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打屁屁癢

    對於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說法,我覺得還是應該理性的看待——斷章取義要不得

    在十月份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馬丁·斯科塞斯對於漫威系列影片的一個評價,他是這樣的說的:

    “我不會去看漫威的電影。我盡力了,但是我認為那不是真正的電影。……”

    起初這樣的言語的確讓我一度很是生氣,不可否認,馬丁·斯科塞斯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著名導演,曾經執導過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比如:《計程車司機》;《憤怒的公牛》;《下班後》;《好傢伙》等等,馬丁·斯科塞斯本人也是斬獲了非常多的影視獎項。

    但如此以為優秀的導演為何會這樣偏執的評價他人的影片呢?按照常理來說這不應該,在當我仔細的查閱了丁·斯科塞斯當時評價全文的時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網上所提及馬丁·斯科塞斯的評價並不全,真正的全文是這樣:

    “我不會去看漫威的電影。我盡力了,但是我認為那不是真正的電影。說實話,儘管漫威的電影製作精良,演員們在這種情況下也盡了最大努力。但是漫威的電影,不會像觀眾們傳達一種心靈上的觀影體驗。”

    在前面那句讓人非常生氣和難以接受的話語後面才是馬丁·斯科塞斯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在馬導看來,雖然漫威影片的特效非常的專業,也擁有很多優秀的演員,但類似於這樣的科幻片缺少一種與觀眾心靈上的交流,通俗的說就是,影片缺少更深層次的內涵。

    馬丁·斯科塞斯所堅持的創作之路有所不同——藝術內涵

    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影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作品,就不難發現,馬丁·斯科塞斯相比於漫威,更熱衷於一種情感的互動和深層次寓意的言表,對於影片作品的整體把握,更傾向於內容,而不是華麗的表現方式。

    這除了和 馬丁·斯科塞斯 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經歷有關之外,更多的還是取決於馬丁·斯科塞斯導演對藝術的理解。無論是影視創作,還是撰寫劇本,毫無疑問都是藝術創作的一種方式,每個人對於藝術的追求不盡相同,所以在展現藝術的手法上自然就有所區別。這就好比:有的作者善於寫小說,有的作者則喜好議論文。

    在不同的創作方式下,體現的是藝術創作者對於藝術的不同理解,只是方式不同,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馬丁·斯科塞斯評論漫威科幻缺乏深層次的內涵,不是自己喜愛的型別,這一點無可厚非。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一個喜愛科幻片的觀眾去欣賞文藝片會是怎樣的體驗,我想不出意外的話,也會是同樣的結果——提不起任何的興趣。

    朔本求源——科幻類題材影片本身就更傾向於視覺上的享受“……電影製作很精良,……演員們也很努力……”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對於漫威影片的肯定,以 馬丁·斯科塞斯 的身份和地位,對一個影片做出這樣的評價也是非常難得的。漫威系列的影片實際上無一例外的都可以算作是科幻類題材,再加上一點嚴謹的劇情串接,從題材型別上,就決定了漫威影片的重心必然是演員的演技加上精良的後期製作。

    這是“科幻片”的核心所在,利用現代電腦技術輔助影片作品的創作,這是一個科技發展的趨勢,曾經無數個透過道具和場景佈置難以實現的鏡頭,在今天利用綠幕和後期製作很輕鬆就能辦到,在提供視覺享受的同時,更為創作者提供了更高、更廣、更方便的創作可能(科幻片、災難片、玄幻片等)。

    但我們不可忽視“科幻類”題材的本質就是讓觀眾享受視覺盛宴,充分體會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體會的未來之場景,屬於“快餐式 ”消費體驗。這是一種完全適配於現代快節奏生活的一種娛樂休閒方式,不需要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也無須任何的知識和背景積澱,適合於任何的觀影群體,是時代和市場經濟共同催生的產物。

