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貞
-
2 # 山堅海闊
我認為是社會環境是儒墨以及所有思想文化興衰的基礎。沒有帝王就沒有儒家之興,有了帝王沒有王侯喜歡墨家之不服管。
-
3 # 鄉下老果
儒家,又稱儒學,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根據周朝禮樂傳統創立,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價值觀,強調個人品德修養,注重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倫理道德,提倡德治教化,力圖重建禮樂秩序,以後經過孟子發展起來,到荀子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傳到現在仍有一定影響力的思想學派。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先秦時期,儒家也和其他學派一樣,並無所謂的高低之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
儒家在秦始皇時期,受到重創,在李斯的主張下,秦始皇為了統一思想,加強統治,焚燒四書五經,坑埋儒生,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學派。孔子死後,儒家分為八個學派,其中孟子出自子思一系傳道,荀子出自子夏一系傳經。
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開始,發起了一場“反孔非儒”的“五四運動”,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心,徹底否定了中華兩千多年的主流文化思想的儒家。後來,儒家又遭“文化大革命”運動最後一劫,在打倒“孔老二”的聲音中,使儒家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現在,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儒家思想對中國及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孔子也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中國祭祀的大祀。
墨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創立 ,先秦時諸子百家之一,被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被法家韓非子稱為“世之顯學”。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時局;後期在邏輯思維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以科學研究為發展領域。
墨家的思想主張“兼愛”“非攻”“節用”“明鬼”“天志”,認為人與人之間應平等對待,相親相愛,反對戰爭,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重視前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順應自然規律。
因為墨家思想具有一定的獨有政治方面的屬性,到漢代時期,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墨家受到不斷打壓,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根本基礎,墨家思想一度在中國歷史了滅絕。直到清末民初,一些學者在一些史料中發現墨家思想,重新挖掘並整理出來,墨家學說才重新被人們所瞭解。
-
4 # 尋源家譜網
儒家和墨家是隨著國家興而興,國家亂而亡。中國的儒家墨家是幾千年傳統的精華,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致高點。要知道這些規律,就得維護社會安定,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傳承和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
-
5 # 容千尋
儒家思想是治世經典,在盛世中飽受稱譽,亂世中飽經詬病,可以說儒學興在治世,衰在亂世。而墨家未曾有過大興,因而也談不上衰敗 ,但其學說卻並未在民間斷絕。
春秋亂世,封國之間混戰不休。孔子創立儒學,廣收弟子三千,傳道授業,享有極高的讚譽,但是儒學卻沒能迎合爭霸統一的歷史趨勢。也就是說儒家思想過於倡導“仁”“愛”,這是隻有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才有可行性的治國安民的手段。
秦國奉行以法治國,革除舊弊,提高耕戰能力,得以迅速強大。這是法家“法、術、勢”的優點,是強國利器,因而法家得以在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而儒學沒有這樣的能力,儒學的特點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因此,興儒學就需要足夠的時間與穩定的社會環境,而亂世賦予不了儒學興盛的空間。
縱觀儒學的興衰似乎總有這樣的規律:秦始皇實現了大一統,但是社會並不安定,二世而亡,短短几十年的統治中社會動盪,儒學也遭受了滅頂之災。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國運長久,國力強盛的王朝,在這期間董仲舒橫空出世改良儒學,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官方思想,而儒學又與選官掛鉤,也大大促使了儒學在民間的興盛。在漢朝四百餘年的統治中儒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針對儒學的研究越來越精細化,儒學中也逐漸分出了不同派系:即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這些都是儒學興盛的表現。
