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康哥說愛談情

    我來說說我的故事。為啥要逃離舒適區,因為想要變得更好唄~

    我是一個害羞的人。我要召喚神龍,實現我的願望。不過首先我要集齊5顆龍珠。

    原本好好的研發工作,就因老闆的一句話,我們就都得給使用者打電話,做訪談。我了個天哪,要了親命了。可是還得故作鎮定的對老闆說:沒問題,保證完成任務,放心放心。有人說不就是打電話訪談嘛,又不是上刀山下火海的,至於怕成那樣嗎?我也不想啊,這源於我從小的打電話恐懼症。

    小時候記事兒起,家裡就安上了座機電話,那時候還沒有手機呢。特別奇怪,每次電話想起的時候,我總是躲得遠遠兒的,好像一接通電話,就會從那頭的電話線裡跳出一隻怪獸來似的。還好媽媽特別寵愛我,不接就不接,沒關係。

    就這樣,一直到了上大學的年級,我有了自己的手機。一般我聯絡別人都是發簡訊,QQ訊息,用這些方式交流我遊刃有餘,如魚得水,表現得好像我從來不是個害羞的人。但是隻要是打電話我就緊張,如果是特別好的朋友或是女朋友打過來就沒什麼事兒。(不要好奇我這樣害羞的人為啥也能夠找到女盆友,往下看)所以,一般的陌生電話我是不接的,萬一別人打錯了怎麼辦,萬一是以前的朋友換新號了我不知道我說啥。

    使用手機越來越頻繁,這種恐懼感降低了一些。直到有一天,這種恐懼感的分值再次爆表,就像北京的霧霾PM2.5一樣。

    那是我研究生的第一個暑假,我為了鍛鍊自己,報了新東方的優能中學助教崗位,經過層層面試,最終取得機會。就在我得知每隔兩天就要給班裡的十幾個孩子的家長打回訪電話的時候,我假裝平靜地崩潰了。又要打電話啊,發郵件不行嗎?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回訪電話:給學生家長打電話,報平安,因為是全封閉式教學,跟家長彙報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等事宜)。

    班上十幾位學生,要求助教給每個家長回訪5分鐘左右,時間控制在1個小時左右。結果第一次的回訪電話我就足足打了三個多小時。心累啊,不過還是很開心,一個原因是突破了自己恐懼,還有一個原因是打電話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困難。後來的幾次回訪電話我越來越有經驗,用時越來越短,不過每次打電話之前還是要躲在沒人的地方醞釀很久,先喝半瓶礦泉水,才敢撥通家長們的電話號碼。

    打電話之所以恐懼的原因我是知道的,無非就是怕說不好,怕說錯話,沒法看到對方的表情與神態,怕做的不好被別人笑話等等。雖然知道,卻一直沒能克服掉。

    這次工作上的訪談電話,我其實不想打,但是基於以前的經驗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但還是有些擔心與恐懼,打之前我總是先給自己鼓勵打氣,喝點兒水,清清嗓子,理清訪談的內容和思路,然後再撥通對方的電話。聽著電話“嘟!嘟!!”的聲音,心跳不由得加快,口乾舌燥起來。

    雖然這樣,可每次拿起電話的時候還是緊張,不情願,擔心,恐懼。怕訪談的不好,怕被同事笑話。

    突然,一個想法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既然打電話不可避免,為什麼我不把它當成是我的挑戰和鍛鍊的機會呢,我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講師,平時在家經常練習朗讀和口才訓練,這次電話訪談不正好是一次絕好的實踐鍛鍊的機會嗎?然後我立即找來紙筆,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大的五角星,這五角星幹啥用,下面我就來告訴你。

    集齊5顆龍珠,實現1個願望畫完了五角星之後,我給自己立了一個約定:把打電話當成是鍛鍊自己的挑戰,每挑戰一次(打一個訪談電話),就在五角星上畫上一個圓,這個圓代表著龍珠,因為集齊五顆就能實現一個自已許下的願望。