    “科幻片”追求視覺的享受本就是一種外在需求和內在的要求,並沒有什麼不對,這與馬丁·斯科塞斯導演的藝術訴求不吻合,沒有過高的評價也很正常,合乎情理。

    “科幻片”也並非是一點沒有思想和主題

    以《星際穿越》為例,同樣作為比較優秀的一部“科幻”類題材作品,在非常炫目的特效之下,貫穿的是無比燒腦的科學理論以及科學幻想,宇宙執行的時間機制、黑洞構造、重力引數、蟲洞穿越原理等等,在一定的科學常識之下,引發了無限的幻想,將現實與想象巧妙的糅合在了一起,同時宣揚了環境保護的重要,以及對親情、愛情的思考。只是不同於傳統題材的含蓄,新一代的科幻題材是將內涵和主題思想表現的更加直白而已。

    同樣在我們討論和比較關注的漫威類作品中也很很好的體現。《鋼鐵俠》是關於和平重要性、以及商人社會責任的闡述和討論;《美國隊長》是關於正義和使命的宣揚;《銀河護衛隊》則是對於人性本質的求證;《雷神》是關於成長曆程的探討;而比較熱火的《復仇者聯盟》系列則是引發了我們對於“外星文明潛在危險”“人口威脅論”“宇宙平衡”等大命題的思考。

    在視覺盛宴之中,非常直白的植入一些具有價值的主題思想觀,潛移默化的引導觀眾的思維。當然如果從思想的深度和植入方式來看,的確是比較淺顯的,難以直擊心靈,引發情感上的共鳴。但這並不是一部影片的失敗,而是市場需求和題材本質的限定下,應有的表現。

  • 2 # 芸淡風傾愛讀書

    奉俊昊在自己的作品《寄生蟲》收穫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成為歷史上第一部非英語獲獎電影的紀念時刻,是這樣說自己的獲獎感言的:

    “當我年輕時還在學校學習電影的時候,有一句話深深印刻在我的心裡——最私人的就是最有創造力的。這句話引自偉大的馬丁·斯科塞斯。我曾經在學校學習他的電影,現在能和他一起提名,都是一個巨大的榮耀。”

    為他高情商的發言鼓掌的同時,我感受到的不是競爭火藥味,反而是電影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和理解支援。

    我一個剛開始從院線電影移步更多經典電影的門外漢,對鏡頭裡帶著老父親欣慰笑容,格外可愛的馬丁·斯科塞斯產生了好奇,認真看過電影和採訪後,不得不感嘆,他真的是個優秀的寶藏藝術家。

    (一)提名奧斯卡的《愛爾蘭人》,製作的艱難以及高光時刻

    和《寄生蟲》一起提名的電影《愛爾蘭人》是馬丁熟悉的黑幫犯罪題材電影,改編自查爾斯.布朗特2004年的《我聽說你漆房子》這部回憶錄。

    透過二戰老兵弗蘭克·希蘭的視角,和在 20 世紀最惡名昭彰的人物身邊工作的經歷,講述了戰後美國有組織犯罪的故事。該電影記錄了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懸案之一,即傳奇工會領袖吉米·霍法失蹤案,以幾十年的跨度,展現有組織犯罪的隱秘通道:其內部運作、仇敵以及與主流政治的瓜葛。

    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和喬·佩西主演。這個王炸陣容,有多麼寶貴呢?

    77歲的奧斯卡影帝羅伯特·德尼羅,憑藉馬丁·斯科塞斯1973年影片《窮街陋巷》一舉成名,最著名的角色是《教父2》中年輕的唐·科萊昂和《憤怒的公牛》中的拳擊手傑克·拉莫塔,演得了心狠手辣的黑幫分子,還有多部喜劇代表作《午夜狂奔》《搖尾狗》《老大靠邊閃》《拜見岳父岳母》等。

    80歲的奧斯卡影帝阿爾·帕西諾,代表作有《教父》系列,《聞香識女人》等。73歲挑戰HBO短劇《天使在美國》,扮演美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者羅依·康,又斬獲了金球獎和艾美獎。

    77歲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喬·佩西,也是馬丁電影常客,代表作《憤怒的公牛》《好傢伙》以及《小鬼當家》。

    而獲得無數讚譽的78歲的馬丁導演,召集起這一群難能可貴的陣容,甚至都息影退休的爺爺們,加一起超過300歲的四位電影終身成就大咖,給這個看似致敬和懷舊的經典題材注入了新的活力。

