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46066476679

    蒙古有古代文明或者說文化嗎?——即有,也只不過從屬於中華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附庸而已。卻不說它只以畜牧為生,但就以短短的七十來年在前蘇聯慫恿從中國分裂出去的立國看,又有什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成果可言呢?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關於蒙古古代文明方面:

    1,蒙古古代政治是部落政治,沒有形成政治理論體系。蒙古古代文明,在政治方面一直停留在初始階段。

    2,蒙古古代經濟,先期是漁獵經濟。一直到遼代,蒙古人才開啟遊牧經濟。蒙古汗國時代,蒙古人的經濟模式,進入了一個商業、牧業並重的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3,蒙古古代文化,先期是質樸的上古巫儺文化(薩滿文化),蒙古汗國時期,蒙古人主流社會接受了藏傳佛教文化,為蒙古社會的主體文化。

    4,蒙古古代的社會形式,一直處於部落制向采邑制過渡的階段,這一形式,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

    總的來看,蒙古的衰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蒙古古代文明是最適合草原生活的文明,屬於農業文明中的遊牧文明分支。相對於農業耕作文明而言,遊牧文明直接主動轉化為工業文明的難度更大,可能性幾乎為零。這也是全球各種遊牧文明,失敗的根本原因。

    2,蒙古汗國時期,蒙古上流社會沒有及時吸納和融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文明中原文明,從而導致蒙古古代文明喪生了唯一的轉機,最終導致蒙古古代文明被徹底邊緣化。

    古代東方,但凡積極吸納漢文化的族裔,最終都成功的過渡到了工業文明社會,成為地區強權。例如日本、南韓丶北韓丶越南丶新加坡。

    古代東方,吸納漢文化多的族裔,後來都比吸納漢文化少的族裔,更為成功。蒙古古代文明放棄吸納漢文化,是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 3 # 梅語香魂

    也許有很多人認為,蒙古就是一個馬背上的戰鬥民族,壓根就沒有所謂的文明,又何來古代文明?

    確實,蒙古歷史由於多語言、多文化的原因,比較難研究,所以相當一部分人真的不太瞭解蒙古的歷史。

    梅天穆在《世界歷史上的蒙古征服》一書中闡述道:蒙古帝國完全可以定義成一部世界史。

    如果沒有蒙古帝國,哥倫布會出航嗎?要知道,他可是試圖抵達中國面見大汗的。

    研究現代史應該從何時開始?有學者認為,最有力的答案很可能是從蒙古時代開始。

    現今歐亞的一些大國(如中國、俄國和印度)以及中東大部分國家,都曾經被納入蒙古諸汗國,並被這段歷程改變。

    不僅如此,這些國家的現代史始於蒙古諸汗國統治的結束,然後它們的成分經過自我重組。

    由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成為史上疆域最廣的帝國,從日本海綿延至地中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在它的巔峰時期,有超過100萬人被武裝起來,加入了蒙古帝國大汗的軍隊。

    蒙古人將軍事革新、國際貿易、世界宗教傳播以及技術和思想的擴散都融入一爐,這些對歐亞大陸的影響是深遠而唯一的,此後史上再無其他事件或帝國有如此的影響。

    但是蒙古人運營帝國的時候,基本上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原有的制度,他們讓定居民族領銜管理帝國。

    而且在蒙古草原的整個歷史中,即使在清朝統治時期,儒家倫理和哲學在其文化和社會中也不佔主要地位。

  • 4 # 碼字的蝸牛

    這個論題太宏大了。蒙兀(蒙古)從部落形態至帝國形態,再到分裂、退出漢家傳統區域,其政體形態、經濟、文化、社會結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佔領區域的變化、大汗(皇帝)的更換,各種思想的融入,而出現的各種不同的變化。

    就如鐵木真稱帝早期,是施行類似於近代的一種軍國主義形態的軍政合一部落體系,可到了窩闊臺即位之後,在漢化的耶律楚材的協助之下,已經在漢家北地施行了收取賦稅的形態(即定居形態)。

    到了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就已經在實質上出現分裂了,忽必烈所建立的元廷,雖然還保留了鐵木真時期的部分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國多制”的多種政體、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的變化了。

    因此在此只能簡便敘述。

    鐵木真之前的蒙兀部落聯盟

    事實上,早在鐵木真時代之前,蒙兀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鬆散的部落聯盟形態了。

    唐之前,並沒有蒙兀部,只有室韋部。突厥人襲擊了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的小部落,這兩個部落開始遷徙尋求生存空間。

    歷經了400多年的潛伏及各種融合發展,因此到了女真金國崛起之際,也就是12世紀時,草原已經形成了兩種語系9個方言,一種是蒙兀語系,一種是結合了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

    在金國崛起之時,蒙兀諸部(靠近中原的)就尋求擺脫臣服契丹或女真的狀態,發動了戰爭。根據《蒙古秘史》、《宋史》記載時間斷,每當金國發動對宋朝的全面戰爭,不久蒙兀部就會發動對金國所佔據的中原或者遼東地區的劫掠戰爭。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是蒙兀部拖住金國全面佔領中原的可能性。

