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馬關條約》中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因為俄、德、法介入使日本把到嘴的“肥肉”——遼東吐了出來,這能說明李鴻章“以夷制夷”的成功嗎?
18
回覆列表
  • 1 # 至良知zlz

    狹義上講,“三國干涉還遼”是李鴻章少有的“以夷制夷”方略的成功。

    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就一味地想透過列強的調解,避免與日本進行戰爭,而列強也不能說不賣力給調解,但日本早已做好的戰爭準備是不會輕易放棄的,而由於李鴻章的只靠列強的策略使他對戰爭的準備不足,喪失了戰事的先機,在當時的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回憶錄《蹇蹇錄》中其不無得意地說:

    “儘管中國屢屢請求歐洲強國居中干涉,最後還是使我們的敵人低頭平身,以割地賠款來乞求和平,使我們征討中國的軍隊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心於戰事,在北方蹂躪其奉天、山東的山河,進而……逼近臺灣全島。”

    不得不說戰爭初期的“以夷制夷”策略是徹底失敗的! 在《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及時把條約拋給列強,還是很正確的。

    事後,俄國聯合德、法給日本施壓,期間俄甚至做出不惜與日本一戰的架勢,將大量陸軍調集東北邊境,海軍艦隊也向遠東移動,這才使狂傲的日本非常恐懼,也才不得不同意放棄到嘴的肥肉……遼東半島。 陸奧宗光描述了日本做出“還遼”的決定時日本內閣無奈愁苦的表情:

    “與昔日過分驕傲的態度不同,如今則是感到蒙受了多日的屈辱,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傲慢受挫的程度而產生了非常不快的感覺,他們早晚都會將這種不滿和不快的情緒找到某個出口來發洩……”

    日本的接受這個不願意接受的結果,為之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伏筆。遼東半島也最終在十年後的“日、俄戰爭”中還是落到了日本的口中!所以從廣義上說,李鴻章的“以夷制夷”策略還是失敗了!

    沒有武力做後盾的任何“以夷制夷”最終都是失敗的,況且,所有列強為你調解都是要報酬的,後德國侵佔膠州灣,後又有“二十一條”等等,皆與此有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自己不強大求誰也沒用,這也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吧!

  • 2 # 心懷17

    “弱國無外交”,甲午戰爭之後,大清帝國最後的力量和尊嚴被擊碎,徹底淪為世界各國列強宰割的物件。戰場得不得的東西,就不可能在談判桌上得到,任何國家之間的外交成功憑的都是絕對的綜合國力。

    李鴻章“以夷制夷”可以說是自欺欺人而已,妄圖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來實現自己的利益,這樣的生存之道只適合那些小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大國的矛盾在夾縫中求生存甚至左右逢源。但是中國不是小國家,廣闊的面積、眾多的人口,現實的國情決定了你不可能在列強的鬥爭中獨善其身、坐山觀虎鬥,中國這樣的大體量國家的生存之道只能是自強,靠誰都不行。

    “三國干涉還遼”其實就是“以夷制夷”的徹底失敗,三國干涉各懷鬼胎,表面上為中國利益著想,背後的小算盤都打的啪啪響,俄國想要旅順港、德國想要山東半島、法國想要廣州灣,干涉還遼只是讓列強們的吃相不那麼難看而已,你看我幫你從小日本那裡要回了這麼大塊地方,怎麼也要給點辛苦費吧。中國對於日本還遼還是不還,沒有任何發言權,列強寫好劇本,中國只有配合表演的份,沒有修改臺詞的資本,干涉還遼就是列強分贓不均的結果,全部都是中國落後捱打的奇恥大辱。

  • 3 # 今古縱橫

    而“以夷制夷”是當初魏源提出來最初的意思本來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意思就是學習列強的技術以我用,然後再針對列強。之後才慢慢轉變成“以夷制夷”的意思。

    而關於清末那段時期,根本就沒有“以夷制夷”這一說。清朝閉關以來是一直沒有什麼外交觀念的,感覺就是“天朝我最大”。之後被外族一步步進犯,一步步退讓,終於有了“總理衙門”主管外交。但是說穿了還是皇帝或者是當家的慈禧太后“一言堂”。

