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蟻史為諫
-
2 # 大道易簡1
文學作品,按情節,作者喜好設定人物,你要信什麼,看書或影視作品思考哲理,不是要你信什麼。
不要說文學作品了,歷史也是經過了很多人的主觀加工了,相信自己能理解的就夠了。
-
3 # 四川達州人
蘇麻喇姑本來就是虛構人物。
就算有吧。
作為孝莊布木布泰的婢女——1625年布木布泰出嫁皇太極,此時蘇麻喇姑就算再小也不會小於10歲,或者,就算5歲吧。
蘇麻喇姑那就是大約1620年生。
康熙是1654年生,就算12歲開始睡女人,此時蘇麻喇姑已最少46歲。
我的個天啦。
沒有拉皮手術,也沒有化妝品的時代,一個婢女出身,已經46歲,甚至還要更大一些的蒙古女人,能讓12歲的康熙產生性慾?
-
4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不可信,看著玩就完了,所謂康乾盛世,只不過是虛假繁榮昌盛,人民依然貧困,所謂盛世就是人口增長迅速,人民沒有幸福可言,只能苟延殘喘沒有尊嚴活在世上,人民貧困,破衣爛衫,面黃肌瘦,嚴重營養不良,而且饑民遍地,飢餓饑荒威脅人民生命安危安全,康乾盛世的標準是什麼?,不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為標準制定的,而是所謂大清朝的文治武功,其一是疆域不斷擴張,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真正將邊疆納入版圖是清朝,其二是人口迅速增長,清廷入關到乾隆一百多年,華人口從1億增長到3億,到鴉片戰爭達到4億人口,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人口只有2千多萬人口,這都是雍正的功勞,主要是攤丁入畝,就是取消人頭稅,併入地稅,不按人頭收稅,是按有多少畝地收稅,人口得以迅速增長,人多地少更加明顯,更加捉襟見肘,所以老百姓更加貧困,也是由於一百多年沒有大的戰亂和大饑荒,人口迅速增長,是國家民族崛起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之一,疆域再大也需要人去守護,康乾盛世確實做出重大貢獻,但是華人多地少,這是事實,拿什麼讓人民辜福有尊嚴有體面活著,中國不發展科學技術行不行,可以肯定說,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是中國失去的134年,因為中國已經被西方的工業革命科學技術遠遠的甩在後邊,康熙本人在歷代皇帝中最懂科學技術,還和兩名法國傳教士學過幾何,代數課程,科學我知道就行了,老百姓不用知道,也不能知道,當好順民良民就可以了,康熙權力高度集中,但是也要高度壟斷科學知識,為什麼134年後大清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割地求饒,明朝朱棣,鄭和坐上大船七下西洋,多開放,康乾盛世船隻卻越造越小,鴉片戰爭英國依仗船堅炮利開啟中國大門,不改革開放不行,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也落後西方134年,康乾盛世造大船等於造反,為了長治久安,不惜犧牲沿海經濟發展,致使中國沿海有海無防,對待武器,康熙.指派南懷仁造得神威火炮,仗打完就棄之不用,文化上康乾盛世還大搞文字獄,四庫全書,以編書名義,大肆刪改,銷燬統治者認為有反動思想的書籍。
-
5 # 帝子乘風2
不可信!清朝皇帝至尊無上!!想要什麼女人,基本上都能滿足!!聽說康熙曾經喜歡自己一個姑姑!都能納為妃子!!何況一宮女!參考唐玄宗,唐高宗!後媽,兒媳婦都不放過!!!
回覆列表
答:《康熙王朝》確實是一部很好看的歷史劇,既然是“劇”就一定有虛構的成分;為了讓觀眾喜歡,吸引觀眾眼球所以導演編劇就會加上自己的想象。
《康熙王朝》中蘇麻喇姑就是導演或編劇更改後的人物。蘇麻喇姑原型是孝莊皇后的陪嫁侍女,出生於1615年。
生平經歷基本和孝莊是同步,清朝建立之後孝莊幫助福臨登上帝位時蘇麻喇姑就參加了;後來又幫助孝莊扶養康熙。
這麼算起來蘇麻喇姑是康熙的奶奶輩了,所以《康熙王朝》只能作為“劇”來看,裡面的故事基本都是虛構的不可信。
《康熙王朝》前幾集就是順治因為董鄂妃的去世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在和尚行森的慫恿下決定出家做和尚。
很有意思的事,董鄂妃和玄燁同時得了“天花”;太醫門都束手無策被順治帝關在御書房。
蘇麻喇姑的全家都是得了“天花”這種傳染病而死,於是找來了牛吃的“芨芨草”給玄燁治病。
玄燁因為蘇麻喇姑的出現活了過來,董鄂妃卻沒有挺過“天花”惡疾。
從此玄燁和蘇麻喇姑成為了“姐弟”,孝莊太后讓蘇麻喇姑陪伴玄燁成長。
按照導演的安排玄燁必定對這個天天陪伴他左右,體貼懂事的女子日久生情。在劇中蘇麻喇姑陪伴著玄燁長大,教他很多東西。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處於青春期的玄燁慢慢的喜歡上了這個美麗可愛的“姐姐”。
這種橋段是電視劇的需要,如果按照真實的歷史人物來編寫演義《康熙王朝》那麼蘇麻喇姑在玄燁8歲時就已經40了,這一段又該如何演義呢?這段感情戲就不成立了。
康熙大帝出生於1654年,8歲就因為某種原因登基成為了大清皇帝的寶座;在孝莊的教導下成就了一番事業。
他16歲就搞定了權臣鰲拜,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皇帝;之後更是削三藩、收臺灣、驅沙俄加強中央集權。他還籠絡漢族人士,提倡滿漢一家觸進了名族融合。
晚年康熙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和很多歷史人物一樣(李淵、趙武靈王)“舉棋不定”導致了九子奪嫡。
康熙喜歡上蘇麻喇姑純屬劇情需要,不可信;《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有多少是與歷史吻合的地方還需要各位讀者仔細分辨請勿以“劇”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