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宅品
-
2 # SmartNet
月薪20000及以上的朋友的可以考慮,花粉可以考慮。萬元機太疼了[捂臉]不單是華為,所有都是,5000都覺得多,不知道現在行業怎麼這樣,手機太貴了,RMB貶值了嗎?
-
3 # 傑夫簡單生活
每次被華為廣告去買了從p9到p30,mate 30 pro,每次到手後都有點感覺被騙的感覺,其實沒有那麼好,特別是拍照依然不真實,還是比較喜歡用蘋果拍照,只有拍美食用華為,因為不用p圖,直接就很鮮豔,另外安卓系統拍照單手變焦一直都很不方便………
-
4 # 茶小寳
從2017開始P10-P20-P30,M9-M10-M20-M30,家裡人把蘋果全部換了華為,去年P30摔壞了,拿出抽屜的6sp備用,哎,五年前的手機可以比較現在的華為[淚奔]
-
5 # wintervirus1
我覺得還好,畢竟才十一萬一,建議再漲點價,如今手機太便宜
買了手機,再辦個手機卡,也不貴,電話推銷的客服不懵不騙你……
-
6 # 血染戰旗紅
放心吧,國內價格和國外價格是不一樣的。P40 Pro+ 1399歐元,相當於11000人民幣不假,但國內不會照這個價格賣。對比以往,咱們就會發現了,同等配置的華為手機,價格國內要比國外便宜很多。這次P40釋出會,P40在國外售價799歐元,約合人民幣6199元,P40Pro售價999歐元,約合人民幣7751元,根據以往華為手機國內定價的標準,我預測P40在國內售價應該是4599元起,P40Pro是5699元起,P40Pro+是7999元起。另外,只要產品質量好,價格高照樣有人買。華為Mate XS摺疊屏手機,國內售價16999元還供不應求呢。
-
7 # 努力減肥中的隔壁老王
前幾天用的hw保時捷後蓋開了,去售後一看竟然電池鼓包了,說時間用的太長導致。才用了一年半就叫太長啊,再不會買hw了
-
8 # 行駛的車輪
你這個1萬1是按人民幣算得,現在是歐洲釋出價,國內價還沒公佈,歐洲人並不是賺人民幣的,這個價相對於賺歐元的人來說不算太貴吧,國內釋出價格不可能按這樣換算來定價
-
9 # 境水空靈
搞的華為好像指望你們這些買不起的人養活著一樣。再說了買不起可以買低端機,華為又不是沒有低端機!沒錢還怪人家高階機貴,這些人什麼心態!蘋果也有一萬多,也沒見你們去噴!
-
10 # 灰橋糧油批發配送1
高階機,高階機的受眾。
還有低端一點的和中端的。適合不同的消費群體,大家各取所需。推出這麼高的價位,也有品牌發展的定位在裡面,大家買得起就買,買不起也不用吐槽。
-
11 # 正直897
不管是什麼產品哪一家的手機只要 你超過五千元 對一般老百姓來說都是奢侈品。一萬一是讓那些一般人破產卻對有錢人來說只是玩一玩而已
-
12 # 一葉扁舟說科技
華為新機發布,一萬一價格會有人買嗎?
一萬一價格是p40 pro+的華為3月26日釋出新一代p系列旗艦機型,分三款,
p40,對應價格為799歐元。
p40pro,對應價格為999歐元。
p40pro+對應價格為1399歐元。
這只是歐洲區的價格,本身是比國行價格高的。對比p30釋出時候的價格,基本保持不變,p30起售價也是799歐元,而國行價格3988元,這是p30的起售價。個人感覺p40起售價應該也就4000左右。
適合不適合買?看個人需求,華為系列手機後期價格跳水比較嚴重,所謂早買早享受,後買享折扣。
-
13 # Cool說
這個問題我來趴一趴~
華為P40的價格還是可以接受的,真的沒有必要非得拿小米、OV之類的跟它做比對,因為華為的定價基本跟國內的這些友商沒有什麼關係,華為的的真正對手是iPhone和三星,至於小米是賣999還是賣3999,對華為基本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5G時代手機廠商所謂的價效比,無非就是把原本很高的利潤多拿出一點來做做秀罷了,咱們永遠是消費者,是韭菜,只能被收割,也別真把手機廠商當成是“錘子”。華為手機打價效比真的是隻需要喊喊口號,然後增加一些效能就把事情辦得妥妥的了,因為華為一直以來在產品設計做工和拍照上真的是一線陣營行列,小米、OV之流的沒有任何可比性,並且華為相對其它品牌來說防水一些效能其實對自己成本來說增加並不多,小米手機從驍龍710到855價格相差三倍,反觀華為從810到980的價格浮動也就只是個臺積電的列印費用而已。
所以,接下來5G手機市場會越來越好玩。
現在的情況是,蘋果還是憋大招,要涼了的三星基本全線腰斬,就一個拿得出手的Find x2 Pro還不如三星,不到500的預定量也是撲了個街。然後再看華為,華為歷來是國內發售價格要低於歐美20個百分點,從昨晚P40釋出開始,網上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不光花粉們,就連民眾也基本一邊倒挺華為,看來海思在裡面功不可沒,有句話怎麼說的“我們的征途是星辰與大海”!
