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嬴政
-
2 # 魏青衣
作為明朝時期朱元璋麾下數一數二的大將軍,常遇春,雖然出身不咋地,但功勞卻絲毫不比其他人差,這也是常遇春死後得以過得朱元璋御賜黃袍加身畫像的重要原因。
起初,常遇春出身普通農民家庭,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但常遇春卻不甘為常人,學習武藝,希望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
此時的常遇春,確實沒有太多值得誇耀的地方,除了能打一點,看起來並沒有太多不一般的地方。
最初,常遇春也曾經落草為寇,做過山賊,這時候的常遇春可以說還沒有任何出眾的地方,常遇春想要不同於常人,少不了朱元璋的慧眼識珠。
追隨朱元璋以後,採石戰役,也是常遇春的發跡之戰,這場戰役中,常遇春跟隨朱元璋作戰,面對元軍如雨點般的箭雨,常遇春絲毫沒有退縮的打算,駕著小船左衝右突,一時之間打亂了元軍的陣腳,給了朱元璋軍衝擊的機會,很快,元軍大敗,朱元璋奪下太平,這場戰役是常遇春的成名之戰,此戰以後常遇春正式得到了朱元璋的青睞。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率軍六十萬來襲,朱元璋實力薄弱,危在旦夕,恰好此時朱元璋的旗艦還因水淺擱淺了,朱元璋手下小船眾多,而陳友諒手中卻多是大船,擱淺之時,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率軍進攻朱元璋,試圖將朱元璋擊殺,只是,此時常遇春卻率領小船火速支援,不僅射傷了張定邊,更是撞開了朱元璋的大船,讓朱元璋脫離了險境。
此後,常遇春更是指使小船放火,撞向陳友諒的大船,整個鄱陽湖瞬間便被大火燒便了半邊天,陳友諒急忙撤退,卻被常遇春圍堵,陳友諒也死在了亂箭之中。
洪武元年,朱元璋雖然打敗了陳友諒,正式建國,卻並未真正一統天下,北方尚且還在元順帝手中,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繼續北伐,洪武二年,常遇春死於回軍途中,當時的常遇春剛剛打完仗,回軍途中出了很多汗,脫下了鎧甲,因患卸甲風而亡。
常遇春死後,朱元璋命人為常遇春畫了身著龍袍的畫像,追封魏國公,說白了,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表示自己是一個明君,專門做出來的,常遇春的結局不錯,雖然英年早逝,但卻沒受過迫害,究其原因,還是常遇春死的太早了,如果常遇春晚死十幾年,下場未必就會好到哪裡去。
-
3 # 澹奕
明初服制尚未完善確定,常遇春的畫像穿著五爪龍紋的龍袍並不奇怪。
戎馬一生功勳卓越,受朱元璋另眼相看算起來,出身鳳陽府懷遠縣的常遇春,也算是朱元璋的老鄉,最初常遇春與定遠一帶為盜,後來才追隨起兵途中路過的朱元璋,起初,朱元璋對這個半路投奔自己的人並未太在意,然而採石磯一役,常遇春一戰揚名初露鋒芒。
由於作戰勇猛,常遇春也號稱“常十萬”,朱元璋稱讚其是“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比戰場上的所向披靡更重要的是,常遇春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因此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的長女被朱元璋指給了其最心愛的長子朱標,兩人成為姻親。
明洪武二年七月初七,常遇春從開平班師南歸,結果行軍至柳河川疾病離世,僅四十歲。朱元璋聽聞噩耗悲慟不已。
朱元璋詔諭:王提三尺劍,乘風雲之會,四徵而天下一,開拓之功,遇春居七八。
常遇春死後,被賜葬鐘山,朱元璋親自出奠,並追封其為翊遠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爵,諡號“忠武”,並配享太廟。
此後,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為其繪製龍袍全身像。
常遇春的龍袍畫像,的確是真跡按理來說,常遇春功勞斐然,與朱元璋之間關係也非常密切,受到如此厚待並不是什麼問題,可令後人奇怪的,就是朱元璋讓人給常遇春畫的畫像,身著龍袍。
臣子功勞再高,身穿龍袍也實在有悖常理,所以也有猜測,常遇春龍袍畫像是仿製品並非真跡畫作,所以才失手畫錯,然而,現存的常遇春龍袍畫像,的確是真品。
按照明朝相關史料記載,朱元璋當時令畫師為常遇春繪製畫像,懸掛於功臣廟中,排序僅次於徐達,而喪儀結束後,常遇春家眷請求太祖令畫師再製畫一張賞賜,用於供奉追思,太祖應允,畫師又複製了一張,被常家珍藏。
建文四年靖難之變,常升戰死金川門,常升的夫人胡氏,將常遇春畫像嚴密收藏,帶到雲南臨安衛,歷經八十多年,弘治朝,起復常、鄧、李、湯四位功臣後裔子孫,其時,常氏後裔常復獻高祖父母畫像。
此後,畫像輾轉入明末懷遠侯常延齡手中,清朝時,常延齡削髮為僧,帶走家譜與畫像,直到順治十一年,常延齡將畫像交給了常氏後人常枚。
而此畫像,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與皇宮之內所珍藏的常遇春畫像完全一樣,經過諸多鑑定考證,確認是明初宮廷畫師所繪製。
其實常遇春的龍袍畫像,當時並無問題當年朱元璋令人為常遇春所畫的龍袍畫像存世至今,而畫像裡的常遇春,竟身穿龍袍。
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所穿朝服名曰龍袍,又稱龍兗,上面繡的五爪金龍圖文乃是帝王專用,其他人均不得僭越,後雖有與其酷似的蟒袍,但所繡也只是四爪,以表示區別。然而常遇春所傳龍袍的確是繡了五爪金龍。
為何常遇春穿了龍袍?事實上並非常遇春穿錯,也並非朱元璋當時太傷心所以弄錯,而是現今人們的一種認知錯誤。
事實上,在元朝以前,帝王的服飾除了極其正式的場合所穿著的兗服之外,幾乎不會將各種華麗的圖案直接繡到衣服上去,
無論隋唐抑或是兩宋,帝王服飾往往以高階素淨,紋理簡單為主,直到元朝畫風突變,上至帝王將相貴族,下至尋常富奢,衣飾上的圖案突然變得華麗起來。
