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唯依名號

    降滿清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由他投降的過程,可以看出一個人在面對重大抉擇時內心的掙扎,也能看出人性在不同環境態勢下的善變。

    1644年形勢圖

    1644年的3月,李自成的軍隊勢如破竹,一直從西安打到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急忙調吳三桂回師救援。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吳三桂在趕往北京的半道上,就接到了崇禎皇帝自殺殉國的噩耗。緊接著李自成的使者就向吳三桂拋來了橄欖枝,給了他犒賞,還有官位。而關外的多爾袞,正帶領著大軍往山海關趕。

    山海關大戰

    在這天下風雲變幻的緊要關頭,吳三桂帶領著明朝最精銳的關寧軍,佔據著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此時擺在吳三桂面前的有四條路,一是投降李闖王;二是投降清朝;三是擁兵自立,死守山海關;四是帶領關寧鐵騎逃往南方。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四條路都有哪些優缺點?投降李闖王是最上策,他畢竟是漢人政權,但是也非常無奈,因為崇禎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投降清朝是最難以啟齒的,因為滿清一直是明朝的死敵,又是少數民族,一直被明朝所看不起。死守山海關是行不通的,幾萬人的大軍要吃飯,被圍困就是死路一條。南逃,或許還有點希望,但是要穿過李自成大順軍的防區,關寧軍不一定能全身而退。最終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進北京

    就在吳三桂帶領軍隊趕往北京面見李自成的半道上,吳三桂突然得到了父親吳襄被李自成扣押,愛妾陳圓圓被霸佔,於是吳三桂帶領大軍奪回山海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我認為吳三桂絕對不會為了陳圓圓這樣一個歌妓就選擇反叛李自成,他不會把一個女人看得比權力和利益更重要。事實的真相就是,吳三桂一個人說了不算。關寧軍是一個軍事集團,他們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早在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當時大淩河被清軍圍困了好幾個月,彈盡糧絕,城內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祖大壽組織召開軍事會議討論何去何從的問題,絕大部分將領都支援投降清朝,但是副將何可剛堅決不同意。最後主大壽沒有辦法,只好殺掉何可剛。換句話說,如果此時吳三桂不考慮關寧軍軍事集團的整體利益,那麼吳三桂很快就會被別人取代。所以選擇反叛李自成,重新奪回山海關,必然是關寧軍上層軍官的統一想法。

    吳三桂劇照

    關寧軍重新奪回山海關,吳三桂及關寧軍又將何去何從呢?雖然沒有足夠的時間考慮,吳三桂還是精打細算了一番:他想借兵剿賊。

    李自成帶著20萬兵馬,壓著吳三桂他爹吳襄,還有前朝的太子,直奔山海關而來。吳三桂一方面派人假意想再次投降李自成,讓李自成大軍緩慢前進,拖延李自成的行軍速度。另一方面,吳三桂派人與多爾袞和談,以裂土封疆為條件,黃河以北劃歸滿清,向多爾袞借兵剿滅闖賊。結果多爾袞不同意,他要吳三桂投降清朝,向清朝稱臣,所以吳三桂此時並沒有投降清朝。

    一片石大戰

    李自成還對吳三桂的投降抱有很大的希望,畢竟吳襄還在他手裡,等李自成到了一片石,看到吳三桂早就列陣以待。決戰開始了,畢竟李自成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又是御駕親征,吳三桂的兵馬漸漸不支,損失過半。此時吳三桂再次出關,親自去向多爾袞借兵。多爾袞給出的條件依然是剃髮易服,向清朝稱臣。此時在吳三桂的面前,已經沒有其他的選擇,他只好無奈的了投降清朝。

    還在激戰中的李自成,並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在一陣停戰休整之後,猛然看到對方有騎兵衝殺過來,等到近了才知道是辮子兵。李自成的軍隊漸漸潰敗,吳三桂和多爾袞,合軍追出幾十裡。吳三桂從此成了滿清的走狗,侵奪漢人江山的馬前卒,做了地地道道的漢奸。

    清軍

    結語

    由上面的史實我們可以知道,吳三桂從始至終並不願意投降清朝,而是隨著天下形勢的變化,他被推上了歷史的風口浪尖,在團體利益的驅使下,他最終不得不投降清朝當然吳三桂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自殺殉國。

  • 2 # 阿塏侃史

    吳三桂這人不討喜,降李降清又反清,所以無論漢人或是滿人,免不了都編排他一下。

    我只想客觀地說說他降清的事。

    孤軍守寧遠

    松山決戰後,明朝的關外八城丟掉四城,它們分別是松山、錦州、杏山、塔山。同時,明朝也失去了一位對遼西最有影響的將領,他叫祖大壽。這人很傳奇,別人當漢奸捱罵,他卻是一位惹人憐愛的漢奸。

