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舟入流59323196

    凡事勿過,過則成錯,

    聰明如此,自己琢磨。

    聰明好,但不要“自負聰明”,一自負,就錯了。

  • 2 # 聰明202249252

    因為我叫聰明,只是父母的希望,本人併為達到父母的要求。蘇軾為什麼說他被聰明誤一生,這隻有他自己知道了。不過我到認為,能被聰明誤的,還是不聰明,或者是小聰明。聰明用過就成災。

  • 3 # 蘇軾吾師

    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因為神宗大力支援,所以如果有人膽敢反對新法,絕對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在朝為官,要麼做啞巴,看透不說透;要麼像蘇軾這樣用詩文諷刺新法之弊(詳見烏臺詩案百度),蘇軾之所以被一貶再貶,就是因為他看不慣朝中那群宵小之輩的所作所為(比如舒亶,何正臣等)。

  • 4 # 老道石敢當

    蘇東坡伴皇帝在賞月時,皇帝做了一對,

    明月當空照,金犬荷花休。

    蘇東坡也做了一對。

    明月當空叫,金犬荷花陰。

    皇帝問蘇東坡,此是何對,蘇東坡告訴皇帝,萬歲,當地有鳥名,叫明月鳥,月上半空時就飛出來叫,所以人們把這鳥,稱為明月鳥,金犬荷花陰,萬歲你看那花下小動物,在花葉下面陰睡,小動物名叫金犬子。在此得罪了皇帝,皇帝恨在心,後被皇帝教訓。蘇東坡寫了這首詩。

    人人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兒你愚和蠢,愚愚蠢蠢進公卿,

    (蘇東坡)

    人人生子想聰明,有人聰明誤一生,

    有人聰明裝傻子,也有傻子假聰明,

    (會裝傻的人最聰明)

    (天乙貴)

  • 5 # 落寞的小漢

    蘇軾天縱橫才,在中國的整個歷史長河中也屬罕見。對於王安石變法,蘇軾有別於變法的激進派以及反對的保守派,如果其稍加變通,或許可以左右逢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變法的走向。但蘇軾自有他的文人風骨,一貫就事論事,致使無論變法派當政還是保守派當政,他都是在被貶的路上,遠離政治中心。以蘇軾之才,若能審時度勢,忍一時之言,必能任宰相之位,爾後徐徐圖之,大事可成。但是,不會變通的蘇軾才是真的蘇軾,才是最有魅力的蘇軾,他在我的眼中從來都不是一個政治家,而是一個憂國憂民、身負經天緯地之才的大文豪。蘇軾在詩中所言: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此言,正說明他知道自身存在的這種缺點,但君子無過,何必改之?他改不了自己的這種毛病,所以才寄期望於他的孩子,發出這樣的感嘆。

  • 6 # 峨眉武夫子

    聰明分若干種,愚蠢也分若干類。成語:大智若愚,慧極必傷,難得糊塗.....是真聰明還是愚蠢,客官自知之。蘇子謂被聰明所誤,乃感嘆爾。要是真按他說,生頭蠢驢可以至宮卿,那就貽笑大方了

  • 7 # 詩詞文學坊

    蘇軾說,我被聰明誤了一生,這句話源於蘇軾的《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什麼意思呢: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聰明,但我卻被聰明誤了一生,只願孩子愚魯遲鈍,一路無災無難順順利利的做到公卿。

    這裡看著就矛盾了,愚鈍之人,怎麼能做到公卿?其實他真正想說的,大概意思就是“難得糊塗”。該聰明時就聰明,該糊塗時要糊塗。一味表現得太過耀眼,只會遭受小人嫉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因為蘇軾一生坎坷,屢遭劫難,人到晚年仍難得安生,所以這首詩也有暗諷權貴,訴說自己滿腹經綸卻鬱郁不得志的意思。

    而且,在聰明的時候,也要有自己的道德、原則和底線,不然結果就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最後再說一個上乘的處事原則: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 8 # 快樂平庸

