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索飛
-
2 # 大臉貓3366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溺愛,該管的不管,該約束的未約束,對於孩子的哭鬧無抵抗力束手無策,溺在自認為的愛的世界裡,稱為溺愛。
可能每一個家庭對孩子傾注了太多的關注,就是單純的希望他快樂。可是我們應該有一點點智慧。
在一家人當中,一定至少有一個人是學習過好的育兒知識和理念的,知道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如何和孩子溝通,怎麼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在一家人中形成統一的認識,誰的理念是比較正確的,就認同他去管理孩子或者指導家人與孩子正確的相處。
孩子不是試驗品,怎樣待他都可以,哪怕與家人會因為育兒理念不同而產生矛盾,也不能溺愛孩子。
-
3 # 正面管教講師栗子
肯定不好,溺愛的孩子雖然可以得到很多的愛,但從長遠看會出現很多問題,給予愛的同時也應該讓孩子知道規矩界限,否則將來孩子對愛的要求會越來越過分,甚至是無理,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因為溺愛導致的孩子的性格有了缺陷。家長應該多思考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
4 # 育兒奶爸
前幾天看了一個影片,說的是溫州一男孩,媽媽要幫他配副眼鏡,在交談過程中,由於耽誤了男孩玩手機,惱羞成怒的男孩,劈頭蓋臉的把他媽媽打了一頓,而媽媽竟然沒有阻止孩子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只是用手去擋自己的頭,顯然孩子打他媽媽不是一次兩次了。後來是店內的服務員制止了孩子的行為。看到這種現象,我想說孩子你真的是畜牲不如,且不論你媽媽有沒有對錯,你這樣當著店員的面,一言不合就在公共場合對自己的母親大打出手,心裡真的就沒有愧疚嗎?羔羊尚知反哺,難道你還不如一隻羊。尊老愛幼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在古代,如此大逆不道之人,是要被刑的。
說罷孩子,再來談談母親,孩子能有今天這樣一幕,和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跟大人模仿的,這樣看來,你們對孩子的教育真的很失敗!
當今中國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由於只有一個孩子,很多父母就把他們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包括爺爺奶奶也是很縱容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給就鬧,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副習慣,只要得不到的東西,只要跟父母鬧,就能得到。時間長了,就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稍有不如意就會大打出手,嚴重的在上學期間就和同學打鬧鬥毆,成了小混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這裡要呼籲年輕的父母們,如果真的愛孩子,就不要縱容孩子,要有獎有罰,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發現孩子不好的行為,要及時糾正過來!
-
5 # 聽說吧心理諮詢
除了極少父母,大部分父母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也希望給孩子最好最多的愛,尤其是那些溺愛孩子父母。溺愛孩子的父母很多時候並不認為自己的舉動不當,反而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很多合理化的理由。但事實上它可能就是一種溺愛,只是父母陷入盲區而不自知。廣州兒童心理諮詢為您解讀:父母沒有意識到的那些溺愛的典型方式。
一、袒護孩子
有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孩子的時候,不分是非,總覺得自己的孩子說的做的都是對的。當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時,家長往往只考慮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吃虧,只是去責備別人的孩子,而忽視了自己孩子犯的錯誤。
或者,有時候家庭成員教訓孩子時,另一方就會袒護孩子說:“他還小呢!還不懂事,以後長大了就好了。”
很多爸爸媽媽總是以孩子小為藉口,為孩子的錯誤找合適的理由,這樣導致孩子們不能分辨是非,犯錯時肆無忌憚,傷害他人而不自知。
二、有求必應
有些爸爸媽媽自己小的時候,需要沒有被滿足,為了獲得補償,心中暗暗發誓:“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儘量滿足孩子。”等有了孩子之後,孩子看見好的玩具時,爸爸媽媽就乖乖的給孩子買了;當孩子看見好看的衣服,爸爸媽媽也爽快給孩子買來。孩子要什麼喜歡什麼,父母就一個詞“買”“買”“買”……
這種有求必應的方式,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是應該被滿足而且立馬得到滿足的。當孩子慢慢長大,要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難以忍受拒絕,不能等待的時候,父母會責怪孩子不懂事,卻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變成了這樣。
