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先生

    這個問題裡面引入了一個概念:K12,這是一個教育類專業名詞,即便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士也有許多人並不瞭解,因為這並不是我們大陸這邊常用的概念,主要是北美地區的一個概念。

    K12或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簡寫,是指從幼兒園(Kindergarten,通常5-6歲)到十二年級(grade 12,通常17-18歲),這兩個年紀是美國、澳洲及English Canada的免費教育頭尾的兩個年紀,此外也可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K12主要被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採用。

    這個階段,我認為作為家長,最關心的痛點是:

    1、父母與孩子交流渠道不暢,缺乏溝通,產生隔閡。家長工作太忙,對孩子缺乏相應的關愛,或者關愛不被孩子感知。

    2、親子教育的缺乏,父母對孩子的性格塑造不夠完善。

    3、既想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又不得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我們給予孩子的,是孩子所希望的嗎?

    4、孩子夯實基礎、塑造人格的黃金時段,作為家長,我們怎樣才能參與進來,而不是粗暴地干涉。

    家長和孩子的需求,這個很難回答,畢竟個體不同需求會有差異,但是可以總結幾個較為常見的:

    1、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擁有一個好的童年,給孩子較為寬鬆的環境;

    2、如今社會競爭壓力如此的大,又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3、父母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關愛;

    4、孩子希望父母能夠多關注自己,更加的愛自己;

    5、孩子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支援;

    6、孩子希望獲得理解。

  • 2 # 恆冠智慧家長導師宇肖

    這個問題可能是一位K12創業者或者產品經理提出的問題,本人正好處於K12網路教育行業,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先為各位普及一下K12的概念:

    K12或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簡寫,指幼兒(Kindergarten,通常5-6歲)到十二年級(grade 12,通常17-18歲),這兩個年紀是美國、澳洲及English Canada的免費教育頭尾的兩個年紀,此外也可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

    K12主要被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採用。____摘自百度百科

    我認為,其實家長透過購買教育產品想要實現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孩子某種變化”的可能性。

    高三學生關注的是高考成績,選擇的產品必須是能夠實現高考目標成績的最大可能性產品;初一的學生需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選擇的產品是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行為習慣的最大可能性產品;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需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需要的產品是能夠實現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最大可能性產品。

    即使是相同年級的不同學生,差異依然會很大,比如學習成績好的和學習成績差的,學習習慣好的和學習習慣差的,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理科好的和理科差的。

    在這麼多年的教育諮詢過程中,對於K12家長接觸很多,其實,各位家長在實現自己目的的同時,是否想過自己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是否一致,愛最終還是以收到為標準,想想孩子究竟需要什麼往往比給孩子什麼更重要。

  • 3 # 二胎之家

    k12階段就是孩子幼兒園到高中畢業階段。該階段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那家長在這個階段最關心的點是什麼?不知道有沒有家長針對孩子的k12階段成長做過思考,甚至遐想。

    我作為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家長來說,處在這個k12階段中,還好孩子還沒有讓我焦慮、煩惱的影響睡眠。

    我倒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引導孩子對學習充滿好奇心,搞定學習的前提下,還能玩的開心,全面發展自己的愛好。

    k12階段的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玩,自己玩,和小夥伴玩,只要玩就能非常愉悅。

    1.一年級作業量還不算多,給孩子建立的觀念就是搞定作業還能玩,搞定學習還能玩。目前只要把作業完成,你就可以自由的玩,你可以在家玩,你也可以出去約小朋友玩,也可以運動場上玩。2.營造父母預期的環境,讓孩子在這個環境下玩。由於孩子學校三年級才學英語,但其他學校一年級都學英語了,為了能和其他孩子保持同樣的進度,就給孩子創造了玩英語的環境。你可以點讀筆點英文繪本玩,也可以聽英文兒歌玩,也可以看英文動畫玩,也可以玩英文親子游戲。總之你玩的開心的前提下也能把英語浸潤在自己的思想中就好。3.健康是孩子成長的前提。吃好,睡好,玩好,不生病最好。搞定作業可以操場上奔跑,可以親子跳,可以羽毛球,可以各種你願意玩的運動。希望你學的時候認真學,玩的時候開心玩,這就是初衷。

    作為父母,要了解孩子,孩子的路要孩子自己走,但父母也要適當當領路人。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放下,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收穫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保有學習的熱情,並對生活的積極心態十分重要。