    在松山決戰中,王樸、三桂、白廣恩,他們三人的表現都很糟糕,當了可恥的逃兵。王樸被議斬首,三桂卻被委以重任。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三桂是軍閥,而王樸不是。

    崇禎諡號明烈帝,是實至名歸。即使松山決戰中明清軍力高下立判,但他仍然堅持守土有責,把吳三桂視為守住遼西安危的保障。崇禎十五年,雖然國庫空虛,他仍發帑金十二萬、戶部折色銀三十萬兩,再調天津漕米支援寧遠前線。錢糧已足,三桂再請示盔甲、弓箭、槍炮等軍需,一一得到迅速籌辦。

    此時,關外僅存四城:寧遠、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寧遠相距錦州僅兩百里,騎兵瞬間可至,特別是失去了錦州、松山等城的屏障,寧遠其實是暴露在強大的清軍面前。於是,清廷內有人向皇太極諫言說:“大軍當乘機臨於寧遠。”皇太極擺擺手,否決了他的提議。他表示要傳檄而定、招降吳三桂。

    皇太極有這種想法,是基於“錦州既下,寧遠驚駭,三桂難脫松、錦失責,豈有不畏死而求生之理”。

    其後,皇太極動員了三桂的摯友張存仁、其兄吳三鳳、姨夫裴國珍、表兄胡弘先等人,紛紛“遵旨各遺三桂書一函”。並且,皇太極親自動手寫了一封勸降信,呼籲三桂認清形勢、乘時歸順。三桂沒怎麼搭理他們。

    當祖大壽寫來勸降信,並附上他隨身攜帶的小刀作為信物,吳三桂不得不給他面子了。祖大壽不僅是三桂的舅舅,還是吳家的貴人。想當年,三桂他爺爺是個邊關販馬的,他父親吳襄靠上祖家,才成就了吳家遼西的軍閥地位。皇太極看了三桂的回信,概括三桂的態度是“猶豫不決”。

    對於三桂的回信,已找不到原始憑據,應該是吹捧了一下清廷,然後婉拒了。因為皇太極事後給他又回了一封信,裡面有“朕恐將軍失此機會,殊可惜耳”。

    招降失敗後,皇太極不久就病死了,接著是多爾袞上臺,多爾袞做出了徵寧遠的決策。據《清實錄》記錄,崇德八年九月二十四日開始,前後經過八天,清軍迅速攻下了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偏偏對於真正的戰略目標寧遠,清軍卻止步不前。

    在這裡,我大膽地猜測一下清軍的戰役目的:此次清軍名為徵寧遠卻實則不徵寧遠,是否有不好意思記錄的史實呢?如果有,應該是清軍聽到風聲,以為三桂的家眷在中後所,本意是搬取他的家眷,再脅迫他投降。結果未能如願,只得草草收兵。

    那麼,清軍搞了這麼大一個陣仗,為何偏偏不攻打寧遠呢?

    答案有點誅心:當年,努爾哈赤攜攻下七十城的餘威,最後折戟寧遠城下。後來,皇太極再攻寧遠城,落得大敗而回。

    心理陰影,好像只能用這個解釋了。

    寧遠!終於成了一座名符其實的孤城!

    寫到這裡,我不由得同情此時的三桂了。環視之下全是敵軍的身影,而故國卻在二百里外的身後。

    你曾經為別人拼過命嗎?此時,三桂應該可以自豪地說:“我拼過!”

    先降李闖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八,李闖率百萬大軍東渡黃河,分兩路進軍北京。

    值此危局,崇禎想調三桂進關征剿農民軍。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調三桂進關,實質是放棄了關外的寧遠,對於愛面子的崇禎,是開不了這個口的。崇禎開啟廷議模式,準備甩鍋朝臣。因為前面有陳新甲執行密旨與清廷議和被殺的先例,大家都對他報有很強的戒心。特別是當時的首輔陳潢,他義正辭嚴地表示:“一寸山河一寸金,寸土不可丟,寧遠兵決不可撤!”

    球又踢回崇禎的腳邊,無奈之下,他只得開口“收守關之效,成蕩寇之功,雖屬下策,誠亦不得已之思”。

    我記得崇禎死前說過“大臣皆可殺”。這話沒錯。

    崇禎作了決定,陳潢的騷操作出來了,他問:“茲體事大,可否請行督、撫、鎮,再議棄寧遠?”