三、過度照顧
有個來訪者她的孩子三歲還不會自己吃飯,只有奶奶餵飯才吃,而且每次吃飯都是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追在孩子的後面,央求孩子多吃幾口飯菜。兩夫妻也常常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婆媳問題爭吵不斷。過來諮詢後,她個人得到成長,也開始看到家人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導致孩子存在一些問題,開始要求孩子自己吃飯,“剛開始真是很痛苦的一個過程,孩子痛苦,我也很心疼,但還是得要求自己去做,三個月後孩子能夠自己吃飯了,那種情形不知道有多麼感動!那一刻我真心感激我的孩子,她真的很好很棒,她讓我看到,當父母發生變化後,孩子也會發生變化。”
這位媽媽有一句值得我們反思,她說,“如果兩年後三年後,你的孩子還不會自己吃飯,那你不要說她,也不要怪她,因為在她該學會的年齡,你剝奪了她學習的機會。”
父母們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幫孩子做好了一切。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無法獲得相應的能力,缺乏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種溺愛孩子的方式,真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毀了孩子的成長。
四、對孩子的稱呼不恰當
稱呼雖然是小事,但是稱呼恰恰最能體現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那些把孩子稱為“我的小祖宗”的人,孩子往往就是家裡的“小皇帝”“ 小祖宗”;那些把已經進行學齡期的孩子依舊稱為“寶貝”的人,孩子往往真的像小寶貝那樣粘人、依賴;而那些用孩子學名稱呼孩子的人,孩子往往比較獨立。
家長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的稱呼,在看一看孩子的性格特質是否很符合這一稱呼。稱呼孩子為“我的心肝肉”、“我的祖宗”的爸爸媽媽需要反思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是否已經影響了孩子的發展,被這種稱呼的孩子們往往比較沒有禮貌,即使看到長輩也不會喊叫別人。
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對孩子的稱呼記得要恰當。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小學了,家長儘量稱呼孩子的學名,給予孩子獨立的稱謂,其實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提醒:愛孩子固然是好事,但是沒有原則、不講方法的溺愛孩子,只會毀了我們的孩子。
-
6 # 香草珠兒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到了古代的一個故事:
在《後漢書*仇覽傳》上有一個“孤犢觸乳,驕子罵母”的故事:
有一個人因為是獨子,所以受到母親的嬌慣,但他由撒嬌而頂嘴,由頂嘴而罵母親,最後竟打母親。
一天他見一隻母牛的乳房鮮血淋淋,原來是被小牛犄角觸傷了。有人說:“乾脆把這頭小牛殺了,它竟這樣對待母親!”也有人說:“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連畜生都不如!”
這個人覺得大夥是在說他,後來才改過。
這個故事說明,對孩子嬌慣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嬌生慣養的結果。
但現實生活中,尤其是現在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全家好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從小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嬌慣溺縱,要什麼給什麼,並且大人包攬了本應該屬於孩子的一切勞動。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以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連地球都要圍著他轉,他認為別人生來就是為他服務的,他不知道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大人用辛辛苦苦地勞作換來的。在這樣孩子眼中,也許一切都是大風颳來的。他們也不知道珍惜二字怎麼寫。
他每天都在享受,他會以為他的父母也是在享受,他根本看不到父母的付出,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又怎談得上感恩二字。這樣的孩子非常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驕橫跋扈。
但是,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脫離了社會而存在。他可以是全家的寶貝,他可以在家庭中盡情地享受父母以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溺愛,但終究有一天他要長大,他要走上社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不會再有人再一味地忍讓他,包容他,而從小養成的自私自利,又會讓他吃盡苦頭,最終還是會害了他。
常言說:慈母多敗兒!一味地慈愛,一味地嬌慣,從本質上來說不是愛孩子,而是害了孩子一輩子!
