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拋磚引玉y

    本家本族人互相登門祝賀,有些人還上廟裡去燒香,求神佑。更多的人則選擇打牌娛樂或去城裡看耍獅划船。我們這裡是農村,只知道這些。

  • 2 # 關山聽風

    我的家鄉是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的苗鄉,大年初一有一些獨特習俗,可能與你們家鄉不一樣哦。

    放開門炮

    早晨五點左右,家裡的男主人開啟堂屋門,念開門口訣,然後開始放開門炮。首先是放十二個大紙炮,每個紙炮代表一個月,然後放小鞭炮。放完炮後,男主人抱一捆財進屋,意思為進財。接著將火塘裡的火燒旺,先要燒開一鼎罐(鍋)水,表示風生水起。然後開始做初一的早飯。其他的家庭成員聽到開門炮聲後,要自覺起來,不要人喊,更不能睡懶覺。

    大年初一的早飯

    大年初一的早飯,我們家鄉是不準吃米飯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煮飯,那吃什麼呢?吃餈粑,用特製的鐵架子烤餈粑吃。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隻有一夜之隔,吃餈粑卻有完全相反的規矩。

    大年三十那天,任何人都不準吃餈粑,據說,除夕這天吃了餈粑後,來年自家的田坎和畲坎會塴塌。吃餈粑會田坎塴塌,這也真夠嚇人的。山區的稻田每一丘田都有田坎,有的田坎很高,塴塌了,意味著稻田裝不了水,也就種不了稻禾,只能種紅薯了,那明年過年沒有白米吃了,只能吃紅薯了。

    記得我小時候,總覺得大人的話言過其實,吃餈粑與塴田坎有什麼關係呢?大人不準吃,我們就偷偷地躲著吃。那時我想田是生產隊集體的,田坎塴塌了也不關我們家的事。初夏雨季來臨的時候,生產隊果然塴塌不少的田坎,大人們心痛不已,這種罪過自然要落到我們小孩的頭上。大人們都說,就怪你們小孩不聽話,大年三十吃了餈粑,才塴塌了這麼多田坎。從此以後,大年三十我再也不敢吃餈粑了。

    大年初一早晨的早飯,即便你不喜歡吃餈粑,也要你吃,這就有意思了吧?大年初一的早飯為什麼要吃餈粑?三十晚上不準吃餈餈粑有個明確的說法,但初一早餐要吃餈粑誰也講不出原因了,理由很蠻橫,那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吃也得吃。好在是大年初一,沒有誰為這點小事鬧彆扭,自己給自己找不愉快,只好多少吃一點,吃完後去拜年,拜年的時候有的是好東西吃。

    大年初一吃的菜也有講究。大年三十年夜飯的菜一般做得比較多,要留有餘菜,稱之為“年年有餘”。大年初一就吃年夜飯剩下的菜用來佐餐,稱之為“年年吃有餘”,一聽都是吉利話。大年初一的早餐有兩樣新炒的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是青菜,吃青菜喻意一年四季都清潔,也就是身體健康的意思;另一樣菜為粉絲或粉條,因“粉”字在苗語中與“紅火”同音,喻意為一年之中家庭都會紅紅火火。

    拜年

    吃過早飯後,老規矩中有一個出行儀式(參看筆者在悟空問答之的《中國的習俗,大年初一適合出門嗎,注意什麼?》一文中有詳細說明,歡迎關注點閱),然後就出門去拜年。首先人們要進祖廟給老祖宗拜年,再到本家族和一個村落中的人家裡去拜年。拜年時可以不要拿任何東西,每家都會放鞭炮迎接前來拜年的人,並倒茶和發一些糖果和瓜子。如果村落比較大的話,每家每戶都要走到,拜年就要一半天。初一的中飯是不用發愁,按當地習俗,你拜年到哪戶人家,如他家裡正在吃中飯,主人必定拉你入席吃飯。我們家鄉有一句歇後語:“大年初一的飯,碰見了就吃。”怕就是怕你吃不了這麼多飯,按規矩必須得坐一下,端一下碗,意思一下。

