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語專業高同學

    夢裡江南何處尋

    --格非“江南三部曲”

    能靜下心來讀長篇小說的日子似乎太少了。從《人面桃花》到《山河入夢》,再到《春盡江南》,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每一部都可以說是單看名字就能讓人期待了。只是,當我能靜心細讀的時候,卻是小說出版很久之後的繁花落盡時候了。

    第一感覺是,格非沒有了八十年代先鋒時代的迷宮般的敘事,而是有著豐厚閱歷之後的人生況味的呈現。這樣的人生沒有了浮華銳利,沒有了青年時的激情盲動,留下的只是對青春來路的沉思眷顧,對個人命運在歷史長河中的沉思慨嘆,對個人情感絲絲纏繞的沉思惆悵。人面桃花,春風悵恨;山河入夢,心緒萬千;春盡江南,寂寂無聲。

    所以,格非的敘事完全是沉靜的敘事,帶著濃濃的江南煙雨氣息,把人物的命運,歷史的流轉,深沉的思緒揉入到如水霧般溼潤的氛圍裡。

    但是,命運總是有太多的不可知,所以格非總是要人物的命運流走中讓其充滿的神秘性。陸秀米對自己的命運預感,譚功達的人生夢想,譚端午與龐家玉心思繁複,以及他們命運的變化,都增加著這種人生走向的未知性和神秘氣息。

    而歷史的行進,再一次表現出其強大的力量,每一個個體都在它的流轉中陷入旋渦,無力脫身,無法置身於其外。百年曆史,人生只不過滄海一粟。個人的歷史卻也是那樣的荒誕無力。張季元、陸秀米等人前後的革命都失敗了,在人生的關鍵節點上,他們的命運都不可逆轉。譚功達的世外桃源世界的理想無法實現,譚端午想在當下的社會中尋找一方屬於自己的內心空間而不得。是非成敗,只能由人去說,歷史不過是一方個人歷史表演的場所罷了。

    只是,三部小說總有一種人生寂寂的幻滅感。當個人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當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於空之後,死亡必然成為個體的最後歸宿。而這死竟也是這樣的孤寂:張季元被沉於水中,陸秀米寂然而逝,譚功達病死獄中,龐家玉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自懸,生命歸於虛無,那麼意義何在?唯有幻滅吧。

    而從敘事氛圍看,沉思的人生況味,寂寂無聲的人生思緒,幻滅感的人生命運,使得小說的敘事寂然安靜,而文字卻因了江南氣息,顯得那樣詩性柔婉,點綴其間的描寫文字因了作者的才華而文氣十足,典雅有致。這樣的美感呈現,讓我想起兩個常常相依一起的詞語:唯美與頹廢。唯美的是敘 事的文字,頹廢的是情調。-新浪部落格王曉夢

  • 2 # 胡榮hello

    《春盡江南》 一對漸入中年的夫妻及其周邊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際遇和精神 求索,透視時代鉅變面臨的各種問題,深度解讀時代精神疼痛的癥結。

    《人面桃花》中格非以他一貫的優雅和從容,將一個女子的命運與近代中國的厚重歷史交織在一起,透過簡單寫出了複雜,透過清晰描述了混亂,透過寫實達到了寓言的高度。

    山河入夢》的量平衡了一個時代,在愛情都變成脫衣舞的世界裡,夜夜夜宴,金金金黃,小說以感人至深的夢想為我們最深處的絕望拉上了帷幕。

  • 3 # 貳零貳五

    分享一個格非老師的訪談:希望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它。

    主持人:格非老師的《江南三部曲》的創作也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三部作品從辛亥到現在,跨度也是很長的時間,您想透過這三部作品向我們表達一個什麼樣的事情呢?

    格非:三部曲因為寫的時間比較長,差不多前後已經有十七八年的時間了,所以我要回到當時構思這個作品的 時候,當時怎麼構思的,現在回憶起來比較困難。但是大致的想法是透過三個不同的時間段,介入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第一個時間段大概就選在辛亥前後,第二個 可能是選在50年代,就是1950年代,第三部是選在當下,就是最近。這三部曲因為不是一氣呵成把它寫完的,當中有非常多的變化,每寫一部要停好幾年,所 以這當中會跟最初的構思有很大的區別。

    主持人:您的《春盡江南》也即最後一部,和第二部之間隔了十幾年?

