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大話家

    皇帝也跟明星一樣,做點大事件(開疆擴土、築長城、挖運河之類),“搞點大新聞”(焚書坑儒、殺功臣等),才會有知名度。漢光武帝性格太低調(悶騷),行事太缺乏話題性,以致於默默無聞。

    其他傑出帝王都是雄心勃勃、豪情萬丈。看到秦始皇的排場,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此也!”劉秀卻是個愛好乾農活的忠厚青年(“性勤於稼穡,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這實在有點“屌絲”。。。

    其他皇帝都好大喜功,好開拓疆土。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都對匈奴大打出手,唐太宗也徵高麗、滅突厥。這些都是極具話題性的大事件,小說家、影視劇編劇都愛寫。愛國青年想起“封狼居胥”,想起“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也會熱血澎湃。而光武皇帝就太讓人“失望”了。建武二十七年,將領們請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災人禍之際,派兵遠征北匈奴。劉秀卻講了一堆以柔克剛、以德服人的大道理,拒絕了將領們的請求。劉秀還教育太子劉莊不要擅動兵戈。竇憲徵匈奴之前,東漢都沒有大規模用兵。缺少對外軍功,讓劉秀失去了提高知名度的機會。

    劉秀軍事能力很“碉堡”,但是對手都是些蝦兵蟹將,少了曝光度。劉邦VS項羽,劉備VS曹操(孫權),李世民VS王世充(李密、竇建德),都是巴西VS德國級別的精彩對決。而劉秀VS劉玄(王郎、劉盆子、劉永、彭寵、張步、公孫述等),大概相當於巴西VS中國隊,太沒懸念以致於沒多少人關注。

    不少開國皇帝都殺過功臣。像劉邦殺韓信、彭越,朱元璋搞功臣大屠殺,都是大家“喜聞樂道”的話題,給這些皇帝增加了不少知名度。可是我們老實厚道的劉秀同學,居然一個功臣也沒殺過。“雲臺二十八將”除了戰死之外,都得以善終。。。

    劉秀的兒子們也“不爭氣”,沒給老爸增加點知名度。玄武門之變、九王奪嫡之類的,都是多精彩的歷史故事呀,不知道被作家、編劇們寫了多少遍。劉秀的兒子們,卻很是和睦、謙遜。大兒子劉強居然“孔融讓梨”,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弟弟劉莊。。。。

    我們的劉秀同學,是一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勞模皇帝。他不大興土木,不窮兵黷武,不搞緋聞,不貪名不貪利,只是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他每天孜孜不倦的處理繁瑣的政務;最大的業餘愛好,是與文武大臣們一起研究儒學經典(夠悶騷的)。他沒有幹過讓我們民族自豪感爆棚的大事,卻依然是一位值得我們崇敬的皇帝。

    劉秀的知名度低,除了自身原因外,跟整個東漢王朝的黯淡無光也有一定的關係。東漢政治制度繼承西漢,並沒有進行改革創新。文化思想上,儒家一統天下。老套的制度、保守的思想,讓東漢歷史很是乏味。

  • 2 # 寶林說歷史

    劉秀自古以來就被稱之為“位面之子”,說到底太過於巧合了!王莽篡位奪漢後建立新朝,自然而然也推翻了舊朝的規定並頒佈一些發令條文,這些條文很多都有復古的傾向。尤其在錢幣的改革上更為突出,比如小泉值一,大泉五十,黃布五千,王莽貨布等等。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給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而同時期的“位面之子”則顯得事蹟很少,這主要是有個同期的對比。一位可以稱之為“天才改革家”,一位則是天命所顧的“位面之子”。

    但劉秀能夠從基層一步一步的邁向皇帝的寶座一定也有他的過人之處,其中有些事蹟還是需要大書特書的。地皇三年劉秀開始領兵,這也成了他的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但這支舂陵兵起初則完完全全是一股農民起義軍的形態。裝備落後,兵少將寡,甚至在初期,劉秀只能騎牛去作戰,後來人稱“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從西漢武帝的時候,中原開始大量的馴養戰馬,所以以牛作戰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但在這一場實力懸殊的對比之中,劉秀卻能成功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當然,這不是在吹噓劉秀。相對於劉秀,王莽在歷史上確實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一生有過太多太多的奇聞,甚至有人認為他就是那條被劉邦斬斷的白蛇,將漢朝一分為二。足可見,王莽在歷史上的定位。但每一個英雄人物他都有對手,比如:劉邦vs項羽,諸葛亮vs司馬懿。在劉秀與王莽的對比中,不是劉秀不出彩而是王莽在歷史的長河中過於耀眼,使人遺忘了那個在Sunny照耀下的巨星。劉秀成功了,但人們往往卻記住了失敗者——一位超越時代的人物。劉秀成功了,他是可喜的。王莽失敗了,但他也是可喜的。

