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1號康復治療師
-
2 # 兒科醫生王玲
你好!首先,腦癱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計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腦癱兒童在臨床上的表現如下:
1、痙攣性腦癱:發病率最高,佔全部病人的60%-70%,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癱瘓,受累肢體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姿勢異常、深腱反射亢進等,並表現馬蹄足、O型腿、足內翻、足外翻、剪刀步態。
2、手足徐動型:主要表現症狀是常流口水、手腳不靈活、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攝食困難等。
3、共濟失調型腦癱:主要表現足尖翹起、智力低下、平衡失調、語言障礙、抓物困難等。
4、比較少見的還有:強直型、震顫型、肌張力低下型等。
-
3 # 兒科醫生熊莉娜具體表現為:
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
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垂體外系損傷。
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一般健康嬰兒的運動的發育過程為2個月會抬頭,4個月會翻身,6個月會坐,7個月會翻滾,8個月會爬行,週歲會走路
導致孩子腦癱的原因有哪些?從目前的臨床研究發現,如果腦癱患兒在一歲之內得到及時正確的診療,能得到更好的恢復。
此年齡段的腦癱患兒的腦損傷還處於初級階段,可塑性較大,恢復能力較強,在這一時期進行診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4 # 兒科主任曲鳳媛
由於腦損傷的程度、型別、部位、年齡階段各異,腦癱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腦癱病兒一般都有以下表現。
腦癱兒童的臨床表現(一)運動發育落後
腦癱兒都表現有程度不等的運動發育落後,如抬頭、獨坐、爬、站立.行走等粗大運動較正常兒童遲緩;抓握東西,手指的精細動作也落後於正常小兒。
(二)肌張力異常
大多數痙攣型腦癱兒,在新生兒期表現不同程度的肌張力低下。隨著月齡增加,肌張力逐漸增高, 表現為下肢伸直、內收,有時呈剪刀狀。上肢屈肌張力增高,兩手經常呈握拳狀。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在嬰兒期肌張力低下,以後表現為肌張力增高。
(三)主動運動減少
新生兒期表現動作減少,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均差。3個月時下肢踢蹬動作明顯減少或雙腿同時踢蹬。偏癱型腦癱常表現為一側活動減少。
(四)反射異常
正常4個月小兒直立時,若向其左右傾斜,可出現保護性反射,頭自動保持在正中位;5~6個月時向左右傾斜,能伸出上肢,保持平衡;9個月時扶小兒呈俯臥懸空位時,做突然下降的動作,正常小兒“降落傘”似反射,即兩上肢向前伸展姿勢。而腦癱小兒以上這些保護性反射保持平衡能力均減弱或缺如。
-
5 # 子樂健康科普
小兒腦癱流行病學和病因學特點:男比女多;小兒腦癱病因常見原因以早產兒和宮內感染為主
從男女比例來看, 小兒腦癱當中男性患兒更多, 其患病率是女性患兒的3倍左右; 從患病地區來看, 通常農村小兒腦癱患病率更高, 其是城市兒童患病的2倍左右。