    這種認知態度一轉變,打電話對我來說就不是一個想要排斥和逃避的事情了(除非我辭職,否則沒法擺脫它),而是變成了一個可供鍛鍊自己的機會和挑戰,完成後還有獎勵,想想就很美好: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鍛鍊,工作也能順利完成,還有額外的小獎勵。

    如果故事就到這裡了,那它充其量也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勵志小故事而已。下面我來分享一下它背後的積極心理學原理和方法。

    逃離舒適區,不斷完善你自己改變的ABC法則

    改變的ABC法則中的A指的是情緒情感(Affection),B指的是行為(Behavior),C指的是認知(Cognition)。改變的發生可以從ABC裡的任何一個維度切入,然後推動改變迴圈的運轉。

    但是最常見的是C先改變,即認知層面先改變,然後推動B和C層面上的改變。來看看我是如何克服打電話恐懼症的(儘管還沒有完全克服)。

    首先,工作上的任務——打電話不可避免,我沒有把它看成是一場災難,去抱怨,去逃避,而是轉變了我的認知態度:其實打電話並不可怕,之前的經歷告訴我打完電話之後並沒有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我要將其作為鍛鍊自己的好機會。

    但是如果我只是想一想的話,行為層面沒有跟上(即沒有踐行打電話的任務),那實際上我還是在逃避。但如果我頂著壓力,緊張和恐懼去完成打電話的任務(行為層面發生了變化),我就會獲得反饋,會感覺很好,因為打完電話真的沒有發生可怕的事情,也感覺自己是非常有勇氣的和守信用的人(情緒情感層面發生了變化),繼而又推動認知層面正向改變:我真的有勇氣和能力去克服這個恐懼。

    想提升自己,先逃離舒適區

    人類感知外部世界的三個階段:舒適區(Comfort Zone)、拉伸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舒適區。在舒適區裡我們就像未出生的小孩待在媽媽的子宮裡一樣安全、舒適。我們得心應手,處於熟悉的環境,做著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打交道,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總之,對這個區域裡的人事物感覺很舒適。但是在這裡,你可以學到的東西很少,進步緩慢,而且一旦挑出舒適區,你就可能馬上面臨緊張與壓力。

    拉伸區。又叫學習區。顧名思義我們大部分的學習都處於這個區域。在拉伸區,我們接觸到的人事物都是未知的,充滿了新穎的事物,在這裡我們可以充分的鍛鍊自己,挑戰自己。比如辭職換一個崗位,學習另外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結實一個其他專業的新朋友等等。

    恐慌區,即我們待在這個區域會感覺到非常大的壓力、焦慮和恐懼,不堪重負。比如,從未登臺講過話的人直接面對大型的公眾演講,特別膽小的人參加極限運動。

    人類改變的過程就是逃離舒適區,進入拉伸區(學習區)或恐慌區,養成新的習慣,直至把拉伸區和恐慌區都變成了舒適區,這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迴圈往復的螺旋上升中培養能力和獲得更多的幸福。

    但是,在拉伸自己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擔心自己搞砸事情,擔心被他人嘲笑,擔心自己出醜而得不到他人的認可,我們經常被我們自己營造出來的恐懼打敗,止步不前,長期如此,損害自己的效能感和自信心。

    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按照ABC法則進行改變,打破那些限制我們的障礙,讓那些恐懼在行動中見鬼去吧。

    認知層面的改變是容易的,關鍵是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方法不僅要有效果,而且讓你能堅持下去,養成習慣。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的這個克服恐懼的方法:五角星龍珠法。

    看上圖。這個方法是由五角星和龍珠組成(其實就是自己畫的圓,當然你可以從網上找些比較炫酷的龍珠)。具體步驟如下:

    1.找一個漂亮的私人本子,先寫下三點:姓名、鼓勵自己的話和自己的小願望。(願望也可以寫在五角星的正中央)

    2.然後在三項資訊的下面畫一個五角星(自己畫,畫的好不好沒關係,自己畫以表示自己的決心)

