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曹有點意思

    《囧媽》故事裡的母親,兒子,兒媳都是以愛的名義在表達著,爭執著。徐崢扮演的伊萬被媽媽企圖改變著,他意圖控制著郭京飛扮演的“笨助理”該怎麼工作,又希望改變著自己的妻子,他的電影整個事件核心是為了控制公司專案這一目的進行的。可見這是一部電影的主人公們都在爭奪控制權的電影。在控制過程中在狹小車廂內部裝進了各種囧故事,在車廂外邊確實那令人心曠神怡的異國風情。一大一小的空間,大空間讓人們感覺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是那麼微小,小空間發生所有似乎就是身邊發生的爭執,是那麼熟悉,又是如此的幼稚。看別人在故事表演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既能哈哈哈一樂,又不可避免的在內心深處有一點點淡淡的哀傷。平日裡忙於工作,對家人,尤其是父母總不能做到心平氣和。他們實際上是生活裡最應該心平氣和,儘量避免辯論的人們。可是因為最親最近的關係,對他們的不設防也包括了脾氣。似乎每次觀點的爭執,從來沒有忌諱表達了出來。脾氣的爆發自己認為氣不過還是因為一個叫做愛的理由。《囧媽》給我們了一個很好的討論樣本,媽媽是為了愛不停的從語言上、輔助行動上(比如說吃的)來幫助孩子改變他們認為不足的,孩子們也意圖透過反抗來證明母親們的不對,基本做到了一事一爭執,寸土不讓。長大的孩子們自己本身在成人的遊戲世界裡也在試圖改變著別人,別人也在寸土不讓的努力活出了自己。即便聽話的屬下,結果也是弄巧成拙,事與願違。可是,我們最於心不忍的是站在了每個出發者的角度,我們可怕的見到了都是以愛之名義。我們以愛的名義有驅動力這麼去做,我們以愛的名義去反駁,我們以愛的名義去經營一個家庭,一個企業,可是我們集體在以愛的名義鬥爭著。當事情過去,我們多少人又在深夜看著繁星懺悔,在第二天天亮之後,又繼續身披愛的戰衣,不知疲倦的鬥爭著。

  • 2 # 胖魚娛樂

    這個春節,由於疫情的影響,只能宅在家裡,大年初一像往常一樣習慣性早醒,一家人都還在睡夢中,於是趁機看了一下電影《囧媽》。說實話,看完覺得“囧媽”不算“囧”,但影片仍不失為一部深刻社會意義的好片子,尤其是對於我們的親子相處模式、婚姻相處模式很有啟發意義。

    影片講述了一對母子相愛相殺的故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徐伊萬(徐錚飾)正面臨著婚姻的解體,多年的愛人、創業夥伴想去美國發展。徐伊萬想去阻止,卻因為拿護照的事,意外同母親盧小花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在這6天6夜的行程中,母子倆相愛相殺、鬥智鬥勇,上演了一場場讓人忍俊不禁又有所啟發的故事。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這是影片的主題,卻也是我們國人母子之間、夫妻之間常見的模式。

    一、對孩子的控制是多數親子關係緊張的根源

    影片主人公徐伊萬和母親的關係,實際上是緊張的。已經分居的妻子張璐告誡徐,要他多陪陪媽媽,徐伊萬的第一個反應是“我上週已經去看過她了”;妻子建議他可不可以抱抱媽媽,他迅速反懟,一個40歲的人一開門給媽媽一個擁抱,會讓媽媽以為死去的丈夫活過來了。

    這裡其實隱藏著一個這樣的資訊,這對母子的關係並不親密甚至是緊張的(一見面就吵架),兒子徐伊萬去看媽媽只不過是表面工作,實際上母子之間的連線是斷裂的。

    事實上這正是國人很多中年兒子女兒和父母相處的真實狀態:子女以工作忙為藉口很少探望老人,即便和老人待在一起也多是忙著打電話看手機,沒有和父母建立真正的連線。

    隨著電影的展開,我們很容易找到造成這對母子關係緊張的根源――母親對兒子是控制的,事無鉅細都想幹涉。在大事方面,媽媽會逼問兒子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連兒子和兒媳之間還有沒有夫妻生活這樣的隱私問題都要過問。而小事方面更是面面俱到:對於一個成年兒子她也擔心會不會餓了,而為了兒子的身材和身體健康,一頓吃多少肉,什麼時候喝水都要管。