    蘇軾很聰明,凡事與人論短長,終於坐牢差點丟掉生命,在王安石等人的說好話幫助下才脫難,這之後他寫了一首詩來表達當時的心情,“他日塞上乘烈馬,不鬥城東少年雞”算是對於持才自傲的反省吧。但無論怎樣說蘇軾都是中國最偉大了不起的詩人之一,沒有他唐宋詩詞就不夠豐滿完美

  • 9 # 溯路之行2

    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王安石的新法,在他看來,不利民生、諸多弊端,被王安石大罵,遭貶;次因烏臺詩案,又遭陷害,庶幾性命不保;後被司馬光召回京城,剛一回城又上書要求整治朝綱,再度被貶。

    風風雨雨的人生,九死不悔的過往,終難磨滅蘇大文豪的求是、求美之心。以東坡詞為結束語: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10 # 河漂石

    蘇軾能有如此感悟,那一定是在烏臺詩案之後了。可惜,一代大文豪畢竟不是政治家。王安石主導的變法出發點是好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國家“積貧積弱”狀況,最終達到“強軍富民”之目的。只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遭到利益集團的抵制並出現很多變味做法,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作為地方長官的蘇軾可能看到了這些弊端,從同情勞苦大眾的角度出發反對變法,並且從詩文中對變法多有譏諷之意。烏臺詩案讓他領教了政治的厲害,以至於心有餘悸,“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正是其當時心態寫照,也大概正是他所謂“自己被聰明誤一生”的感嘆吧。

    歷史不會重來,如果作為文學領袖的蘇軾站在更高角度積極支援變法,助其興利除弊;如果王安石所倡導的變法成功了,大宋,那個詩一樣的國度又該是另一副什麼樣的景象呢?

    (不懂歷史,發一點小小的感嘆)

  • 11 # 攻城獅大鵬的日常

    蘇軾的《洗兒詩》我想起了另一首詩錢謙益的《反東坡洗兒詩》:

    “ 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

    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騫地到公卿。”

    這首詩看似在和東坡居士唱反調,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句句發自肺腑來表達對朝廷的不滿。錢謙益當時認為自己雖有大才,確仍然無法平步青雲,是因為不聰明。他覺得只有心胸狹隘、投機取巧的人,才能到達高位。

    蘇東坡在當時的朝代不亞於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的獲得者,當時的東坡居士可以說是聞名國際,幾個皇帝都喜歡他,當時他的文章詩詞在日本、高麗都非常的流行。後來他在廟堂之上受到打擊,自己官大名氣又有何用,不是還是沒有好的境遇,這一點可以從《洗兒詩》中可以看出。

    “ 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但是還有一點比較滑稽,細看前兩句再想想蘇軾一生的境遇,那種五味雜陳感同身受,第三句結合前兩句看也能明白為人父母的心情,但是最矛盾的是最後一句,既不想太聰明又想無災無難的平步青雲高官厚祿,如果放到現在我真想說句話:“呵呵”,當然這也正是蘇軾太聰明的表現。

    但是反觀蘇軾的一生也是能明白蘇軾寫這首詩時的心情:

    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蘇軾一生環海沉浮,多次被貶外放,也正是他豐富的生活閱歷深刻的人生體悟,才有了這超人的文學藝術成就。雖然這是首簡單詩,但是它承載著作者的希望和夢想,人有希望才能有動力,有夢想才會不迷失,適當的意淫能緩解壓力,但總歸要付諸於行動,今年定個小目標,去實現它。

  • 12 # 梅山425

    聰明難,

    糊塗難。

    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讓一步,退一著,

    也該心安理得。

    非求後來福報也。

  • 13 # 錢君史話

    蘇老泉給二個寶貝兒子起名字,一個叫軾,一個叫轍。軾為古代車子前面的把手,轍為車子沿行的軌道。

    知子莫若父,也許老泉根據兒子們的性格取得名子吧。

    所以老泉有感觸的說“軾乎,吾懼其不外飾也”。而轍,車僕馬斃,患不及轍,老泉又說,“轍者,禍福之間也,吾知其免乎。”

