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佃二代

    松錦之戰是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到崇禎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間清帝皇太極發動的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

    松錦之戰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關外鐵騎被殲滅殆盡,僅剩孤城寧遠。

    松錦之戰是明、清在遼西戰場的最後一仗,可以說是皇太極一生軍事生涯中最精彩之作,也是中國軍事史上圍城打援的範例。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 2 # 玉上你是我的緣

    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松錦大會戰,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投入十幾萬大軍參戰,從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軍圍困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軍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以明軍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 3 # 阿輝看歷史

    松錦之戰也一直困惑著我,因為無論從戰役初期的經過還是明清雙方的記載來看,明軍即使打不贏(達不到解圍錦州的戰役目標)也不至於敗的這麼慘(《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洪承疇本人被俘投降,遼東巡撫邱民仰被俘後被殺害,總鎮總兵楊國柱戰死,總鎮總兵曹變蛟、王廷臣被俘後遇害,總鎮總兵王樸戰後被逮捕棄市,其它各級文武官員被殺者不計其數。下面我們簡單覆盤之下戰役經過:

    我們看上圖,可以說明軍的戰役安排是很謹慎的,以寧遠為大本營,將糧草補給基地設在了寧遠和塔山之間的筆架山(易守難攻),依託整個寧錦防線穩步推進,同時吸取之前薩爾滸之戰的教訓將全部人馬握成一個拳頭同進同退。這樣的戰役安排可以說相當高明,進能去解錦州之圍,退能依託寧錦沿線堅城打防守反擊。

    再看清軍方面的戰役安排:一個典型的圍城打援戰術,並且為了仿製明軍裡應外合,清軍在錦州外圍佈置了七道封鎖線(在剛完成對錦州合圍的初期明軍曾有一次短暫打破清軍包圍圈並趁機往錦州城內送進了一批糧秣補給守軍),並且在內側挖了三圈圍繞整個錦州長寬各數丈的大型壕溝(在洪承疇大軍攻擊清軍防線破圍的關鍵時刻祖大壽數次從城內衝出接應都被這三道大壕溝阻擋)。

    這次戰役對於明清雙方來說無疑是一場戰略決戰,明軍方面多年國內戰爭所鍛鍊的九邊精銳盡出(楊嗣昌提出的讓九邊各鎮在本部基礎上選練一萬精銳作為朝廷掌握的機動野戰力量,為此開徵練餉)再加上吳三桂所統領的關寧精銳戰力不容小覷。初戰這支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精銳部隊就讓清軍長了見識,史載“清人兵馬,死傷甚多,幾至潰敗。”第一次皇太極將前線總指揮多爾袞撤職(因為還有一次)。首戰獲勝的洪承疇並沒有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而是仍堅持戰前就擬定的穩紮穩打戰法並且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支援,但兵部、戶部卻以‘兵多餉艱’為有催促速戰速決。此時的崇禎皇帝也受到影響開始主張速戰沒有辦法洪承疇只得率領大軍開戰。決戰打響這支部隊就接連攻破清軍三道防線,氣的皇太極第二次將前線指揮官多爾袞撤職,由濟爾哈朗帥援軍及時趕到才穩住了防線。明軍方面總兵楊國柱在戰鬥中中箭陣亡但此時明軍士氣正銳,皇太極對前線心急如焚以至於“上行急,鼻衄不止”。

    隨著皇太極帶領大軍到來,戰役進入第二階段也是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很快皇太極就發現了明軍的破綻:大軍全部集中前線,後防必然空虛,那還說什麼,然後明軍的後勤補給線就悲劇了,並且沿線的松山、杏山、塔山各城也被清軍圍困。應該說此時的洪承疇並不慌亂,以他們的兵力戰力全力一戰縱使不能擊破當面清軍但若全力突圍,清軍是難以抵擋的。可是他手下的各個總兵們卻不這麼想,他們只想趕緊突圍保命。於是當晚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發生了,本來安排好的相互掩護交替撤退卻突然變成了一場大潰退,這些剛剛還將清軍打的幾近崩潰的精銳之師此時卻被清軍如砍瓜切菜一般隨意驅殺。至此戰役結束,明軍慘敗,此後明朝不僅抵抗不了清軍進攻也壓制不了農民起義軍,滅亡只是早晚的事了!