    我國著名的教育啟蒙讀物《弟子規》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受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們身邊不乏這種控制型的父母。孩子小的時候,每頓飯吃什麼、穿什麼樣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都需按照這些父母心中的預設去進行;孩子成年時,做什麼樣的工作,到哪裡工作,結婚找什麼物件,什麼時候生孩子都要加以干涉。

    父母(通常是母親)這樣的做法直接導致了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這在孩子年幼時因為不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故表面上看上去風平浪靜。但是一旦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就表現為叛逆,反抗;而一旦孩子成年,就會只想著逃離。逃離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顯現的逃離,成年孩子儘量減少和父母的聯絡,很少去探望父母,甚至和父母徹底斷絕聯絡;另一種是隱性的逃離,孩子囿於孝道文化的影響,表面上也常去探望父母但心裡不再和父母親近,甚至一見父母就吵架,劇中徐伊萬和母親的關係就是這樣。

    造成這種控制型的父母進一步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電影也給出了暗示,母親盧小花和父親的婚姻生活並不美好。盧小花回憶,在伊萬年幼時,有一次考了滿分回家,滿心歡喜,但迎接他的是家裡的一片狼藉,母親騙他說是因為家裡遭了小偷。年幼的伊萬馬上要去追小偷,於是母親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保護孩子,從此孩子就成了他的重心。母親出於天性保護孩子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可惜盧小花用力過度了,孩子成了她生活的希望和寄託,也就日漸加強了她對孩子的控制。在影片中,母親盧小花還是有自己的生活和夢想追求的,然而現實中這種控制性很強的父母往往缺乏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夢想,他們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孫子。

    母愛真正的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也就是說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獨立則意味著分離,但母愛中往往最難做到的就是分離。只有堅定根植於自身價值的女性,才能接受孩子的分離;而也只有坦誠接受了與成年子女分離的母親,才可能真正意義上與成年子女形成心理上的連線,享受到良好的親子關係。

    二、人際相處模式會代際傳承

    心理學家諾費奧說:“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

    影片雖然主要展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控制,但是有一處透露了父母的婚姻相處模式。徐伊萬回憶,在他7歲的時候,有一次母親跑到父親的單位用嗽叭對著父親們的同事喊,讓大家不要跟父親交往。從這一個細節我們可以推定,在他父母的婚姻生活中,母親對父親也是控制的,稍想一下,一個妻子對丈夫如果不是控制的,或者說只是稍微管管,又怎麼會做出“用喇叭要求同事們不要和丈夫交往”這樣的行為來呢?!

    經過6天6夜的俄羅斯之行,主人公徐伊萬終於明白他沿襲了母親的人際處理模式,母親對他控制,希望他變成自己理想的樣子,而他對妻子張璐也是這樣。

    在影片開場不久,張璐因要去美國送小貓給徐伊萬照顧,臨走前徐伊萬讓她把修好的檯燈帶走(他以為張璐很喜歡這個檯燈),然而張璐告訴他,自己一直“覺得那個檯燈長得很做作”,在和張璐的相處過程中,他的心中始終都有一個理想的“妻子”,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甚至該怎麼說話他已經都設定好了。他以為張璐就是那樣,然而張璐並不是他理想的那個人。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原生家庭(這裡主要指母親)對徐伊萬性格的影響,在他的原生家庭裡,媽媽心中有一個理想的兒子,對他事無鉅細全方位掌控。而他正向習得了媽媽的這種人際處理模式。

    原生家庭理論認為,我們對於父母性格、人際相處模式等的習得,有反向習得和正向習得的兩種。比如說小時候我們看經常看到爸爸脾氣很暴躁、對家人很兇,我們如果意識到了這樣不好,並下定決心“我長大後一定不能成為他那樣的人”,這便是反向習得;如果孩子沒有意識到這樣不好,也就是對父母的行為沒有反思、沒有上升到一個理性認知的角度,實際上他此時對父母的行為也就是預設可的,那麼他就會正向習得父母的脾性、人際相處模式。