元朝時期,龍、鳳之類,並非是帝王專用的圖案,除了顯赫人家,就算是尋常的家境殷實者,也會在衣服上繡龍紋。將繡滿巨龍之類的華麗服飾當做權的象徵,現今很多人都以為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然而實際上,這種傳統是元朝才開始出現的。
元朝《通條格制》:大德元年,頒禁令:中書省奏,街市賣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龍,則少一個爪兒,四個爪兒的織著賣有……似咱每穿的段子織纏身大龍,完則根底說了,隨處遍行文書禁約,休教織者。
換言之,元朝時期,民間普遍使用龍紋,但所繡的龍都是四爪,而五爪的纏身大龍等,民間不得使用,當時並沒有所謂“蟒龍”的稱謂,直到元朝後期,才逐漸開始出現“蟒龍”的稱呼,說的就是四爪的龍。
與此同時,五爪龍依舊不是帝王專用的圖案。
山東鄒城李儼墓之中出土的衣冠,最外層是一件短袖菱紋的褡護,而在褡護之下,就是一件五爪龍紋的貼裡,而李儼生前的身份,只不過是元代鄒城儒學教諭而已。
李朝《樸通事》記載:這兒的大紅繡五爪蟒龍,經緯合線結織,上用段子,不著十二兩銀子買不得他的。
雖然當時五爪金龍是“上用圖案”,但其實在民間依舊廣泛流行,而且與皇族貴胄使用的圖案有所區別,甚至可以買賣,只不過價格比較昂貴而已。
明朝建立初期,大多數的制度都承襲了元朝,雖然明朝服制稱恢復了漢唐兩宋的舊制,但同時也吸納了大量元代的風格。
明初,對於朝廷服制依舊比較雜亂籠統,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才正式頒佈文武百官常服的式樣規章,其中,蟒袍是諸王專用,或者作為重臣元老的榮譽。
朱元璋下令為常遇春畫像之時,明朝的各項服制依舊沒有完善,而元朝時期,五爪金龍的使用是一種普遍現象,常遇春畫像裡所穿的確是龍袍,因為當時“蟒袍”這個稱呼依舊只是民間的一個通俗稱謂,用來區別四爪龍袍與五爪龍袍而已。
說白了,常遇春有機會用上五爪金龍的服飾,只是明初的一個特例而已。
此外,還有個說法,那就是常遇春離世後,朱元璋悲痛之下脫下了龍袍,蓋在了常遇春的身上作為壽衣使用,畫師繪製畫像的時候將龍袍一併畫了上去,但這樣的說法並沒有正式的相關記載,所以無從談起。
-
4 # 我是趙帥鍋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北伐大軍一舉攻佔了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訊息傳回南京,朱元璋興奮得三天沒睡著覺。
8月9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結果行至柳河川時,突然感染風寒,當晚就直接暴斃,年僅四十歲。
訊息傳回南京,朱元璋大為震悼,他下令追封常遇春為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開平王,諡曰忠武,配享太廟。
在安葬完常遇春之後,朱元璋先是親自題詩悼念:“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
隨後,朱元璋又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了一副身穿龍袍的全身像,並將其掛在功臣廟中,供大家每日瞻仰。
對此,很多人就很好奇,雖然常遇春的功勞非常大,但畢竟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常遇春作為一個臣子,朱元璋於情於理都不應該給他繪製身穿龍袍的畫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朱元璋命人給常遇春繪製的這身龍袍,並不是真正的龍袍,它的實際名字,叫做蟒袍。
根據古書上記載,蟒袍與龍袍的主要區別在於,龍袍上所繪製的龍是五爪金龍,而蟒袍上所繪製的龍是四爪金龍。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五爪金龍”和“四爪金龍”並不是指的有五個爪子或四個爪子的龍,因為中國古代的龍,都只有四個爪子,這裡實際所指的意思是爪子上面的指頭。
也就是說,“五爪金龍”指的是龍的四個爪子上都是五個趾頭;而“四爪金龍”指的是龍的四個爪子上都是四個趾頭。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分呢?
根據史書上記載,主要是因為在中國古代,龍雖然被視為帝王的象徵,問題是,龍也是圖騰和十二生肖之一,所以人們在很多地方也都需要用到龍的影象,這個是無法徹底斷絕的。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將天子的“真龍”區分開了,便有了“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的說法;後來更是以此延伸出這樣一個規則,即只有天子的隨身物品和衣服上能夠繪製“五爪金龍”的形象,其他需要用到龍形的地方,則使用“四爪金龍”或“三爪金龍”。
因為類似的原因,常遇春在去世後,朱元璋才命人給常遇春繪製一副身穿“四爪金龍”的龍袍,以示對常遇春的尊榮。
當然,常遇春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究其地位而言,也相當於是諸侯,所以其畫像上也應該配上“四爪金龍”的龍袍,這於情於理都不違背封建禮法;後來徐達和李文忠的畫像中也各自都有一副是身穿“四爪金龍”的龍袍。
等到清朝時,因為有了“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於是人們就統一將“四爪金龍”的龍袍稱之為“蟒袍”,以此區別皇帝的龍袍,其隱含的意思為“只有皇帝才是真龍”,而其它的“四爪龍”只是“蟒”而不是“龍”。
-
5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常遇春是安徽鳳陽府人,他其實算是朱元璋的老鄉。常遇春的出身家庭也是十分的貧困潦倒,是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常遇春從小最大的愛好就是舞刀弄棒,拳腳功夫,武藝身手方面也可以說是十分不錯的。
