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奇異世界速遞

    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五子的後裔、蘭卡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的後裔。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 第三代、第四代繼承人(父系:蘭利的埃德蒙系)/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母系: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系) 對蘭卡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玫瑰戰爭”一名並未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薔薇Rosa gallica和約克的白薔薇Rosa ×alba。

    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麗莎白聯姻為結束,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新的威爾士人都鐸王朝的統治。 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為了紀念這次戰爭,英格蘭以玫瑰(這裡玫瑰實為歐洲古老薔薇)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薔薇。

  • 2 # 甲良生日記

    其實就是一場英國內戰:

    先前,法國的“金雀花王朝”統治著英格蘭,後來其兩大家族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為爭奪英國王位而找來的鬥爭,兩大家族同屬於“金雀花王朝”,鬥爭衝突從1455年一直持續到1487年。

    “玫瑰戰爭”一詞是後來因莎士比亞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掉”作為戰爭的開始,後世就將此次戰爭稱為“玫瑰戰爭”。

    最後戰爭以蘭開斯特家族亨利七世和約克家族伊麗莎白的聯姻而結束,當然金雀花王朝也隨之結束了對英國的統治,英國也開啟了“都鐸王朝”,也標誌著英國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

  • 3 # 太陽知識局

    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句話

    “英國由玫瑰戰役消滅了上層建築,統一起來了。”

    玫瑰戰役為什麼會得到導師恩格斯的如此之高的評價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將時間的輪盤轉回到14世紀的英國。

    第一 玫瑰戰爭的起因

    137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進行了持續時間長達百年的戰爭,在這期間,英國的封建貴族們都利用這個機會招募人組建起組建的私人武裝。英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失敗之後,封建貴族們失去了原本可以在法國獲得的財富,為了彌補這部分的損失,封建貴族們使用自己組建的私人武裝在國內進行搶劫,為所欲為,最後甚至變成想要侵吞國庫財富和想要獨佔國內的經濟特權。

    經過一番的分化組合之後,貴族們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此時英國的封建王朝——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家族內部的鬥爭。其目的主要是尋找利益維護的代理人。其中一個家族是蘭開斯特家族,家族標誌是紅薔薇,另一個家族是約克家族,家族標誌是白薔薇。這兩個封建集團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自相殘殺。由於這一場戰爭的主角們的家族標誌都是薔薇,薔薇又稱作玫瑰,所以叫做“玫瑰戰爭”。

    第二 玫瑰戰爭的開始

    上一小節講到玫瑰戰爭的起因是由於兩大家族想要爭奪王位的繼承權,那麼這次戰爭的開始爆發肯定也是因為一方涉及到了另一方的根本利益。在百年戰爭中,英國戰敗之後,國內的矛盾也開始爆發起來,一場由傑克領導的農民起義席捲了整個英國的南部,他們曾經佔領過倫敦,並且在那裡處死過一大批罪大惡極的貪官汙吏。雖然這一場起義最終被鎮壓下來,但是還是讓眾多的貴族們感到恐懼。他們感到此時當權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根本就不能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為此,他們找到了另一個後裔家族——約克家族,這個家族在眾多封建貴族的支援之下成為了攝政王,這嚴重地影響到了蘭開斯特家族的利益,所以,兩大家族的第一次戰役——聖阿爾朋斯戰役爆發了。

    第三 玫瑰戰爭中的最大一場戰役——陶頓戰役

    這一場戰爭爆發在1461年3月29日,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共35000人,約克家族只是30000人,但是此時的約克家族佔據了倫敦,並且已經繼承王位,稱為愛德華四世,這對於原來王權的佔有人蘭開斯特家族自然是不滿的,所以亨利六世的王后瑪麗特大怒,他從蘇格蘭借來了一支軍隊和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封建貴族們,準備與愛德華四世進行決戰,為自己的孩子奪回王位。但是,可能是天眷顧約克家族,雖然蘭開斯特家族來勢洶洶,並且擁有比約克家族更多的軍隊,最終的結果卻還是約克家族取得勝利。其原因是因為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們的位置是處於一個逆風的位置,當時正在下著大雪,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們根本睜不開眼睛,手中的箭雖然射出去了,但是卻沒有射多遠,相反,約克家族們是屬於一個順風的有利位置,他們手中的箭在風的加持之下更具有威力,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們損失慘重,但是由於人數優勢仍然難分勝負。這時候,約克家族的後續部隊感到,蘭開斯特軍隊抵擋不住,被迫撤退,約克家族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其影響是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暫時得到了鞏固。