    格非:沒有,第一本差不多2004年,第二本差不多是2006年,第三本是去年(2011年),但是我在構思準備寫這個作品的時候,實際上差不多是《慾望的旗幟》寫完的1994、1995年,所以時間已經非常漫長。

    主持人:您這三部小說中的人物,是否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

    格非:當然有,尤其是第三部《春盡江南》,這當中我用了很多材料,其中有一些材料就是我的朋友,我寫作 時就會笑起來,因為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朋友在我的跟前。裡面涉及到很多社會現象,我自己也做了一些調研,也做了一些瞭解,所以我覺得跟我們生活的時代有著對 話關係。第三部可能更強烈一些,前面兩部像《人面桃花》是2003、2004年開始寫,寫《人面桃花》的時候我在南韓教書,學校派我去教一年,比較寂寞, 在那個地方沒有朋友,就面對一個完全不同語言的國家,在那寫作,所以心態也不一樣,比較安靜,所以詩意的東西比較多一點。

    主持人:在您的書裡我看到端午這個人,他雖然是一個知識分子,但是他也是表現得比較懦弱,您覺得他這個人物形象跟現在當今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人物形象很像嗎?

    格非:他不是懦弱,端午是對生活抱有一種比較消極的態度,他不是懦弱,只是覺得沒有什麼事情值得做,他 心中有很好的追求,對未來、對社會有一種追求。但是我覺得在我的心目中,端午這樣的人有點像是這個社會多餘的人,這個概念,跟當年俄羅斯的那個多餘的人的 概念不太一樣,我覺得我們今天的社會中生活著很多這樣的多餘人,某種意義上,我自己也覺得我是一個多餘的人,因為這個社會很多方面,它的發展變化有很多東 西是我個人不能接受的,有很多的情感讓我個人的情感得不到說明。在這樣一個狀況之下,你說你要滿懷激情的投入生活,很困難。在這裡我不是給端午辯護,我覺 得他的那種懈怠,他對生活的消極的態度,就是懦弱的態度,一種懶惰,然後讓自己慢慢爛掉的態度,我覺得他是有理由的。

    主持人:咱們再談到寫書的方面,您常常說您不希望您的書成為暢銷書,但是您的書也會成為暢銷書,經常成為暢銷書,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格非:我覺得一個書是不是暢銷,很難講。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都知道卡夫卡這個作家,卡夫卡當年的書 出版以後,在布拉格印,多少年以後印了一千本還是多少本我記不得了,這本經過了多年只賣掉了十本,卡夫卡本人很清楚,有九本是他自己買的,也就是說他的所 有書裡面賣掉的只有一本,所以卡夫卡一直很奇怪,他每天睡覺都在想,買我書的那個傢伙是誰,只有一個人。你也不能否認卡夫卡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可能是我們 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這樣一個情況下,我覺得有很多書銷量很大,能說明什麼問題呢?什麼問題都不能說明。我覺得一個書賣得多,當然對作家來說,有一個現 實的好處,可能版稅比較多,可以掙一些錢,當然我也願意多掙一些錢。但是不是說你這個書透過各種辦法炒作,然後讓它成為一個暢銷書,我覺得沒有必要,一個 書可能在今天默默無聞,我剛才也講這個話,可能兩百年以後成為暢銷書,有的書累積的印數已經超過一億了,也有的書在今天很暢銷,但可能20年以後就默默無 聞,沒有人知道了,永遠被淘汰了,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一再發生。所以我對暢銷沒有太大的興趣。

    主持人:我們看到現在很多作家,他的作品都不是創新的、逆時的,很多都是在做迎合性質的,迎合市場的變化的,您是怎麼看待呢?

    格非:我覺得這是社會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這個社會問題非常多,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從我的經驗來講,可 能是在文化領域裡面。當然作家也一樣,你剛才說的都不是逆時的,這個概念用得非常好。作家這個職業就是反時趨的,就是反對這個時代某種趨向性的東西,它是 一種補救。假如一個作家贊同現在所有的觀點,那他不用寫作了,作家有作家,文學有文學的任務,文學的任務就是為了對這個現實進行某種整合性的批評,他一定 要提出他的見解。假如你為了討好某種意識形態,你為了討好讀者,討好市場,那麼這個書即使好賣,也毫無價值。今天有很多人,在座的各位大家知道要讓自己的 書成為暢銷書有什麼秘訣?我告訴大家,很簡單,你把自己先變成一個暢銷的人,把自己先變成一個神秘的人,你這個人只要有名,比如說我們都很奇怪,有很多節 目主持人書賣得很多,很奇怪,他沒寫過書,可是大家都買,為什麼?因為這個人有名,所以他的書就會賣很多很多。所以有一個訣竅,你想盡辦法把自己變成一個 讓大家都知道的人,什麼書都賣得掉,這與質量沒關係。

    主持人:咱們回到《江南三部曲》,您有沒有一個打算,把這三部曲拍成影視作品?

