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漫
-
2 # 漸消面
漫畫中設定的李世民放棄朔州的具體情形是這樣的:
武德九年(626)八月渭水之盟後,突厥撤走,李世民和杜如晦已經判斷出,突厥肯定會在撤回後進攻朔州,但是,他們卻故意不去救援朔州,任憑朔州淪陷於突厥之手,並將其定性為“斷尾求生”之策。
好個斷尾求生,在漫畫的設定中,朔州滿城百姓的生命,就這樣被貞觀君臣輕輕的捨棄了。這種做法,就性質而言,比割地還要惡劣。
這種設定符合歷史嗎?下面我就從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的行事風格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歷史上,突厥在渭水之盟後未對唐朝發起大規模入侵。
武德九年(626)八月,唐朝與突厥在渭水進行了和談,雙方在渭水便橋舉行了斬白馬結盟約的儀式。
事實上,自武德九年(626)八月渭水之盟後,直到貞觀三年(629)十一月唐軍大舉征討突厥之前,突厥沒有對唐朝發動哪怕一次稍微像樣一點的入侵,即便是小規模襲擾也很少。根據史書記載,這段時間,突厥對唐朝的襲擾只有以下幾次:
貞觀元年(627),突厥遭遇天災,又加上自己內部矛盾重重,人心離散,頡利害怕唐軍趁虛進攻突厥,於是率部在朔州邊境上駐紮,揚言會獵,實際上是防備唐軍可能的進攻。因為頡利此舉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自保,因此並未真正入侵。
貞觀二年(628)九月,突厥寇邊,未造成任何影響。
貞觀三年(629)十一月,突厥進攻河西,唐朝肅州刺史公孫武達、甘州刺史成仁重出戰,擊敗突厥,俘獲1000餘口。
可見,突厥的入侵次數很少,烈度很低,屬於小規模襲擾。而正是這一點,成了後來李世民在擊敗突厥後,對頡利本人採取寬大政策的一個理由。貞觀四年(630)四月,李世民對被俘的頡利說:
論爾之罪狀,誠為不小,但自渭水曾面為盟,從此以來,未有深犯,所以錄此,不相責耳!(《舊唐書》突厥傳)
據此,漫畫設定的突厥在渭水之盟後試圖屠戮朔州,是不符合歷史的。
二、從李世民行事風格看,李世民不可能採取“斷尾求生”的做法。
史書在記載歷史人物時,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有一些空白區域,那麼,後世涉及歷史題材的作品在描寫歷史人物時,特別是在進行一些藝術加工時,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一個最基本的原則,藝術加工的內容,也需要符合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行事風格。
那麼,歷史上的李世民是個會採取“斷尾求生”這種做法的人嗎?
當然不是了!
把李世民一生的經歷擺出來看看,李世民不論是對待唐軍將士,還是唐朝百姓,歷來採取的是全力保護、不離不棄的做法。
1、武德元年(618)救涇州
武德元年(618)薛秦進犯李唐,包圍了涇州,李世民在面對薛秦騎兵巨大威脅的情況下,仍然在武德元年(618)九月派出了長平王李叔良救援涇州,還把剛剛前來歸降的翟長孫配屬給李叔良使用。此後,雖然涇州守將劉感中了薛仁杲的詭計,出城作戰兵敗被殺,但涇州一城軍民得以保全。
2、武德三年(621)救張難堡
武德三年(621)三月前後,為執行李世民切斷宋金剛糧道的計劃,唐軍浩州行軍總管樊伯通、張德政佔領了位於敵後的張難堡。
