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泊圖泊途
-
2 # 伊登100104231
舜不論動機何在 但最終傳位於禹 己證明其偉大
上古先賢 唯才是舉 創造燦爛的華夏文明 值得我們所有的華人敬仰 貶低其 實為譁眾取寵 只證明了自身的陰暗 可恥
-
3 # 南朝居士
你要想聽童話故事,那就是他們都是偉人,堯舜禪讓嘛!所以為人做事從不考慮個人利益得失,只考慮國家和人民。
但你想聽分析的,就不要罵我,因為很多東西撕開來看就殘酷的。
舜為什麼殺鯀?權力鬥爭使然。
堯舜禹所處的時代,是原始部落聯盟,就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的部落,看看遼金元清就知道了,與其說他們是部落推舉的聯盟首領,不如說他所在部落強大,征服了不聽話的部落,其他部落自然臣服了,但這些臣服的部落類似於股東,而不是打工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也就成了後世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國,所以,諸侯國也是他們被迫分封的,因為你分不分封,他們都是諸侯,
這些部落首領在聯盟首領(堯舜禹)的“朝廷”裡,都是高官,“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皋陶為理官,益掌驅禽。”
這裡出現的人,基本都是各個大部落的首領,在朝廷分享權力,禹的父親鯀就是這樣的人,
這裡每個人,都有能力威脅到聯盟首領的權力,鯀明顯威脅到了舜的權力,於是找個理由殺死了鯀,但你可以殺了他的人,但無法解決他這個部落的地位和權力,禹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和權力,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後來,治水有功,權勢越來越大,最後,舜不得不“禪讓”給禹,然後被囚禁,就如同他當初囚禁堯一樣。
《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
《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
4 # 蜀北一
個人覺得不是趕盡殺絕吧,禹的父親被殺,那是因為他治水不利,面對大洪水他採用的是圍堵的方式進行治水,而長時間以後,水患也沒有得到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鯀是雖有苦勞但卻沒有功勞的,因此可能為了堵天下人之口吧,舜帝也迫不得已殺掉他,而大禹治水的本領超過其父親,他採用的是疏浚的方式,開蕖引導洪水進入海洋,因此才治水成功。
而之後,舜帝也罷首領之位禪讓給大禹。
因此個人覺得,不是要趕盡殺絕吧。
-
5 # 大秦鐵鷹劍士
不是,只是依法殺人罷了。
舜帝時,天下洪水滔天,民眾皆從平原地區躲藏到高山之中,當此之時不治水天下百姓必亡。人們推薦鯀來治水,希望他能把水患平定。鯀向上天祈禱,於是上帝給了鯀一種土,名叫息壤,這種土見水就漲,水漲多高,土就漲多高。
鯀用這種土來治水,水是堵住了,但是水越漲越高,都漲到山上了,老百姓連躲的地方也沒有了。淹死了不少百姓,治水失敗。鯀作為治水總指揮,治水失敗,淹死了不少人,依法被斬首。可見鯀是因為治水無方,依法治罪的,並不是舜帝因私仇殺的。
鯀雖然死了,但是水不能不治。於是鯀的兒子禹作為治水名家的後代,自告奮勇來治水。禹總結父親失敗的經驗與教訓,不再使用息壤,而是採用疏通的辦法來把洪水引至大海。禹帶領天下各族共同治水,以去水為法,紀律嚴明,經過十多年的疏通,洪水被導至大海,水患被治住了。
因為禹治水有功,舜帝把帝位傳給了禹。可見舜帝也是一個以天下為公的人,並非題主說的趕盡殺絕。另外秦人的先祖大費也因和禹共同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贏。
-
6 # 師說歷史