    因為公元1148年時,在無法全面攻佔草原的金國,被迫冊封了乞顏部的合不勒汗(合罕,只是乞顏部聯盟大汗)為蒙古國國王

    所以,這個時期的蒙兀部,其政體依舊是部落形態,而且是較為鬆散的部落形態,相對較為親密的部落抱團取暖的形態,如乞顏部,合不勒汗只是該部的合罕(也作合汗),其他的乞顏分部依舊擁有自己的軍事首領。另外還有說蒙兀語系的塔塔兒部、蔑兒乞、札汗亦兒,以及說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的塔塔兒部、克烈部、乃蠻部,汪古部。他們都有自己的合罕。

    宗教方面:多為薩滿教,可也有其他部落的其他信仰,如克烈部、乃蠻部,汪古部就信仰景教(也裡可溫教,古老的東方基督教派);也有部分生活在阿爾泰山脈以西的衛拉特部落,開始信仰穆斯林。

    經濟和文化方面

    經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藍天白雲、青草牛羊。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已經有些蒙兀部落出現定居形態了,成吉思汗時代征服的“林中百姓”和稱呼的“有板門的人家”,有部分就是形成定居形態的蒙兀部落。

    文化上面,參差不齊。根據《蒙古秘史》的記載,有些部落已經懂得刻字於木板上記錄事情,而有些部落還在用結繩記事。

    鐵木真稱帝之時的蒙古帝國

    公元1206年,統一了蒙古高原諸部的鐵木真與各部貴族、新貴們於斡難河源頭,召開了忽裡勒臺貴族會議(其實忽裡勒臺就是會議的意思)。會上貴族們推舉鐵木真為大汗,鐵木真稱帝,尊為成吉思,史稱成吉思汗(事實在古代史書上從來沒有成吉思汗,只有成吉思皇帝,只是晚晴時,隨著西方的強盛,跟著一起說,後來覺得順口,就保留了下來)。

    當時的蒙古帝國,全稱是也克蒙古兀魯思。也克,漢譯大、浩瀚,兀魯思,有封地、國家的意思。因此南宋曾經與蒙古之間的國書,稱呼它為大國,或大大國,或記載為大蒙古國。

    一、政治體系:

    鐵木真是草原種族的偉人。在此之前的草原種族,多以鬆散的部落聯盟形態構建成的政體,如匈奴,以本族拱衛汗廷,奴役各族部落;鮮卑(未入主中原的)、突厥等等亦一樣的政體。所以就出現了當汗廷被連連擊潰後,該部就快速消亡於歷史長河之中。唯有蒙古族,從鐵木真整合、統一之後,蒙古就成為了草原上的族群名稱,延續至今。

    鐵木真在統一戰爭之時,施行了一種十進位制的操作,將征服的、或聯姻的、或投附的、各個部落重新整合,廢除了之前貴族權利,將各部納入了千戶制中。

    在之前的部落軍事首領形態時,各部的戰鬥力參差不齊,富裕些的部落,軍事首領甚至擁有脫產的衛隊,普遍的是戰時為兵,閒時皆為農,有些窮些部落可能連馬都備不齊。

    鐵木真所制定的千戶制,則完全改變了這些狀況

    除了聯姻和投附的部落,該部的首領可能會成為千戶之外,所有被征服的部落貴族基本被消滅掉,對鐵木真忠誠的新貴則成為了該千戶的千戶長。

    千戶長在其本管範圍內擁有分配牧場、徵收賦稅、差派搖役、統領軍隊等權力。千戶不僅僅是軍事單位,還是行政單位。

    千戶內凡年滿15歲至70歲男子均是軍人,編入軍籍,納入名冊(這才是改變)。每十個軍人為十戶,選舉出隊長;每十個十戶為百戶,選舉出百人長;每十個百人隊服從於本部的千戶(有例外的,有些千戶達4000人,有些還不足1000人)。千戶上面還有萬戶長,萬戶則是成吉思汗的親信或家人擔任。

    十戶就是蒙古帝國的最基層行政單位和軍事單位,十人長戰事為該隊的軍事首領,閒時為該隊的徵稅、律法的管理人。

    除了千戶那顏(那顏漢譯官員)之外,還有一種功勳階級的存在——“答刺罕”稱號。獲取這種稱號的人,是不需要承擔賦稅、獨有戰利品、九次犯罪不受罰、有自由放牧等貴族權利,這種情況主要是頒發給有特殊能力、或獲取較大軍功之人。

    二、律法體系——行政權和司法權分開

    《成吉思汗法典》,在古代書籍中稱為大扎撒(扎撒漢譯法則)。在中原王朝中,一直以來都沒有“憲法”這樣的最高指導法的存在。只有一個例外,就是蒙古帝國,大扎撒,就是類似於近代的國家"憲法”

    歷來的中土王朝中,行政體系和司法體系是合在一起的(如縣令,就有審判權),也唯有蒙古是將行政權和司法權分開的

    《成吉思汗法典》的第一條就是天賜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法令)不容置疑。鐵木真讓他的二兒子察合臺負責帝國的律法體系。