    而小編一直認為慈禧是沒有任何外交經驗的,而當時的李鴻章也是沒有任何外交自主權的。而《馬關條約》遼東被割讓,是歐美列強實在看不下去而出手的,他們想:“我們都沒有拿到大清的的任何殖民地,你小日本憑什麼”?當然對俄國來說,後來的鐵路意義也是重要的。日本當時是拗不過其他列強的,因此順水推舟的拿李鴻章被槍擊說事,少陪點錢、退還點地盤了事。

    而關於當時大清的外交,小編來個比喻。有個世襲大地主,地主死了之後,沒見過世面的地主婆(慈禧)在家管事兒。突然這時候天下大亂,一群流匪遊兵(歐美列強)流竄到此地。地主婆派人好好相待,沒想到人家連吃帶搶不給面子,使得地主婆很沒面子。於是拉起家丁全部回擊,但是沒想到慘敗。

    這時候,長時期鄰村一長期被地主婆壓制的長工(日本)一看,這時候不乘機撈一票沒道理啊,所以加入流匪遊兵一起搶地主家。由於他長期被地主家欺負,所以他出手也最狠,以至於自己單幹打的地主家鬥破血流,還要封地主家的地。這時候流匪遊兵不幹了,憑什麼你小子要拿地啊,不行。

    而地主婆這邊呢,她已經嚇得瑟瑟發抖,還幾次逃出老家,並對下人說:“他們要什麼就給什麼吧”。幸好這時有個老年大管家(李鴻章)到處求爺爺告奶奶的說:“不要打了,我家主子說了,我們家有的是錢,給你們錢吧,地就不要拿了”。

    以上這個比喻可能寫的不甚詳細,但大致就這麼個意思。而小編表達的最後意思就是:“晚清無外交,因為慈禧統治下根本沒有外交策略;李鴻章無實權,他做得只是在這個位置上不得不做的事情,很多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所以,李鴻章“以夷制夷”根本不存在。

  • 4 # 勇在心田

    甲午戰爭後,三國干涉還遼,個人覺得並不能算李鴻章的以夷制夷的成功,因為這本就是俄、德、法三國以自身國家利益而形成的藉口,加以干涉,讓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因為西方列強都想要在中國的土地上分一杯羹,所以無論怎樣,它們都會干涉的。俄羅斯在干涉後,迫使清政府籤暑了(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洩露,列強爭相迫使清政府劃出租界和租借地,三國在干涉事件中各懷鬼胎,同時也是開啟列強瓜分中國之始。

  • 5 # 牧卅

    這可以說是李鴻章在外交方面最為成功的一次了!

    甲午戰爭前期李鴻章堅決強調避戰求和,年輕感性化的光緒皇帝數次下嚴旨令李鴻章與日本開戰,面對近代化崛起的日本軍民,李鴻章是“以一人敵一國”,淮軍底子也損失殆盡,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清廷只得令李鴻章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以及賠款白銀2億兩等。

    李鴻章在這場談判中抓住了一個機會:列國調停。於是,德國、俄羅斯、法國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歸還遼東。

    俄羅斯早已佔領庫頁島,更是將南滿視為囊中之物。而最先跳出來的德國更是派了兩艘軍艦,直接干預中日議和,一個新起來的帝國,面對早已經被瓜分的世界,他將侵略的目光放在了中國。而法國一直都未曾放棄對中國東南沿海及臺灣的殖民心思。雖然日本獲得勝利,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日本海軍也損失慘重。在英國的建議下日本最終接受,在5月4號,發出:決定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佔領。但是,也掠奪了3000萬兩的贖遼費。

  • 6 # 津城沐雨

    從廣義上講不是。

    三國干涉還遼,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侵佔遼東半島損害了沙俄的利益。

    沙俄一直把中國東北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並試圖在太平洋西岸找到合適的不凍港,沙俄早就盯上了中國遼東半島的大連旅順,企圖在這裡建立遠東海軍基地。日本對遼東半島的索取嚴重損害了沙俄的利益,阻擋了沙俄南下和建立遠東太平洋海軍基地,便拉攏法國和德國進行干涉,並趁機索取“好處”。

    從俠義上講可以算是。

    遼東半島的最終收回,就是因為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相互矛盾和利益衝突,列強間的互相矛盾為清政府提供了外交斡旋的契機。

  • 7 # 江東汪郎

    甲午戰爭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不算李鴻章“以夷制夷”的成功,因為干涉還遼後清政府並沒有擺脫《馬關條約》,相反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越陷越深。

