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刀筆傳神
-
2 # 周扒皮叭歷史
古代的當權者,有很多都想名垂千古,所以也做了一些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在當時看似是在做一件萬古流芳的大事,卻毫無用處的。
然而就有那麼一盤大棋,在中國歷史上基本被各朝代都當做一件大工程,卻沒有多大作用的事情——修築長城。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明朝,經歷了近2000年,中原的各個朝代基本都在修築長城,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秦朝和明朝。
在秦朝看來,修築長城為了抵禦北方的匈奴人,明朝則是為了防止蒙古人反撲,其他一些朝代也都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不惜花費大量人力和財力在修築長城這件事情上。
長城雖然在它修建的這兩千多年中,作用還是有的,只是沒有起到各朝代預計的理想作用,甚至只是一個花費了大價錢的空擺設。
自漢開始,匈奴人就掠奪關內,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唐朝的心腹大患就是突厥人,宋朝更是被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佔領土地不說,還被滅了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北方滿族政權。
修築長城,不僅要徵用大量民夫,花費大筆錢財在購買建築材料上面不說,長城重要的關卡上面還要駐防很多軍隊,這些軍隊每年的開銷都是一大筆白花花的銀子,最後全部都付之東流。
正如清朝軍機大臣張廷玉說的:“萬里長城萬里空,百年英雄百年夢。”
那麼長城無用,什麼才有用呢?我認為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清朝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信仰征服最有用。
清朝統治者推行藏傳佛教在蒙古興起,讓蒙古人大量的去信仰藏傳佛教,這樣一來,在蒙古草原上面的遊牧民族,基本上就以寺廟為中心被固定或者半固定下來,大大減少其流動性和不可預測性,也方便加強對他們進行直接的管理。
而且還要求每個家庭的男子,只能留一人傳宗接代,其餘男丁都要去當喇嘛,這樣一來削減了蒙古族的人口,也間接的削弱了其軍事力量。從此以後,在也沒有北方遊牧民族侵擾中原了!
所以長城堵截的辦法無用,正如大禹治水一樣,堵是不行的,疏通才是根本。
-
3 # 紅森資本侯秋生
........胸懷大志、才疏學淺,導致貌似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其實都是扯了個大淡,這樣的所謂英雄,歷史上還真有。
........由於《三國演義》塑造出的千古英雄姜維姜伯約,九出祁山,用兵如神,甚或最後不惜放棄諸葛亮設定的前出戰略,撤兵棄關,製造合圍陷阱,企圖誘使魏兵深入,從而決戰制勝。
........一盤貌似很大的棋,可惜都是螺螄殼裡的道場。在魏兵的絕對兵力優勢重壓之下,在鍾會、鄧艾的奇兵突襲之下,這盤棋瞬間崩潰。成都被襲,皇帝被捉,姜伯約十萬大軍成了無用之物。
........下大棋,當然要以實力為後盾,要以超絕的智慧為前提,以精密的執行為保證,否則都是然並卵。
-
4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劉義隆(宋武帝)第二次北伐,結果是倉皇北顧
其實綜合看這次北伐,劉義隆也做了很多準備,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劉義隆整頓政治、恢復國力,以圖再舉。其北伐之志也不曾懈怠,待國力稍見恢復後,立即著手進行北伐的準備工作。
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劉義隆派了武陵王劉駿出鎮襄陽,討平群蠻以免後顧;又將南豫州併入豫州。而北方北魏在擊退第一次北伐後繼續對北方用兵,先後滅夏、北涼及北燕,統一北方,與南朝宋對峙。