    前面提到了“十人隊的隊長和百人隊的隊長,是民選的”。因為《成吉思汗法典》中有兩條規則:

    1、規定了基層首長必須是推舉出來的;2、只有在行軍時能考慮到不讓軍隊飢渴、牲畜消瘦的人,才配擔任首長。

    所以當非戰時,這些民選的基層首長,除了要負責對汗國的軍事軍備之外,還要對其內部的人民負責。根據《蒙古秘史》中的說法:所有的那顏(千戶長官)需認真傳達大札撒,有傳達義務而不傳達的,予以嚴厲懲罰

    三、文化方面:

    這個就有些亂。1206年,鐵木真稱帝之後,原先的蒙古薩滿教的大薩滿,想學習穆斯林世界,施行政教合一。因此慫恿、破壞了黃金家族內部的和諧,後來鐵木真在其母親的規勸之下,發現了問題所在。後來鐵木真直接處死了大薩滿,並開始打壓薩滿教。

    所以後來蒙古帝國開始引進各種宗教、思想。

    如1239 年,闊端(成吉思汗的孫子、窩闊臺的次子)率兵進入烏思藏後,藏傳佛教就快速傳入蒙古。

    另外,成吉思汗及其部下(木華黎),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對金、西夏用兵,除了戰爭屠殺之外,還有掠奪的手段,所以這個時期,漢家北地的儒學、道教也在蒙古帝國內部流行起來。

    還有穆斯林思想,由於花剌子模屠殺商隊的行為,導致了成吉思汗對穆斯林的征服時,比征服其他地區還要殘酷,因此雖然成吉思汗時代,穆斯林多為黃金家族的奴僕。可後來“身邊的人更可信”的心態之下,穆斯林反而僅次於藏傳佛教,成為了第二大思想、文化。

    基督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也裡可溫教,古老的東方基督教派。忽必烈、蒙哥、旭烈兀的親生母親,就是信仰這個也裡可溫教的。

    除了宗教思想之外,《成吉思汗法典》還有幾項規定:(參考文獻“《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論”)

    1、第五條 大蒙古國兒童必須學習畏兀兒文字

    2、第八條 尊重任何一種宗教信仰,任何一種宗教都不得享有特權。每個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3、第十二條 各宗派教主、教士免徵賦稅,免服兵役和驛役

    4、第十三條 貧困的民眾、醫生和有學問的人免徵稅收。

    四、經濟方面

    商隊是古代草原諸部,為數不多能聯絡到外界的通道之一。所以蒙古帝國並不輕商,甚至可以說是重商的。比如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團,就有部分人是負責經商的。另外在大扎撒中還明確規定了“驛站必須保障通商、商人的利益等等”。

    在成吉思汗法典中規定“任何職業都是平等的,沒有貴賤之分”

    在《蒙古秘史》中提到了一點,13世紀成吉思汗還未崛起之前,整個草原諸部也只有蔑爾乞部和東部的“林中百姓”是種植糧食和養豬的,其他的部落都是遊牧形態。

    鐵木真建制之後,尤其是他在1206年就發動了對西夏的攻伐戰爭後,他的子民中就有了一種形態——“有板門的人家”這部分人是定居及種植糧食的,且高度懷疑是掠奪的人口。然後到了西征花剌子模前夕,不僅僅是阿魯歡區域種植糧食,已經擴充套件到了克魯倫、鄂爾混、塔米爾,這些區域的人民已經掌握了水灌溉田野的技術

    除了農業之外,蒙古帝國還特別注重手工業。

    現在很多網文都提及蒙古在屠城時,會留下工匠。其實早在統一草原諸部時,鐵木真就已經有意識地保留各部的手工業藝人。

    當征討西夏之時,每每攻取城池或城鎮、鄉村時,工匠是單獨挑選出來的。在《蒙古族簡史》中有提及,哈拉和林、忽蘭赤斤等地,是“手工匠集中地”、“工匠積養之地“。

    所以在《蒙古秘史》中記載了一件事——“大汗的甲冑連錐刺的空隙都沒有“、“大汗派遣了400人的商隊攜帶金、銀、綢緞出使花剌子模”。

    還有馬未都先生也曾經在節目上提到一點“青花瓷,唯有元朝最精美,因為它全是官辦的“。

    除此之外,《元史》中記載,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攻打阿魯歡立鎮海城時,曾經是施行戍兵屯田、圍城的(《元史 鎮海傳》卷120)。所以後來他的子孫,如旭烈兀,率領十多萬蒙古軍和漢軍,在與察合臺系起衝突之時,依舊能打下巴格達。

    所以借用《成吉思汗經濟思想初探》(作者姚鴻起)的話:“一個不重視經濟的人、民族、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

    參考文獻

    《元史》、《蒙古秘史》、《蒙古族簡史》、《成吉思汗經濟思想初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甄嬛傳》裡大家最喜歡的角色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