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網上的問答,本來是一個學習的和交流的場所。但一些人不是為了學習交流而來。這樣的人,是缺乏科學素養的。那什麼樣才叫有科學素養呢?請大家討論
8
回覆列表
  • 1 # 英雄50021549904

    謝邀。“科學素養”是一個很大的命題與課題,他有很多方面並且發展變化著。但科學是屬於人類獨有私有的財富(能懂科學生物,生命都可以叫人類如外星人),因此談科學素養首先是談人類對科學處置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問題。包括:1如何正確實事求是認識科學對待科學,研究科學,發展科學,尊崇科學,利用科學,讓科學更好地與實踐聯絡,發展生產力創造精神與物質的財富;2科學工作者,一個學者,一個研究員團結合作研究學問,研究藝術,研究管理,研究理論科學與工程科學,這些提純出來的生產力的技術,技藝,技巧和思維能力。

    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更是科學素養的主體認識。科學精神第一條就是自由。沒有科學自由,誰都沒有發言權了,誰又敢說他對科學有發言權呢?科學精神第二條就是無私。我堅信人類因為無私才有合作,有合作才發展出了科學。科學精神第三條是嚴謹,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忠誠於事實,整天靠胡說八道來自詡科學豈不是自欺欺人。科學精神第四條是氣節,科學,科學家的正確觀點絕不允許國家暴力踐踏。要有“你殺了我,地球也繞著太陽轉”的精神。科學精神第五條是開拓,科學的進步往往是靠大膽的想象力,幻想力提出課題提出置疑,促進進步與修改完善的。科學精神第六條是奉獻,科學家對科學問題的思考,實驗,研究取得成功,很多例子是科學家要坐幾十年的冷板凳,忍受清貧與冷眼才成功的。有些科學家奉獻了一生精力只給後人證明了哪些道路是走不通的。他們同樣偉大。科學精神第七條是勤奮,一個科學為了研究科學往往要耗費國家巨大的物力財力服務力量不勤奮是對國家器重的失望。科學精神第八條是認真,科學研究很多是有生命風險的,比如病毒學。認真兩字不時刻在心間是極大對自己對別人生命,人身安全的不負責。科學精神第九條是開放,封閉保守的治學治國方略是自私是對人類進步起阻礙作用的“科學家是國家的,但科學是人類的!”科學精神第十條清高,一個科學家研究科學不應為了掙錢,科學是無價的,科學家的人格更是不可出賣的。

    由於對科學精神闡述太多,對科學態也帶進去了。所以略去了。

  • 2 # 談科論普
    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國際上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對於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瞭解程度;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瞭解程度;對於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瞭解程度。目前各國在測度本國公眾科學素養時普遍採用這個標準。 具備基本科學素養:只有在上述三個方面都達到要求者才算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對公民科學素養涵義的理解和表述,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而更新,而且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由於如今對科學素養的研究尚處於研究完善階段,還沒有形成統一、廣泛認可的表述,以下為幾個代表性的表述:1、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認為,科學素養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定問題和作出具有證據的結論,以便對自然世界和透過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的改變進行理解和作出決定的能力;2、國際學生科學素養測試大綱(PISA)中提出,科學素養的測試應該有三個方面組成:科學基本觀念、科學實踐過程、科學場景,在測試範圍上由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三個方面組成;3、美國學者米勒認為,公眾科學素養由相互關聯的三部分組成: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具體說就是,具有足夠的可以閱讀報刊上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彙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關於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影響的認識能力;4、歐盟國家科學素質調查的領導人J·杜蘭特認為,科學素養由三部分組成:理解基本科學觀點、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研究機構的功能。——————————————————————————————————————

    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owey)曾經從功能性角度對科學素質進行過界定:個體能夠對於科學素材進行閱讀、理解、表達觀念以及參與科學相關的日常活動,那麼他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知識?赫德(Hurd,1958)則認為科學素質是“理解科學及其在社會中的應用”。60年代中期,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Pella等人在已有文獻共性主題的基礎上概述了科學素質的範疇,即科學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科學的倫理,科學的本質,科學知識,科學和技術,人文中的科學。到70年代中期,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Showalter等人又將科學素質的界定向前推了一步:科學的本質,科學概念,科學過程,科學的機制,科學和社會,對科學的興趣以及與科學有關的技能。本傑明·申(B. Shen)(1975)從科學素質的內涵入手,提出了有較大影響的三個科學素質分類,即實用科學素質(practical scientific literacy)、公民科學素質(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和文化科學素質(cultural scientific literacy)。其中,實用科學素質是指掌握某些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直接來解決實際問題;公民科學素質是指能夠理解科學決策和與科學有關的政策及其背後的科學問題,以參與和影響公共政策;文化科學素質是能把科學作為人類文化的結晶來學習和理解。

