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古典音樂的問題?
聽古典音樂陶冶情操,培養對美的欣賞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嘿嘿!
不得不說,作為音樂愛好者不聽古典音樂是一個很可惜的事。古典音樂是音樂中最璀璨的明珠,極美極有內涵,而且百聽不厭。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跟我們那堆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碼事),而且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2. 這個太正經了,有沒有通俗一點的講法?
首先我要感謝政府,感謝CCTV,感謝各級領導,感謝父母,感謝朋友,感謝各位讀者!
別打我……
聽古典音樂絕對是裝13的利器!不聽的話你的器材再高檔也是浪費……一旦聽進去了,就會上癮!感覺古典音樂和啪啪啪差不多。流行音樂就是直接上,3分鐘最多5分鐘完活,輕鬆是輕鬆了,卻不太爽而且回味不夠。古典音樂前戲很多(需要了解背景知識),中間還要變換各種招式(主題,副題,展開,變奏啥的),起步15分鐘(比如單樂章的樂曲),一般半小時(普通協奏曲、小型交響樂),有些甚至一個小時以上(大型交響樂)。完活後爽不說,還回味無窮。哈哈!
3. 欣賞古典音樂需要基礎嗎?
常常見到一些人認為聽古典音樂之前需要先聽其它音樂(有些人甚至開具清單啥的),但就筆者的入門經歷,覺得這是個嚴重的誤導。
筆者認為不需要!古典音樂是直達心靈的藝術,並不需要什麼準備,只要有正常聽力和人類的正常情感就可以了。很多古典音樂,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四隻小天鵝、花之圓舞曲,聖桑的天鵝,維瓦爾弟的四季,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莫扎特的鋼琴曲和鋼協小協,都是直接可以給嬰兒甚至胎兒聽的音樂。即然嬰兒都能聽,那你也能聽。
4. 怎麼聽古典音樂才對?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不過也很容易回答,決竅就是:作點準備,靜心、全神貫注!
5. 能夠具體點講嗎?
古典音樂確實和流行音樂不一樣,沒有歌詞(就算是歌劇,一般你也聽不懂)。很多曲目都有其創作背景的,比如貝多芬的音樂誕生在大革命的年代,比如老柴的第六交響曲創作時正碰到老柴生命中的一些苦逼事,比如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是寫給新興的美國,而第八交響曲是他的思鄉之情;比如布魯克納的宗教情懷是理解他交響曲的基石,馬勒的糾結矛盾人生也是他的交響曲之所以成為那樣的根源。完全不去了解這些,想要理解這些音樂會很困難。不過現在網上的資訊很全了,在聽一首曲目之前做一些瞭解還是挺容易的(拿出手機,上網一查,啥都有了,還要啥書嘛,嘿嘿)。
另一方面,你需要靜下心來,全神貫注的聆聽。像聽其它音樂那樣對欣賞古典音樂是不太妥的,關上心閉上眼集中精力才是正確的欣賞方式,想要邊聽邊幹其它事或以賞飄飄仙樂的態度並不適合聽古典音樂。至少一開始是不行的,尤其是對一些大型音樂更是如此(比如交響樂之類),當然熟悉後就隨意了。另一種比較好的欣賞方式是看藍光影片,要比光聽音樂感覺好得多。
6. 為什麼我總是入不了門?
這也是個挺複雜的問題。一般來講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性格問題,二是態度問題。總之就是你的問題,哈哈
7.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古典樂而我總是聽不進去呢?
每個人入門古典音樂的路都是不一樣的。聽古典音樂的老鳥們都會有一次或多次經驗:某次聽某個音樂作品的時候,突然感覺如一道光擊中了自己,瞬間靈魂出竅,自己感覺就像升到半空中,然後淚流滿面,腦海裡就只剩下了音樂(是不是有點像吸了毒,嘿嘿)。後面的事就簡單了,不停找類似感覺和經歷會讓你在古典的路上越陷越深。這兩個事真有類似的地方,都是讓人腎上腺素上升,腦裡分泌多巴胺,全身舒爽。不同的是一個癮很大,一個癮很小,一個對身體有害,一個對身體有益,呵呵
不過據筆者觀察,帶給你這種經驗或經歷的音樂作品每個人都有差異。比如筆者是聽柴六和義大利隨想曲時有了這感覺;而有些人是聽貝九或貝五時有這種感覺;有些人是聽鋼琴或鋼協;有人是小協;有人是聽巴赫時來感覺了;有人是聽馬勒或布魯克納。
所以這個事吧,態度很重要。你不要氣妥,這樣不行試試那樣,這個作曲家沒感覺試試另一個樂曲家,每一次聽之前都作好中毒的準備,早晚有一天你會上道的,哈哈。
8. 有徵對性的推薦一些易上道的作品可以嗎?