    崇禎只得同意。於是,為了蒐集天下督撫的意見,朝廷又等了一個月。

    直到崇禎十七年的三月六日,吳三桂才接到崇禎手諭“棄寧遠、賜封平西伯”。

    三桂回京勤王,的確用了半月的時間,有兩個原因:

    第一,三桂所部精兵四萬,眷屬七、八萬,隊伍很龐大。特別是眾多關外的明朝百姓,參與了抗清的行動,害怕清軍的報復,他們也要求三桂帶上他們。這樣,三桂撒寧遠,軍民高達五十萬眾。

    第二,三桂也有讓其它各鎮兵先行北京與農民軍一戰、後坐收漁人之利的陰暗心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闖進京,崇禎自縊,明朝亡。此時的三桂,軍馬已過山海關,正向北京行進。

    三月二十日,在豐潤地區,三桂碰上了老戰友白廣恩和唐通,然而雙方已是敵國。三桂兵鋒一指,輕鬆將他們擊敗,收降八千人。前路已斷,三桂回師山海關。

    此時,三桂年僅三十三歲,家人三十多口在京城為質,國已亡、家難顧,他又將何去何從呢?

    從李闖這頭來看,他最怕三桂和清廷合流。打三桂勝負難料,萬一打疼了三桂,他怕三桂摞挑子直接投奔清廷。何況,他手中還有籌碼,就是三桂在京的家人三十餘口。

    由牛金星執筆、吳襄背書,一封勸降信送到了三桂處,內容大意是“事機已失、天命難回、君父已矣、爾父須臾、知時事者可知變機”。

    談完感情,李闖談實惠,賜三桂白銀萬兩、黃金千兩、錦幣千端、封三桂為侯。

    負責勸降三桂的人叫張若麒,松山決戰中他坑洪承疇最狠,此時剛被李闖從天牢裡放出。三桂稱張若麒為老師,後來老師介紹學生成功投降到李闖門下;再後來,學生成功地介紹老師投降到清朝。師生倆互相幫扶,留下千古佳話。

    闖王進京城,實行追贓派餉的政策,後來打擊面擴大化,從明朝官吏擴大到士紳鄉民。倒黴的吳襄被抓了起來,還捱了打。同時,飽暖思淫慾,劉宗敏掠走陳園園。

    三月二十八日,三桂全軍縞素,為殉難的崇禎帝后治喪。然後,他把山海關交給唐通,率部進京謁見李闖。

    四月四日,三桂軍抵達永平西沙河驛,遇到了從北京逃出的家人,知曉了家中的變故。三桂當時是羞憤難當,他一字一頓地說:“我不忠不孝,尚何顏面立於天地之間?!”說完,他拔刀自刎,後被部下制止。

    此後,他再返山海關,又把唐通揍了一遍,唐通只剩下八騎返回京城。

    讀史要有代入感,咱不能拿今人看古人,更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往下猛噴。

    各位,如果您面臨三桂當時的處境,又應該如何自處呢?

    三桂佔據山海關,寫了一封與父親的絕訣信,信中說“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另外,他對李闖派來的使者一斬一割耳,留下割耳的那位只為帶話李闖——“令李賊自送頭來”。

    乞師清廷

    李闖對三桂釆取了補救措施,他一方面責備劉宗敏,另一方面放出吳襄還宴請了他。然並卵,炸了的三桂募兵討賊,他只得興兵征討。

    三桂權衡了對兵李闖的形勢,決定向清廷借兵,並附信一封。

    在信中,三桂談到了三點:第一,自己是以亡國孤臣的名義借兵(不是降清);第二,事成後割土酬謝;第三,建議清軍進兵線路是中協或西協,對李闖實行前後夾擊。

    分析三桂當時的想法,他打的算盤是:請來清兵,打敗李闖,迎回太子,裂土黃河以北以謝清廷,再徐圖發展。

    陰差陽錯,多爾袞沒走中協或西協,而是直走東協,這替清軍贏得了時間,直接參戰一片石大戰。再有,多爾袞採納了范文程的建議,將出兵目的由掠奪財帛轉變成謀取河北數省、以至入主中原。

    李闖見勸降無效,陣前滅門了吳家。三桂和大順軍激戰山海關,清軍坐山觀虎鬥。直至三桂突圍親至清軍軍營,剃髮易服,納上投名狀,多爾袞方才在最後一刻出兵,擊垮大順軍。

    贏得了一片石大戰,三桂就徹底被動了。清軍進發北京城,他的遼西軍打先鋒,到達京郊後,多爾袞令他駐軍京郊、不得入城。以至後來清軍入城,京內百姓還以為是三桂兵馬。

    總之一句話,他被多爾袞防得死死的,根本動彈不得。

    後來,吳三桂反清,他的檄文中有“不意狡虜遂爾,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報薪救火之誤”。

