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盡去
-
2 # 食都匯
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處於一種男尊女卑的狀態下,但是也不是全部都是這種想法,封建社會的很多婦女只是很少出門,相對比較封閉,但大多時候,還是不錯,比較人性化的
-
3 # 楊醫生講健康
女性主導時期
原始社會時期,由於人類對於血緣關係的認知並不清楚子女與父親也有血緣關係,只知道子女與母親有血緣關聯。這就導致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就是所謂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婦女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起著主導作用。世系按母親計算,實行母系繼承製。婦女在氏族公社中居於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內部事務外,婦女主要從事採集和原始農業,使生活的供給比較穩定。男子則主要從事狩獵。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事會,由全體成年的婦女和男子參加,享有平等的表決權。
還是那句老套的話,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男性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優勢開始顯現,從而慢慢佔據了主導地位,這就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其實,目前依然還是一種父系社會。只不過不是氏族公社了。
女性從屬時期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世系按父系計算,財產由子女繼承,男子是家庭和社會的核心,有權支配家庭的財產,並支配家庭的成員,妻子從夫居。雖然這個時候男性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婦女地位依然比較高,但是從進入奴隸社會時期,事情就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在奴隸社會時期,女性地位完全淪落,成為男性任意支配的奴隸。在社會分工中占主導地位的男性成為社會和家庭中的主力,女性的活動範圍則主要侷限於家庭之中,生育和家務成為女性的責任,婦女完全喪失自由,成為財產,可任意交易與買賣。
到封建社會,在漫長的封建王朝興替中,女性一直處在夾縫生存的狀態,各種男女不平等情形日趨發展成熟,成為一系列“堂而皇之”的禮教習俗,律法條文,這些精心編織的“天羅地網”牢牢縛住封建社會的女性,讓她們自覺地埋沒自我。無論是政治,經濟抑或文化,女性一律沒有過問的權利,甚至更沒有婚姻自由。女子不入仕,非一家之主,在家庭中,只是男子的“內人”。此外,“女子無才便是德”,文化的交流傳播與發展只是男子的天地。
當然,這個時期也是不斷的發展的,比如在唐朝時期,雖然女性的地位較低,但是依然比明清的時候要高很多,所以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而從宋朝開始,程朱理學的確立,也就確立了三綱五常,其中表現在男女上的就是妻為夫綱。地位也一落千丈,不過這期間也有很多怕老婆的人出現,比如著名抗倭英雄戚繼光就是典型的怕老婆。
到了清朝末年,隨著國外文化的傳入,中國迎來了婦女的覺醒期,一直持續到現在。
-
4 # 愛看故事的老鼠
原始社會,女性地位比男性高,那時是母系社會。冷冰器時代,戰爭不斷,女性地位很低,淪為男性私有財產。到唐朝因第一位女皇武則天出現,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之後女性又受到各種不平等的對待。
-
5 # 小太拾
這個不可一概而論,中國古代,女主內男主外,至於地位高否得看當時男女之間家庭和自己倆人之間關係如何呢?
一味說中國古代婦女沒地位,為什麼會出現男人怕老婆的傳統呢?而且古代男的普遍短命,那時候幾乎主持家業全是女人,你想想女人真沒地位,能承擔的了主持家業責任嗎?
而西方有出現過男人怕老婆事情嗎?反而西方國家,以前男人打女人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就拿美國來說,如今家暴還少嗎?還不是古代觀念遺傳下來的。
而且西方女人在古代屬於就不配有家庭地位,基本都是被當做奴隸一樣,你們表面看到的那些不過是西方地位崇高的女人,女王,公主這些而已。
西方開始崛起以後,這些女人才開始翻身,就如同我們中國現在觀念改變了的女人一樣。
世界上現在公認女人地位最高的瑞典、荷蘭兩國,人家地位高是因為這兩國女性幾乎承擔了家庭的全部收入,反而這兩個國家男人們倒更像中國古代女人的地位一樣,都成了家中小白臉,覺得好笑嗎?
而我們中國的公主難道沒有地位嗎?
所以現在人盲目崇拜西方,抹黑中國古代女人地位,實在有些不可理喻。
現在人所糾結的中國古代婦女地位低下,無非是因為拿女人不能出門在外,招搖生事來說事。
古代儘量不讓婦女出門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不存在什麼治安。而且古代婦女學習的都是三從四德,其中最重要一條就是不招搖,但是女人愛美是天生的,你又想出去招搖,又沒安全保障,在沒有安全保障面前,想想你自己又會作何選擇?