  • 4 # 陳向東

    這個提問裡面有個專業名詞K12,通俗地解釋就是,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這段教育經歷,可以理解成基礎教育。在英美國家,這個階段大約12到13年(五六歲上幼兒園,十七八歲十二年級畢業,即高中畢業),中國的孩子們上幼兒園較早(三四歲),到高中畢業大約需要14到15年。

    基礎教育階段,是孩子人生成長最關鍵的階段,一個人的三觀基本上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塑造定型的。從幼兒園到大學,家長的痛點是什麼,又有什麼需求,這實在是一個過於宏大的話題,我認為根本就列舉不完,基本上也說不清楚,因此就只能挑幾個大家普遍認可的點,簡要說一說我的個人看法。

    K12階段家長最關心的痛點大概有:

    1、明明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自己的陪伴,但是生活的壓力又使得自己沒有太多的時間好好陪著孩子成長。

    正如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那樣,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生的,所謂“親親之愛”,只要是正常人,沒有父母不認為自己應該好好陪伴著孩子慢慢成長。可是現代社會充滿競爭,工作佔用了人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全面侵佔了本該陪伴孩子的時間,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狀態。家長們都知道“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可是在現實中,真能做到這一點的家長並不多,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既然自己沒辦法做到,家長就只能寄希望於基礎教育了,畢竟除了家裡,孩子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學校。因此人們對中小學教育方面的事情非常關心,所謂的“擇校熱”“學區房”等名詞,都從某個側面反映出了人們的態度。

    2、想給孩子自由,又怕孩子學壞,想溫柔對待孩子,又會經常被孩子惹得發火。

    已為人父母的人想必會明白這種感受,有時候想順著孩子的意願行事,可是往往很擔心事情失控,把孩子帶向不好的方面。平時不斷告誡自己不要衝孩子發脾氣,孩子只是在探索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可是一旦孩子做了一些蠢事之後,無名之火壓都壓不住,一通怒火傾瀉後,看著孩子驚恐的表情和委屈的淚水,又感到很自責。所謂的“情商”,在很多時候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於是,基礎教育再次成了父母的救星,他們希望學校和老師能扮演自己飾演不好的角色:既給孩子自由,又讓孩子學好,而且還能溫柔地對待孩子。

    3、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但出於對孩子未來的考慮,又會強迫孩子學很多東西。

    基礎教育階段最嚴重的問題,恐怕就是父母的這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雖然很多偉人名人都說過,人生不是賽跑,而是一個過程,應該順其自然。可是面對競爭無處不在的現實社會,哪個父母又敢不為孩子的將來籌劃打算呢。因此很多父母即使非常認同“孩子健康快樂就行”的理念,但依然會代替孩子做選擇,逼迫著孩子從小就學習各種技能或才藝,於是造成了不少孩子的童年過得並不是那麼快樂。

    4、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很不滿,但又無能為力,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只好削尖腦袋把孩子往名校送。

    現在的人一般只會為兩件事求人,“老人看病,孩子上學”,說直白點,誰願意求人,還不是因為沒辦法。有名的醫院和大夫少,想早點把老人的病治好,只能託關係;有名的學校和老師也很少,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各種想辦法。甚至在幾年前還以孩子上學的事情作為主題,拍了一部影響不小的電視劇《虎媽貓爸》,如果不是輿論熱點,不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社會現象,也就沒這出了。

    至於說K12階段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大部分都因人而異。總體來說,是家長的要求比較多而雜,孩子的要求比較少而純。具有一般共性的大約是如下幾條:

    1、家長希望學校是認真負責的,能給予孩子正常的教育,不要動不動就發生體罰甚至虐待學生的事情。體罰學生甚至虐待學生,在現在越來越不被容忍,最近幾年,每每曝出某幼兒園虐待兒童時,輿論風向都是一邊倒。學生犯錯固然需要懲戒,但是懲戒的方式卻必須合理合法合規,體罰早就行不通了,更別提虐待了。

    2、家長希望孩子的童年是快樂的,學習是優良的,既有考試分數,又有綜合素質。人人都明白“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但是人人都幻想著自家孩子可能是個例外。孩子上學,成績好是必須的,在此基礎上,還得運動強、身體好、品德優、心態正、才藝佳……總而言之就是綜合素質要很高。這當然是幾乎無法實現的目標,而且教育這件事,原本就需要學校和家庭通力合作,老師和家長並肩作戰,不過有不少家長把責任全部推了出去。