    其中的“逆天背盟”,大抵是說多爾袞違背了契約精神,而康熙對此根本駁斥不動,只得繞開話題。

    歷史車輪滾滾,清朝也算拓土開疆、一統有功。

    當國勢衰微時,即使慎重的選擇也可能最終淪為錯誤。

    以史為鑑吧!人人動手,努力強國。

  • 3 # 謝金澎

    吳三桂當時確實有不得已的理由,但是,無論任何理由啊,都因該先有大義,再有私利和私仇。很明顯的,吳三桂最終選擇了舍大義而顧私利,所以成為歷史上有汙點的反面人物。

    李自成大軍進北京後,吳三桂迫於形勢,加上其家人在北京城,他也許是為了個人前途,也可能是為了保全家人,他決定向起義軍投誠。

    但是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已經與李自成達成了投誠協議的他帶領部下從山海關開拔,準備進北京接受改編的路上,貪得無厭的劉宗敏盡然也毫不例外的拷掠他的家人,而且霸佔了他的寵妾陳圓圓。

    關鍵是報信的人把事情描述的特別嚴重,這讓吳三桂怒髮衝冠,沖天一怒為紅顏。當時李自成起義軍號稱有六十萬,以吳三桂的兵力是無法與李自成起義軍爭鋒的。

    於是吳三桂熱血上頭的情況下,放棄了投誠的起義軍,因私仇而舍大義,轉首投降了多爾袞,開關放多爾袞的後金軍聯合討伐李自成起義軍。

    李自成一怒之下,殺掉他全家,率兵出北京來討伐。結果在一片石與吳三桂狹路相逢,激戰之下,眼見得要獲得勝利,清軍四萬鐵騎生力軍突然殺到,衝潰了起義軍的陣腳,起義軍打敗。李自成的皇帝夢還沒有進入狀態就破滅了。

    所以,引後金入關的除了吳三桂,還有李自成起義軍的功勞,兩個人都是滅亡明朝的千古罪人。

  • 4 # 張傑談史

    吳三桂在得知明朝崇禎皇帝死難之後,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李自成,要麼投降清朝。這是因為吳三桂當時駐守的地方註定要成為清朝和李自成爭奪的焦點,而吳三桂又沒有辦法直接逃往南方。考慮到自己手下這麼多人,吳三桂必須作出一個選擇。

    本來吳三桂是要投降李自成的,但是在準備投降後往北京進發的路上,聽到了不少對李自成不利的訊息,包括李自成起義軍到處搜刮、起義軍亂象這些,當然也知道北京這個時候可怕的鼠疫,這使他放棄了投降李自成的打算。

    這個時候,其實吳三桂已經沒有任何選擇了,只有投降清朝。

    雖然吳三桂現在被人詬病還是蠻多的,但是其在那個時候,知道崇禎死了之後,他必須要投降一方,否則他自己也過不了手下那批人。實際上,吳三桂本來投降李自成後來又投降清朝,已經導致部分手下思想混亂髮生逃亡的現象,那就更不必說其他了。

  • 5 # 南朝居士

    歷史很多東西會重新整理你三觀的

    吳三桂投降滿清,並不是他人生的汙點,在“三藩之亂”前,他的形象都是正義的,

    他引滿清入關,受到了南明小標題的高度評價說他是“借駑平寇”,符合南明的國策,史可法甚至派人給滿清和吳三桂犒賞三軍,給吳三桂發錦旗。

    對於當時統治階級,李自成是階級敵人,李自成得天下,會把明朝利益集團消滅,所以打敗李自成才是首要目的。

    怎麼,三觀不正?

    再看三觀正的吧

    李自成快打到京城,官員基本是投降派,因為根據傳統,你造反成功做了皇帝,你要尊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保證前朝官員和富戶的利益,看看滿清做的就知道了,這也是為什麼給李自成開城門,為什麼吳三桂最早是同意投降李自成的原因了,因為投降了,你的職位可以保證,家產可以儲存。

    可是李自成竟然縱兵劫掠,打劫官僚富戶,這時候吳三桂回去也是難免已死,至少他的官職和家產是沒希望了。

    如果只是陳圓圓,其他幾萬人會跟著他賣命?

