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演義的智慧
-
2 # 石埡閒談
“與君初相識,猶若故人來”,這是華人對人與人之間關係最浪漫美好的想法,所以才會有“一見鍾情”這麼美好的詞語。其實這種理想化只是自已心中一個美好在別人身上的投射,至於別人符合不符合這個要求,哪則是另一回事。
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每個人在和別人初識時也竭力把自已的缺點隱藏起來,努力把自已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所以也常常導致錯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每個人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有人初見時很喜歡,但隨著瞭解的加深會愈來愈討厭;而有的人初見時並不喜歡,甚至討厭,但隨著瞭解的加深會愈來愈欣賞。這是有過豐富人生歷練的人才有的識人經驗,即一個人靠譜不靠譜,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的標準。透過時間的檢驗,彼此的缺點便會一點一滴暴露在歲月之下,初見的美好和光環也會漸漸消失。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欣賞和喜歡,初見的美好與日後長久的相處相比,肯定是長久的相處更重要,因此我們要知道孰輕孰重的根本道理。正是基於這樣的人生經驗,所以才有了《小窗幽記》中這段寓意深刻的話,這句話不僅告訴我們如何瞭解別人,也是告誡自已如何真誠對待別人。
-
3 # 野駱駝9777
《小窗幽記》中說,“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怎麼理解?
回答;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簡述:
人在交往,當初之時就產生好感,卻不如讓別人跟自己長久相處,而沒有厭倦情緒,相識長久,歷久彌新。
人際交往關係,初次見面時都會儀表堂堂,刻意修飾一番,會掩蓋住自己的缺點,而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隨著時間推移,每個人的優點,缺點都會表露出來,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相互都會產生逆煩心理。
君子之交,與其當初一樣,都互相依存,包容,接納,理解,提醒雙方於方方面面。其行為,不要阿諛奉承,更不用刻意做作,要做一如既往的彼此,真正成為正人君子之交。
一句話:“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應該講求【和諧】。”
“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
4 # 眉畫張敞
這句話意思是: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與其給人一見如故、一見鍾情的驚喜,不如使人在長時間相處的過程不厭倦自己。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與人的交往中,乍見之歡遠不如久處不厭。有多少人就是這樣從初見的美好最終變成了相厭相棄、漸行漸遠。
一、從乍見之歡到久處生厭。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了納蘭性德的詩《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的幾句:
人生若只如初見,秋風何事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納蘭性德感嘆:如果人生都像剛剛見到對方時那樣一見如故、一見鍾情該是多麼美好啊!可惜事情的發展往往會出乎人們的意料,當初的喜歡和欣賞最終往往發展成了怨恨和埋怨,給人留下無盡的遺憾和哀傷!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
有多少好友最後越來越淡,越走越遠,最後電話拉黑、再無聯絡;
有多少夫妻當初你儂我儂、如膠似漆,最後相離相棄;
有多少戀人從相看兩不厭、激情似火最後走向分崩離析;
有多少生意場的朋友從當初一天一小聚,三天一大聚發展到最後反目成仇。
當初的美好、初見的欣賞都蕩然無存,當初的乍見之歡最終都變成了久處之厭。
二、為什麼有乍見之歡?1.人們都喜歡新奇的事物,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
人們初相見時,對對方並不瞭解,我們看到的都是對方的表象,這時新奇感佔了上風。
對方的表面化的一些東西如外貌、衣著、談吐可能正好符合我們的情趣或審美,也可能正好符合我們的心理預期,所以讓我們產生一見如故、一見鍾情的感覺,覺得對方就是我們喜歡的,甚至是尋覓了許久的人,而對這個人深層的性格、品質、習慣、素質忽略不計。
2.人們與陌生人見面時,因為不瞭解,可能會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故意裝出文雅、幽默、高貴等美好的品質,給對方造成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錯覺。
正因為對方的掩飾和偽裝,也因為自己的新奇和盲目,所以容易造成一見如故、一見鍾情的現象,這是隻覺得相見恨晚,引為知已,覺得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或夢中情人。
三、為什麼有久處之厭?再好的演員也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戲中,他終究要回歸生活,露出自己真實的面目。
一旦迴歸本原,所以的缺憾和不足就逐漸暴露。
你心目中的女神可能在人前整潔高雅,但是住室卻令人目不忍睹;
你的夢中情人可能有一個漂亮的臉蛋,但是脾氣暴躁,又懶又笨;
你可能發現你的知心好友自私、貪婪,飛長流短;
你以為遇到了一個豪爽仗義的生意夥伴,相處以後你卻發現對方卑鄙下流、不講信用。
總之,一切都不再是初見時的樣子。
正因為相處得久了,人們可能不再掩飾,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可能是相處久了,在一件件小事中,你才發現對方原來有這麼多的缺點;也正因為相處久了,你才看到了他不被瞭解的另一面。
退潮以後,我們才看到誰在裸泳;相處久了,我們才認清對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於是,有了久處之厭!