    1.擁抱技術,但不放棄電影的精髓和本質。

    老戲骨業務能力和敬業態度沒話說,但為了符合人物中年時期的形象,採用了特效“返老還童”。

    技術上不難實現:李安的《雙子殺手》,透過在威爾·史密斯臉上貼上很多跟蹤點,後期建模造一個角色出來。

    但《愛爾蘭人》任性的是,因為臉上的跟蹤點會影響演技和表情,頭戴捕捉機器也會影響到彼此之間對戲的發揮,於是,新的減齡CGI技術誕生了。

    拍攝階段,演員不需要做任何改變,只需專注於表演,一切交給後期去完成,所以《愛爾蘭人》的製作成本一路狂飆,差點因為預算停滯。

    看到花絮裡,導演委婉地讓爺爺起身快一點,像個身手利落反應敏捷的中年人時,這些影帝爺爺竭盡全力的樣子太讓人佩服,後來以至於每一次都要認真問問:我現在幾歲?

    這才是匠人匠心好作品。

    2.超長待機準備,一波三折走上網路渠道

    馬丁導演曾非常感激網飛,因為也僅僅只有網飛這個流媒體,允許他按照他的意志去拍《愛爾蘭人》——如此大牌的導演,為了好劇本,為了不屈從投資方,為了展現獨立藝術家的理念,硬是從07年等到了19年。

    馬丁導演曾說過,過去的20多年,電影行業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變化。但它們中最壞的一個變化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悄悄進行:一點一點持續地消除風險——

    好萊塢製片廠系統還執行良好的時候,藝術家和生意人們之間的對立是持續且緊張的,但那是一種能有所產出的對立,催生了一些影史最偉大的電影們——用鮑勃迪倫的話來說,這些電影中的佼佼者“是英雄一般,並富有遠見的”。

    現在,這種對立已經沒有了。 電影趨向全球性視聽產品,變成快速消費的完美產品,缺少電影最關鍵的東西:一個獨立個體的藝術家的統一視野,即自由創作的意志。

    即使環境不好,馬丁導演自己已經功成名就,根本不擔心自己的出路,為什麼還要直言不諱,引發爭議?

    (二)怒懟“漫威”而被口誅筆伐,仍然堅持純粹熱愛,有理有據的倔強大師

    搜尋馬丁,排名靠前的結果,並不是他的代表作,而是他和“漫威”的“恩怨糾葛”。

    他曾在英國接受《帝國》雜誌採訪,被問到對漫威電影的看法。他如實回答了心裡的感受:“我試著去看了幾部漫威電影,但它們不適合我,它們在我看來似乎和主題公園更為接近,而非我這一生所熟知和熱愛的電影(movie),最後我說我不認為它們是電影(cinema,指電影、電影工業和製作電影的各種藝術、技巧,定義和最寬泛的movie有不同)。”

    這就是典型被斷章取義後,被誤會的表達者的宿命。

    許許多多的漫威迷,感覺被冒犯,認為這句話是侮辱,是馬丁仇恨漫威的證據。

    馬丁對被曲解,很坦然,他在風口浪尖沉默,輿論平息了一些時,平和又誠懇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認真多看幾篇他的專訪,真的會被這麼純粹熱愛電影的藝術家折服。

    1.他沒有否認商業電影的價值和才華,只是和自己的電影不一樣

    馬丁導演對電影有自己的一套認知:

    電影(cinema)講的是“啟示”——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啟示;講的是“角色”——人的複雜性和他們充滿反差、有時甚至自相矛盾的本性,他們能彼此傷害、彼此相愛,又能突然直面自我的那種方式。

    電影和舞蹈,文學,繪畫一樣,都是一種藝術形式。在銀幕上遭遇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來自被它所戲劇化進行詮釋的現實生活,並進一步拓寬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可能性。

    商業系列電影,比如成功的漫威宇宙,也都是由非常有才華和藝術造詣的人們打造的。很多在馬丁看來定義電影(cinema)的元素在漫威電影中都能找到。漫威電影裡也擁有很多電影元素——

    但它們沒有“啟示”,沒有懸疑(mystery),沒有真正的情感上的危險感。沒有任何風險。製作這些電影,是為了滿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它們被設計為有限的幾個主題的各種變體。