    3、家長希望孩子能比自己更有出息,希望教孩子的老師都是既有愛心又有責任感的好老師。對於這個需求,在名校裡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就引發了高溫不退的學區房、擇校熱、小升初、中考等關注焦點。

    4、學生,也就是孩子,他們的需求相對單純,父母愛自己,老師愛自己,同學愛自己,自己身體好夥伴多,能玩得開心,學得開心,快快長大。孩子都是天真純潔的,他們的需求真的很簡單,多一點愛和關心,少一點罵和指責,每天和父母、老師、同學們在一起。

  • 5 # 感情橘子

    首先我覺得大多數人會不瞭解K12,我也是剛剛百度了一下。

    K12或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簡寫,是指從幼兒園(Kindergarten,通常5-6歲)到十二年級(grade 12,通常17-18歲),這兩個年紀是美國、澳洲及English Canada的免費教育頭尾的兩個年紀,此外也可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

    首先,從孩子剛出生,相信為人爹孃的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然後等到可以上學送去幼兒園,到小學開始拿水性筆,每天努力工作,多賺點錢,然後還給孩子報一些興趣課程,本質是好的,怕孩子學的少,起跑線差。可是你絲毫不關心孩子的心情,認為這是為他好,他難道不能理解嗎?

    可是孩子一看到你你就會說成績成績,那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缺少愛的孩子,這樣真的好嗎?

    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成績,孩子最關心家長的心情。

  • 6 # 貓吃西紅柿

    辭去的余光中曾說過:“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

    但是各位爸爸媽媽,你知道你的孩子都渴望什麼嗎?你以為孩子們都只喜歡玩電子產品嗎?No!他們只是害怕孤獨而已。你以為孩子們引以為豪的是成績好?No!他們最自豪的是人緣好。你以為孩子們天生就不愛聽講?No!是我們的課堂環境讓他們變成這樣的。

    我們眼中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他本來的樣子,我們想要找到真正的孩子,就必須走進孩子的心裡。

    一、孩子渴望成為集體中有用的人。

    在學校裡,你覺得最能讓孩子自豪的事情是什麼?學習成績?很久以來,學習成績一直被當作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硬指標”。但是歐爸說“被逼學習被人僱傭,痛苦!為己學習志願學習,快樂!”當學生,首要任務就是要學習好。這只是很多成年人常有的看法。在孩子們眼裡,最讓他們感到自豪和滿足的並不是學習成績,而是能否在集體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有資料顯示,有25.52%的孩子希望被評為“人品好,值得信任”;22.54%的孩子希望獲得“積極熱情,熱心為大家服務,有公益精神”的評價(以前小編在學校的時候,也期盼能有“熱心服務”的一面小獎狀)。相比之下,只有11.21%的孩子希望成為“學習能力強,讓人仰望的學霸”。

    在集體生活中,有價值感才是孩子真正快樂的源泉,也是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最寶貴的收穫。透過為集體服務,幫助自己的同學,孩子們能夠在夥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才感覺到“我是個有用的人”。

    二、孩子們都渴望有情感的老師。

    在孩子心中,什麼樣的老師是有情感的呢?有大多數學生表示:自己喜歡風趣幽默的、親切平和的、臉上總是帶著笑的、關注每個學生的、能夠和學生像朋友一樣交流的老師。現在還有種說法是:這個老師課講的好不好,看他的學生在這節課上的流量用的多不多。

    少年兒童正處在情感認知的成長階段,對他們來說,講情感比講道理更有用,老師不能把孩子當成瓶子,想裝什麼就裝什麼;而是要把孩子當成是有生命的種子,用情感去培育,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心育人,這樣才能培養出有情感又有創造力的人。

    三、孩子都渴望獲得父母的肯定、尊重與幫助

    很多家長們總是喜歡將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要知道,絕大多數孩子都不喜歡“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像一個有經驗、有智慧的朋友,能和他們一起並肩作戰,能尊重他們的獨立性。

    當然,孩子們在成年人眼中有很多幼稚不足的地方,但他們也並不希望被當成“什麼也做不好的小孩”。所以,孩子越是做得不好,正處於低谷期的時候,他們越需要父母的尊重。

    四、孩子們讀萬卷書,也更想行萬里路

    今天的教育不僅限於課堂,課堂之外的時間,孩子可能更忙碌:補習班、博物館、網路課堂...各種各樣的課外教育,擴充套件了孩子的知識面,但也給孩子帶來了更多的壓力。

    給孩子金錢不如給孩子經歷,在各種多媒體手段豐富的時代,孩子們還是希望透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方式去進行課外學習。我們應該反思,是否給孩子提供了足夠的思考和學習的機會?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這個世界,去積累可以滿足自己個性化需要的知識。成為真正的自己。

