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俊傑猛
-
2 #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老王。
我們來聊聊清朝士兵衣服上寫得字。除了“兵”“勇”,“卒”,還有“捕”、“牢”、“衙”、“驛”等!
清朝初期,八旗士兵和綠營士兵,衣服上寫得都是“兵”。
到了清朝中後期,國內匪患和農民起義增多。八旗和綠營兵忙不過來了,清政府就允許地方鄉紳地主組織“鄉勇”,作為臨時武裝,鎮壓叛亂和匪患。為了和政府的正規軍相區分,這些臨時兵“鄉勇”的衣服上寫得是“勇”!
曾國藩李鴻章的湘軍和淮軍,都是穿著“勇”字軍服。
穿“卒”字衣服的是衙役,包括八班差役,主要是駐紮在州縣的地方部隊。
“捕”比較好理解,就是捕快,相當於警察。
“牢”就是監獄的獄警。
“驛”就是驛站裡面的公職人員。
“衙”屬於類似現代法警類。
-
3 # 不信青史盡成灰
不同的字樣代表的自然是不同的屬性。分別來談談三者的區別:
1.兵。簡單來說,兵是清朝政府的正規軍,屬於有編制的軍隊。兵的組成包括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滿清初期的正規軍隊,屬於大家所說的八旗子弟,基本負責拱衛京師,屬於衛戍部隊。綠營兵則是八旗兵的補充,八旗兵畢竟數量有限,而且長時間養尊處優,戰鬥力急劇下滑,使得清朝中央政府不得不從地方組建新的軍事力量。綠營兵的數量遠遠超出八旗的數量,在平三藩中,綠營兵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勇。相對於正規軍的兵,勇則是沒有編制的自募武裝力量。由於是自募性質的,所以不能享受國家財政,是自收自支型的武裝力量,最著名的當屬曾國藩的“湘軍”。勇字不對,大多就地取材,因戰事起而聚集,因戰事終而解散。直到太平天國爆發,曾國藩組建團練,將勇字部隊正式升級為勇字營,成為清朝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取代兵字部隊的地位。
3.卒。對於卒字部隊的說法,解釋各不相同。一般認為是地方州縣的武裝力量,不受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與指揮,相當於現在的地方武裝警察,比如看管監獄犯人的獄卒。
-
4 # 季我努學社
清朝在入主中原前的主要軍事力量為八旗制度,八旗兵的總兵力約二十餘萬人,1644年清軍入關,自此正式代明統治中華,但二十餘萬人的八旗軍放在關內如滄海一粟,顯然無法滿足清朝的統治需求。因此在穩固統治後,清朝統治者開始著手解決兵員不足及地方維穩問題。
經過幾次變革,清朝前期的兵制大致經歷了八旗兵、綠營兵以及勇營兵制度三個階段,而清朝在士兵衣服上印製的“兵”字,這種士兵主要為八旗兵或為綠營兵,八旗兵和綠營兵為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正規軍。八旗兵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牛錄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兵農合一的產物,即平時務農生產,而戰時則為士兵,後八旗軍經過不斷吸收,逐漸形成了滿洲八旗軍、蒙古八旗軍以及漢軍八旗軍,因此共有二十四旗。清軍入關後,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旗負責皇帝的保衛工作,同時全國的關隘要地的駐兵基本由八旗兵,根據《清史稿》中記載,在京畿附近的駐防八旗兵共14238人,在東三省駐防八旗兵共35361人,而在其餘省份共駐紮55521人。
八旗兵
綠營兵又稱為綠旗兵,其兵種有馬兵、守兵、戰兵以及水兵,主要扮演著補充兵力的角色,其士兵主要為漢人,他與八旗兵最大的區別為綠營兵是自由應募,八旗兵因為數量上的不足,因此各省不光有八旗兵駐紮還有綠營兵的身影,在平定“三藩之亂”、“金川之亂”中,綠營兵的表現十分突出,所以在此之後,綠營兵逐漸成為軍隊主力。同時,在京畿及附近駐紮的綠營兵稱為巡捕營,又稱京營,由步軍統領,駐紮在各省的由各省總督、提督等統領,且綠營與八旗兵都由國家補給。根據《清史稿》記載,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綠營兵人數為661671人。由於八旗和綠營兵為清朝常設兵,因此二者又合稱為“額役制兵”。