    第四 後續

    約克家族雖然在英國國內的地位得到了一個鞏固,蘭開斯特家族的族人們大批被殺或流亡海外,但是約克家族的內部出現了很多的矛盾,蘭開斯特家族的唯一後裔亨利都鐸利用這個機會打敗了約克家族,又重新搶奪回來了王位,自稱亨利七世。

    為了緩解長達幾十年的緊張局勢,亨利七世決定與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將兩個大家族合併為一個家族,玫瑰也成為了這個家族的統一標誌。

    第五 影響

    玫瑰戰爭的爆發雖然起因是由於封建貴族們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最終卻令他們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也為英國未來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在此背景之下,資本主義新貴族們也誕生出來,這些貴族們開始資本的原始積累,並且把錢投入到工業當中,英國的手工業和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 4 # 東秋妮

    英國玫瑰戰爭

    1337年至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戰爭。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蠢蠢欲動,企圖奪取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最後貴族分裂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鬥爭中。其中一方是蘭開斯特家族,以紅薔薇為標誌;一方是約克家族,以白薔薇為標誌。這兩個封建集團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內部爭鬥。由於兩派都以薔薇為標誌,所以稱為"薔薇戰爭”。因薔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紅白玫瑰戰爭”。

    1327年至1377年是英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期。1376年其長子愛德華死後,王位幾經更替,1422年傳到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手中。

    英國在百年戰爭中的慘敗不僅引起農民不滿,也引起了富裕市民和新興中小貴族的不滿,因而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軍處死了一批貪官汙吏,嚇壞了新興中小貴族和富裕市民,他們寄希望於改朝換代,因而支援約克家族奪取政權。

    1455年,亨利六世患病,約克家族的理查公爵被宣佈為攝政王。蘭開斯特家族不能容忍自己權力喪失,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援廢除攝政。雙方的混戰從此開始。

    1455年5月,亨利六世下令在菜斯特召開諮議會。約克公爵以自己赴會安全無保證為由,率領數千名隨從前往。享利六世也率領一股武裝部隊赴會。5月22日,雙方在聖阿爾朋斯鎮附近相遇。上午十時,約克公爵下令向搶先佔據小鎮的享利六世軍隊發起進攻。經過數次激戰,享利六世的軍隊招架不住,吃了敗仗,死亡士兵達100人。亨利六世中箭負傷,藏在一個皮匠家中,戰鬥結束後被捕獲,不久釋放。

    1460年7月,雙方在北安普頓發生第二次戰鬥。戰鬥中又是約克公爵打敗了蘭開斯特軍隊,隨軍的享利六世再次被抓住。這兩次勝利衝昏了約克公爵的頭腦,他迫使享利六世宣佈他為攝政王和王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亨利六世的幼子失去了王位繼承權。王后瑪格利特聞訊大怒,她從蘇格蘭借調一支人馬,集合了追隨蘭開斯特家族的軍隊,在約克公爵的領地發動騷亂。約克公爵前去征剿,由於輕敵冒進被圍困在威克菲爾德城,約克公爵及其次子愛德蒙都被殺死。約克的首級被懸掛在約克城上示眾,並被扣上紙糊的王冠以示譏諷。約克公爵的次子愛德華於1461年2月攻人倫敦。3月,他在沃裡克伯爵和倫敦上層市民的支援下自立為王,稱愛德華四世。他知道瑪格利特決不肯罷休,遂在幾個大城市組織了一支部隊向北去攻打瑪格利特。29日,雙方在約克城附近展開決戰。愛德華四世的軍隊獲勝,一直追殺到深夜,瑪格利特和亭利六世帶著少數隨從倉皇逃往蘇格蘭。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瑪格利特則攜幼子逃往法國。

    在以後的戰爭過程中,約克派內部矛盾激化起來,最高統治權幾度易手。這種矛盾集中體現在愛德華四世和沃裡克伯爵的鬥爭上。愛德華四世趁沃裡克不在倫敦之際,召集一支部隊離開倫敦向北進發,他一面鎮壓北方叛亂,一面迅速擴充軍隊。沃裡克在愛德華的大軍面前不得不逃亡,投靠法王路易十ー。不久,沃裡克在路易十一的支援下捲土重來,打回英國。這回輪到愛德華四世逃亡了,他逃到尼德蘭投靠他的妹夫勃艮第公查理。