    如果只是吳三桂個人利益受損,其他人斷不會投降滿清的,只是因為中上層軍官的利益都受損了,他們才同意吳三桂投降的建議,

    所以,吳三桂頭像滿清的原因是,他不能投降李自成,而在李自成和滿清之間,必須做出選擇,

  • 6 # 奕天讀歷史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明末清初大詩人吳偉業所作《圓圓曲》中的兩句,寫的正是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為了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擄一事,憤而投降清朝,引清軍入關的事情。從此,吳三桂結結實實的帶上了一頂“大漢奸”的帽子。

    那麼吳三桂投降滿清,真的是因為一個女人引起的麼?還真是。《明史》和《清史稿》中都有明確的記錄,讓吳三桂決定降清的最直接誘因就是陳圓圓。

    《明史·李自成傳》中有詳細的過程記載。李自成攻至北京之前,崇禎皇帝下詔令吳三桂入關救援。吳三桂奉詔入援,走到山海關時,聽聞京師已經陷落,猶豫不前。李自成抓到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並且寫信給吳三桂招降。吳三桂準備投降李自成,就率軍趕往北京。

    但是,“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大清。”因為《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所以,才稱“我大清”。

    由此看來,不管吳三桂寫給清廷的所謂“求援書”如何的冠冕堂皇,都掩蓋不了投降的事實,雙方都很清楚是怎麼回事。

    有人替吳三桂洗白,竟然藉口說清人寫的《明史》中沒有記載陳圓圓的事情,所以,清朝人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也就沒發生過這件事,進而推斷出吳三桂當時根本就沒有投降清朝的結論。對於這種洗白,只能說是“掩耳盜鈴”。

    再來看《清史稿》中的記載。《清史稿·吳三桂傳》中的記錄同《明史》的記錄大致相同,同樣是北京城危亡之際,崇禎皇帝(莊烈帝)徵吳三桂入衛京師。只是增加了一件事情的記錄,吳三桂在灤州,同李自成的部下唐通、白廣恩打了一仗,然後才退守的山海關。

    “自成脅襄以書招之,令通以銀四萬犒師,遣別將率二萬人代三桂守關。三桂引兵西,至灤州,聞其妾陳為自成將劉宗敏掠去,怒,還擊破自成所遣守關將;遣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上書睿親王乞師。王方西征,次翁後,三桂使至,明日,進次西拉塔拉,報三桂書,許之。”

    從《清史稿》中的記載來看,吳三桂其實已經是投降李自成了,他接受了犒賞銀四萬,並放棄了山海關,親自帶兵趕往北京了。只是途中聽說愛妾陳圓圓竟然被劉宗敏搶去了,才“衝冠一怒為紅顏”,殺回了山海關。

    吳三桂發出所謂“求援信”的時候,滿清軍隊已經出發,準備趁火打劫,只是這時候滿清朝廷並沒有統一中國的野心。吳三桂的投降,和之後吳三桂配合清軍絞殺李自成的過程過於順利,才讓滿清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

    吳三桂如果真不想投降滿清,那麼他可以在皇太極進北京之前,佔領北京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李自成已經退走,吳三桂依託北京城和明朝舊部,還有關寧鐵騎,跟滿清軍隊抗衡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的,更何況明朝還有很多軍隊在增援北京,他吳三桂就是一面旗幟。這時候滿清軍隊會多面受敵,加上兵力不足,很可能搶劫一番就撤退了。

    再不濟,完全可以堅守山海關,實在守不住了,再投降滿清。投降之後不作為就是了,即可以保一條命,還可以保住一生的名譽。已經盡力了,為了保命投降,但不作惡,還有什麼好指責的。但吳三桂沒有,所以這個“大漢奸”的帽子是摘不下來了。

    有人為吳三桂洗白說,吳三桂在進北京城被封平西王時,都沒真心想投降滿清。而是南明政權朱由崧殺了逃往南京的崇禎太子朱慈烺之後,才真心投降的。其實,朱由崧和朱慈烺都是在南京被清軍攻破後,被俘虜押送到北京之後,才被殺的,是滿清殺的。

    而吳三桂最後挑起的“三藩之亂”,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對抗滿清的削藩之舉,不得已而為之。

    我們不能說吳三桂保護個人利益是錯誤的,但是為了個人利益,卻出賣了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這無論如何都跟“高尚”、“忠義”無關。吳三桂絕對是一個鐵板上釘釘的“三姓家奴”,大明、大順、大清,然後又造反。所以,何必替吳三桂洗白呢。

  • 7 # 帝國錦衣衛

    蟎蜻背信棄義,吳三桂被多爾滾這個老賊騙了,本來他們約定的是同盟關係,共同擊敗李自成,恢復大明江山。結果實際情況是,李自成數十萬大軍決戰吳三桂三至五萬精兵,此時,多爾袞這個老賊沒按盟約與吳三桂出兵共同抗擊李自成,而是選擇秀手旁觀,直至李、吳雙方殺得精疲力盡,多爾袞這個老賊突然殺出,輕而易舉的收穫了全部勝利果實。在多爾滾的協迫之下,吳三桂做了城下之盟,被逼投降蟎蜻,以保住吳三桂軍性命。狗蜻,畜生也。