同年四月,李世民率領唐軍主力向北急進,一晝夜行二百餘里,兩天沒正經吃飯,三天不解甲,最終在介休追上並消滅了宋金剛主力,與張難堡唐軍會師。張難堡的唐軍在見到李世民後,喜極而泣。“浩州行軍總管樊伯通、張德政據堡自守,世民免冑示之,堡中喜噪且泣”(《資治通鑑》)。
3、武德四年(621)救屈突通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世民征討王世充期間,李世民命令屈突通率軍駐守千金堡,王世充親率大軍前來進攻屈突通,李世民先是等待王世充放鬆警惕,等到屈突通三次點燃烽燧求救的時候,李世民突然率部救援,並身先士卒,帶著兩名騎兵衝鋒在前,抓獲了王世充騎將葛彥璋,然後李世民又率軍與屈突通裡應外合,重創王世充,俘斬6000餘人。“太宗度通力堪自守,且緩救以驕世充,通舉三烽以告急,太宗方出援之,左右未獲從,以兩騎而進,遇賊騎將葛彥璋,射之,應弦而墜,擒之於陳,後軍亦繼至,通軍復振,表裡奮擊,王充大敗,俘斬六千餘人,幾獲世充”(《太宗實錄》)。
4、武德五年(622)救李世勣
武德五年(622)三月李世民征討劉黑闥期間,劉黑闥率部夜襲李世勣,李世民得到訊息後,再次身先士卒,率領少量騎兵救援,並一度被劉黑闥所部包圍,後尉遲敬德率壯士打破包圍,李世民和李道宗才趁機突圍而出。“黑闥潛師襲李世勣營,世民引兵掩其後以救之,為黑闥所圍。尉遲敬德帥壯士犯圍而入,世民與略陽公道宗乘之得出”(《資治通鑑》)。
當然,李世民也不是神仙,不可能每次都獲得成功,也有救援不成的情況,比如武德五年(622)二月救援洺水縣城。
當時,劉黑闥部屬李去惑、李潘買、李開弼等人以位於劉黑闥後方的洺水縣城歸降李世民。由於劉黑闥主力擋在前面,救援難度極大,但李世民仍然決定救援,先後派出王君廓、羅士信率領少量精銳進入洺水縣城駐守,並多次親率大軍進攻劉黑闥,試圖突破劉黑闥防線,解洺水縣城之圍,“世民三引兵救之”(《資治通鑑》),但當時天公不作美,連降雨雪,唐軍增援受阻,“會大雪,救兵不得往”(《資治通鑑》),最終,洺水縣城被攻陷,羅士信兵敗被殺,數日後李世民又收復了洺水縣城。
李世民雖然沒能在城陷之前救下洺水縣城,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是在積極救援的,最後沒救下來主要是因為惡劣的天氣,這與漫畫中設定的李世民故意不救朔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綜合以上分析,歷史上的李世民是不可能做出“斷尾求生”拋棄朔州這種事情的。
那麼,在唐初,有沒有人幹過“斷尾求生”的事情呢?當然有了,那就是李元吉。
武德二年(619)劉武周、宋金剛南下進攻幷州,李元吉感到無法守住幷州,決定跑路。跑就跑吧,打不過就跑,也不算太丟人,可李元吉此時做了一件特別齷齪的事情,他欺騙司馬劉德威說,他要率領精銳出城迎戰劉武周,結果,出了城李元吉就頭也不回的跑了,逃跑的時候還沒忘了帶上自己的妻妾。
劉武周進逼併州,齊王元吉紿其司馬劉德威曰:"卿以老弱守城,吾以強兵出戰。"(九月)辛巳,元吉夜出兵,攜其妻妾棄州奔還長安。(《資治通鑑》)
就這樣,李元吉把幷州扔給了敵人,同時被拋棄的還有浩州,當時浩州刺史劉瞻(又作“劉贍”)與李仲文正在死守浩州。
這是多麼典型的“斷尾求生”,把幷州和浩州兩城軍民丟給敵人,為自己換取逃跑的時間。
李元吉是帶著大小老婆們跑回長安了,可幷州和浩州的唐軍將士、他們的父母妻兒、以及兩城的百姓,作為李元吉斷下來的尾巴,他們的生死又有誰來管呢?
李元吉逃跑後,幷州因為有內奸響應,很快陷落,劉德威和衛尉少卿劉政會兵敗被俘。浩州在劉瞻和李仲文的率領下,還在死死堅持,苦等救援。
那麼,後來是誰來救援了呢?不是別人,正是李世民!
