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IT史記研究所

    釘釘的變化不僅是從1.0的溝通升級至4.0的軟硬體融合。在產品變化之外,還有無招用“共創”形成的企業服務方法論,以及一款軟體背後的價值觀。

    深耕中小企業的全生態鏈需求,除了需要軟體,還需要各種硬體,智慧前臺,打卡機之類的,都是屬於企業的生態裡面的一部分

    所有的產品迭代、軟硬化一體的佈局,都是因為現有的產品形態無法解決企業問題,釘釘團隊要做得,一是堅持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使命感”,二是走進企業,防止“YY”。

  • 2 # 遠道的VLOG

    一、智慧硬體的定義

    二、智慧硬體的前景

    智慧硬體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普遍,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共享單車,

    智慧硬體應用於生活中的方面包括智慧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儀器儀表等方方面面

    百度、小米、阿里、騰訊等大企業都有佈局智慧硬體的相關領域

    智慧硬體是未來科技的一個重要領域

    三、釘釘智慧硬體

    釘釘的智慧硬體主要領域是在智慧辦公領域,目前主要集中在智慧考勤機,智慧無線路由器,智慧無限投屏,智慧人事等一系列辦公裝置

  • 3 # 2436274763

    阿里痴迷於硬體其實始於五年前了,產品出得慢而已,“天貓精靈”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了,阿里的硬體其實是為“阿里帝國”服務的。只是用來補充阿里在市場中的薄弱環節,所以阿里以後還會有很多的硬體出品,但是都只能作為補充性的。阿里的志向其實一直都是一個世界級的科技金融服務公司。這才是阿里的定位

  • 4 # 鈦媒體APP

    對於瞭解阿里巴巴歷史的人來說,位於杭州西湖區文一西路176號的“湖畔花園”,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這個普通的三室一廳老式公寓房裡,馬雲在14年前開發出“淘寶網”,邁出了構建電商帝國的關鍵一步;四年前,菜鳥也在此地孵化,成為解決中國物流最後一公里的重要板塊;三年前,止步社交的“來往”團隊則在這裡重生,原“來往”產品負責人陳航(花名:無招)發現了中小企業對辦公軟體的巨大場景需求,至此,“釘釘”邁出了第一步。

    如今的湖畔花園公寓已經更加擁擠,不僅是因為本就不大的房間坐滿了三十多位員工,在有些雜亂的公共空間中,擺滿了黑色、白色、大小不一的圓形機械盒子——它們是駐紮在這裡的釘釘硬體團隊的“寶貝”,也是釘釘,這款誕生三年的企業軟體的新徵程。

    時間快進至11月19日晚,在深圳廣電演播廳“釘釘2017秋季戰略釋出會”中,釘釘 CEO 無招在舞臺中央宣佈:“我們做硬體了。”

    在隨後的兩個小時,無招配合開心麻花團隊,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示企業內部打卡、開會、協同辦公等場景中的種種問題,依次釋出了釘釘智慧前臺M2、釘釘智慧通訊中心C1、以及釘釘智慧投屏FOCUS三款新品;同時無招宣佈,截至2017年9月30日,釘釘企業組織數量超過500萬家,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服務平臺。

    在釋出會中途,一段有關釘釘硬體團隊的紀錄影片播出後,無招有些哽咽。

    “這個團隊30個人幹了300人的事情,他們真的很不容易。”無招說到,隨著釋出會的進行,螢幕上開始播放其他的影片素材,但陰影裡的無招有些動情,他在舞臺上側過身,用袖子擋住了眼睛。

    “共創”方法論

    可在今日看來,這段被無招稱為“死過一回”的經歷,也轉化為新團隊“瘋狂”的動力。僅用不到一年時間,釘釘完成了兩代考勤機、一款路由器、一款投屏機總共四款硬體的量產,比同類產品的生產速度快了不止一倍。

    無奈,純網際網路軟體團隊的釘釘只能再次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他們再次祭出了看家本領——“共創”。

    這套被無招在建立釘釘時沿用至今的產品方法論,依舊是貫穿釘釘全部業務的最高法則。在無招看來,釘釘在解決企業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和這些企業近距離接觸、觀察、甚至親身熟悉企業的工作流程,以切實感受他們的需求和痛點。