可是那時候正是天下動盪不安,正是亂的時候,年少的常遇春也是因為生活所迫,只能選擇落草為寇,開始了打家劫舍的生活,常遇春最開始跟隨的大哥是一位山賊的頭目, 名叫劉聚。
可是無論怎麼說,山賊到底還是山賊,山賊的聚集地雖然比較適合武夫,但是如果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武夫的話,山賊這麼大點的隊伍,還是留不住什麼人才的。所以常遇春也是不甘心想要一輩子就乾點什麼打家劫舍的事情,所以他準備前往和州,打算幹票大的。
這個時候命運的安排就來了,因為常遇春準備在和州搶劫的時候,這個時候剛好就碰到了正在攻打和州的朱元璋,其實當時的朱元璋的名聲就已經是相傳甚廣了,再加上常遇春這一次是親眼看到了朱元璋的威嚴,以及朱元璋手下軍隊的規模,以及紀律。當時常遇春就心動了。
跟著朱元璋幹,可比一輩子當土匪好的不是一星半點吧?畢竟常遇春也算是位有志青年,自己心裡還有點報復,有些胸懷的,所以常遇春在見識到了朱元璋的本事之後,毅然決然的毛遂自薦,親自登門拜訪朱元璋,為的就是能夠加入到朱元璋的麾下。
朱元璋當時也是打量了一番常遇春這個人,看常遇春的形象也是氣宇軒昂,樣貌不凡,想必將來也一定能有一番大作為,所以就直接同意了常遇春的請求,把常遇春留了下來。
不過,雖然常遇春順利的加入到了朱元璋的麾下,但是常遇春能脫穎而出,成為明軍當中最重要的將軍,也是需要機緣的,也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就深受朱元璋青睞的。
這個機緣就是1355年的時候,攻佔採石磯之戰,朱元璋揮軍南下,開始前往集慶,但是當時集慶的城外有一處非常危險的地方,是扼守長江天險的險峻之地,這個地方就是採石磯,如果想要拿下集慶,那麼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必須要把採石磯先行拿下。
當時防守採石磯的是元朝的水軍元帥,蠻子海牙。這位水軍元帥就藉助採石磯的這個長江天險的天然地形,對周邊環境佈置了嚴防死守,當時的這場戰役,可以說是非常讓朱元璋頭疼的事情。
等到真正打起來的時候確實也是如此,元軍採用弓箭攻擊朱元璋一方,面對元軍的猛烈攻擊,朱元璋這邊就顯得像活靶子一樣,一時間是死傷無數。萬般為難之際,只見常遇春飛身而出,站在一艘小船上,一手一舉著盾牌,一手拿著武器,直接就衝上了岸,直奔元軍而去,深入敵營之中,殺了很多的還沒反應過來的元軍,朱元璋一看這常遇春的手法,是個狠人啊,直接指揮大軍登岸,這個時候的常遇春,正是25歲的大好年華。
之後的常遇春,就好像朱元璋的守護神一樣,只要是朱元璋危難時刻,必定都有常遇春威武勇猛的身影。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領大軍六十萬要攻打朱元璋,當時陳友諒的軍隊確實是非常的壯大,不僅戰艦一個個長得高大威猛,並且數量還非常之多。戰事一開始的時候,陳友諒直接就是直奔著朱元璋的船,直勾勾的迎面而來,當朱元璋反應過來想要躲避溜走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的船竟然擱淺了。
就在這生死關頭之際,常遇春是淡定的拉弓開箭,一箭百步穿楊,直接一箭就射死了敵軍主將張定邊,正所謂擒賊先擒王,這一下子敵軍直接失去了指揮將領,最後只能慌忙逃竄。後來,朱元璋指揮水軍在潘陽湖大戰陳友諒,打的陳友諒的軍隊幾乎是全軍覆沒。在潘陽湖的戰役之後,常遇春不僅僅是得到了朱元璋的心,更是得到了眾人們的心,至此之後,常遇春有了一個外號,“常十萬”。因為常遇春經常自稱自己只要率領十萬軍隊,就可以直接橫掃天下,因此得到了此外號。
這兩次的戰鬥,常遇春可以說是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實不單單是這兩次的戰役,常遇春在跟隨朱元璋征戰四方的過程當中,也一直都是朱元璋的主力,每一次的戰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為朱元璋對常遇春真的是十分的器重,所以他還讓自己最信任最喜愛的太子朱標,娶了常遇春的長女,直到後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直接封常遇春為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
可惜的是,就是這樣一員深得朱元璋信任的猛將,後來遠征北元的時候,卻在回師途中,得了一場急病,英年早逝。
常遇春不僅僅是活著的時候,非常深受朱元璋的喜愛以及信任,後來常遇春死後,朱元璋更是非常的悲痛,非常的惋惜。常遇春死後的待遇,真的是明朝眾多功臣當中少有,甚至是罕見的例外。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而且朱元璋還親自為常遇春哭靈,還給為常遇春寫了一首詩,並且直接把自己身上的龍袍脫了下來,給常遇春蓋上,陪葬在鐘山之下。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一直都是一位非常善猜忌的帝王,朱元璋能夠主動把龍袍脫下來給逝世的大臣蓋上,這足以說明常遇春在朱元璋心目當中是何等的地位。之後朱元璋還專門讓宮廷畫師給常遇春畫了一幅身穿龍袍的畫像,聊以慰藉。可見常遇春在朱元璋的心裡,是何等的重要。
別說朱元璋,就是任何一位帝王遇見了常遇春這樣的大臣,想必都會把常遇春當做是掌中寶一樣來愛護的吧。
-
6 # 劇透歷史
明洪武二年七月,剛剛奔襲千里,攻破元上都開平的常遇春奉命班師南歸,結果在行軍至柳河川時突發重疾病逝,年僅40歲。
聽到這個訊息後,難以遏制悲痛心情的朱元璋甚至癱倒在了龍椅上。他在祭奠常遇春的詔諭中寫道:“開拓之功,遇春居七八”。可見,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地位之高。
不過,即使如此,朱元璋之後的一個舉動還是令人們感到有些驚愕。他下令,讓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了一幅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封建時代等級森嚴,稱呼、服飾、宅邸都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皇帝專門讓人繪製臣子穿龍袍的畫像,不僅空前,更是絕後。這一事件實在是太匪夷所思,因此有不少人覺得,這一說法會不會是後世的謬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常遇春的龍袍畫像一直儲存到了今天。
