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明溫室大棚建設
-
2 # 小剛Vlog
小農經濟可以說是中國現在的種植模式一戶一田的個人承包責任制此模式的缺點是沒有統一的規模技術管理方法落後成本高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國情但是這種模式使國家的糧食產量保持持續增長,外國的農廠模式使用機械裝置先進效率高節省了很大一部分人工和材料。
-
3 # qzuser2474732244
自產自銷養自己的小家庭。優點是領活性強,家庭觀念好,為家,不余余力的工作。缺點是、自己琢磨對了,掙錢,琢磨不對,掙不到錢。對社會來說,也是如此,常形成產品滯銷。大規模生產和小生產,發達與不發達,計劃起主要作用。
-
4 # 1143160127吳世金
小農經濟,是以農業佔主體的農業經濟!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小農經濟,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主體,租賃土地耕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實體!
小農經濟,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為社會的發展,創造過輝煌的業績!
在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技術革命的成功,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提高技術的應用!小農經濟嚴重地阻礙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和發展,暴露了這種經濟的落後性,註定了小農經濟解體的命運!
發達國家的農業經濟是現代化的農業經濟,農業是企業形勢的經營管理!
在解放初期,中國農民五十個人的農業產值,相當於英國農民一個人的農業產值!
這就是中國落後西方國家一百年的原因之一!
中國現在的農業,逐漸扭轉,以合作社的經營理念,開始了向企業管理轉型!
機械化在中國農村的普及推廣,農業的現代化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模式了!
-
5 # dbbddhni
大與小是相對的,大農業是西方工業化的產物。西方的國情人少土地多大農業府合西方國情。但大農業的弊端西方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應該是對大農業的一種否定。大農業依賴化肥農藥。現代農業不光是產量更重要的是質量,適度規律,養殖種植有機結合應該才是方向。中國不應該停留在傳統的小農,也不應該照搬西方的大農業。
-
6 # 李尚勇說說
小農經濟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被保留再造
《求解三農困局》作者 李尚勇
【導讀】馬恩經典作家關於小農必然走向滅亡的論斷有失偏頗,世界主要國家的小農都沒有被消滅,而是被各國農業現代化再造並保留下來,由此形成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第二種模式,即“土地家庭經營+農民合作社+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新型小農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這些國家的所有家庭農場或農戶都加入農民合作社,而農民合作社則在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援下,透過統一經營活動,將小農經濟的家庭經營提升到了農業產業化的水平。
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小農的論斷有失偏頗
在歐美農業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農業土地規模經營成為主流,而小農的滅亡及其悲慘命運好像也被鎖定了。
馬克思認為,“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小土地所有制的前提是:人口的最大多數生活在農村;佔統治地位的,不是社會勞動,而是孤立勞動;在這種情況下,再生產及其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多樣化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條件。”[1]
恩格斯據此將小農看成是“過時的生產方式的殘餘”,他認為,“在這個時代裡,不單是科學的農業,而且還有那新發明的農業機械,日益使小規模的經營變成一種過時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經營方式。換句話說,經營大農業和採用農業機器,就是使目前在耕種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農的農業勞動變為多餘。”[2]“一句話,我們的小農,同過了時的生產方式的任何殘餘一樣,在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他們是未來的無產者”。[3]
列寧亦認為,“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路線就是:小經濟變成大經濟,大生產排擠小生產。”[4]
基於上述理論,理論界普遍認為,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小農是一個易於分化而不穩定的階層,小農經濟是一種過渡的經濟形式,其結果必然是走向滅亡。
然而,世界主要國家的農業現代化現真實模式卻對小農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安排。總起來說,這些國家的小農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被各國的農業現代化再造並保留下來。
歷史資料顯示,各主要發達國家大多在1950~1970年代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程度的土地集中和農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是各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共同趨勢,但是,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沒有出現經典作家設想的全面土地規模經營的情況。相反,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前後,它們的中小農場(農戶)在農場(農戶)總數中仍然佔絕對多數,其中大部分是耕地面積不大的家庭農場(農戶)。