    為什麼會如此?我認為和當時世界格局變化分不開的。一、沙皇俄國的遠東戰略意圖。

    自1861年沙皇進行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國力逐漸從克里米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元氣。

    沙俄自清康熙年間就妄圖侵佔中國東北,實現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到了十九世紀,這種無恥之心更為強烈;不僅如此,還想在遠東地區佔領一個不凍港佈局他們的太平洋艦隊,而旅大港成了沙俄的目標。

    這樣的政治和戰略意圖,註定沙俄不會讓日本佔領遼東。二、德意志帝國對“陽光下的地盤”的渴望。

    1871年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很快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國家。作為德皇的威廉二世,不僅和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瓜分非洲,同時謀求在中國的權益。

    歐美列強的門戶開放政策,讓德意志嚐到了甜頭。為了和英法搶奪資源,同時建立遠東軍事基地,德皇看中了山東的膠州灣。

    在這種情況下,日耳曼人天生的西方貴族傲慢,在加上和英國存在矛盾,自然看不上受英國支援的日本,所以出手干涉是必然。

    三、法蘭西的經濟侵略方針。

    十九世紀末,法國在工業和軍事方面已經落後於新興的美、德、意等國,影響力不如十九世紀中期;而且此時的法國已經依靠資本輸出增加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在和清王朝的打交道中,法國發現清朝政府在採辦機器、軍備等手段讓人咋舌;而戰爭賠款也是清王朝戰敗後的一種外交手段。

    所以以調解人的身份出手干涉日本佔領遼東,獲取清政府的鉅額戰爭貸款,得到清政府的鐵路修築權,就成了法國在遠東的戰略。四、三國和英國之間的矛盾。

    十九世紀末國際矛盾突出,僅列強之間就矛盾重重。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和法德俄三國之間的矛盾成為當時最主要的世界矛盾之一。

    英法之間對蘇伊士運河控制權的矛盾;英德之間爭奪世界領導權的矛盾;英俄之間爭奪阿富汗、伊朗等西亞國家控制權的矛盾;這些矛盾勢必會讓三國對英國產生短暫的同仇敵愾的聯合。正因為如此,背靠英國的日本,妄圖透過一紙條約就奪取遼東,自然會遭到德法俄三國武裝干涉。

    但我們也要看到,侵略者的本質是沒有變的。三國干涉還遼成功,不僅不能說是李鴻章的成功,更應該看到的是自此清政府陷入了列強瓜分的狂潮中已經不能自拔。

  • 8 # 十啞君侃談古今

    三國干涉,充分表明了李合肥在外交上愛耍小聰明,他是想讓三國和日本起矛盾,從中夾縫生存,利用三國去牽制日本,但不知道送走了狼,引來了老虎,這也是李合肥在歷史上矛盾的一點,可是試想一下,當時的情況不靠法三國可能真的沒有辦法可行了,這也就叫做死馬當活馬醫吧,我想在當時他也是狠矛盾,也很無奈,可是世風日下,也是出此下策,不僅讓三國牽制日本,更是讓三國互相牽制,從而分散各國在我國的利益點,造成困擾矛盾,從而夾縫中得一殘喘。

  • 9 # 龍支子

    “以夷制夷”作為一種國家層面應用的政治手段,自從第一次用於實戰,就落得個很悲催的結局,在弱國無外交的大前提下,從來就沒嚐到過勝利的滋味,而晚清時期的李鴻章用這套老祖宗屢試屢敗的老手段,不過是又一次延續了這個無比淒涼笑話的新版本,如同在舊有的傷口上割上一刀再撒了點鹽巴一樣。

    “以夷制夷”最早的版本是“以夷伐夷”,語出自南朝范曄的《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其大致的用意是:利用強者與強者之間的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用敵人來制服敵人,以期達到坐享其成的效果。

    最早將這一策略用於實戰的是北宋。

    北宋為對付北方的強敵遼和金,即採取了“以夷伐夷”之策。北宋先與金約定,一起夾擊遼國,獲勝後宋收回北方失地,金得到財富,結果宋朝大將童貫率領的十幾萬大軍,在遼國殘兵敗將面前不堪一擊,金在滅遼的過程中發現大宋朝不過如此而已,獲勝後不僅不履行讓宋朝得到土地的約定,還反過來對宋大打出手,終至“靖康之恥”的發生,北宋就此玩完,“以夷伐夷”之策第一次用於實戰就以慘敗收場。