-
7 # 平安如意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摒棄溺愛小孩。愛孩子是每對正常父母的天性,但愛並不等於溺愛。
溺愛孩子會使孩子以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栽下以"自我"為中心的種子,長大以後很難與別人相處。例如前段時間深圳遊樂場發生的家長為了孩子搶玩具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多人受傷,這種溺愛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很大的陰影。會使孩子潛意識認為:無論我怎麼做做什麼都有父母為我頂著,使孩子沒有是非觀念。
現實生活中有好多不懂感恩的人,很多都是小時候父母溺愛的後果,父母處處都順著孩子的意願,會給孩子造成"天下唯我獨尊"的觀念。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反過來,孩子就把對社會的不滿向身邊人包括父母發洩,慘劇必然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溺愛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無論到哪個場合做什麼事都會產生不滿情緒,難以做好工作。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會認為你在家裡受人溺愛,別人就要順著你的意思做的,所以,溺愛的孩子會逐漸被人們孤立,逐漸被社會淘汰。
請家長們以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對孩子的成長要加以正確引導,讓孩子能夠健康地融入社會。
-
8 # 白沙踏歌隊
愛孩子,沒有錯,真真的愛,是要為孩子成長考慮,而不是一味的遷就。
溺愛孩子,嬌慣孩子,出發點是好的,只是結果差強人意了。
-
9 # 程小Yao
愛孩子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式,則會把愛變成一種害,讓孩子長期在溺愛“毒藥”的侵蝕下,會產生各種不良的影響。
首先,溺愛孩子會給孩子營造一種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讓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等著別人的照顧,眼中只有自己。
其次,溺愛中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寵愛而“發育遲緩”,因為父母包攬式的教育,讓他們在語言,行動,社交等能力都不能得到正常的鍛鍊而退化。
另外,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叛逆、偏執,這些正是父母在平實生活中過度縱容的結果。孩子在父母寵溺當中會發現,用發洩脾氣的方式去表示不滿,會達到目的。然後孩子會用這種方式走向社會,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人與事,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不願去正視和改正自己的缺點,慢慢顯露出性格弱點,發展成偏執型人格。
最後,溺愛中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和自制力。許多父母總是毫無原則的遷就孩子,當孩子以哭鬧,哄騙等方式來要挾父母,父母總是遷就孩子,使孩子無形中養成自私,無情,任性等性格。另外包攬式教育讓孩子沒有自理能力,上幼兒園不會自己吃飯;上了小學鞋帶鬆了不會系。他們習慣在生活中向父母索取,提出的要求容易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必然容易養成不懂珍惜,講究物質享受等不良習慣。
-
10 # 飯飯媽媽育兒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大都被父母寵愛,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是獨生子女家庭,所以孩子就顯得極為寶貴。除此之外,父母是在外打工,所以在對孩子進行補償的時候可能就會透過一些經濟補償。就算孩子提出很過分的要求,父母也會妥協,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寵愛。再加上爺爺奶奶對於孩子的喜歡,現在大部分的父母已經走上溺愛的行列,而孩子已經被溺愛的變得有些嬌慣。當然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好像溺愛就是對孩子的愛。事實上,有些時候過分的寵愛對孩子來說,有可能是心理上的傷害。
之前有相關的心理學家研究表示,現在大部分的父母,看似對孩子十分寵愛。實際上在一些事情上面只是把孩子當做是一個可以聽自己話的人。讓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走,朝著自己設定的方向去前進,這不是愛。對於孩子來說,聽從父母的話,按照父母的方式做事情,這完全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心理健康都不適用。
