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挖歷史的牆角
-
2 # 漯河小史哥
趙光義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為避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於宋太祖趙匡胤之後繼位。
我們先看一看史書名人對趙光義的評價
1《宋史》評價
”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
2田況評價
“太宗皇帝以親邸勳望,紹有大統,深懲五代之亂,以刷滌汙俗,勸人忠義為本。連闢禮闈,收釆時俊,每臨軒試士,中第者不下數百人。雖俊特者相踵而起,然冗濫亦不可勝言,當時議者多以為非古選士之法。“
3史學家范文瀾評價
對於宋太宗也作出了自己的評價,但是看他的這些語句便知道,他是頂頂看不上趙光義的。:”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不擇手段,急於登臺。“”趙匡義小人之言。“
綜合上述三種評價,我們會發現,趙光義的評價的確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繼位之謎
宋太宗的繼位,因為諸多史料中都沒有明確的遺詔證明,證明他是宋太祖趙匡胤認證的繼承者,所以一直以來關於他的繼位都存在著一個疑問。那就是宋太宗的繼位,是否是他自立為帝,而不是合法繼承的。
其二,臨幸小周後
除了繼位之謎之外,關於宋太宗還存在著一個惹人詬病的故事,那就是宋太宗到底有沒有強幸小周後。《熙陵幸小周後圖》,將宋太宗推到了一個強暴別人老婆的人格最低點,歷來受到人們詬病。雖然不知道《熙陵幸小周後圖》的存在是不是真實的,但是到底還是讓宋太宗在民間的評價不高。
其三,文功武治一般
要說宋太宗此人如何,實際上在中國封建史上存在的皇帝中,應該是處於中等的。他有所作為,但是他的作為又比不上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君主。
武功方面,宋太宗發動北伐,滅亡了北漢政權,結束了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面,但是他隨後推進的北伐卻遭到了遼軍的阻礙,最終北伐失敗。北伐失敗之後不久,宋太宗趙光義又傳令南下討伐,但是南下征戰,宋朝卻沒有取得什麼過高的成就。
文治方面,宋太宗有他的可取之處,比如科舉和文化經濟的發展,但是卻也達不到宋朝發展的最高點。鑑於這點,所以宋太宗雖然不能稱之為昏君,但是也夠不上聖主的地步。
以上三點就是趙光義評價不高的主要原因不過也不能說趙光義一無是處,他繼承了自己兄長趙匡胤的地位之後,在內政外交軍事方面,也是有一些建樹。
政治上,繼續完成統一事業,南征北伐。另外也注重民生休息,他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大力推動科舉發展,擴大科舉人數,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逐步確立文強武弱,文官政治的格局。
文化上,趙光義極其重視文化的發展,他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宋朝的重教之風也因此展開。
軍事上,在與北方遼國契丹政權、西北夏州党項政權的交戰中,宋太宗創立了”將從中御“的策略,以便更好的統治,但是這個政策實際效果卻並不理想。另外他北伐的失敗,可以說是軍事上的一次大失誤。
外交上,先由”備邊通好“轉向”圖制契丹“,再由”圖制契丹“轉向”聯夷攻遼“,最終由”聯夷攻遼“轉向”修德以懷遠“。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轉變對外策略,還是存在一定的可取性的。
-
3 # 舊時茅店溪橋見
無論趙光義成就功績如何大,都抵不過他一句話給宋朝帶來的影響: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這句話徹底改變了宋朝的國運。
先要看看趙光義完成的統一大業含金量如何?完成統一大業主要是指他完成了收復北漢的功績,看起來很偉大,因為之前他的哥哥趙匡胤以及周世宗柴榮都沒有完成。但是後二者並不是文治武功不如趙匡義。無奈英年早逝。
趙匡義首輔北漢之後,信心極度膨脹。於是又在情報不準確的情況下,進行雍熙北伐,結果慘敗而歸,加上之前的高梁河敗仗,這些都是趙匡義的武功。但是為什麼後世很少提到他,而且即使提到,在多數情況下,都給他貼上一個標籤不如他哥,或者都是他哥鋪好的路。
這要從趙匡義的成長曆程和行為性格來看。他哥趙匡胤是真正的少年闖蕩江湖典型,處處碰壁不如意。直到遇見郭威,柴榮。憑藉自己出眾的能力立下赫赫戰功進而陳橋兵變建立大宋。而趙匡義沒有如此經歷,一直生活在他哥給他鋪墊的道路上,比如和柴榮當連襟。後來加封晉王兼開封府尹。
長期活在他哥哥的羽翼之下,讓趙匡義心裡產生陰影。自己培養羽翼伺機而動,作為多年的首都市長,朋黨羽翼豐滿。這也是為什麼他反對趙匡胤遷都洛陽的原因之一。也就不奇怪他和他哥哥對話說出的那句名言: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宋朝國運就此改變。
緊接著發生了著名的燭光斧影事件,一代英才趙匡胤就此神秘的隕滅。趙匡義在宦官的幫助下成功即位。
上臺之後趙匡義更改他哥哥制定的崇文抑武的策略,徹底走上重文輕武的道路,文官領導軍隊。他的後代在於百年宋遼戰爭中顏面掃地。
由此看出。宋太宗對宋朝國運的影響遠勝於不多的武功,這也是為何後人不待見的原因之一吧。畢竟1127年金兵鐵蹄踏破東京汴梁時候可沒有說在德不在險。
-