勇營兵
而士兵服裝上印製的“勇”字,意為該兵隸屬勇營兵,勇營兵為上述正規軍的後備部隊,通常是因綠營兵和八旗兵兵力不足,所以採取臨時徵招,徵召物件一般為地方鄉勇,由此組成勇營兵,主要作用為協助正規軍作戰。在清初,勇營兵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待遇都是低於正規軍的,直到清末勇營兵才成為主角,由於八旗兵和綠營兵的腐壞,戰鬥力十分底,而湘軍、淮軍勇營兵戰鬥力十分強悍,由此迅速取代“正規軍”成為作戰主力。駐紮在地方州縣之中計程車兵,則其兵服上印製“卒”字。
兵服
參考資料:
1.趙爾巽,《清史稿》
2.王濤,《清軍火器、軍制與戰爭》
3.曲永恆,《古代軍制》
-
5 # 方草野原
兵、卒的差別並不大。
兵卒。清朝兵卒基本是指綠營,基本上擔負主要作戰任務和非作戰任務的部隊士兵,都稱之為兵或卒。如魏武卒、驛卒、騎兵、步兵(也可叫步卒)、火兵、車兵。其中既有戰鬥兵種,也有後勤兵種,很難分清。
勇。清代獨有的制度。所有編練的民團人員,區別於正規軍的兵卒。都被稱為勇,鄉勇等
-
6 # 大象猛得翻斯基
從總體上來分為兵卒和勇,勇是清代獨有的;
主要區別就是兵卒是中央軍,勇是地方軍,俗稱鄉勇。好比去央企裡面,你是編制內的還是合同工,待遇各方面都是不一樣的;打仗方面勇就像是收編的部隊,鄉勇上了才上正規軍;
那麼兵卒的區別呢,雖然區別不大,但還是有區別:
我的理解就是兵是前線部隊,廝殺搏命的,卒是後勤部隊,地位稍微要低一些。
-
7 # 近現代風雲
三字代表三類士兵,差別還是很大的:
1、“兵”一般是指清朝的正規軍,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為滿兵,後來因為滿兵人數不足,又組建了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政府軍”,但戰鬥力和重要程度就大不一樣了。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戌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清朝電視劇裡浩浩蕩蕩的大都是綠營兵。
2、 “勇”也是兵的一種,類似民兵,一般是臨時招募的。“勇”是從雍正、乾隆時期開始出現,當有戰爭發生時,若八旗和綠營的兵力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戰事結束後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待遇也差,即便在戰爭中立了功,也不能長期保留。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軍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土兵和 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
3、最後一種就是“卒”,我們習慣性談到的就是獄卒——就是身上是“卒”字計程車兵,實際上是看守犯人的。
這種士兵沒什麼技術性,每天就是管理一下犯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獄卒喜歡在牢房之中喝酒打盹,因為實在是太無聊了,沒什麼技術性!對於他們來說恨不得上戰場打仗去,即便是死了也是為國捐軀。
還有一些資料上顯示,古代”兵“指單個計程車兵,而”卒“指一小隊士兵。
總而言之,清朝隊伍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在士兵們的胸前用上明顯的字,用來區別對待。在清朝的時候,漢人的地位一直處於比較低的位置,雖然朝中也有漢族大臣,但依舊沒有改變滿人佔統治地位的基本態勢。
-
8 # 不沉的經遠
這是因為導演們能找到的道具不一樣所致,歷史上清軍衣服上寫的可不是簡單的一個字。
