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城吃貨
-
2 # 金蟬子98
1.看你的目標顧客,包括顧客消費水平人均消費額,顧客數量,顧客來就餐的路程遠近,交通方式,由此選定餐館的大體位置。
2.再看具體位置,1樓底商還是高層的美食城,停車是否方便,電梯數量。
3.周圍競爭者數量,型別,是互補還是絕對競爭。
-
3 # 孟薩空間設計
馬路一側的餐廳人潮湧動,對面的餐廳卻冷冷清清;同一個街道、一個區域的餐廳生意火爆,挨著它不遠的區域卻冷冷清清;有的餐廳菜品好、服務佳、價效比高,卻也無奈倒閉。
這些生意不佳的餐廳難道是被詛咒了?是華人所說的風水不好?當然不是,餐廳經營狀況不佳,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而以上餐廳的問題就是沒選對址
要知道,一家餐廳經營的好壞,選址佔了70%的比重
如果選對址,餐廳的客流量就有了保證,餐廳的經營就可在營銷、產品、運營、擴張等層面多方位展開;如果選錯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周璇,餐企的最大抗爭物件就是選址。因此,選址是餐飲業最重要的經營決策之一,選址的好壞甚至能決定門店是否能存活下去。
|NO.1|
重視人流匹配度,根據品牌定位及變化大膽選址
好的位置被大型的餐企品牌佔據,高租金又讓小餐企、新晉餐企品牌望而卻步,它們該如何選址?
首先,在選址之前,要想清楚自身品牌的定位,弄清楚自己的目標消費人群在哪兒。如果沒想清楚就貿然開店,遲早要關店。獲得數億元投資的茶飲品牌“嫩綠茶”就在此處摔過跟頭。嫩綠茶曾在重慶最大的電腦市場百腦匯選了一個門址,旁邊是地鐵站出入口,人流量巨大,但少有顧客進店消費。
其實原因很簡單,嫩綠茶只看到了人流量,卻忽略了人流匹配度。
不少小餐企商家都懂得人流匹配度的道理。我們常常發現在人流量大的地鐵口賣早餐、在白領聚集的寫字樓賣午餐或是在住宅區附近賣火鍋燒烤的那些商家,往往都生意火爆。
這些商家都是深諳顧客心理的行家,早餐只要出餐快、方便、便宜再加上好吃就能籠絡上班族的心;寫字樓的午餐也是如此,夠快、好吃即可;而至於晚餐,在住宅區附近經營火鍋、燒烤等品類滿足了顧客的聚會、社交的需求。
在人流匹配度高的地段開店,滿足了目標顧客群體的剛需,店面可正常運轉。但要想做成品牌,還得不走尋常路,根據自身品牌定位,在選址上獨闢蹊徑。
主打家常菜的外婆家最初和一般的商家無異,門址都選在人流量大的社群店、街邊店。後來進行轉型,關閉了社群店、街邊店,把門店開進了綜合購物中心和寫字樓。
這些地段雖然租金貴,但顧客群消費能力強,人流量大,特別是購物中心中午、晚上都有人,節假日更是全天都有人。利用黃金地段人流量大的優勢。
主營咖啡和甜點的85度C也在選址上頗有心得。最初它靠低價且緊貼星巴克開店的選址策略在臺灣一度超過星巴克。
因此,選址前找準自己的目標顧客群體便能保證運營的大方向,而要想有更多的客流量、創造更高的營收,需根據自身品牌定位以及運營中的變化,及時調整創新,唯如此,才能搶奪更多客流量。
| NO.2 |
最好選成熟商圈,重點關注商圈的業態組合
選商圈最重要的是選商圈團隊,其運營方的實力、招商管理團隊經驗與能力非常重要,可謂是餐企的左膀右臂,能幫助餐企解決不少後顧之憂。
因此最好選擇成熟度高的專業開發商,他們在營銷、物業、規劃方面有相當的經驗,並且對餐飲品牌、品類數量上會嚴格把控,對不同品類的片區進行合理搭配,確保差異化,亦或是打造主題商業區,形成叢集效應。
比如中糧地產打造的大悅城,透過每天收集購物中心內幾十萬消費者的手機WiFi資料,繪製出客流在購物中心內的熱點圖及消費者的行走軌跡,使購物中心內客流冷熱區域達到平衡,這便是餐企商家入駐商圈的好處之一。
成熟的商圈必然會遭到各個餐企品牌的競相爭奪,如果搶不到成熟的商圈,也要選擇處於上升期的商圈,而不是一個已經開始沒落的商圈。
對於新的餐飲品牌來說,也最好不要選擇新商圈,因為一個新商圈有一段市場培育期,如果商圈尚且無法發展起來,憑藉一己之力也是難以扭轉乾坤的。
另外,選商圈,還要根據自身品牌定位,匹配合適的業態。首先對進駐購物中心的業態組合,要有幾個方面的考量:要有影院;一定要有超市,最好是精超。
如:品牌的定位是以年輕人為市場導向,就要重點關注購物中心的電影院、快餐式品牌,以及電玩、運動等體驗式業態;品牌以家庭型顧客為導向,就關注購物中心的超市、兒童業態和周邊居民的人口密度
| NO.3 |
品牌借勢使巧勁,“店中店”、低價策略輪番上陣
店中店模式,共享空間減少成本
在核心商圈開店的高租金讓許多餐企望而卻步,但透過店中店模式可減少租金。
比如,冰激凌品牌Stickhouse就透過“店中店”的形式來擴建,在酒吧、電影院、景區甚至是火鍋店中擺放自己的冰激凌櫃檯。
而蝦baby也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其創始團隊發現,商圈內許多餐廳都有大把的閒置時間,空間白白浪費,於是抓住契機,與一家麵館共享廚房資源,錯峰使用。但隨蝦baby的訂單越來越多,廚房已無法被共享,蝦baby當時只好關掉堂食體驗店,專做小龍蝦外賣。
這種店中店模式是典型的共享經濟,透過共享空間,節省房租成本和人力成本,為品牌增加曝光度,增加銷售
緊貼大品牌開店,以平價策略實現增收
臺灣的85度C就緊貼星巴克開店,透過低價策略,成功從星巴克搶來客流,同時增加了品牌的知名度。
還有一些餐廳也緊貼高階餐廳開店,將門店開在商圈外圍,同樣以平價吸引顧客,並主營外帶,因此租金減少、收入增加,品牌也打了出來,可謂是“大豐收”。