    蘇軾的一生,有天賦之才,無括囊之律,總因這張破嘴給自身惹了諸多麻煩,特別遭遇“烏臺詩案,借給蘇軾一時現代網路,他都無顏去發朋友圈了。年過不惑,卻糊里糊塗遭遇了一次人生大的挫折。三年後,其妾生一子,蘇軾寫了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幸虧沒人拿著他的詩,再上綱上線,難道朝裡的公卿大人,都“愚且魯”麼?四十四歲之蘇軾,竟不記其父“軾乎,吾懼其不外飾也”的警戒之言。

    何如蘇轍,處禍福之間而能免,雖有波折,而未處漩渦。

    這也許是蘇軾看透世事的感慨之言,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豈奈天性如此“難得糊塗”呢!

  • 14 # 智慧心語4

    1、聰明的人,別人對他要求和期待也高。他的完善好像是理所當然,稍有疏忽,就會引來不滿,讓人品頭論足。然而,他的苦衷和壓力誰人能懂呢?自古高處不勝寒。

    2、蘇軾常常修佛參禪,自然對世事看得更通透。正如一首歌的歌詞,

    糧食千擔也是一日三餐;

    腰纏萬貫也是黑白一天;

    洋房十座也是睡榻一間;

    妻妾成群也是一夜之歡……

    聰明與平庸給自己帶來的福報沒什麼區別。

    3、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聰明的人遇事考慮的事多,去假設去求證不果決,反而很可能誤事。事中發現的問題也多,事後思想的問題也多,所以煩惱也多。

  • 15 # 曼德羅

    人曰聰明好,東坡不以然。

    烏臺遭橫禍,變法謫窮邊。

    雞肋楊修死,良弓韓信權。

    詩餘憑智慧,放逐嘆經年。

    難作糊塗者,吃虧在眼前。

    洗兒當醒世,頌竹寫佳篇。

    看破崇山水,習安超古賢。

    通才蘇軾絕,魅力至今天。

  • 16 # 明日一說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二十一歲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仕途沉浮,累遭貶謫,以至於自怨自艾,發出“世人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的感慨。

    公元1080年,蘇軾擔任湖洲知州時,因上疏朝廷陳述民間疾苦,言詞犀利被新黨利用,引發“烏臺詩案”,下獄103天,受牽連者數十人。幸有王安石的勸諫和宋太祖的遺訓,才免遭殺身之禍。

    蘇軾擔任地方官多年,愛民如子,興修水利,利國利民,是民聲極好的父母官。正因為如此,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他認為新政不利於老百姓的安居樂業。故而受到排擠打壓,被貶謫到地方做官。

    蘇軾晚年被召到京城為官,但因看不慣官場的黑暗,要求大力整治朝綱,遭到新舊兩派的反對,再度被貶謫流放到湖南郴州、海南儋州等地做官,最終病死常州。

    蘇軾是大文豪,詩詞風格豪放,既有文人情懷,又有悲天憫人之心。聰明絕頂,不拘一格,不願容於大眾濁流之中。有憂國憂民之心,願為民眾鼓與呼,容易得罪權貴勢力。

    蘇軾發出那樣的感慨,是嘆惜人生的宦海沉浮,身世漂零。假如自己沒有那份聰明才智,或許會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許就能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

  • 17 # 亦有所思

    此“聰明”非彼“聰明”!

    原詩不贅述,東坡詩裡的“聰明”指的不是明察世理,而是指智力和天資。和“聰明反被聰明誤”“你是一個聰明人”裡的“聰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此聰明為智力,為天資,為才學。

    彼聰明為智慧,為明辯,為洞察。

    蘇東坡自小天資過人,還讀了那麼多書,關於那些陰謀陽謀,關於那些人性醜惡豈能不會心知肚明?