    舞龍燈

    村寨有正月舞龍燈的習俗。一般除夕之夜出燈,到河邊開光。大年初一晚上在自己村寨舞龍燈。傍晚時,舞龍燈的大鼓擂響,幾里之內都能聽到,那是在催促舞燈的人集合。夜幕降臨時,龍燈開始出燈,先到村寨的寬闊的曬穀場上舞上一降,唱一陣龍燈歌,然後就到村寨裡的家家戶戶去串門拜年。村寨家家戶戶擺香案、點香燭、放鞭炮接龍燈。我們家鄉把在本村寨舞龍燈稱為“遊團”或“遊寨”,舞龍燈要持續到深夜。這裡順便介紹一下,從初二開始,村寨的龍燈要到鄰近的村寨去,而鄰近村寨的龍燈也要來訪,相互來往中非常熱鬧。舞龍燈要到正月十五才收燈,也就是拿到河邊去燒掉。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大年初一,讀者朋友,不知你家鄉的過大年初一與我家鄉過大年初一有什麼不同呢?你能說說嗎?

  • 3 # 紛飛的木槿

    大年初一早上要早一點起,儘管年三十晚上守夜睡得很晚,但還是要早起,因為新年新氣象,早起是勤勞的象徵。

    起床後要包餃子,新年的第1頓飯就是吃餃子。我們大年初一的餃子很有講究,我們家一般都是吃白菜肉餡,白菜是百財的意思,肉就象徵著富足。包餃子時會放入硬幣和糖果吃到硬幣的人代表今年會賺大錢,有錢花。吃到糖果的人,說明日子會甜甜蜜蜜。

    煮餃子的時候,家裡的男人們就要出去放炮,我們小輩兒也要給自家長輩拜年了。

    吃過早飯以後就要出門給長輩拜年了,我們拜年都要趕在上午,下午就不出去拜了。

    拜完年中午吃過飯以後就可以午睡了,下午一般都是家人圍坐在一起打打麻將,打打撲克,晚上一起看看電視。

    我們的大年初一,基本就是這樣過的,你們的呢?

  • 4 # 汘越甲besos

    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開始,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我們雷州半島,歷來春節文化豐富多彩,講究熱鬧隆重。大年初一,首先是開門炮。0點開始,家家戶戶開門放鞭炮,象徵著開門大吉、好運常來,放三枚叫做連中三元,四枚叫做福祿壽禧,五枚叫做五福臨門。鞭炮聲後,碎紅滿地象徵著滿堂紅,鞭炮驅邪崇。人們見面要相互到過年好。(現在禁鞭炮了,大家不要模仿)。第二件事是供齋飯。為表示虔誠,初一凌晨2-3點開始祭祖供齋飯,然後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齋,齋與災同音,吃齋就是要把災都吃掉。第三件事就拜年。規矩:先從家裡開始,祝願家裡的長輩長命百歲,身體康健,然後再外出拜年。長輩接受晚輩拜年後,通常給晚輩包個紅包或壓歲錢,小孩子最喜歡了。第四件事是祈福。信男信女給村裡的廟神上香祈福。當然,條件好的村莊還會請戲班唱戲或放電影,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總的願望是,透過一系列活動密切親情,祈福新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身體健康。

  • 5 # 北虢先生

    首先是要回家和家人團聚的。如果老家還有父母的一般是回老家過年。

    早上肯定吃餃子,下餃子的時候鞭炮還是要放的,不放炮沒有過年的氣氛。

    以前家裡下好了餃子要先給村裡的旁系長輩們送一碗。

    上午小孩子就是串門去要壓歲錢,放鞭炮撿鞭炮,棉襖兜裡裝滿不知道誰家的瓜子糖果,吃一上午玩一上午,中午繼續吃餃子。

  • 6 # 一隻小杜鵑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都不睡,守歲,看春晚。過了晚上十二點,我就開始起床,放鞭炮,我們這裡後半夜鞭炮聲幾乎沒有停止過。不過現在不允許放鞭炮了,可能今年要平靜的多了吧。