因此,“小餐廳選址肯定拼不過大品牌”的言論也就不攻自破,成功的方式千千萬,弱者才會停滯不前,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敢於變革才能搶佔先機。
其實在選址時,應抱著“不求最好,只求合適”的心理,不去爭搶所謂的黃金地段,而是根據自身品牌定位,匹配合適的地段,在選址上大膽創新並借鑑好的經驗,或有另外一番天地。
此外,還需釐清一個概念,租金≠成本,租金=投入。
-
4 # 餐飲新視界
都說天時不如地利,如果你不清楚裡面的套路,最後你怎麼死的可能都不知道!有了好的開端,就幾乎成功了一半。
開餐廳選址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一是選址,二是選人。人如果不合適我們可以換,但是選址不當或者遇到不靠譜的房東,那就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不過死之前,記得把房租交了先!
那麼社會餐飲的餐廳門店選址到底有哪些方法呢?
裡面又有哪些套路呢?
1、店鋪的地理位置
古語有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位置太過偏僻,或者店鋪位置的人群量不夠、目標客戶不匹配,這將會花費你更多的精力去解決人流量的問題。選店鋪要知道店鋪有金角、銀邊、草肚皮之說,切忌選“草肚皮”店面。看下圖。
2、店鋪的目標人群流量,現在是流量為王時代
所謂目標人群數量,分兩塊:一塊是看店鋪附近的目標顧客人群聚集點的數量;第二塊看店鋪前汽車與行人的通行量。也就是客流量公式中所說的:通行量和通行質量。
3、跟著大佬走有飯吃、調查競爭對手情況
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觀念,跟著大品牌或者做得比較好的開店準沒錯。因為他們的選址和人流統計都已經早就做好了。但是切記!跟著大佬開店不能盲目,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客群,自己的優勢,能給目標客戶創造什麼價值。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句話:“與其更好,不如不同”。你可以開一些你比較有優勢的,或者是他們沒有的,一些和他們是互補的專案。這樣既沒有客源的衝突,還可以相互的支援和幫助。因為你們既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長久的生存下去。
4、考慮不利於吸引客戶等因素
進深過深的店鋪不利於顧客光顧,臺階過多的店鋪也是,人都有惰性的,要爬七層以上臺階的、要穿馬路等都會阻礙顧客進店。店鋪周邊沒有停車位,停車不方便都會阻礙顧客光顧。
選址確實很重要而且不容易,但這些都不是問題,跟恩享餐飲合作的小夥伴,都享有恩享專業的選址團隊幫你選址,不用東奔西跑便可以收穫一個好的商圈!
-
5 # 大年美食
選址就是選顧客根據自身定位靶向選址
外婆家定位:主打家常菜,消費場景主要是家庭聚餐、朋友聚餐;高性價比利潤不高,必須透過翻檯率增加收入選址策略:
社群免租也不去,綜合體再貴也要進1.店開在哪決定了你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2.購物中心吸引的是高消費能力客群,這點社群不具備3.購物中心全天有人,尤其是節假日。 社群白天上班,基本靠晚上。
桃園眷村定位:全時覆蓋、面向所有人的第三空間<購物娛樂空間>
選址策略:一級商圈黃金鋪位 160平標準店1.華人還是最愛吃早餐而不是肯德基2.桃園眷村瞄準的是顧客內心需求:為每座城留下最後一盞燈,無論你深夜歸來,還是無法入眠。桃園眷村都在靜靜等候著你的到來;並打造了一個類似星巴克格調的裝修和氛圍顧客是為價值觀買單,自然價格敏感性就降低
85度C定位:定價策略類似外婆家,高質平價; 目標客戶:商業區年輕人,其次住宅居民選址策略:故意避開核心商圈,選擇外圍因為買了西點不一定立即吃。很多會帶回家當零食或早餐。85度C把握“讓客人順道帶回家去”的策略,通常把店選擇周圍既有商業區,又有住宅區的位置。如果能挨著地鐵站、超市就更好了選址不是哪裡人流量大去哪裡,而是一定要選與自己定位相匹配的地方。
這樣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客群
-
6 # 小管家美食
餐飲開店,選址,首先我個人覺得是首先你自己的這個。餐飲的定位,比如說,你是定位高階或者是低端再或者是中高階。主要是跟你的定位有關係,如果說你要想開一家快餐店的話,肯定要選人口密集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開店。如果說你要想做時尚餐廳。這種比較有特色的民族的這種餐飲、
你要選擇停車位比較多的地方,因為停車位多會給你帶來很多的生意。很多人都是開著車子來吃飯,如果說你沒有停車位的話,這樣是不行的。
如果你的餐廳訂位為高階高階的話,一定要選擇。隱秘點,然後裝修一定要。這種比較豪華的這種裝修,然後針對高階消費人群來消費。這樣的話,你先首先先定位定位好之後才能找產品。這樣才會對你開店有好處。
-
7 # 美食理想
比較理想的選址區域:
一、 經濟最佳區域選擇經濟最佳的功能區作為餐廳選址的宏觀區域。經濟最佳功能區的標準是: 人均年收人最高; 收人穩定並有穩定的增長趨勢; 勞動力文化素質最高。在中國中西部省份中, 行政區多數。具備上述特徵。