    1471年3月,愛德華四世利用英華人對沃裡克普遍反感的情結,率軍與沃裡克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決戰。最終沃裡克被殺,其部下戰死者達1000人。接著在5月,愛德華四世又俘獲從南部港口偷偷登陸的瑪格利特王后,並處死了她和幼子及許多蘭開斯特貴族,之後又秘密處死了遭囚禁的亨利六世。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有遠親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流亡法國,他聲稱自己是蘭開斯特家族事業的繼承人。英國國內恢復了和平,愛德華四世還殘暴地懲治了不順從的大貴族。

    1483年,愛德華四世去世,其弟理查登上了王位,他使用同樣殘酷和恐怖的手段處決不馴服的大貴族,沒收其領地。其所作所為促使蘭開斯特和約克家族都聯合亨利·都鐸來反對他。1485年8月,理査同亨利·都鐸的軍隊激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理査三世戰死,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

    出身於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享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緊張的政治局勢,他同愛徳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將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

    在這次戰爭中,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同歸於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陣亡或被處決。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力量在戰爭中迅速增長,併成了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君主專制政體的支柱。

    玫瑰戰爭是英國專制政體確立之前處於封建領主制狀態下的最後一次戰爭。恩格斯說:“英國由於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

    玫瑰戰爭對於英國曆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隨著政治的統一,各地區的經濟聯絡得到進一步加強,封建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英國農村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聯絡密切的新貴族,他們把積累起來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入生產、製造,使得英國工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 5 # 史密師

    而且片中的艾德·史塔克的原型就是理查三世,而瑟曦的原型是瑪格麗特·安茹。

    喬弗裡原型愛德華,英國國王亨利六世和瑪格麗特的兒子。

    他和小說中的喬佛裡一樣,喜歡砍頭,並且傳說他並非國王的親生兒子而是瑪格麗特與其它人的私生子。

    羅柏·史塔克原型是愛德華四世,等……

    此外,血色婚禮等劇中重要情節及背景在真實的歷史上都有過相似的記載。馬丁也曾表示血色婚禮的靈感來自於英國的“黑色晚餐”“格倫科慘案”

    為了更好理解,你可以嘗試的回顧劇情,再來讀下面的故事。

    01、起因:老國王帶來的王座爭鬥

    像權遊一樣,玫瑰戰爭(薔薇戰爭)起因於1377年愛德華三世(劇裡的艾德·史塔克)的逝世,長子也死在他面前時,10歲的兒子查理二世(劇裡的喬弗裡)越過比他大的三個兄長的繼承順序,坐上王座。導致其他三個哥哥對王位不滿。

    三位兄長裡,尤其以三哥蘭開斯特家族(權遊裡是蘭尼斯特家族)和四哥約克一族吵得最兇,於是三位兄弟之間開始了激烈的鬥爭。

    02、開戰:蘭開斯特家族坐上王座

    1399年,亨利四世罷免了二兒子查理二世,蘭開斯特家族才坐上王座。直到1422年,享利五世在軍營中逝世,幼小的六世繼位,但他身性軟弱,被大臣們蠱惑娶了瑪格麗特·安茹。

    年輕的瑪格麗特美麗又強勢,她不允許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尤其是對約克一族。約克一族有世代為國王效忠的將軍和忠臣,卻被王后瑪格麗特架空。最後約克一族被驅逐流放至愛爾蘭。

    由於與法國的戰爭上的失敗,加上去約克一族的處理,導致百姓不滿。約克一族找個機會,殺回都城。

    弱小的享利六世精神崩潰,不得不任命約克查理為護國將軍。然而一年後,享利六世又好了,瑪格麗特藉機推翻了約克查理,約克查理不得不再次逃亡。

    03、反勝:約克家族坐上王座

    有趣的是,在逃亡時,約克查理又組建了軍隊,並且又當上了護國將軍。

    後來,約克查理繼承了享利六世的王位,遺憾的是在加冕之時,瑪格麗特用矛刺死了他。他年幼的兒子繼承了王位,成為愛德華四世。

    年幼的愛德華四世當上國王,太過高興,便向蘭開斯特家族開戰,並活捉了享利六世,瑪格麗特則以他去世的兒子的名義被迫流亡,此時的愛德華四世卻得意忘形,沒有信守承諾娶法國公主,私底下卻和一名低層寡婦結婚,使他失去了華威伯爵的支援。