這時候,南朝宋的將領王玄謨曾屢獻北伐策略,聽得宋文帝很心動,及至此時,宋文帝決心北伐,並得江湛及徐湛之支援,然而沈慶之以上一次北伐失敗,認為王玄謨根本及不上上一次領軍的到彥之及檀道濟,憂回還是會失敗。
但宋文帝不以為然,反認為碻磝及滑臺二戍易得, 得後更可搖動洛陽、虎牢人心,並可待冬季魏國騎兵來攻時將之一網打盡,不聽沈慶之、太子劉劭及蕭思話等的反對聲音,還派江湛及徐湛之詰難一直反對的沈慶之。
元嘉二十七年七月庚午日(公元450年8月5日),宋文帝下詔以青冀二州刺史蕭斌為六萬北伐軍主帥,王玄謨率沈慶之及申坦為前鋒,率水軍入黃河,一併受督於蕭斌;另命臧質及王方回率軍直攻許、洛一帶,徐兗二州刺史劉駿及豫州刺史劉鑠都各率其兵進攻;南北秦梁三州刺史劉秀之率軍進攻關隴,並讓太尉劉義恭出鎮彭城節度各軍。
雍州刺史劉誕亦派了柳元景、薛安都、龐季明,龐法起等人北攻關中,出兵弘農。而北魏眾臣聽聞宋軍北伐,曾請太武帝派兵救援黃河兩岸的穀物及棉花,但太武帝以未是時候為由拒絕,說要待冬天才作反擊。
東線宋軍兵向青州,王玄謨攻碻磝而崔猛攻樂安,魏濟州刺史王買得及青州刺史張淮之都棄州出逃,蕭斌及沈慶之留守碻磝,讓王玄謨進攻滑臺。王玄謨初圍城時有人建議用點火的箭矢燒掉城中茅屋,但王玄謨怕這會損耗城破後獲得的物資而不做,不久城中人民就將茅屋都全部撤去了。
群眾送來物資,但王玄謨都不分配給全軍,而只供給親兵,大失人心。眾將知魏國援軍快到了,就請王玄謨發車為營對抗騎兵,但玄謨不肯,連月無法攻下滑臺加上魏軍將至,令宋軍士氣低落。
而原先由王玄謨所派至滑臺西南一百二十里外石濟,率數百舸為前鋒的垣護之聽聞魏軍將至,快馬送書請王玄謨不計傷亡也要攻下滑臺,以作為防禦魏國援軍的據點,但王玄謨又不許。
十月,太武帝在渡河前先派陸真與數人偷偷穿過宋軍包圍圈入滑臺城,安撫堅持了數月的守城軍民,接著就率六十萬大軍渡河,號稱百萬大軍,聲勢浩大,王玄謨根本無法抵抗,下令撤走,但遭魏軍追擊,死了萬多人,軍需品隨處散落,但最終還能逃回碻磝。
十二月庚午日(451年2月1日),太武帝率軍進至瓜步,毀壞平民屋廬,又下令收割蘆葦造筏,聲言要渡江。建康城內人心惶惶,宋廷命丹楊郡內所有男丁都要入伍,王公以下子弟皆須服役,命劉遵考等分兵守住要津,於湖至蔡洲之間都有船艦巡弋,採石至暨陽沿江都有船艦及營壘,更派太子劉劭出鎮石頭城,總掌水軍,嚴陣以待。
宋文帝更多次登上石頭城及莫府山察看江北魏軍動態,一次登上石頭城時更面有帶憂色的說:“如果檀道濟還在,胡馬怎能到這裡呀!”當時宋文帝還懸賞求太武帝及魏將相大臣的人頭,又招募人在空村中放置毒酒圖毒害搶掠物資的魏軍,但卻失敗。
太武帝在瓜步只飲駱駝背來的食水,不飲南方的水,又送駱駝名馬給宋文帝,請求和親,對宋文帝命田奇送去的食品都不作懷疑直接取食,又請嫁女給劉駿。不過最終和親都沒有成事。
魏軍走到彭城時劉義恭不敢攻擊,待魏軍遠去後才收到宋文帝追擊的命令,遂派檀和之進軍蕭城,不過魏軍已經得悉,將自廣陵擄掠獲的數萬人口盡數殺害後趕快撤退。另一直留守碻磝的王玄謨被劉義恭召還,卻為魏軍所敗,碻磝亦復歸魏。魏軍經過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州境時都大有殺戮,不過魏軍兵馬死傷亦過半,終於二月戊寅日(451年4月10日)北渡黃河。北伐結束。
北魏撤軍時對六州造成巨大破壞,《資治通鑑》言魏軍於當地“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又說:“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北伐之後,宋文帝對這次草率的北伐行動十分後悔,他曾寫了一首詩,中間有一句說“北顧涕交流”,就是說,眼望著北方,想著自己北伐中原的那個理想是徹底地沒戲了,所以不由得眼淚嘩嘩的。
-
5 # 鐵劍齋
先解題,“當時看起來在下很大一盤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的事”,我覺得原因有二。
其一,佈局和對弈的人是高手,但是因為大環境變化,棋盤沒了,棋局被迫中止,再好的能耐也不得施展。這就好像一個人上山學武十八年,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鏜棍槊棒鞭鐧錘抓柺子流星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但是下山一看,人間武器改成機關槍了。