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介入河東戰事後,很快著手救援浩州,他派出劉弘基、張綸等人,率軍經隰州北上,在武德三年(620)三月前後,打通了與浩州的聯絡,解了浩州之圍。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浩州解圍之時劉瞻的心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的這份恩情,劉瞻及其家人是銘記在心的。劉瞻去世於貞觀年間,其碑銘中仍念念不忘加上一句“聖上(指李世民)掃清霧(),方得保全”(《唐文拾遺》卷十四)。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肯定的說,不論是作為武德年間的秦王,還是作為貞觀年間的太宗皇帝,李世民都對得起唐軍將士,對得起唐朝百姓,在這方面,李世民是問心無愧的。把李世民與“斷尾求生”、拋棄朔州聯絡到一起,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三、個人的幾點看法
第一類,他們認為,他們就是把《長歌行》當做一部單純的漫畫作品,完全不去關注裡面的歷史人物,諸如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等,對他們而言,只是個人名符號而已。對這類人,我想說,你們現在的做法特別好,希望繼續保持,千萬別把漫畫裡的人物與歷史人物扯上關係。
第二類,他們認為,《長歌行》本身就是一部漫畫,他們會在看過漫畫後去瞭解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但不會把漫畫當做歷史。對這類人,我想說,你們的想法很美好,但是,既然看過漫畫,就很可能會形成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在後面瞭解歷史的過程中,就無法保持客觀的態度。舉個例子,我小時候看了電影《甲午風雲》,此後很多年,我對劉步蟾的印象就是電影裡面的那個奸臣模樣。後來,透過讀史書,查相關資料,反覆看劉步蟾本人那張大鬍子照片,才慢慢的有所改變。但是,直到現在,一提起劉步蟾,我的腦海中依然會浮現出《甲午風雲》裡的那個人物形象。
第三類,他們認為,漫畫並沒有歪曲和醜化李世民。這類人,我覺得他們就已經有點危險了,因為他們實際上已經把漫畫中的那個“斷尾求生”拋棄朔州的名叫“李世民”的人物,與歷史上的李世民聯絡在一起了。在此基礎上,如果他們又不去查閱史書,那麼,他們對於李世民的印象,很可能就會停留在漫畫中的那個人物形象上。
因此,我認為,從是否符合歷史的角度來看,《長歌行》這部涉及歷史題材、而且也自我標榜“歷史感動獻禮”的漫畫作品,並不能被認為是合格的。
最後,我還是要重複一句,凡事有破有立。我看到有人說,批評《長歌行》,就是在扼殺中國漫畫產業,就是在限制他人創作自由,這些大帽子我實在消受不起。其實,作為歷史愛好者,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大家共同想辦法,找到一條既能尊重歷史、又能維護各方權益的道路。
就目前情況來看,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改架空,不要與唐朝扯上關係,反正漫畫中男女主角都是虛構的,他們倆與歷史毫不相干。那乾脆就虛構一個朝代唄,遠學《魔戒》,近學《琅琊榜》嘛,這樣,漫畫迷可以繼續盡情的欣賞漫畫,影視迷可以熱切期待由它改編的古裝架空劇,明星粉絲可以自由追捧各自喜歡的明星,歷史迷則可以安心守護他們熱愛的歷史,各方共贏,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嗎?
-
3 # 遊戲搞怪
《長歌行》以唐朝為時代背景創作的漫畫,並非全虛構。歷史事件來是有根有據,關於民族之間的關係也敘述的十分清楚。裡面添加了很多歷史上卻有此人,但並非是還時期的人物。每個角色都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特點,這是需要很厚的文化功底才能駕馭得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就是這個道理。這些概念的真實存在讓長歌行有了很強的既視感,卻好似又比真實的歷史更加精彩。故事系很龐大,牽扯很多,需要很強大的控制力,貌似是一部好漫畫的必經之路。現在已經有了長歌行的動態漫畫。離動畫化已經不遠了,然而這並不是大眾希望看得到。因為目前,中國動畫並不能很好的還原或者說保留原話的效果,還達不到這個水平 。