    格非:我這個人可能比較倒黴,在電影這方面運氣不好,因為我從小時候寫小說到現在,要找我拍電影的人很 多,比如有張藝謀、姜文好多人,這些導演我都熟,我們都是很好的朋友,有很多導演居然還做過工作本子,但是沒有一個導演拍成的,我想這恐怕不是導演的問 題,是我的問題。這個三部曲出來以後,一直到我來之前,還有人給我打電話要買它的版權,我沒有答應,我瞭解你給我多少萬、給我多少錢這是一個方面,我首先 要了解你準備把它拍成一個什麼電影,你準備搭班子,你請誰來做導演,你打算怎麼投資,拍出什麼東西,這是我很關心的。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隨隨便便就被糟蹋 掉。所以我是覺得跟我聯絡的已經有十幾家了,到現在還沒有達成協議。

    主持人:到現在還沒有決定。您這次從北京來到寧夏,您對這種西部的一些文學作品,有什麼樣的看法嗎?您喜歡什麼樣的作品?

    格非:西部的,你這個概念太大了,寧夏是張賢亮在這邊,我昨天還聽說郭文斌,因為我在美國的時候,我跟 郭文斌在愛荷華大學,我們還經常在一塊。張賢亮當然是老朋友了。我讀同行之間的作品不是太多,但是像我剛才說的這幾位都還比較關注,賈平凹就不用算了,他 算西北的嗎?也算。所以西北這邊給我的概念比較粗獷,我們清華大學有一個研究生,寫了一篇很重要的論文,這個論文寫完了以後,他們的負責人所長就把這個論 文發給我,這個論文寫的什麼題目呢?說我的小說裡所涉及到的植物、顏色、所有物品的種類,他做了一個統計,跟誰比較呢?跟莫言比較,就是一個山東人怎麼寫 小說,一個江蘇人在江南會描寫什麼景物,用顏色是會用青的顏色還是用紅的顏色,用了多少種,比如我的顏色用了60多種,為什麼用這麼多顏色,最通常用的顏 色是什麼。我發現我們這邊做語言學研究的學生涉足當代文學研究的時候,他們完全是統計,詞語的統計,這就使我覺得很有興趣。

    比如我很有興趣的是,西北這批作家,他們在描寫這個社會的時候,他們用的顏色,用的詞語,肯定不一樣,因為你聽民歌,看他們作品的氣象,都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我對這邊的尤其是張承志寫的作品,對我來說構成的衝擊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像我們這樣江南水鄉的人。

    主持人:格非老師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作品要帶給我們?

    格非:最近我在寫《春盡江南》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當時我遇到一個困惑,大家知道我是一個音樂愛好者, 我聽音樂的歷史可能已經有二三十年了,周圍有一大堆發燒友,我在寫《春盡江南》的時候,就在想要不要把這一段經歷寫進《春盡江南》裡邊去,最後我想了半 天,決定不要寫,但還是很剋制的,《春盡江南》裡面寫了一點點,把大部分材料放在一邊。我打算把《春盡江南》寫完以後,就立刻來寫這個作品。後來剛好我的 好朋友北島跟我來約稿,我就在《春盡江南》寫完了以後,用了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把從《春盡江南》裡抽出來的部分,寫成了一部小說,剛剛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 版,叫《隱身衣》,應該說是我個人比較滿意的一個東西。

    主持人:我們都很期待這部作品的到來。格非老師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人,在節目的最後想請格非老師為我們觀眾和網友推薦一本書。

    格非:我最近看的比較感興趣的一本小說是智利小說家波拉迪奧寫的《2666》,很多朋友跟我推薦,我現 在只看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一共五部,後面三部還沒看,但是從我看第一部、第二部的感覺來講,有人說這是《百年孤獨》以後最好的小說,我當然不知道這個評價 對不對。但我覺得至少是最近四五年來,使我感到最震撼的一部小說。