    蘭開斯特家族則抓住了機會,與華威伯爵和愛德華三世的弟弟喬治聯手,成功將享利六世又扶上了王位。

    沒過多久,愛德華四世又奪回王位,蘭開斯特家族的王子被殺,享利六世被俘後不久就死了。

    愛德華四世一直統治到了1483年,可惜,他一死,又是血雨腥風。

    03 結局:被都鐸撿了便宜

    愛德華四世12歲的兒子繼位,但查理三世的弟弟同樣不服氣,認為侄兒沒有繼承權,只是他父親的私生子,於是他成了攝政王,順帶囚禁了侄子們,人們最終也不知道王子們去了哪兒。

    可惜兩年後,享利都鐸作為蘭開斯特家族的長孫在父親死後,一直被流放地長大,殺了回來,奪得王位。

    1485年,享利都鐸帶軍橫渡英倫海峽,擊退查理三世,後來又娶了消失了王子們的姐姐,約克伊麗莎白,成為享利七世。

    新上任的亨利七世聯合兩大家族結束了英格蘭一個世紀的玫瑰戰爭,並以紅、白玫瑰為徽號,象徵兩個家族合而為一,從而開創了都鐸王朝。

    這場戰爭跨越幾代人,比起我們追劇的近十年,還是要漫長精彩得多。

    “格倫科慘案”也與劇中類似,遭打擊的家族損失了38個,婦孺皆未倖免。

    歷史永遠比小說殘酷。

  • 6 # 歷史吐槽機

    能把英國佬從金雀花王朝過度到都鐸王朝的玫瑰戰爭說的完全清楚,基本在華人裡是不存在的,這一大家子恩怨情仇混亂的一塌糊塗,拍家庭倫理劇能拍個5000多集。為了讓大夥能更好的理解大概發生了什麼,我決定拿中國的歷史比喻一下。首先這一切都是愛德華三世造的孽,這貨實在太能活,老而不死是為賊,他把自己的太子愛德華(沒錯,他兒子就叫愛德華)給熬死了,然後繼承權留給了愛德華的兒子——理查二世。大抵上我們可以理解為朱元璋把朱標熬死,把皇位給了朱允炆。

    之後的故事和朱棣靖難也差不多,愛德華三世有五個活下來的兒子,除了黑太子愛德華,老二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老三岡特的約翰,老四蘭利的艾德蒙,老五伍德斯托克的托馬斯。在玫瑰戰爭中老五就是個打醬油的,封地和名字也太長,我們不去管他。黑太子愛德華掛掉後兒子理查二世熬死了爺爺成了英格蘭的統治者,理查二世是個猛的不要不要的狠角色,十四歲就掄片刀上戰場鎮壓起義,屬於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型別的國王,這樣的國王自然容易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理查同志果斷的動了,他也果斷的掛了。掛掉他的是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亨利四世是老三岡特的約翰之子,然後約翰這家子就愉快的當起了國王。可是按照歐洲那群死心眼的繼承次序,老大黑太子愛德華一系被廢黜後,應該是老二安特衛普的萊昂納爾一系擁有優先繼承權。當時老三派的拳頭太大,老二派只能當忍者神龜,但憤怒的火焰已經在心中點燃,非得燒掉點什麼才能平息。

    老三家的亨利四世傳到亨利六世,國王同志不幸得了神經病。而老二家在這期間整合了老四家的力量,方式是聯姻,老二的重孫女嫁給了老四的兒子,這尼瑪是近親結婚吧?這尼瑪是亂倫吧?為何英國佬的口味如此之重?自己的堂孫女都下得去手啊!?

    更讓老朽不可思議的是近親加亂倫的產物不是個低能兒,而是雄才大略的猛人,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他利用亨利六世的神經病逐漸成為攝政王,但又被王后驅逐出朝堂。就這樣老三家的蘭開斯特家族和老二、老四家的約克家族開始針鋒相對,甚至約克家族為了針對對方將家徽定為白玫瑰,因為蘭開斯特家族的家徽是紅玫瑰。

    兩個家族互相看不順眼,但在第三方的調解下開始談判,談不攏了就互相抽,抽不過了繼續談,然後繼續抽。這個套路一用就是32年,本來以為會像中國的王朝週期律一樣漫長的重複下去,一直到天荒地老。

