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蟹小魚
-
2 # 明貞
道德即命運,德即運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之正義有效途徑及知能,而道即命即永生永恆。所以道即命並不實在,是人類並萬類之目的地和歸宿。而人類並萬類被別有用心者所掌控奴役即偽道德,道生天生地並掌控人類並萬類,純粹愚化人類並萬類之造作。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效能生萬法,非自然無主宰,才是生命生靈之本真。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物即無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
3 # 伊尹597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手抄帛書本,是“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楃,湷呵,其若濁,莊呵,其若浴。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這個字是古體字寫出字盤上沒有該字上邊一個敝字,下邊一個衣字組成一個字,叫bie)成”。
譯文:“古代好的修道得道後,具有微細玄妙通達本領。深奧不可記述。因為不可記述。所以,勉強去形容他,說他與人交往啊,就像冬天在冰上行走。言`談啊,像似畏恐四鄰,嚴肅啊,若似賓客。離散啊,若似冰凌消融。混沌啊,若似木偶‘。像深水聲啊,那樣渾厚,像似水稻啊,在沐浴,在混濁情形下,我給澄清。您可以得到更多我的養生。葆有練養生之道,沒慾望,道才能盈滿。唯獨沒慾望,才能獲得盈滿的道。因此,莫非能夠修掉不成”。
還可進一步領悟老子之意。一、“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其隱意是:其一說修道者可修成具有通達靈界的功能。即通靈,與師父們交流對話。其二、只有修至高層次。才可自為獲得道的功能。但絕不是所求就能得到的。因此,這樣可激勵修道者誠心實修,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氣及毅力。
二“與呵,其若冬涉冰。……,莊呵,其若浴”。這是老子從七個方面勉強形容修練得道者們在外觀上與世人不同之處的外在表現。
1,“與呵,其若冬涉冰”。是說修練得道者在與人交往時小心謹慎,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樣,小心異異,畏恐違犯天規。
2“猷呵,其若四鄰”。他們在與別人交談時,也十分小心,畏恐四邊有人聽見,恐怕失天機。
3“嚴呵,其若容”。是說他們在表情上很嚴肅,莊重,就像賓客一樣,很拘謹,畏恐被人看出來有私情。
4點“喚呵,其若凌澤”。是說他們在分別時像冰雪融化一樣,消失的無影無蹤,毫不留一點蹤跡。
5點“沌呵,其若楃”。是說他們面目毫無表情,極為呆板,像木偶一樣,畏恐受世人情感所影響。
6點“(這個字是氵字旁加春字)呵,其若濁”。是說他們說話的聲音像似從深水裡發出的聲音,那樣渾厚深沉,毫無情感。
7點“莊呵,其若浴”。是說他們形體呀,就像水稻在水中
木浴。使人看不出他們是怎麼回事。
老子從七方面描述了得道者與世人不同之處,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修練得道後的外在表現。同時也是檢驗標準。那麼為什麼修練得道者會有上述表現呢?其主要原因是由世人修至靈界尚未完全到位的過度期的外在表現,也是修練得道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老子最後指出修道者應遵循的原則。修練不要有任何慾望,雖然修道者可修得具有極深奧功能。但決不是修道者所求就可得到的。其一,因為有求之心,是世人功能之心,怎能得到靈界的功能。所以不但得不到,反而有可能事得其反,步入魔境。其二、因為功能是師父給的,在暗中傳授的。其三、因為功能是道自為轉化的。而不是求得的,是天道酬勤的體現。{這是千古不傳之迷)。所以最終老子結論為修道不應報有任何慾望,沒慾望才能獲得盈滿道。才能修掉世人的一切,進入靈界。……。
-
4 # V信念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精微奧妙而神奇通達,深刻得難以理解。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才勉強地來形容他:小心謹慎啊,就像冬天涉水過河;反覆考慮啊,就像害怕四方相鄰者的攻擊;拘謹嚴肅啊,就像在外做客;自在隨意啊,就像冰雪消融時的樣子;敦厚誠樸啊,就像未經雕琢的木頭;開闊豁達啊,就像山谷;混同一切啊,就像渾濁的河水。讓渾濁漂浮的物體安靜下來,它就會慢慢地澄清。死寂無生氣的人或事物運動起來,就會慢慢地煥發生機。持守這種“道”的人,不會要求圓滿。正是因為沒有達到圓滿,所以才能夠歷久而常新。
-
5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老子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出自《道德經》第十五章,意思是:自古善於為士者,(對“道”的)精微深奧奇妙,能修養通達,大才深藏不露,不是常人可以識別得出來的。
理解這個問題,必須把握兩個方面:一是“微妙玄通”內涵(即善為士者對“道”的認識深廣度和修養的境界)。二是“深不可識”的表現。對於後者老子用九個字描述他的形象(包括心態、言談文辭、舉止等):①豫,處事慎重,好像冬天涉足過河。②猶,行動警惕性,好像畏懼四面的威脅。③儼,舉止恭敬、莊重,好像做客的客人。④渙,灑脫的言談文辭,好像融化後的自然流暢的河冰。⑤敦,作風敦厚老實,好像未經砍、鑿、雕的原木。⑥曠,心胸寬廣,好像幽深寬廣的山谷。⑦混,渾厚寬容,好像容納濁水的河流。⑧澹(dàn),平靜的心態,好像浩瀚無邊的大海。⑨飂(liáo),行動的姿態,好像自然無止境的和風。
以上就是我對老子說的“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理解。
嚴正宣告:
-