所謂盛極而衰是不變的真理。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末年天下分合三百餘年,這期間儒學衰落,尤其是兩晉時期,大批名士反對名教。亂世動盪,人命如草芥,生活如苦海,而五胡亂華,更是幾乎殺盡了中原人。在這樣的亂世中,儒學一不能快速強國,二不能鞏固思想,三不能給人民以安慰。而佛老思想則不同,亂世興佛老!佛老思想給人以精神慰藉及美好幻想,成為人民苦難生活中活下去的一盞明燈。
(魏晉之時儒家衰微,名士放浪形骸圖)
及至隋朝統一,首創科舉制度,其考試參考書籍大部分出自儒家典籍,至此“三教合歸儒”。為什麼是合歸儒?而不是歸佛歸道?這就要歸功於儒家思想的治世作用了。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與忠君愛國,道教雖脫胎於道家,但卻講求長生不死,白日飛昇,而佛教,小乘講究得證阿羅漢果,大乘講究成佛,注重於避世修行,自我超脫。佛教如果大昌事實上對社會經濟來說弊大於利。因此,綜合比較儒學是最好的選擇。
隋二世而亡,但短短十幾年唐朝便實現再次統一,隨後便開啟了繁盛的唐王朝。科舉制度更加完善,甚至開啟“殿試”,這愈加鼓舞了天下的讀書人,人人讀聖賢書,人人夢想科考做官,人人以讀書為榮,儒學大興。這再一次體現了儒學的春風化雨。
安史之亂後,宦官亂權,藩鎮割據,統治者崇信佛老思想,在這樣動盪的社會環境中儒學再度衰微,直接表現是人人恥師,既恥於求師又恥於為師。
儒學一直在謀求復興,先有韓愈“古文運動”後有“程朱理學”。
宋朝雖然並未實現大一統,但宋朝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文學昌盛,這也為儒學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熹代表的儒學在明朝成為思想正統,並影響深遠,這也是儒學的興盛之世。而王陽明的“心學”在民間影響深廣,也可算是另一種形式的興盛。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穩定的社會環境。
儒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已在民間官府擁有深厚的根基。及至清朝,少數民族坐天下,滿清貴族也不得不推崇儒學,以此廣收天下士子之心,來穩固國家的統治。
儒學沿襲千年,是歷代王朝統治思想的利器,似乎成為封建的代名詞。因而在民國時期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中,儒學第一個被拖出來吊打。
及至新中國成立,祖國繁榮富強,以儒學為代表的國學又重新復興,並掀起一股熱潮,而孔子也成為中國的文化代表走向世界。
因而我覺得儒家思想的興衰取決於盛世亂世,亂世則批其糟粕,而盛世則承其精華。
再來說墨家。墨家創始於戰國時期,其創始之初是為了“非儒”,也就是專門和儒家作對。
墨家一直在走下坡路,可以說其最興盛的時期就應當是在創始之初。而且墨子之後再無墨家聖人。
說起墨家興衰的根源,我認為在於墨家思想本身的侷限性。
墨家興起是因為其反對孔子的階級思想、貴族統治,因此,在亂世之中墨子得以聚積起一批平民志士,迅速發展,成為與儒學並而立之的顯學。
但其衰敗也正是因此,墨家的“天志”“明鬼”思想過於迂腐陳舊,而“兼愛”的政治主張並不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再往深追究,墨家思想並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墨子的後學者沒能完善墨子的學說,沒能及時修補邏輯漏洞。
論霸道不如法家,論王道不如儒家,因此墨家的命運可以想見。墨家的一世而衰更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墨家雖不能躋身正統,但墨家的俠義思想卻流傳了下來。俠客的一諾必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俠義之輩,也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肥沃的思想土壤。
-
6 # 護法天瓶
墨學不瞭解,儒學就是正法法脈,受天時地利,人群慧根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並不是說,文脈就能夠永遠長久的,文脈是會斷的。
儒學實際上是人乘宗教,仁義禮自信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和不妄語五條戒律,就是投人五戒。所以能夠給信奉儒家的地區帶來福報。但是有福報了,這個地區業障怎樣,人們有沒有這個善根永遠擁有,這個是所有護法和善眾都要考慮的。實際上儒學入華夏,華夏一躍而成遠東第一國家。福報之大,不可想像,但是宋興仁卻也重殺,明不興仁,民國更是曾經誹謗正法。所以這三個地區的運脈都轉到別處去了。要以後正法長久,仁義禮自信都要做好,不光要信,還要行,真正行仁,比如放生等,行義,恢復禮制等等。否則福報再大,也有崩潰的一天。
回覆列表
墨家是古道學傳承兼愛非攻明鬼節葬是無我的,而儒學親親為大厚葬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有我的,符合人性之本能也有利於社會之秩序管理,所以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至清極受統治者推祟,這是墨家衰落儒學興盛之本因。
儒家提倡格物致知,但中國自然科學方面幾無大的突破,原因若何?是因為儒學以有我格物,根本不能通徹物理,而真正的格物在墨家那裡沒發展起來。這也是宿命,華人受佛儒薰陶重心而輕物,沒能真正通達物理物性。
好在我們改革開放幾十年,補上了這一課,有重回世界之巔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