    但不得不說聯姻是個好東西,尤其是自己跟自己聯姻,老三的外重孫娶了老三的重孫女(老朽已經無力吐槽),誕生了又一個非低能兒後代——亨利七世。亨利七世的牛X不在於能打,而在於會找老婆,作為蘭斯斯特家族的老大,他娶了攝政王理查·金雀花的孫女——約克的伊麗莎白。好吧,以英國佬的角度看,這完全不能算是近親結婚了,就這樣兩個家庭的倫理劇結束了,吃瓜群眾沒得戲看了,偉大的都鐸王朝就此誕生。唯一鬱悶的大概是英格蘭的群眾,你們一家子互相抽來抽去玩家庭倫理劇,我們可是真刀真槍的開片。現在你們出演大團圓結局,老子們怎麼辦?

    大體上,都是愛德華三世的後代在打架,這個是關係圖。

  • 7 # 趣觀歷史

    喜歡追美劇的朋友一定不會對《權力的遊戲》感到陌生,事實上這部影視作品有大量情節與真實歷史相對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來源於著名的“玫瑰戰爭”。這場戰爭的名字雖然聽起來溫情浪漫,然而戰況卻極度殘忍——數萬士兵在冬日鏖戰廝殺,潔白雪花覆蓋被血水染紅的荒原……

    ▲“玫瑰戰爭”油畫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乃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之間為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的內戰。愛德華三世第三子岡特的約翰及其後裔,為蘭開斯特公爵家族,家徽為紅薔薇;愛德華三世第四子蘭利的埃德蒙及其後裔,為約克公爵家族,家徽為白薔薇。這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分支,由於黑太子愛德華逝世早於愛德華三世,而愛德華三世死前並未明確繼承人,於是約克家族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與蘭開斯特家族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為爭奪英格蘭王位而大打出手,不斷髮動內戰。

    ▲紅玫瑰、都鐸玫瑰及白玫瑰家徽

    起初,人們並未使用“玫瑰戰爭”這個稱呼定義這次內戰,直至公元十六世紀莎士比亞在其所創戲劇《亨利六世》中,用兩朵玫瑰被拔除作為戰爭爆發的標誌來形容這場奪位內戰,這個溫情十足的名字才逐漸為世人熟知。兩大家族的對立始於公元1399年,因不滿英王理查二世(愛德華三世長子之子)將愛德華三世次子萊昂納爾的重孫埃德蒙·博福特立為王儲,理查二世的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博林布魯克發動政變,將堂兄推翻。事後,亨利·博林布魯克自行加冕為“亨利四世”。由於理查二世統治不得人心,英格蘭臣民對這場政變表示支援。

    ▲英王愛德華三世畫像

    公元1413年,英王亨利四世病逝,次子亨利·蘭開斯特繼任為亨利五世。彼時正值“英法百年戰爭”,驍勇善戰的亨利五世數次親征,獲得諸多勝利,順勢贏得英格蘭貴族們的普遍支援,由此強化了蘭開斯特家族的統治權。不過在亨利五世死後,英格蘭形勢陡然生變,繼承王位的亨利六世由於性格軟弱,丟失了其父留下的所有法國重要據點,大臣和貴族們眼見利益受損,便將其視作昏庸無能的君主。再加上亨利六世罹患間歇性精神疾病,幾次在召開朝政會議時發作,令英格蘭王室顏面盡失,貴族們也不再信任亨利六世。隨著時間推移,英國部分貴族轉而支援約克家族繼承王位。

    ▲英王亨利五世劇照

    早在亨利五世加冕次年,埃德蒙之子劍橋伯爵因“叛國罪”遭到處決,爵位被褫奪,而其兄長約克公爵又不幸陣亡,膝下並無子嗣,亨利五世與貴族們協商後,便令劍橋伯爵之子理查·金雀花繼承其伯父約克公爵的爵位。由於理查的母親妮·莫提梅是愛德華三世次子萊昂納爾的孫女,所以新任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在理論上享有英格蘭王位繼承權。公元1453年,亨利六世精神疾病癒發嚴重,貴族們組建攝政理事會,選舉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為英格蘭攝政王,約克家族與蘭開斯特家族的爭端由此展開。

    為加強自己的權威,理查囚禁了亨利六世堂叔——索姆賽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並對國王支持者進行打壓。約克公爵理查攝政兩年後,亨利六世疾病痊癒,理查被王后瑪格麗特趕出王宮。瑪格麗特王后來自法國安茹,在挫敗理查奪位野心後,她特地建立起多數貴族參與的政治同盟,取代丈夫成為蘭開斯特家族的事實領袖。理查被驅逐離宮後極為惱怒,他決定付諸武力,挑起“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