    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首倡者米勒(Jon D. Miller)從測度的角度給出了科學素質的操作性界定,他認為科學素質應包括三個維度一是對重要科學詞彙及概念(即科學知識的內容)的理解(a vocabulary of basic scientific constructs sufficient to read competing views in a newspaper or magazine);二是對科學探究的過程或對科學本質的理解(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r nature of scientific inquiry);三是對科學技術對個人和社會之影響的認識和理解(some level of understand of the impa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individuals and on society)。他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公民科學素質評測量表並廣泛應用於各國的公民科學素質評測和比較。米勒在1997年提出,上述第三個維度在不同國家變化很大,國際上目前主要對前兩個維度進行評測和比較。在綜合國內學者對科學素質概念界定的研究成果,並結合中國科普工作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指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該表述兼具了科學素質的功能和內涵,為各地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提供了基礎依據。

    綜上可見,科學素質的界定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的社會語境也使得對科學素質的理解存在差異。李大光認為,科學素質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是一個歷史條件要求所導致的概念的討論,最後形成大家共識的過程。歸結各國的主要看法,大概可以概括為四個觀點:實用的觀點(Practical Argument)、民主的觀點(Democratic Argument)、文化的觀點(Cultural Argument)和經濟的觀點(Economic Argument)。

    ——————————————————————————————————————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公民科學素質測量和調查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真正形成制度化則是在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20世紀50年代蘇聯發射了人造衛星Sputnik,這讓美國的科學家和政客們十分震驚,隨後於1957年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性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公眾對科學知之甚少,為此美國開始在科學教育體系中加強科學素養的相關內容。對公眾科學知識的測試使得很多報告認為“無知的”公眾在知識方面的“缺失”需要科學家去填補,其目標是補償公眾在科學方面的缺失。同時其側重點在於強調公眾應該具有讀寫方面的科學知識儲備,並且這種儲備是可以進行測試的。同時知曉科學且對科學持贊成態度的公民被認為是為美國提供人力資本的必要因素,同時也是使美國領先蘇聯所必須具有的積極公眾情緒的要素。自1980年開始在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下,美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成為一項常規的連續性的對於公民對科技的理解和態度調查,歷次調查結果均收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S&E Indicators)中。

    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布了巴德默報告,即所謂的《公眾理解科學報告》,該報告提出“理解”(understanding)不僅僅包括對一些科學事實的瞭解,還包括對科學活動及科學探索之本性的領會。這個報告吹響了促進公眾對科學理解的號角,其直接後果之一就是促成了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簡稱COPUS)的成立,其目標是對科學的進展進行闡釋並讓其對非科學家來說更易於理解。隨後在歐盟調查委員會(Eurobarometer)主導下,於1989、1992、2001、2005、2010年開展了五次名為“歐洲人、科學與技術”的全面調查。

    此外,印度、日本、南韓、巴西、俄羅斯等其他國家也組織開展了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瞭解本國公民對科學的理解和公民對科技的態度等相關方面的內容。

    中國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開始於1992年,由中國科協組織實施,隨後分別於1992、1994、1996、2001、2003、2005、2007、2010、2015年開展了九次全國性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公民獲取科技資訊的渠道,公民參加科普活動和利用科普基礎設施的狀況,公民對科學的理解,公民對科技的興趣度和態度等內容。問卷內容兼具了國際可比和中國國情,在公民科學素質的判定上與國際通行標準一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公民過去二十年的科學素質水平整體提升明顯,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從1992的0.3%提升至2015年的6.2%。東部沿海發達省份、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已接近或達到10%,具備了創新型地區建設的人才基礎。

  • 3 # 風雷動龜蛇靜起宏圖

    簡單舉個例子,某湖裡傳說有水怪,據說多人目睹,還有模糊不清的照片為證,缺乏科學素養的人會說,湖裡是不是有遠古生物,或者是未知生物,世界好神奇。有科學素養的人會說,到底有多少人目睹了?目擊者可不可靠?看錯了的可能性有多大?照片是不是偽造的?如果不是那麼照片上的生物有可能是已知生物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確定是未知生物那麼是史前生物還是變異生物?