四、 如何做到久處不厭?1.提升自身素養。
人們討厭那些無趣的人,我們就要讓自己幽默風趣,見識廣博;人們討厭那些自私、小氣的人,我們就要培養自己為人豪爽、心胸闊大的性格;人們討厭那些整天唉聲嘆氣、怨天尤人的人,我們就要讓自己樂觀、灑脫,不拘小節;人們討厭那些虛情假義、裝模作樣的人,我們就要讓自己坦誠待人,有情有義。
2.不刻意隱藏自己,以本來面目示人。
我們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去隱藏自己的缺點,以假面目示人,這樣最終會有暴露的一天,就算有乍見之歡,最終還是以久處生厭收場。
我們以本來面目示人,如果對方能夠接受自己,那麼可能在相處的過程中還能發現自己的一些優點,包容自己的這些缺點,也就不易久處生厭了。
3.對愛人、朋友多些包容和理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俗話說“人至察則無徒,水至清則無魚”,如果我們不能接納朋友的缺點,對朋友一味地苛求,只怕你跟誰都會久處生厭,因為我們永遠也找不到一個完美的朋友。
總之,人與人之間的乍見之歡遠不如久處而不厭。要想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提升自身的素養,培養高尚品德,提升自己的情商,養成良好的性格;同時,也需要我們對朋友多一些包容和理解,這樣才能既有乍見之歡,最終也能無久處之厭。
-
5 # 月半讀書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乍見之歡不如百處不厭”,當時是從一個小妹妹嘴裡聽到的,初時不覺得有什麼,後來細細品味覺得大有深意。
乍見之歡大部分時候很容易,因為可能初見之時大家展示的都是好的一面,對別人通常也擁有較高的容忍度。
但百處不厭就難了,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消費觀甚至吃飯口味都不一樣,要百處,是需要長的時間的,這麼長的時間裡,必然有衝突和矛盾,要維持好的關係,需要長久的經營甚至犧牲自己的愛好去成全對方。
這個就難了,所以兄弟為錢反目成仇,姐妹因情背道而馳,甚至很多親密的戀人走入婚姻之後一地雞毛大打出手也是有的。
所以我覺得判斷一個人的品質如何需要看他/她有沒有一段比較長久的好的關係,可以是父母子女的,也可以是朋友的,也可以是夫妻的,這樣的人我傾向於認為他/她具有經營關係的能力,包容他人的胸懷,化解矛盾的智慧。
-
6 # 一起讀書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說出了,情侶、夫妻之間相處的一個事實。
相愛靠的是魅力,相處靠的往往是能力。
一般,男女初相識時,彼此吸引,愛瀰漫開來,遮住了對方的所有缺點,在彼此眼中,對方是美麗的、溫暖的、醉人的,對於雙方的一些小錯誤,也是理解的、包容的。
所以,明代馮夢龍在《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裡說“人情若比初相識,到底終無怨恨心。”
但是,交往久了,缺點顯現,矛盾增多,這個時候,如果不懂相處之道,不注意方式方法,不調適雙方心態,那麼,愛變淡、怨變深、恨變濃,別離只是時間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能夠抵擋驚濤駭浪,抵擋疾風驟雨,卻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被那些瑣碎的矛盾吞噬。
童話的結局,往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那麼以後呢?王子與公主也吃五穀雜糧,也有喜怒哀樂,夫妻間的矛盾、猜忌、吵架、冷戰,他們也無從逃避,不能避免。
如果不懂相處,王子與公主一樣會從天堂墮入地獄,一樣會有“相愛容易相處難”的遺憾。
愛情不是金庸小說裡的倚天劍,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世間大多男女的分手,不是丟了愛情,而是不懂相處。牽手,容易;牽手一生,真的好難。
愛是一種情感,戀是一種學問,處是一種智慧。
如果不懂相處,秋風掃過,再絢爛多彩、暗香盈袖的愛,也終會葉黃花落,碾作紅塵。
所以,相愛中的男女,與其感傷“人生若只如初見”,不如細細體味“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之中蘊含的愛情箴言,懂得尊重、付出,善於剋制、忍讓,學會接受、相處,這樣才能保鮮愛情,相互攙扶,去消磨、享受那柴米油鹽醬醋茶式的平凡日子。
-
7 # 無悔研職
《小窗幽記》到處透露著對為人處事哲學的感悟,這句話也是一樣。單從一句話理解文化內涵還是比較困難的,但從這句話卻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中做人的博大智慧。
做人要眼光放長遠,不能只注重眼前。板蕩識誠臣,日久見人心。人與人相處,暫時的好感並不代表對人的完全瞭解,長久的相處才能體會真正的人心。乍交之歡只能換得短暫的利益,對於成大事幫助微小。只有做到“使人無久處之厭”,才能成就一番功績。
歷史上,忍辱負重打翻身仗的例子比比皆是。韓信忍胯下之辱,勾踐臥薪嚐膽,他們能夠成就偉業,無不是忍一時,搏長遠。
做人要重視修身養德,內省以求不相爭古人講修身治國平天下,修身總是放在第一位,修身的目的就是要做德行高尚的人。孔子說,君子無所爭。這不是教人們什麼都忍,而是告訴人們修養自身德行,就能夠做到與人無爭的境界。
直不疑被人懷疑偷了金子,不做任何爭辯,便賣了房子還錢,後來拿錯金子的人把錢還了,懷疑直不疑的人深感慚愧。換做今天,有人這樣對我們,我們能像直不疑這樣處理事情嗎?大部分人都不會。但如果有人這麼做了,他又怎會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呢?