    大年初一的早上,媽媽早早地就起床了,開始和麵包餃子,我們全家都陸陸續續地起床,辦完雜事,都去廚房開始熱熱鬧鬧地一起忙活開來。爸爸趕緊找一個五角的硬幣,洗刷乾淨,包進一個餃子裡。我們這裡有有一種說法:誰在大年初一的餃子裡吃到這枚硬幣,便是這一年最有福之人。

    吃完早餐,我們領著小孩子到各家各戶去拜年,這是小孩子最高興得事情了,因為拜年可以得到紅包。中午媽媽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爸爸拿出陳年老酒,與我們都喝一杯。

    中午吃完飯,我們大家都擺開陣勢打牌。不知不覺年就這麼過去了,人老了一歲,皺紋又添了許多。

    不過今年我決定過一個別開生面的春節,我準備出去旅遊散心,換個環境,換個心情。或者買幾本好書,好好充實自己,讓自己有一個有意義的春節,不再為迎來送往而煩惱。

  • 7 # dfkbs-lt

    春節快到了,大年初一,我們這裡是這樣過的。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放鞭炮,祝福聲不絕於耳,人們臉上掛滿了笑容,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我們一家人穿上新衣服走親訪友,最開心的當然是孩子們,因為有許多的壓歲錢可以收。大街上公園裡人也開始多了起來,觀前街丶石路等商業中心,人山人海。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是水上公園,最吸引他們的是遊樂場所,他們可以追逐著丶打鬧著,嬉戲著,盡情地享受屬於他們的歡樂年華。晚上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回家吃晚餐。

  • 8 # 佩琦不哭

    我的家鄉位於美麗的松花江畔霧凇之都、吉林,大年初一當然是給長輩拜新年,順便還有紅包可以收噢,好吃好喝必然免不了,最重要的是一家人

  • 9 # 大懶蟲dlc110986861

    各個地方習俗不同,在我們閩南地區年三十守歲,以前是村裡唱大戲,看大戲到天亮。現在大戲沒有幾個人看了,都是看電視,到了十一點以後都開始放鞭炮,基本上都是放到天亮還在放。正月初一一大早就是吃麵條和雞蛋,煮麵條加香菇,瘦肉,魚圓或者肉圓,還有其他配料,每個人兩個雞蛋。首先要敬長輩的,

  • 10 # 假語勿言

    正月初一,本地目前的習俗;早晨起床後,先唱甜茶,喻新的一年一開始就一甜甜蜜蜜。早餐吃大年夜晚上提前煮好的紅豆粥加湯圓,早餐後全家人去祖墳,叫拜“墳歲,”新年的第一時間祭拜祖宗。公墓地,是我們地區大年初一最熱鬧處,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鞭炮聲不絕於耳,鮮花絹花到處都有。

    新年第一天不走親戚,只在族人之間互相問候,這一天是不動刀具的,吃素食。不做勞作之事,正月初一是真正的休閒日,喝茶聊天吃零食,吃瓜子。

  • 11 # 人在旅途行行走走

    大年初一農曆新年第一天,一般這一天都要起得很早,首先第一項,要祭祀祖宗,上貢品,開財門,寓意一年財源滾滾,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麵,寓意平平安安,然後就去村上的各家各戶輪流拜。大年初一我們這裡還有個習俗,就是前一年家裡有小孩出生的,這一天要去宗祠報丁,寓意人丁興旺,當然報丁是要包紅包的。

  • 12 # 泰安碧玉

    大年初一怎麼過?

    離開家鄉進城工作已多年,但家鄉的習俗始終縈繞在心中。中華民族最隆重的春節即將來臨,想想過年的時光,激起層層漣漪,勾起美好的回憶。大年初一怎麼能忘記?