    松錦之戰無論怎麼看都非常令人惋惜,至於為什麼明軍會敗的這麼慘?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

    戰爭節奏混亂。面對野戰能力強大的清軍,崇禎皇帝和前線統帥洪承疇都以穩紮穩打為主。明軍的戰役部署也是圍繞這一戰略決策來的。可是由於陳新甲一再以‘兵多餉艱’催促速戰,最終崇禎也動搖了並派遣兵部職方司官員到前線督戰,不得已洪承疇只得誓師出戰。

    將領的軍閥化。此時的部分將領已經開始將部隊視作自己的私產,視作自己的政治資本。有部隊就有了跟朝廷討價還價的資本,就有了自己晉升的墊腳石。如此就造成在戰役進行順利的時候,洪承疇這個統帥還能調動部隊,可一旦遇到麻煩的時候,就想著趕緊保命甚至不惜將同僚們當做自己逃生的犧牲品。

    其實我們看明軍並不缺乏勇猛善戰的將領(曹變蛟、王廷臣、吳三桂)亦不乏精銳計程車兵更擁有相當優秀的統帥(洪承疇)可最後竟落得如此慘敗這固然有洪承疇指揮失誤的原因,但朝內前線軸制太多,使得統帥在統籌戰局時還得兼顧政治形勢,又得打仗又得想法自保。此敗非戰之罪也。

  • 4 # 河半朝陽

    一.先從遼東局勢來判斷:

    二.我們再從明軍集結的兵力上去分析:

    誠如我們所知,主持這場大戰的主帥是被派往與農民起義軍作戰的大將洪承疇,除此以外,明朝政府還調來了其他兵力,臨時組建成了這支號稱13萬人的援軍。這支援軍包括: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薊州總兵白廣恩、密雲總兵唐通、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的八總兵兵馬。從這些熟悉的名字當中也不難發現,這些部隊基本同屬於明朝九邊重鎮的系統,是當時明朝統治者手中僅存的最後一張“王牌”。

    洪承疇最初所制定的戰略是將援錦部隊放置於錦州和寧遠之間的松山,以松山為依託,解救錦州之圍。松山、杏山和塔山堡是由錦州到寧遠之間的三座軍事據點,是寧錦防線的主要連線部分,錦寧想要成為對抗清軍的鞏固防線,中間的這三座據點的戰略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凡其中一個被切斷,都會使錦州與寧遠失去其整體的戰略價值。洪承疇作為一位極富軍事經驗的指揮官,採用這一佈局無疑是最為穩妥的戰略,同時也是一種“持久之策”。

    然而,這對於想要速戰速決的明朝統治者來說其實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因為部隊多停留一日,國家便要多支出一日的糧餉,因此,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之下速戰速決是明朝統治者極度渴望看到的結果。公元1641(崇德六)年八月,在收到了無數次紅旗催戰訊號後的洪承疇不得不倉促出兵,最終明軍以失敗告終,主帥洪承疇被俘後投降了清軍,錦州城守將祖大壽在失去了援軍的情況下也被迫降清。(毫不誇張的說,此次大戰與先前的薩爾滬戰役失敗的原因如出一轍,即催戰。)

    “松錦大戰”的失敗,意味著當時的明朝統治者手中已經失去了最後一張“王牌”(遼東精銳),同時“寧錦防線”也失去了對清軍的防守意義,在此之後的明軍,非但前進無望,就連基本的防禦實際上也很被動,所以松錦之戰可以說明朝的生死之戰。

  • 5 # 上將軍潘鳳

    松錦大戰作為明清政府最後一次大型會戰,雙方共計投入兵力二十四萬,耗時兩年之後,結局卻是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虜,吳三桂帶領三萬殘兵退守三海關,自此明朝再也無力阻止有效抵抗,清朝贏得了入駐中原的基礎。

    松錦大戰之前明朝內部李自成已成燎原之勢,崇禎焦頭爛額的同時又需要應付關外建奴,雙線作戰讓明朝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好像李自成跟皇太極形成了某種默契,一旦哪一方作戰不利另一方就一定出來挑事,總之不能讓明朝有休養生息的時間。

    遼東地區一直都是明朝重兵防守的要地之一,九邊精兵更是傾全國之力打造,只要寧錦防線不會丟則滿清不敢大舉進攻,如果滿清失敗明軍可以專心解決李自成的威脅再來剿滅自己,所以這一戰對於雙方來說都是關乎生死。