    以現在人的角度來看,劉秀與王莽的鬥爭其實就是一場“bug修復戰”。一場激烈又有趣的攻防。只不過一方超越時代,另一方不費吹灰之力。這或許也是老天安排的一場大戲吧!每個人都把自己發揮到了極致!

  • 3 # 熾熱的小丑

    劉秀,漢光武帝,東漢的建立者。感覺得他的存在感還是蠻強的吧,他被當代很多人稱為“位面之子”,就是說是天選的人。他的對手王莽一般被稱為“穿越者”。

    在歷史上存在感不強,是很正常的,尤其東漢的皇帝好像存在感都不強。我覺得和一個牛B的記錄人有關係。觀整個漢朝,西漢有司馬遷,三國有陳壽的《三國志》以及《三國演義》。這些文筆導致感覺時代能人輩出。而東漢好像沒啥宣傳。

    劉秀一生過於順利,沒有什麼大起大落,他的功績沒有劉邦、劉徹等人偉大。

    當然他的一生充滿傳奇:

    1、出生傳奇:出生的當晚沒有燈火,卻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而且這邊在其父親種植盆栽的地方長了3個不同尋常的小米,所以起名叫劉秀。

    2、替死鬼:西漢末年,讖書極為流行,王莽代漢就是讖語,王莽當政時,有讖語:“劉秀當為天子”。這個時候王莽新朝的國師劉歆剛剛改名字叫劉秀,大家都以為是他,王莽誅殺了國師,後來昆陽之戰才發覺殺錯人了。

    3、昆陽之戰:劉秀以少勝多,據說3000人兌付40萬人和野獸,連老天爺都幫他,天降隕石於王莽軍中,造成王莽失敗,接著打入長安,王莽被殺。

    4、愛情故事:“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句話流傳了很久。劉秀也順利的娶了陰麗華為妻子。

    5、強項令董宣:劉秀之姊陽湖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京城洛陽行政長官董宣不畏權貴,乘公主出行,從車上抓下隨行的案犯,處以死刑。陽湖公哭訴大鬧,劉秀讓董宣賠罪,董宣在朝堂上據理力爭,寧死不向盛怒的公主賠禮道歉。劉秀最終無奈放了董宣,並說董宣是一位強項令。

    劉秀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皇帝,有能力,有手段,做事圓滑聰明,但是他沒有解決很多實際性的問題,比如說地域豪強問題沒有解決,給東漢埋下隱患。他的功績在於統一了亂世,沒有開疆拓土,穩定了國家局面。

  • 4 # 桃花疏影

    沒有結論說劉秀的存在感不強啊,一個誅殺王莽,東漢帝國的建立者,怎麼會存在感不強呢?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他統治期間與民生息,國力逐漸強盛,被稱為“建武盛世”。劉秀在史書上的口碑一直不錯,槽點也不多。他的這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廣為流傳,成了千古名言,他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影視作品和評書作品中以劉秀為主角的很多。蘇軾和蘇轍都有過關於光武帝劉秀的評論,分別是: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蘇轍: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於高帝。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說過:惟漢光武皇帝延攬英雄,勵精圖治,載興炎運,四海鹹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劉秀的評價是很高的。

    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 5 # 經典守望者

    事實並非如此而是因為東漢本身的整體存在感都不強,所以導致這位開國君主一直也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還有就是因為西漢皇帝的光芒實在太過於耀眼,這就造成了劉秀處於了陰影之中。就好像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從各方面去評估也是非常發達的時代,但就是因為在貞觀之治的陰影之中,再加上武后的影響,所以,李治的評價也被降低了。

    劉秀本身應該說是歷代開國君主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因為他的個性是最溫和的,沒有什麼激烈的舉動。以柔術治國也堪稱一絕,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國家的大政方針上沒有什麼太過於明顯的面子工程。以至於被後人漸漸遺忘,正如同後世史官對於他的評價:“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鹹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