    1、穿戴打扮的一天。

    每年的大年初一,大人們仍然起的很早,叫起沉睡的孩子們,讓孩子們梳洗打扮一番,然後讓每個人換上新買的漂亮衣服,戴上新買的帽子,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2、拜年的一天。

    梳洗打扮好了之後,家長會安排大小的孩子們去拜年,先給自己家的長輩拜年並可以領到壓歲錢,然後去給同姓的長輩拜年,因為我們是個小村莊,所以還要每家每戶的去拜年。拜年之後,剩餘的時間全是孩子們自己的時間,徹底解放了。

    3、休閒休息自由的一天。

    大年初一是最休閒的一天,是最自由的一天。大人孩子都不再考慮幹活學習的事情了,孩子們放心地玩,大人們放心地串門聊天。這時候,孩子們可以去找其他小朋友玩,踢鍵子、滾鐵環、看大人打牌下象棋等等。

    4、美食的一天。

    回想孩提時代,那時物質生活極其不豐富,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好吃的好喝的才開放幾天,這是孩子們夢幻的樂園。過年的前幾天,大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的美食,炸油條、炸耦合、炸肉炸魚,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煮一鍋豬下水(豬頭豬臉豬肝肺尾巴等等)。真是美食的天堂,這也是過去小孩盼望過年的物質誘惑吧!

    5、歡聚的一天。

    過年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家人團聚。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初一這天,一大家子是在一起吃團圓飯的,這時叔叔嬸嬸、大爺大娘全家人都要去爺爺奶奶家裡一起吃飯,一起聊天歡聚。年三十、初一中午飯,還有晚上飯肯定是一起吃的,初二就各自回自己的家吃飯,團聚結束。

    年是什麼?年是團聚、年是歡樂

    ,年是放下一切該放下的,去自由享受的時刻。

  • 13 # 唐航

    春節又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民間最盛大、最熱鬧、最古老的傳統節日。

    “過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時就有對“年”的不同叫法,據古書載唐虞叫“年”叫“載”,這是永珍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年”叫“歲”,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來了;商代叫“年”叫“祀”,表示四時已盡,該編入史冊的時侯了;直到周代才開始把“年”叫“年”。“年”的基本概念大概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

    我們的祖先都是莊稼人,他們以農、林、牧、副、漁業為生,因此古代關於“年”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說法,以谷熟為一年的定義。《谷粱傳.宣公十六年》中說:“五穀皆熟為有年。”

    據《詩經》記載,每到農曆新年,人們喝“春酒”祝“改歲”,盡情歡樂,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晉朝,還增添了放爆竹的節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將竹子放在火裡燒,發出僻僻啪啪的爆炸聲,使節日氣氛更濃。到了清代,放爆竹,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更加熱鬧了。清代潘榮升《帝京歲時記勝》裡記載:“除夕之夜,子夜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於前野,徹夜無停。”

    民間把“春節”叫“過年”有一段古老的傳說,儘管它帶有迷信的色彩,但聽起來十分有趣。相傳在太古的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兇殘無比,人們稱之為“年”,每隔365天,晚上“年”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因此,人們都要熄滅燈火,避災躲亂。一次,“年”到一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點燃一堆竹子取暖,先是一小孩不小心把一盆子碰落在地,“噹啷”一聲把“年”嚇了一跳,緊接著燃燒的竹子又“啪啪啪”地幾聲爆響,“年”因怕響、怕紅、怕火而嚇得掉頭逃竄。這家人興高采烈地將事傳道慶喜。

    漢武帝時,由於“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曆》,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後農曆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新年了,就要慶賀。柴萼的《梵天廬叢錄》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遺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我處湘中地域,遵循“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習俗,但尤以大年初一最為喜慶熱鬧。

    大年初一,大人天還未亮,帶刀進山摸(財)柴就砍,速速捆起一捆趕在天末露白揹回家中。說法有二:一是新年進(財)柴;二是(財)柴不外露。小孩可就歡天喜地了,早早起來,穿上新衣裳(做衣服時特別做了左右兩個大袋)備裝拜年“禮品”。不管是誰家小孩,只要是第一個先到大院的禾場坪吆喝一聲“去拜年了”,即刻就有各家各戶的小孩四面連蹦帶跳齊聚靠來。拜年的路線先遠後近,挨家挨戶逐個“拜年”。而除夕夜長輩因大人之間的“恩怨”交待哪家不可去哪家可去和平日小孩們之間的“過節離間”全拋棄到九霄雲外,一派祥和。

