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娜像太陽

    一味懲罰,我覺得不太能讓孩子認識錯誤根本,甚至長此以往,孩子性格會受到反面影響。最好是用冷靜的態度和孩子好好聊一聊,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並且以後不能這樣做,告訴他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當然這裡你要用兒童聽的懂的語言告訴他。

  • 2 # 家有雙語娃

    “懲罰”這個詞,語氣過強。可以借鑑一下國外使用的“後果”(Consequence)這個概念。更強調要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任。

    曾經遇到過一個媽媽,很苦惱10歲的女兒天天玩電子遊戲。然後告訴我,曾經有幾次她非常生氣,對女兒的直接的懲罰是不許吃飯。拋開是否有效不談,這種做法本身就很不可取:本來孩子玩電子遊戲已經影響正常生活,影響眼部健康了。媽媽再加上一個不許吃飯,不僅體罰,還影響孩子健康。

    個人覺得,孩子犯錯誤可以這麼處理:

    一、先立規矩,再處理:

    對於已經明確不可以做的事情而又做的,比如,超時間玩遊戲等等。我覺得給孩子先講明家長的原則,明確如果犯錯誤的後果如何。後果要以達到教育目的就可以了。不要體罰打罵發牢騷。最有效的方法是找到孩子特別在意的,既是他可以接受的又是可以教育孩子的方式作為行為後果。而且要提前說明白。這個,有時候需要有創意。

    例如:我女兒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吃糖,為了順便幫她改一改老吃糖的習慣。有一段時間,我用不可以吃糖來作為後果。嚴重錯誤不許吃糖天數多,小錯誤也就一天不吃糖。這個方法既是女兒特別在意的,因此犯了錯誤有教育作用,又順便幫她改老吃糖的壞習慣,一舉兩得。不過,一個方法並非老有效。需要家長根據孩子情況,創造性的發揮。甚至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以哪種方式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家長最後做決定。這樣,因為是孩子自己提出的,一般會認真執行。

    另外,對於一些日常小錯誤,也沒有必要事事都要講後果:

    可以彌補的先彌補,然後再分析以後避免的情況。這種態度,要比懲罰孩子管用。如果不可以彌補,例如:不小心搞壞了別人的東西,這個一定是要賠償的。如果父母承擔了費用,可以讓孩子透過其他方式,例如多做一次家務等方式來彌補。具體可以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總之,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一定要輕重合適,方式合適,力度合適。

  • 3 # 果橙電影

    很多父母都認為,西方人的育兒觀就是“放養”。可仔細想想,哪個孩子不是父母教育出來的?“養不教,父之過”是中國古訓,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師”,卻語出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可見,無論哪國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天經地義的責任。西方孩子犯了錯誤,照樣也會被懲罰,只不過,懲罰的方式和態度 與我們有些不太一樣。

      有獎就必然有懲,懲罰是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誰也不想養出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只要懲罰運用得當,就可以幫助孩子懂得必須遵守的社會行為規範。只是,我們真的會懲罰孩子嗎?

      設定規範

      幼兒園老師向我反映,熊壯壯最近經常打小朋友。情況基本一致,都是小朋友無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腳迴應人家。

      回到家後,爸爸批評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這樣做就不是好孩子!”熊壯壯不服:“他們先招惹我的!”

      我制止住孩他爸,問熊壯壯:“是不是今天樂樂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點頭稱是。我又說:“那我覺得他肯定不是故意來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壯壯有些遲疑,但還繼續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麼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語氣嚴厲了一些,他不吭聲了。當然,我也清楚,孩子有些時候的確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還是無意的,所以,我接著 說:“今天老師已經批評過你了,我就不再多說。但我以後不想再聽到你打人的事情發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還是無意的,我可以告訴你。”接著,我和他 模擬了幾齣小朋友之間發生糾紛的場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幾天後,我再問熊壯壯:“這幾天跟小朋友友好嗎?”

      他說:“好著呢!”

      “那人家要是跑過來把你撞了呢?”