    此外,劉秀被埋沒的原因還有就是東漢其他的皇帝存在感也不強,和帝之後還有一串小皇帝,這就使得皇權的力量不斷衰減。宦官,外戚,軍閥,清流各方的勢力交織在一起,這就使得整個國家的歷史記述非常的凌亂,讓後世的讀者沒有閱讀的興趣。這也是他影響力不強的原因。

  • 6 # 輝瑝

    劉秀的一生,是波瀾壯闊、頑強拼搏的一生。

    年輕時的劉秀,頂著劉姓宗室之後的名義,卻未享受到宗室的福利,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讀過幾年太學,心中也有“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的夢想,農忙種地閒時販糧,踏踏實實過日子。

    王莽執政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劉秀跟著大哥劉縯趁勢而起,後加入綠林軍,立下不世功勳,卻遭受綠林內部排擠,大哥劉縯被殺,他隱忍屈辱,終於得到到河北一展身手的機會。 在河北,他經歷了初期順利,不久後被稱帝的王朗追拿如喪家之犬,幸得任光保留有一縣之地,在鄧禹、馮異等的幫助下逐漸扭轉局勢。與郭聖通的政治聯姻幫助他徹底掌控河北,逐步平復天下。

    東漢建國後,劉秀並未大肆誅殺功臣,而是百般優待,雲臺二十八將及其家族勢力逐步形成地方豪強勢力,埋下了往後六百年豪強大族左右政局的伏筆。

    在中國古代四百多位帝王中,劉秀的功績可媲美秦皇漢武,也因不殺功臣而留下近乎完美的名聲,卻始終未留下深刻的歷史印記,其原因有三:

    1.性格特點不鮮明,無獨特的辯識點,無獨特的歷史功績。秦皇掃六合統一中國,劉邦以無賴之身戰勝楚霸王而開國,李世民逼父弒兄被塑造成千古明君,朱元璋和尚當天子掃除韃虜,都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劉秀除了“仕宦、娶妻”和昆陽之戰,並無獨特的歷史事例供人傳唱,所以宣告不顯。

    2.同時代對手太弱,無令人神往的英雄事蹟。強人之間的PK往往留下諸多故事,比如項羽劉邦楚漢相爭、李世民滅王世充、朱元璋大戰陳友諒、三國魏蜀吳爭霸,對手的強大更能襯托主角的強大,成為各種文學的素材。劉秀最出名的是“位面之子”,他的對手是“穿越者”王莽,事實上自昆陽之戰後不久,王莽就被起義軍殺死,並非死於劉秀之手。在建國的過程中,劉秀的對手是赤眉、綠林之類的農民起義軍及地方勢力,不是一個層級的對手,讓人感覺建國太易。

    3.東漢最終被曹魏篡奪,曹魏被西晉篡奪,晉後是三百年的亂世,無權威人士為東漢建史,劉秀的英雄事蹟也無文學著作演繹,故聲名不顯。反而漢末三國亂世,因三國演義等傳世著作的文學演繹,各種故事典故層出不窮,各路人物故事廣為人知。

    總而言之,劉秀的故事就像NBA超巨打小學生,沒有跌宕起伏的過程,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典故,也沒有文人墨客為其創作,所以沒有津津樂道的故事。

  • 7 # 山顛一壺清酒r

    說起東漢,一下子就想到的事這位開國皇帝——劉秀。

    為什麼說劉秀存在感不強呢?

    咱們中華上下歷史數百位皇帝比起劉秀有傳奇經歷的人有很多的。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哪個沒有劉秀更有傳奇性。

    再者就是,東漢沒有西漢的強盛,完全蓋住了東漢,也就沒有知名度了。東漢建國後是比較平穩的,沒有發生特殊的事件。西漢剛開始楚漢之爭、後又有七國之亂、北征匈奴、文景之治等等。,增加了知名度。在文化、政治、經濟上沒有什麼獨特的創新性。東漢王朝過於平庸,除了劉秀之外,也沒有什麼傑出的皇帝了。所以,劉秀就遠不如其他帝王有名。但是,畢竟是開國皇帝,也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

