在慢慢舒張。
一個出生四個星期的嬰兒,有一天正好看到他父親和他叔叔同時出現在他面前。這兩個人身高、長相都差不多,這個嬰兒因此大吃一驚,害怕看到這兩個人。他父親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怎樣才能消除嬰兒的恐懼呢?於是,在嬰兒的視線範圍內,他倆就一直分開,一個左邊,一個右邊。這個嬰兒轉過頭來看著一個,對他凝視一會兒就突然笑了起來。但後來,他突然又變得憂慮起來。他迅速地轉過頭看另一個人,只看了一會兒,他也對另一個人笑了。他重複把頭左右轉動了很多次,臉上交替出現憂慮和寬慰的表情,直到他終於意識到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正處於構建自己內部模式,並透過識別影象把他們固定在記憶中,並由此高興和平靜地進行著內部構建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人不要粗暴地打斷他。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