  • 8 #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真正原因就是吳三桂對明朝仍舊有忠心 不甘心投降李自成這種逆賊 於是想利用關外滿清的兵力消滅李自成 保護大明殘餘江山 於是自己做主 和清朝探討願割讓北京 河北等地 再加上鉅額財富 換取清朝出兵剿寇 誰知多爾袞根本不吃這一套 出兵可以 前提就是投降 削髮 歸順 棄明降清 吳三桂是聰明人 當時李自成大軍已經從北京出發 馬上就要開到山海關 不投降 關寧軍就將腹背受敵 於是吳三桂決定降清 之後就是毀滅李自成的山海關大戰 再後來清軍戰無不勝 很快打下大片江山 吳三桂也沒有機會再反水 老老實實地幫滿清衝鋒陷陣了

  • 9 # 這些歷史要讀

    “衝冠一怒為紅顏”,其實這是對吳三桂降清的諷刺而已。事實上,吳三桂之所以降清,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方面考慮的。

    吳三桂作為吳襄之子,根正苗紅的將門之後,年紀輕輕就累功升至遼東總兵,封平西伯,統領數萬精銳坐鎮“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能在強悍的八旗軍威脅下,堅守山海關一線數年,還能屢屢阻擋八旗軍的南下。吳三桂在明末清初中,絕對是屈指可數的將帥。

    雖然如今吳三桂已被後世定義為漢奸,但其實吳三桂的前半生還算是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對得起自己民族,也對得起自己的朝廷。在明王朝的最後時刻,吳三桂還是毅然奉召率軍勤王。無奈造化弄人,李自成在此之前就已攻破北京。

    而他的人生軌跡,也正是從此刻發生了轉變。事實上,吳三桂降清,並非因為兒女私情,並非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他降清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在關外的滿清和關內的大順兩者之間,吳三桂一開始還是傾向於歸順大順,因為他是漢人。可惜,愚蠢的草莽李自成卻毀了吳三桂,也毀了漢家天下……吳三桂之所以最終選擇滿清,最終選擇當漢奸,歸根到底是因為李自成這些草莽的愚蠢。

    李自成並非明君,甚至沒資格當皇帝。他縱容部下擾亂京師,闖軍不僅對吳家進行迫害,還大肆殘害其他明朝的舊臣,這些莽撞和蠻橫的舉措,不僅讓官僚士紳寒心、讓京城的百姓厭惡,也最終逼反了這位守關大將。

    吳三桂出身將門,對政治的敏感讓他意識到,跟著李自成早晚難逃一死。而偏安南方的南明朝局不穩,加之遠水難救近火。所以,為了儲存自己的地位,吳三桂除了滿清,就別無選擇了。降清就是要當漢奸,吳三桂深知自己這麼做,就不可能再站到漢人的陣型了。而且只有助大清一統天下,才能為自己洗白。因此,吳三桂只能一條路走到黑,必須將南明勢力趕盡殺絕。同時,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為了讓滿人知道自己的價值,為了清朝一統天下後自己的榮華富貴。降清後的吳三桂不僅獻出了山海關,還率領他的軍隊四處征戰,不斷消滅反清勢力,在滿清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吳三桂成功了。他以平西王之身份,為清朝坐鎮雲南,成為清朝最強的“漢王”......

  • 10 # 徐徐娛談

    “衝冠一怒為紅顏”,民間婦孺皆知的吳三桂降滿清是因為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了。但事實上,吳三桂之所以降清,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方面考慮,而不可能是因為陳圓圓。吳三桂至遼東總兵,統領數萬精銳坐鎮山海關。能在強悍的八旗軍的鐵騎下屢屢阻擋八旗軍的南下,鎮守三海關。吳三桂在明末,絕對是屈指可數的將帥。在明王朝的最後時刻,吳三桂還是奉崇禎皇帝召書率軍勤王。在半路上,大明皇宮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吊死,大明亡。在關外的滿清和關內的大順兩者之間,吳三桂一開始還是傾向於歸順大順,因為他是漢人。吳三桂之所以最終選擇滿清,最終選擇當漢奸,歸根到底是因為李自成這些草莽的愚蠢。農民軍對吳家進行迫害,還大殺害明朝的舊臣,這些蠻橫的舉措,讓京城人心惶惶讓京城的百姓對農民軍厭惡,也最終逼反了吳三桂。吳三桂意識到,跟著李自成早晚難逃一死。而南方的南明朝局不穩,而且距離太遠。所以,為了儲存自己的地位,吳三桂選擇滿清是當時的最佳選項。滿清給吳三桂開了優厚的條件,吳三桂並不是什麼忠君之臣,他自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根據史料的分析,在陳圓圓被搶之前,吳三桂就已經秘密與清軍的祖大壽書信往來了,這也說明了,吳三桂其實早就已經萌生了投降清軍的想法。而當時滿清多爾袞給吳三桂開出的優厚條件是讓吳三桂趕走李自成分半壁江山給吳三桂。對於吳三桂來說,他的父親在北京被農民軍抓走都沒令他慌亂,在古代“孝”可是排在首位的。別說一個陳圓圓。吳三桂要什麼女人都會有人來投懷送抱,所謂的為美女投降清軍,只是一個幌子和民間趣聞罷了。