    3.然後去行動。(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在生活中找出自己恐懼的事情,這些事情因人而異,我舉幾個例子供參考:搭訕陌生女孩、打訪談電話、參加女朋友家的大家庭聚會、下班後走一條陌生的路回家、成為一名優秀的講師……

    4.實現一個克服恐懼的行為,就在五角星的一個角上畫一個圓或龍珠。

    5.當五角星的五個角都出現了龍珠的時候,這個時候神龍就出現了,而你就是那個神龍,到了實現自己願望的時刻了。(當然你也可以跟他人結成克服恐懼的互助小組,由他人幫你實現願望)

    6.體驗收穫的喜悅。因為你克服了恐懼,收穫了獎勵,鍛鍊了自己的能力。

    剛才我也說了,這個方法因人而異。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這一天,我又克服了心中的兩個小恐懼,感覺棒極了。我成功的把自己的舊洗衣機賣掉了,35元,而不再去擔心賣的便宜了女盆友會說我;我拿著幾十張1元的紙幣出去買了水果和當天的晚餐,而不必擔心都是零錢而麻煩商家;昨天還參加女朋友家的家庭大聚會,都是第一次見面,感覺還蠻好……

    說幾點溫馨提示,供大家更好的參考與行動:

    1)行動,行動,行動,這是這個方法最重要的環節;

    2)獎勵,獎勵,獎勵,這是促使你行動的重要動力;

    3)調整,調整,調整,挑戰的難度和獎勵的大小都可以調整;

    4)檢查,檢查,檢查,時常檢查你的挑戰清單和獎勵清單,獲得反饋和激勵;

    5)分享,分享,分享,向他人分享你的挑戰和成功,獲得鼓勵與支援;(加入我們的幸福社群,一起挑戰,走得更遠)

    我的第一個五角星,已經集齊了4顆龍珠,挑戰分別是:打回訪電話一次,參加女朋友家庭大聚會、賣了拖了很長時間沒賣的洗衣機、拿著一把1元的鈔票買晚餐和水果。還有一顆龍珠集齊了我就可以實現我的一個小願望了:買一個PPT翻頁筆,做講師必備神器,Yeah!

    改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絕對是可以完成的事情。

    我就是想用這個方法克服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隱藏地很深的莫須有的恐懼,用行動的力量融化那些恐懼的冰封,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與深度,沒準兒用這些平日裡積攢起來小力量也能完成我長遠的大夢想呢。

    ♞ 獎勵的形式要多樣

    不管你要克服幾個恐懼才可以獲得獎勵,獎勵的形式要豐富多樣。

    獎勵可以是一塊巧克力,一隻雞腿,一頓大餐,一個頭花,一個髮卡,一條圍巾……

    獎勵可以是一個足球,一件衣服,一個手機,一塊手錶,一臺電腦,一整套書籍……

    獎勵可以是每克服掉一個恐懼,就往自己的小豬儲錢罐裡塞進10塊錢,攢著買房……

    獎勵可以是每克服掉3個恐懼,就任性的買兩桶爆米花,約上Ta看早就想看的電影……

    獎勵可以是每克服掉5個恐懼,就給心儀已久的Ta發條表白的資訊或email(這時勇氣爆棚,時不我待)

    獎勵可以是每克服掉10個恐懼,就給自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周邊的或更遠的地方看看異地風情,刷刷身上的壓力與疲憊……

    …………

    關鍵的有兩點:第一獎勵形式要多樣有變化,第二獎勵要和自己息息相關。

    有變化才能更有趣,有變化才能克服掉人類天生的適應能力,人們對於好的獎勵適應的更快。想想看,每次獎勵都是巧克力,吃都吃膩了,能不能來點新鮮的。

    獎勵要與自己息息相關,意思是獎勵是給自個兒的,一定要獎勵那些你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要被外在的各種眼光和世俗所限制,這樣才能達到獎勵的真正目的和效果。我給自己的第一個獎勵是“翻頁筆”,雖然我還沒有登臺講過課,雖然我上臺時還有不少焦慮與恐懼,雖然我坐著分享有時還說不利索,那又怎樣,總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演講者。(我又在給自己打雞血灌雞湯了,嘿嘿)

    哦,對了,承諾了的獎勵一定要實現,如果對自己還撒謊,還指望能克服掉啥恐懼呀!