    “我們最大的特點是不在辦公室裡 YY(臆測)。”無招說到。

    即使已經無數次面對媒體講述初識無招與釘釘團隊的故事,但談到“共創”,杭州康帕斯科技公司CEO 史楠依然興奮,時隔三年,他依然記得釘釘創始團隊成員如何用兩個月在康帕斯蹲點辦公,最終把實地考察得來的對考勤業務的理解,融入釘釘的產品設計中。

    杭州康帕斯科技公司CEO 史楠

    直至今日,康帕斯依然在近50個專案中和釘釘堅持共創,在史楠辦公室門口的天頂上,就掛著一臺釘釘新出的智慧通訊中心 C1。

    總部位於杭州的重慶火鍋品牌“川味觀”是釘釘的另一家共創企業,當釘釘 C1 智慧通訊中心產品經理 櫻木透過多日的調研、訪談、蹲點觀察後,得出了這家公司在日常辦公使用網路時遇見的三個問題:公司內有線網路與無線網路同時使用非常不方便;無線網路經常無法連線印表機等裝置進行辦公;網路不穩定經常遇到斷網、有網路也無法登入等狀況。

    這樣的網路問題幾乎出現在所有中小企業內部,而在 C1 的設計中,櫻木也將共創企業出現的問題逐一落實在產品功能中:比如將釘釘組織關係網與 C1 路由的網路打通,一臺 C1可與256個裝置相連,員工與訪客都可以自動聯網,取代了過去密碼登陸環節;還有針對特定時期、特定埠的網速提升功能,比如雙十一期間某公司電商部門對網路需求變大,C1可設定該部門網速的提升等。

    川味觀使用釘釘C1進行企業網路管理

    對於釘釘來說,“共創”不僅可以根據觀察企業內部的組織性需求,解決諸如連網難,網速慢的通識性問題;還能關注到更細枝末節的員工個體行為,最終反饋在產品內。

    相較於今年5月推出過的指紋識別考勤機智慧前臺 M1,在最新升級的智慧前臺 M2 中,新增了“人臉識別”,能夠實現3米距離、0.6秒極速、最多五人同時行進間識別的功能。

    這一新版考勤機的迭代就源自釘釘團隊蹲守工廠“共創”後的發現,負責帶隊整個硬體專案的釘釘統一通訊 VP 易統告訴鈦媒體記者,由於按照工時計算薪酬,工廠的工人們比其他企業員工有更強的打卡需求;又由於工廠的體力勞動偏多,工人們的雙手磨損情況較重,因此,傳統的指紋打卡機並不能有效支援工廠裡的打卡環境,而支援人臉識別的多人實時打卡 M2 智慧前臺,則同時契合了各種行業下的考勤方式。

    釘釘智慧前臺 M2可以支援最多5人的人臉識別簽到功能

    “我們把多種極限情況的解決方案都考慮進了 M2。比如你戴口罩、帽子、眼鏡,甚至遮住半邊臉,M2都可以識別出來。”易統說到。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解決考勤入口的 M1/M2,還是管理企業 WiFi 網路的 C1,以及可以快速實現異地會議投屏的 FOCUS,釘釘在產品設計中有意大幅降低了操作難度,每一款硬體都可以由前臺行政在五分鐘之內佈置完成。

    這體現了釘釘從軟體到硬體一以貫之的底層邏輯,即:縮小與大企業在管理方式上的距離。

    在無招看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差距體現在兩端。一端是硬體,諸如投屏一類的產品,大企業可以採購很好的影片會議系統,但小企業卻要手忙腳亂地自己拼裝投影儀、大屏、電腦,所以釘釘上線了 FOCUS;另一端則是軟體,員工在釘釘內部實時進行審批、日誌、考核,目的就是為了讓企業內部組織更加透明化、扁平化。

    4300萬企業的流量生意

    在2008年左右,馬雲曾為阿里巴巴制定過一套基於創新的“履帶戰略”,他希望阿里成為跨過三個世紀,生命力達102年的公司,當任何一個業務在三年內從鼎盛轉衰之際,其他業務要接棒,以拉動公司步履向前,而2014年誕生的釘釘,也正是基於這一創新戰略的排兵佈陣。