目前, 腦癱患兒中有90%以上均為早產兒, 通常早產兒是指胎齡低於32周兒童, 其患有腦癱的風險更大, 與正常新生兒相比較, 早產兒患有腦癱的機率是其三十倍左右, 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早產兒由於自身發育不健全、腦發育不成熟, 其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比較嚴重腦缺氧情況, 長時間患兒容易患有腦畸形, 根據臨床實踐發現這是腦癱患病的最基本病理原因。除了早產兒以外, 還有少部分低體重兒也容易患有腦癱, 通常低體重兒可以分成兩類, 其一為正常低體重兒 (體重≤2500g) 和極低體重兒 (體重≤1500g) , 這兩類新生兒腦癱發病率分別為1.5%和9%。低體重兒多是由於母體在妊娠過程中出現宮內感染造成的, 這容易導致胎兒發育不健全, 與正常新生兒相比體重極低。就此, 可以說小兒腦癱病因常見原因以早產兒和宮內感染為主。小兒腦癱發病早期臨床症狀無統計學意義, 同時發病患兒多為新生兒在一週歲以內, 不能夠進行病症溝通, 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患兒在患病過程中多會表現出肌張力異常、行為及姿勢異常等, 這屬於發育神經學異常, 隨著患病病程的延長、病情發展患兒臨床症狀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典型化。經臨床實踐發現, 對於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要堅持三項原則,
其一是否存在腦損傷。確定母體分娩前一個月、分娩過程中和分娩後新生兒是否存在腦損傷情況, 如果出現腦損傷要確定腦損傷的原因及損傷程度等。其次, 患兒腦損傷後是否出現肌張力異常、行為和姿勢異常等情況。第三, 判斷小兒腦癱早期臨床典型症狀, 根據患兒臨床表現、臨床症狀可以進一步確定病症。這三項原則是小兒腦癱病症診斷的主要原則, 醫護人員在進行病症診斷過程中要透過這三方面逐一檢查確定, 這才能夠保證病症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經臨床確定, 根據患兒年齡可以將其分成兩類:超早期診斷 (年齡≤3個月) 和早期診斷 (年齡≤6個月或9個月) 。在對這兩部分患兒進行病症診斷過程中, 除了要堅持原則和注意事項以外, 還要從患兒的各臨床表現情況進行綜合比對, 最終實現病症診斷。
首先, 幫助患兒採取俯臥位姿勢, 在這一過程中患兒整個身體很難由四肢支撐起來;其次, 鼓勵患兒進行手握持動作時, 患兒不能夠準確作出反應, 部分患兒動作遲緩、病症嚴重患兒甚至難以完成動作、動作消失;第三, 幫助患兒採取坐臥位姿勢時, 患兒不能夠自行坐立、坐立不穩;最後, 引導患兒進行四肢交叉伸展動作, 患兒反應遲鈍甚至反應消失;最後, 醫護人員引導患兒採取倒立位時其下肢均處於完全伸直狀態。小兒腦癱臨床病症診斷中, 醫護人員還要對患兒進行腦電圖檢查, 這種檢查方法屬於該病症早期臨床診斷的常見方法之一。腦電圖檢查準確率較高, 根據檢查結果的陽性率能夠進一步確定病症。另外, 在小兒腦癱病症診斷中醫護人員還可以應用CT、超聲檢查及MRI等, 這些檢查方法準確率均較高, 同時操作方便, 患兒檢查不適感較輕。
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神經康復科曾經調查了廈門市6個區0~5歲兒童共20 915人, 其中初步普查發現了956名運動發育遲緩兒童。經專職醫師鑑定,確診腦性癱瘓兒童32例, 患病率為1.53‰。其中男23例, 女9例, 年齡平均2.1±0.6歲。該調查按運動障礙型別及癱瘓部位將患兒分為以下六型: 痙攣型四肢癱、痙攣型雙癱、痙攣型偏癱、不隨意運動型、共濟失調型、混合型。
調查表中調查的早期症狀包括:哺乳困難、自發動作少、驚厥、肌張力異常、四肢運動不對稱、異常姿勢等。
調查表中調查的合併症包括:智力落後、視覺障礙、聽力障礙、語言障礙、癲癇、行為異常、小頭畸形等。
調查表資料分析顯示, 各型腦癱中, 不隨意運動型早期症狀發生率較高, 其中姿勢異常發生率高達100.0%。腦癱各分型中痙攣型四肢癱智力落後的發生率最高, 發生率為77.8%, 不隨意運動型聽力障礙發生率最高, 為80%。早期症狀表現及合併症的發生率見表1和表2。
[1]馮海嬌.小兒腦癱早期診治的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資訊文摘,2017,17(81):11+13.
[2]彭桂蘭,蔡淑英,黃種欽,胡恕香,張端秀.廈門地區小兒腦癱臨床分型、早期症狀及合併症調查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2016,24(07):128-129.