很多人看了清代電視劇,認為清軍士兵胸口有個“兵”字或者“勇”字,不過這純粹是導演和編劇或者是道具搗鼓出來的玩意。清代士兵胸口確實有字,叫做補子,按照規定,書寫的應該是這個士兵所屬的部隊番號、他的姓名等等資訊。
所謂有圖有真相,我們先看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清代廣州駐守在租界附近的清軍士兵,雖然因為畫素原因,字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還是可以辨認出上面是番號,下面是親兵兩個字
這張照片雖然因為畫素低,字看不清楚,但是顯然不是兵或者勇。
另外這是比較傳統的號衣,實際上到了晚清時期,隨著西式武器和西式操練方法的引進,士兵的服裝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有些類似西式的短上衣,不再拖下來,下面配長褲。
這張照片就是晚清時期德國教官訓練的新軍,他們的軍服相比傳統的號衣,要短小精練些,胸口的字雖然看上去有些模糊,但是大致可以看出有好幾個字,顯然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兵”字或者“勇”字。
另外此時由於大多是督撫自己籌餉練兵,因此在軍服上款式較多,胸口的補子花樣更是繁多,純粹看主將的喜好,不過基本要素不會變,就是補子必須寫明士兵所屬部隊,下面的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補子格式,包括了所屬的營-哨-隊。
所以說,電視劇裡清兵的衣服有寫兵、卒、勇不同字的,純粹要看道具能找到什麼道具服,和歷史上的清軍沒什麼關係。
-
9 # 西府趙王爺
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從清朝兵制的一個發展歷史說起!
首先給大家說一下,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寫有“兵”或者“卒”,又或者“勇”,很多都是不具有參照性的,純屬道具充數而已。
接下來我給大家細講一下他們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首先 “兵”,就是士兵了。它在清朝代表就是常備武裝力量,是正規軍。當時的正規軍分為兩種,八旗軍和綠營軍。前者由八旗子弟組成,這是清軍早期的主力軍隊。最開始只有滿八旗,後來隨著清朝統治疆域的擴大,又增加了蒙八旗、漢八旗。這些算是清朝的家底兒,也是最為信任的軍隊。
而綠營出現在八旗軍之後,主要是由清軍在統一全國過程中,收編和組建的漢人組成,他們以綠旗為幟,故稱綠營。這兩種士兵所擔負的任務也是不相同的。滿洲人計程車兵在職責上擔負的是京城的安危,是國家的精英所在,所有配備精良的武器也都會先滿足這樣的軍隊,那待遇也是最高的。
當然了,在地方上也有八旗軍駐守,其更多的是擔任一個監督作用,其最高長官是將軍,比如年羹堯的杭州將軍,《武狀元蘇乞兒》裡的廣州將軍。與當地的巡撫、總督乃是平級。
八旗軍的巔峰時期在清朝初期,入關之後,他們養尊處優,逐漸墮落,淪為戰五渣。
擔任地方守衛的一般是綠營兵,相對於八旗,他們的待遇和裝備都會差上一些,兵力也都比較分散的,但總體數量非常龐大。而且在清朝中期階段,綠營兵已經徹底取代了八旗軍,稱為清朝的主力軍。比如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最終就是依靠綠營的英勇發揮。
而我們在影視劇上,經常見到計程車兵基本就是這種綠營。
3、“勇”,也叫“鄉勇”,是兵的一種,只是這種軍隊更是零散,沒有很正規的組織,乃是由地方組織,相當於民兵。在戰爭到來的時候,八旗軍和綠營兵戰線吃緊的時候,就會在當地臨時招募一些人,組建成一個軍隊,當戰爭結束後,這些人就各自解散了。這些士兵沒有固定的糧餉,即使是戰功赫赫的人,也不會在軍隊中長久待下去。
但是,在清朝後期,鄉勇才逐漸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糧餉,並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正規軍主力。其中比較出名的便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
4、“卒”,看管監獄的,一般是”卒“。