國內發行4月8日,菊花不一定向上行,也有可能向下:
1、繼續保持價格上揚,可能性不大,因為現在必須考慮友商的圍剿。
2、價格下行,可能性同樣不大,因為下有nava,上有Mate,P就是這個定位,並且目前來看,也就小米一直在蹭熱度,其實能看出來華為不愛搭理他。
3、最大可能,保持現有姿態,因為就單單一個相機就把蘋果、三星給征服了,價格更是有著天然的優勢,你說華為壓力大嗎?
目前國內的高階機姿態在用5488做了個分水嶺!這是一根很難預約的紅線,請參考三星、iPhone 11和華為P 30 Pro,那麼接下來想要預約這個紅線只靠P是不夠的,好在華為早已經把Mate給安排了,可見華為整個佈局就是在中高階,密不透風!現階段華為來看,與市場比起來,利潤反而是最為次要的,他要的是一半的市場份額,所以在晶片和拍照上也都是大力的發展,如今的成果顯而易見,比起過於受人牽制的765、865的友商捏著鼻子也得漲價得處境來說華為要輕鬆的多。生命週期是電子產品最為關鍵的,小米數字系列週期銷量一百萬也算是頂天了,find有可能都做好了20萬的準備,再看華為的出貨渠道就大為不同了。
-
14 # 防危杜賤
就討厭那些不想出錢還想要的,我買不起不能怪人家東西貴,摺疊屏mateXs更貴,能怪人家嗎?光P40系列就除了三個版本由你選擇,還想咋地?高階買不起買中端,中端買不起選低端,我P和mate系列買不起還可以選nova或榮耀,不知道花多少錢辦多少事啊!
-
15 # 機圈那些事
首先1399歐元是屬於歐洲價格,一萬一元是歐洲價格的直接換算,在國內的售價一般良心一點。
比如P30去年歐洲價格為799歐元,直接換算約為6193人民幣,但是同配置的國內售價只是4288元;P30pro去年歐洲價格為999歐元,直接換算為7743人民幣,但是同配置國內價為5488元。所以估計這次P40pro plus價格預計在8000左右,不會上萬。
而且華為品牌價格已經在國內立下了,相信還是會有很多人購買的。
-
16 # 數碼品鑑獅
3月27日零點的時候開始預定。3月26日一共釋出了三款手機,一款藍芽眼鏡和一款智慧手錶。華為p40pro+價格達到了1萬元
但是之前華為釋出Mate 20 RS 保時捷定製版和Mate 30 RS 保時捷定製版售價達到了一萬三千元,還有華為Mate Xs摺疊屏售價更是達到了一萬七千元。不是也有人買嗎?iPhone 11 Pro Max 售價一萬起三星心繫天下 W20 售價兩萬起三星S20 U 售價一萬起對比蘋果和三星,哪個沒有幾款萬元以上的手機?不是照樣有人買嗎?
現在你還覺得它貴嗎?
-
17 # 奧司裡胡
P40,我足足等了半年,終於出來了。雖然是海外首發,但是還是被這次新旗艦機型震撼到了,CPU依舊是目前為止最新的麒麟990處理器,螢幕重新整理率很大的提升,拍照也有很大提升,祈禱國內早日上市!
-
18 # 萌新火龍果
這次疫情華為起到了中流砥柱,決勝作用。沒有華為的支援,中國在這次疫情,必然遭受毀滅性打擊。因此這次手機蘊含著中國人民必勝理念。不僅全國人民要買。必須強制武漢人按人頭購買,來報答華為救命之恩。
-
19 # 崔敬野
看著後面太像三星了,為何這價錢不買三星?國產機器在本國都上萬,哪有啥意思?你看看三星蘋果啥的,在自己本國內賣啥價錢?
-
20 # 線上手機維修
華為新機發布,一萬一的價格會有人買嗎?
先說說華為昨天釋出的新機是p40,p40pro,p40pro+ 這三款手機其中p40pro+海外版售價1399歐元約和人民幣10910元。以往釋出的p系列最高也就五六千,為什麼p40pro現在卻漲價這麼高呢?這個價格會不會有人買呢?我們先來看看p40pro+有什麼殺手鐧吧。
華為p40pro+其後置五個攝像頭:在5000萬畫素主攝與4000萬畫素廣角鏡頭外,還分別搭載一枚800萬畫素10倍光學變焦鏡頭和800萬畫素3倍光學變焦鏡頭,以及配備一枚3D深感鏡頭。
據說華為p40ro+能夠實現10倍光學變焦和100倍的數字變焦,這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支援10倍光學變焦的手機。這就是p40pro+溢價的殺手鐧。
還有就是5G物料的漲價這也是其漲價原因之一。其實華為近幾年早就有了售價一萬多的手機,它就是華為MATE系列的保時捷版,新機發布的時候都能被炒到兩三萬。如果p40pro+大賣還供不應求的話不排除也會被黃牛炒到兩三萬的售價。從以前MATE系列的保時捷版高達一萬多的售價和p40pro+攝像方面這麼高配置 以及5G物料上漲等各方面來看售價一萬一的手機還是會有人買的,不過不是人人都捨得花那麼多錢買,它瞄準的是有這種經濟能力又有這種需求的那部分人群。不過華為手機按照以往的售價來看,海外版的售價都比國內版的售價高,國內版售價到底多少還是要等華為公司公佈。
回覆列表
華為的機器一向售價較高,對標的是蘋果,並非按照成本定價,雖然在歐美的售價普遍比國行高,國內基本也要8000左右,也不奇怪,錢是消費者的,使用者自願無可厚非,加上華為的研發投入確實大,非常時期供應鏈和量產的成本也高。可以理解,雖然我不會購買任何一款華為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