美國的農場規模最大,大農場最多。在實現農業半機械化前夕的1900年,它的佔地1000英畝以上的大農場只有5萬多個,僅佔農場總數的0.8%,其土地面積只佔農場土地總面積的19%;[5]到實現農業高度現代化的1974年,它的大農場(平均佔地1814英畝、年銷售額28.6萬美元)的數量也只有15.3萬個,只佔農場總數的6.7%,其土地面積也只佔農場土地總面積的27.2%。[6]同一時期,中小農場仍然是美國農場的大多數,其中,基本上自耕和完全自耕(只僱季節工或者不僱工)的家庭農場佔農場總數的70%,而農場的兼業人口(從事非農產業工作)比例高達59.4%。[7]
與美國農場動輒幾百英畝耕地不同,法國、前西德和日本基本上是在小農遍地的情況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到1970年代中期,法國中小農戶的比重仍然高達88.2%,其中,小私有制農場佔80%左右。[8]前西德人均耕地只有2.4畝,佔地10公頃以下的小型農場在半數以上,佔地30公頃以下的中小農場則以89%的比例處於絕對優勢。[9]日本農戶的平均耕地僅有1.1公頃,小農戶不到半公頃,大農戶也不過4~5公頃,只在北海道才有耕地在20公頃以上的大農戶,[10]而佔地1公頃以下的小農戶佔比高達69.9%[11]。
1980年代,義大利佔地不超過1公頃的農場有31.8%,5公頃以下的農場約佔76%,5~20公頃的農場為18.8%,20公頃以上的農場僅有5.2%。[12]在實現農業現代化幾十年後的1997年,義大利全國農場的平均規模也只有6.4公頃。[13]
此外,荷蘭、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也是在“小農遍天下”的情況下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典範。其中,荷蘭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水平更高。
荷蘭的農產品出口世界第一,土地生產率世界第一,農業設施世界一流。但是,荷蘭的土地資源卻非常緊缺,2000年它的人均耕地只有0.058公頃(0.87畝)。在荷蘭實現農業現代化近20年後的1975年,在馬鈴薯種植農場中,佔地1公頃以下的小農場佔比為54.3%,佔地10公頃以下的中小農場佔比高達89.0%;在肉豬生產農場,養豬100頭以下的小農場佔比為63.3%;在肉雞生產農場,養雞2.5萬隻以下的小農場佔比為81.0%;在溫室蔬菜和溫室花卉生產農場,佔地2公頃以下的佔99%,其中,佔地0.5公頃以下的小農場分別佔60.5%和72.6%。荷蘭農業的基礎也是家庭農場,沒有僱工或極少僱工,即使按平均數計算,每個農場也只有2個家庭勞動力,再外僱0.89個勞動力。[14]
此後25年,荷蘭的農場總數有了大幅度減少,農場規模有所擴大,但1997年農場的平均規模也僅有18.6公頃。2000年,荷蘭的大型農場佔總數的12%(以溫室園藝業和蘑菇業農場為主);中型農場佔50%(其中奶牛業農場佔70%);小型農場佔38%。荷蘭農業的這種進步,是在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推進。這與中國現階段許多地方盲目追求農業土地規模經營完全不同。
2、小農經濟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再造
其實,依經濟條件不同,小農和小農經濟具有不同的性質。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家庭經營,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以自給自足滿足自己消費為生產目的。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仍然以家庭為單位,亦從事家庭經營,且一般採取兼業經營形式,但主要為市場生產農產品。
20世紀中期,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實現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在這種經濟條件下形成了對發展中國家具有普遍意義的新型小農經濟。新型小農經濟仍然以家庭為單位,亦從事家庭經營,主要為市場生產農產品,在人均土地偏少的國家和地區一般採取兼業經營形式(這以日本最為典型,1988年日本兼業農戶比例高達85.7%[15])。與前兩類小農經濟相比,新型小農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這些國家的所有家庭農場或農戶都加入農民合作社,而農民合作社則在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援下,透過統一經營活動(如統一採購、統一銷售或加工銷售,但不統一生產),將小農經濟的家庭經營提升到了農業產業化的水平。[16]
在這種經濟條件下,這些中小農戶雖然本質上還是小農經濟,但是,由中小農戶組織的農民合作社能夠實現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社會化和產業化。這種經濟形式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農民合作社保留了中小農戶的家庭經營自主權,農戶仍然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按照合作社的生產和技術要求生產農產品。而農民合作社則透過一系列統一經營活動,“拿”回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的大部分利潤,並透過“二次返利”和提供服務等形式,將經營利潤悉數返還農戶,從而大幅度提高了廣大中小農戶的收入水平。
可見,“發達國家並沒有走消滅中小農戶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相反,它們“肯定眾多中小家庭農場在農業組織中的重要地位,並在此基礎上,對小農業進行‘生產社會化改造’,使之與農業現代化和現代化大市場相適應”[17]。其具體做法是,政府在肯定家庭經營合理性並保持小農獨立性的基礎上,透過幫助農民建立合作社,並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去實現對傳統農業和家庭經營形式的改造。它的主要特點是,小農戶的土地產權和其它生產資料是私人性的,土地仍然採取家庭經營形式,但此時的家庭經營卻是有組織的,整個農業生產已經產業化、社會化了,經營管理也已經企業化,中間橋樑是農民合作社,與之配套的是政府的農業政策支援和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此形成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第二種模式,即“土地家庭經營+農民合作社+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18]