二、寬闊的停車場與室內的營業空間相比, 停車場的空間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環節。現代社會休閒或高規格餐飲的主體是有車一族。如果說萊品和服務是他們來此就餐的理由的話, 沒有停車位, 他們是不願打的或步行到餐廳的。
三、易到處它包括如下兩方面的含義: 首先是較高的知名度。如位於公園、著名建築或交通樞紐附近。其次是右手順行的位置。例如, 一條東西向的大街, 如果主要的客源在西方, 馬路南側就是右手順行的位置。如果是單行道, 右手順行位置更重要。
四、 邊緣地即選擇邊緣作為餐廳的地址。這些邊緣包括: 鬧市區的邊緣; 功能區的邊緣; 大學的邊緣; 城市的邊緣等等。邊緣效應認為: 邊緣是區域間的過度地帶,是人口多元化的地區, 也就是開設餐廳的理想位置。
總之, 餐廳的選址是餐飲投資首先面對的問題和能否經營成功的關鍵因素。成功的選址, 除了按上述原則操作以外, 還要進行大量的調研, 比如宏觀經濟政策、地方規章制度、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經濟走勢和居民收人狀況等等。這些第一手資料越準確、越詳細、越全面, 選址的成功率越高。
-
8 # 連鎖校長
店鋪選址口訣:
①金角銀邊垃圾腰,死角店鋪不能要。
②天橋隔擋與車道,擋財擋運賺不到。
④人流不等於客流,旺街不等於旺鋪。
⑤低租高轉能經營,高租低轉思後行。
……
(建議收藏)
更多的連鎖門店 選址內容,請關注連鎖院校
-
9 # 辭故
可以利用餐飲行業的大資料圈定符合條件的人群,就可以快速識別出最佳商圈薦點。給你推薦一個軟體---易企搜小程式,在這裡可以直接搜餐飲行業的大資料,分析周圍餐飲店鋪的分佈、人群駐留、人群流向、消費能力等進行進一步篩選,對以後你店鋪的營銷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
10 # 小熊牛奶糖
飯店開店選址有多關鍵,想來每一個餐館人全是心照不宣的。
假如選對址,飯店的人流量就擁有確保,飯店的運營就可在營銷推廣、商品、經營、擴大等方面全方位進行;假如弄錯址,就需要消耗很多的資金投入周璇,餐企的較大 鬥爭目標便是開店選址。因而,開店選址是飲食業最重要的運營管理決策之一,開店選址的優劣乃至能決策店面是不是能生存下來。
即然開店選址那麼關鍵,那麼怎麼做才算是對的,新手開車又會碰到什麼難題,又該如何解決?
文中將為餐館創業人詳細說明店鋪選址的錯誤觀念及其恰當開店選址的步驟關鍵,給你的飯店合理處理開店選址難點。
曾經的我們踩過的坑~
缺乏經驗,開店選址不正確
一開始因為缺乏經驗,許多 餐館新手都是會掉進一些開店選址的錯誤觀念,個人感覺優良,盲目跟風堅信自己的目光,而造成 負債累累。
1、所在位置好,客流量大,做生意一定會好:
很多人誤將客流量當做了人流量,覺得這個地方人氣旺自身的做生意就一定會好。壓根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真實的消費人群關鍵集聚在哪兒~
2、租金划算,非常值得:
有些人開店選址感覺租金划算,就算不掙錢也不會虧本很嚴重,沒有充分考慮長久的發展趨勢。
3、這個地方家近:
家近,自身不僅便捷,左鄰右里也會多鼎力相助自身,而實際上人情世故也會有效完的一天。
4、附近有取得成功的例項:
盲目跟風開實體店,他人取得成功不意味著自身會取得成功。
5、風水學好:找某某某高手算過在這兒開實體店會發家致富,確實能發家致富高手就無需看房子風水了,自己創業就可以了。
↑↑↑↑↑↑↑之上你中招了幾個?↑↑↑↑↑↑↑
敢愛敢恨被別人坑
餐館新手開店選址沒有工作經驗,除開自身非常容易走入錯誤觀念外,也非常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測”、“惺惺作態”的地產開發商、房地產商和房東坑。
-
11 # 思念的浮雲丶
餐飲選址首先你要清楚你的消費人群你要把你的菜品賣給什麼樣的人群。你要需要對周邊的商業圈和人口密度還有人流量看看主要的消費人群。一條街不要去一次要多去幾次特別是雙休的時候多去幾次才能知道那條街的消費人群和人流量。進行考慮和分析!然後進店看看店鋪的內部結構和麵積,是否符合你的裝修風格。還有就是結合走訪附近的餐飲店鋪結合你的餐廳定位是否適合這個地段,看看同等檔次的店鋪客流量。還有就是交通方不方便,這個起到決定性的因數。現在這個時代有車族多,哪裡停車方便成首選。
-
12 # 使用者56767244323
餐飲選址,首先第一條就是流量。人流量大的地方,位置肯定好。比如大型超市的對面,小區上下班的公交站臺旁邊,汽車站、火車站周邊,大學城周邊,步行街入口處等等。
選址還要參考自己具體是做什麼行業的,分析具體的消費群體。然後觀察選址地的消費水平,和消費人群主要是哪些人。
還有就是考慮投資成本的問題,資金足的話可以選擇一線城市的大商圈裡,這裡都是上班的白領級別,投入高,消費高,自然利潤也不錯的。反之,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一些二三線城市,投入小,風險也小點,有時候小城市找到好位置收益也是很不錯的。
-
13 # 漆點品牌諮詢
做餐飲的,向來都有向餐飲大佬學習的勁。比如,茶飲品牌對標星巴克,餐廳效仿西貝、海底撈。他們稍有風吹草動,就惹得眾多餐飲品牌效仿學習。
前段時間,賈國龍宣佈西貝已經在嘗試社群店,集合外帶和零售的50平米的精品店。訊息一出,餐飲圈就炸開了鍋,效仿者們也在紛紛思考未來門店的佈局。
那麼社群店真的會是下一個選址風口麼?還是會成為下一個“麥香村之殤”呢?