一、首先來看看鯀是如何被任命治水的?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在討論繼承人話題的時候,堯插了一個小話題:誰能夠治理洪水災害?經大臣推薦,雖然不滿意,但抱著試一下的態度任命了鯀。看似好像沒有關聯,好像是突然想起來這件事,但實際則是設定了一個潛在的選擇標準,想要繼承大統的大臣需要能夠具備治理水患的能力,基本上斷絕了大臣們的想法。
二、鯀治水不利被舜流放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1、鯀治水無功,百姓有怨言。原本就是大臣們一致推薦,堯一早就知道他不能勝任,四嶽和嶽請求試一下,不行了再撤掉,堯於是答應了,鯀自己也沒主動請命,也沒有其他大臣可以勝任,沒辦法才趕鴨子上架的,沒有成果就懲罰,好像有些陷害的意味。堯也有用人不當的罪過呢?其他大臣,尤其是四嶽和嶽也要承擔一個舉薦不當的罪過呢?但並沒有懲罰這幾個人,只是讓鯀背了黑鍋,平息老百姓的怨氣,堵住老百姓的嘴。
補充一個小故事:官渡之戰時,曹操與袁紹對壘,曹操糧草不足,假意詢問糧官的意見,糧官說可以小鬥發放糧食,曹操答應了,士兵很快發現了,開始有了怨言,曹操召糧官入帳,說小鬥發放糧食士兵有意見,要借糧官腦袋平息士兵的怨氣,家人他會照顧好的,糧官覺得好冤,這是你答應過了才這麼執行的,但也無可奈何,糧官被殺,士兵的怨氣平息了。
2、鯀的其他身份:鯀是顓頊的兒子,是堯的堂兄弟,是軒轅氏宗族中相對較賢能的人,很可能是堯的兒子丹朱的支持者。
3、鯀被流放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舜在堯的支援下,清除了國內的政治對手,樹立自己黨羽的眾多事件中的一個。一同出懲罰的還有所謂的“四罪”、“四凶”等。
三、大禹受命平水土
《史記·夏本紀》記載: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1、禹是誰?
(1)家族傳承:黃帝—昌意—顓頊—鯀—文命(禹)。祖父是顓頊帝,父親鯀是堯的大臣,負責治理洪水。
(2)個人素質: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3)職業經歷:在堯的時代就得到舉用,卻一直沒有職務。
2、四嶽為什麼推薦禹?
(1)四嶽是誰?
在《史記》中,只有四嶽的言語,卻沒有四嶽的介紹,所以我們只能根據有限的資料來推測了。四嶽在堯帝時出現,堯在重要人員的選用時經常諮詢四嶽的意見,而四嶽的意見也往往被採納;堯曾經想讓位給四嶽,婉言謝絕了;舜在剛開始代理國政的時候,四嶽和各州州牧是一起接待的;舜在代理國政期間,對重要官員做了重大調整,沒有波及到四嶽,但在後來任命核心官員的時候,也沒有四嶽的身影,但四嶽一直都在天子身邊,舜在重要人員的選用時也諮詢四嶽的意見。在禹治水成功,回到朝廷的時候,沒有了四嶽的身影。
補充一個神話故事:神話傳說中黃帝是雷電之神,長有四張臉,能同時顧及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論什麼地方發生了事情,總逃不過他的眼睛。
綜上所述,四嶽的職位並不高,但是天子的親信,主要負責人才資訊的收集工作,有點類似企業的人資負責人。所以推薦合適的人選是他(們)的應盡的職責。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會打洞。在世襲罔替的時代,家族在專業方面有一定的先天優勢,而且禹能力和品德也都不錯,是合適的人選之一。
(3)在鯀的事情上,可能會有所愧疚,雖然不是他(們)殺的,但因為自己的強力推薦,才讓鯀負責承擔起攻克國家難題的重任,因為不成功,因為政治鬥爭,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但鯀的貢獻還是要承認的,做事還是很勤勉的,只是能力不足導致失敗,他在治水方面總結的經驗還是很有價值的。但死者已矣,只能想辦法在禹身上給予補償,在合適的時間,推薦他繼承父親的職位。
(4)是對舜權力的制衡。
