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克己復禮還有意義嗎?是什麼?
25
回覆列表
  • 1 # 高挺真

    那就看這個“禮"是什麼內容了,如果是孔老二說的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及禮教,那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是開歷史的倒車;如果是“初心"和“使命",那就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了。

  • 2 # 雙一流種瓜大神

    從字面簡要地理解,“克己復禮”的意思是:剋制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為符合或有利於“周禮”的恢復。這句話裡的“禮”指“周禮”(周朝的典章制度),但我們現在讀這句話時必須明白,孔子認為周朝的典章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論語》裡孔子這句話完整的文字是“克己復禮為仁” ,是對夫子在制度層面對他的學說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定義。——夫子這句話蘊含著他對社會的洞見,至少有下述兩個意含:其一,制度對於社會對於人類或人們的福祉有非常重要最根本的作用。其二,讓自己行為有利於好的制度的“恢復”或重新建立,這就是“仁”。

    綜上,夫子“克己復禮為仁”的意思是:剋制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為有利於好的制度的恢復或建立,這就是“仁”。

  • 3 # 哈哈95128931

    有意義。當今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視個人的自由。而個人的自由又以不犧牲剝奪他人的自由為前提的。比如說疫情防控需要戴口罩,需要宅家隔離,需要遵守特殊時期的安全防疫規定,在這個時候以個人自由為藉口,違反規定就是以身試法,就是破壞防疫大局,就是不能剋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這是正常人所不齒的。當然,孔子的原意是要恢復周朝禮制,我們要的是保持防疫秩序。不能因為你個人的好惡影響防疫大局。非常時期必然有非常之舉,菲律賓已經當場擊斃違抗防疫者。

  • 4 # 一筆眾生

    我覺得克已復禮是一種修行,跟哪個年代沒關係,在當下更有意義。這些年頭人過於忙碌,過於重視物質和攀比,過於自我和膨脹,人與人之間缺少相處和關愛,人情淡薄。在這樣的環境裡,克已復禮顯得更重要。

  • 5 # fuqiang7782

    克己復禮,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在法制社會的今天。克己,管理好自己的言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復禮,要求我們回到禮數上來。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 6 # 海雲天

    我們現在的社會真的太缺少克己復禮這種精神。這是儒家為天下人提出的做人要約束自己行為的要求。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今天,時下卻個人主義盛行,一切都是唯我獨尊,有些人打著競爭的幌子去做不仁的事。一些人為了能達到個人目的不惜採取任何下作的手段。給社會造成傷害。孔子二千五百年前講的克己復禮是講的為人之道。這就是說個人的一切行為要合乎禮數,要約束自己和它人一樣不要出格,剋制自己不要有過高的慾望。人們都要做到克己復禮。只有這樣的話人們才能夠更加團結,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所以說用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於時下治理我們的社會約束人們的行為還是很有必要的。

  • 7 # 歆靜CHINA

    “克己復禮”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是“自為主宰或能夠自己做主”,“復禮”是“實踐禮的要求”。現代社會,克己復禮仍然能夠發揮粘合劑的作用,有利於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至今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仍有廣泛的影響和頑強的生命力,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特別是他的“克己復禮”思想,要求與人相處時,言行舉止要合乎倫理道德和社會的各種規範,並以“禮”為標準,從而實現人際和諧。因此,採取辯證揚棄的態度,汲取“克己復禮”思想的精華,對當今社會大學生和諧人際關係的構建,無疑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鑑作用。

  • 8 # 文化傳承在路上

    克己復禮這個理念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由於時代不同了,已經不是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了。那這個理念在新時代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今天就來聊聊。

    第一部分

    對社會安穩的一種提現 但隨之而來的是階級的固化和資源的壟斷。

    第二部分

    對自己,在如此呵護之下,只要我們懂得克己 活到百八十歲是沒有問題的。餓不著,凍不著,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個性的消解和人生的單調。所以克不克己,如何克己,取決於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

  • 9 # 言者青青

    對“克己復禮”的理解由來已久。基本分為兩大觀點:一是孔子講的“克己復禮”的“復禮”是 “恢復周禮”;一是“克己復禮”屬於修身養性的道德倫理的範疇,應從“修身之學”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這兩大觀點所解釋的“克己復禮”,對今天仍有現實的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理解“克己復禮”在今下的意義,我們先從“恢復周禮”和“修身之學”說起。

    “克己復禮為仁”。

    一、“恢復周禮”。

    “恢復周禮”,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認識“克己復禮”的。“克己復禮”這句話是孔子春秋戰國時期,到許多國家遊說時說的。在孔子《論語》中能見到這句話。

    當時孔子看到天下大亂很著急,認為這樣不剋制自己,繼續下去,國家會走向混亂與崩潰,因此,他提出了“克己復禮”。孔子所提的這個“禮”,指的是周朝的“周禮”即典章制度。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大家剋制自己的行為,恢復“周禮”,以符合或有利於“周禮”。這是歷史事實,是“克己復禮”的時代背景。