    2.他只表達了自己的主觀喜好,並不強加於人。

    因為個人喜好和性情,馬丁對這類電影不感興趣。但他客觀地認可,如果自己更年輕一些,和漫威迷差不多時代,他也可能會為這些電影所興奮,甚至可能想要自己去拍一部——這是屬於一代人的成長記憶,替代不了的影響力。

    3.很多續集和新作更像是翻拍,並不是創新

    他指出了當代系列電影的本質:片方確定了一個不能走出的範圍,經過市場調研、觀眾檢驗、審查、修改、再審查、再修改,直到它們可以投入消費。所以很多續集,本質上是對自己的重複。

    《愛爾蘭人》沒有黃金創作時期馬丁電影的酣暢淋漓,驚心動魄;反而多了更多靜止,精細的鏡頭,人物的猶豫掙扎,還有對逝去的時光的複雜思緒,以及“死亡的凝視”。主創團隊的年紀和閱歷,讓這部電影多了不一樣的厚重感。

    4.深入人心的是電影,而不是技術。

    馬丁曾在致女兒的信裡提到,“是你而不是那些工具拍出了電影。”

    我覺得這也是馬丁對電影的態度:任何工具,技術,藝術形式都是為了電影和觀眾的互動在服務。

    我們在觀看幾十年前的經典電影時,依然會收穫感動:那些優美的鏡頭組合和剪下,或是演技的精湛,精彩但不罕見,少了核心讓人心動和心痛的情感,表現形式只是形式。

    (三)深度藝術電影的困境,也是文化“通俗化”的共性問題

    馬丁說:“對任何夢想拍電影或剛剛起步在做電影的人來說,當下的狀況是殘酷、不利於藝術的。僅僅是寫下如上這些言語,已讓我心甚哀之。”

    這種擔心出自一個如此有名望的導演口中,真的不是杞人憂天。他不是要否定其他作品存在的合理性,而是怕這個大環境導致純粹的電影藝術被壓倒性地打敗。

    《愛爾蘭人》即使有網飛加持,在今年一眾提名電影裡,依然比不過成功輸出的《寄生蟲》和大熱門的《小丑》的知名度。本身牽扯太多美國本土的文化背景,加上偏類的題材,受眾自然少很多。可是他依然是一部非常優秀,能給人很多思考和衝擊的電影,如果你願意花三個小時認真看進去,而且你又能找到渠道觀看。

    1995《盜火線》VS 2019《愛爾蘭人》

    這是時下文化面臨的共性致命問題:

    大多數影院的銀幕上充斥的是大系列爆米花電影,娛樂至上;碎片化閱讀代替了深度閱讀書籍;網路IP小說,比嚴肅文學更吸引人;口水歌甚至取代了正規的流行音樂,更別提古典音樂,歌劇,音樂劇等等。

    這是人之常情。通俗的文化,就代表著大眾。簡單易懂,才能流行和傳播。這一點上,《寄生蟲》確實成功。但可怕的是,每一對對立的文化產品,在經濟效益上的主導地位,正被用來邊緣化甚至貶低另一方的存在。

    如果人們只是被給予一種淺顯容易的東西,並持續不斷地被兜售同類,會逐漸忘記還有其他的選擇。我們不是不需要美好精緻的藝術,我們可能是不知道,或者找不到。我們觀眾,很多時候也是在被安排的範圍內,進行選擇。

    堅持藝術初心,不代表藝術家們就甘於無人問津:每一個電影人都希望自己獨立小眾深度的電影,可以在電影院放映給觀眾看,感染更多人;每一個認真創作內容的人,也希望堂堂正正地出版;每一個靠良心經營文化的人,也希望自己可以正常收穫回報,良性維持。

    可以小眾,可以晦澀,可以曲高和寡,可千萬別讓他們消失。

    再次為這部並不容易看懂的電影宣傳一下,這也是我們給自己一個接觸好電影的機會。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透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 3 # 漫威電影情報局

    對於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表示“漫威電影不算是電影”的話題,最近其實還算是比較受關注的,一開始筆者也認為是馬丁·斯科塞斯認為漫威電影和自己的觀念中的電影功能不太一樣而做出的觀點。