根據記載,當時朱元璋下令要畫師繪製的這幅龍袍像,被太祖懸掛於明朝功臣廟當中,名列功臣榜第二(徐達第一)。在祭祀儀式結束後,常遇春之子常升特地請求朱元璋,讓畫師再依照原像又畫了一張,當作傳家之寶。
靖難之役中,常升戰死,其妻子胡氏攜龍袍像遠逃至雲南避難。這80多年裡,畫像依舊被常家嚴密珍藏,直到明孝宗大赦建文罪臣時,常家才再次攜龍袍像出現。
在這之後,常家雖歷經戰亂,但一直小心保留這幅畫像,不曾遺失。前些年,中大歷史系教授朱希祖、明史專家吳晗等專家經過反覆比對考證,認為這幅常家所藏的龍袍像,“即是開平王遇春公生前的真實面貌”。
也就是說,常遇春龍袍像一事並非後世虛構。
龍袍像的儲存,為後世人們研究這段不同尋常的故事,提供了極佳的切入點。
從畫中龍袍的樣式上來看,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子龍袍,龍袍並沒有使用代表皇家的金色,而是用了明代官服常用的緋紅色作為打底。因此,從形制上來看,它更加接近於明清特有的“蟒袍”。
所謂蟒袍,就是皇帝用來賞賜有功之臣的"賜服",它上面繪製的圖案和天子朝服上的龍紋特別相近,只不過蟒袍上所繪的蟒龍要比正牌金龍“少一爪”。如果不細究顏色,光從紋飾上分析,人們很難發現兩者之間的差別。
當然了,如果常遇春像裡穿的是這種蟒服,那這件事也不至於被人們大書特書。畫中常遇春所穿的龍袍,並不是紅底四爪龍紋的蟒袍,它介於兩者之間,雖是紅底,但卻是實打實的五爪金龍!人們猜測,正是朱元璋的授意,畫師們才會在畫常遇春像時用這種高於蟒袍的特殊服飾。這也足以看出朱元璋對常遇春突然暴死的哀痛和惋惜。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重視常遇春,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就像之前所說,常遇春對於明朝的建立,是有著居功至偉的開拓之功的。
早年間,常遇春只是鄉間盜寇,但從1355年投奔朱元璋開始,常遇春就開始嶄露頭角,顯現出無與倫比的軍事天賦。他曾說自己“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這也讓他得了一個“常十萬”的外號。事實證明,他的這句話並不是妄言。1359年,常遇春以奇兵突擊,攻克衢州,擊潰元朝上萬精銳;
之後,採石磯大戰中以先鋒姿態突入敵陣,幫助朱元璋擊潰守軍,攻佔太平,次年再下集慶(即後來的應天府);
1360年,與駐守池州的徐達聯合作戰,在外圍伏擊陳友諒,將他逼得敗走江州。第二年,又率領三萬士兵配合馮國勝等人擊破陳友諒數十萬眾,瓦解了後者對應天的猛烈攻勢;
而在決定吳、漢兩勢力勝負的鄱陽湖決戰中,常遇春不僅重傷陳友諒麾下大將張定邊,又利用小船縱火不停給敵軍制造混亂,還在朱元璋坐船擱淺的危機時刻,用簡單粗暴卻很有效的撞擊方式幫助其脫困。
可以說,常遇春幾乎參與了朱元璋開拓時期所有重要戰役,這樣一位“摧鋒陷堅”的大將,又怎麼能不讓朱元璋重視。
陳友諒覆滅後,元朝對朱元璋陣營的威脅變得首當其衝。在攻取元大都、征討陝西的歷次戰役中,常遇春一直是以副將軍的身份與徐達配合。
常遇春、徐達,以及李文忠三人,可以說是朱元璋覆滅元朝最重要的軍事將領。而他本人更是在覆滅元朝的戰役中“盡瘁而終”,失去這樣一個有功勞又有苦勞的將領,朱元璋如何能不心痛。
當然了,常遇春和徐達這位開國第一功臣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不過徐達死後,雖然同樣享受到配享太廟,圖留功臣廟等一系列待遇,但卻再沒有了龍袍繪像的殊榮,這其實也很耐人尋味。
有不少人猜測,朱元璋之所以在酬謝常遇春時有些用力過猛,也與當時的軍事環境有關。
常遇春死時,北元雖然被明朝屢屢暴擊,但畢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像元順帝、王保保等這些北元勢力依舊活躍在寧夏、甘肅等地,可以說初生的明政權,隨時有被侵擾的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下大力氣哀悼常遇春這樣一位功臣良將,尤其是龍袍繪像這種有些逾制的行為,也可以起到激勵士氣,鼓舞人心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拼殺疆場的武將。 -
7 # 大飛熊騎士
主要是常遇春有大功於明朝,而且別看常遇春是位猛將,其實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還救過老朱的命,關於常遇春的功績不細說了。
(常遇春畫像)
說說這件“龍袍”吧,“龍袍”是緋底,明朝的高階文武官員,都是緋色官服。所以,也不能算是“天子龍袍”。
明朝開始有賞賜有功之臣的“蟒袍”,可能就是因為朱元璋對常遇春的特別恩賜而發展來的,之前的朝代卻無此先例。到了清朝,叫“吉服”。
“蟒袍”上其實和龍袍上的龍一樣,但是為了區別龍袍的“五爪金龍”,“蟒袍”上的“龍”少一爪,為四爪,所以稱之為“蟒”。
(蟒袍)
但是,常遇春畫像確實是“五爪金龍”,應該是朱元璋確實對常遇春去世十分悲痛所至。於是,他和禮官商量用宋太祖對韓王的禮儀來祭奠常遇春,並用龍袍覆蓋遺體。到了畫師畫像,自然不可能真畫黃色,五爪金龍的“天子龍袍”,於是衣服底色自然是一品武官該有的緋色。
(飛魚服)
既然朱元璋開了先河,估計後世皇帝也想繼承關於賞賜有功的大臣這一方式,又覺得“真龍天子”放在大臣服飾裡,有欠妥之處。於是就有了“蟒衣”,“飛魚服”,“鬥牛服”這樣有“龍”的服飾。
(鬥牛服)
-
8 # 於左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戰將,在朱元璋的開國勳臣中,戰功僅次於徐達。
《明史》記載,洪武二年,常遇春死於軍中。同年十月,朱元璋親自出面參加常遇春葬禮,其中的儀式,參照宋太宗祭葬趙普的儀式。