    難度與獎勵

    難度的設定(指的是恐懼的多少和難易)與獎勵的大小要相匹配,這具有個體特異性,每個人可能都不一樣,找到適合自己的特定配比就好。暫時找不到也沒關係,就從設定為“1”、“3”、“5”開始嘗試,隨時根據具體的情況和感受做調整唄。

    設定成“1”的好處是可以得到即時的反饋與獎勵,壞處可能是獎勵比較小(比如一顆糖,一塊巧克力,或是為克服了恐懼大吃一頓……)產生的吸引力和催生的動力不夠。

    設定成“5”或“7”或者更高的好處是得到的獎勵大,比如我跟自己約定:克服了7個或是10個恐懼給自己買一個新手機或新羽絨服等相對燒錢的大件。(不心疼!反正是給自己買的)壞處是需要克服的恐懼多,獲得獎勵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

    ♞ 要克服的恐懼可以是壞習慣

    之前我們一直在強調行動、行動、行動,只有行動了才能克服恐懼。沒錯兒!但是後來我跟我老婆聊天聊到這一點,她說:克服恐懼可以是去行動做些什麼,也可以是不做什麼。

    Oh,My God!一語驚醒夢中人啊!那些我們養成的壞習慣,貌似可以用這種方法慢慢克服掉耶!

    我們之所以養成壞習慣,是因為每次做都會給自己帶來好處,比如晚睡就可以多打會兒遊戲,看小說,看電影;多吃就可以滿足我們的口欲需求;賴床不起就可以讓咱們多休息會兒……

    但是這種好處是短暫的。我們之所以稱之為“壞”習慣是因為長期如此會有害處,不管是對我們的身體還是心理。有些壞習慣做的時候很過癮,做完之後就內疚:下次再也不這樣了。熬夜、吃太多對我們的身體也有損害。

    所以,下一次當我們想要開始壞習慣的時候,或者是哪怕壞習慣已經開始或已到中途,只要你下定決心終止它,就可以給自己一個龍珠或是獎勵。我正在嘗試這種方法,打算戒掉晚睡和吃太多的壞習慣。

    ♞ 有些恐懼不是一次就能搞定

    我們可以從克服一些小的恐懼開始,先易後難。但是總有些恐懼,是有些難度的,需要長期不斷的挑戰它,最終才可以克服它。

    比如,打電話訪談對我來說就是不那麼容易克服的恐懼。雖然已經向它發起挑戰好幾次了,但是現在拿起電話還會有些害怕和擔心,但是比以前好了很多,相信再多幾次挑戰,就可以從容不迫的應對了。

    這有點像心理治療領域裡的系統脫敏法。系統脫敏法的做法大概是這樣的:假設我之前被蛇咬過,因此對蛇產生了深深的恐懼。不能看見甚至沒法聽見有人談論蛇。

    因此,首先我需要先克服聽見“蛇”,聽見之後,慢慢發現也沒發生什麼,然後是讓我看畫在紙上的蛇,也沒有危險,再之後是拿一條繩子編成蛇的形狀,再拿一條模擬制的假蛇,最後再慢慢的接觸真正的蛇。大概過程就是這樣,就是讓我一步一步的慢慢地克服掉對蛇的恐懼,最後發現,蛇雖然危險,但並沒有我想象中那麼恐懼。

    有些恐懼沒法一下子就克服,沒關係,我們慢慢來,每克服一次就是一次小小的勝利,最終一定會戰勝恐懼,把它納入到自己的舒適區,從此,人生路可能就變得更加寬闊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但是我們都或多或少的對自己的夢想產生恐懼。