    滿院子的小孩有四、五十之眾,不能走路的大點的小孩揹著,學步走路的大點的小孩牽著,不分你家我家一路浩蕩。那時,物資貧泛,極個別家庭經濟寬裕備紙包糖以慰,大部分家庭就地取材。或爆米花、或炒落花生、或炒黃豆、或炒葵花籽、或小麥粒五花八門。拜年者慰品不拒,一應照收且一齊喝唱“小小財童到您家,您家富貴享榮華,日進千箱寶,夜長萬年財。”大人們圖吉利,張開大手,大把大把地發年貨(糖、落花生…)。

    有好事者,要求拜年者跪下拜,不然不給“東西“。這時,只要一小孩帶頭跪拜,好傢伙齊刷刷地屋裡滿堂,屋外滿階,好不逍遙。

    我們那裡大年初一習俗至今無改,但是物資改觀了,有甚者有小紅包拿了。

    大年初一過得歡快祥和,餘味迴盪。

  • 14 # 高原櫻花

    在中國,可以說春節是萬家喜慶的節日,沿革祖祖輩輩,跨越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個卡卡角角,都會是春節到來的喜慶氣氛。新年到,家家戶戶放鞭炮,新年好熱鬧。這種氛圍,在每個中國人眼裡,都是一種期待,一種團聚,一種節日氛圍。每個地方,也有不同習俗與慶賀方式。

    我們家鄉是貴州黔西北復地,是一個四季花開的地方,風景秀美,生態富集,風俗純樸的地方。從春節前一個月開始,就會準備過春節的喜慶儀式做好準備。殺年豬,準備豐富的飯菜,新年開始,就會掛上紅燈籠,準備好春節對聯,吃了三十夜團圓飯,就一家人坐下來嘮嗑,或者看春節聯歡晚會。而到了初一,有幾個儀式,就會普遍人們會去做。

    第一,搶“新”水,這是過去非常流行的儀式,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就要到村頭的水井去搶“新”水,據說,翻了新年,水井裡的水就是“新”的,第一個搶到,就會好運連連。誰搶得最早,就會預示著新年新氣象,就會獲得很多新年平安富庶的未來。因此,很多人三十夜是很少睡覺的,半夜就挑起水桶去搶水,搶來的水,就放著初一包餃子用,吃了會洗滌一家人過去很多黴運,迎來嶄新的新年。

    第二,包餃子吃,在一傳統習俗,流傳至今,初一一早,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吃 ,而包餃子的米麵,都是透過摏出來的,三十夜之前,必須準備齊備。然後在初一就用搶來的“新”水包餃子吃。而包餃子的米粉必須是糯米粉,才能更有粘性。包出來的餃子,質量也才能更好,純糯米粉象徵著這個家庭的富裕,一家人吃完餃子,就會全部出去遊玩,叫做“遊百病”,玩得越痛快越好,因為過完初一,就意味著要開始做農活了。莊家老二別望年,梨頭靶子在眼前,所以一定要玩過夠。

    第三,貼春聯,在過去 ,讀書人少,真正一個家庭有點文化氛圍,一定要貼春聯,這些春聯內容,大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比如,青山綠水長流,富裕生活永遠等等這種簡單而又具有期盼美好生活的對聯,經常都會在每家每戶大門上,窗戶上看到。而貼春聯的人戶,一般很少玩,都是貼完春聯又吃初一年夜飯,然後隨便在寨鄰走走,就不初一過完了。

    第四,鄉村活動,這些活動,就沒有統一規定,比如打籃球,打牌,丟錢窩,放鞭炮,上墳,下棋等。這些都是比較零碎的活動,只要三五成群,或者一家人約定,就會去做。或者青年男女約定一起,也會到戶外走走。那時候,感情真摯,民風民俗純樸,幹什麼活動,都特別有意義。