    我的觀點是:假如雙方沒有發生這一場會戰,明朝保住了這十幾萬精銳力量,任憑李自成在中原如何折騰滿清斷然不敢入關南下,一旦後方空虛被明軍偷襲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即便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殺殉國遼錦防線不破滿清就不可能大規模發動攻擊,當年吳三桂不投降滿清連山海關都過不了,所以這一戰徹底喪失了防禦能力,讓明朝國門大開以致神州淪陷,吳三桂、李自成乃民族罪人。

  • 6 # 從557234846378

    洪的討伐農民匪多年經驗、極可能造成致命傷?突然改成面對狡猾勇敢敵人、再把以前那些慣招用上後果相反!洪是崇禎最欣賞的、親寫祭文親自祭祀、出征前給了4萬匹馬、一年糧最好弗朗大砲一百八十門!洪確犯下低階致命錯、愚昧到無法相信!洪一開始將糧放在高山下、大兵在前、就向法開戰前估算德無法穿越森林、但德穿越了!清派出九十人爬山高手夜晚燒了糧!曾有參將要求糧分散、被洪拒絕了!清依然野戰優四、洪只能守城、降將告訴皇太某門守備愛財、清徹圍、洪喜出望懷下令追擊、野戰不敵又回、細作趁著進入找到門衛、半夜開、清入城明降!兵書餌兵勿追、更何況追上也沒用、進士或也有載是壯元出身、崇以為文天詳再世!

  • 7 # 滋溜一下

    松錦大戰發生在明末,明崇禎十三年到十五年,也就是1640年-1642年,歷時兩年,雙方投入兵力20多萬,主要戰場集中在錦州,松山等遼西一帶。

    此次戰役以皇太極為首的清朝取勝,明軍損失近六萬人而結束,自此明軍在關外的主力幾乎全軍覆滅,僅剩吳三桂所率的三萬敗軍退守寧遠城,以祖大壽、洪承疇為代表的明軍將領不是投降於清軍,就是被殺,造成明軍無將可用的局面。

    自明朝末年著名將領袁崇煥提出建立的遼西防線,皇太極就一直沒有在關外軍事作戰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祖大壽堅守錦州,多次與清軍激戰,雙方你來我往,都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直至1640年,相持近十年的關外戰場,終於等到了最終的結局。

    皇太極總結先前作戰經驗,於是下定決心,既然攻不下錦州城,便採取長久圍困戰術,把錦州城孤立起來,同時採取圍點打援戰術,與前來救援的明軍展開激戰,以此來奪取最後的勝利。

    孤立無援的錦州城很快就向崇禎皇帝發出了求救,崇禎很清楚錦州城被圍困意味著什麼,便馬上下令以洪承疇為首的十三路總兵,前往遼西救援。

    這場戰役關乎著雙方最後的歷史走向,從兵力上來看,明救援兵馬達到十三萬之多,加上錦州城周圍的兵力,兵力在15萬左右,此時的明王朝已經在腐敗中搖搖欲墜,以李自成為代表的的農民起義軍正在全國各地反抗明王朝,崇禎不得不派出大量兵馬平叛農民起義,所以對於此時的明王朝,著15萬兵馬幾乎意味著對外作戰的主力,崇禎能夠調出來的作戰力量也就是這些了。

    皇太極率領的清朝鐵騎在人數上少於明朝,但是數量也達到了12萬人,眾所周知,滿族是屬於遊牧民族,整個民族人數都不算多,大興安嶺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制約著發展,這個數量的兵力對於初建政權的清朝自然也是傾其所有。