舜在即位為天子之後,任用了22名高管,除了四嶽,有名姓的九人,都是在堯時代就被舉任,但一直沒有職務,可以說都是舜的人。只有四嶽是前朝舊臣。雖然在舜詢問意見的時候,第一個推薦的禹,其他人員還沒有任命,但作為人資負責人,高管的人選大概也都知道。
權力需要制衡,其他大臣都是天子的人,四嶽權力就被架空了,只是一個做事的人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禹跟舜畢竟有殺父之仇,最為堅定的反對者。
3、大禹的應對
(1)鯀是揹著罪名死去的,洗刷恥辱最好的辦法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
(2)但治水太難了,是國家級的難題,沒有把握可以成功,但失敗了,就很可能成為替罪羔羊,被殺用來平民怨,風險太大,寧願不做這官。但不是直接拒絕,而是推卸給其他人,畢竟國家的問題還是要解決的,作為皇室貴族,有這個責任。
(3)把事情推給舜倚重的皋陶、契、后稷。論能力和品德,我都不如他們,而且他們也都是你信任的人,讓他們去做吧。這是個很大的坑,成了都是你們的榮耀,但如果失敗了,你們狗咬狗去吧,跟我沒關係。我要做的只是積蓄力量,等待合適的時機。
(4)官是想做的,事情也是可以做的,只是要爭取政治方面的資源,雖然知道自己沒有談判籌碼,但也要表明一個態度。
4、舜的決策
(1)舜很清楚禹的想法,官是想做的,事情也是可以做的,無非是談條件。鯀因為舜的政治利益而揹負著罪名被殺,不能就這麼算了吧,得給個說法吧?要我做事可以,但你得給個保障吧,萬一失敗了,不能又拿我來做替罪羔羊,平民憤,給個承諾吧?
(2)“女其往視爾事矣”,翻譯過來就是: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非常強硬的一個答覆,也包含了很多內容。知道你想幹嘛,但不要跟我談條件,你沒有資格。
你爹鯀的事,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但不會給他平反。因為那就意味著我錯了,但天子是不會出錯的,而且那會的天子也是堯,我只是代理國政,我不會推翻因為鯀而推翻堯的決定。
用你只是因為你有用,但如果你不肯為我所用,那也就失去了你的價值,現在就把你給辦咯,沒有職位的一個普通人,藉口都不用找的。
別耍小聰明瞭,沒有其他人,這事就你負責了,成了都好,不成了我也好處理,對我不會產生太大的負面影響。
還是想想怎麼把事情做好吧,需要什麼資源了,我儘量配合。
最終是賞還是罰,處置的決策權在我,但我不會給你任何承諾的。
非常強勢的一個答覆,可以說把天子權力的“勢”和馭臣的“術”應用的非常之好。
不由得想起“射活靶”的故事,把俘虜趕到山野中,告訴他們只要跑的夠快,能夠躲避射殺,則可以活命。俘虜像野獸一樣在山野中奔逃,貴族則彎弓搭箭,一個個的射死,有些跑的快的,逃得遠了,貴族騎馬從後面趕上,像射鹿射狐一般,終於一一射死。能存活下來是小機率事件,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全看貴族們當時的心情了。
總結:鯀被流放,更多的是政治鬥爭的結果,治水不利只是藉口。任用鯀的兒子繼續治水,有其可利用的價值,也有政治層面的考慮,但不是趕盡殺絕,天子要殺掉一個只是賢能但沒有職位的貴族,還是很多辦法的。
點評:專制就會產生強權,多數人的利益就沒法得到保障;但多數人的選擇是成為專制的一部分,成為既得利益者之後,屁股決定腦袋,開始支援專制。只有偉大的人,才可以突破怪圈,以專制結束專制。
-
7 # 欣然一笑18483676
以齷蹉度人,則人人皆齷蹉,上面一群可笑小丑,還妄談歷史,史記是真實歷史嗎?舜如果是因為四嶽的制衡為什麼能殺了禹的父親,而為什麼在後面又要去聽四嶽的傳位給禹,這不是前後矛盾嗎?可笑可笑!鯀之死是因為治水不力,你知道當時的水災會死多少人嗎?而且還是因為他用了錯誤的方法導致死的人數擴大,這麼簡單的問題要去用你齷蹉的思想去理解,就像封建王朝皇帝叫你去救災,結果你辦事不力,導致死人很多,結果是什麼,滿門抄斬,何況禹還沒被殺,舜傳位禹估計更多的是愧疚,不然禹的位後,舜會有機會去隱居嗎?用腦子想想,不要什麼事都往齷蹉上想,那個時代沒有那麼多齷蹉,畢竟能過下來就是一切。還有功夫去想些齷蹉事。而且後期進入奴隸制度也證明那個時代,共主還是有他的絕對權力的,不過就是一代而已,變化會有那麼快嗎?估計舜時期就已經開始有絕對的權力了,只是風氣應該還是在顓頊的後裔裡面互相傳位的制度,而到了禹就徹底改變了,也不是什麼禪讓給別人,他們都是一個家族的。只是說不是親兄弟關係罷了。