  • 11 # 深藍yn

    為什麼漢人那麼多卻在從秦到清這2300年曆史裡總被少數民族打敗?

    為什麼漢人要2004年統一普通話?

    為什麼日本佔領東南亞臺灣北韓東北,卻只在漢地搞屠殺?

    為什麼去掉,鮮卑,契丹,蒙古,女真,滿族,漢人沒什麼朝代?

    為什麼2300年曆史裡,粵語區只出過2位一品官員?

    為什麼契丹比宋朝建國早53年?為什麼契丹當時不南下統一中原?

    為什麼秦朝只統一六國12年?為什麼秦朝要用刑徒兵去打關內兩癟三?為什麼秦朝致死都撤不回長城自己的軍隊?

    為什麼元朝在中原的蒙古人只有2萬?為什麼元曲可以隨便罵官員?

    為什麼元朝,會有,明教,拜火教,白蓮教,紅蓮教,摩尼光佛,,,各種宗教造反?

    為什麼朱元璋三代要飯的能得天下?

  • 12 # 看你的小蠻腰

    前有狼後有虎的,自己有點力量肯定投靠更強的自保。

    如果李自成能與吳三桂協調好關係,吳三桂肯定投靠李自成的。

  • 13 # AlmostW

    下面講述一下我的看法。

    吳三桂家族在遼西幾乎是一方軍閥,與祖大壽家族聯姻以後控制了遼西這些城池的政治與經濟,擁有數千規模的家丁和大片私田,成為了當地鉅富,祖大壽在錦州投降以後向皇太極獻出珊瑚樹、琥珀、珍珠沉香及金銀財寶、各色玉石數十箱,記載在《清太宗實錄》,北韓方面官員去見祖大壽的宅子,大驚失色說比北韓國王的宮殿還要豪華(雖至尊之居,亦不及)。

    他們的家族在遼西盤根錯節,侵佔屯田、奴隸當地的民眾和士兵,並且對上壟斷朝廷的官職,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集團,這個集團是有自己的利益傾向的,不是單純的愚忠於明朝也不是單純的對抗清朝,而是從中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松錦大戰失敗後清朝就多次讓祖大壽等親屬寫信招降吳三桂,告訴他投降就可以親戚團聚、封疆裂土、永保富貴,吳三桂猶豫不決,崇禎正倚重他,清朝那邊也極力爭取,他尚且有轉圜餘地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還沒有到改換門庭的時候。

    到了李自成東征,京師犯險的時候,吳三桂上奏還是表示願死守寧遠,不想調去山海關《庭聞錄》(言切情危,有不忍言之意),他的父親吳襄被崇禎召見,崇禎問他是否可以放棄寧遠、調吳三桂去山海關,吳襄也用“祖宗之地不可棄”的說法壓崇禎,並且聲稱“若逆闖自送死,臣必生擒之以獻陛下”,崇禎問他有多少兵力,他回答說能用者三千,崇禎又問需要多少糧食,言下之意還是想調到山海關,吳襄便稱需要糧餉百萬,但在關外有莊田可以自給自足,入了關便無法支援。(百萬猶少言之也。三千人在外,皆有數百金莊田,今舍入內,給何地屯種?)《綏寇紀略補遺》

    吳三桂父子這通表態,意思就是不能入關,關外大片領土莊田,清朝來攻打、不可支援的話投降,仍然還可以保住一些,但倘若入關、放棄了那些,自己家族權勢的根基就也不存在了。

    以此來說,父子兩人的思想就已經暴露出來了。李自成大兵即將抵達京師時,就有傳聞稱吳三桂投降了清朝,崇禎召見吳襄,吳襄稱三桂忠孝、必不至此。再之後崇禎詔吳三桂勤王,封他為平西伯,薊遼總督王永吉奉崇禎命率部出關“幫”他入關。