做人要懂得取捨,有舍才有得。要想使人無久處之厭,自己的利益就要懂得捨棄,也就是領悟吃虧是福的道理。當別人跟自己有所矛盾時,適當讓步,往往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藺相如選擇退讓換來了廉頗的負荊請罪,“六尺巷”的美名至今流傳。適當的吃虧換來的可能是更大的個人利好。
同時,做人也要明白捨己為人。在中華文化中,這是為人的極高境界,雖然損失的是自己的利益,但仍被世代所傳承。卓茂是非常喜歡馬的人,一天,有人說卓茂的馬是自己丟失的,卓茂便把馬送給了那人,後來那人的馬找到了,便去道歉,卓茂也沒有說那人的任何壞話。至今卓茂的故事仍被我們所銘記。
綜上,雖然只是一句話,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做人之道卻是極為深遠的。
-
8 # 言者青青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是明代書法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大約意思應該是:人在交朋友時,不要有一見如故表現出過分熱情的高興樣子,倒不如在日後漫長的相處之中瞭解,增進友誼,而不至於心裡生厭。這句話,其實就是人生在社會上與人相處的社交問題。
《小窗幽記》
從歷史上看就存在這個問題。《論語》中曾記載:“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侍奉君主頻繁就會招致侮辱,與朋友交往頻繁會被疏遠。
現在仍然存在這個問題。例如我們在社會上無論是對待朋友還是領導,的確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掌握好親疏關係。這種把握社交的能力,才是彰顯人在社會上的能量。
在交女朋友談戀愛走進婚姻殿堂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都存在著如何交往的問題,熱情大了不行;冷淡了更不行。只有穩打穩紮,情愛才能升溫,愛的烈火才能熊熊燃燒。
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呢?
一是這句話精美而清新。它時刻在提醒和告誡著人們,在與人交往要實實在在,要冷靜面對,不能虛偽地過分熱情。
交友
二是這句話樸實不虛。從它立意中能看出這是在說一個人的人品、才能與性格,只有沉穩不張揚的心態,才能使人願意與其相處,感覺舒服,情感濃厚。
三是這句話直白。但聽起來卻很舒服,裡面包含著許多與人交往的魅力和技巧,令人讚歎!不服不行!
四是這句話含義深刻。益於人的心智,琢磨琢磨,回味無窮,能促使人冷靜而真誠,能給人以提醒與省悟。
五是這句話高深莫測。這是一句處世立身較深的學問,讀懂它,就能使自己在社會交往和為人處事中減少許多失誤。
交女友
交朋友跟談女朋友搞物件一個道理。都存在著一個一見鍾情的問題。初次見面很可能看著對方比較順眼,說起話來也合自己的口味,以欣賞的目光觀察著對方。然後,再感情升溫,進一步發展,結交,確立朋友關係,再升溫升級就是鐵哥們了,男女談戀愛再升溫升級就是夫妻關係了。在這個過程中,有“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這句話做指導並領路,那麼,成功率會很高,而且友情會很長遠,夫妻之情會更加恩愛,直至白頭到老。
總之,我們用交女朋友、談戀愛、結婚成夫妻,來理解這句話還是比較容易悟透這句話的 ,雖然這是一門較深的處世交友的學問。
回覆列表
相處的智慧
我們都希望自己被他人認可和尊重!
但是,人都有活思想、世界也是不斷的在變化。我們怎樣處理好人際關係呢?這確實是學問!我們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總是可以得到啟發和方法!
“乍交之歡”與“久處之厭”!
我們習慣於或者說擅長於,“乍交之歡”;卻不善於“久處無厭”!人與人的交往,不是短暫的,往往是漫長的、系節化的、繁瑣的!所以,我們想著怎樣讓他人認可自己、喜歡自己;不如想想,怎樣做到“久處無厭”。正可以配合一句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做到“久處無厭”,是智慧!
首先,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其次,不斷的反省自己,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
再次,多看到他人的長處、優點,保持自己的寬廣胸懷。
讓我們四海之內皆兄弟、朋友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