常遇春被安葬到鐘山,朱元璋賜給九十件明器,隨之下葬。同時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號為忠武。《皇明異典述》中說,朱元璋追贈常遇春的曾祖、祖父和父親三代為上柱國等,並加諡號。這種待遇歷史上極為罕見,可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重視。
此外,常遇春配享太廟,並在功臣廟中繪製他的畫像。注意,《明史》中所說的繪製畫像,是放在功臣廟中。明朝原本沒有武廟,直到嘉靖年間才增設武廟。
明朝建立之初,各種制度並不完備,朱元璋剛剛登基,天下未定,還需要將士們盡忠效力,所以他對於曾經並肩作戰、一起出生入死的舊將深懷感情。
在這種情況下,常遇春猝死軍中,朱元璋痛惜之餘,有一些出格的表現,既是真情實意,又可以激勵將士,這些都可以理解。
常遇春的畫像擺進功臣廟中,不管朱元璋對他的感情有多深,都不可能給他畫一張身穿龍袍的畫像。那樣會造成很大的混亂,也會給後代的皇帝、大臣造成很大的困擾,朱元璋不會犯這種錯誤。
此外,朱元璋晚年時,頻興大獄,大力整肅勳舊,就算當初有過這種畫像,這一階段也會毀掉,別人更不敢保留或者妄造。
-
9 # 紅雨說歷史
常遇春是元末紅巾軍的優秀的將領,也是明朝的開國名將,常遇春一生為將,從未戰敗,他曾經說過可以以10萬大軍橫行天下,所以有“常十萬”之稱,他因為一生不敗,也被稱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雖然出生在貧苦家庭,面目奇偉,力大無比,勇猛過人。在公元1355年,曹玉春就跟隨朱元璋,轉戰南方各地,建立戰功。公元1360年,曹玉春與徐達在池州六泉口大敗陳友諒。陳友諒倉皇敗逃,不敢再犯,朱元璋誇讚常遇春“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公元1364年,朱元璋被恢復元氣的陳友諒圍困潘陽湖。常遇春奮勇當先,臨危不懼,不僅救出了朱元璋,而且全殲60萬陳友諒大軍。公元1368年,常遇春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共25萬人,功勳卓著,被封為鄂國公。公元1369年,常遇春,率軍北征,攻克元朝大都,但是常遇春,卻在此次回師途中暴病而亡。
朱元璋看到常遇春,一生戎馬,建功無數最後倒下的身軀,不盡感慨萬千,將自己的龍袍披在了常遇春身上,悼念常遇春,並命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作畫。朱元璋除了紀念常遇春以外當然有自己的帝王之心,一方面是為了籠絡人心,另一方面是剛剛建國,為了激勵將士,穩固統治,進一步一統全國。
-
10 # 薛白袍
這就是死得早的好處。
常遇春死在了洪武二年,死於軍中,朱元璋剛剛坐上龍椅,前面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事情百廢待興,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
常遇春是軍事人才,號稱“常十萬”,自稱能將十萬兵,而他在幫助朱元璋開疆拓土時,也屢建奇功,尤其是和陳友諒大戰的“龍灣大捷”,常遇春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戰讓朱元璋徹底站穩了腳跟,有了圖謀天下的底氣。
後來鄱陽湖大戰,常遇春猶如三國時的黃蓋一樣,率軍深入陳友諒軍中,點火燒船,陳友諒的戰船有點像當年的曹操在赤壁上的船,船大而堅固,但是行動遲緩,一般性攻守戰這種船隻優勢明顯,但是鄱陽湖大戰中明軍運用了三國火燒戰船的方法,明軍的船隻小,活動靈活的優勢就顯現出來,尤其放火的時候。
常遇春領人乘風放火,放火完就跑,據說,陳友諒的很大一部分兵力都損失在戰火中,陳友諒也死於鄱陽湖一役。
陳友諒算是朱元璋的一生之敵,殲滅了這位對手,老朱就可以安安穩穩的坐天下了,這有點像項羽之於劉邦,項王活著一天,劉邦都如鯁在喉,但是項羽一死,天下能撼動劉邦的人也就幾乎沒了。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當時也是如此。
戰後朱元璋曾經誇獎常遇春:“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而作為副將軍的常遇春,其後協助徐達大破張士誠,收復元大都,可謂戰功累累。
洪武二年,常遇春暴斃於柳河川軍中,這之前他和徐達剛剛在開平取得大捷,把元朝皇帝趕到更北邊去了,史書記載: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徐達)下。
朱元璋得知常遇春死了,很悲痛,要用天子禮儀安葬他,後來朝臣商量就用宋太宗趙光義安葬趙普的禮儀來安葬了常遇春,朱元璋還讓人畫了常遇春身穿五爪金龍蟒袍的全身像,並且賦詩曰:
朕有千行生鐵汁,
平生不為兒女泣。
忽聞昨日常公薨,
淚灑乾坤草木溼。
老朱的詩還是蠻有特色的。
總覺得有些武將死於軍中還是蠻幸福的,比方說巴頓將軍,比方說常遇春。
如果常遇春活到了後來,朱元璋國事平定大殺功臣,常遇春也許不但不會有這種哀榮,大約連活著都得戰戰兢兢吧,畢竟後來的徐達,劉伯溫都獲得戰戰兢兢的死的疑點重重。
不過我覺得1369年在還有點暑熱的風中大哭常遇春的朱元璋是真心的,他此時還沒有後來的算計,他此時只是為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的死而哀傷,下意識想用一些方法去彌補這種哀傷,繪製龍袍像,這在古代算是最高榮耀了。
朱元璋為老兄弟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
-
11 # 不書
對於帝王心術用一句話形容最貼切不過:我給你的,你得拿著,我沒給你的,即便是我不要的,你不能伸手來拿,或者奪。
朱元璋一生對大明功勳就是這般。我們想想當初的廖永忠,當時可謂是功勳卓著,朱元璋甚至賜給他免死金牌,然而他人心不足,居然私藏龍袍,那就是伸手想來拿了,被朱元璋以意圖謀逆誅殺。
再看胡惟庸、藍玉案,他們看懂了朱元璋心思,勾結黨羽打算造反,這就是伸手想奪了,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拿起刀就被朱元璋一鍋端了。
他們兩個人都是有意在朱元璋手裡奪東西,怎能不死?
