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星河

    萬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年),明朝任命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調集軍隊,籌措兵餉,準備進軍赫圖阿拉,消滅努爾哈赤。經過數月的籌劃,萬曆四十七年二月,經略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會師赫圖阿拉。北路由總兵馬林率領,從開原出,經三岔口,過尚間崖,進攻蘇子河;西路由總兵杜松統領,出撫順關向西,直驅赫圖阿拉;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統帥。出清河,過雅鶻關,直攻赫圖阿拉;東路由總兵劉鋌指揮,出寬甸,從東面搗後。明兵四路計9 萬餘眾,號稱47萬。

      面對明軍四路圍攻,努爾哈赤採取了李永芳的“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集中八旗兵力,打殲滅戰。首先,以八旗精銳迎擊欲立首功的明軍主力杜松部。三月初一日,雙方對峙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山)。努爾哈赤利用杜松派兵襲擊界凡之時,猛攻薩爾滸明軍,明兵潰敗,勇而無謀、剛愎自用的杜松戰死。接著,努爾哈赤將兵北至尚間崖,擊敗馬林部,馬林逃往開原,葉赫兵倉惶撤退。這時,努爾哈赤回師南下,誘敵深入,在阿布達裡崗,圍殲劉鋌東路軍,劉鋌陣亡,姜功烈所部北韓兵投降。楊鎬聞知三路軍慘敗,急令南路軍李如柏撤回。努爾哈赤用了5 天時間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明軍文武將吏死者310 多人,士兵身亡者45800 餘人,亡失馬駝甲仗無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此役是關係到後金與明興亡的關鍵一仗。當年六月,後金打下開原。七月,攻佔鐵嶺。從此,努爾哈赤由防禦轉入進攻,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開始全面崩潰。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率步騎二萬徵明,以“七大恨”作為伐明的檄文,分兵兩路嚮明軍發動進攻。努爾哈赤親率右翼四旗(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攻打撫順,明軍守將李永芳舉城投降,同時還命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攻佔東州、馬根單等地。明朝遼東巡撫李維翰急遣總兵張承蔭率明兵一萬去鎮壓,遭後金兵伏擊,全軍敗沒。7月,努爾哈赤又率八旗兵進入雅鶻關,圍攻清河城,明將鄒儲賢固守抵抗,結果城破被殺,接著後金又戰領一堵牆、鹼場二城。努爾哈赤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不但使“全遼震動”,而且北京也“舉朝震駭”,就連飽食終日、萬事不理的神宗皇帝也深感“遼左覆軍隕將,虜勢益張,邊事十分危急”。

      明朝為了安定遼東,早日把後金勢力鎮壓下去,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後金的戰爭。然而,由於明末政治腐敗,駐守遼東的明軍業已腐朽不堪,名義上雖有八萬多人,實則能作戰的不過一萬多人,而且兵備鬆弛,士氣頹靡,“累年以來,不修兵具,朽戟鈍戈,緩急不足為用,金鼓幾於絕響,偶令之截殺,股慄腕戰,面孔殊無生色”,這樣的軍隊實在不堪一擊。所以明朝政府只好“以傾國之兵,雲集遼瀋,又招合北韓、葉赫”,可是,從全國各地徵調的軍隊也和遼東明兵一樣腐朽,許多人“伏地哀號”,不願出關”,不少將領“哭而求調”。由此可見,明朝出師並無取勝的把握,只是打一場孤注一擲的冒險戰爭。

      明朝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以杜松、李如柏、劉綎等為副,調兵籌餉,經過九個多月的準備,到了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的四月,赴遼的明軍都先後到達,再加上脅迫徵調的一萬三千名北韓兵,總共有十萬餘人,號稱四十七萬大軍。楊鎬與諸將議定,分四路進攻後金,總兵劉綎率軍出寬甸由東;總兵馬林率軍出三岔口由北;杜松率軍出撫順關由西;李如柏率軍出鴉鶻關由南,其中以西路杜松為主力,皆直指赫圖阿拉。此外,王紹勳總管各路糧草,楊鎬坐鎮瀋陽。明廷被自己虛張的聲勢所欺騙,洋洋得意地認為“數路齊搗,旬日畢事耳”。