4 # 三月馬後炮
趙光義原名趙匡義,是趙匡胤的弟弟。由趙母生前定下的繼承人之一。說起宋史可以聊個幾天幾夜的,就事論事。為什麼趙光義的評價不好。
原因有幾點
1。趙匡胤名氣能力上太強,對比下趙光義會顯得不是那麼一回事。趙匡胤二十幾歲出來單幹,經歷各種磨難後奪權當上皇帝,雖然是奪權,但是人家也是軍功顯赫,為宋朝的繁榮打下的基礎。
2。趙光義和趙匡胤喝酒後,趙匡胤突然無病駕崩。留下個千古奇案。雖然他是第二繼承人,但是有這麼一個迷案在。繼承名聲不好。
3。趙光義繼位前後都沒有軍功,導致了在軍隊中並不服眾。並急於立軍功,又沒有實際的行軍打仗能力,傾盡舉國之力北伐還失敗兩次,還是宋朝以多打少。
4。《燼餘錄》說,趙光義調戲長兄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被趙匡胤發現,然後趙光義殺兄。
5。逼死趙匡胤嫡長子德照,趙匡胤幼子德芳年僅26歲也莫名暴病身亡。
就趙光義造出的迷案可以拍成40集電視劇。
手機碼字說的不是很全,看在辛苦的份上留下贊再走。
-
5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趙光義完成統一大業,後世對其功績鮮為人知,評價不高的原因是趙光義皇位存疑,毒殺李煜,逼死德昭,德芳也年紀輕輕死去,人們懷疑都與他有關。
趙光義的繼位有“斧聲燭影”的嫌疑,皇位來路不正,是他殺了趙匡胤,雖然有《金匱之盟》作證,杜太后遺訓,趙匡胤百年之後,傳位於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廷美,由趙廷美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德昭,但是,在公元979年到981年這兩三年中,德昭,德芳都年紀輕輕死去,尤其德昭,直接是被趙光義訓斥導致了自殺。既使按《金盟之約》,人都非正常死亡了,怎麼繼承皇位,恐怕是趙光義怕他活著時,被侄兒們搶了皇位,為了他的天下,清除後患。
後唐李後主,被俘後因為一首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被趙光義毒殺。李後主死狀頭腳相連,疑為牽機藥所致。
-
6 # 一切都付笑談中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宋太宗趙光義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他頂多算是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至於統一大業,終大宋(包含北宋、南宋)一朝都不算是統一的王朝。為什麼這麼說呢,且來分析其一、趙匡義時期北宋面臨三面包圍
1.北方建立的大遼政權,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公元907年,契丹傑出軍事家耶律阿保機經過幾年四處征戰,統一了契丹各部,成為部族首領,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可以說遼朝的建立比北宋還早,他始終是北宋最大的威脅。
2.西北面的西夏爭權,西夏是有党項族建立的,在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權之前,西夏就已經是割據一方的獨立政權,他既不屬於北遼,也不屬於北宋,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割據夏州,並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西夏政權也是北宋的一個軍事威脅。
3.南面的雲南大理政權,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統治範圍基本與現在雲南省差不多,大理政權存在時間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不是宋朝的直接領土,大理國王只向宋朝稱臣納貢,是一種宗主關係。雲南大理對大宋比較溫和,但也不能低估他的軍事實力。
其二、趙匡義時期只是結束了五代割據局面
1。吞併吳越,早在趙匡胤時期,太祖就想對吳越政權用兵,可惜太祖在位時間太短,無暇顧及,到了趙匡義登基後,他為了建功立業,就打起了吳越的主意,不久以有事商議為名要吳越王錢弘俶進京朝見,實則逼迫錢弘俶交出吳越管轄權,此時北宋實力遠勝於吳越,錢弘俶考慮再三,上書請趙匡義接收吳越,趙匡義假意推脫,三請三讓後,太宗接受了錢弘俶的好意,並將吳越國改為兩浙路,吳越國滅。
2.幹掉吳越後,趙匡義的目光又轉向了割據東南的陳洪進,他本是原南唐清源郡節度使,南唐滅亡後,他仍割據泉、漳二州,吳越滅亡,北宋與泉、漳二州直接接壤,趙匡義派大軍陳列邊境,隨時進攻泉、漳二州,陳洪進迫於壓力,決定赴開封入朝覲見,並奉《納地表》獻出泉州、漳州兩郡,結束割據。
3.滅北漢,北漢政權是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都城設在晉陽,979年,趙匡義御駕親征,宋軍先擊潰援漢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出降,北漢滅亡。
其次後世對於趙匡義的評價確實不高,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其他北宋皇帝文治武功都是差強人意,政績平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軍事表現平平