    但是後來馬丁·斯科塞斯的一句話,讓筆者覺得,過了——

    “我不看它們,我嘗試過,你知道嗎?但那就不是電影。”

    其實說到底,對於電影的定義,筆者還去專門查了一下: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捲、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複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世界裡有很多不同型別的電影,也有很多種電影的分類方法。”

    注意,在對電影的定義解釋中,明確表述了“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電影世界裡有很多不同型別的電影”。

    從這一定義上來說,電影的題材紛繁多變,各種老的、久的題材碰撞新的技術和拍攝手法,展現出來的全新作品和故事,其實和傳統電影的定義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此前宣傳新片《愛爾蘭人》時,被《帝國》雜誌問到對《復聯4》等漫威電影的看法,所做出的解釋,其實在個人看來,即便是馬丁·斯科塞斯是著名導演,拿過九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小金人,在採訪時公開表示“我不看他們”後,卻依舊對漫威電影做出了有明顯偏見性質的觀點,是非常不合適的。

    這裡倒不是筆者說漫威電影有多好,而是從電影本身來說,漫威電影即便是有著很多“快餐”式的標籤,但是在電影領域來說,誰也沒有規定這種快餐化的,專門面向大眾娛樂性質的電影就不是電影!

    同時,相對比於馬丁·斯科塞斯的這番言論來說,另一邊此前知道《銀護》系列的導演詹姆斯·古恩(也叫滾導)也在推特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顯然,對於作為後備來說詹姆斯·古恩對於馬丁·斯科塞斯還是給出了相當大的尊敬的,並沒有直接點明馬丁·斯科塞斯的不合適言論。

    不喜歡可以,但起碼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

    其實對於任何一部電影來說,都沒有辦法完全的去滿足沒以為影迷的口味,因為當你喜歡這部電影有深度的時候,另外一部分觀眾也會認為這種深度是無病呻吟式的操作。

    甚至,換句話說:

    在現如今的全球影迷中,也有很多影迷和馬丁·斯科塞斯的觀點一樣,認為漫威的電影沒有深度,沒有內涵,全靠著特效和快餐化的劇情來博取影迷一笑。

    顯然,馬丁·斯科塞斯的一句“我不看它”,不僅僅缺乏了一個對他人勞動成果最基本的尊重,更多的也是又是大家風範的行為。

    因為即便是是馬丁·斯科塞斯在看完漫威電影后,再來做出這番言論,估計可能也就不會在受到如此多的熱議了,畢竟馬丁·斯科塞斯是電影領域的一方大佬,論輩分和電影造詣都很高。

    但同樣的,這也不能夠作為“沒有嘗過這道菜卻說它不好吃”的理由。

    電影不單單隻有挖掘社會人性的一面,也有娛樂大眾的一面!

    從1895年由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出電影后,其實一開始“電影”這個字眼就是為了娛樂大眾而誕生的。

    久而久之,一些電影從業著開始利用電影作為一種對社會、人性挖掘和展現觀點的載體,這才有了類似馬丁·斯科塞斯導演此前的很多經典作品,比如《憤怒的公牛》《紐約故事》《好傢伙》《禁閉島》《華爾街之狼》。

    但是,別忘記了!

    電影最初的起點其實是為了讓看到它的觀眾能夠得到一種享受,至於所謂從電影中感受到所謂的人間冷暖、酸甜苦辣,其實說到底這還是後來才衍生出來的。

    所以,對於筆者個人來說:

    好的電影其實不分所謂的有沒有展露社會、人性,因為這些僅僅只是電影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對於電影來說,能夠讓影迷在電影的故事中感受到愉悅和高興,其實這也是電影的而一部分。

    筆者很喜歡看一些能夠深挖人性的電影,但同樣筆者也很喜歡漫威這種幽默,有著極強視覺刺激的電影。

    對於兩類電影,其實從來都不是一道單選題,更多的其實是多選題,如果可以,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任何一種型別的電影。

    同時,對於現如今的大多數影迷來說,並不是一個不會選擇的“傻子”——

    每一位影迷去看電影初衷就是為了享受電影給自己帶來的東西,去看《辛德勒名單》的不會抱著幽默搞笑的目的去看這部電影,同理,去看《復聯》等漫威電影,影迷也不會抱著要經受一場人性洗禮的目的去看。

    不同的目的,造就了不同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則是衍生了不同的電影型別。

    這從一開始電影誕生之初就已經奠定了這個道理。

    這是起碼的尊重。

    漫威電影真的全是快餐化的模式?