      “我就說,你小心點!他應該說‘對不起’,我說‘沒關係’”。

      這件事讓熊壯壯知道了一個行為規範:如果別人只是無意中傷害你,你就不能去傷害對方。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由父母為孩子設定行為規範。父母應該瞭解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比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然後,再讓孩子明白某些行為是不適當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並指導孩子思考一些比較適當的方法來處理負面的情緒。

      規範的“三區段”

      要讓孩子知道,並非所有的行為都是能夠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職責是對行為設定規範。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和社會的價值觀給孩子立規矩,可考慮使用“三區段”方式:

      綠區:是被認可及合適的行為。這是我們要求孩子採用的行為、允許孩子去做的行為。

      黃區:是不被認可的不當行為。但是,由於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可以睡懶覺、在週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會兒動畫片。

      紅區: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為。包括會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為,也包括不法的、邪惡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會接納的行為。

      在對不適當的行為設立限制時,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遵從或違反了這些規定的後果。良好行為的後果可以是正面的關切、讚揚、特權或獎賞,不良行為的後果是不予關切、特權的喪失或沒有獎賞。

      全家遵守規範

      我們定下了孩子的行為規範。當然,這個規範要基於愛,要合理,要讓孩子能夠看明白,而這些規範通常指的就是“家規”。

      朋友的兒子兩歲了,能上餐桌吃飯了,於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飯時,不準隨便離開餐桌,不準玩玩具,但可以坐著不吃。”作為規則,兩歲多的孩子應 該能明白了,至於合理與否,朋友的解釋是:“不吃只會影響到他自己,而離開餐桌、玩玩具,我們就得管他,影響了我們正常進餐。我就是要讓他從小明白,你可 以影響你自己,卻不能影響別人。”

      規則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則,一看見孩子不吃飯,奶奶就急著去喂,那麼孩子又怎麼能接受和適應這個“家規”呢?

      違反規範就懲罰

      當孩子違反規範時,便要受到適當的懲罰運用懲罰的方法時,必須注意下列幾項:

      1 在不當行為發生時,當場予以批評

      也就是說,對孩子犯錯一定要“抓現行”,越小的孩子越應如此。否則,等你什麼時候想起來再去批評孩子,小孩子也許已經忘了他乾的壞事,而大孩子則已經想好了應對你的“策略”。

      2 要說明行為不當的理由和後果

      到底是違反了規範本身,還是其他超出“家規”範圍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為,這些行為有什麼後果,都需要給孩子講明白。

      3 不宜採用“比較式”批評

      也就是說,少說“小明都不睡懶覺,你為什麼還睡呀”之類的話。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家庭環境也不同,這樣的比較常常有失公允。

      4 不要批評孩子不會做的事情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學習中,孩子半天學不會,父母就容易說出“你怎麼這麼不認真”之類的話,其實孩子未必是不認真,只是暫時學不會而已。

      5 不要藉助他人的權威來批評

      “等你爸爸回來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現告訴老師去。”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看出你的蒼白無力,他才不會怕你呢!

      6 批評要簡明扼要,一語中的

      有的父母長篇大論說了一車,孩子也沒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孩子還沒有那麼縝密的思維來消化你的論述,最好的辦法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到底哪兒錯了、為什麼錯。

      正確運用懲罰手段

      對於0~3歲嬰幼兒來說,“暫停”是一個很普遍的行為不端的後果。正確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暫地隔離,不得與同輩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觸。假如能正確地運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幫助孩子停止不當的行為,然後平靜下來,並有一個比較正面的的新開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長和照料者都不會正確地運用“暫停”,他們除了隔離,還加上粗暴的言行,讓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這種損傷人格的做法,其實並不會帶來多大益處。

      另一個家長常用的懲罰手段就是打一頓。許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釋,他們這樣做真的很見效,孩子立刻就老實下來。其實,許多孩子正是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從父母的。這種責打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能馬上見效,卻葬送了教導孩子學習自我控制及解決問題的機會。

      另外,打孩子還常常會造成反效果。因為它使孩子感到無力、不公平,還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捱打之後,孩子思考更多的是報復,而不是自我改進。還有捱打之後羞辱的感覺,也可能使孩子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或者計劃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時“被逮到”。