      努爾哈赤掌握了明軍的戰略部署和行動計劃,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明軍是採用分兵合擊,聲東擊西的戰術。努爾哈赤說:“明使我先見南路有兵者,誘我兵而南也,其由撫順所西來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戰,破此則他路兵不足患矣”。因此,只派五百人抵禦和阻滯南路的劉綎軍,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來,打擊從西而來的杜松的明軍主力,所謂“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這一部署是正確的,因為從兵力上看明軍有十萬多人,而後金只有六萬人,處於劣勢。但明軍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劉綎、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險,行軍困難,一時不易到達,只有杜松一路出撫順,渡渾河,沿蘇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兩日就可到達赫圖阿拉。努爾哈赤以六萬人對付杜松的三萬人,才能夠在戰役上穩佔優勢,取得主動權。於是他親自統率八旗大軍迅速開赴西線,阻擊明軍。兩軍在薩爾滸一帶相遇,揭開了著名的薩爾滸戰鬥的序幕。綜上所述,原因就是楊鎬這個鐵憨憨把野豬皮當作青銅五,事先告訴對方自己出兵時間,心理戰沒打贏,還讓努爾哈赤分析出明軍主力方向,本土作戰哨探又開了全圖外掛,杜松輕敵冒進,一家人整整齊齊送了個大禮包。

  • 2 # 詩竹意夢

    明軍薩爾滸之戰的大敗直接導致了明軍從戰略進攻轉為防守,再也沒有能力主動進攻努爾哈赤的後金軍(清的前身),而後金直接由戰略防禦掌握到主動權,奪得了明朝關外的重要軍事重鎮!進可攻退可守!因此此次戰役對雙方都是影響極大的!但是號稱47萬的大明軍怎麼會敗的一塌糊塗呢?(當然人數有點水分,這個在古代作為朝廷正義的一方是常用手段及口號,目的是氣勢上壓垮反叛勢力),為什麼在未開打前努爾哈赤就能摸清明軍的位置呢?我觀看明史,結合一些史記,我個人認為這裡邊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楊鎬,《薩爾滸之戰明軍的總指揮》,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為什麼這樣評論他,咱們先來了解下楊鎬這個人,萬曆二十五年(1597)任右僉都御史,萬曆二十四年(1596), 日本侵略北韓,次年(1597)奉命經略援朝軍務。二十六年,明軍在 蔚山大敗,敗而不報,又謊報軍功,被罷職,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哥們最起碼人品不咋滴,打了敗仗不報還要謊報軍功。但是皇帝並沒有殺他,只是罷職了事,說明人家朝廷裡有人呀,並且這哥們做事讓人摸不著頭腦,兵法雲:兵貴神速。出其不意!這混蛋玩意進兵時竟然大搖大擺,並且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給努爾哈赤下戰書,說我分四路大軍,分別從哪進攻你,你給我等著之類的狠話,開始努爾哈赤還以為是詭計,後來派出去的探子打聽訊息是一樣的(他大搖大擺進軍,探子肯定能打探到)。再者他把跟他有私人恩怨的劉鋌派往東路,孤軍深入。四路軍企圖“分進合擊”,但由於杜松輕敵,在薩爾滸(今 遼寧撫順東渾 河南)遇伏,全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鋌戰死在阿布達裡崗,李如柏倉皇撤退,自相踐踏。兩者直接導致薩爾滸大敗,明軍損失四萬多人,北韓軍全部 投降!努爾哈赤遇到這樣的對手,想不知道對方底都難,那麼確定明軍位置就更容易了。

  • 3 # 文史衙門

    讓我們回到當時的薩爾滸戰役,用地圖說話,站在努爾哈赤的角度來制定一下作戰計劃,看看他是如何知道明軍的位置:

    首先,來介紹一下“薩爾滸之戰”:

    1619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這一戰明軍大敗,但是在這一戰中努爾哈赤是如何準確判定明軍行軍位置的值得我們深入剖析一下。

    圖解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如何準確預判:

    這是一張明朝的薩爾滸之戰地圖:

    明朝制定戰略:四路大軍從遼陽出發,商定二十四日同時行動,計劃在三月二日在二道關口會合。

    西路軍:二月二十八日,杜松率兵三萬,由瀋陽渾河進軍。

    南路軍:三月一日,李如柏領兵二萬,出清河鴉鶻關口。

    北路軍:二月二十八日,馬林率兵二萬,出三岔口。

    東路軍:二月二十五日,劉綎領兵二萬,合北韓兵萬人,出寬甸。

    我們從地圖可以看出:四路大軍的出發點均為重要的關口、邊城,且他們行軍的路線也大部分按照河谷出發,明軍進山剿滅努爾哈赤所帶裝備繁多,且周圍多河流山體,為了行軍速度,只得透過四個河谷進發。

    但是,僅僅知道這些還不夠,因為不知道哪一路為明軍主力,知道這些也只是被迫捱打,所以努爾哈赤制訂了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一擊潰的戰略部署,集中6萬兵力去迎敵。

    這就帶來了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明軍能否按時會合?如果按時會合,那麼合圍之勢形成,努爾哈赤也是不攻自敗,但是如果沒有準時會合,那麼就會被逐個擊潰。

    明軍四路大軍並沒有按時會合

    1.西路軍和北路軍

    三月二日, 西路軍被全殲的時候,北路馬林軍在距薩爾滸約 40 裡的尚間崖。二者距離很遠,努爾哈赤在滅了西路軍以後北上滅了北路軍。

    2.東路軍

    此時的東路軍因為“道獨險遠,重岡疊嶺,馬不得成列。”且“雪晴風起,寒冽殊甚。”被耽擱在路上。三月四日,他們才行進到距赫圖阿拉約 50 裡的阿布達裡岡。他們在這裡遭到後金軍伏擊全軍覆沒。北韓一萬援軍投降。

    3.南路軍

    三月六日,南路李如柏軍更是沒有與後金軍正面交鋒即撤出戰場。

    直到戰爭結束,明軍沒有任何兩隻軍隊成功會合。

    努爾哈赤是如何準確判斷明軍四路大軍哪一路先來?

    上文中,我們分析到,明軍的路線由於地形的限制,他們只能夠透過固定的四條路線進攻,努爾哈赤首先排除的是明軍11萬大軍從一條線路進攻,因為東北地區寒冷多雪,雖然已經三月,但仍是多風雪天氣不便行軍,而且河谷地區是很難令數十萬大軍同行。另外加上自己得到的情報共同分析得到的結果。

    下面,努爾哈赤需要判斷的就是如何知道哪一路大軍先到:

    準確的分析和準確的情報:

    準確分析:

    明軍的行蹤早就有哨探提前通報,他分析東路險阻難行,進軍速度不會很快,而且近期風雪較大,於是他斷定明軍西路大軍先到,他集中八旗兵向西進發,迎擊西路大軍。

    他根據各路的兵力、道路遠近和險阻情況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三月初一早晨,努爾哈赤同時得到了東西兩路都有敵軍,但是他斷定東路一定是疑兵。他分析道:

    其由撫順西來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戰,破此路則他路不足患矣。

    準確情報:

    知己知彼,掌握主動。“不但遼左事機盡為窺瞰,而長安邸報亦用厚資抄往。”瞭解情報及時、準確。他能夠透過情報和地理位置瞭解到明軍分路合擊的戰略部署。

    綜上所述,努爾哈赤透過自身的軍事才能準確分析地理位置、戰場形式和靈通的情報,準確判斷了明軍的位置,從而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當然明軍的錯誤指揮也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