由於人的不一樣,所以很難推薦一個所有人都有感覺的作品。但是,一些過於艱深的音樂作品還是不太建議,比如20世紀的很多作曲家,那個真難有感覺。
筆者曾推薦過一個古典音樂入門系列,例舉了一些非常容易接受的曲目和版本(後面會再寫一篇文章簡單寫一下)。你不妨根據你的過往經歷和你的器材選擇一些來聽聽看。比如這張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極為精彩的小提琴,錄音也極好,就是上路的好選擇(這究竟是寫音樂欣賞還是搞邪教):
還有下面這首西班牙盲人音樂家羅德里戈寫的吉它協奏曲“阿蘭胡埃斯”,音樂極美極感人,尤其是第二樂章好聽到爆,那就是西班牙吉它版“二泉映月”。這個應該也是上路必備,嘿嘿
9. 如何看待版本比較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入門者應該少去計較版本問題,而應該多聽些曲目。不過我現在覺得,即然你喜歡某首音樂,網上版本又好找,不妨多對比下版本,不僅是很有樂趣,而且會更有利於你理解音樂。所以,只要喜歡比,隨便你比,比死都跟我沒關係,嘿嘿!
10. 談一談自己的入門經歷?
讀大二的時候,花了大價錢買了臺愛華隨身聽,在大學門口看見有人賣打口磁帶,出於好奇買了一盤,索尼發行的老柴第六交響和義大利隨想曲,尤金.奧曼迪指揮費城的版本。系裡面同學有套音響,效果超好,用的是惠威SS8加地攤高音換振膜(當年的惠威還很良心),空低盆音箱。大家一起在寢室裡欣賞音樂的時候,就有同學拿去了。開始大家還聽一大堆人聲流行輕音樂啥的,然後有人提議放這個。一遍下來,大家如醉如痴,磁帶的質感和音質真好!但更好的是音樂,老柴的第六和義大利隨想曲太感人太打動人了!在這之前,所有人都是門外漢,沒有任何基礎,也沒有任何的解說。那天我們足足放了三遍!
過了沒多久,我們又搞了第二次聚會。這次大家直接繞過流行人聲輕音樂,從頭到尾只放古典音樂。那次聽的是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一千零一夜》,馬克維奇指揮倫敦交響的版本。那真的是極其美妙的感受!然後是卡爺指揮柏林愛樂的施特勞斯圓舞曲,同樣精彩無比。
自此後這個音樂欣賞聚會就成了古典音樂的聚會,我記得我們還聽了馬勒的第一、第二交響,庫貝利克指揮巴伐利亞的版本和瓦爾特指揮紐約交響的版本。每次都是直接就聽,沒有任何解說,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但大家每次都聽得如醉如痴,那堆人後面基本上都成了古典樂的粉絲了!
1. 如何看待古典音樂的問題?
聽古典音樂陶冶情操,培養對美的欣賞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嘿嘿!
不得不說,作為音樂愛好者不聽古典音樂是一個很可惜的事。古典音樂是音樂中最璀璨的明珠,極美極有內涵,而且百聽不厭。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跟我們那堆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碼事),而且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2. 這個太正經了,有沒有通俗一點的講法?
首先我要感謝政府,感謝CCTV,感謝各級領導,感謝父母,感謝朋友,感謝各位讀者!
別打我……
聽古典音樂絕對是裝13的利器!不聽的話你的器材再高檔也是浪費……一旦聽進去了,就會上癮!感覺古典音樂和啪啪啪差不多。流行音樂就是直接上,3分鐘最多5分鐘完活,輕鬆是輕鬆了,卻不太爽而且回味不夠。古典音樂前戲很多(需要了解背景知識),中間還要變換各種招式(主題,副題,展開,變奏啥的),起步15分鐘(比如單樂章的樂曲),一般半小時(普通協奏曲、小型交響樂),有些甚至一個小時以上(大型交響樂)。完活後爽不說,還回味無窮。哈哈!
3. 欣賞古典音樂需要基礎嗎?
常常見到一些人認為聽古典音樂之前需要先聽其它音樂(有些人甚至開具清單啥的),但就筆者的入門經歷,覺得這是個嚴重的誤導。
筆者認為不需要!古典音樂是直達心靈的藝術,並不需要什麼準備,只要有正常聽力和人類的正常情感就可以了。很多古典音樂,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四隻小天鵝、花之圓舞曲,聖桑的天鵝,維瓦爾弟的四季,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莫扎特的鋼琴曲和鋼協小協,都是直接可以給嬰兒甚至胎兒聽的音樂。即然嬰兒都能聽,那你也能聽。
4. 怎麼聽古典音樂才對?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不過也很容易回答,決竅就是:作點準備,靜心、全神貫注!
5. 能夠具體點講嗎?