      懲罰時父母的態度

      在懲罰孩子的時候,父母最好的態度是處之泰然,是平靜的、不動怒的。憤怒的父母會教匯出憤怒的孩子,安寧的父母才能教匯出安寧的孩子。

      任憑孩子大叫大嚷,媽媽還是可以繼續抱著他,輕輕地拍拍他,使他明白,受懲罰時媽媽仍是愛他的。但是,請不要給孩子太多關注,這樣他才會明白,不守規範是不會得到額外的注意的。

      懲罰後切勿翻舊帳

      懲罰完了,孩子靜下來了,父母仍是那麼平靜,一切便可繼續。如果父母對孩子有持久的不滿情緒,時不時就提起這檔子事,那麼孩子也會持久地不高興。

      請記住,懲罰的目的絕不在於發洩成人對孩子的不滿情緒,而在於幫助孩子明白正確行為與越軌偏差行為之間的分別,幫助他成長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並且不需要外在監督就能自重、自持與自律。

      靈活應對孩子的反應

      孩子對於懲罰的反應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不愛說話,當然也不會哭鬧,但是他們對於父母說的話或做的事極為敏感,而且深受影響。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最好去多瞭解他們,而且儘量少懲罰他們。

      有些孩子被責備時可能會一直號啕大哭,併發誓再也不敢了,這樣看來,必要的懲罰對他們確實有效。

      在懲罰那些任性、倔強的孩子時,他們可能會反抗。要管教這類孩子,最好避免硬碰硬或長期對抗,只要簡單扼要地指出他們哪裡做錯了就可以,然後讓他們參加一些活潑好玩的活動,儘快轉移掉他們的注意力。

      懲罰,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許孩子保留他們的自尊及權利。當孩子能明白家長設定的規範、同時又有控制自己的概念時,他們從小就不那麼容易犯錯。

  • 4 # 馬麻麻

    在生活上,孩子經常犯錯誤,那麼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家長需要尊重孩子,採取有針對性的方式,挖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

    一、孩子發生小意外時

    不要說:“你怎麼老是這樣?真笨!”

    不妨說:“好好想想現在該怎麼辦?”

    “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小意外(比如灑了杯牛奶或損壞了一件玩具)關係到孩子對父母的親密與疏遠與否,信任與反感。”——家庭精神治療家、《自律》一書的作者內爾森說。

    有時家長免不了要罵孩子,奪過孩子的卡通畫,或是不幫他們倒牛奶,可是這種嚴厲的行為難以令孩子變得更加小心謹慎。如果對孩子大聲斥令“馬上清理乾淨!”這種清理似乎更像是懲罰,而不是孩子對自己行為理應承擔的責任。

    讓孩子也參與對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無需責備,只需讓他知道問題需要解決就好。

    二、孩子弄亂房間時

    不要說:“趕快收拾好房間,不然不客氣!”

    不妨說:“快(或是十分鐘內)把房間收拾好,為你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家長們往往對孩子空發威脅,難以觸及孩子的改過之心,結果很快使威脅演變為一場家長與孩子間意志的較量。《說不的孩子》一書的作者傑米·溫德爾說——“不要給孩子最後通牒,不妨對孩子說:如果玩具和衣服都擺放整齊,你的房間會更漂亮!”

    三、孩子早晨睡懶覺時

    不要說:“起床!再不起來就別指望還會有人叫你。”

    不妨說:“早上好,已經7點了,現在該是你幹什麼的時候了?”

    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為孩子承擔了太多的責任。孩子在長出門牙前一直都需要哄著才肯起床,他們自然便從經驗中判斷,父母還會一如既往地哄他們起床。

    “嘮叨不會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內爾森說。禮拜天,教教孩子如何克服早上起床時的忙亂。比如,前一天晚上就教孩子把乾淨衣服準備好,把書本裝進書包;給孩子買個鬧鐘,讓他自己學著定時間。

    讓孩子決定好自己該做些什麼而不是要讓孩子做些什麼。告訴孩子如果錯過了公交車或校巴,你不會開車送他上學。當然這一招只有孩子能步行上學或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前提下方可奏效。

    四、孩子不肯獨立完成作業時

    不要說:“你怎麼這麼懶?自己多動動腦筋!”