    害怕沒法實現夢想而碌碌終生,擔心實現夢想的路上沒有做好而遭到嘲笑和譏諷,恐懼那些失敗的經歷會讓自己出醜,被貼上無能的標籤,恐懼……

    我們有太多的擔心、害怕和恐懼阻礙我們前行了,我們需要扔掉這些思想的包袱,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慢慢地,一步一步的接近自己的理想。

    不斷地克服掉那些行動路上的小恐懼,每克服掉一點兒恐懼,你就收穫一份自信和坦然,慢慢地積攢著實現夢想的大勇氣,總有一天,這些勇氣會幫助你飛上自由翱翔的藍天。

    真正勇敢的人並不是心無懼怕,而是心存恐懼,但依然奮力前行!

  • 2 # 老陳持重

    謝謝你的邀請:首先是"舒適區"有很穩定的可觀收入,在"舒適區"的人生活品質是很高的,而且目前呆在“舒適區"的人工作能力特別強。但是為什麼有哪麼一些人願意逃離“舒適區"安穩的生活品質呢;1.為了跟上時代的節奏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為的是不被這個時代拋棄和淘汰。2.覺得自己還能夠動,想真正的做好一些事情,喜歡拆騰 不安逸現狀的人!3.雖然"舒適區"目前挺有成就感,但是難保5年後不被淘汰,所以很多的人都有居安思危想著問題。4.誰都不想下一個自己被無情淘汰掉!謝謝。

  • 3 # 影視片段愛好者

    我以前在一個地方上班,天天閒著無事,一天就幹兩三個小時的活,然後就沒事了,剛開始感覺挺好的,很高興,天天睡覺,玩。時間長了就感覺自己不能再這樣呆下去了,再待下去就廢了,當時就這種想法,然後果斷辭職了,可能我說這些沒人相信,如果你處於這種環境就會感覺到了。如果一個人始終閒著,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懶惰,所以人不能閒著,一天過的充足的話晚上睡覺都是香的。我感覺我還是忙起來比較舒適!

  • 4 # 重新活一次可好

    因為有些人想要更多的追求,體驗更多的人生經歷,至少年老以後還有可以回憶的更多東西。不願跳出,要麼懶,要麼只求安逸閒適的生活。

  • 5 # 趙家小成

    舒適區?是指太閒?其實整天無所事事對人來說是一種特別的煎熬。生活只有充實一點,才不會感覺整天干耗著日子,不會心特別虛。

    在大部分人眼中,工作太閒就等同於混日子,只要一閒下來就手足無措找不著北了,然後就開始發愁,一種人生無望的感覺。沒錯,閒愁閒愁,愁都是閒出來的!很多人會說,閒下來就看不到自己的價值,看不到以後的方向。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方向是自己找的,不是工作給的。我倒覺得,有意識的閒比無頭緒的忙好多了!

    因為你可以利用這些空閒的時間充分去學習自己想學的、感興趣的東西!所以,工作中的學習和成長可以有很多方式,不一定是領導鞍前馬後忙得多麼不可開交,也不一定是今天寫了個什麼方案做了個什麼表格。閒下來的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學習的事情成效更大。雖然我現在還是很閒,閒到在這裡碼這些字,但是我認為把時間花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對於我來說也是一種總結與收穫,未來一定會更好。

    我一直相信,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確定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 6 # bin鍋鍋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追求的是,舒適,之所以逃離!是因為現實不允許你太舒適,溫水煮青蛙!太安逸了,讓人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然而,人類的進化,自然的生存都是殘酷的,不進也退!現在安逸、舒適了,將來或者是後代都會付出更多努力!追尋大部隊的腳步!