    釘釘也的確在阿里內部得到了相當的資源優待。在公開材料中,2015年5月釘釘2.0版本釋出後,釘釘市場部負責人克琳曾提到,年初向阿里巴巴集團申請專案費用的時候,還擔心集團給釘釘下任務指標,最終看到“勿忘初心”四個字的批覆,並拿到了專案費用。

    不可否認的是,釘釘仍然處在需要資本持續投入的建設階段,在阿里11月初最新發布的季度財報中,釘釘的營收與高德地圖等創新業務放在一起展示,該業務組合在今年第三季度中收入為8.87億元,同比增長27%,但利潤虧損了14.56億元。

    但這並不意味著號稱永久免費的釘釘就要背棄商業化,在無招看來,釘釘本身就處在離錢最近的地方。

    細數目前釘釘的收入來源,包括在天貓等渠道上架的幾款均價 1000 左右的硬體產品、售賣與聯通合作的企業通訊電話卡、與平臺上其他第三方開發者的分成等,可以看出,與企業服務領域主打大客戶收取高昂服務費的邏輯不同,釘釘的使用者主要是 2000 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而釘釘的目標也是基於共創得來的企業需求,不斷提升產品體驗,擴充套件業務邊界,吸引並留住國內 4300萬企業使用釘釘辦公。

    這樣的規劃也與阿里巴巴最初成立淘寶的思路相通。時至今日,在淘寶上開店也並不收費,但隨著平臺上商家與消費者資源的聚攏,阿里巴巴已憑藉對流量的經營成為市值近 4900億 美元的巨頭。而在硬體之外,釘釘也正逐漸開放軟體內的其他入口,在滿足企業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商用的可能性。

    另外,釘釘在近期升級的 4.0版本中,新推出了“智慧人事1.0”,將軟體從前端的考勤,往人事管理中中的入、轉、調、離等模組再次延伸了一步。

    釘釘4.0軟體升級的最大亮點是推出釘釘“智慧人事1.0”

    儘管 HR SaaS 在中國企業服務領域已成紅海,相關的產品諸如北森、拉勾人事雲、薪人薪事、Moka 等已經層出不窮,但在釘釘與共創企業的調研中,依然發現大量中小企業的員工管理仍處在紙質化辦公時代,而釘釘的智慧人事透過與前端的考勤硬體直接打通,免去了行政手工收集材料、算考勤的成本。根據釘釘核算,一家100人規模的企業,一年可以因此節約成本6萬元。

    這樣來看,從 IM(即時通訊)起家的釘釘正在發揮通用型軟體橫向擴充套件的趨勢。而在利用軟硬體一體化的服務將企業留住後,釘釘也開始逐漸和天貓、飛豬、阿里醫療打通,分別為企業採購、差旅、員工健康管理提供入口。

    釘釘的價值觀

    隨著業務的拓展與使用者量的攀升,釘釘與無招團隊在忙於解決企業需求,完善產品功能以外,也不得不思考釘釘的定位,與這款產品背後的價值觀。

    在無招看來,釘釘的每一步規劃並沒有太過複雜的邏輯。所有的產品迭代、軟硬化一體的佈局,都是因為現有的產品形態無法解決企業問題,釘釘團隊要做得,一是堅持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使命感”,二是走進企業,防止“YY”。

    而面對媒體有關盈利前景、商業計劃方面的問題,無招甚至有些無奈。他將釘釘團隊比作《士兵突擊》裡的王寶強。“你問許三多(王寶強飾演的角色),你參軍幹什麼,他的回答很簡單,因為沒有地方可去。我們做硬體也是,因為很多企業場景下純軟體解決不了問題,又沒人和我們一起幹,只能我們自己幹。”無招說到。

    “釘釘是中國第一個尊重員工隱私的企業級產品。”無招表示。由於釘釘絕不允許企業管理者察看聊天記錄與員工定位,為此,釘釘甚至拒絕了很多大客戶的定製化需求,而在其他企業服務軟體中,此類資料都被開放給企業。