長歌行從畫風、劇情、還是人設都無可挑剔這是一部近年來綜合水平相當高的一部國漫,不論是從畫風、劇情、還是人設都無可挑剔。可以說在目前國漫整體有畫面無劇情,有人設無畫面的情況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長歌行的主線劇情比較簡單,就是復仇。我們的主人公永寧公主李長歌,為報父親李建及全家被李世民殺害之仇,走上了以誅殺竊國賊子李世民的道路。主線劇情還沒有展開,但就目前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復仇,家仇與大義一個很難的抉擇。 從第一個支線故事“朔州防守”開始,漫畫進入了第一個高潮階段,戰鬥的場面也展現了作者對畫面的掌控把幾場精彩的小戰役都描繪的氣勢磅礴。 漫畫整體也比較寫實,並非像無腦的熱血漫畫一樣,長歌行中有打鬥、有計謀、有歡笑、有淚水、也有大義。在得知長安放棄朔州之後,朔州太守公孫恆自盡用自己的人頭換全城的安全,長歌為救百姓答應歸順阿史那隼,卻被百姓罵作賣主求榮。看到這一幕難免會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樣的情節也為整個漫畫提升了一個檔次。 提起國漫吐槽最多的就是劇情、人設,作為一部漫畫每一個人物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長歌行的人設不僅擁有特色又非常的真實。李長歌的堅強、矛盾;阿史那隼的簡單、灑脫;秦老的忠義。以及李世民、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這些BOSS級的歷史人物,都有著非常好的人設。硬體方面服裝、場景、武器也相當的考究。
《長歌行》的畫面、語境都非常美中國的電影只有徐克的《笑傲江湖》有武俠的意境,但是2D動漫就很容易渲染一份意境。比如《山水情》,《風靈玉秀》等都是用簡單的畫筆給觀眾看到了一個只屬於他們自己作品的時代。而《長歌行》也是展現意境的佼佼者。文中遣詞造句可以看出是琢磨過得,很多詞彙常用於古文,雖然閱讀無障礙,但即便是我自己去寫這樣的東西恐怕也不會使用。這樣的文化素養,使得《長歌行》的故事更加具有可閱讀性。劇情,人物,繪畫,臺詞,這些都做到了很高的層次。
大多分鏡中都有細緻的背景刻畫,對於裝備上的細節刻畫也非常好。打鬥分鏡一氣呵成,不讓人有拖泥帶水質感,十分值得點贊。選擇黑白漫畫是我一向給予高分評價的點。達叔的漫畫雖然留白也不少,但對於細節和明暗變換的把控十分到位,不會讓人有一種等待上色的感覺。
《長歌行》的角色、情節都豐滿動人主線劇情可以說跌宕起伏。從長歌自長安逃生開始,所有人都彷彿陪著長歌一起顛沛流離。女扮男裝助公孫恆守朔州,為了朔州百姓降突厥,為了觀主守流雲觀,為了天下放棄殺李世民。長歌在成長,而且並不強行。劇情水到渠成,伏筆安排得當,等到故事轉折的時候才發現確實是這麼回事。這樣的敘事值得加分。
李長歌這個角色的成功幾乎已經不用贅述了。全劇以她為主角,以她的經歷為主線,以她的成長作為轉折和展開。雖然很多次的轉變都伴隨著周圍人的犧牲,但正是由於如此才會顯得真實。母親的自殺讓她決心以仇恨為道,公孫恆的自殺讓她為了百姓甘願揹負罵名受降,瀰瀰古麗的自殺卻讓她迷茫,直到後來決心興唐的轉變,其實是由之前的事件不斷累積起來的,正是這樣的成長軌跡才讓人喜歡,讓人覺得真實。
回覆列表
《長歌行》以唐朝為時代背景創作的漫畫,並非全虛構。歷史事件來是有根有據,關於民族之間的關係也敘述的十分清楚。裡面添加了很多歷史上卻有此人,但並非是還時期的人物。每個角色都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特點,這是需要很厚的文化功底才能駕馭得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就是這個道理。這些概念的真實存在讓長歌行有了很強的既視感,卻好似又比真實的歷史更加精彩。
主線劇情可以說跌宕起伏。從長歌自長安逃生開始,所有人都彷彿陪著長歌一起顛沛流離。女扮男裝助公孫恆守朔州,為了朔州百姓降突厥,為了觀主守流雲觀,為了天下放棄殺李世民。長歌在成長,而且並不強行。劇情水到渠成,伏筆安排得當,等到故事轉折的時候才發現確實是這麼回事。這樣的敘事值得加分。
大多分鏡中都有細緻的背景刻畫,對於裝備上的細節刻畫也非常好。打鬥分鏡一氣呵成,不讓人有拖泥帶水質感,十分值得點贊。選擇黑白漫畫是我一向給予高分評價的點。達叔的漫畫雖然留白也不少,但對於細節和明暗變換的把控十分到位,不會讓人有一種等待上色的感覺。良心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