    很顯然,影片中徐伊萬在此之前雖然一方面反對母親對他的控制,非常討厭母親對她事無鉅細操心的感受,然而他並沒有對這種行為有一個理性的、系統的思考,更沒有下定決心,“我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所以他正向習得了母親。

    這次俄羅斯之行加上自己的婚姻面臨著即將解體,他開始反思,意識到了自己對母親的正向習得。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生活中,他會慢慢改變自己的人際相處模式。這也告訴我們,即便我們已經正向習得了原生家庭中不好的東西,也並不意味著就要受其影響一生,我們最終可以透過反思、覺悟蛻變,最終減少甚至消除原生家庭的影響。

    影片最後經過6天的旅行,母親盧小花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接受了兒子的離婚。徐伊萬也終於明白,“愛不是控制和索取”,他發訊息給張璐:“一直以來我們總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像我對你一樣!”他終於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也祝妻子成長得更好;他還決定收拾好自己住所的1樓房間,讓媽媽有時間過去同住,試圖修復和母親的親子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囧媽》還有第二部,徐伊萬和母親和前妻都能夠很好的相處。

  • 3 # 魔麗保保

    看完這部劇之後覺得兒媳婦是個名副其實的配角。母親與兒子間的矛盾對決更多些,我想說中國家長的控制慾真很強, 強得有時候會把孩子的家當自己的家。不過愛終究是在骨子裡的。

  • 4 # 鋼鏰兒嘛

    誰做得不夠好?這個只能說三人做得都好,我們感受得到彼此的那份愛,而不夠好就在於母親的愛帶有太多的控制性和強迫性而她不自知。而母親的這種愛的模式又影響著兒子,他對媳婦的愛也像母親對他的一樣。

  • 5 # 水一白聊歷史

    在《奇葩說》中,李誕曾經說過一句話:“親人之間,不就是給予超量的愛麼?”這句話當時給我的感觸很大,實際上在《囧媽》中也是有一定體現的。

    母親、兒子、媳婦三個人,都談不上所謂的對與錯,只是是給予超量的愛的同時,也都想要獲得一份回報,而這份回報恰恰就是“改變對方”,這種行為並不是主觀上非常想去做的,而是不知不覺間做的。就好像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而與此同時,兒子又何嘗沒有在改變母親的生活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旁觀者清,而當事者迷。看著電影裡的徐伊萬和母親之間的爭吵,想想我們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與父母“冷暴力”呢?是主觀的想與父母爭吵?還是願意與父親“冷暴力”?實際上都不是。

    中國的80-85後這一代子女的父母剛好是上山下鄉的那一批青年人,他們又很不幸的碰上了下崗浪潮,為了生活,他們必須要不停地奔波,他們沒有多少時間與孩子溝通,孩子們就在他們不瞭解的過程中長大了。而這一代獨生子女們,當沒有父母傾訴,又沒有兄弟姐妹陪伴的時候,很多人都養成了越熟悉的人越說不出話的習慣。

    如今,這一代父母也已年過六十,開始了他們的退休生活,想要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卻發現,彼此之間早已經沒有共同語言。

    是父母做錯了麼?沒有錯。是孩子做錯了麼?孩子也沒有錯。他們都在釋放著自己的愛,只是他們又到了需要重新學習愛的階段了,僅此而已。

  • 6 # 永發窗簾王霞

    兒媳婦的一句話就證明她是一個愛家的女人,你多久沒抱過媽媽了[靈光一閃]兒子指責媽媽為啥要對他爸爸那樣,證明兒子很在乎家裡面每個人,媽媽和兒子碰到了老虎,說吃我吧[流淚]證明媽媽很愛兒子,證明大家都是深愛彼此[靈光一閃][玫瑰]