    但這個教訓並沒有讓後人汲取,北宋的繼任者南宋又重演了一遍。

    當滅掉北宋的金國開始衰敗後,北方的蒙古強大起來了,南宋以為有機可乘,就約好蒙古共同打擊金國,金被滅後,蒙古反過來又滅了南宋,“以夷伐夷”第二次用於實戰,又導致了發動者的覆亡結局,完全是其先輩的翻版。

    兩次用於實戰造成兩個國家覆滅,如此結局已經讓人慘不忍睹了,可晚清時期的李鴻章在近千年之後又搬用此老套路,雖然將歷史上用於軍事手段改為了外交手段,但本質上並未改變,還是換湯不換藥,致使中國歷史上再次上演了這一政治手段帶來的近乎笑話般的悽慘結局。

    李鴻章利用非常得意的“以夷制夷”之策,讓俄、德、法三國成功干涉日本歸還《馬關條約》割讓出去的遼東,大清朝花了三千萬兩銀子從日本人手中贖回了遼東,但俄、德、法三國以迫日還遼有功為由,都心滿意足地拿走了自己需要的利益,俄國拿到了旅順、大連兩港並先後佔據整個東北,德國強佔了膠州灣,這還不算完,其後遺症還為列強瓜分中國開創了先例,之後列強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就如此悽慘的結局,怎麼算都算不出“成功”的一面,不過是又一次鬧出了“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老笑話而已。

    “以夷制夷”這一國策從誕生之日起,一而再再而三地鬧出笑話,估計這一策略的原創者地下有知的話也會氣哭了。客觀地講,有錯的並不是“以夷制夷”的思想,實施這一策略是有前提條件的,必須在各方力量相對平衡的狀態下,才有可能成功,而在己方很弱、外敵很強的局面下,必然是引火燒身了。可嘆的是李鴻章並未掌握好這裡面的奧妙,簡單地以為扔一塊骨頭給列強諸國,在列強互爭時,為晚清王朝贏得內部建設的機會,從而達到“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目的,可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列強旁邊擺著很大的一塊肥肉,誰還去爭那塊骨頭呢!李鴻章的可悲之處就在於既自負,又迂腐,本質上說,其江郎才盡的外交秀,跟他所處的那個腐朽沒落的王朝發出來的味道別無二致!

  • 10 # 河東獅子

    先說結論:當然不算。

    民國報人、軍閥史專家陶菊隱先生對李鴻章的以夷制夷政策曾經有一個非常精當的形容:

    什麼叫做以夷制夷呢?打個比方說,一個強盜打進大門來了,你抵擋不住,就不妨把全屋子的邊門,後門統統敞開,再引進一批強盜來,讓他們你爭我奪,造成一個互相牽制,誰也不能獨吞的局面,以為就可太平無事了。

    說白了,這個所謂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雖然不是什麼對外不抵抗的投降政策,但是也基本上可以說是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擺佈,人家想幫你就幫你制一下,不想幫你你憑什麼讓人幫你制夷呢?

    回到題目裡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先簡單敘述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馬關條約中有一條是要求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然而當時的俄國正在盯著這塊地盤兒,遼東半島屬於中國,俄國還可以在這塊地盤上指手畫腳,如果一旦劃給了日本,將會大大損害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權益,於是俄國聯絡德法兩國出面打抱不平,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當然,中國需要為此付出三千萬兩的贖遼費。

    和三千萬兩銀子比起來,當然是遼東半島更為重要,這一看,這是李鴻章的以夷制夷政策獲得了成功,靠著俄國德國法國的施壓收回了在談判桌上怎麼都拿不回的遼東半島。

    然而,俄國就真有這麼好心嗎?俗話說得好,西山老虎吃人,東山老虎未必不吃人。日本想要佔中國的便宜,俄國就不想嗎?俄國肯出面這麼幹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在中國的利益。

    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之後沒多久,俄國就迫使清政府將大連港、旅順港租給俄國做軍港,事後其餘列國有樣學樣,英國要強租威海衛,德國強租膠州灣,法國強租廣州灣,說到底三國干涉還遼也不過是把遼東半島從一個強盜手中轉到另一個強盜手中罷了。

    從這個方面來看,三國干涉還遼顯然算不上李鴻章以夷制夷外交政策的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路投資畜牧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