我們看常遇春,年輕時候,自習十八般武藝,後來輾轉落草餬口,但別人有鴻鵠之志,最後投奔朱元璋軍中。朱元璋起初以為他不過是為了來軍中蹭飯,留下並未重用。但是沒有想到常遇春一上戰場,萬夫不當,驍勇善戰,可把朱元璋下巴嚇掉了。從此常遇春每戰每捷,封為前鋒將軍,頗受朱元璋重用。關鍵一戰是朱元璋與宿敵陳友諒番陽湖一戰,常遇春為前鋒,乘一小船,帶人冒著敵軍箭雨,揮戈衝刺,躍至陳友諒軍中左突右刺,為朱元璋殺開一條血路。也就是這一戰,他看懂了常遇春的能耐與忠義。常遇春為了朱元璋,甘為人盾,率先士卒。最終,明軍效仿當年赤壁之戰,以火攻大敗陳友諒。陳友諒於朱元璋無異於項羽之於劉邦。大患除去,常遇春功勳至偉。
後來,常遇春與徐達北征凱旋迴來路上暴病而死,此時,朱元璋當皇帝不過幾年。也許坐在皇帝那個位置,日子久了,心是會變的。但是此時朱元璋對兄弟的情義還沒有被皇位熏腐,並且,後面的路還很長,天下未定,還不至於到兔死狗烹地步,他給常遇春哭靈,甚至親自把身上龍袍脫下給常遇春蓋上陪葬鐘山下,後又專門請畫師給常遇春畫身穿龍袍的畫像。我想,這與別人開口來要,伸手來拿本質不同,這是朱元璋真的對哥們的情義,心甘情願給的。
-
12 # 漁耕樵讀
意思就是說,蟒袍是仿製的龍袍,與龍袍類似,但是要去掉一趾。蟒袍用的還是比較多的,一品王公貴戚才能服蟒袍,一些受封的誥名夫人也是可以穿蟒袍的。明朝明臣于謙就曾被朱祁鈺賜予過蟒袍,奪門之變後,于謙被誣告謀反而抄家。在抄家時,于謙家裡只有朱祁鈺賜予的蟒袍和劍器,再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了。這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蟒袍代表了皇帝賜予的最高榮譽。蟒袍還有一個用途就是用在戲曲的舞臺上,戲曲中的皇帝龍袍也是蟒袍。
蟒袍是御賜的最高服飾,是朱元璋親自定下的規矩。蟒袍是四大賜服中唯一一個不用配件道具的。因為蟒袍自成一格,不需要精準的服飾搭配。但是也有一種特殊的蟒袍,就是北韓國王的蟒袍。古代北韓和完全仿製中國古代的結構,都要低一個等級,所以北韓國王的也是蟒袍,而且是袞服的,一般的蟒袍是曳撒式的。
事實上不但有蟒袍和龍長得類似,還有一種錦衣衛的飛魚服,上面秀的飛魚也和龍非常相似。飛魚上半身與蟒相似,有雙翼,腰部以下魚尾處有一對鰭。後來飛魚繡的越來越像蟒袍,還引起了嘉靖的惱怒。明史記載,嘉靖十六年,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嘉靖非常生氣,就問當時的內閣首輔夏言:“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夏言說:“瓚所服,乃御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
常遇春作為和徐達地位相類似的開國元勳,服蟒袍完全沒有問題。
-
13 # 夜月下鳴蟬
朱元璋如此厚待常遇春,總的來說還是因為常遇春功勞太大。朱元璋的大半江山都是常遇春,徐達打下來的,這種功勞賞無可賞,只能在死後多加哀榮。而給常遇春以天子龍袍加上代表一品武官的緋色,再配享太廟,功臣廟,自己被封王,長子封國公,可以說此等殊榮是臣子的頂級待遇了。
常遇春是真正習武出身的人,,在明史中說他“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在投奔朱元璋後,常稱自己能將十萬眾,可橫行天下。常遇春雖然兵書讀的少,但是用兵方略可以說是得了兵法的精髓。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而常遇春帶兵打仗,奇謀迭出,各種奇思妙想,攻城器械層出不窮,甚至還用上了地道戰,而在對付陳友諒的水軍時,還無師自通的使用小船能夠快攻快打,快閃騰挪的優勢,一邊襲擾陳友諒的大船,一邊組織火攻。可以說有點游擊戰的味道了。
常遇春在多次戰爭中,無一戰敗,和徐達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可以說確實是朱元璋所倚重的關鍵人物。明史中說“是時稱名將,必推達,遇春,兩人才勇相類,皆為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可見,常遇春當時已經名揚天下了。常遇春一生所有大小戰爭中,影響最大,對朱元璋的明朝建立至關重要的則是三場大戰:即消滅張士誠,大敗陳友諒,滅元大都北平,上都開平(這也是常遇春被封為開平王的原因)。
常遇春立下如此潑天大功,所以在其暴病死於軍中時,朱元璋“聞之,大震悼,親出奠”,還將其以親王禮厚葬。這也無愧於常遇春一生為朱明衝鋒陷陣了。
我知道有人肯定覺得,還是因為朱元璋看在常遇春死的早的情況下,才不吝賞賜。雖然老朱確實很腹黑,在後期的時候大殺功臣,殘酷到極點。但是我相信在洪武早期,老朱還不是一個那樣的人,彼時天下不穩,太子朱標也尚在,老朱應該沒有理由排斥這樣一位常勝將軍。所以主要原因我還是認為因為常遇春的功勞。
-
14 # 鍾二
常遇春天生的先鋒,每戰必先鋒,從無敗績。他是不幸的,但也可以說是幸運的。
不幸是因為年僅40歲就去世了,幫助朱元璋剛剛打下江山,還沒有享受一下自己的成果就死了。幸運也是因為早早的去世了,朱元璋還能心存感激,才有瞭如此待遇,穿龍袍的畫像、葬太廟、後代享受高官厚祿。
看看天下太平後朱元璋是怎麼對待那些功臣的就會發現如果常遇春不是死的早或許比其他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如:湯和、劉基、胡惟庸、藍玉等等。這或許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朱元璋因為出身貧苦,社會經驗豐富,生性多疑,在打江山時好兄弟一起闖有福同享。坐穩江山之後朱元璋怎能讓這些手握兵權的好兄弟在自己身邊轉悠,萬一哪天取代了我的位置怎麼辦。退一步說我朱元璋能鎮住你們這些大臣,但是我的後代能不能也震懾住你們就不一定了,因此我必須除掉你們。這或許是古代帝王的通病。