所以最終並非不是中國古代女人地位低下,而是因為觀念變了,所以才會都覺得古代女人沒有地位。
-
6 # 巷陌煙火一點紅
在男權社會里,婦女處於附屬地位,男尊女卑。不僅在夫家,在孃家同樣如此。在經濟基礎與社會地位上是,在人們思想觀念和文化道德上,女人被烙上天然小人的道德印記,女子無才便是德,附屬服務於男性。以貞操牌坊來強化和推崇。
-
7 # 317013334715
中國古代的婦女地位怎樣?
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肯定是低下的,不的話新中國成立後不會有提高婦女的法律。
但在遠古時代,中國的女性地位還是高尚的。
-
8 # 津豫家庭生活
在中國一直存在著一個嚴重的誤區,那就是古代中國女性地位都是很低的,是不是這麼回事呢?
對,也不對,來看看中國古代女性地位變化你就知道了。
在商朝,社會實行的大多是一夫一妻制,這時候女性地位可是很高的哦。
到了周朝,周禮規定男性貴族可以娶多個妾,這個時候女性地位可以說是極低的,他們只是丈夫的附庸。
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人口急劇下降,各國都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女子的生育能力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這個時候女性地位有了比較大的提升。
秦朝貫徹法家思想,女性地位幾乎和男性同等,男子打女子,女子打男子,都會受到同等的處罰。
漢朝,儒學成為正統,班超《女誡》說:男有再娶之意,女無再適之文。也就是說男性可以隨便娶,但寡婦不能再嫁人。這個思想可以說直接影響後世很長時間。
三國和戰國一樣,戰火紛飛,人口銳減,女性地位又提高了……難道戰亂時期就是姑娘們的好日子?
隋唐是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社會開明,女子可以改嫁,甚至可以多嫁幾次……
宋朝時期,理學影響,婦女要裹小腳,只有一件事能讓人稱讚女性,那就是堅守節操。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朝甚至今天都存在。
明清事情更不提了,各種教化女性的書層出不窮,清朝更是出現了女性殉夫的狀況,此時的女性地位極為低下。
綜上所述,其實古代女性地位也不是都很低的嘛,宋朝以前女性地位有提高也有下降,宋代以後的基本就是走下坡路了,而且……坡度還挺大。
其實男女生來平等,只不過由於社會變遷,思想文化的轉變,讓本該平等的地位經歷了很多波折。
-
9 # 肯定會火
說到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腦海中便不自覺浮現出一些詞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回顧歷史,中國曆朝歷代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烙印,中國女性的地位也並非始終如此。
春秋戰國這個時期,女性地位雖處於下風,但無論從嫁娶、工作還是其它方面來看,都擁有相對自由,準確地來說,是“卑而不賤”。
兩漢時期,女性的個人自由和財產權被極大地壓抑,開始淪為男性的附庸。
唐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唐朝是經濟繁榮、思想開放的一個朝代。雖然依然是男權社會,但女性的地位遠遠高於其它朝代。
兩宋隨著宋明理學的出現,進一步束縛女性的禮教開始興起。也是在這個時期,對女性的一大桎梏——纏足,開始盛行起來。但相對明清來說,宋朝對女性的約束、限制少很多,女性相對自由。
到了明清,皇權專制不斷加強,清朝時達到頂峰。貞潔牌坊氾濫成災;女子未嫁從父,即嫁從夫,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婦女改嫁,在明清的律法中是重罪……這時對女性的壓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是中國女性地位歷史最低點。
民國時期女人的權利意識甦醒,開始剪短髮、求學、自由戀愛,並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追求幸福和個人自由。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先後頒佈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婚姻法》、《選舉法》、《憲法》等法律法規,對婦女的各種權利、義務、利益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婦女獲得了與男子平等的社會權利和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
-
10 # 椑官野史