    ▲聖奧爾本斯古城牆遺蹟

    公元1455年5月22日,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以“清君側”的名義,率領小股精銳部隊突襲倫敦,結果在聖奧爾本斯平原,理查就遇到了得知訊息趕來的亨利六世禁衛軍,“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就此爆發,標誌著“玫瑰戰爭”的開端。雖然戰役規模甚小,但由於是倉促生變,蘭開斯特家族還沒來得及組陣抵抗就損失了大量核心成員,其中甚至包括埃德蒙·博福特。取得戰爭勝利的理查與約克家族重獲大權,繼而強行宣佈亨利六世病患復發,理查再次出任攝政王。在新一屆攝政理事會組建時,王后瑪格麗特權力受限,無法行使決策權,理查還特意規定即使亨利六世日後康復,他依然擁有決定性發言權。

    ▲英王亨利六世畫像

    在自身地位穩定後,理查的野心越發膨脹,轉而開始謀取王儲之位。雖然瑪格麗特王后斷然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但事實上,此時的她對於約克家族的奪位手段毫無招架之力,只要約克家族及其同盟繼續保持著軍事優勢,蘭開斯特家族早晚會失去英王寶座。亨利六世夫婦在約克家族的打壓下,民心逐漸喪失,不得不以出巡為由遠離倫敦。出逃之後,亨利六世在考文垂建立起小朝廷,發文宣佈解除理查的攝政王一職,後者被迫離開倫敦,回到愛爾蘭封地。雖然約克家族此時退場,但其盟友沃裡克伯爵理查·奈維爾在倫敦卻越來越受民眾歡迎,蘭開斯特家族的王位仍然岌岌可危。

    ▲亨利六世劇照

    公元1459年9月,約克公爵理查重返倫敦,兩大家族衝突開始激化,由於羅馬教皇公開支援約克家族,沃裡克伯爵等人很快就組建起軍隊對蘭開斯特家族展開攻擊,叛軍在肯特和倫敦建立起軍事據點後,亨利六世率軍南下迎敵,王后瑪格麗特和王儲愛德華留守北方。次年夏天,在“北安普敦戰役”中,亨利六世兵敗被俘,給蘭開斯特家族造成了沉重打擊。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的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遂以蘭開斯特家族統治缺乏合法性為由,對王位提出要求。進入倫敦時,理查和妻子塞西莉·奈維爾甚至以君王和王后的規格舉行入城式。

    ▲英國國會內景

    國民大會召開時,理查徑直走向王座,這一舉動引發全場譁然。嚴格地說,大多數貴族並未做好推翻亨利六世的準備,他們原本只想以“清君側”來獲取更多利益而已。在理查拿出詳細的家譜證明血統後,國會最終同意廢黜愛德華的王儲之位,並將約克公爵理查任命為王位繼承人與英格蘭攝政王,不過亨利六世的王位依然被保留下來。得知這一調解法案後,蘭開斯特家族認為這是奇恥大辱,表示絕對不能接受,蘭開斯特家族迅速在北方組織起一支四倍於約克家族的龐大軍隊,想要維護王位不失。

    ▲“韋克菲爾德戰役”場景繪畫

    雙方展開“韋克菲爾德戰役”,此役理查·金雀花不幸陣亡,其子瑞倫伯爵埃德蒙與薩爾斯堡勳爵被捕並殺,瑪格麗特王后下令將三人頭顱懸掛於約克郡城門,以威懾約克家族其餘人等。此時,約克公爵長子愛德華繼承了父親的公爵爵位與王位繼承人。為徹底平定內亂,瑪格利特王后北上前往蘇格蘭尋求幫助,最終以割讓貝里克鎮並與蘇格蘭王室聯姻為條件,獲得大批軍隊援助。然而,蘭開斯特家族此前已斥費巨資招募軍隊,拿不出足夠的軍餉酬勞蘇格蘭軍隊,瑪格麗特王后只得縱容蘇格蘭士兵在英格蘭隨意掠奪,這便為其日後失敗埋下伏筆。