餐飲社群店:下一個餐飲戰場
這幾年,商場成為餐飲鑄造品牌的道場,兵家必爭之地。但商場開多了,客流分散了,品牌勢能因同質化下降了。說實話,都往商場擠,這碗“飯”端得穩嗎?
商場開多了,消費人群被稀釋
麥當勞早早提出社群店戰略;
2017年8月31日,星巴克中國首家社群體驗店開業;
2017年3月12日,呷哺呷哺描繪了“未來的湊湊”版圖,就是大力開社群店;
九毛九10億選址的經驗告訴你,社群店是塊“油田”。
說起社群店都會認為與街邊店相同,但其實不然,其實換種說法應該稱為新型社群店。
周邊聚集大量居民,
以年輕人與小家庭為主,
一般社群店的選址會在社群與工作交叉區域,填補工作到家的距離空檔,中間設立門店相比於商場店,獲利更高。
縮短送餐距離
餐飲品牌出走“扒皮式抽租”的商場,轉戰社群店,餐飲品牌紛紛向社群店伸去橄欖枝,透露著什麼資訊呢?
餐飲社群店優勢
如果進商場能夠造就品牌的話,那選擇社群店又有什麼優勢呢?
1、外賣優勢
——縮短餐廳到家的送餐距離
外賣市場的高速發展,帶來的消費便捷性,似乎讓大家看到了外賣市場的前景,當這個市場已經紅海一片,外賣平臺增加扣點,餐飲從外賣中獲取利益越來越少。
從商場到家,外賣人員需要先到商場內的餐廳取貨,其次是送餐,過程中接受送餐時間大概為20分鐘左右,超時體驗感下降。
外送時間超時,外賣小哥痛哭流涕
那麼外賣從商場到消費者家裡,中間的空檔就是社群店,在這段空檔建立餐廳,縮短外送時間與成本壓力,轉戰新型“外賣專門店”是否可行?
餐飲是能在夾縫中生存的行業,當大家都在唱衰街邊、社群店時,其實大品牌已經有了搶灘社群店的計劃。
2、社群店“現象”空間巨大
餐飲每逢節假日、生日宴之事都需要酒樓或是範圍較大的餐廳宴請,那麼商超餐飲就不具備這個條件,社群店就佔據絕大的優勢。
社群店的優勢在於店面可大可小,大可延伸成酒樓宴請,小到外賣配送中心,加之社群店更接近消費人群,那麼餐飲社群演繹空間巨大。
社群店演繹空間巨大
比如,商場不允許餐廳零售氣味過大的食物,但在社群店不存在限制。湘菜餐廳就可以開闢臭豆腐零售檔口,川菜餐廳可零售“棒棒雞”,吸引小孩或滿足小餓的需求。
設定小吃檔口,發展零售
其次還可以發展成外賣專營店,門店面積不大,設定外賣視窗,方便取餐與配送,減少配送時間,增加外賣體驗感。
社群店獨特的優勢,可以發展多維度生意。
時間自由的,早餐、夜宵等發展維度是非常廣的。早上做不了生意,可以做中午的生意;中餐沒有人,可以做晚上的生意。
開社群店,這裡有四個思考
曾與業內人士聊起shopping mall這幾年成為餐飲 “品牌製造工廠”,但不是所有商場都能夠為品牌源源不斷的輸入新客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共新增商業體504個,開創近4年來的新高。
商場開多了,消費者分流
業內曾有“一線商場變三線,三線商場變兒童樂園”的戲言,商場面臨的問題是新客少了,而社群店需要解決的是復購問題。
1、 社群店周圍人群分析
——先“討好”常住人口
餐飲社群店需要解決復購的問題,考慮的就是周邊居民的穩定性。
就比如,弄堂裡選址要求周邊1.5公里有10萬居住人口,其實不只單單研究周邊人口數量,更應該分析的是這個10萬人口裡有多少人是常住居民,首先去討好這部分“長久生意”,
討好這部分“長久生意”
流動人口與常住居民的差別就是後者穩定性更強,哥老官火鍋火爆的原因之一,是它迎合上海人的口味,做了產品線設計。來自五湖四海的流動人口,口味不夠集中,那麼“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流動人口不穩定性高
但不能否定外來人口對餐飲的貢獻,本身社群店的演繹空間比較大,這個產品設計可以滿足這類人群的消費需求。
比如增加口味上的選擇,與茶飲市場中增加糖分選擇的效果相似,可以增加菜品的自選性。
2、社群店地段分析
——老小區的人群消費能力不容小覷
很多人都會覺得住新小區的人消費能力更強,其實不然,現在能夠在一二線城市買的起房的,大多是透過貸款,那麼前幾年的消費者狀態相對節制,而老小區居民沒有供房的壓力,消費相對自由。
老小區的人群消費能力更強
那麼餐飲社群店選址可以觀察門店周邊小區,配套設施齊全、商業規劃合理、學校配比齊全的老小區人群消費能力比較強。其次,靠近寫字樓與工作區域,這樣利於品牌發展外賣。
3、社群店客群分析
——年輕人和小家庭是消費大軍
餐飲走進社群店,需要選擇大體量人口且消費能力強的區域,並分析這片區域的消費畫像。結論就是,30歲左右的年輕群體和小家庭是社群店消費主力。
小家庭收支已經趨於穩定,而現在的家庭選擇在外就餐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其次,年輕消費者養家壓力尚小,尤其是單身群體,在飲食上更注重質量。社群店是否應該迎合這部分消費人群呢?