-
6 # 壹博腦癱偏癱
你好,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
7 # 神經內科醫師李小菲
1、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腦癱兒都表現有程度不等的運動發育落後,如抬頭、獨坐、爬、站立、行走等粗大運動較正常兒童遲緩;抓握東西,手指的精細動作也落後於正常小兒。 2、主動運動減少:新生兒期表現動作減少,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均差。3個月時下肢踢蹬動作明顯減少或雙腿同時踢蹬。偏癱型腦癱常表現為一側活動減少。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於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肌張力低下型則表現為癱、軟,過分安靜。 3、肌張力及姿勢異常:大多數痙攣型腦癱兒,隨著月齡增加,肌張力逐漸增高,表現為下肢伸直、內收,有時呈剪刀狀。上肢屈肌張力增高,兩手經常呈握拳狀。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在嬰兒期肌張力低下,以後表現為肌張力增高。 4、反射異常:正常4個月小兒直立時,若向其左右傾斜,可出現保護性反射,頭自動保持在正中位;5~6個月時向左右傾斜,能伸出上肢,保持平衡;9個月時扶小兒呈俯臥懸空位時,做突然下降的動作正常小兒“降落傘”似反射,即兩上肢向前伸展姿勢,而腦癱小兒以上這些保護性反射、保持平衡能力均減弱或消失。
-
8 # 淮山育兒
兒童腦癱有什麼表現呢?我們仔細看看各個時期寶寶腦癱表現。
新生兒期是否有哺乳困難,如小兒出生後不會吸吮、吸吮 無力或拒乳,或吸吮後疲勞無力;是否有表現過份安靜,哭聲小或持續哭鬧;是否自發運動少,肌張力低下,全身鬆軟,呈無力狀態是否表現為全身發硬,好打挺,有肌張力增強,經常從襁褓中竄出去頭背屈,有時頭偏向一側,雙下肢強直伸展;是否有易驚、抽搐、尖 叫或煩躁不安等表現;是否有異常姿勢,如上肢內收、內旋、手握拳等。
1-3個月的嬰兒是否有拇指內收、手緊握拳或上肢內收、 內旋是否有不注意看人,眼不追視眼前東西;是否有頭不穩定,頸不能豎直,頭左右搖動或頭偏向一側,俯臥位不能抬頭湜是否有肌張力的改變,如全身發硬、軀幹硬性伸展或全身發軟。
4-5個月是否有眼不追視眼前東西,不注意看人,眼神不 靈活是否有表情杲板不靈活,逗引時無反應;是否仍不會翻身,俯臥 位抬頭小於90°:是否有身體逐漸變硬,有輕度角弓反張姿勢或下肢交叉呈剪刀樣;身體姿勢不對稱等。
6-7個月是否見到手、口、眼動作不協調湜是否手抓物很快鬆開或不持久;是否仍有非對稱姿勢;是否有坐位不穩呈前傾或後傾;是否有頭背屈、肩後伸、下肢內旋、手握拳;是否有仍有原始反射存在。
-
9 # 兒科醫生王東記
你好!這個問題北京天使兒童醫院兒科主任王東記來回答,期待您的關注~
腦癱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徵。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徵,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判斷寶寶是否患有腦癱,可以從兩大方面初步判斷。1.發育是否落後。
如孩子2~3個月時還不會笑,表情呆滯,逗弄無反應,表情單一、冷漠,過分安靜;寶寶過百天還不能抬頭或4~5個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張不開;4~5個月還不會翻身或過早翻身;5個月還不能伸手抓握;8個月還不會坐;智力還落後於同齡正常兒童等。
2.姿勢是否異常。
如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打挺易驚,早期餵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嚥困難,經常嗆、噎、吐奶;流口水、四肢不自主地徐動和顫抖;頭歪向一側而不能保持正中位等。
專家有話說:腦癱的確診還需去醫院對兒童進行全面的評估,需要經專業醫護人員透過智力測試、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測定等檢查。治療小兒腦癱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就要做到“三早”,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而且腦癱康復程度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治療方法、腦癱的嚴重程度等。腦癱孩子的最佳干預時機是出生後6個月內。 -
10 # 樹袋寶寶孕嬰坊
兒童腦癱的早期症狀之一
兒童幼年時候經常不哭不動,哭聲低落,沒有一般兒童的活潑和好動。經常低聲的哀哭、容易受到驚嚇或反覆出現尺跳。動作不協調、肢體不對稱、隨意運動不和諧是兒童腦癱的表現症狀之一。
兒童腦癱的早期症狀之二
幼兒時期腦癱主要也表現在餵養母乳困難,例如:吸允無力、吞嚥困難柔弱、口腔閉合的時候狀態很差。
兒童腦癱的早期症狀之三
常見的病症是痙攣型的腦癱,主要是肌張力“折刀樣”增加,以屈肌張力增加為主要的表現,下半部分肢體是內收肌群最為明顯。兒童腦癱大腿外展困難,兩腿不能伸直。兩腿交叉又呈現剪刀一樣的型別。痙攣型的癱瘓步態,主要受累肢體典型是神經元性癱瘓。同時,智力發育遲緩、煩躁不安、也會疲乏、抽搐和反應遲鈍。
兒童腦癱的早期症狀之四
腦癱的時候因為大腦的損傷而產生的肢體障礙為主要的異常障礙,視力下降,語言交流障礙。毫無緣故的哭鬧、睡眠不安、等等反常的表現。
兒童腦癱的早期症狀之五
兒童的身體發軟,這樣的肌張力發育低下是一個月就可以見到,大概4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進行診斷。兒童的頭圍超出常態的不合規的異常。兒童相比其他人不能獨立完成手指精細動作的遊戲類,不願主動運動減少。行為毫無規律的發展,比較分散和混亂。免疫力低下,腦思維和思考能力不能正常的進行學習和溝通。
回覆列表
腦癱兒童的臨床表現有很多,主要是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一般會伴有運動發育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