  • 7 # 品質生活與品質服務

    人,需要有意識的讓自己脫離舒適區。比如你平時早上是用右手刷牙,可以試著用左手刷牙,堅持一個月時間看下,絕對會有不一樣的體悟。

    在舒適區呆久了,容易溫水煮青蛙。精神上的懈怠,容易滋生淤積、懶惰、無力、懊惱,從而一事無成。當親朋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卻一籌莫展,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只要你真實體驗過一次,你就會印象深刻, 這一輩子絕對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不舒適的事情可以分解成若干天完成或者若干個小事,每天循序漸進的去完成它。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沒有不適應感了。這件事情情就融入你的生活和本能,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一個習慣就是這麼形成的。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就會自然袪除一個壞習慣,同時,也會帶動其它好習慣的養成。久而久之,自身的習慣大部分都是好習慣,壞習慣也會敬而遠之。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可我們卻不去改變,主要是慾望的誘惑。懶惰,對自己的放縱,對失敗的恐懼,貪婪,無非這麼幾種,要正視內心的情緒,戰勝它們,人生才能昇華,事業才能有所成就。

    知易行難,行才是檢驗知的唯一標準,要知行合一。我們一起共勉!從養成第一個好習慣開始!

  • 8 # 口腔早知道

    其實無所謂舒適區與否,只是在一個環境呆的久了,對其他環境的一種嚮往,人是一個矯情的動物,沒有任何定式可言,說白了,正是這種不甘於現狀的精神,促就了現代文明。

  • 9 # 蕾蕾隨記

    前期透過自己的努力已經過上了理想中的生活,後面沒有什麼大風大浪在等著……一切都按部就班的進行著。日子久了穩定沒有波瀾的生活缺少激情,需要給日子注入調味劑,但這將意味著風險和挑戰……這將是勇敢者的遊戲……

  • 10 # 心之所向77777

    人生總是起起伏伏、充滿變數,太安逸會讓一個人充滿惰性,當變革來臨之時,你會無法是從,與其這樣不如主動求變,另一方面,當你的生活一成不變,好像又失去活著的意義,例如雷軍這樣的科技大佬早就實現財務自由,還不是一樣再次創業,物質滿足了,精神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

  • 11 # 快消品職業經理人

    沒有永遠(絕對)的舒適區!

    要麼你自己主動改變!

    要麼被動著被這個世界上的人和事改變!

    走出舒適區,為了活出自己的精彩。

  • 12 # 生活小輝

    因為我們都不是有錢人,我們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賺錢來養家餬口。

    太舒適的生活,一開始你會覺得很安逸,很享受,可是時間長了,你會覺得枯燥乏味。

  • 13 # 曉小飛

    人,需要有意識的讓自己脫離舒適區。比如你平時早上是用右手刷牙,可以試著用左手刷牙,堅持一個月時間看下,絕對會有不一樣的體悟。

    在舒適區呆久了,容易溫水煮青蛙。精神上的懈怠,容易滋生淤積、懶惰、無力、懊惱,從而一事無成。當親朋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卻一籌莫展,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只要你真實體驗過一次,你就會印象深刻, 這一輩子絕對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不舒適的事情可以分解成若干天完成或者若干個小事,每天循序漸進的去完成它。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沒有不適應感了。這件事情情就融入你的生活和本能,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一個習慣就是這麼形成的。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就會自然袪除一個壞習慣,同時,也會帶動其它好習慣的養成。久而久之,自身的習慣大部分都是好習慣,壞習慣也會敬而遠之。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可我們卻不去改變,主要是慾望的誘惑。懶惰,對自己的放縱,對失敗的恐懼,貪婪,無非這麼幾種,要正視內心的情緒,戰勝它們,人生才能昇華,事業才能有所成就。

    知易行難,行才是檢驗知的唯一標準,要知行合一。我們一起共勉!從養成第一個好習慣開始!

  • 14 # 櫻木花道大熊

    溫水煮青蛙,舒適區都是暫時的。

    寒冬來臨,公司首先淘汰的就是長期待在舒適區的員工。無論在哪裡,只有緊跟時代,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脫穎而出,成為那顆發光的星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不相信中醫,主要還是不相信經絡的存在,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