-
10 # 跪射俑
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服裝上印有“兵、勇、士、丁、捕、牢、驛、衙”的字樣,他們是什麼意思,代表著什麼職位和身份哪?下面就給你一一解釋。
在古代軍隊中的最底層主要構成是士、兵卒,勇。
一,士,是軍隊士兵中的精銳,屬於高等級計程車兵。大多是近衛,羽林啊有點像現代特種兵的意思。
二,兵,屬於第一線作戰的部隊,相當於現在的野戰軍。
三,卒,主要負責糧草的守衛,相當於現在的後勤部隊。
四,丁,屬於非戰鬥部隊,主要負責糧草的運輸和補給。
五,勇,鄉勇,是清朝特有的一種編制,相當於現在的民兵或預備役。
六,捕,相當於現在的警察。
七,牢,相當於現在的獄警。
八,驛,驛站是中國古代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休息的場所。穿驛字服裝就是哪裡的工作人員。
九,衙,相當於現在的法警。
-
11 # 這些歷史要讀
相信在看很多電視劇裡面,大家經常可以看到“兵”“卒”“勇”這些字,但很多人對這這些不同標誌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們先來看看印又“兵”和“勇”的區別,其實用一句話就能很清晰的表達清楚兩者的關係,那就是:“兵”是正式工,“勇”是臨時工。
清朝的正規部隊大致分為兩種,一由滿人所代表的八旗子弟兵,再有就是由漢人組成的漢兵。他們的衣服上都是有“兵”的。
清朝是當年滿人從朱姓漢室王朝手中奪來的,八旗兵是當時清朝的原始部隊,在清朝建國以後原來的編制是不變的,也就是不論領軍將領、還是普通士兵,全都是由滿人組成的。
而在清朝創立以後,八旗兵即使戰鬥力再強,但人數還是有限,為了有足夠計程車兵來調遣使用,於是就有了由漢人士兵組成的漢兵,因為漢兵軍中的軍旗是綠顏色的,所以也叫綠營兵。地位上漢兵是不如八旗兵的,但漢兵和八旗兵都屬於清朝的正規武裝,他們的軍服上都刻有“兵”字。
“勇”與“兵”相比,就是臨時工。當時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會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後立即解散。他們不屬於國家正式的軍,最具代表的是清末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
嚴格點來講,“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像是自己私募兵團。
兵和勇還都屬於國家的軍隊,而貼著其他字號的屬於警察系統了,例如“卒”。科普一下,一般情況下在州縣裡駐紮的稱為“卒”,相當於武裝警察;身上是“捕”意思就是捕快,相當於警察;身上貼著 “牢“的就是獄警;身上貼著“驛”的是是驛站裡的工作人員;貼著“衙”的就算是現代的法警了,所以,這樣區分自然一目瞭然了。
回覆列表
兵,勇是存在的,好沒有卒吧。
努爾哈赤八件甲冑起家,創立八旗軍,大清【當時國號金】軍威強盛。
八旗大家都熟悉了,黃白藍紅,有正有鑲,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是皇帝統領,號稱上三旗,其他的稱為下五旗。
順治入關,定都北/京,大清一統中原。
清朝部隊包括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就是原來八旗兵,綠營兵是漢人組成的部隊。
因為大清統一全/國以後,只靠八旗兵的數量已經不足以控制全/國了,所以,招募了大量漢人,組成綠營兵。
八旗兵和綠營兵一樣,都是國/家正規部/隊,士兵的後面有一個大大的“”兵“”字。
八旗兵主要負責京師安全,而綠營兵就是駐紮天下的部隊了。
而勇,不是常規的部隊,是地方官員臨時招募的部隊。
勇的作用大部分都是剿匪,維持地方治/安等,相當於民兵。
勇,沒有固定建制。需要的時候招募 ,不需要的時候就地解散了。
年羹堯出事以後,從一等伯、大將軍被連降18級,最後成了一個“兵”,在杭州看守城門。
PS:
後期的曾國藩招募淮軍,其實也是“勇”。曾國藩給“勇”定了兵制,發放糧餉,“勇”慢慢也成了正規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