雖說大家都在盯著年輕群,但其實老年市場也是一塊“蛋糕”。退休後的老年人,時間資金充裕,針對這部分人群,社群店或許比商場店更佔優勢。
老年人消費市場大有可為
3、 社群店場景分析
——演繹空間巨大
社群店營業時間長、成本低、模式自由、場景的演繹空間巨大,讓一些商場限制的品類有了可演繹的空間,比如燒烤夜宵、大排檔、小龍蝦,換種說法來說,只要城市還在,夜宵就會存在。
城市還在,夜宵就屹立不倒
其次建立外賣專營店,門店不用多大,10幾張桌子就滿足堂食,主要發展周圍的線上外賣,門店投資少,回報快。
狗頭說:
其實說了這麼多的思考,意義在於希望餐飲人產生這樣的思考,社群店該如何選址,如何找到適合的品類發展。
只要社群不倒,路不被封,社群店的發展前景就一直存在,現在眾多餐飲品牌選址時開啟社群店的搶灘計劃,肯定有其意義所在。
-
14 # 餐飲美食創業說
在創業界中,有著這樣一句話"選址,是餐廳生存的根本,是成功的捷徑!"
一開始的我並沒有將這句話放在心上,直到我第一次創業以失敗關門之後才意識大這句話的含義。對於初次創業的人,請聽聽我的忠告,選址不當會直接影響是否關門。
先來個例子:肯德基,我們都熟悉的快餐店,老少皆宜的快餐。它的成功有一半都是在選址上,在商業街中,經常會在拐角處看到它,概括了兩條街的人流量。
一家餐廳的選址,應當從大處著眼,利用宏觀環境的同時,還得充分調查此地區其他的餐廳及經營特色,
當然周圍消費者的需求和交通的便利性也不能忘,這些都是為經營餐廳創造有利的基礎條件。
但換一個思考,選址也並非是一家的生死存亡的關鍵,主要還是看選址周圍的消費者與你的餐廳定位是否相符合。
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你開的若是冒菜,那麼你所針對的消費者是年輕人,可你的選址卻在一個老年活動中心旁邊,這不是等著關門嗎?
另外,很多餐廳開不下去之後就會貼出"旺鋪轉讓"的字元。
但轉讓店鋪會產生一定的轉讓費,所以在接手轉讓店鋪的時候,需要聯絡房東本人,詢問房東是否同意轉讓店鋪。
通常出現轉讓的情況,都是因為上一家店鋪合同未到期,如果你盲目的接手,若是房東不同意,那麼你就面對者房屋被收回的風險。
還有衛生許可證、餐飲許可證,尤其是環保許可證,一旦承當下來後沒有還保證,那麼風險將會更大。
若是你的選址在大商場旁邊,切忌不可再模仿商場內的餐廳,這樣只會給消費者一種"山寨"的感覺,不要以為降低價格就會吸引顧客。
現在的消費者已經不比90年代了,會因為幾塊錢的問題,而選擇正牌店旁邊的"冒牌"店。
作為一個成功的經營者,必須得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它就像是一個人的靈魂一樣,一旦沒有了自己的靈魂,和行屍走肉也無差別了。
總結:選址固然重要,但經營的理念也並不能忽視;也有少量的人會將選址不當的餐廳,經營的風生水起的,可這也僅僅是少數存在。
-
15 # 味極天驕餐飲
餐飲業是創業者較為容易進入的行業,因為其門檻不高、受眾客戶群廣。一家餐飲業能否長久經營下去的首要因素就是選址問題。一家餐廳應該如何選址,以及在選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熱理論與冷知識。
關於選址,每開一家門店都要去實地考察測量。要對整個商圈人數做統計,要測量自己門店和競爭對手的客流,還要算出未來5年的總銷售額才決定要不要在這個地方開店。
一般的小飯店選址有兩大類
1:選擇流動人口量大的地方,想我的包子店,主要面對過往流動的顧客,靠比較大的客流量來支撐銷售,必須選址位置顯眼,進出便利的店鋪,一般走薄利多銷的經營理念,在選址時,要在計劃的地點上採取定時計算的辦法,計算在單位時間內,有多少人流透過。同時觀察人流的類別,根據他們的狀態、穿著、年齡等因素來估算,有多少比例的潛在顧客。觀察時間點,要分成早中晚三次,並且週一、週三、週日共觀察三次。根據自己計劃中餐館的性質、檔次、價格,來和觀察到的情況匹配分析。
除觀察客流外,還要觀察周邊一百米內的店鋪狀況,在此範圍內如果有相類似的餐飲店在經營,則屬於可考慮範疇,如果餐飲店的數量越多,則可選系數更高。如果周圍商鋪以零售為主,則可以選,如果周邊商鋪以批發為主,則不要(有過失敗經驗)。
2:選址菜市場、居民小區、學校、工業區商業街,這一類店鋪,主要面對常住這一區域內,比較穩定的顧客,靠貨真價實,口味穩定,口碑良好,來聚攏老顧客、回頭客,選址地址時除了考慮位置顯眼、進出便利之外,更要考慮周圍的環境是否適合開設你計劃的餐館,環境包括:清潔衛生、噪音、空氣汙染度、周圍店鋪的型別和檔次。