  • 4 # 談兵論戰

    薩爾滸之戰,發生於公元1619年2、3月間,是明朝與後金之間的一場戰略決戰,結果是後金全勝、明軍大敗,鐵嶺和開原隨之失守。個人認為,多方獲取情報、仔細甄別判斷、誘敵深入戰術的運用、作戰地區特殊的地形條件以及明軍將領的輕敵自大等,是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能確定明軍位置的主要原因。

    1.廣佈間諜、哨探,獲取明軍情報

    《孫子兵法·用間篇》載:“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努爾哈赤是用間諜的高手,歷史上說其“自賊發難,專用間諜,潛伏內應,以故攻不事臨衝,戰不必血刃”,他打仗之前非常重視偵查敵情,也建立過專門的間諜組織。在公元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明朝的軍隊還沒有出動,就已經洩露了蹤跡和出兵時間,努爾哈赤龐大的間諜網發揮了重要作用。時任明朝山西道御史的馮嘉會在戰後上的一道摺子中指出,明軍的軍事行動基本上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奴酋們太過狡猾,遼左的軍機事宜盡數掌握,發往長安的邸報,也被他們用重金買到,他們的奸細到處都是、無孔不入,明軍傳遞個情報真是難上加難。此外,努爾哈赤還派出多路偵察兵,刺探明軍的動向,這些無疑都讓他做到了“知彼”。

    2.努爾哈赤對真假情報的甄別判斷

    在那個年代,情報的獲取主要還是以人為主,間諜網和哨探們獲取的情報數量較多,加之敵軍中必然也有出眾的謀略高手,知道隱真示假的道理。因此,努爾哈赤得到的情報資訊,必然是有真有假,這就要考驗他對真假情報的研判能力了。努爾哈赤在獲取了明軍的戰役部署和行軍計劃以後,深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情報資訊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需要準確而快速地甄別判斷。他先是從敵我雙方作戰企圖、兵力對比等諸方面,認真地進行了戰前分析,認為明軍想故意讓他們認為,南路有明軍的大部隊,誘導後金向南面進軍,真正的主力應該是從撫順西面來的杜松部,只要打贏了這支部隊,其他幾路便不足為患了。所以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攻打杜松主力。

    3.戰場特殊的地形條件

    薩爾滸戰場可以說是後金的主場了,這裡山谷多、河流多,唯獨就是路不多,特別是能夠允許作戰部隊通行的路更是掰著手指頭都數得過來,加上當時正值寒冬臘月,能夠選擇的路就更少了。努爾哈赤對這裡的地形條件瞭如指掌,有幾條路能夠滿足大軍通行,哪些地方是兵法上的“死地”,他都門清。比如,《遼海丹忠錄》中描述鐵嶺路是“中有夾溝谷,易於埋伏。”《讀史方輿紀要》描寫撫順路是“五嶺特為險峻。“等等。崎嶇險要之地如此眾多,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努爾哈赤對明軍方位和行軍路線的判斷結論。

    4.明軍將領輕敵自大,保密工作沒做好

    明軍的主帥是明朝兵部右侍郎兼遼東經略楊鎬,主要將領包括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遼陽總兵劉鋌,其中杜松率領主力部隊。戰前,楊鎬在給努爾哈赤的戰書中,居然將明軍的戰役計劃等絕密資訊洩露出去,本來以為是故佈疑陣,結果偵查證明除了47萬的兵力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而杜松也來了個輕敵冒進,不注重敵情的蒐集和研判,也不注重做好保密工作,大搖大擺地就鑽進了後金的包圍圈,被人包了餃子。主帥和主力部隊指揮官都如此行事,焉有不敗之理。

    結語:情報工作是影響作戰勝負的關鍵因素。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合理運用了間諜、哨探等手段獲取敵軍情報,結合赫圖阿拉的地形條件和明軍將領輕敵冒進的特點,加以甄別研判,獲知了明軍的地理位置和行軍路線,成為戰役致勝的關鍵決定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的讀書軟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