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北小祝168
-
2 # 往劫虛渡
鄭和下西洋是指中國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各地。從1405年(明永樂三年)到1433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三十幾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專案。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里。
鄭和船隊曾經航行至東海、南海、泰國灣,繞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安達曼海及孟加拉灣,再繞過整個南印度至阿拉伯海、波斯灣,從亞丁灣進入紅海,亦有航行至東非馬拉加西北部更遠的海域,到達沿海三十多個國家及島嶼,包括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暹羅;印度的古裡、榜葛剌;阿拉伯半島的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東非的木骨都束、莫三鼻克貝拉港。鄭和艦隊的七次遠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樂年間(1402年至1424年)開始,而最後的第七次遠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年(1425年至1435年)開始。前三次遠航最遠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遠航行至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最後,船隊遠航至阿拉伯半島和東非肯亞。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航海圖。
馬歡隨鄭和船隊下西洋,將行旅見聞記錄成書,於1416年完成《瀛涯勝覽》,記錄了鄭和船隊途經中南半島(占城),馬來半島(滿刺加),爪哇島,蘇門答臘島。
鞏珍所著的《西洋番國志》
匡愚醫士曾隨鄭和三次下西洋,在診務之暇對西洋九國山川形勝進行考察記錄,繪成畫冊,名《華夷勝覽》。
羅懋登所著的《三寶太監西洋記》
明朝福船
-
3 # 歷史風物誌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1405~1433)年間七次大規模的遠洋航海,跨越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體位於北緯8-37度,東經61-97度。由於受喜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面積又小於通常意義上的大陸,所以稱為次大陸。)、阿拉伯半島、東非等地,是當時地球上規模最大的航海專案。
七次下西洋鄭和在七次遠洋期間,到過三十多個國家金額地區,鄭和第一次航行從福建出海,到占城向爪哇方向南航,之後再次在爪哇三寶壟登陸,再次航行到三佛齊舊港,期間還去剿滅了陳祖義等海盜,又向蘇門答臘、滿次加、錫蘭、古裡等國。1407年10月2日鄭和的第一次航海結束,回到明朝。1408年10月13日鄭和開始第二次航海,前往古裡,滿剌加,蘇門答剌,阿魯,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蘭,南巫裡,甘巴里等國,第二年回朝;第三次1409年10月鄭和從太倉出發,從海上出使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裡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裡,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第四次1413年11月出海,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裡,南渤裡,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第五次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護送古裡、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裡、卜剌哇、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第六次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1422年9月2日回國,朱棣就是這年死的。1430年1月鄭和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鄭和死在了印度西海岸古裡。之後明朝再沒有出海。
文獻記載鄭和下西洋記載非常的多,明朝編年體史籍《明史》許多處都有關於鄭和下西洋和從海外帶來的朝貢團隊,另外鄭和下西洋時候的翻譯馬歡也留有著作《瀛涯勝覽》,此書記錄了鄭和下西洋時馬歡親身經歷的二十國的航海路線、地理、政權、風土人情、語言為等等。
另外明朝茅元儀的《武備志》中記載了鄭和航海圖,又叫《茅坤圖》,傳言鄭和的航海資料全部被毀,這份航海圖據研究應該是鄭和航海時發放給船員使用的,因此真實度比較高。
以下是部分《鄭和航海圖》(一共44張22幅圖): -
4 # 血山飛蟲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問鄭和本人自己的,他自己應該詳細的記錄下來的,他作為艦隊總司令應該寫航海日記的,什麼時候到什麼地方是航海日記的第一記載要務,我今天的船什麼時候到了什麼地方,如果這個地方沒有名字,就對這個地方描述一番,有條件呢,就樹立一個紀念物,說明自己到過這個地方了。現在大家考證和討論這個事情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我一向反對鄭和是所謂Nautilus的說法,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鄭和下西洋沒有留下一片航海日記,鄭和純粹是去公款旅遊的,哈哈,就是去旅遊有的人也寫遊記的!我真不明白鄭公公在20多年的時間裡到底在幹什麼?哈哈。
-
5 # 粵看粵影視
首先感謝你的邀請。公元1405至1433年其間鄭和七次奉命下西洋,先後拜訪了30多個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岸。經過的國家分別有:交趾,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國家。依據是:《明史:鄭和傳》中有歷史可查這是其一。現在的這些國家即是曾經的外國曆史書亦有記載這是其二。在這些到過的外國發量了我大明王朝時的陶瓷,錢幣,黃金,絲綢等文物,這些文物的發現都證明鄭和下西洋所帶去的物品這是其三,如今還有一部分生活在海外的黃面板人自稱自己是中國的後人,據說鄭和下西洋因為船壞掉了一部分而選擇留下在當地世代生活,這是其四。總而言之,鄭和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Nautilus。
-
6 # Paulry941
鄭和下西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 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 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Nautilus,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
7 # 楓葉舞流星
第一次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 途經麻喏八歇國時,該國東西二王交戰,西王誤殺鄭和船隊登岸人員。事件發生後,西王派使者謝罪。鄭和鑑於西王請罪受罰,對該事件予以剋制。 在三佛齊舊港,鄭和招諭當地海盜陳祖義,陳祖義詐降,圖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擊敗了他,殺敵五千餘人,燒燬敵船十艘,俘獲敵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三人。 其後,鄭和任命廣東華僑施進卿為舊港之主。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船隊攜諸國使者、押陳祖義等俘虜還朝。明成祖下令斬殺了陳祖義等三人, 又寬恕了謝罪的西王, 並對鄭和此行感到滿意, 賞賜了舊港之戰的有功將士; 又因鄭和稱航海期間天妃多有感應,遣朱焯加以祭告。