    不妨說:“這是你的作業,我相信你會有辦法的。”

    許多家庭裡,一提到作業,孩子就頭疼,有的甚至放鬆功課,此時給予孩子太多幫助,反而會幫倒忙,應儘量讓孩子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教子有方》一書的作者史維亞·雷姆指出:首先,讓他知道你相信他的能力,明確規定一個學習制度,並給他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遠離兄弟姐妹的吵鬧聲,遠離電視。

    孩子寫作業時,不要在他身邊轉個不停,這會助長他的依賴心理。孩子拿不定主意時,可適當給予指導,然後走開或坐到一邊。千萬不要代替孩子寫作業,那樣只能導致他不學無術。要讓寫作業成為孩子每天的例行常規。

    五、孩子不願做家務時

    不要說:“什麼時候你才能懂得,你也該為家裡做點事情呢?”

    不妨說:“你得把碗筷擺好,我才開飯。”

    讓孩子們認真乾點家務可能會遭到拒絕。不妨向孩子們明確規定,什麼時間由誰做什麼事。讓孩子們參與制作一張職責表,然後張貼起來,如果有誰沒完成任務,就讓吃點小苦頭,作為給他的一次教訓。

    比如,孩子不肯擺碗筷,就不讓他吃晚飯。態度要堅決,即使讓孩子餓著肚子上床睡覺。孩子如果又把髒衣服隨地亂放,這時,不要叫嚷著讓他把衣服撿起來,只給他洗放到洗衣房的衣服。如果女兒想穿那件她最愛穿的襯衫時,發現它是髒的,她自然就會懂得該怎麼做了!

  • 5 # 猴子的花果山彌之園

    不知道大家知道關於史蒂芬·葛雷小時候的故事沒有,因為葛雷從冰箱中拿一瓶牛奶的時候,瓶子比較滑,他不小心將瓶子摔在了地上,地上到處都是牛奶。當媽媽進廚房看到這一片狼藉的時候,並沒有發火或者是懲罰他,而是對他說“親愛的你真棒,製造了一個牛奶海洋,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媽媽還安慰他說“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那麼在我們清理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一會兒?”於是,葛雷真的在牛奶中玩了一會兒。

    之後媽媽和他說:“當你製造了這樣的混亂之後,需要做的就是將它清理乾淨,那你願不願意呢?如果願意的話,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你喜歡哪一個?”葛雷選擇了海綿,和媽媽一起將打翻的牛奶全部清理乾淨了。之後媽媽又說:“其實,當你用兩隻小手去拿那個大牛奶瓶的時候已經犯了錯。現在讓我們一起將瓶子裝滿水,看你有沒有吸取經驗,學會怎麼去拿它。”

    經過實驗和媽媽的指導,葛雷學會了用雙手抓住瓶子上方靠近瓶口的地方,就可以將瓶子穩穩拿住不會掉了。而從這一次事件中他學習到的就是不再害怕犯錯誤。其實犯錯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科學實驗也是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但是也能從中學習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家長要讓孩子學會體驗世間萬物,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去實踐。

    其實孩子犯錯是不可避免的,當然有時候也會氣的想暴打一頓,但一看到他可憐的眼神和史蒂芬·葛雷的故事,就慢慢冷靜下來了!也許他不能成為什麼科學家,任何事我都事先讓他自己體會自己探索,那怕是一身泥,東西被破壞……但最簡單的他體驗了知道這樣是行不通的。這時候再鼓勵他如何去改善,而不是大小事情都大包大攬,不允許寶寶犯錯!

    這樣只能讓孩子失去自信,不願意去嘗試,對任何事都不予思考……

  • 6 # 農村教育者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都會犯錯,更別說是孩子,孩子犯錯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孩子要犯錯了才會在錯誤中成長。

    孩子犯錯,父母懲罰孩子這樣做才有效,才能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1、懲罰要有規矩

    給孩子制定一個規矩,如果違反規矩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當然這個規矩不能完全由父母說了算,而是應該有父母和孩子商量制定,這樣孩子才能心甘情願的接受。

    2、懲罰必須要有原則

    不能因為一時心軟或是心情好就不懲罰孩子了,也不能因為心情不好一時衝動加倍懲罰孩子,錯了就要乘法,要有原則和度。

    3、及時懲罰

    在孩子犯了錯後馬上就應該懲罰,這樣孩子才知道為什麼被懲罰了!有些家長就是當時不懲罰,過後想起了才懲罰,這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咋回事了,而且還會覺得父母有病,對父母產生恐懼厭惡的心理。