    吳三桂又開始拖時間先是“簡閱步騎”,從六日閱到十日,然後率領部屬和一切民眾向關內拖家帶口進發,《》稱他“徙二十萬眾”,緩緩前進,走到山海關兩百里路用了六天,並且停住腳步,向朝廷要求一萬匹馬,並表示要歇息五天(請馬一萬,安歇家口五日),此時李自成已經抵達昌平。

    不久後在各方催促下,率領軍隊繼續向北京緩緩而行,崇禎自殺以後他當即光速返回山海關。種種跡象都表明,他是很顧惜自己的家丁、奴隸、部曲和莊田的,也是不太願意替崇禎送死的。

    崇禎死後,吳三桂便傾向於投降清朝,先是給父親寫信稱“京師已陷,兒臣擬退駐關外”,並告訴父親吳襄倘若“事不可為”,你沒逃出北京,便寫信給我,我只能歸降。李自成派去灤縣的唐通、白廣恩部也被他率部攻擊,刀兵相見。

    但與他關係甚好的同僚張若麒奉李自成之命向他勸降,父親吳襄也終於是落到李自成手中,許多官僚親自前往北京或是寫信展開招降攻勢,導致吳三桂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想法。卻因為一些流言和狐疑,有的記載稱是北京逃出的家丁說吳襄被李自成拷掠,有的說是吳襄寫信給吳三桂,信裡沒寫被拷掠,但傳信的人訛傳說吳襄被拷掠,還有種種原因,最終使吳三桂選擇投降給知根知底的滿洲方面。因為他一貫有心理準備,在1643年就開始考慮再三。

    並且他後來的計劃是借清軍討伐李自成,以割地為代價恢復明朝江山,那麼自己從中攫取的利益就更大了,這是李自成無法滿足他的,大順政權雖然封侯,但條件是讓他率部進京,使他不能留封原地、也無法肯定保有莊田家產及穩定的根據地。倘若深入順軍重圍,一旦發難,自己身死,順軍則可以擁有一個門閥掃清的幽州,因此李自成有可能是賺他入京,種種可能性都已經算計到了。

  • 14 # 史小帝

    吳三桂為何選擇向清朝投降?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尤其在小說《鹿鼎記》中對這個典故進行了細緻的描寫。這個典故說的是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霸佔,吳三桂聽說後一怒之下投靠了清軍。然後主動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直接導致明朝滅亡的事情。那麼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什麼呢?吳三桂的叛變真的是因為陳圓圓嗎?其實不然,吳三桂還真不是這麼偉大的人。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局勢是怎麼樣的。當時明朝內部有李自成的起義軍,外部有皇太極領導的清軍,而吳三桂被兩方夾在山海關。吳三桂這個時候已經看出來,明朝的江山恐怕保不住了。雖然沒有明確的叛變投向清軍,但也私底下跟那邊有了聯絡,為以後的叛變留了後路。

    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明朝宣告滅亡。吳三桂就更加的孤立無援,而他自己雖然手下有很多兵馬,但是跟李自成或者清軍相比,實力都很弱。哪邊他都惹不起,所以必須得投向一邊才能活下去。所以吳三桂隨後跟幾個勢力都進行了聯絡,想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一方。

    但是有兩個原因讓他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定。一方面李自成這邊雖然暫時兵強馬壯,但農民起義軍很難成大氣候,很難抗得過清軍的進攻。雖然李自成一直在招攬他,但他跟李自成也不是一路人,自己投靠過去以後能不能活著下去也難說。另一方面,他雖然傾向於投靠清軍,但是清軍畢竟是異族,自己就這麼投靠名聲肯定會臭。所以他一直猶豫不決。

    這個時候李自成抓了吳三桂的父親和陳圓圓,要挾吳三桂。這也讓吳三桂覺得,投靠李自成安全更沒有保障了。所以就暗地裡聯絡清軍那邊的多爾袞,提出了把黃河以北都讓給清軍的條件,向多爾袞借兵。最後聯合清軍給李自成的大軍滅掉了,而多爾袞也趁機逼迫吳三桂徹底的倒向了清軍。

    本來吳三桂為了給自己找塊遮羞布,還宣稱自己不會傷害朱家後人。可在領著清軍入關後,被封為了平西王。在高官厚祿之下,吳三桂就徹底沒了心理負擔,把之前說的話徹底忘在腦後。追殺明朝殘餘勢力不遺餘力,殺起朱家後人也是毫不手軟。

    所以說,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只不過是後世人的臆想。吳三桂這種人是萬萬不會為了一個女人而做出這樣的事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游戲充錢並且經常偷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