    所謂科學素養就是不斷髮問以確定某件神秘事件的真實性及其所有的可能性,而不是將未經證實的訊息當作真實事件來分析。用休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足夠證據可以證明一個神蹟,除非該神蹟屬於如下情形,其虛假比其力圖確立的事實更為神奇!”

  • 4 # 哲學科學觀察

    首先要申明: 一個人可以沒文化/沒科學素養, 但不防礙你是個好人!!

    科學素養一詞源自英文literacy,

    這個詞語所指的群體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指有學識/有教養的學者/知識分子/科技工作者

    第二類是指能夠閱讀/能夠書寫/有一定文化/有一定思辯能力的普通大眾。

    1〉 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個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當然一些沒有文化的人之中確有“能工巧匠”,這些人有著很好的“科技技能”,也有著樸素的科學素養,這些人在討論新事物/新問題時往往很客觀/也很就事論事, 不會胡說八道!!

    因此,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又沒有什麼“科技技能”,那他就很難具備科學素養!!

    這裡的有文化, 可以指完成九年基本義務教育,當然有人透過自學也能達到這個水平!!但如果讀了十年二十年書,考試吃鴨蛋,也不可能是個文化的人!!

    2>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是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

    美國學者米勒認為, 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可以閱讀報刊上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彙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這就需要一定的文化!!

    一個沒有多少文化或成績太差的人,很難理斛科學事實/原理,也很難讀懂這些方面的文字,更抓不住關健詞,會把幾個相近的詞語/實際是幾個不同的東西混為一團!!

    一個有文化的人會理解關鍵詞,知道“差之一字,謬誤千里”

    例如“草甘膦”/“抗草甘膦基因”/“抗草甘膦轉基因玉米”====》這三詞詞代表三個不同的概念,是三個不同的東西,但很多反轉的人把這三個東西混為一談!!

    ====〉請把這個詞語“草甘膦”/“抗草甘膦基因”/“抗草甘膦轉基因玉米” 讀三遍!!

    把這三個東西混為一談的人說:美囯加州規定要在“草甘膦”外包裝上標明: 可致癌物, 因此“抗草甘膦基因的玉米” 也致癌!!這真是把雞和雞蛋等同起來

    不懂“草甘膦”/“抗草甘膦基因”/“抗草甘膦基因的玉米” 三者區別的人去百度,恕不浪費文字

    順便說一句: 加州把太陽也列為二類致癌物, 人曬不曬太陽呢??

    3>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是一個有辨證思維的人, 會理解任何科學技術都是中性的,/ 沒有好壞之分, 科學技術的結果之好壞取決於使用者----人!!

    一個沒有科學素養的人之思維非黑即白, 例如: 有人就巴不得把轉基因關進地獄而後快, 居不知: 因轉基因技術使乙肝疫苗/胰島素而物美價廉等等

    一個沒有科學素養的人之思維是非理性的/憑感覺去表達觀點, 不知道別人一駁就站不住腳: 有人說, 蟲不吃的東西人能吃嗎??

    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會憑常識懂得: 人不能等同於蟲子!! 鹽, 蟲不吃, 人為什麼要天天吃呢??

    4>一個有科學素養的人是一個用發展的眼光看事物的人, 他會從發展/前進的角度看問題, 而一個沒有科學素養的人總是以今天的問題否定過去的成就, 是一個事後諸葛亮!!

    有反轉的人提出: 抗生素剛發明時不是說這好那好嗎?? 現在怎麼濫用致肝癌呢?

    5>一個有科學素養的是一個尊重常識的人, 而缺乏科學素養的人往往視常識為無物:

    1〉 人為加速基因改變的"雜交水稻"/玉米,有沒有可使基因也進入人體而引起基因突變?!

    2〉 利用航天技術使種子在太空基因突變再回來種的"太空辣椒"等,其基因有沒有可能進入人體而引起人的基因突變?

    3> 幾千年來,"吃肝補肝"只是一種說法,吃成死人的有,吃豬耳長豬耳還從來沒發生過!! 如果說人為的那幾百個轉基因,人吃了有可能使人基因突變,那麼:千百年來人從自然吃進過有無數種基因/無數個基因,難道就沒有一個能引起人的基因突變嗎?! 因此,說吃進x基因可能引起人體突變,連常識都不符,但卻又為反轉填了一個偽論!!”

    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爭論, 是觀點問題, 但如果不顧常識亂扯則是科學素養問題了!!

    一個人可以沒文化/沒科學素養, 但不防礙你做個好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95工業口罩和醫用口罩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