    4、先知錯再懲罰,及時糾錯,引導孩子反思

    要讓孩子知道哪裡錯了,為什麼受懲罰。有些家長在孩子錯了的時候就直接上手一頓罵一頓打,不告訴孩子為什麼被罰,就算你把孩子打死了孩子是不會長記性的。在懲罰以後還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反思自己的錯誤,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5、懲罰要點到為止

    當孩子知道錯了,家長就該到此為止了。有些家長會一直不停的嘮叨,嘮叨到孩子厭惡父母。

    6、實事求是的懲罰

    一件事歸一件事的處理,不要由此及彼,東拉西扯,這樣孩子分不清到底是因為什麼被懲罰,結果也是沒用的。

    7、賞罰分明

    父母不能一味的懲罰孩子,在該鼓勵,該獎勵孩子的時候還是要獎勵,否則孩子會產生自卑的心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做什麼都是錯的。

  • 7 # 樺姐談養育

    首先,讓孩子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負責。比如,上學忘記帶書本、作業、筆盒等。讓孩子自己去承擔沒有課本、筆盒會給上課帶怎樣的後果。他自己體驗過了,才真正的記住了。

    第二,給孩子相應的警告和建議。家長要告訴孩子做這件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個後果必須孩子自己承擔。也要給些建議,怎麼做會更好,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三,和孩子討論解決方案。我大寶大概在5歲,他把我給二寶買的奶茶給扔了。他就是不想給弟弟喝。我就問他,怎麼辦?現在弟弟很生氣也很傷心,你的行為傷害到了弟弟,你如何為你的行為負責?大寶沒說話。我就說了幾個方案,讓他選。最後大寶選擇幫他弟弟洗一個月襪子。他真就洗了一個月。

    第四,給孩子一個安靜的角落。可以是孩子任何一個地方,放上孩子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孩子犯錯了,就讓孩子去那個地方,好好反思反思,等於“面壁思過”,也順便給自己冷靜一下,處理情緒一下情緒。之後再跟孩子談,他哪裡錯了?如何做才對。

    第五,當錯誤發生,先教會孩子怎麼解決,而不是去指責。有的時候,孩子並不知道這樣做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或他並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如果一味的指責,那麼孩子也就學會了不管任何事情發生,先去指責別人,而不是先去想如何解決問題。事情已經已經發生了,指責抱怨是沒有用的。先把問題解決,然後再去尋找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第六,體罰不≠懲罰。很多家長都認為,體罰是對孩子的懲罰。只要孩子犯錯就是一頓打,讓他長長記性。其實當孩子犯了錯誤,他是能馬上意識到錯了,也會有內疚感。也會害怕。如果這時家長打罵孩子,會讓加深孩子害怕感,但是內疚感會頓時消失,因為,他會覺得你已經打罵我了,就兩清了。再加上,有時孩子並不知道這樣做是錯的。他覺得父母沒有理解到他。打罵會強化錯誤,會讓孩子用錯誤的行為抵抗父母,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

    不管怎樣,家長還是要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行為。這個未知的世界對孩子來說充滿了好奇,犯錯也是孩子學習的一個機會。

  • 8 # 幼兒園美女教師zzzzzz

    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會犯錯,更何況是孩子呢?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犯錯並不是壞事,經歷了錯誤和教訓,才會少走彎路,為將來的成功奠是基石。

    那麼孩子如果犯錯,家長如何懲戒孩子才能起到良性的作用,讓錯誤成為成功的基石呢?

    一、正確引導。

    1、想想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

    愛迪生從小就愛問"為什麼“,老師講一位數的加法,愛迪生舉手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愛問問題,讓老師好惱火,老師把愛迪生的媽媽找來,當面數落她的兒子:“他腦子太笨了,成績差得一塌糊塗,就是愛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我們教不好你這樣的兒子。"愛迪生媽媽對老師說:"既然這樣,我自己來教他。"正是這樣一個在校常犯錯的"奇怪“孩子,還有他的“奇怪“的母親,才誕生了這一偉大的發明家。

