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遠哥的海釣

    從國家整體利益來說,當然是正確的,單純從軍事戰略而言,是不正確的。凡事都有背景,如果不發動戰爭,只能等待滅亡。答案不用回答,看諸葛亮出師表就知道了。

  • 2 # Realhao

    諸葛亮北伐多年是正確的!

    即使荊州沒有失守,夷陵戰役沒有大敗。隆中對戰略也難以實現,若要實現這一戰略,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荊州全境在蜀國手中。

    所謂隆中對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在當時這一戰略若是能夠實施,那麼將在荊州地區與東吳無限扯皮!

    無論荊州失守與否,都必須從漢中北伐。

    也許有人會說可以從東三郡出兵東征,直搗洛陽。這也是一個選擇,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掌軍大將蔣琬曾經想從東三郡出兵。從東三郡出兵,根本就行不通!首先,東三郡地域狹小、民眾凋零、資源匱乏,不利於在軍在此地集結。其次,若要從東三郡東征,就必須一戰功成,否則大軍難以安然返回成都!

    從漢中北伐的過程中,魏延曾經提出了子午谷計謀,實現這個計謀,那就是要一口氣吞下整個關中。蜀國和魏國軍力以及綜合國力相比較,兩國的力量對比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子午谷計謀對蜀國是一場賭博,就算諸葛亮傾全國之力他也賭不起!

    諸葛亮北伐多年,他一直在隴右山地的這個地方死磕!為什麼呢?一

    ①隴右地區自古崇尚武力,是一個出精兵強將的地方!像李廣、趙充國、馬超以及蜀國最後一位掌軍大將姜維都是出自隴右!

    ②隴右地區畜牧業極其發達,盛產戰馬,騎兵人才也是很多的。蜀國倘若佔據了隴右,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馬匹,從而使蜀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

    ④以隴右為根據地,而後圖取長安,最後解決洛陽。即使進攻長安失敗,那麼蜀軍可以退回隴右,依靠隴右山地之險抗擊魏軍的進攻!

    二,派系之爭。蜀國內部存在四個派系,①跟隨老劉打天下的老派、②以諸葛亮為首荊州派、③東州派(跟隨劉焉入川的舊屬等等)、④益州本土派。老派和荊州派雖然說是兩個派系,但卻能夠同心同德。東州派和益州派就不一樣了。幾個派系之間互相扯皮。自古以來戰爭就是轉移國內大矛盾的最好辦法!

    三,希望不斷髮動戰爭,打擊魏國,進而縮小蜀吳兩國總體差距!

  • 3 # 如是吾文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了兩個層面,一是北伐的軍事戰略,一是以北伐為主要手段的國家戰略。

    軍事層面不用講,徒勞無功,顯然是錯的。

    國家戰略層面呢,得到了不少的正面的評價,當然也有支援這一看法的理由。我想試著否定這些理由。

    理由一,魏強蜀弱,伐魏以消耗魏國實力

    這是電子遊戲的思維方式,真的沒什麼好辨的。電子遊戲的高手都不會這樣想問題。兩軍對壘,只有對方消耗,我方保持完整,這是什麼邏輯。軍事上魏國實力大於蜀漢,蜀漢的消耗要大於魏國才對,即便是同樣比例的消耗,蜀漢也耗不起。

    理由二,諸葛亮每次都全身而退,蜀軍沒有重大損失

    《後出師表》有這樣一段: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這還僅僅是第一次北伐的結果。雖然《後出師表》可能是他人託名,但史實是不可否認的。罔顧事實,以演義故事當真就太不嚴肅了。註明一下,趙雲並非死於第一次北伐期間。

    理由三,北伐向東吳表明聯盟的態度

    舉個例子吧,某人有一個強悍的鄰居,某人為表示自己對惡鄰居不構成威脅,把自己的腿砸折了,這事能靠譜嗎?事實上以北伐維持吳蜀聯盟,恰恰表現出蜀漢的外交無能。從來都是削弱敵人,強大自己,沒見過削弱自己可以自保的。諸葛亮執政的蜀漢就連與東吳聯合用兵都做不到,談什麼聯盟。雙方都不能吞併對方,各懷鬼胎罷了。都是明白人,何須多此一舉。

    理由四,北伐,興漢室

    劉備集團一直打著興漢室的旗號,而且也是以興漢室的名義,先分了漢室的疆土。劉備、諸葛亮等人要“興”的是以劉備集團為利益核心的漢室,其他的統統是偽政權。這樣的口號,喊一喊可以,以此為目的而如何如何,豈不是自欺欺人。天下雖然三分,但大一統對整個國家是最有利的。劉備姓劉,他把國號定做“漢”,所以蜀漢代表名正言順,這種思維有點不著調。蜀漢、東吳依然註定是被統一物件,垂死掙扎想要維持的不過是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我搞不懂這有什麼高尚的。東吳孫氏從來沒有想過要興漢室,他們只要偏安割據,蜀漢打著高尚的旗幟招搖,卻已經迷失了方向。所以蜀漢先亡,然後才能是東吳。