-
8 # qudahan
中國古代,常由一個家族專門從事一種事情,最明顯的是史家。治水也由一個家族負責。從技術發展的過程來看,沒有水平儀,無法進行進行輸導治水。鯀的代還沒有發明水年儀。只能水來土擋。散土是擋不了水的。盜天上從熄壤堵水。實際上是鯀發明了用蓆子包著土壤來堵水。這個辦法,沿用至今。小水可堵。大水不行,反而造成大量人被淹死了。鯀因此被殺。但它的家族還繼續負責治水。到禹時,發明了水平儀。史記上"大禹治水,左準繩,右規矩。"這就是中國古代發明的水平儀。中國木工掌墨師就是這樣為房屋修建放地基水平。輸導河流只有在無水的條件下,在水平儀的指導下,才能挖出高低合符要求的河道。我認為鯀是禹的先人,不一定是父親。口傳之史事,完全可能有出入。水平儀不是一代人就能發明出來的。
-
9 # 陶陶李
堯舜禹的時代離司馬遷起碼隔了兩千年左右,我就想知道他的這些記載都是怎麼來的,是文字傳承還是口口相傳?連百來年的歷史都不能真實記載傳承下來,何況幾千年的事情。不可能每件事情都事無遺漏的記載傳承下來了,必然有很多失傳了或者不清楚的地方,這些部分那就是撰寫人憑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臆想杜撰出來的,誰知道是不是發生過了這些事呢。即便我們現在的討論也只是基於我們現在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邏輯去討論一個連我們自己都不能完全確認真假的歷史事件。
-
10 # 我是秀才
這個應該不是趕盡殺絕,而是別無選擇。五帝時候的國家應該只是幾個部落的簡單大聯盟,各個部落的首領及時臣子,也是自己部落的頭領。鯀的部落應該是水利技術比較好,所以被推薦去掌管全國的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估計就像我們現在的沙袋去擋水。洪水小的時候,這種方法可行,可一旦大水沖垮了堤壩,就會損失極大。估計是某一年發大水,沒堵住,死了不少人,民憤極大,剛好鯀治水掌握了較大的權力,對上層造成了威脅,就被幹掉了。
但鯀是作為臣子被幹掉的,他的兒子禹作為部落首領的權力沒辦法被剝奪。而且洪水滔天,似乎也沒有其他人能搞得定,也就只能推薦禹繼續治水。
治水是個大工程,需要調集大量的人力和物資,禹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是獲得了各部落的支援。而且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把洪水的危害降低,也獲得了各部落的支援。所以舜最終不得不將權力交給禹。
回覆列表
堯舜時代洪水成災,最早堯是不同意鯀治水的,理由品質惡劣而不是技術。舜殺鯀或許不是因為治水之故而是早就想殺之。
舜典 記錄了四罪,共工,三苗,鯀。而鯀則是禹的父親,是一部落的首領。我們知道當時堯舜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類似於共主。據記載在夏朝鯀的形象是正面的,並非罪無可恕。由此我們似乎可以猜想,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環境下,鯀的部族或許掌握了比較先進的水利技術,並且不太服從堯舜的管制。所以因此被殺,有一說是被流放。
禹為鯀之子,我們可以推測一種可能在當時用禹一是看中他們族的水利技術,無人能代替他,二是如果再次失敗是可以趁機再除掉禹的。這一點可以理解成舜維護其統治的方式。上古時代同現代一樣,存在鬥爭,所以這種說法是可能的。儒家的完美聖賢形象值得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