    如果您的孩子因好奇心強、求知慾強而犯錯,那麼請家長千萬不要扼殺孩子這寶貴的"錯誤",定要加以引導和培養,這樣的"錯誤“將是孩子明天成才的基石。

    2、想想列寧小時候打碎花瓶的故事。

    列寧到姑媽家做客,把一隻花瓶打碎了。他害怕受姑媽的批評,便說:"不是我打碎的。"媽媽猜到花瓶是小列寧打碎的,但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並給列寧講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著兒子人主動承認。最後,小列寧在媽媽的幫助下,向姑媽寫信承認了錯誤。從此,列寧再沒有說謊,長大以後,他也透過誠信可貴的品質獲得了人民的支援。

    如果您的孩子一時犯錯,請您採取講故事等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培養孩子做一個誠信勇敢的人。

    二、查詢犯錯的原因。

    想想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小的時候一開始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玩辦喪事的遊戲; 媽媽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孟子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最後,媽媽帶孟子搬到了學校的附近,孟子就學習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

    查詢犯錯的原因, 如果您的孩子因為周圍的人或環境,受到影響而導致的犯錯,請你學學孟子的媽媽,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三、正確懲罰。

    想到處罰孩子,許多人都會覺得是"打罵"。中國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說。許多虎爸、虎媽成功教育孩子的新聞熱炒之後,讓更多的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就得打!"。

    "打"~~棍棒底下的孩子是一個獨立、自主、有思想的人,他不是動物園的動物讓你訓化。

    "打"~~棍棒底下的孩子,將會因缺少愛而遠離你。

    "打"~~棍棒底下的孩子,將在您的嚴威打罵之下,走向孤僻、冷漠、不合群的個性。

    "打"~~棍棒底下的孩子,經歷了打罵後,將會進一步模仿你的行為,用打罵來對待其他的弱者和同伴。

    正確有效的懲罰有哪些呢?

    1、 隔離法~~針對反覆規勸不聽的。根據孩子年齡設定時間(準備個鬧鐘,計時處罰時間),讓孩子在規定的範圍,規定的時間,反思他的錯誤。

    2、 勞動法~~針對破壞他人勞動成果和破壞環境的。給孩子提供必要的勞動工具,讓它對破壞的事物負責,直到清理打掃乾淨。

    3、體驗法~~針對年齡小喜歡抓人的頭髮,咬人、踢人等行為的。家長可採取相應的迴應方法,抓抓此孩子的頭髮或者是咬咬此孩子(家長要掌握分寸),讓他感受到被別人抓、咬、踢人,肉體上的痛苦而感同身受。

    4、 冷處理法~~針對吵鬧不休、亂丟東西、情緒激烈的孩子。家長不要表現得過於關注和注意,可採取冷處理,冷漠不理的狀態,讓孩子覺得無趣而停止吵鬧。

    5、剝奪法~~針對行為習慣出現不好行為的孩子。家長可採取將孩子平時喜愛的物體,暫時禁止他使用或碰觸作為懲罰。讓孩子因期待而控制自己的行為。

    以上懲罰的方法,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個性靈活運用。

    任何懲罰的方法過後,家長都要坐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知道錯在哪? 為什麼受到懲罰? 以後該怎麼做?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家卡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堅持正面教育,錯誤才能得到有效改正,好的品質才能得到良性的迴圈和發展。

  • 9 # 蘆柑媽媽

    古人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古人都這麼說,也允許大人犯錯,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實際上,孩子就是從犯錯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所以,孩子犯錯後如何教育變得尤為關鍵,現在大家基本上都認為體罰解決不了問題,越體罰,孩子會越偏激,而且效果也越來越差,所以我們提倡小懲大戒。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對待孩子犯錯的問題上,大人們要保持統一戰線,該教育的,該懲罰的一人說了算。不能媳婦說要這樣,結果婆婆跳出來說不行,要那樣。孩子沒教育成,婆媳先鬧起來了。這種例子現實中存在不少。所以說,大人教育孩子統一意見很重要。

    其次,需查詢孩子犯錯的原因,有很多原因是出在大人身上,孩子像大人學習的。如說謊騙人,滿嘴粗話,說話不算話,生氣亂扔東西等等。需要先端正大人的態度,給孩子做個好榜樣,不然,小孩子一句“爸爸/媽媽也經常這樣!”會懟的大人無話可說,更談何教育?