再說常遇春的龍袍畫像。
常遇春在班師回京在路上暴斃,靈柩回到京城之後朱元璋開棺看常遇春一眼,想到常遇春和自己的相識,相知,每戰所向披靡,為自己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還沒等到好好享受生活就死了,想到這裡悲痛不以,脫下自己的龍袍蓋在常遇春的遺體上,作為他的壽終錦服,以此表彰他的功勳卓著,然後命畫師為常遇春畫了這副穿龍袍的畫像。
-
15 # 陳大舍
這副畫是在常遇春去世後畫的,穿的是蟒衣賜服而非龍袍。
常遇春生前官至中書平章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薨後追贈靖遠功臣太保中書右丞開平王,並配享太廟。現在我們看到的這軸寫真,是在其身後所繪,不僅穿著一襲五爪金龍的圓領袍,也保留了元末明初上流社會男子很普遍的打扮(比如兩耳掛金耳環)。
男子耳掛金環本為遊牧民族之俗,元明之時中原塞北西番高麗皆有此風。
明朝有一套完整的賜服制度,一般情況下以五爪為龍,四爪為蟒。 這種總結性的說法來自於晚明筆記《萬曆野獲編》:
“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而蟒衣制度的源頭又始於元朝。根據元朝《通條格制》衣服部分的記載,大德元年,也就是元成宗即位的第一年,曾今頒發禁令:
“中書省奏,街市賣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龍,則少一個爪兒,四個爪兒的織著賣有。……胸背龍兒的段子織呵,不礙事,教織者。似咱每穿的段子織纏身大龍(就是畫中常遇春所穿的這種花樣)的,完澤根底說了,隨處遍行文書禁約,休教織者。”
也就是說在元朝民間便有了將龍紋去一爪的做法,只不過此時官方還沒有“蟒”這種稱謂而已。並且元成宗的禁令中還規定胸背龍紋的衣料民間可以織造買賣,但是“纏身大龍”、“雲肩龍紋”民間就不能使用。至大德十一年,元廷又明令禁止民間織造五爪雙角纏身龍、五爪雙角雲袖襴等衣料。而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民間也開始有了將四指龍稱為“蟒”習慣。 據元明之際對外漢語教材《樸通事》記載當時元大都的兩位美少年的打扮,其中一位:
“又有一個舍人打扮的,白麂皮靴子,鴉綠羅納繡獅子的抹口。青絨氈襪上,拴著一對明綠繡四季花護膝。柳綠蟒龍織金羅帖裡,嵌八寶骨朵雲織金羅比甲,柳黃飾金繡四花羅搭護。八瓣兒鋪翠真言字妝金大帽上,指頭來大紫鴉忽頂兒,傍邊插孔雀翎兒。”
這種華麗的打扮不是特例,因為在山東鄒城李儼墓中出土的衣冠便可以做證據。李儼為元代鄒城儒學教諭。按照今天的話講,就是鄒城的黨校校長,官職雖然不大,但葬制不低。李儼遺體最外層穿著一件短袖菱紋綢夾褡護,前胸與後背處各織一方形 "喜鵲登梅胸背 ",也就是後世的補子。而在褡護之下便穿了五爪龍紋貼裡。可見此時對於龍紋的在實際操作上還是比較寬鬆的。
山東鄒城李儼(容庵)墓出土的鵲梅胸背菱紋夾綢褡護(區域性)
大明前期多承元朝舊制,將龍紋袍當做賜服賜予重臣以示殊榮也是常事,但要稱為“蟒衣”。此後功臣權貴心照不宣的“僭越”五爪龍紋也是常有,比如嚴嵩家中就有好幾身五爪龍紋的衣袍,定罪時也沒有以此為證,判決嚴氏父子有謀逆罪。到了明熹宗天啟朝,魏忠賢等便公開穿著五爪蟒服,出入宮禁,不以為異。而明朝諸侯王(包括郡王級別的北韓國君)則經常穿五爪龍紋衣裳。常遇春薨後追封為開平王,所以袍子上織出二角五爪纏身龍也就不足為奇。而畫中的這件可以說是大明朝早期賜服的款式。
明初的烏紗帽和常服袍在樣式上更接近晚唐的風格。
鄂國公開平王常遇春袞衣容像
天縱奇才,曠世大賢王陽明先生賜服容像。所服蟒衣為明中期款式。
-
16 # 吳鉤的鉤沉
常遇春身著龍袍的這幅畫像,我原以為是偽造的,但又在網上看到常遇春十七世孫、藝術史研究學者常任俠先生著文說:“開平忠武王遇春公的畫像,確係明初宮廷畫師所繪,世代相傳直至明末,始有懷遠侯常延齡於削髮為僧時,交與族侄常枚收藏。該畫像頭戴烏紗帽,身穿金繡蟠龍紅袍,耳墜雙環,壯年短鬚,面貌秀雅英俊,和他年僅四十而終相符。與民間俗傳赤面長髯、類似關公,全憑想象而為之者截然不同。我曾與中大歷史系教授朱希祖,明史專家吳晗等人進行過反覆研考,最後鑑定此像確是開平王遇春公生前的真實面貌,而且是宮廷畫師所繪,堪稱是明代寶物。”所以偽造的猜測且存而不論。
我又曾以為畫像上的常遇春所著乳頭並不是龍袍,而是蟒衣。“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蟒衣的圖案很像龍袍,兩者的區別是:龍袍上的龍圖案為五爪龍,而蟒衣上的蟒只能是四爪。但細看常遇春畫像,圖案是五爪龍無疑。
假設此龍袍確實為朱元璋所賜,那為什麼朱元璋要給一名大將賜龍袍呢?我覺得原因可能是:一、皇帝要表達對常遇春的恩寵。常遇春死得早,在朱元璋來不及對開國元勳大開殺戒時,他就去世了。而明初,朱皇帝對開國功臣還是給予隆重禮遇的。二、按唐宋傳統,帝王儘管會以龍紋為服裝圖案,但龍紋並不是皇帝專用品,以龍為帝王專用的圖案,源於遼、金、元,並不是中原王朝的傳統。朱明王朝立國之初,可能還未確立龍紋為帝王專用的制度。
-
17 # 有書共讀
常遇春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功無數,號稱“常十萬”,在明朝開國將領裡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了。他的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長子當上了太子妃。
朱元璋曾誇常遇春“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可是即使他戰功赫赫,在那個封建等級森嚴的社會,龍袍顯示的可是皇上至高無上的權力。