    懂得那麼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韓韓)

    宋朝之後,幾乎所有文人都明白所謂官場,所謂仕途,也謂孔明無非是那麼一回情。所以宋朝的哲學和美學站在了所有朝代的前面。

    那又如何:

    知道並不等於做到

    懂得並不得到用得

    蘇東坡書讀得太多,看透了一切,也明白自己的際遇決非遇然。烏臺詞案給了東坡狠狠的一耳光,讓他徹底從書上了解到的陰謀轉化成體會到陰謀。

    我明白,可是我做不到!

    這就是蘇東坡悲劇一生的緣由。聰明又能如何,聰明只是會寫文詩,會做詩,會吟賦,卻偏偏教不會東坡彎腰,教不會東坡低頭,教不會東坡違背良知而隨波逐波。

    當天子為了顏面而必然將東坡貶來貶去的時候,當重臣為了名聲而不得不將東坡謫東謫西的時候,任何身後的聲名都抵不過眼前的利益。

    蘇東坡,對不起,這個鍋你必須背。

    每個人都知道,千古以後,世人必然還蘇東坡以公道,還蘇東坡以清白,可是那又如何?

    世人罵,世人辱,世人噴,都是在我功成名就左擁右抱上欺下瞞之後的事麼?

    我是扼勻蘇東坡的奸臣,那又怎樣,生前榮花富貴,死後你們無非是罵我狗血噴頭。

    罵就罵吧。反正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

  • 18 # 十一老爹

    我以為蘇東坡是在發牢騷,罵人。現在的說法就是筆墨官司,政治口水。這證明蘇東坡智商很高,情商太低。

    貶謫黃州期間,最受寵愛的小老婆朝雲生了一個男孩子,蘇東坡寫了一首《洗兒》詩。曰: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此詩表面明白如話,無須饒舌解釋;內裡卻暗藏鋒芒,竭盡諷刺挖苦能事。

    我有個自視很高的警察朋友,非常看不起自己的頂頭上司派出所長,心裡憋了太多的怨氣。有一天,當著我和那個派出所長的面,他就語重心長地教育自己的兒子說:兒子,你要好好學習。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長大隻能當個派出所長了。

    在大西南許多地方,“你這個我兒子”也是罵人的。本來還覺得我朋友這種罵人方式很獨特,很有創意。讀了蘇東坡的《洗兒》詩後才知道,我朋友的小伎倆其實來自古代大文豪。不同的是蘇老大惟願兒子愚且魯,我朋友希望兒子好好學習;相同的是蘇老大認為滿朝文武愚且魯,我朋友認為頂頭上司不好好學習。

    聰明是好,蘇東坡當然是聰明人,但他也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顯得聰明一些。在文學藝術方面,蘇東坡是五項全能,在填詞方面還名列前茅。但在處人辦事,治國理政方面,卻是自以為聰明,其實真正是愚且魯。無能的表現,一是沒有政治智慧,站在特權階級的立場,反對富國強兵,對黎民有利的改革。二是看誰都不順眼,與同時代最傑出的幾任中央政府首腦,如改革派的王安石,保守派的司馬光都搞不好關係。與章惇更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蘇東坡拿著國家俸祿,國家為百姓做的許多實事,他從反面進行無情嘲弄。政府對體制內的官吏進行普法考試,他寫詩譏諷“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反說不學法的讀書萬卷,致君堯舜。政府倡導農田水利建設,他寫詩譏諷“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認為國家元首不可能把東海的鹽鹼地變成良田。政府改革鹽政,他寫詩譏諷“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用三個月吃不到鹽的藝術誇張抨擊時政,妄議改革。

    蘇東坡“我被聰明誤一生”的意思是吐槽,對朝廷任用那些愚且魯的公卿,不用自己這個聰明人不滿。但是從另外一方面考慮,“我被聰明誤一生”還是有道理的。儘管他不是自己幻想的經天緯地之才,至少不會有那麼多的貶謫,更不會有牢獄之災甚至是生命危險。這些就是聰明誤的。當然,只不過是耍耍小聰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58萬起,頂配只有2安全氣囊,五菱宏光PLUS實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