    再次,針對那些孩子自身的犯錯,要小懲大戒。先幫助孩子分析犯錯的原因,並提出相應懲戒:比如:沒收最喜愛的玩具;完全禁止看電視;不準買零食;扣除零花錢等跟孩子現下切身利益最相關的。讓孩子深刻認識到所犯的錯誤,並記得約定下次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最後,給孩子立規矩也是相當重要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有相應的規矩約束,孩子才會向健康的方向成長。

  • 10 # 親子成長手冊

    1、不打罵不體罰孩子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停的犯錯誤,不停的改變錯誤的過程,沒有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不犯錯的,所以當孩子發錯誤的時候,家長先不要急著打罵孩子,這樣看起來一時是情緒發洩了,孩子當時也被制服了,可是根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生犯錯誤,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為何犯錯誤,犯錯誤會怎樣,怎樣可以避免以後再犯錯誤。

    2、讓孩子承受自然懲罰的結果

    如果孩子犯錯誤了,要讓孩子承受錯誤自然懲罰結果,比如孩子把玩具亂丟亂放,你不要一邊責罵孩子天天亂丟亂放東西,一邊幫助孩子找東西,而是讓孩子承受亂丟亂放的結果,自己去尋找,找不到自己承受找不到的結果。這樣讓孩子嘗試到自己犯錯誤之後會有一些懲罰的結果,他們以後就會不亂丟亂放了。

    3、提前假象如果在遇到這樣的情況如何做

    發生錯誤,嘗試了承受錯誤的自然結果,那麼接下來和孩子一起來梳理,那麼應該和孩子想象以後,以後在怎樣做可以避免那些發生類似的錯誤,如果再發生錯誤,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懲罰,這樣預想的的結果是讓孩子有提前的預演,他們會本能的減少犯錯誤的機率。

    孩子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和孩子一起面對錯誤,溫柔而堅定的和孩子一起成長!

  • 11 # 唯唯越越

    懲罰不全面,每位寶貝都可能犯錯,有的是家長的原則性犯錯,有的犯錯是家長覺得犯錯可孩子沒有感覺。

    有時你的寶寶可能沒按照家長的意願,家長覺得犯錯,例如,您的寶寶愛吃糖,但你覺得不能多吃糖,但寶寶不聽,違背您的意願,您就覺得他不聽話,犯錯啦。但這件事確實不算犯錯,因為糖果味道每個孩子都喜歡,如果您不想讓孩子多吃,你就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耐心講解您的“苦衷”

    例如孩子不做安全座椅,有的寶寶不願意做安全座椅,坐在裡面就哭,覺得難受,但我認為這是原則性問題,孩子不坐安全座椅是非常不安全的,大人抱著孩子坐車是很危險的,這種原則性問題就要和孩子達成一致,如果孩子不能認同,那就從車上下來哪兒也不去了。等寶寶什麼時候接受了,再帶孩子出門。

    有些問題我覺得不是懲罰,這個字眼太過嚴重……每位寶貝都有犯錯的時候,不光是孩子,大人也有,而且總是懲罰對於孩子來說,叛逆期就會越嚴重,所以請您蹲下來和寶貝一樣高,保持一顆童心和寶貝一起想問題……

  • 12 # 正能量麻麻

    你好,孩子犯錯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懲罰孩子不是目的,需要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家長建立適當的獎懲制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方式。

    懲罰孩子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一,懲罰要及時。孩子犯了錯,當時就要指出來,而不是事後孩子都忘記了再去懲罰,那樣的結果是事倍功半!

    二,要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孩子做錯某件事,只需要針對這叫事情進行批評或者懲罰,而不要“上綱上線”的上升到人格方面。

    具體的懲罰方式需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實施,但個人不建議打罵教育,這樣短期可能會有效果,長遠下來弊大於利。也可以跟孩子提前說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比如

    一,家中設立反思牆角。這樣可以給孩子認識自己錯誤的時間和空間。

    二,適當取消孩子喜歡的某項娛樂活動。將犯錯與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聯絡起來,會事半功倍的。

    懲罰的目的不只是針對這次的錯誤,而是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如果再犯這種錯誤,將會有什麼結果!