古典音樂確實和流行音樂不一樣,沒有歌詞(就算是歌劇,一般你也聽不懂)。很多曲目都有其創作背景的,比如貝多芬的音樂誕生在大革命的年代,比如老柴的第六交響曲創作時正碰到老柴生命中的一些苦逼事,比如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是寫給新興的美國,而第八交響曲是他的思鄉之情;比如布魯克納的宗教情懷是理解他交響曲的基石,馬勒的糾結矛盾人生也是他的交響曲之所以成為那樣的根源。完全不去了解這些,想要理解這些音樂會很困難。不過現在網上的資訊很全了,在聽一首曲目之前做一些瞭解還是挺容易的(拿出手機,上網一查,啥都有了,還要啥書嘛,嘿嘿)。
另一方面,你需要靜下心來,全神貫注的聆聽。像聽其它音樂那樣對欣賞古典音樂是不太妥的,關上心閉上眼集中精力才是正確的欣賞方式,想要邊聽邊幹其它事或以賞飄飄仙樂的態度並不適合聽古典音樂。至少一開始是不行的,尤其是對一些大型音樂更是如此(比如交響樂之類),當然熟悉後就隨意了。另一種比較好的欣賞方式是看藍光影片,要比光聽音樂感覺好得多。
6. 為什麼我總是入不了門?
這也是個挺複雜的問題。一般來講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性格問題,二是態度問題。總之就是你的問題,哈哈
7.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古典樂而我總是聽不進去呢?
每個人入門古典音樂的路都是不一樣的。聽古典音樂的老鳥們都會有一次或多次經驗:某次聽某個音樂作品的時候,突然感覺如一道光擊中了自己,瞬間靈魂出竅,自己感覺就像升到半空中,然後淚流滿面,腦海裡就只剩下了音樂(是不是有點像吸了毒,嘿嘿)。後面的事就簡單了,不停找類似感覺和經歷會讓你在古典的路上越陷越深。這兩個事真有類似的地方,都是讓人腎上腺素上升,腦裡分泌多巴胺,全身舒爽。不同的是一個癮很大,一個癮很小,一個對身體有害,一個對身體有益,呵呵
不過據筆者觀察,帶給你這種經驗或經歷的音樂作品每個人都有差異。比如筆者是聽柴六和義大利隨想曲時有了這感覺;而有些人是聽貝九或貝五時有這種感覺;有些人是聽鋼琴或鋼協;有人是小協;有人是聽巴赫時來感覺了;有人是聽馬勒或布魯克納。
所以這個事吧,態度很重要。你不要氣妥,這樣不行試試那樣,這個作曲家沒感覺試試另一個樂曲家,每一次聽之前都作好中毒的準備,早晚有一天你會上道的,哈哈。
8. 有徵對性的推薦一些易上道的作品可以嗎?
由於人的不一樣,所以很難推薦一個所有人都有感覺的作品。但是,一些過於艱深的音樂作品還是不太建議,比如20世紀的很多作曲家,那個真難有感覺。
筆者曾推薦過一個古典音樂入門系列,例舉了一些非常容易接受的曲目和版本(後面會再寫一篇文章簡單寫一下)。你不妨根據你的過往經歷和你的器材選擇一些來聽聽看。比如這張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極為精彩的小提琴,錄音也極好,就是上路的好選擇(這究竟是寫音樂欣賞還是搞邪教):
還有下面這首西班牙盲人音樂家羅德里戈寫的吉它協奏曲“阿蘭胡埃斯”,音樂極美極感人,尤其是第二樂章好聽到爆,那就是西班牙吉它版“二泉映月”。這個應該也是上路必備,嘿嘿
9. 如何看待版本比較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認為入門者應該少去計較版本問題,而應該多聽些曲目。不過我現在覺得,即然你喜歡某首音樂,網上版本又好找,不妨多對比下版本,不僅是很有樂趣,而且會更有利於你理解音樂。所以,只要喜歡比,隨便你比,比死都跟我沒關係,嘿嘿!
10. 談一談自己的入門經歷?
讀大二的時候,花了大價錢買了臺愛華隨身聽,在大學門口看見有人賣打口磁帶,出於好奇買了一盤,索尼發行的老柴第六交響和義大利隨想曲,尤金.奧曼迪指揮費城的版本。系裡面同學有套音響,效果超好,用的是惠威SS8加地攤高音換振膜(當年的惠威還很良心),空低盆音箱。大家一起在寢室裡欣賞音樂的時候,就有同學拿去了。開始大家還聽一大堆人聲流行輕音樂啥的,然後有人提議放這個。一遍下來,大家如醉如痴,磁帶的質感和音質真好!但更好的是音樂,老柴的第六和義大利隨想曲太感人太打動人了!在這之前,所有人都是門外漢,沒有任何基礎,也沒有任何的解說。那天我們足足放了三遍!
過了沒多久,我們又搞了第二次聚會。這次大家直接繞過流行人聲輕音樂,從頭到尾只放古典音樂。那次聽的是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一千零一夜》,馬克維奇指揮倫敦交響的版本。那真的是極其美妙的感受!然後是卡爺指揮柏林愛樂的施特勞斯圓舞曲,同樣精彩無比。
自此後這個音樂欣賞聚會就成了古典音樂的聚會,我記得我們還聽了馬勒的第一、第二交響,庫貝利克指揮巴伐利亞的版本和瓦爾特指揮紐約交響的版本。每次都是直接就聽,沒有任何解說,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但大家每次都聽得如醉如痴,那堆人後面基本上都成了古典樂的粉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