    在我們黔西北烏蒙山區大概很多初一就是這樣過的。如今改革開放幾十年,很多民俗純樸的節日逐漸消逝。現在的初一,已經越來越找不到過去豐滿的影子。現在最流行就是打麻將,很多人回來,也很少交流,有的鄰居過了春節,也都不知道回來過。越來越年味淡了。呼籲最美好的春節,應該繼承和繼續一些傳統,儲存鄉村文化,振興年味,還快樂新年到鄉村,找回幸福的感覺。

  • 15 # 一株吊蘭

    皖北這塊,大年初一普通百姓大都是這樣過來的:

    放開門炮,這是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放開門炮,一為趕走魑魅魍魎、妖魔鬼怪等;二來期盼新的一年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放開門炮講究個“早”字,再早的時候,一般都是四更、五更天放,老農民自有自己判斷幾更天的辦法,哪就是聽雞打鳴。如果雞打鳴是第三遍的時候,基本上也就快五更天了,這時候就會把孩子叫起來放開門炮。放過開門炮後還可以繼續回去睡大覺,而男勞力們則去喂自家的牲口、餷豬食餵豬等。過年了,這些家畜們也要吃上一些好的,像喂牛是都要多加上一些豆餅。再後來,因為大家都看春節聯歡晚會,放開門炮的習慣在時間上有了些改變,大家等到春晚敲鐘得的時候就放炮,到那時天地間到處都是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同時隨風飄來嗆人的硝煙味道。到了現在,因為開展禁燃禁放,城市裡已經不再能聽到開門炮的聲音了,這種熱鬧只能在農村才能夠繼續延續。

    二是吃餃子。這餃子是頭一天下午就包好的,一家人一人一碗吃的暖暖呼呼的。因熬夜還沒有起床的孩子還在繼續睡大覺。大人們是不會像平時一樣吵他們的。

    三是開門遇到左鄰右舍要主動道喜。一大家子人吃好餃子,便會開啟大門,間或有人從門前經過,大人們便會拱拱手,說聲“新年好”,互至新年問候。

    接下來,就是互相走動串門拜年。這是已是日上三竿,睡懶覺的孩子們也都爬起來吃過了飯,換上了新衣服。由大一點的領著,到本家族年長者、輩分高者家中去拜年。有的人會準備一些小額的壓歲錢,但更多的是準備一些瓜子、糖果、炒花生之類的。大家嘻嘻哈哈吃過瓜子、糖果,便又會去另外一家,熱鬧是同樣的。快中午的時候,瘋了一上午的孩子們便各自回家吃飯。下午接著再玩,但不再去給別人拜年。因為,約定俗成的拜年只能是在上午。就像去醫院看望病人不能在下午去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這邊還有一個很奇特的習俗,就是大年初一這天婦女們不要做飯和幹活,一切都是男的來做。

  • 16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我們這兒的春節不僅隆重,而且熱鬧非凡。都來看看我們的大年初一是怎麼過的吧?

    燒天紙

    這種習俗在我們農村還有,城市不太常見。凌晨一過,家裡長輩就早早起來,先放一掛鞭炮。傳說“年”這個惡獸,每當除夕夜裡就出來吃人,“年”怕紅怕火怕響,除夕貼紅春聯和初一放鞭炮就是驅趕“年”的意思。在院子裡的供桌上放上各種貢品,然後點燃蠟燭,燃燒火紙,祭拜老天爺,祈禱老天爺保佑平安,降幅人間。

    吃餃子

    吃餃子之前,先用桃條水洗臉(傳說桃條能辟邪),換上乾乾淨淨的新衣服,然後每人喝一碗白糖水,預示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我們這兒都說餃子像大元寶,肚子大,兩頭有耳朵,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