    孔子為什麼要提出“克己復禮?”因為,在他心目中周朝的典章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只有“恢復周禮”,國家才能太平,不至於出現戰亂不堪的局面。

    “克己復禮”在《論語》中完整的句子是:“克己復禮為仁”。對這個“仁”如何理解?這是關鍵。應該說這是孔子對當時社會的獨特見解,這裡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制度對於社會,對於人類或人們的福祉,有著非常重要的根本的作用;二是剋制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行為有利於好的制度的“恢復”或重新建立。這就是“為仁”即仁義,這才是孔子“克己復禮為仁”,“恢復周禮”的“為仁”,維護統治階級禮制與鞏固其地位的真實思想與目的。

    修身養性。

    二、“修身之學”說。

    “修身之學”是站在修心養性的倫理道德角度上去認識的“克己復禮”。這一說有望文生義之嫌,拿著孔子《論語》中的原話“克己復禮為仁”的“為仁”的“仁”字來說事。

    “修身之學”脫離了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歷史背景,用一個“仁”字來講“為仁”。說“克己復禮”是一種修行,與孔子那個年代沒關係。“克己復禮”的核心是講“為仁”的“仁”,講仁義道德。衝著這個角度去理解與解釋也無可厚非。

    “修身之學”的立意出發點還是好的。人要學著剋制自己,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修養,接人待物要有禮數,不能亂來,用以剋制自己身上的劣跡,做對社會對他人有情有義的仁義之事。用這種“修身之學”去做事處世,對自己也是很有好處的,起碼心中坦然,沒做對不起社會和他人的事,也就是說沒做虧心事,反而弘揚了知書達禮傳統文化,仁義道德的奉獻精神。

    三、“克己復禮”在今天的意義。

    “克己復禮”這句話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政治上的警示;二是道德品質修養的提示。

    “克己復禮”有歷史時代的政治背景,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政治。這是根據當時說出這句話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那麼,這句話放在今天,在政治上仍然適應。這句話在警示人們,在政治上一定不能走回頭路,不能再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去了。

    現在舉國上下,在弘揚傳統文化,其中就有“仁”之思想。大家團結一心奔小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禮。

    “克己復禮”是為人處世,要講道德,學會剋制自己,不能有浮躁心理,不講禮節,淡薄人情,相互攀比,自我膨脹,而是要腳踏實地加強道德修養,做好自己的工作,生活環境再怎麼變化,也要用“克己復禮”的“修身之學”去淨化自己的靈魂。

    無論對“克己復禮”是“恢復周禮”說還是“修身之學”說,都能顯示出“克己復禮”在今天社會和人們生活中的實際意義。

    總之,“克己復禮”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克己復禮”能提醒人們在政治上時刻堅持不走回頭路;在生活上剋制自己,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堅持文明禮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傳統文化。

  • 10 # 與你奇思妙想

    克己復禮,在今下還有意義嗎?是什麼?你應當克己復禮,我可以肆意妄為,雙重標準你不可選,我隨便選。這就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 11 # 火夫

    “克己復禮為仁”。禮即是周禮。表現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節就是對待他人的禮儀,態度,規矩。包括動作,語言,儀表等方面。

    孔子弟子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是一種普遍的愛。即是博愛。強調愛人必有愛自己的父母開始。

    《中庸》引孔子的話“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親親,就是指愛父母。這種愛由家庭延伸到社會。達到“博施於民能濟眾”的普遍的愛。由禮及仁,一直推廣到愛天地萬物。

    仲弓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笑,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達“仁”者與他人關係必融洽和諧。對於他人有強烈的愛的情感,並願望付諸行動且以關懷和增進他人幸福感。果如此,孫中山先生所追求的天下大同還能久遠嗎?

  • 12 # 和風青竹

    “克己復禮”的“克”,是什麼意思?“克”字在中文或者古中文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剋制”。而另一個意思是“承載”。“剋制”這個意思大家都知道。可是“承載”這個意思就很少用了。具體證據有:易經第四卦,蒙卦九二爻:“納婦吉,子克家”。什麼意思?意思是:“男子需要討了媳婦,才能承載一個家業。”這裡的“子克家”可不能理解成剋制哦。同一個字,意思可是大相徑庭。

    再說“克己復禮”的“己”字。什麼意思呢?“己”字,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己者,中宮也。“中宮”又是什麼意思?在“五行學說”裡,中宮是“戊己中央土”。易經五行說“土”的意思,在人身上是指:人的中部,肚子,胃部等。1899年,清朝王爺,王懿榮,發現更早的商代甲骨文後,經學者解釋“己”字也有捆紮東西的“繩子”的意思。還有學者研究甲骨文、金文(青銅器文字)認為,天干十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史前華夏的十個部落。而“己”只是其中一個部落,是個善於編織繩子的部落,所以甲骨文、金文,用“己”代表一個,善於編織繩子的原始部落。後來延伸用途,泛指人身或身體中部。但是也還有“繩子”的意思。