  • 4 # 悠然閱讀

    剛剛讀完《江南三部曲》的前兩部。《春盡江南》還沒有開始讀。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第一部《人面桃花》比第二部《山河入夢》精彩,或者是因為第一部秀米的人生經歷更加波折,作者對秀米的形象塑造比較獨特,也或者僅僅因為秀米是女性,充滿靈秀氣息;而譚功達過於追求完美,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總是畏手畏腳,想要卻不敢行動,終於將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閱讀這部作品有著非常濃重的無力感,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似乎都在“隨波逐流”。每一個人都在經受“意外”的衝擊。

    小東西混亂中被槍擊那一段,太讓人難過。一個從出生就沒有得到母愛的娃娃,始終渴望著母親懷抱的溫暖。小小年紀的他,在感受到危險來臨時,一路急奔想要去給母親報信,卻最終落得這樣的結局。

    看完作者格非對小東西命運的安排,簡單有點想把書扔下不看。

    故事中的“花家舍”如同世外桃源,先是秀米心中的烏托邦,再是譚功達心心念唸的美好家園。不同的是,秀米在這裡確立了人生理想,譚功達卻對開始對自己的美好設想產生質疑。

    譚功達至死都在設計一幅又一幅“梅城規劃草圖”,這成為他一生唯一一件堅持到底的事情。在這一點上,譚功達固執的性格才顯露出秀米的影子。

    白小嫻的恩怨分明給這個人物增色不少,這讓白姑娘對愛情的懷疑態度也變得可愛起來。

    《江南三部曲》以絕對的高票數位居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選範圍是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五部作品之首。整部作品時間跨度很大,書寫了三代人的人生。

    格非在一次採訪中說:《江南三部曲》構思於1994、1995年,但是真正開始創作差不多是十年後。《人面桃花》創作於2004年,《山河入夢》創作於2006年,而《春盡江南》則是創作於2011年。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狀態,然而人生不是設計出來的。正如翠蓮終尋不到一位願與她共度餘生的“屬豬的”、寶琛終於沒能夠留在陸家終老、姚佩佩終於因為天真單純被朋友出賣一樣,意外總是來得那麼突然、那麼令人猝不及防。

    “花家舍”這片象徵著理想與平和的境土,也許就是格非想要告訴給讀者的執著與堅持。

  • 5 # 曉曉5031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三部曲包括《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塑造了秀米、佩佩、家玉等女性形象,她們是一群典型的悲劇性的女性,是失敗的理想主義者,如秀米,她投身於革命,即烏托邦歷史實踐,最後卻得到一個悲慘的結局,佩佩,一個單純的女性,卻被時代偷窺,家玉,最接近我們的時代女性,在她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烏托邦的時代特徵。格非對於女性悲劇命運的書寫,可以看到他對傳統的迴歸,也同他的“歷史個人化”想呼應。《江南三部曲》可以看作是格非在用女性的生命書寫了歷史和時代。

  • 6 # 村頭Tony

    我首先讀的格非作品就是“江南三部曲”,傾覆我的讀書套路,我大都是按照一個作家的作品時間順序讀,只是實在太想看這部就先讀了,並寫點分析和感悟。

    我總結的三部作品的共同點有:

    1,大量穿插詩詞,古今中外都引用,很為作品增色。比如“我為你數歸期,畫損了眉梢”,“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還有翟永明的《潛水艇的悲傷》,並且在《春盡江南》最後格非寫了一首長詩《睡蓮》。

    2,烏托邦的桃花源思想。《人面桃花》中主要是秀米的父親陸侃、秀米和花家舍的主人張季元;《山河入夢》中是秀米的兒子譚功達;《春盡江南》是譚功達兒子譚端午同母異夫的哥哥王元慶。一代又一代幻滅的烏托邦夢想,貫穿三部作品。

    3,神秘感和命運感。象徵秀米命運的“瓦釜”和神出鬼沒的金蟬;譚功達的公式;譚端午和李秀蓉的陰差陽錯的相遇等。

    我目前只讀了一遍,最喜歡的是《山河入夢》,這裡多寫的是自己不成熟的感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一本近期你覺得好看的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