    理由五,化解內部矛盾

    歷史上有很多例證,是用發動戰爭緩解了某一政權的內部矛盾。但不等同於,只要發動戰爭就可以化解內部矛盾。這種方法必須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戰爭的結果對於矛盾中的各方都是有利的。蜀漢存在這樣的前提嗎?根本沒有!對於益州本土利益集團,東州利益集團最佳的選項是接受曹魏的統治,他們依然做官,而且待遇會更好。諸葛亮其實是擱置了矛盾,而不是化解解決了矛盾。可問題擱置久了,就會發酵,後人更難解決。

    理由六,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這是《後出師表》中的一句話,常被拿來形容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品德,也被拿來證明諸葛亮北伐的正確。然而,最混賬的就是這句話。唐末五代軍閥混戰,百姓不堪其苦,五代的軍閥們被認為是禍根,諸葛亮北伐,關中及整個蜀漢的百姓直接受到戰爭牽連,不得寧日,同樣是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諸葛亮怎麼就正義了呢!就因為他的國號是“漢”?一個人堅持不懈地做錯事,難道也是一種美德?

  • 4 # 萌哥蛋蛋看世界

    諸葛亮北伐是非常正確的戰略選擇。一、北伐中原,造就三國鼎立;

    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目的非常明確是要剷除國賊、匡扶漢室、中興漢室,從建興六年(228年)一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先後五次北伐。以第一次北伐帶來的積極影響就可以看出北伐的重要意義;建興六年(228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兵隴西,南安、天水和安定歸附蜀漢魏國朝野上下震動。魏明帝曹叡更是親自出徵坐鎮長安,命大將張郃等人率兵五萬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蜀漢隴西三郡得而復失。五月,東吳孫權也趁機令鄱陽太守周魴致書詐降魏國曹休,表示願意背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曹休中計隨後率軍10萬深入吳國境內,吳國陸遜等人統軍9萬,於石亭(今安徽桐城境內)大破曹軍。同年冬,諸葛亮為響應東吳發動第二次北伐,蜀漢大軍圍攻陳倉,最終漢軍持續圍攻二十多天後因糧盡退軍,曹魏大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漢大軍擊敗、王雙也被斬殺。這一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吳國石亭之戰的大勝,對蜀漢、東吳爭取三分天下,創造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至關重要。

    石亭之戰東吳大勝後,曹魏短期時間內再也沒有對東吳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一直到公元252年,魏國才又發動15萬大軍,三路進攻東吳南郡、武昌、東興,但最終東興之戰也以曹魏的大敗告終。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進軍東吳石亭之戰大敗曹軍後次年孫權稱帝,並與蜀漢盟誓對滅曹魏後的各州土地進行了劃分,徐州、豫州、幽州、青州歸屬東吳;兗州、冀州、幷州、涼州歸屬蜀漢;其司州土地,以函谷關為界劃分。東吳與蜀漢兩國的盟約中有段誓言情真意切、堪稱山盟海誓“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士,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皆如載書,信言不豔,實居於好。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於爾大神,其明鑑之!”而這段誓言也為蜀漢和東吳雙方共同遵守,一直持續到公元263年(蜀漢景耀六年)蜀漢滅亡;正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東吳的聯盟,才使得曹魏分身乏術無法兼顧造就長達30多年的三國鼎立局面。

    二、蜀漢北伐,關乎生死存亡;