對於那些人多地少、人地關係緊張的國家和地區來說,它們更多地是採取抑制土地兼併和集中的政策。例如,戰後的日本,透過立法限止土地兼併和集中,甚至還“消滅了許多較大的農場,建立了大量小農場”。[19]
農業生態學教父、美國農業經濟學教授米格爾·阿爾鐵裡指出,“小農在全球僅控制著30%的土地,他們消耗的水僅佔20%,但它們生產的食品卻佔60%到70%”。他認為,“如果給他們70%的土地,食品供應問題一下子就會解決了”。 [20]
讀者將在後文看到,精耕細作的小農業在1980年代初期曾經有過遠遠高於規模經營的單產水平(兩季分別種植小麥和稻穀,年均糧食畝產達到甚至超過每畝1500公斤),並且,基本上算是綠色生態農產品。(參見:《李尚勇:有關土地規模經營的若干錯誤見解》)
在“現代農業”、“化學農業”弊端凸現的今天(將來會證明,這實質上是人類在農業生產方式上走過的一段彎路),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小農經濟耕種並經營小塊土地有著生態學意義上,進而有著生態社會、生態文明意義上的合理性。因為,只有耕種小塊土地,才可能摒棄“化學農業”的“六大害”,實現以“生物多樣性”為核心,以綜合手段治蟲防病,用傳統農家肥“以地養地”,進而實現耕地永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
當然,筆者也曾經指出了下面的“窘境”:在中國“人口高位執行”結束之前,綠色生態種植養殖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綠色生態農產品給城鎮居民。綠色生態農業在現階段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為部分人群的“自覺自救”。這種“自救”行動之所以意義重大,就在於它探索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探索了綠色生態種植養殖方式,並且代表了人類綠色生態生存的方向。(參見:《中國食物之困(6):綠色生態農業的真正意義》)
在現實中國,“人口高位執行”,人口總量巨大,食物缺口正日益擴大。在這個背景下,一方面,因為種地收益微薄而導致小農難以為繼,甚至後繼無人;另一方面,非農資本對小農虎視眈眈,農地規模化經營成為不二手段。後者取代前者,表面上看起來順理成章,實際上暗藏殺機,因為,失地農民就業和食物安全都會在這個過程中被忽略而最終釀成禍端。
化解這一所謂“三農困局”的關鍵,應該從“源頭”著手,即調整三農政策,切實解決“種地收益微薄”的問題,也就是解決農業勞動力養家餬口和農村人口安居樂業的問題。透過壓低農產品價格以保持中國出口競爭力的政策應該可以調整了。顯然,這裡需要“頂層設計”,需要調整國家發展戰略。(參見:李尚勇的《人口困局》第12章)
(說明:本文是長篇論文《中國農業走規模化經營道路風險巨大》的第3節,全文見“財新網”:http://lishangyong.blog.caixin.com/archives/164390)
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略)
-
7 # 甘雲雄
小農經濟也有其優:1、自給自足,安居樂業;2、資源就近簡單迴圈,更利於環境生態;3、家庭內部矛盾衝突低,因勞動收穫,儲存財產是明賬。4、在相對封閉條件下,社會競爭給人帶來的精神痛苦低。
回覆列表
現代農業都是推行智慧化2.0模式發展,農業2.0時代是指隆隆作響的機械化農業時代。以1765年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誌,人類社會的生產工具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人類發明和使用了以能量轉換工具為特徵的新的勞動工具,機器代替手工工具,標誌著人類工業社會的開始。在300多年的工業社會歷程中,能量轉換的工具實現了機械化和電氣化2次歷史性的飛躍,對人類社會生產及生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工具不斷出現,這直接催生了農業2.0,與農業1.0 的手工和畜力工具相比,農業裝備開始在農業廣泛應用。農業2.0是以“農場”為標誌的大規模農業,是機械化生產為主、適度經營的“種養植大戶”時代。農業2.0也被稱作機械化農業,以機械化生產為主,運用先進適用的輸入性動力農業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生產工具,改善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條件,將落後低效的傳統生產方式轉變為先進高效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大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中國農業2.0時代以企業主為主體推動力量,農業產業化一方面保持了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穩定,同時又透過延長產業鏈,發揮一體化組織的協調功能,在一個產品、一個產業、一個區域內形成了產品規模、產業規模和區域規模;另一方面在更大範圍內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業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提高了農業的比較效益,有利於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這個階段以“產值高”為目標,主要表現在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或食品製造企業向產業上游伸,或者農業生產企業向產業下游延伸,提供給市場的已經不是初級農產品,而是加工後的農副產品或者食品。可以說,農業的2.0 時代其實就是“一產+二產”的主流時代,農業2.0 追求的是農業產值的“大”。中國目前農業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65%,接近完成農業2.0,開始向農業3.0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