    餃子在除夕晚上守歲時就包好了,餃子裡面會放上錢幣、紅棗、花生,以求福運來臨。我們這兒有“初一素,初二葷”的說法,大年初一隻能吃素餃子。沒吃之前先盛一碗上供老天爺、土地爺、灶老爺,祈禱天地灶神保佑。然後一家人才能坐在一起吃餃子,一人一碗一筷,老人,無論多麼小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都有,俗稱“團圓飯”。

    拜年

    吃完團圓飯,家中男子和孩子都要給本族長輩拜年。婦女只能給公婆和自家長輩拜年,不能去別人家拜年。長輩要拿出糖果、點心、香菸、紅包作為磕頭禮,回敬來拜年的人。

    逛廟會

    我們這兒的初一大廟會,都上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直播間》啦!紅紅火火的燈籠,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表演,舞獅子,跑竹馬,走高蹺。當地特色美食,眾多網紅小吃。套圈、擲沙包、打氣球。廟會上吃的,看的,玩的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 17 # 李新明

    我們的習俗是:大年初一早晨先放鞭炮開財門,然後用水果湯圓糯米飯和米花糖水供奉祖先,還要燒三炷香,接著就是給孩子或老人壓歲錢,全天都吃素食,下午基本都是帶孩子逛街買吃的穿的和玩具,有的也逛逛廟會。

  • 18 # 馬火蟻

    首先正月初一不能動用剪刀和掃帚,不清理垃圾,不倒垃圾,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其次要特別小心,不能打碎傢俱,打碎了傢俱是破產的預兆,得趕緊說“歲歲(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來鎮壓邪氣。

    第三,小孩子在家不能多說話,主要忌諱小孩子說話沒分寸,遇見自己喜歡吃的會說:做的這麼少!這是不吉利的。

    第四最讓小孩子們驚喜的是早晨起來就吃餃子。以前生活比較貧窮,一年難得吃上幾次餃子,所以早晨起來吃餃子,大大出乎小孩子們的預料,每家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在中午要吃熬菜,有的叫大燴菜,有肉及酥肉(大酥肉和小酥肉)、豆腐、粉條、蘿蔔、白菜等。這也是平時難吃到的美味。晚上,那就是把早晨和中午剩餃子和菜燴在一起,或者新做的菜,再加上新煮的餃子燴在一起吃。除此之外,人們在這一天中沒有別的事幹,就是歡樂,放鞭炮、拜訪鄰居、親戚。所以這一天應該也是大人小孩兒最快活的一天。

  • 19 # 紫雲福子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各地的風俗也略有不同。我們家鄉在初一的早上要早早起床,說是起的早一年運氣好,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當然過新年,穿新衣是必須的,最為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拜年,是族裡之間自發而又統一的一個行動,少輩給族裡年長者拜年。一群人出了這家進那家,給長輩磕頭,體現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活動。

  • 20 # 三秀才

    我們那的大年初一基本是這樣的。

    以前人們都熬年,就是整宿的不睡覺,現在熬年的也少了。基本是早晨六七點就起床,你會聽到村裡劈哩叭啦的炮竹聲,有起的早的有起的晚的。

    起來後煮餃子,煮好餃子準備吃的時候先放炮。所謂炮竹聲中歲歲催啊。餃子啥餡的都有,誰喜歡吃什麼餡兒的就包什麼餡兒的。

    吃完餃子就是給自己家裡的長輩拜年。之後呢就是走街串巷的拜年了,一般是給自己本家的自己的長輩拜年。一般也是同輩的人同行,所說的拜年大軍。拜年的時候東西是這樣的,兩手作揖,身體向前傾斜呈鞠躬狀,同隨時嘴裡說“給誰誰拜年了”。因為我奶奶的輩分比較大,好多人回來。我奶奶一般會說“來了就是來拜年了”,作為客套的迴應吧。

    早些年拜年大軍真是一個連一個連的。近些年人少了。中午到了吃飯的時候,肯定是團圓。我們一般會和後院的叔叔家的大大小小“合鍋”就是在一起吃飯。飯桌上推杯換盞,其樂融融吧。

    總之最重要的就是拜年。也是新年最有儀式感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見到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