中國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母系社會時期除外)。“三從四德”一直壓在女性身上,從出生時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為夫生兒育女,為夫家傳宗接代。女性一直被束縛在一個低下的確地位。但是有覺醒。
男性和女性是歷史文明的共同締造者,在社會地位上應是平等的。可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從猿人變為人直到封建社會的確沒落,女性地位有礙兩個時期:一是母系社會時期以女性為主導,二是從父系社會時期開始女性一直處於附庸狀態。
-
11 # 雲de彼duan
之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其實自古至今,“女子又極其重要的社會存在,但卻沒有得到於此相符的社會地位”這樣的說法更透徹一些吧。[靈光一閃]
母系氏族和古代的“孝道”體現了女子的重要性和地位,但是實際生活中,這個“重要”僅僅淪為了被利用的工具。就算是熬到了“老太君”或者“皇太后”的段位,看起來尊貴又地位高,那也是拼殺大半生得來不易的極少數……
1.女子要三從四德,男子卻三妻四妾。
2.男子可以正常接受教育博取功名,女子卻成了“無才便是德”
3.男子可以遊歷天下,女子卻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4.男子喪妻可以續絃,女子喪夫就要守著貞節牌坊守寡。
5.男子不育也沒人追究,女子不孕就可能被浸豬籠……
6.女子從小就要殘忍的裹腳,伴隨著疼痛和畸形只為迎合男人的喜好。
7.對女子的年齡要求苛刻,過了25就成了人人嫌棄不願接手,男的到了五六十照樣娶妻甚至娶得是十七八歲[打臉]
8.武則天時期的女權出現也是曇花一現(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女主英才魄力並舉彈壓)最終又回到封建男權的軌跡
所以呀,如果不是封建時代對女性的桎梏,不讓出門不讓讀書,男的為了達到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不斷的弱化女子,女人厲害起來男的大多都要靠邊站
-
12 # 小明雜談
夏商:中國商朝的婦女地位是很高的,夏朝和商都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會,以女性為上,在商代時期稍有改變,所以那時女性地位很高。
周朝:這是中國婦女地位的下降的開始,因為按照周禮的規定,男性貴族可以娶妾多人,已婚婦女地位卑下,婚姻關係能否維繫取決於丈夫,她是丈夫的附庸而已。
春秋戰國:婦女可以再婚的開始,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很頻繁,人口損失慘重,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力,所以婦女死了丈夫可以再婚。
秦朝:婦女行為較為開放,因為秦朝法家思想,不太重視禮儀,但是再婚現象受到限制。
漢朝:漢朝時女性地位開始再次下降,因為武帝后,儒學思想成為帝國的正統思想,雖然儒學提倡的道德禮儀(其實是君主想讓臣子百姓更加有禮貌,漢王朝剛定,一場宴會上大臣們,在狂歡中大聲講話,甚至拿出劍來砍柱子,劉邦在大殿上毫無帝王威嚴,雖然平時不喜歡儒生,最後還是讓叔孫通制定了禮法),但是儒家卻有著男尊女卑思想,儒學這個影響後世所以王朝的學派,
魏晉南北朝:魏和西晉,和前面講的秦相似因為戰爭,社會對人口的需求再次增大,所以婦女地位再次升高,到了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玄學的興起,儒學的地位降低了,婦女的地位略有提高,但還是在一個比較低的地位。
隋唐時期:這幾乎是婦女地位最高的時期,由於北方異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快速交融(唐代皇室有著少數民族的基因,所以唐代民間也十分流行吃羊肉),北方民族重視婦女地位,所以在民族融合中,隋唐的統治者對女性十分尊重,甚至還有女性運動會,還有就是女人當政,如武則天,韋后等,女人再嫁也是允許的。
宋朝:女人地位再次降低,宋朝的程朱理學十分蔑視婦女的權益。
元朝:盛行兄死,嫂改嫁於弟(這個怎麼說呢我是接受不了),但是婦女地位有很大提高(對元史瞭解不多,不多講了)。
明清時代:這是婦女地位最差的時代,對於婦女的壓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殘酷程度。
民國:辛亥革命後,法律上對女性權益更加重視了,現實中女性還是過的不好,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女性地位慢慢提高了。
新中國:女性權益到了非常高的地方,前段時間高曉松老師說中國女性是全世界最有地位的女性,第一不第一不知道,但是大家也能感受到,像女漢子這類的人越來越多,男的卻。。。寫到這裡我有點為男同胞悲哀啊……
-
13 # 十三哥喂