    天下十三州,魏國獨佔三分之二,蜀漢僅益州一州之地,要想生存必須北伐、拓展生存發展空間。蜀漢丞相諸葛亮憑藉益州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興兵伐魏,看似以卵擊石非常不理智其實非常明智。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目標雖然沒有成功實現,但是卻穩固了蜀漢政權同時也間接為東吳政權的存在某得生存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諸葛亮自己也清楚以蜀漢益州一州之地,如果靠內修政理、長期與曹魏相持,最終達到滅亡曹魏是不現實的,因為曹魏同步發展起來將要比蜀漢更加強大。蜀漢益州的戰亂要遠遠少於長期處於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曹魏北方中原地區,北方中原大片區域在曹魏統治前期多次爆發叛亂、又有邊疆的動亂;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正是抓住這前期的蜀漢優勢,藉助於魏國內部的反叛以及邊疆少數民族動亂東吳的側面響應策應出兵北伐讓曹魏無暇兼顧。蜀漢丞相諸葛亮自己也清楚長期耗下去不攻打曹魏,只會坐視曹魏恢復發展壯大,最終被其滅亡;那麼不如在其建國還尚不穩定,趁勢攻打它。諸葛亮主政蜀漢期間,蜀漢官員廉潔奉公、政治清明蜀漢也實行屯田、與民休息恢復發展生產,所以蜀漢才有充足的軍需儲備能夠支援數次北伐曹魏。但蜀漢丞相諸葛亮後出師表中的“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也說明了曹魏的強大、即使蜀漢不去討伐曹魏,蜀漢也是要滅亡的;那麼是選擇坐以待斃還是主動去征討敵人謀求生存發展時間和空間呢?所以蜀漢丞相諸葛亮才毫不遲疑選擇北伐。而且蜀漢政權內部彙集著劉備的荊州勢力、劉璋的東州勢力、以及以譙周等人為代表的益州本土勢力等多股勢力;蜀漢政權的策略是以劉備荊州外來勢力主導益州蜀漢政權團結東洲勢力以及益州本土的中間勢力壓制反叛益州勢力;這三股勢力交雜,本身就充斥著各種矛盾和利益衝突,而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剷除國賊、匡扶漢室、中興漢室”的旗幟政治口號、以及軍事行動;毫無疑問使得劉備的外來荊州勢力可以儘可能團結各方勢力主政蜀漢益州、消除蜀漢內部矛盾。雖然說諸葛亮北伐中原,對維護蜀漢政權統治起了巨大積極作用,但是諸葛亮死後,隨著常年北伐以及戰爭的消耗,蜀漢益州本土勢力對蜀漢的北伐及其統治態度也漸漸產生了變化。因為蜀漢常年北伐中原,沒有取得明顯進展反而消耗大量國力財力,耗盡了益州本土資源和人力;蜀漢後主劉禪的貪圖享樂、寵信奸佞、任由宦官黃皓等人擅權亂政,這些都導致蜀漢政權中各派勢力對蜀漢政權的失望益州本土勢力更是漸漸厭倦蜀漢的統治,以至於益州譙周等人甚至多次公開反對姜維北伐,魏國鄧艾率軍進攻成都時,譙周等人力主後主劉禪投降;而主戰不降的則多為荊州勢力軍事佈署和很多決策上的諸多失誤,致使鄧艾大軍兵至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接受譙周等人建議向鄧艾大軍投降,蜀漢滅亡。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北伐戰略完全正確。

    首先來分析下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麼?真的是興復漢室,統一天下嗎?

    蜀漢做為偏安一隅的南方割據政權,在三國中實力是最弱的,以弱伐強,其本身就是難以完成的。既然如此,那諸葛亮北伐目的何在?

    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諸葛亮不北伐,只是在蜀漢內部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那麼蜀漢就會慢慢恢復,但你想過沒有:曹魏的地盤比蜀漢和東吳加起來還要大,人口遠遠多於蜀漢和東吳,而且當時整個三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中原地帶,均在曹魏控制之下,你蜀漢在發展,人家曹魏也在發展,並且速度和規模是你的幾倍,到那時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差距越大,豈不是滅亡越快。

    諸葛亮北伐前,曹魏的軍事重心一直在淮南和襄陽前線,基本上是壓著東吳打,魏強吳弱,如果沒有奇蹟出現,東吳遲早要敗,東吳一敗,蜀漢必唇亡齒寒,下一個被滅亡的就輪到蜀漢,到那時曹魏必統一天下。

    東聯孫權,北抗曹魏,是諸葛亮一直奉行的戰略。在蜀漢實習不濟,無法統一天下的時侯,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只有一個:維持三國鼎立,延緩或阻止曹魏統一。而不是興復漢室,統一天下。

    明白了目的,就很好理解諸葛亮的行為,諸葛亮從公元228年開始北伐,到公元234年病死,歷經五次北伐,諸葛亮一北伐,曹魏就得分兵抵擋,東吳的軍事壓力就減小,曹魏的戰爭消耗就加大,三國鼎立的局面就越穩定。

    諸葛亮5次北伐都沒有重大損失,而且每次都全身而退,兩次退兵曹魏追擊,反而損失王雙、張郃等將領,這也就解釋了諸葛亮把精力放在襲擾和退兵上。

    諸葛亮是個有大智慧的人,當蜀漢失去荊州時,諸葛亮已明白,隆中對己不可能會實現,形勢己經發生變化,戰略目標已經由:‘’統一天下‘’變成‘’維持三國鼎立‘’,不再謀求統一。

    即使諸葛亮死去,他的北伐戰略至少給蜀漢帶來三大紅利:1、加劇曹魏戰爭消耗,削弱了曹魏的實力,延緩三國統一,使蜀漢能在諸葛亮死後仍存在近30年。2、分裂魏國朝政,導致軍事權臣司馬懿長期領軍上位,引起魏國內鬥,沒有時間去管外部戰爭。3、使蜀漢在戰爭中不斷積聚實力,發現人才,團結內部,打壓投降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評價《囧媽》的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