除考慮環境外,更重要的,要觀察這一區域的常住人群,分析他們的經濟狀況、消費習慣、支付能力、飲食要求、口味偏好。再和自己計劃中的餐館對應權衡,看看是否匹配。
在選址這樣的店址時,要多觀察周圍店鋪的經營狀態,根據他們的經營範圍、品類,以及他們的規模、檔次,再加上觀察估算他們的營業收入,看於自己心裡估算的相不相同
第二是交通的便利性,決定了一家餐飲店的生死存亡,在選擇大概的區域之後,接下來就需要在該區域內細緻的考察交通狀況,進行分析。
一般飯店在以流動人員為主要顧客源的地方,通常不用考慮停車位的因素,但是要考慮行人的便利性,和與周圍店鋪的銜接性。
1:選址十字路口或者三叉路口,店鋪有兩面臨街,這是最理想的位置。這樣的店鋪,提高了受關注度,並且可以在雙面都設門,讓顧客更方便進入。
2:店鋪的門臉,儘量要對準客流主來向,比對準客流主返向的要好。
3:在並排而立的店鋪中,選擇黃金分割點的位置最佳,譬如在格局和麵積都一樣並排的十個店鋪中,不要選址最兩頭的店鋪,應該選擇第三個、第七個,為較佳位置。
4:門口為主幹道大馬路,雙向四車道以上的,中間有隔離帶的,距離交叉路口超過五十米以上的,車流速度比較快速的,門口人行道過寬(三米以上),或者過窄的(一米以下),都會影響餐飲店的客源,交通匹配引數低(如果店鋪背後有一定規模的居住群或者客流群,也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5:門口為兩車道或者不設黃色線的雙向一車道、中間沒有隔離帶、車流行駛較慢、距離交叉路口在二十米以內、門口人行道在兩米左右的,為較佳的位置,交通匹配引數高。
6:公交車站臺附近,是比較好的選擇,可以針對乘坐公交來往的客源,設定一些快捷實惠的食物品種。
這幾點只要稍微滿足的,都可以考慮。當然價格也在考慮範圍內,能租到原始門面就最好,租不到就空轉。空轉價格會低很多,別人的東西要了沒用賣也賣不了幾塊錢。
-
16 # 天財商龍
餐廳選址是開餐廳重要的第一步。位置選得好,餐廳在經營上可謂成功了一半。有的經營者對店鋪選址不夠重視,習慣用隨後的經營者來彌補餐飲位置上的不足,廣告費投入很多,促銷活動組織不少,結果仍不理想,直到資金用盡才意識到選址的重要性,但一切都悔之晚矣。選個好位置,客流的問題得到解決,其他問題如菜品品質、價格、服務、環境、特色等都可以在經營中逐步解決。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僅憑漢堡包就把餐廳開到世界各個角落,其成功的主要秘訣就是會選址。 在餐飲店選址問題上,業內一直存在一個較大的分歧點,即究竟是花高價選個“好位置”,還是花低價選個“大面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衡量餐飲投資者經營能力的重要標準。可惜的是,很多人入行多年仍然找不到答案,損失了許多資金。當然,餐飲店經營位置的好與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餐飲經營者對同一個位置的看法,因個人經歷及餐飲店的特色或模式的差異肯定不盡相同。你認為存在限制的位置,在我看來恰好可以發揮我的特色。近年來,餐飲投資人在選址上獨樹一幟、突破傳統的經營案例屢見不鮮。雖然看法不盡相同,但餐廳選址還是存在一些業內通用的規律性原則的。 餐飲店選址要根據不同的經營模式,確定不同的店鋪位置。不同的經營模式,因其特色、定價、顧客群、消費時段不同,必然對店鋪位置有自己的特定需求。餐廳選址,不僅僅是選擇面積大小、房屋朝向、結構設計,還要選擇商圈和周邊環境。區域不同,消費特點不同,餐飲經營模式設計也要隨之改變。 車流多人流少的地方適合開大酒店、大酒樓。車多人少的地方,車速相對快,停車、掉頭都不方便,行人的注意力多放在車的通行上,不會對路旁的景物、商鋪分神。所以,小餐廳開在這樣的位置上,無法引起駕車者的注意,同時又缺少足夠行人的光臨,生意自然不會好。而大酒店、大餐廳因其規模龐大,足夠吸引周邊商圈顧客的注意力,加之其擁有獨立的停車場,顧客駕車出入十分方便,能夠滿足有車一族消費階層的需求。 那麼如何選址呢?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車流少人流多的地方。有人流的地方,消費需求比較強,容易形成消費人氣,只是這種消費需求尚需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做支撐。 做中間不如做兩端。這是指在餐飲集中的區域或美食一條街,處在兩端的餐飲店要比中間位置更容易引起顧客的注意。倘若兩端餐廳的大門能開在面對十字路口的金角上,生意會更加紅火。傳統生意經中所提到的“金角銀邊”,說的就是這種位置。 