時期不同,在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也不同,但總的來說地位都不高,屬於從屬地位。就是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比如在《說岳全傳》中,幼年的岳飛外出打短工,臨出門時讓母親不要出門,免生事端,岳飛的母親也就真的關好了籬笆門,整天不出院門一步。書中還對岳飛母親的這種賢德做了讚揚。
事實上在古代的一些時期,婦女甚至不計入丁口的,而是作為“物”權存在的,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羋月,就屬於瀛嫁出去的,相當於現在有人結婚湊份子,給紅包;而在水滸傳中,無論是金翠蓮還是閻婆惜,都是做了典契文書的,相當於賣身為奴,也屬於從屬地位,不計入丁口的,社會地位極低,就算被殺,一般也就是賠點錢了事。
不過在宋程朱理學興起之前,婦女的地位雖然低,但是還有周展的餘地,程朱理學之後對婦女的壓迫才達到了一個高峰。而在盛唐時期,婦女的地位和自主權還是不錯的,特別是武周時期,婦女甚至可以參加科舉,入朝為官,可惜那只是曇花一現,隨後就一朝不如一朝了,直至清朝垮臺,婦女的地位才逐步開始提升。
-
14 # 日日悅讀
題記: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美女夏姬是楚莊王的戰利品,於是她被賜給了朝中大臣連尹襄老;西漢初年,薄姬是劉邦從魏王豹手裡奪來的戰利品,因此成了自己的夫人;三國時期,河北美女甄氏是曹操的戰利品,她被分配給世子曹丕為妻;東漢末年,蔡文姬是匈奴左賢王的戰利品,從而她被收納為王妃。這些歷史上真實的事例無不在說明,社會關係的性流動無時無刻地不在造成古代女子的最大悲劇。
近來,一些媒體披露了古代社會關係性流動方面的歷史故事,使人看到了社會關係性流動的罪惡和古代女子的悲慘處境。這裡摘錄了部分有關故事,以供與廣大網友一起探討。
在古代男權的社會中,女子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性權勢者的財產之一。既然是財產當然就可以被再分配而轉移到新主人手中。就女子而言,在古代最明顯的再分配方式是舊主人戰敗之後被作為戰利品由勝者收納,從而開創了社會性流動的歷史先河。當然也有不願意做勝利者戰利品的烈性女子,如楚漢爭雄時的項羽的夫人虞姬。項羽被困垓下之時,虞姬擔心將要成為劉邦的戰利品,於是便揮劍自殺了,演繹了一場“霸王別姬”流傳千古的佳話。說是佳話,其實也是社會關係性流動制約下的一場千古悲劇。至於歷史上所謂“公主和番”,從本質上說也只是女性再分配方式中的一個稍微體面委婉的形式,蘊含著在別國威脅之下用女子的社會性交流而達到一種目的的深刻含義。
女子的再分配與轉移式的社會關係性流動,還有許多另外的一些方式。這些方式在中國古代常用某些型別化的故事來描述,是古代男權社會人性觀念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說說以妾贈人的故事。中唐時唐玄宗李隆基將一個宮女嫁給了一個邊卒,為一個宮女喜結今生緣,可謂是這類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但這裡說的是與之相同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個《麗情集》記載的故事,故宋駙馬楊(鎮)家有十姬皆絕色,名粉兒者尤絕。一日招(詹)天遊飲,出諸姬佐觴。天遊屬意粉兒,口占一詞曰:“淡淡春山兩點青,嬌羞一點口兒櫻,一梭兒玉,一雲。白藕香中見西子,玉梅花下見昭君,不曾真個也銷魂!”楊遂以粉兒贈之曰:令天遊真個銷魂也。
另一個是《虛樓續本事詩·記》說的故事:郭暖宴客,有婢鏡兒善彈箏,姿色絕代,李端在座,時竊寓目,屬意甚深。暖覺之,曰:李生能以彈箏為題賦詩娛客,吾當不惜此女。李即席口號曰:“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暖大稱善,徹席上金玉酒器並以鏡兒贈李。
楊鎮、郭曖都是皇家的駙馬,又都是所謂“豪曠”之人,家中姬妾成群,不當回事,為了幾句即興之辭,就捨得將侍姬送人。而隋代大司空楊素,虛懷若谷,氣度更是驚人。這從《隋唐佳話》中可見一斑:
李德林為內史令,與楊素共執隋政。素功臣,豪侈,後房婦女錦衣玉食千人。德林子百藥夜入其室,則其寵姬所召也。李俱執為庭,將斬之,百藥年未二十,儀神雋秀,素意惜之,曰:聞汝善為文,可作詩自敘,稱吾意,當免汝死。後解縛授以紙筆,立就,素覽之欣然,以妾與之,並資從數十萬。
古代文人學士們熱衷於談論和記載這類故事,這類故事太令文人們揚眉吐氣,心情舒暢了!僅僅憑几句詩詞,片刻之間便可抱得美人歸,成就了千古風流佳話。這類最具代表性的故事《本事詞》捲上即可找到。這個故事說:
宋子京嘗過繁臺街,遇內家車子數兩,適不及避。忽有褰簾者曰:小宋也。子京驚訝不已,歸賦《鷓鴣天》雲:
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金作屋,玉為櫳,車如流水馬如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詞傳,達于禁中,仁宗知之,因問第幾車子何人呼小宋。有內人自陳雲:頃因內宴,見宣翰林學士,左右內臣皆曰“小宋”,時在車中偶見之,呼一聲爾。上召子京,從容語及,子京惶悚無地。上笑曰:蓬山不遠。即以內人賜之。
不必追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不必追究這首《鷓鴣天》的八句中至少用了五句前人成句抄襲行為,但引人注意的是這故事的結構與唐玄宗為宮女喜結今生緣的故事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宮女因詩詞為媒的意外機緣而被放出適人,成為性流動的主角,只是戍邊士卒換成了多情的才子宋祁。
再說說奪人妻妾的故事。古代的權貴之家,豪富之門,看見別人妻妾美美,便要仗勢奪之,有的為了奪人妻妾而悍然將其夫殺害。這類的故事在古代男權社會中經常發生,比比皆是。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左司郎中喬知之有婢名窈娘,色藝推為當時第一,喬知之寵愛她,為之不婚。武延嗣聞之,強將窈娘奪去,窈娘悲憤,投井而死;武延嗣遷怒於喬知之,將他誣陷下獄害死。這可以說是最為惡劣兇殘、令人髮指之例。
第二故事說的是唐寧王曼貴盛,有寵姬數十人皆絕藝上色,猶有不足,見宅旁有賣餅者妻貌美,遂強取之,甚見寵愛。一年後忽問她:“汝復憶餅師否?”遂將餅師召來,讓他們夫妻相見,妻垂淚若不勝情。寧王令在座文士十餘人賦詩詠此事,王維詩先成,詩曰:“莫以今時寵,寧忘昔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雖不無同情之意,但寧王仗勢欺人,還要令文士咀嚼受害人的感情痛苦以為消遣,可見其冷酷之至!
第三個故事說的依舊是楊素的故事。陳末隋初,陳後主之妹樂昌公主才色冠絕,為徐德言之妻。徐知陳朝將亡,以公主的才色,必會被權豪之家擄為戰利品,於是打破一銅鏡,與公主各執其半,約定總在正月望日在都市賣鏡,徐好訪知音信。不久陳亡,公主成為楊素的侍姬,大見寵愛。徐德言流離辛苦,找到京師,果於正月望日在市場上見有蒼頭高價賣半面破鏡,於是接上了頭。徐託人向公主遞送了表示思念的詩,公主得詩,涕泣不食;楊素得知始末,乃將徐召來,將公主還他,二人得以歸江南終老。這楊素姬妾成群,不太把她們當回事,可以送人,可以還人,逃掉幾個他也無所謂。杜光庭的《虯髯客傳》中紅拂說“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
奪人妻妾和以妾贈人的故事從表面上看情節正相反,但這些故事卻反映了共同的一點,那就是這些故事無不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性關係流動性的罪惡。而這種性關係的流動性又顯然與從一而終、處女貞操、節婦烈女的傳統觀念格格不入,這無疑更增加古代女子悲劇的程度。
回覆列表
這個要分時期回答的。
在遙遠的上古時期,也可以說母系氏族的時期。那個時候的部落首領大部分都為女性。我們中國許多古老的姓氏,例如“姬”“姜”“姚”等,都是女字偏旁。是因為那個時候女性地位十分崇高。
周朝始祖后稷的母親叫姜嫄,姜嫄也是周朝的祭祀物件,並非像後來,女子不得入祠堂。
在商朝時,有個女將軍叫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上戰場為商朝開疆拓土,證明那時候女性是可以上戰場的。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三分之一的甲骨文都有提到婦好這個名字。
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女子可以出門,甚至可以朝自己喜歡的郎君投擲鮮花果實。我們的四大美男之一衛玠,據說就是被當時熱情的女粉絲們給“看”死的。
唐朝的時候,出了女皇帝武則天,女子的地位更是提高了。那時候的女子可以穿男裝,胡裝,可以任意的出門打獵騎馬。
看看唐朝的服裝,就可以感覺到大唐的開明與繁盛。
之後的朝代,女性的地位漸漸低下。
宋明理學的誕生,讓“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漸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
理學家們將對婦女的束縛推到了極致,《女教篇》規定:女子“勿出中門,勿窺穴隙,勿越牆垣”,只能生活在一個狹小、封閉的生活圈內。《女教篇》又規定,“唯女之容,貴於和婉,坐立恭莊,步驟祥緩,頭容常直,目容常端”,確立了女子應具備的神情氣質是溫良淑賢,安詳清靜,平和文雅,纖弱輕柔,穩重端莊,表現個體性格的坦蕩、熱情則被視為輕佻浮躁。
女人不允許出門,不允許讀書,更不允許改嫁,被視為男人的所有物。
並且強調“貞潔”。那些被認定為“失貞失節”的女子,最慘烈的下場就是被浸豬籠。
這種“以父為天,以夫為天”的思想一直持續到了清朝。
直到民國時期,男女平等的思想才漸漸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