    當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時候。父母教育孩子時不要常說說“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找不到好工作,別人會瞧不起你的。”比起很多成年人對於成功的標準,孩子真正在意的是透過自己努力而去實現夢想。

    儘管孩子在孩子長大成人後,會選擇一條與兒時截然不同的生活之路。在追夢這個成長過程中,孩子所經歷的磨難與考驗,所學到的知識,都會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充實的童年。

  • 7 # 鉛筆道

    毋庸置疑,家長的痛點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的學生的需求只有一個,就是提高學習成績。K12階段指的是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看這個概念也知道成績在這個階段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沒有好的學習成績小升初就升不好,到了爛初中,中考考個好成績的機率就幾乎為0了,接下來的高考也就可想而知了。高考結束上完大學,乃至參加工作之後才知道,高考成績是多麼的重要,高考真的是會決定你的一生,讓你的人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我想每個家長都是過來人,這樣的道理誰都明白,所以才會拼命要求孩子的成績,按照剛才的邏輯往回推理,要想高考考的好,高中就要好,要想高中好,中考就要考得好,要想中考好的好…難怪現在家長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抓孩子的學習,這也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高考好大學這個終極目標,中小學階段家長和孩子最關心的就是學習成績,是學習排名,只有成績不斷提高,排名不斷往前,才可能會獲得一個好的結果。怎麼樣可以獲得一個好的成績呢?家長這時候就各出奇招了,有的不惜重金並且卑躬屈膝的偷偷邀請學校代課老師來家裡上課;有的找已經考上好學校的大學生到家裡一對一,希望可以耳濡目染;有的則上各種的線上線下的輔導班,老牌的新東方、學而思,新型的作業幫、猿輔導,只要是能提升學習成績的家長都會下載,都會花錢上課,這一切無非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

  • 8 # 孟母花園

    這麼多人回答是學習成績,有點小疑問:富翁會真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嗎?對學習成績的關心的本質是孩子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髮展,但富翁可能會覺得學習成績只是孩子職業規劃和人生髮展的一個方面,況且學習成績帶有較強的天生基因,到初高中後,有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會遇到瓶頸,那孩子就不要培養了嗎?

    所以k12家長最關心的應該是孩子的德育問題,孔子也說過一句較中肯的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則以學文",這是指孩子做人第一位(當然,以現代觀點看是否孝悌當先另說),做人做好了,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

    現在中國家長的普遍焦慮其實是學習成績與德育的矛盾造成。學習成績明顯帶有競爭味道,考得再好,都有更好。這種競爭意識催進了中國教育發展,也讓孩子積極向上。

    孩子個體不同,有些成績已經不好,也還是要培養,那培養什麼哩,才藝特長什麼都固然好,但適用於所有孩子的必定是大德育!

  • 9 # 光大教育

    1、K12是什麼?

    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簡寫,是國際上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指從幼兒園(Kindergarten,通常5-6歲)到十二年級(grade 12,通常17-18歲)階段教育。

    K12是對教育階段在不同時間跨度上的簡稱,按照不同教育的時間長度,可以做以下簡稱:

    K12:Kindergarten to high school diploma(幼兒園至高中畢業)

    K14:Kindergarten to associate degree(幼兒園至專科學歷)

    K16:Kindergarten to bachelor"s degree(幼兒園至學士學位)

    K18:Kindergarten to master"s degree(幼兒園至碩士學位)

    K20:Kindergarten to graduate degree(幼兒園至博士學位)

    K12在中國嚴格意義上更接近“九年義務教育”,但是通常情況下,國內的K12教育跨度是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2、焦慮的K12家庭

    中國家庭集體陷入教育焦慮中,不僅讓孩子讀書,還要讀好書,獲得最優質的教育成為家長們共有的願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省不能省教育”成為很多家庭的常態,在教育投入上家長們並不吝嗇下重本。

    根據《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中統計,中國平均每個家庭教育支出為23000元人民幣,而據北大財政所公佈的調查資料顯示,在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佔2016年GDP比重達2.48%。

    除了在校支出外,以下越來越高的三類支出也在不斷拉伸家庭教育成本:

    (1)校外支出

    除了上學的教育花銷,各式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研學活動等校外教育花費,也在不斷增加家庭教育成本。在學前階段,校外支出佔家庭教育支出的11.2%,到小學階段,校外支出佔比就提升到了38.3%的比例,初中階段,校外支出佔32.5%。

    (2)留學支出

    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突破60萬大關,是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並且,留學的年齡也越來越小,根據胡潤百富調查顯示,高淨值人士家庭在高中及以下階段送孩子出國留學的佔比超50%。

    (3)購買學區房

    學區房有溢價高是共識,以北京為例,一流一類小學學區房溢價率均在10%以上,最高的溢價率達34.1%,即便這樣也一房難求。這也意味著在教育分佈不均的情況下,父母想要把孩子送上好的學校,需要更大的投資。

    3、教育焦慮的核心是競爭力

    從呈現的結果來看,K12階段,家長對孩子的培育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學習成績。就升學這件事而言,無論是小考、中考還是高考,作為應試選拔制度的一環,最終依然是以成績論結果。因此,即便國家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削弱唯成績論的影響,依然不能為“校外補課熱”降溫。

    二是儲備技能。成績在家中心中是第一話,緊隨其後的便是孩子需要有什麼樣的技能?鋼琴、小提琴、圍棋、國畫、毛筆字、手工等各類興趣班的出現,迎合家長的焦慮心態,不能與“別人家的孩子”拉開太大差距。

    無論是對孩子成績的關心還是對其儲備技能的培養,這種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本質上還是對孩子競爭力的培養。但看每年不斷攀升的高考人數,不難理解家長為何這麼憂慮,可以讀大學還不行,因為大學是未來競爭的基本門檻,讀大學還要讀好的大學,如果有機會、有條件,還需要出過留學,在工作發展中才能有競爭優勢。

    無論是為孩子報補習班還是報興趣班,核心都在於培養孩子的競爭優勢。如何在K12階段就讓自己的孩子比同齡人更先踏出一步,贏在起跑線,才是家長最關注的部分。

    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在這種集體焦慮的氛圍下難免不受影響,但是我們需要重視的是,學習這件事情始終是主觀能動的活動,在學校社會都高壓的環境下,如何保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才是核心。當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願意學、主動學,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無論是成績的提升還是技能的豐富都是理所當然且順其自然的。

  • 10 # 羽翼課堂

    也算在教育行業混跡了快10年的時間了。接觸的各類家長也比較多,同時我也是兩歲孩子的父親。個人認為,家長真正的關心的痛點是“對孩子成長的憂慮”,真正的需求是“希望有人分擔憂慮”。

    為什麼?

    首先,我們從孩子出生說起。幾乎所有的年輕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都會有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的想法。而孩子出生之後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開始了,奶吃的不多會不會餓?吃多了會不會撐到?晚上睡不好是什麼原因?發燒了用不用打針?等等等等的問題。對,沒錯,這些都是我遇到的實際問題,我希望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那麼怎麼解決?我和妻子在嬰兒餵養方面都關注了育兒專家“崔玉濤老師”的微博,買了崔老師的書,因為這真的能幫我們解決實際的問題,其實,就是分擔我們對孩子成長的憂慮。

    然後,我再來說說工作上遇到的很多家長,年級從低到高。

    低年級的家長,這裡主要指的是小學三年以下的,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多收穫一些東西,多具備一些技能。所以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圍棋,美術,音樂等等。本質上也是對孩子成長的憂慮,怕孩子學的少了,不如別的小朋友。

    年級再大一些,就開始有升學壓力了,所以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憂慮就開始表現在成績上面,成績低的開始補課,怕跟不上;成績高的希望在小升初的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已獲得上更好學校的機會。

    當然,初中和高中的家長心態基本都和上面說的一致,其實就是因為中國的高考和中考的選拔制度,大家的聚焦點都在成績上,所以成績就成為家長對孩子成長憂慮的主要表現。

    曾經有一個家長向我抱怨,說孩子成績不提升,每天就知道玩手機。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問她,“如果孩子每天都學習到很晚,成績也不提升,您還會埋怨他嗎?”答案就不用我說了。如果真是這樣,家長會覺得孩子已經進了最大的努力,對孩子的期望就會降低,而降低期望就會使得憂慮感消失,自然也就不能埋怨孩子了。

    作為老師我們很難保證每一個學生的成績都能提升,但是可以透過自身的努力塑造學生的品格,使孩子不斷成長,替學生的父母分擔對孩子的成長憂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部高質量電影吧大家,新的老的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