朱元璋又為什麼會在常遇春死後,為他繪製穿龍袍的畫像呢,這不是以身試法嘛?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解開這些謎團吧。
首先,這不是皇帝所穿的龍袍。
明朝有一套完整的賜服制度,前期多承元朝舊制,將龍袍當作賜服賜予重臣以示殊榮是常事,但要稱為“蟒衣”。
明朝諸侯王經常穿五爪龍紋衣裳,常遇春甍後追封為開平王,所以袍子上織出二角五爪纏身龍也就不奇怪了,而且衣服的顏色是一品武官的緋色,而非皇帝的正黃色,所以說這只是一種殊榮,並不是逾制了。
其次,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豐功偉績。
常遇春是個軍事人才,朱元璋的大半江山都是他和徐達打下來的。他帶兵打仗奇謀迭出,在多次戰爭中無一戰敗。
在和陳友諒的“龍灣大捷”中,常遇春徹底幫助朱元璋站穩了腳跟。
後又和徐達大破張士誠,收復了元大都,把元朝皇帝都趕到了更北邊去了。
史書記載“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徐達下”。
他剛取得開平大捷,就暴斃於柳河川軍中。
朱元璋得知常遇春死了是悲痛欲絕,想到他投到自己帳下,與自己相識、相知。
每戰所向披靡,為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還沒有過上好日子便離開自己了。
對於並肩作戰、出生入死的兄弟有著深厚的感情,那時他剛當上皇帝,還沒有被權力和慾望所矇蔽。
常遇春這種功勞又賞無可賞,只能在死後多加哀榮。
繪製龍袍像,配享太廟、功臣廟,可以說此等殊榮是臣子的頂級待遇了,也可看出朱元璋對他的器重了。
再者,是帝王的御人之術。
常遇春死的時候,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登基,天下未定,為了穩固統治,進一步統治全國,還需將士們盡忠效力,所以拿常遇春作標杆,籠絡人心。
有書君倒覺得比起和他功績無貳的徐達、劉伯溫後期過的戰戰兢兢,被猜忌而死,常遇春的英年早逝算是幸運的了,他風風光光的下葬,受人祭奠,真的是相見不如懷念了。
常遇春為明朝開國的第二功臣,僅次於戰神徐達,他是在北伐歸回途中暴死於軍中,可以說是為了明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問題在於,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朱元璋為什麼會偏偏給他繪製身穿龍袍的畫像啊?
回覆列表
常遇春是個窮苦出身的人,自幼喜歡練習武術,但是沒有足夠的學費,就靠多出力氣給別人幹雜活補償,於是練得一身好武藝,成年之後他迫於生計,就參加了一個叫劉聚的人領導的加入了山賊。
常遇春雖然落草為寇,但是不甘心一輩子當山賊,於是慢慢的就對只知道打家劫舍的劉聚產生了不滿,有一次劉聚帶著他們去和州作案,正巧朱元璋也在進攻和州,常遇春久仰朱元璋大名。
於是常遇春就化妝成老百姓前去會見朱元璋,說了自己的願望和志向。朱元璋不動聲色的問,你能跟我過江打仗嗎?常遇春說,將軍指到哪裡我就打到哪裡,這一年常遇春25歲,開始成為朱元璋手下一將。
在隨後的戰爭中常遇春一直是披堅執銳,當先鋒、打頭陣,參與了很多大仗,多次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打的元朝軍隊和陳友諒的軍隊潰不成軍。
在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的船小,但是速度快,陳友諒的船大速度慢,朱元璋的船往往被陳友諒的船撞翻,戰鬥中朱元璋的大座船擱淺了,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突襲朱元璋的座船,常遇春率兵來救,一箭射傷了張定邊,殺散了敵軍,然後用自己的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才使朱元璋的座船脫離淺談,擺脫危險。常遇春率軍四處放火,打敗陳友諒,陳友諒本人也在亂軍中被殺。
後來常遇春又在打擊蒙元殘餘力量上,做出了巨大貢獻,蒙元的殘餘力量是一支盤踞在中原大地的軍隊,如果不徹底剿滅這支敵軍,初建的明王朝很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裡。為了避免出現這個局面,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和常遇春出兵25萬北征蒙古,雙方在洛陽的塔爾灣遭遇,常遇春身先士卒,殺入敵陣,手下士兵見狀奮勇衝殺,打得蒙古軍隊打敗,繳獲無數。
接著常遇春率軍沿運河北上,元順帝帶著后妃、太子逃到了開平。常遇春攻克元朝的大都,改為北平府。隨後常遇春繼續追擊蒙古軍隊,奪取開平全殲元朝守軍。這樣就徹底的消除了蒙古捲土重來、死灰復燃的可能。
由此可見,常遇春簡直就像《三國演義》裡的典韋,常遇春的勇武一點也不比典韋遜色,而且常遇春還為朱元璋打了15場大仗,從未敗北。當年典韋為了就曹操,被張繡殺死,曹操把典韋的兒子收為養子,還在第二年路過宛城的時候大肆祭奠了一番典韋。
這些都是收買人心的,是做給活人看的,是讓那些活著的將領繼續為曹操賣命。後來許褚也是這樣忠於曹操的,夏侯惇從前線返回,要在夜間進入曹操的臥室,都被擔任貼身警衛的許褚攔住了。
從開平返回的路上,常遇春突然生病而且迅速死亡,這使即將完成統一大業的朱元璋很傷心,他的基業還沒有完全建成,如何就死了一員大將。
朱元璋為了獎勵常遇春的汗馬功勞,給他追封為開平王,還讓畫師給他畫了一幅身穿龍袍的畫像,其目的就一個就是激勵那些活著的大將,繼續為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