行政區。十幾年前,在行政區附近開門店還有利潤,現在卻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因不少行政單位開始自辦食堂,供應早午兩餐,肉、蛋、奶、蔬俱全,使周邊餐廳無法生存。所以,在行政區開餐廳,前途難料。 冷門位置:在城市立交橋附近的餐廳,因行人難以靠近,生意難做。 斜坡位置:如果餐廳位置處在斜坡或拐彎處,車輛進出彆扭,且不易引起顧客的注意,投資者需要仔細研究後才能決定。 謹慎進商場。商場內的餐飲模式一般以休閒餐廳、快餐店或特色小吃店為主,需要服從商場經營的統一規劃。如果商場經營不善,客流少,餐廳同樣無法火爆。近年來,大商場、大超市開業不久就關門倒閉的不在少數。 工廠區。因工廠區的客戶消費能力強,現金流大,適合開中低檔餐廳。但工廠區的餐飲生意易受經濟形勢影響,投資者要特別注意。 商務區。因工作原因宴請客戶,是商人們的工作環節之一。商務區的消費特點是頻率快、幅度寬,對環境和服務的要求高,營業時間長,高中低檔皆宜。白領階層處在商務區內,消費能力不高,但比較均衡,可以作為商務區餐飲的補充客源。 市場區。市場區的消費特點是頻率快、檔次低,適宜開辦快餐店及特色小吃店等。 居民區。居民區是否適合開餐飲店,開什麼樣的餐飲店,要看周邊居民區的消費程度。流動人口多、消費能力強的高檔社群,適於開辦風格餐飲或主題類餐飲。
車站、碼頭、航空港。火(汽)車站適合開快餐店和特色小吃店,門面潔淨,品種簡單,名字親切,生意自然會好。輪船碼頭、航空港則需要根據當地的輪船班次和飛機起落數量確定,不可一概而論。
-
17 # 請叫我貳哥
餐飲選址主要依據兩大要素:目標客戶群、房租營業額佔比。
所謂的目標客戶群:針對餐飲創業者所要從事的餐飲品類,匹配精準的消費人群。人流量大的位置不一定目標客戶群多。
房租營業額佔比:地段好的位置自然房租高,這個時候就需要根據經營的餐飲品類的客單價,以及預期的進店人流來核算大概的每月銷售額。再透過預估銷售額反推房租佔比,一般房租佔比不宜過高,最高不宜超過15%,超過壓力比較大。
綜合評估,不是人流量大的位置就適合開店,選址是一個綜合評估的結果
-
18 # 餐寶典
比如在某城中村,有兩個品牌的茶飲店位置相近,其中,益禾堂更加靠近城中村的入口處,店鋪面積更大,從選址來講,位置更好,人流更大,但銷量卻遠遠不如蜜雪冰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據我們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與城中村內的人口屬性有關。在這個環境中,消費者對於價格的關注度會高於對於健康的關注度。益禾堂slogan為“暢飲年輕這一杯”,主打年輕群體,顯然與這個環境下群體的屬性不是特別匹配。
其次,從價格上分析,蜜雪冰城的茶與冰激凌價效比更高。
再次,從產品上分析,蜜雪冰城主打茶與冰激凌,而益禾堂還是以茶飲為主,在這樣的人群屬性中,益禾堂的茶與便利店內的康師傅綠茶相比,其實沒有特別大的競爭力,但蜜雪冰城的冰激凌相對來說就顯得更有吸引力。我們從對消費者的訪談中,也驗證了上面的推論。
最後,從現場店面環境來看,蜜雪冰城的紅色裝扮會顯得更具吸引力,而益禾堂的裝修風格顯得更為文藝,更加綠色、健康,在城中村那樣的環境,顯得略微落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城中村這樣的場景中,蜜雪冰城由於價效比更高,所以更有競爭力。也就是說,對於茶飲店來說,如果選址在城中村,那麼就要更注重價效比,而不是品牌。
-
19 # 尹仕龍
餐飲選址無非是三個大方向:
1.沿街商鋪
2.社群居民區
3.學校/公司/醫院食堂
-
20 # 愛吃酸梅的獅子
選址就跟相親一樣,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夠碰見意中人,中間遇到困難,很正常,選址一個好的店鋪,你的餐廳就成功了一半!那我們接下來看一下到底應該怎麼去做呢?
一、做什麼生意選什麼地址?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星巴克總是堅持將店址選在寫字樓或高檔商場。其實,星巴克這樣的選址是非常符合其自身定位的,它的定位是精品咖啡,所以選址一定要能夠體現其形象。
當初星巴克初進中國時,將店址選在了北京和上海,就是因為這兩個城市可以傳達它精品咖啡的品牌。
所以說,好的選址,並不是說地段有多貴,而是地段的定位是否和店鋪相符合。也就是說,做什麼生意,就選什麼地址。
比如地鐵口就適合一些奶茶店、小吃店而不適合正餐店!