  • 8 # 四爺sjc觀史

    1640-1642年松錦大戰是清代皇太極奠定入關關鍵一戰,明朝軍隊12萬上下,守衛城池;清八旗軍共有11萬兵力(滿洲八旗6萬人,蒙古八旗3萬人和2萬漢軍八旗),清軍火炮僅有37門,但是清軍的37門炮都是17世紀最新紅夷大炮,且清軍炮手是西洋人教官教授,命中率強於明軍。最後明軍大敗於清軍炮火中四散潰敗,途中明軍又被設伏的滿洲八旗和蒙古騎兵截殺,僅被清軍斬首的就有5萬多明軍,跳海淹死和戰場踩踏死的更是數以萬計。洪承疇率領1萬多殘軍最後在松山做困獸之鬥,然明朝松山副將夏成德成為清軍內應,放八旗軍入松山城,薊遼總督洪承疇和祖大壽先後投降大清政權,成為皇太極麾下不可多得的漢軍統帥,洪承疇明朝是最高的軍階去投降清政權的漢官,他也成為兩年後八旗入主關內的先鋒和嚮導。松錦大戰明朝戰敗,就吳三桂的殘兵敗將3萬退回山海關。時人評價: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記得洪承疇被俘後清廷勸降也是有傳說的,洪承疇絕食抵抗清軍的高官厚祿,以此避免關內的家庭親屬受到牽連,其中民間傳說是永福宮莊妃勸降洪承疇的。不過,有三點證明莊妃沒有勸降:首先,官方史料沒有記載,無論滿文件案還是漢族縣誌和朝鮮文獻;其次,語言障礙,孝莊是蒙古科爾沁,說蒙古語,滿語也會,這漢語就夠嗆了,洪承疇是漢語;再次,莊妃是順治福臨的母親,也得為孩子打算;最後清代後宮妃嬪的制度;當然,清太宗皇太極也是愛才如命的君王。據《清史稿》記載清太宗皇太極迎接洪承疇的舉動:“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隨後的明軍薊遼總督最高軍事統帥——洪承疇,他剃髮易服,歸順大清朝,皇太極大喜過望,因他麾下的八旗軍獲得一位導者,安得不喜哉?其實,後來洪承疇在1644年順治元年為清軍南下江南,平定江南南明小朝廷都立下汗馬功勞。

    1643年八旗入關的前一年清太宗皇太極駕崩,享年52歲,在位17年。同時,明廷崇禎皇帝也是在皇位17年,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煤山自縊,而有關皇太極是病死還是累死的都有疑問。皇太極自摯愛宸妃海蘭珠去世,皇太極就鬱鬱寡歡且時常有暈厥的症狀。另外皇太極政務勤勉,軍事戰爭頻繁征戰,積勞成疾,且有東北地區男子都有喝酒吃肉的習慣,多半是高血壓、高血脂等症狀,這些都是讓他夜裡溘然長逝盛京故宮一些原因,史料記載白天還在正常處理政務。後葬於瀋陽昭陵,結束了清太宗皇太極波瀾壯闊的一生,清太宗皇太極留下最大遺憾沒有實現入關中原宏圖大志。

    文治上皇太極實行滿蒙漢一體的執政理念,重用漢官漢儒,推崇漢化和明制,創新滿文,發展生產,擴編蒙漢八旗,大刀闊斧改革,緩和滿漢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強中央集權。武功上皇太極四面出擊,兩次東征朝鮮、三次西征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五次南襲中原明朝、四次北征黑龍江索倫等部,並且取得松錦大捷軍事成就。是我國曆史上和清朝歷史上突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滿蒙大汗和英明君主,記得已故金庸先生評價皇太極他的文治武功不遜於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之下。皇太極他即位後,他是“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王和承上啟下的偉大君王。

    據《清太宗實錄》有載皇太極1642年回憶道:、予攬承皇考太祖皇帝之業,嗣位以來,蒙天眷顧,子東北之濱(鄂霍次克海),迄西北海冰(貝加爾湖畔),其間使犬、使鹿之邦(代指鄂溫克、鄂倫春和達斡爾三族索倫人居住地)、及產黑狐和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翰難河源,遠邇朱國,在在臣服。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駕崩時關外清朝的統治疆域已經擴張到南抵明長城以北、西北到貝加爾湖南畔、西到青海,東到鄂霍茨克海庫頁島、北到外興安嶺的,大概約有500萬平方公里,和當時明朝版圖基本半斤八兩,明清雙方的實力已經在伯仲之間。並且在皇太極去世後,留下至少十四萬滿蒙漢八旗精銳部隊,並且打服朝鮮、滅掉漠南蒙古林丹汗部、北征開發黑龍江和外東北的廣闊戰略縱深。據《清史稿》評皇太極:“上儀表奇偉,蔥睿絕倫,仁孝寬惠,廓讓大度,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豐田卡羅拉自動檔最低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