    而且,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一位厲害的角色。

    王莽篡立新朝,劉秀隨兄起兵南陽,之後大戰昆陽,新莽政權崩塌。

    剛開始,裝備很差,劉秀騎牛上陣,也被後世稱為“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更始即為後,因劉秀兩兄弟勢力強盛,他設計殺害劉秀兄長。之後,劉秀韜光養晦,忍辱負重。出巡河北後,日益壯大,與更始帝決裂。公元25年,“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被擁為皇帝。初登帝位,擊滅赤眉,掃平關東。六年東征西討,最終得隴望蜀,一統天下。

    東漢又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分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劉秀,也被稱為“位面之子”,也就是說是天選之子,就是他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當然這也只是一種說法而已。

    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是著名的,他年少是,曾言“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 8 # 壹品鏟史官

    號稱擊敗時空穿越王者的位面之子劉秀怎麼可能存在感低呢?他津津樂道的事蹟不比任何一位君王少,且聽我來分析他為什麼會被認為在歷史上缺乏存在感。

    劉秀時期,西漢王朝事實上已經被王莽滅亡,那個時期嚴格意義上是新朝統治時期。劉秀的崛起堪稱對擁有絕對勢力的新朝的顛覆,他固然託了姓劉的福,但他所遇見的困難並不比任何一位開國之君差。

    起事之初,母親去世,小長安大敗,姐姐、兄弟、宗族被殺。

    昆陽之戰,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擊敗王莽百萬大軍,被人稱之為“不可戰勝的位面之子”。

    更始帝忌憚劉秀兄長劉縯的威望,將其殺害,劉秀又被派去經略河北,卻不幸遇到風頭正盛的王郎而落荒而逃。

    為了取得真定王劉楊的幫助,劉秀不得不在陰麗華之外又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氏(未來的皇后)之後,才有能力擊敗王郎,並且平定了勢力繁雜的銅馬等流竄勢力,成功平定河北。

    佔據河北的劉秀如同兄長一樣被更始帝忌憚,更始帝以封其蕭王為誘餌召其回京,劉秀置之不理,在河北稱帝。

    劉秀稱帝后實力也不佔據優勢,除他外還有佔據正統地位的更始政權,農民大軍赤眉軍,隴西隗囂,蜀地的公孫述以及河西走廊的竇融,劉秀相繼擊敗了這些勢力完成了統一。

    以上的每一件事都能被史書說出花來,那為什麼劉秀存在感那麼低呢?

    我們先來看看,存在感比較高諸如史記中的沙丘政變、秦二世亂政、張耳陳餘反目成仇、劉邦呂雉等等,就算對歷史不是很瞭解的人都能拎出來侃上幾句,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史記》作者司馬遷並沒有生硬地記錄這些史料,而是三分傳說七分真實,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幅幅有血有肉的畫面,讀者讀史記就如同看史詩大劇一般,對這些人的事蹟如數家珍,故而印象十分深刻。《漢書》對秦以來的描述大部分以《史記》為主,延續了司馬遷的寫法。

    反觀《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編纂時,已經是越過三國、兩晉的南朝時期,距離東漢滅亡已經有兩百多年,雖然借鑑了袁宏、司馬彪等人的著作,但為了準確記錄史實,更多地以記錄性的描述為主,故而整個東漢時期的人和事總給人一種生硬死板的感覺,缺乏討論的慾望,而至於被認為存在感低。

  • 9 # 剪刀說史

    劉秀相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人,相對存在感是不強。

    很大一個原因是編寫中學歷史教材書時就形成了。

    東漢沒有太多政治上的有益創新和建樹,但是卻首先開創了很多黑暗的一面,比如大規模的宦官干政,長期的外戚專權,清流們的黨人議政,末期的藩鎮割據,一個又一個的孩童皇帝。

    這一切都說明了東漢實在沒得好寫的,也沒得好誇讚的。

    我們看中學歷史書,多數都是中華歷史的高光時刻,不甚體面的不寫或者輕描淡寫。這也就導致了諸如西漢武帝以後,東漢,兩晉南北朝,中晚唐,五代十國,南宋,遼金,元,朱棣後的明代存在感普遍都不強。

    要不是有三國演義,三國能不能為人熟知也還是未知數。

    至於清代,很特殊。一是離我們很近,二是清代前期波瀾壯闊,又跟失去了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歷史緊密相連,三是後期又是我們中華民族百年苦難的源泉,這些都值得大書特書。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存在感弱,也是由於我們國家的歷史教育決定的,大部分人的歷史水平也就是中學歷史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愛哪對熒幕情侶?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