  • 13 # 未說育兒

    孩子犯錯後,最好的辦法就是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聊一聊,引發孩子自己的反思行為,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後果,避免他下次再犯。因此,媽媽發現孩子犯錯後,應該及時啟發男孩反思自己的行為,讓他們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危害性。

    小涵平時性格比較急躁,只要小朋友惹她不高興了,她就大聲吼叫,甚至打別人,一天,小涵在小區裡面玩,於是,她抓了一把又一把沙子拋向空中,學電視劇的仙女一樣,不一會兒有小朋友過來,沙子掉進了別人的眼睛裡面。

    小孩子著急的哭了起來,這時候小涵的媽媽過來,幫小朋友及時的處理了眼睛裡面的沙子,並未批評小涵,小涵嚇得在一旁哆嗦,這時候,小涵的媽媽走過去,問小涵,你知道這麼做的後果了嗎?

    小涵點點頭,我只是想要學電視的仙女一樣,媽媽說:“那你現在成了仙女嗎?”小涵說:“沒有”,於是小涵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告訴媽媽,以後絕不再犯。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媽媽不要著急責備,而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的錯誤,例如,其他小孩在沒有經過別人同意的時候,就拿了你的玩具,你會不會傷心,會不會很生氣。要將心比心,所以自己也不能隨意去拿別人的東西。

    其次,鼓勵孩子勇於承擔後果,許多媽媽包庇、袒護孩子,就是為了避免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但這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所以,在早期教育中,媽媽應該讓孩子主動承擔犯錯的後果,接受過懲罰的男孩,下次就不會輕易犯相同的錯誤了。

    在孩子第一次犯錯誤的時候,媽媽就應該讓孩子記住,做這樣的事情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如果打爛了餐具,就應該自己打掃的乾乾淨淨。而不是隻知道在一旁哭泣,媽媽卻害怕孩子傷到手而拒絕讓他去打掃,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只要示弱就可以避免責罰。

    媽媽在平時教導孩子的時候,不可過度的遷就孩子,這隻會讓孩子變得肆無忌憚,更加縱容他們犯一個又一個錯誤。在平時的說呢過火種不可溺愛孩子,改批評就批評,不能看到孩子掉眼淚就心軟,而接觸這次深刻認識錯誤的機會。

  • 14 # 育兒網

    育兒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期間會遇到很多問題。爸媽們總想孩子有出息,總想孩子優秀,所以當小朋友出錯時,爸媽們總是急忙去批評指責孩子,結果越指責反而結果越壞。專家透露,人在有情緒時,很難聽進去別人的建議。所以爸媽在育兒時,要等孩子心平氣和後再教育!

    請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內心真實想法是什麼

    當孩子語言具有攻擊性時,爸媽不要急於生氣,而是雙方冷靜後去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

    瞭解孩子是否有好的解決辦法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行為就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比如有的孩子不想上學,那麼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不上學,以後就難以獨立生存。

    分析完情況後,問孩子打算怎麼做?

    一般來說,孩子們小,思想還不成熟,他們有時候沒辦法做出明智的決定。但,爸媽如果加以引導,孩子們也會知道權衡利弊做出正確的選擇。

    孩子如果提出合理要求,父母要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在學習時遇到了困難,他們想參加補習班,那麼爸媽該支援他;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對畫畫沒有興趣,想學習唱歌,那麼爸媽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考慮孩子的需求。

    孩子犯錯,父母如何應對

    首先父母要冷靜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一些錯誤時,無法冷靜,便開始責罵孩子。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在應對這種情況時,父母自己要冷靜下來,否則在情緒激動之中,父母可能會說出傷害孩子的話,導致雙方關係僵硬,事件惡化!

    鼓勵比責罵要好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比責罵要管用的多。在父母的鼓勵中,孩子們會認識到錯誤,會慢慢改進,而在責罵中,孩子們可能會有叛逆之舉。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時,與其老是責罵孩子,不如多給孩子一點鼓勵,告訴孩子,爸媽相信他們,爸媽希望他們以後引以為鑑,越來越好。

    研究表明,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比在責罵中成長的孩子成功機率大,而且幸福感更強!爸媽們,以後面對孩子的錯誤和叛逆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韭菜多少天割一茬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