6 # 阿渡冥想課堂之筆記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老子其實是在教我們如何在生活裡運用“道”處理事件,他雖然表面上描述的是善為道者,就是德,德就是運用道在生活裡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善為道。
善於以道的形式在生活裡實踐的人,就是找到了生命意義的人,他是這樣做的。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裡面行道,以道心置換人心。
你要在每一個片刻要保持覺察力,要做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如臨深淵的感覺時,你會是特別警醒的,清晰的,不會懈怠的,才能夠把生活裡的所有的事物都還原它的本然的本質狀態。
本質就是每一件事連帶的所有事物和人都是一個機會,它唯一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讓我們來體驗這個事件背後的感受的。體驗感受的結果就是你能夠一直保持在那個無限意識裡。不會在生活裡以頭腦的受限意識去行動。
更簡潔的說,你所有行動選擇的決定,都是保持在高維無限的意識維度下做的。那就保證了我們的選擇不會出錯,也就是我們能夠駕馭了事物發展的方向,成為了主宰。
-
7 # 每日讀書A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譯文古時那些善於運用道的規律的人,見解微妙而且精深玄達,達到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地步。因為難以瞭解,所以勉強將這樣的人的風貌品格特徵這樣形容:行事穩妥謹慎啊,就像嚴冬赤腳過河;憂慮謀劃啊,就像提防四方鄰國來圍攻。恭敬嚴肅啊,像做賓客一樣;融和可親啊,就彷彿正在消融的冰;敦厚質樸啊,像未經雕琢的原木;曠達開闊啊,像空曠的山谷一般;混同不孤傲啊,像江河濁流一樣;誰能夠在混濁的流水中靜止下來,靜止後慢慢澄清?誰能夠使靜而不萌發的東西運動起來,使其慢慢顯露生機?遵循道的規律的人不提倡盈滿、過度,所以凡事寧可虧損缺失而不可成全完滿。解析老子承接上一章的內容,講解領悟了“道紀”之人的情貌特徵。大而言之,得道之人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有很強的靜定功夫。表面上清靜無為,而實質上蘊藏著極大的潛能,他們極富創造性,只是不願顯山露水。他們靜謐幽深,難以測識。老子對得道之人的形體特點做了詳盡的概括,我們歸結為以下七點,並逐一進行解析。一是“豫兮若冬涉川”,豫,警惕、慎重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說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動都是無比警惕、小心的,就像冬天赤腳過河一樣小心謹慎。我們都知道在冬天沿著冰面過河是十分危險的行為,一般人經常遇到這種情形,所以在處理事情時往往表現得粗心大意;而得道者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表現出謹慎的處世態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二是“猶兮若畏四鄰”,猶,小心、猶豫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說得道之人好像畏懼自己的四鄰一樣,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規,制止自己的行動使之不囂張放肆干擾四鄰的生活。人是群居動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們也不可能生活在人世之外,他們要生存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建立密切的聯絡,離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當他們和周圍的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矛盾,處理矛盾的過程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觀和處世哲學,周圍的人(四鄰)對其評價的高低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最能對映一個人的真正本質。三是“儼兮其若客”,儼,莊嚴肅穆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無論在什麼場合、什麼情形之下,都會把自己擺在客人的位置,小心謹慎、嚴肅認真地對待人和事,而不會隨隨便便地對待日常生活問題。從生命的本質意義上來考察,人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過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樣,沒有生和死的選擇,這是大道的必然規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們乖乖地做客人,嚴肅認真地對待日常生活瑣事,和世間的庸人有本質的不同。庸人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勢必以尊貴的態度對待自己而以囂張的態度對待自然,以損害自然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最後以毀滅自己而告終。老子主張以客人般嚴肅認真的態度度過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玩世不恭的態度混過一世。四是“渙兮若冰之將釋”,渙,渙散;釋,消解,形容冰解凍的情形。此句指得道之人從自己的慾望、夢想、抱負、追求、知識等重負中解脫出來,恢復為本我,就會有難以言表的輕鬆愉悅、悠然自得。這種感覺就像是冰封了一個冬季的河水在春風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種輕鬆愜意的感覺。得道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釋放自己。