其二,佈局只是為了個“局”,大張旗鼓搖旗吶喊是為了救一個人或取一個小地方,因此局裡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是群眾演員和無關情節。我要回答的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事情發生在公元前255年,戰國爭霸,故事發生在秦國昭襄王時代。
故事的主角之一,秦國國相范雎。范雎一生前抑後揚,受盡屈辱後成了秦國的“應侯”,權傾天下,私仇也報了(他的故事也很精彩,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尋)。但到了這一年,應侯越來越感覺到不安全。畢竟伴君如伴虎,朝臣的安危,只在君王的一喜一怒之間。
先是范雎推薦給秦王的鄭安平投降趙國,接著這一年河東郡守王稽也因通敵而被斬棄市。昭襄王長吁短嘆,為國事煩憂,但是范雎看到的卻是自身的“無用”。
正在這事,故事主角之二,蔡澤,登場了。
蔡澤是燕華人,在沒有網路的年代,不知道他是怎麼聽說了范雎的情況,“西入秦”。先讓人在范雎面前替自己“捧哏”,“天下雄辯之士”,這樣的人要是見了秦王,您的相國之位指定沒了。
范雎很生氣,把這人叫來給我看看——要不然怎麼說好奇心不僅害死貓呢。見面後,蔡澤十分傲慢,這是戰國辯士們通用的伎倆,但屢試不爽,范雎說你說說吧,有什麼本事。
蔡澤長嘆一口氣,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君何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君獨不見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 ,何足願與?”由今及古,商鞅,吳起,羊種,都是沒有得到下場的人,在他們死之前,不僅是流量明星,更是實力派。
范雎這裡嘴還硬,這三個人,“義之至也,忠也盡也”,這是君子,殺身成仁,死得其所。
蔡澤又說了,但是一個人立功,總是想著全身而退吧。“身名俱全者,上也”,其它都是下下之選。您是願意像他們這樣呢,還是像閎夭(與散宜生共同輔佐周文王的人)、周公這樣呢?
再說了,您的功勞能跟商鞅他們比嗎?不能。您的國君在用人上比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又如何呢?
需要補充一點的是,不同的史書記載在蔡澤舉的例子上略有不同,但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於是,沒多久范雎就和秦王說自己年老多病,並推薦蔡澤,蔡澤順利當上了國相。
然後呢?沒了。沒了?
是啊,這就是問題中所說“當時看起來在下很大一盤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用的事”。讀這一段的時候,還一直以為蔡澤會有新的治國方針、大顯身手。但真的沒了,這人只是在歷史上曇花一現,勸退了范雎,自己當了幾個月國相,也走了。
當然,蔡澤又在秦國住了很多年,活到了秦始皇時代,還曾秦後者之命出使過秦國。但是對於一個一出場就從辯士躍升為國相的人,後面這些事,都可以抹去了。
范雎呢?雖然功成身退,但是這已經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並沒有能享受多久退休後的高幹待遇。所以蔡澤這一“善舉”,勉強算得上“善終”吧。
故事講完了,其實仔細想想,蔡澤應該也是想做一番事,但是知易行難。毫無從政經驗當上國相,很快就會面臨各種問題。爆得大名,自然也會有惡語中傷,這些事,他都應付不了,於是自己也三十六計走為上了。
中國歷史綿遠流長,“有趣”的事情恆河沙數,希望各位看官繼續分享,並批評指正。
-
6 # 漁經獵史小仙女
歷史上這樣的事情應該有不少,看起來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實際上沒什麼用。舉例子說,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就是如此一著廢棋。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開始了繼承劉備遺志的偉大事業,但是他在執政時期制訂的北伐戰爭,六出祁山卻是一著很大的敗筆。
諸葛亮被後人稱為智慧星,而他制訂的六出祁山的戰略卻是一著下的棋很大,但最終沒有用,並且成為蜀漢過早衰落的重要原因。