二、商場店選址
以前只有知名的大型餐飲品牌才能進入商場,現在各個城市的購物中心越建越多,現在餐飲行業進商場的門檻降低了很多,進入商場店也是很多餐飲創業者最理想的選址地點。
商場的人氣就是直接決定商家們能否存活下來的重要條件,所以我們在進入商場之前要對目標商圈的人氣熱度有個瞭解,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可以告訴大家!
開啟手機百度的“熱力圖”,我們可以透過觀察它的顏色變化找到整個城市人氣最旺的商圈,人群越集中,顏色越深。
有些商場是新建的還沒開業,正在招商,那怎麼辦?
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先看看新建商場的周圍人氣熱度如何?是不是開在人流量大的地段還是開在郊區人很少的地段?
如果商場的開發商是萬科、萬達、永珍城等實力開發商;或者是本地的區域龍頭開發商則可以考慮進入,如果是小型開發商則需要謹慎選擇。
商場對各個樓層都有不同的功能劃分,餐廳應該靠近餐飲品牌聚集地去開始店鋪,而不能做“獨行俠”,單獨一個人去負一層或者沒有餐飲店的角落開店,這樣的風險很大。
購物中心一般會把主力店設在兩端,比如海底撈、外婆家等人氣餐廳出現在同一個商場裡一般是一左一右,那我們選址的時候就可以選擇中間的位置。一般而言不建議跟大牌餐飲緊挨著。
三、街邊店選址
街邊店選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餐飲店扎堆的地方選址,千萬不能這條街上都是賣服裝,只有你一家餐飲店,而應該選擇類似餐飲一條街的地段。
餐飲店越多的地方越能夠形成“聚集效應”,能夠最大程度的吸引和聚攏消費者,比如本地特色美食一條街,夜宵一條街,早餐一條街,這種聚集效應在城裡很常見,也是我們街邊選址要著力關注的地方。
同品類扎堆在一條街上是最常見的,比如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這些做漢堡的一般都是選擇在一起開店,所以人們常說:有麥當勞的地方就有肯德基!
不同品類扎堆的現象也有,比如在街上你會經常看見燒烤店、火鍋店、KTV、串串店、烘培店在一條街上,不同品類的互補搭配可以讓消費者滿足更多的需求。
四、社群店選址
社群也就是大型小區,或者是說居民區附近的位置,社群是傳統餐廳最早的根據地,大量家常菜餐館依靠社群構建了中國最龐大的餐飲網路。
小而美的社群店正在成為餐飲行業的主力軍,社群店面積小,租金低,顧客群穩定,更容易積累忠實老顧客。
社群店適合大眾餐廳,比如本地特色早餐店,本地特色小炒店,烘培店,奶茶店等。
社群店的選址要注意儘量選在靠近小區門口的位置,或者是幾個小區中間人流量大的街道,店鋪門前臺階不能超過1.5米,最好不要選那種要上臺階的店鋪。
五、總結
餐廳選址應該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選址店面的前提是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市場定位,不同的市場定位必然面對不同的消費群體。然後依次縮小範圍,從城市、商圈到最後的具體店址。
計劃進入某個城市時,要先了解這個城市有多少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消費水平等等,比如你想做一個人均200以上的中高階餐飲,很明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可能會更適合一些。
然後開始尋找商圈,肯德基在進入某個城市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透過有關部門或專業調查公司蒐集這個地區的資料,根據這些資料劃分商圈。比如市級商業圈、區級商業圈、定點消費型、還有社群型、社群商務兩用型、甚至包括旅遊型等。
然後根據自己的定位和商圈的穩定度、成熟度,最終確定一個商圈。
最後考察商圈最主要的聚客點,從這個聚客點出發尋找自己的店面。有四個方面我們要特別注意:交通狀況、客流量、環境特徵、競爭程度。
交通意味著潛在的客源,比如在北京,地鐵站附近都是餐飲遍佈的商圈。交通一定要便利,很容易被顧客發現或找到。但並不代表交通越繁華越好。比如一些交通幹道,都是過往的車輛,但人們不會停下來就餐,就成不了客源。地段不但要人氣旺,街麵條件要好,如果能方便停車,就更好不過了。
開餐館除了繁華的地區外,還可以考慮人口相對集中的其他地區,比如居民區、寫字樓、校園等。不同的商業區餐館的特點不一樣。比如居民區要樸實、家常、經濟實惠還得不斷推出有新意的菜品,滿足工薪階層的需求。辦公區的快餐和中高階餐廳也都是這樣,但相對來說更注重飯菜的質量和就餐環境。
除了餐廳本身,周圍的環境也可以影響生意。比如周邊的綠化,環境是否吵雜,這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
最後一點,不要排斥競爭,人氣旺的美食街也是很好的選擇。一條街上餐館多了,反而比單槍匹馬更容易做。關鍵在於,我們要在多家競爭者之間做出差異來也就是經常大家所說的特色。
回覆列表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餐廳選址跟肯德基,麥當勞學就可以了。都是有各種專業人士套公式算出來的。現在網路發達了,只要產品好,捨得投入營銷推廣,沒有推不火的店,只有不努力不用心的老闆。哈爾濱以中央大街為例,黃金寶地,步行街。照樣有不火的店。高客流高流轉率房租也就高。現在選址只要方便停車,別各種單行道就算好的了。學校附近只需要做好假期的生意一般問題不大。哈爾濱群力新群是好地段。也有不景氣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