1.兩次北伐失敗,979年趙匡義成功滅掉北漢後,信心一度膨脹,決定繼續北伐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倉惶逃離,北伐失敗。第二次北伐發生在986年,趙匡義將軍隊分成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二次北伐失敗,此後宋朝再無能力北伐,燕雲十六州始終未能收回,成了北宋王朝的一把利刃。
2.南征越南失敗,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趙光義,請求收復交趾,恢復漢唐故疆,趙匡義統一請求,發兵越南,然而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統一越南的計劃最終成為泡影。
第二、趙匡義得位有爭議,
歷史上記載的金匱之盟,由杜太后主持,趙普記錄,趙匡胤死後,由弟弟趙匡義繼承皇帝大統,不過金匱之盟之說後世史學家真假難辨,而且趙匡胤死的當晚發生了“燭光斧影”,之後莫名其妙的趙匡義當了皇帝。
第三、趙匡義強幸小周後,名聲受損
據《江南錄》記載,趙匡義早就對小周後的容顏垂涎三尺,一直未得機會,趙匡義登基不久,就召小周後進宮,並且強行留宿一晚,小周後回去後大罵李煜,李煜惆悵無可奈何。並且後人據此創作有《熙陵幸小周後圖》,此事無論真假,都對宋太宗的名聲造成極大的影響。
結尾
趙光義在位共21年,兩次北伐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是最大的遺憾,直接導致宋朝的都城沒有天險可守,北方部落隨時能夠進攻得逞。如果趙匡義成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話,那他的評價一定功高他的哥哥趙匡胤。
-
7 # 上官雲匕2080
趙匡胤即有名的宋太祖。‘"唐宗宋祖",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可見其史上名氣很大。
而作為趙匡胤弟弟的趙光義卻有些差距了。後人對趙光義的功績知之不多,其名氣也不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究一下。
一,地位取得與存疑
趙光義的高位也並非完全憑能力得到,而大半來自其兄趙匡胤的影響力。趙光義能娶到符彥卿的女兒,跟周世宗柴榮當上連襟,得以在朝上廣結人脈,網羅人才,都是哥哥趙匡胤的庇護。
關於太祖的死,史書記載是很倉促的,以五十歲的壯年,無病無害,卻突然斃於宮中。
因此太宗的繼位是存疑的,諸多史料中都沒有其合法登位的證明。反之,史上文獻倒有"斧聲燭影"的隱密傳言,難說其真偽。因此是否是他自立為帝,不得而知。
二,軍功平平,統一受阻
趙光義繼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陳洪進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順利完成了柴榮、太祖都沒有完成的功業,一舉吞併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但是他隨後推進的兩次北伐卻遭到了遼軍的阻礙,最終北伐失敗。不久,趙光義又下令南征,但這此征戰,宋軍卻沒有取得什麼成就。
三,重文輕武
太祖鑑於五代之亂而採取了“崇文抑武”,這本是接受五胡之亂教訓,防止驕兵悍將謀亂的正道。但太宗繼位後矯枉過正,最終搞成“重文輕武”,令大將軍士們不免心寒。這種策略尤其對宋代中後期的"武將怕死,文臣喜錢"的局面影響至深。
四,詬病和傳言
趙光義是個自負的皇帝,也許是失敗的屈辱讓他顯得處理有些事時不乏陰狠猜忌。據記載,幾個皇位的競爭對手均死於非命。逼死太子趙昭德、貶死秦王弟弟趙廷美。只有勳臣趙普是死心塌地支援他的。
除皇位之謎之外,太宗還存在著一個惹人詬病的故事,據《江南錄》記載,趙匡義對小周後的容顏垂涎三尺,登基不久,就召小周後進宮強幸一晚。小周後回去後大罵李煜,李煜一個落泊的後主也無可奈何。並且後人據此創作有《熙陵幸小周後圖》,儘管《熙陵小周後圖》內容是存疑的。
但以上傳言後世流傳如此廣泛,對太宗的清譽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五,功績與建樹
結束分裂局面,完成統一事業,注重民生休息,發展農業生產。
開創宋代昇平詩歌先河,宋代中後期的文化繁榮與太宗極其重視文化發展相關。,他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社會重教之風也因此展開。
擴大科舉取士人數,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的權力,逐步確立文強武弱,文官政治的格局。
外交上,根據周邊環境幾經改變的最後方略”備邊通好“”修德以懷遠“是明智的。
六,結束語
公平地說,太宗趙光義也是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文治武功,俱有成就。其後世名聲之所以不大,對其知之不多主要是兄長太祖趙匡胤的功蓋天下,聲威顯赫,其光芒蓋過了趙光儀。再加上以上幾方面原因,難免降低了後世對他的公正評價。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得位不正,留下“燭影斧聲”的千古迷案。
二是其身不正,強幸小周後,此事在野史中廣為流傳。
三是軍事能力不足,又愛瞎指揮,早期趙光義靠他哥哥留下的遺產,方能南征北戰,但兩次伐遼均以失敗告終,而且把趙老大留下來的一支南征北戰的部隊消耗得乾乾淨淨,從此無力再收復燕雲,奠定了北宋捱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