過度的保護孩子可能人孩子自無法嘗試新鮮的東西
在我們的想法當中,孩子的存在其實就是新鮮的血液,畢竟他們對於周圍世界有著極大的興趣,因為從生下來之後,也都是在不斷的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所以面臨新東西的時候比大人們更多的一份興趣。可是對於大人們來說,覺得孩子想要接觸的東西有危險就會避免孩子接觸。比如說孩子想要過山車,父母可能覺得孩子會眩暈,就當即拒絕,所以孩子永遠體會不到那種刺激的感覺。相信這樣的家長,在孩子做一些比較冒險的事情的時候,也是不會同意的,就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過度的批判孩子
之前看到一個節目裡面,父母對於孩子十分關心,也就是我們所能理解的寵愛。可是在孩子那裡父母所有的關心愛護全是一種對自己的壓抑,為什麼呢?因為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希望孩子學習好,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他利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壓迫孩子,刺激孩子,讓孩子在打擊中成長,可是學習成績或許好了,但是對於孩子內心卻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過度的干涉
不知道你小的時候有沒有被自己的父母警告過說不要和某個人玩這樣的話語?可能大部分的孩子都在父母的教育之下遠離這樣的人群。可是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和別人相處都是不同的狀態,或許就是因為父母的干涉,父母的勸說,讓孩子錯失了一個好朋友,或者說是和別人交流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味的保守,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或許在孩子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完全獨立的解決,還要依靠父母的存在。
我們愛孩子是正確的,但是一味的干涉孩子的人生,批評孩子的行為,保護孩子的安全並不表達自己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在孩子自由思考的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
回覆列表
看見這個問題,就挺想進來說一下的,因為感覺發生在身邊的溺愛孩子的事情太多了,而我感覺這樣對小孩對家長都是一件會後悔的事情,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得重視的事情。
我表姐家就有一孩子,那是真不能忍啊!由於她家和我家都在街上,晚上就會領著我小外甥到我家玩,而我這個小外甥也是來之不易,我表姐已經有過兩個閨女了,後來懷過孕也都是女孩沒要,一直到在街上買了套房,然後再次懷孕,終於是個男孩了,也就是我現在的小外甥,不過,這個小外甥真的是被我表姐寵到家了,我表姐夫是一個石灰公司在我們那做的分廠的總經理,經常不在家,所以,我這個小外甥基本都一直是我表姐看,被寵的不像樣子,小時候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時候還看不出來,現在是張口就來髒話,只要給我表姐要什麼東西,而我表姐沒有給他買的話,一拳頭就打在我表姐肚子上,然後罵髒話,但是每次我表姐都是做做樣子,沒有真打過他,我小外甥還是嘻嘻哈哈的。而且,在我家玩的時候,跟我或者我爸媽也是啥話都說,髒話順口就來,不過,我忍不了小孩子這樣子,抓住我就打,每次我表姐都趕緊讓他說,舅舅不敢了。我也不好意思了,而他一從我手裡跑掉,還是繼續說,我再逮他的時候,已經被我表姐護在身後了。我這個小外甥說髒話,打人,不好的習慣基本都有,而我表姐平常卻就像是一個玩笑一樣,看著我這個小外甥這樣,還笑呢,更別說去管了。還有一次就是給我表姐要錢,而我表姐一開始沒給,後來才給的,還給了二十,可我小外甥不願意了,嫌晚了,生氣了,直接就將二十塊錢給撕了,粘都粘不起來。我表姐也就是作了個樣子,攆了一圈,後來也是不了了之。並沒有什麼教育。
而看到我表姐家我的這個小外甥,真的是感覺溺愛太嚴重了,這要是在我手上,不定得捱打多少回了,其他的還好,首先那麼小就學罵人,這個是必須得治的。壞習慣不能慣著他。
溺愛只會教出一些社會渣子,可以愛孩子,但是絕不能慣著孩子的壞習慣。把孩子引導向一個好的方向是一個有責任的父母應該做的,而不是就這樣一味的寵愛,溺愛。而由於溺愛而導致孩子走上邪路的例子也不算少了,這又是否能夠引起我們一些家長的反思呢?社會需要的是一個正能量的人才,而當自己老了以後,需要的也是一個有能力自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