    這其實在不少影迷的潛意識中,算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概念,但是別忘了,你是否真的將漫威的電影都看了一遍?

    對於漫威的電影,的確是有他快餐化的一面,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要想快速籠絡龐大的群體,快餐化的模式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而實際上,不論是漫威還是DC其實都是如此。

    當然,或許DC這邊還有著《黑暗騎士》三部曲這類比較經典的作品,但是除此之外,對於DC的很多想走暗黑風格路線的電影票房,其實都不好。

    這其實就是體現出來了前面筆者說的一個觀點:

    電影的題材有很多,但是不是每一部電影都能夠滿足所有人的胃口,更多的影迷走進電影院就是為了哈哈一笑,享受一下視覺衝擊,這也是漫威電影如今成功的一部分因素。

    但同時,漫威電影真的一點深度都沒有嗎?

    其實也不全是,因為對於漫威的電影來說,並不像其他有深度的電影那樣沒有一個框架來限制,漫威的電影很多都是需要結合原有的漫畫框架來進行二次改編,這雖然契合了原著故事,但同樣也限制了再一次的主題昇華。

    不過,同樣如此,現如今的漫威電影在製作上也是慢慢會展現一些屬於漫威自己的“英雄理念”,典型的漫威的鋼鐵俠在《復聯4》中最後的選擇、黑寡婦經歷黑暗過去後依舊選擇為復聯家人犧牲自我……

    這些“親情”、“家人”、“犧牲”、“友情”的主題,穿插在漫威電影中,其實就不能完全將漫威電影用一個“快餐化”的標籤給否定了。

    所以,對於影迷來說——

    電影就像是一道道各式的美食,有人喜歡馬丁·斯科塞斯導演這類的善於挖掘人性,能夠“努力去向別人傳達情感和心靈體驗”這種電影手法的“精緻美食”。

    但是別忘了。

    也有一些影迷,在經歷了一天的艱辛之後,就喜歡來一頓實惠但又簡單,可以讓自己飽食的“快餐”,別看“快餐”簡單,但起碼它能夠讓喜歡它的影迷感受到快樂,這其實就足夠,畢竟,並不是誰都願意在經歷了白天的人情冷暖之後,晚上來電影院裡再“摧殘”自己一次的。

    所以,說到底僅僅只是選擇不同而已罷了。

  • 4 # 於老師講娛樂

    其實如果仔細的分析一下,我覺得他說的還是相當的有道理的,因為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說,範圍拍攝的確實不像是電影,而是更傾向於一種系列的真人動畫片,但是又不完全對,所以說如果更傾向於藝術電影來說的話,可能很多電影也稱不上是電影吧。

    但是這些年裡面各種輿論混雜的,我記得在有一兩年跑男的一期綜藝節目,他都可以上到電影院去賣票房,那還有什麼東西他不能成為電影呢,說實話。

    但是我覺得可能更多的電影還是娛樂大眾放鬆心情的,畢竟不能讓每一個人都從藝術的角度上去看各種的片子以及電影。可能很多人更需要的是一種劇情上帶來了直觀感受以及視覺帶來的衝擊感,這可能是很多人需要的電影,所以雖然我說他說的很對,不過他很可能忽略了很多平時別人欠缺的東西。也沒有從普通人的角度上去,真正的考慮觀眾到底需要什麼,市場需要什麼,現在市場需要這樣的電影,那麼去拍攝這種電影又有什麼不對了。

    反正我覺得如果是我喜歡的,我去貢獻票房並沒有任何的問題,反倒有一些更多的象牙之塔的你電影我看不懂,我覺得我不會去買這種電影票去浪費錢也是很正常的,畢竟我感受的也是一種直覺上的感官衝擊,以及劇情上的享受吧,我並不是很喜歡,像電影和書一樣,那麼去深層次的去考慮這些是什麼東西,也不想去理解導演中間拍的是什麼東西或者是什麼文化,我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字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中華文明很少往西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