    ▲新任約克公爵愛德華劇照

    在“第二次聖奧爾本斯戰役”之後,蘭開斯特家族雖然憑藉強大外援成功尋回亨利六世國王,卻被倫敦市民拒絕入城,他們害怕自己會被那群“野蠻的北方人”洗劫一空。與此同時,新任約克公爵愛德華和沃裡克伯爵剛好進入倫敦,他們則受到了倫敦民眾的熱烈歡迎。新一屆國會召開,亨利六世由於縱容王后“迫害”王位繼承人理查,被國會剝奪統治合法權,王儲愛德華隨即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了簡潔登基儀式,倫敦市民此起彼伏地大呼“愛德華國王”。愛德華登基後,迅速組織起一支大軍,在陶頓與蘭開斯特家族軍隊交戰,這是“玫瑰戰爭”期間參戰人數規模最大的戰役,雙方共計投入十萬大軍,其中超過兩萬人戰死沙場。戰爭結束後,愛德華率領約克家族軍隊成功佔領約克郡,並且奪回父兄頭顱。愛德華盛怒之下,處決了俘獲的眾多蘭開斯特家族成員,他們的頭顱同樣高懸於城門之上。

    ▲愛德華四世加冕場景繪畫

    至於亨利六世夫婦,則被迫逃往蘇格蘭避難,尋求國王詹姆士三世的庇護,並繼續遙控指揮手下抵抗。然而資金斷絕的蘭開斯特家族,勢力迅速衰減,最終被約克家族吞併。公元1461年6月,愛德華在倫敦正式加冕成為“愛德華四世”,亨利六世則在四年後被捕,軟禁於倫敦塔中。此後雖然蘭開斯特家族仍掀起數次叛亂,但都被約克家族平定。有意思的是,愛德華四世與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聯姻,導致沃裡克伯爵與之決裂,在愛德華四世弟弟喬治的唆使下,沃裡克伯爵發動政變,將愛德華四世扣押在約克郡米德勒姆城堡,而後者很快就被另一個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所救。

    ▲倫敦塔遠眺

    發動政變的沃裡克和喬治被愛德華四世定義為“叛國者”,倉皇逃往法蘭西,不久接受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的建議,與瑪格麗特王后結盟。公元1470年秋,聯軍入侵英格蘭,亨利六世復位,宣佈愛德華四世及其父為“叛國者”。可惜沒多久,愛德華四世在勃艮第統治者支援下又捲土重來,這次他徹底殲滅沃裡克伯爵以及蘭開斯特家族的殘餘部隊,亨利六世與其子愛德華均被弒殺,約克家族徹底佔有英格蘭王位。公元1471年,愛德華四世在威敏寺正式復位,一些史學家將此視作“玫瑰戰爭”的結束。

    ▲“白王后”伊麗莎白·伍德維爾劇照

    不過事實上,這場內亂還未徹底結束。愛德華四世逝世時,其子愛德華五世年僅12歲,混亂於是再度爆發,外戚伍德維爾家族與約克家族為爭奪內閣控制權產生激烈衝突。在鬥爭中,英格蘭攝政王、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發兵俘虜侄子,將其與幼弟約克公爵理查(年僅9歲)一併拘禁於倫敦塔中。隨後,理查德宣佈愛德華四世與伊麗莎白·伍德維爾的婚姻“非法”,並將二人所生兩個孩子視作私生子,國會對此表示同意,透過《王室權利法案》任命理查德為新任國王,史稱“理查德三世”。作為約克家族的傑出將領,理查德三世很快就獲得了英國貴族們的支援。

    ▲英王亨利七世畫像

    這樣的局勢給落敗的蘭開斯特家族帶來一線希望,趁著約克家族內鬥之時,他們推出了新的候選人——亨利·都鐸,其父乃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兄弟,其母更是愛德華三世後裔,因而具有無可置疑的王位繼承權。公元1485年,亨利·都鐸率軍擊敗理查德三世,加冕為“亨利七世”。為一勞永逸地解決戰爭,他迎娶了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為妻,重新統一兩個家族,紅白兩種玫瑰合併,成為亨利七世的特有徽章。如今史學家普遍認為,亨利七世繼位才是“玫瑰戰爭”的結束標誌。這場漫長血腥戰爭的終結,標誌著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統治的結束,威爾士都鐸王朝統治得以開始,也代表著英格蘭結束黑暗的中世紀,以嶄新姿態走向新的文藝復興。

    參考文獻:

    《英國通史》《玫瑰戰爭簡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華博士甘當一線電工,是大材小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