老子把得道者的覺悟恰當地比喻為冰封消融,從而煥發出自然的勃勃生機;從得道者自身而言,他們能衝破束縛自己的追求、意念、思維,完成自己對自己的征服。他們不執著於一事一物,了無牽掛,自然也就逍遙自在。五是“敦兮其若樸”,敦,指內在端莊、厚重,外在樸素、自然。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以其端莊厚實的本質能輕易地抵禦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因而表現出返璞歸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實在的品格是人類社會一直提倡和讚頌的,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人類社會所提倡的。我們常用渾金璞玉來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實的人,得道之人就如同渾金璞玉,具有真材實料但默默無聞。六是“曠兮其若谷”,曠,開闊、寬廣;谷,比喻像山谷一樣虛空。全句話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遼闊,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虛高深。他們能夠藏汙納垢、包容萬物,無所謂仇恨,心中充滿了友善,和沒能體悟大道的人有本質的不同,沒領悟大道的人喜歡潔淨而厭惡汙穢,有煩惱和禍患。得道之人處汙穢無所謂汙穢,處清潔無所謂清潔,與外在世界渾然一體,他也就無所謂痛苦煩惱、禍患和災難了,就顯得自在無為、隨心所欲了。七是“混兮其若濁”,混,混同;濁,混濁。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混濁的外在形象、透亮明淨的內心,他和汙濁的世界同為一體,不隔離不生疏。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也是修道的終點,它是平淡無奇的,沒有濃墨重彩、大肆渲染,不顯山露水,於平淡中見道之真諦。
-
8 # 開卷有益l侯公子
OK,我們一起來聊聊《道德經》第15章,它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深刻哲理?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讀經典】
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一個得道之士,也靜謐幽沉,難以測識。世俗之人多是行氣穢濁,利慾薰心。莊子說:“嗜慾深者天機淺。”有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而得道之士,則微妙深奧,難以用語言文字去界定他。《道德經》第15章中說: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這段話的意思是:
“古時善於行道之士,精妙通達,深刻而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所以勉強來形容他:
小心審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覺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圍攻;拘謹嚴肅啊,像做賓客的樣子;融和親切啊,就像冰柱消融;淳厚朴質啊,像未經雕琢的素材;空豁開廣啊,像深山的幽谷;渾樸純厚啊,像濁水一樣;”
所以,這是勉強對一個得道之人的心境和人格形態進行描述!
然後,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意思是,誰能在動盪中安靜下來而慢慢的澄清?誰能在安定中變動起來而慢慢的趨進?
我的理解是,善於行道之士,精妙通達,深不可識,能在動盪的狀態中平靜下來,恬退自養,靜定持心,轉入清明的境界。就像一杯渾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慢慢成為一杯清水。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有渾渾噩噩、慌亂失措的時候,暫時停下來,慢慢趨於平靜,這能讓自己頭腦漸漸變得清醒,避免很多的小事情,最後釀成大的事故。
行道之士,在長久沉靜的安定之中,又能生動起來。他不只管好自己,更要積極濟世,做事不暴不躁,不“亂”不“濁”,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來,所以說“動之徐生”。
最後,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它的意思是,保持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滿。只因他不自滿,所以能去故更新。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經歷,當自己滿足於已取得的一點點成績時,就會缺少繼續求知或工作的動力,變得有些忘乎所以,不思進取,從而阻礙自己的進步。
古話也說:“滿招損,謙受益”,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也就是說,什麼事如果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麼結果通常都會適得其反。
有道之士,始終保持一種“不欲盈”的狀態,所以能去舊存新,“動之徐生”,不斷去接納和創造更多新的事物。
回覆列表
老子曰: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怎樣理解?
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無人可以琢磨,高深莫測,他在中國是個褒義詞,在西方卻是一個貶義詞。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我們可以理解為越是深入瞭解,越是覺得無法確定事件的真假。
古來善於當事的人們,微妙幽深而通達,權變深邃得令人難以測試,正因為難以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