    再說說“克己復禮”的“復”字。“復”字,在易經裡也專門有一卦,“復”卦。有“一陽來複”的說法,意思是:在每年寒冷的農曆十一月:“復”月,也是每年太陽剛好從南迴歸線,返回北半球的時間。(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雖是還冬天,但已經有一縷陽氣,悄悄開始在大地深處蘊函了,只待過了十二月,二陽為“臨”,再等到農曆正月,就是“三陽開泰”,過春節,陽氣這時候,就執行到大地表面了,萬物開始復甦。所以“復”字就有:回來,回到,恢復,走了還會再回來,以及生生不息,的意思。

    最後說說,“克己復禮”的“禮”字。“禮”字什麼意思?一般的解釋是:禮貌,禮節,禮制。可是孔子的意思可沒那麼簡單。這個“禮”字,在這裡代表的是“周禮”的意思。

    那麼“周禮”又是什麼?又有什麼不同呢?那可說法大了。先說周朝的禮制是個什麼制度?為什麼孔子如此嚮往周禮呢?

    其實這個也不難解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還沒有法律。那靠什麼來維持社會秩序呢?就是靠周朝的“禮制”。那個時候可是把“禮”直接作用於管理國家(分封制的國家),和管理社會,以及處理人際關係。

    有證為例:“畫地為牢”。《封神演義》橋段裡(我說下大概意思):商朝末年,周朝興始。姜子牙的弟子,武吉。只因為在西岐鬧市,呆眼四望。不小心,扁擔上燒材滑落,扁擔翻過肩頭,失手打死一個路人。

    此刻,恰被西岐大夫,散宜生路過。散大夫見人群擁堵,命人喚過武吉,問過緣由,搖頭道:“爾雖無心殺人,其情可憫,但其行實不可恕,老夫判你“殺人償命”。但老夫又有國事加身,不容刻緩。需出城公辦,特令你:畫地為牢,在此等候老夫翌日返回之後,再來辦你。你可領命?”須臾,武吉允諾之後,散大夫頭也不回的帶著手下人辦事去了。留下武吉一人在圓卷內,孤苦等待……

    雖然,這只是一個戲說的神話故事,但,無風不起浪,以小事可知大概,周朝,禮制可見一斑。在那個還沒有,律法,法家的時代,治理國家,靠的就是這種生根於人心深處的“周朝禮制”,井然有序的編排著社會。

    孔子為何如此嚮往“克己復禮”?我想還有一個原因,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那可是在,禮崩樂壞,群雄割據的東周,春秋年代。孔子又怎麼能不向往那個,以周禮,就能治理天下的,西周美好歲月?

    結論:“克己復禮”大概的深層意思就是:一個人要能承載起自己,和希望捆綁,去復興周朝那樣的禮制。靠精神文明來執行社會。同時也能消除暴力和戰爭,實現孔子的真正宏偉願望——求同存異而天下大同。

    “克己復禮”的深層意思已經大體表述完了。至於,在當今社會,還有沒有意義?那可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還請各位看官,告知一二,並能闡述自己的觀點。

  • 13 # 逢春186177958

    克己復禮,賦予今義,仍有意義。克服自己身上不良作風,只貪私利不擇手段的邪惡思想,回到正直、善良,勤勞節儉,取財有道,尊老愛幼,恭兄友弟,同鄉共井同氣連聲等這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上來,這就是今天克己復禮的新理解吧。若這樣理解,不僅適用,還十分有必要,對純正我們的社會風氣還是非常急需的。

  • 14 # 大河與歌

    克己復禮,是對人於仁義道德上的規範。

    字面上的意思也不難理解,剋制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從禮儀之規,進入到“仁”的境界。而這裡所說的“禮”,是周朝時期所奉行的禮。

    那麼對於這種禮,對當下時代的關照,和個人的價值選擇,是否還有必要嗎?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了解禮的興起與作用

    克己復禮出自於《論語·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裡孔子明確告訴了顏淵,要想做個仁義上的人,就得自己付出行動;又特別說到,要是全天下每個人都這樣,那麼天下便以仁為統。

    孔子表明了這個“禮”的含義:不禮貌的東西就不看、不聽、不說。換句話說,該瞭解的就瞭解,不該知道的就不要去知道,言語上要講規矩。

    這麼來看,此禮的法數對當今社會,及當今人群依然能產生效用,但不完全合乎當下時宜。

    但是否該推行和主張,尚值得考慮

    克己復禮對個人的行為規範有相當大的好處,一個人是否禮貌,有風度,也需要文化上的薰陶。

    但是也要知道,復興“禮”的規範,是否每個人都應參與效仿,這是一個值得頗需探討的事,要從中考慮到它的價值和意義是否會阻礙一個人個性、興趣的成長。

    即使禮數丟不得,但是也要講究一個度,和適當的原則,並且需要與當下的多元化文化相融合,從而展開“禮”的教育和引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一輛商務車,邁特威、賓士V級、GL8頂配,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