六出祁山的北伐戰爭,最早開始於公元228年,結束於建興十二年(234),歷時6年有餘,不可謂時間不久。孫子兵法有云,兵貴勝而不貴久,象諸葛亮這樣大規模的向北用兵,持續時間如此之長,從時間上來說就是非常錯誤的。
蜀漢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在劉備沒有入川前,蜀華人口約二三百萬,等到蜀國滅亡時人口不足一百萬,可以說民生凋敝。魏軍進入蜀國看到的景象是百姓衣不遮體,一般老百姓都以草根為食,可見在諸葛亮一代及後選接班人的治理下,蜀漢到了什麼程度。
諸葛亮的北伐是自己的主觀想象,要完成先主的遺願,從四川走出去回到中原,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考慮實際。實際是弱小的蜀國以主動進攻的方式侵略強大的魏國,這一戰略目的本身就有大問題,至於魏國只是在西北的祁山一帶佈置部份精兵就讓蜀國的北伐一次又一次的鎩羽而歸。
北伐的軍事實力不足,在諸葛亮朝廷北伐前曾經進行過南征,主要是消滅東南亞一帶的蠻族,大量北方精銳勇士因水土不服病死於南方亞熱帶叢林裡,已經導致了戰爭力量的銳減,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知道反省與修整,再一次勞師以遠進行北伐,不敗都沒有天理。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劉備討伐東吳的夷陵之戰,也是不應當的,不僅沒能滅吳,反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整個家底敗光了,使蜀漢從此走下坡路,一蹶不振。首先是討伐的時間不對,正逢盛夏,天氣炎熱,士兵行軍就熱得張口氣喘,談何廝殺,若選擇在來年春天也是可以的,為何偏在夏季,這一步絕對走錯了。為了乘涼,選擇山林宿營,正好給陸遜放火燒山提供了可乘之機,敗得太慘了。劉備得到益州,可以說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候,來之不易,理當珍惜。荊州之地,沃野千里,軍糧之源,東吳為何不爭?此時應當雙方協商,妥善解決,把精力放在聯吳抗曹上,這樣關羽有可能不被呂蒙所殺。劉備為了報殺兄弟之仇,兌現結義時的諾言,執意伐吳,損人不利己,這教訓使他遺恨而死,可悲可悲啊!
-
8 # 雄觀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漢代王莽的復古運動。
漢代儒學鼎盛,王莽雖然出身當時聲勢日隆的外戚王氏家族,但是由於父兄早逝,王莽在家族中勢單力薄。王莽勤修儒學,並身體力行,孝敬母親和寡嫂,得到了多人的好評,於是扶搖直上,最終代漢建新。
建立新朝後,王莽按照儒家理想,推行了一系列的復古改革,包括幣制改革,官員名稱改革,改變地名,推行王田,改革稅制等一系列的操作,貌似是在下一盤大棋。
但是王莽也犯了儒家的通病,有些迂腐,一味的照搬儒家經典,不懂變通,好多改革不合時宜,並且朝令夕改,百姓無所適從,最終天下大亂。王莽的改制就是一通瞎折騰,貌似下一盤大棋,實際沒什麼用,斷送了自己的聲望,也沒有挽救天下蒼生,終成笑柄。
-
9 # 金棠文化
公元611年,“知世郎”王薄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猶如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前奏曲。這一年,隋煬帝欲征討高句麗,徵調大批工匠日夜造船,許多人在水中泡得時間過長,導致腿上生蛆,十分之三以上的民工因此死去。同時,煬帝還集結天下百萬軍隊於涿郡,加上民工共五百餘萬人,使通往遼東路上的軍民絡繹不絕、屍骸枕籍。從612年至614年隋煬帝共發動三次徵高句麗的戰爭,均失敗而歸。其中第一次出征傷亡慘重、遺骨遍地,高麗人就此將隋軍的屍骨堆壘做了城牆。
隋煬帝徵高句麗之舉,惹得天下民怨沸騰,百姓紛紛揭罕而起,最終釀成隋未大起義,敲響了隋朝滅亡的喪鐘。
回覆列表
歷史上每個政權幹一件事都有其根本性的目的,很少無的放矢。
漢武帝劉徹把歸漢的匈奴遷入中原腹地,原本他的用意是想把他們融入到漢民族中去,被漢文化同化掉,用意雖好,但實際上卻為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