第二次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這次遠航的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規模較小。鄭和船隊在永樂五年(1407年)奉命出發,訪問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羅(今泰國)、爪哇和蘇門答剌北部,然後再一次駛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裡為目的地。明朝使節們正式冊封古裡王,並在古裡刻石立碑以紀念這一盛事。這次的回國途中有一部分船隊訪問了暹羅和爪哇。 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佈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鄭和、王景弘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 永樂七年(1409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這次下西洋,《明實錄》及《明史》均未記載,上述永樂五年至七年的出訪時間系據《天妃之神靈應記》 ,學界就此仍存有爭議。
第三次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劉家港啟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裡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裡,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 滿剌加當時是暹羅屬地, 正使鄭和奉成祖命招敕,賜給當地酋長雙臺銀印,冠帶袍服,樹碑並建立滿剌加國,暹羅自此不敢侵擾滿剌加。 滿剌加國王感念明朝的幫助,後曾於永樂十三年(1415年)親赴明帝國朝覲。 滿剌加九洲山盛產沉香,黃熟香;鄭和等差官兵入山採香,得直徑八九尺,長八九丈的標本6株。 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 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鄭和船隊還朝。成祖赦免了亞烈苦奈兒,下詔另擇賢君, 進一步提高了明帝國在東南亞的威信。 對於下西洋將士,成祖下令在太倉宴請犒勞。 此次航行,《明史》及《明實錄》均作永樂六年(1408年)九月成祖派遣鄭和等出發, 且《明史》將此作為鄭和第二次下西洋。一說,《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是在這次航行中樹立的。
第四次 永樂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裡,南渤裡,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 船隊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出發,使團中包括官員868人,兵26800人,指揮93人,都指揮2人,書手140人,百戶430人,戶部郎中1人,陰陽官1人,教諭1人,舍人2人,醫官醫士180人,正使太監7人,監丞5人,少監10人,內官內使53人其中包括翻譯官馬歡,陝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揮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 鄭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賜占城王冠帶。到蘇門答剌時,蘇幹剌剛剛弒君篡位,明朝方面認為他是“偽王”,他則惱怒明廷不賞賜自己,遂率大軍截殺鄭和船隊。鄭和率明軍以及當地部隊奮戰並獲勝,追擊到喃渤利國,生擒了蘇幹剌。 (費信稱鄭和是奉明成祖消滅蘇幹剌 ,恐誤)船隊還曾在三寶壟休整一個月,期間鄭和、費信常在當地華人回教堂祈禱。鄭和命哈芝黃達京掌管佔婆華人回教徒。此後,船隊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東非麻林迪(肯亞)。 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回國。 九月,鄭和等人獻俘於北京,明廷誅殺蘇幹剌,賞賜立功將士。 同年十一月,麻林國等國使者嚮明廷進獻“麒麟”等獸。 (此前,榜葛剌特使也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進獻“麒麟”。 )此“麒麟”被認為可能是長頸鹿,顯示出鄭和使團首次對東非沿岸國家所進行的訪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第五次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鄭和等人護送古裡、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裡、卜剌哇、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 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5月31日)總兵太監鄭和率船隊出發,隨行有僧人慧信,將領朱真、唐敬等。鄭和奉命在柯枝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並立碑銘文。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爾進貢長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獅子;卜剌哇進貢千里駱駝、鴕雞;爪哇、古裡進貢麾裡羔獸。鄭和船隊約在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國, 當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朱棣下詔,按等級對下西洋將士進行賞賜。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壽庚之侄蒲日和,也與太監鄭和,奉敕往西洋尋玉璽,有功,加封泉州衛鎮撫。
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 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利亞朱巴河)、麻林、古裡、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裡、蘇門答剌、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今肯亞的蒙巴薩)。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剌和阿丹等國使節。
暫停期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明成祖命鄭和前往舊港賜施進卿之子施濟孫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親的位置。 同年七月,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聞訊後即位,隨即調整了其父的擴張政策,對內採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進行戰略收縮。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的即位詔書中,明仁宗宣佈停止下西洋。 《明史》稱,鄭和是在返航後方才得知成祖去世,本次出航也是《明史》記載的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另說鄭和未及成行,成祖即已去世,鄭和的使命被改交他人 。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鄭和被任命為南京守備,率下西洋的明軍鎮守南京。
第七次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出使西洋忽魯磨斯、錫蘭山、古裡、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門答剌、剌撒、溜山、阿魯、甘巴里、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 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六年二月七日(1431年3月20日),明宣宗因獲悉滿剌加國王欲親自前來朝貢、但被暹羅阻礙,故令鄭和向暹羅國王傳達敕諭,要求暹羅與鄰為善。 二月二十六日(4月8日),鄭和船隊抵達福建長樂港,在長樂停留約半年,在此期間,鄭和曾率領興平三衛指揮千百戶和州府官員,到福建湄州嶼,賣辦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宮。又在長樂縣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長樂天妃宮(十一月建成),樹立《天妃靈應之記》碑, 並鑄造銅鐘一口,銘文:“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 這次航行,鄭和船隊從竹步西行,最遠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鼻克海峽。 一說鄭和在這次航行的過程中去世。
回覆列表
鄭和下西洋是指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