  • 7 # 魏樂妮0813

    說實話這部電影看了沒什麼感覺,囧媽這個人設一開始也是非常不喜歡,有點太作了,雖然後期知道是得了阿爾茨海默症,但是還是很不喜歡,最討厭的就是兒子在火車門外面掛著,她還搶乘警的鑰匙,是,這種情況下當媽的都害怕兒子出事,可你搶鑰匙回來你知道那一把是開門的嗎?,你是怎麼想的,覺得這個人設太那個,總之是非常不喜歡。還有就是兒子為了自己的生活很少看媽媽,也很久沒有擁抱媽媽了,也沒有和媽媽好好溝通,我覺得男主的人設還是可以的,因為現實生活裡,沒有幾個兒子能做到天天啥也不幹,就在家陪媽媽,抱媽媽的,除了他媽媽癱瘓沒有別的了。就算癱瘓也要掙錢吧,不然你吃什麼喝什麼?兒媳婦的角色沒什麼好說的,就像打醬油的,也沒出現幾次,不過整體很好

  • 8 # 大象娛樂站

    我覺得是兒子,首先對於自己的母親,他好像並沒有盡到兒子的義務,父母不是說希望你有多少錢,或者給他們多少錢,當他們年老的時候她們只是想讓你多陪陪她們,你在身邊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希望大家就算工作再忙也要多抽出時間陪陪自己的家人。

  • 9 # 吐槽大媽來了

    這個電影有淚點有笑點。我覺得單獨個體來說都沒錯,但是總體來說都有錯,媽媽管的太多,兒子對媳婦要求太多,希望成為他理想中的老婆。媳婦又太愛工作,忽略家庭。所以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設定好自己家庭的邊界很重要!

  • 10 # 天水一帆風

    沒看呢,評價下這個事吧,徐崢開創了電影播放先河,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但我感覺比較符合國家的方針,深化改革,打破原有利益集團!未來中國的電影因徐崢而改變!

  • 11 # 404活動資訊

    “囧”系列裡有人情味的一部,之前的誇張鬧劇和直男思維有很大收斂,但是熊、熱氣球這種情節是脫離現實的,有些客串角色也僅僅是為“客串”而存在的。除了“囧途”的主線,精神核心其實在過去的兩部囧片裡都有所提及:如同樣以離婚開場的《泰囧》,妻子想要離婚,而男主想的只有生意(油霸變暖霸),男主在結尾時必然會在婚姻中學會成長;以及《港囧》對於女性改變男性和對女性長輩煩擾的宣洩。對蘇聯老片的致敬: ①伊萬的名字來自徐爸給她放過的蘇聯老片《伊萬的童年》;②徐伊萬在火車上說了一句《辦公室的故事》的臺詞“…就這麼殘酷無情無理取鬧;”③熱氣球時有個動作模仿了“莫斯科電影製片廠”的廠標;④徐媽及姐妹們唱的《紅梅花兒開》是《幸福生活》插曲,原片也是幾個姑娘登臺表演唱的這首歌。

  • 12 # 辯證法結構與應用

    《囧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辯證法的結構與應用》是研究一切學科的基礎工具,其作用相當於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世上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跳不出統一法、對立法、助長法、代償法這四種。此文發表微博6天閱讀數超過2500,但卻沒有轉發也沒有評論,看來這篇文章沒有人真正看懂了,更不要說使用了,這才有了寫使用指南的想法。今天是第1篇。

    《囧媽》你真的看懂了嗎

    金暉

    《囧媽》這部影片回答了一個問題,家應該是講愛的地方還是講理的地方?徐崢在本部影片中同時扮演了兩個家庭角色,一個是作為丈夫的角色,另一個是作為兒子的角色。作為丈夫這個角色他希望妻子不要講那麼多道理只要講愛,但是作為兒子這個角色他卻一直在跟他的母親講很多道理。故事的結局是夫妻之間分手了,母子之間卻和解了。

    這樣的結局是否會具有普遍性?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父母在把我們養大的過程中,基本都是無私地付出,從來都沒有跟我們講一大堆的硬道理,我們跟父母之間在為對方的付出上面是不平等的。等他們老了我們長大了,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跟他們講一大堆的道理呢?事實上徐崢扮演的這個作為兒子的角色,也是在知道了小時候的真實情況後,劇情轉折母子和解。夫妻之間就不一樣了,絕大多數都沒有為對方無私地付出過,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對方只講愛,而不要講道理呢?所以,夫妻之間要在講理的基礎之上再講愛,母子之間父子之間則要多講愛少講道理。

    從哲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認知上的空間錯位,你又不是他(她)媽,你憑什麼要求對方跟你只講愛而不要講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表達自己,有什麼好的方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