    釘釘 CEO 無招

    在釘釘團隊的分析中,企業想獲取員工聊天記錄的行為,源自企業對內部管理的“不安全感”,而釘釘認為,這種不安全感可以憑藉軟體功能的線上化、資訊透明化、架構扁平化逐漸消弭,既能尊重員工個體隱私,也可以滿足管理者對公司運轉效率的要求。

    “如果只追求搖一搖、在社交平臺上炫耀、比較,人就變成動物了;在企業的組織裡,集體是人和人相互綁在一起的,我和你一起做事情,我發訊息給你,你不回我,我也不回你,這還有集體嗎?”無招談到。

    無招認為,釘釘的高效、透明和平等,是最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比如在釘釘的考勤功能中,可以透過藍芽和 WIFI 覆蓋區域設定打卡範圍,這是因為很多員工為了不遲到會先來公司打卡,之後再去公司附近買早餐,而釘釘的遠端打卡則讓這些員工能少折返一次,也能讓公司老闆清楚員工已經抵達公司附近。

    而對於釘釘團隊內部,無招也有著明確的底線,他尤其忌諱國內產品經常出現的抄襲行為,稱如果在釘釘內部發現“就往死裡整”,而對待每一位試圖加入釘釘的求職者,無招會要求對方帶上“投名狀”,以證明自己對釘釘的理解和熱愛,也正因為諸如此類的高門檻,至今釘釘有著整個阿里內部最低的人員錄取比例,只有10%。

    無招將釘釘現有的團隊比喻為“有使命感的土匪”。在做“來往”產品的時候,這幫“土匪”還是終日坐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的“書生”,三年之後,曾經的書生被逼上梁山,學會用共創代替 YY。在採訪中,無招多次提到“使命感”,這成為支撐整個團隊終日奔忙的原動力。

    “讓4300萬企業在效率上、工作方式上、管理方式上,能夠跟阿里巴巴這樣企業站在同一水平線,這是我們的使命,如果這個能做到,我們的使命就實現了。”無招說到。

    在產品釋出前一個月,無招興致勃勃地向他的好友、鈦媒體聯合創始人劉湘明展示他的成果。劉湘明看到擺了一桌子的硬體,問他:“你還記得之前我們一直在討論釘釘的邊界在哪裡?你們是不是太膨脹,做的事情太多了?”無招說:“沒有,我們的使命是提升中小企業的管理效率,但是發現很多硬體功能的缺失,使得很多中小企業的業務和管理行為無法線上,市面上也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案。我們只有自己做。”在無招的心目裡,釘釘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軟體,更是一個承載使命的平臺。軟體是達成目的的一個手段,硬體其實也是。(本文首發鈦媒體 記者/蘇建勳;攝影/陳拯)

  • 5 # 區聞鏈見

    儘管被指缺乏社交基因,競爭對手的壓力也始終存在,但阿里在辦公社交上的決心一直未變。這話的確是這樣的 所以阿里一直在絞盡腦汁地在企業辦公市場發力,沒有需求就是假想需求也要造出產品來推廣。我認為dingding在硬體方面發力依然毫無作為,主要有幾點看法:

    1.dingding軟體層面與客戶上的辦公軟體、考勤、打卡裝置缺少黏性整合或合作、或者說阿里看不上這些軟硬體等,但也說明dingding在企業辦公市場缺乏生態基因。

    2.dingding推出這兩款產品,本質上來說我認為假想需求成分佔不少,屬於臆想的需求研發出臆想的產品。考勤和辦公裝置互聯,屬於點的應用場景 而不是連成面的應用場景,我認為如果某個辦公應用場景是孤立的,即使產品再牛逼、也是死路一條。

    3.目前這兩款產品面向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對這樣的需求真的有這麼強烈嗎?成本、效率等都無法考量,而且中小企業的考勤和裝置互聯,人工同樣也能搞定,我看不到這兩個產品對市場真正的切入點。

  • 6 # 榕樹82

    這個問題有點out了,在it界,軟體硬體的區分主要是從產品分工的角度來看問題。現在更多的是強調客戶體驗,強調系統,在客戶層面不再強調軟體還是硬體。任何公司都可以短時間內進入硬體領域並快速推出產品,也得益於行業發展充分,配套廠商完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智慧能戰勝人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