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林林老闆

    穿插分割,是我軍的傳統好戲,其中心思想,在敵軍行進或陣地防守時,我軍以突擊隊快速機動,於敵陣間隙實施穿插,出敵不意殺到敵之後方或縱深,將敵軍整體切割為小塊,再逐一殲滅之。

    有人說這是我軍過去受限於遠火重火奇缺,甚至基本彈藥都缺少,而發展的一種戰術思想,這應該也不錯,那麼如今已不缺飛機大炮,火箭導彈了,這一思想是否就過時了呢?

    我認為,顯然不能這麼說!這一套戰術打法固然產生於我軍的艱苦歲月,但他關鍵是符合了出敵不意,奇正結合的軍事原則。

    打仗就是要打在敵人意料之外,在敵人沒有想到的方向或部位上,以奇兵猛插一刀。另外,如果敵軍蝟集一團,他就好集中兵力火力,有利敵首長判斷態勢,形成決心,而造成我方攻擊方向單一,變成了啃鐵砣子,容易形成攻堅的態勢。

    反過來,我以奇兵實施穿插分割,將敵陣切碎,甚至打散他友鄰的聯絡與互動,敵無法及時判斷我主攻方向,就容易造成敵之混亂,也容易動搖敵之軍心,為我造成良好的態勢與戰機。

    有人說,咱們現在火力充足,你把羊趕散了,仗還不好打了,還不如把羊趕到一群,利用遠火重火聚殲,這還能減少我人員傷亡。

    這個觀點也並沒錯,正所謂兵無常形,打仗要講兩手抓,一是因地致宜,從實際出發制定戰法,二是要料敵先機,不能讓敵人抓我的規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蟒蛇呑獸是一氣呑吃,螞蟻搬家是切碎了吃,螞蝗釘血是一個點鑽進肉裡吃,每種打法都有道理,它本身沒有過時或錯誤之說,關鍵就要靈活運用。

    穿插分割也是如此,他是我們的傳統好戲,他不會過時,但你也不能迷信他,你要一上手就玩這一套,就容易讓敵人抓到你的規律,那你就等著吃虧吧!

    而優秀的指揮員就是要根據敵情我情,地形天時等一應綜合情況,制定並實施正確的戰略戰術。這就叫虛虛實實,兵不厭詐!!

  • 2 # 一葉楓流

    穿插分割歷來是作戰的兩個重要戰術之一。另一個就是側翼迂迴包抄。

    前者主要用於對方突出的前鋒或防禦突出的前線。後者用於正面防禦比較強的對手。

    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大流士就是運用側翼迂迴。 漢尼拔在坎尼會戰中也採用了兩翼包抄。

    包抄需要快速運動兵力,一般都是以騎兵為主。

    二戰時期的法國北部戰役,德軍從低地國家正面進攻,包括大量裝甲師的主力從側翼突破,大縱深迂迴包抄。也算是穿插分割。

  • 3 # 南郭吹雪

    再快也快不過空中打擊,再隱蔽也不可能逃過偵查衛星。未來戰爭打的是火力投送的準確性,規模性和有效性。陸軍以後只是戰場清道夫和佔領者的角色,掌握制海權才能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制空權才能掌握未來戰爭的決定權。

  • 4 # 老玩童54121

    這是一種謀略,在特定戰鬥特定地理位置,特定時候是有用的,但什麼樣謀略都要有一定實力作後盾。沒有一定實力就算讓你四面包圍他,人家也可突出來反敗為勝。

  • 5 # 黑桃203

    穿插分割戰術在現代戰爭中依然有效。如海灣戰爭中美軍坦克裝甲車一路狂奔,連過十多座橋,直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這種猛虎掏心、穿插戰術導致薩達姆軍隊迅速瓦解。現代戰爭依靠衛星制導武器,遠端火力打擊,多兵種聯合作戰,高度機動,是一個國家軍隊的新課題。

  • 6 # 科羅廖夫

    即使是在21世紀,穿插分割戰術仍然是最有效的作戰方式。穿插分割戰術,總體上是一種運動戰,讓部隊動起來,分割敵人,在區域性形成絕對優勢,從敵人的側翼和側後翼進攻。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

    對於70年前發生在半島地區的戰爭較為熟悉的人,應該都能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在戰爭的初期,號稱世界上最強大軍隊的美國軍隊,在面對人數並不具備壓倒性優勢的中國志願軍時屢屢吃扁,雖然沒有出現一次師級部隊被殲滅的情況,但聯合國軍構築的防線經常被志願軍非常迅速地突破和摧毀,擁有現代化裝備和空中支援的美國軍隊,面對以步兵輕武器為主,一個軍的支援火力不如美軍一個團的志願軍,聯合國軍總是不能守住陣地,這確實是有些耐人尋味。

    對於戰爭初期美軍表現極其不好的原因,各方也有很多探討,相當多的聲音認為是美軍戰鬥意志不足、輕敵自大、措手不及等,誠然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影響,但不容忽視的是,志願軍的戰術其實對美軍非常剋制。在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就有了自己的一套非常完善的作戰思路,兩翼穿插和分割包圍這些戰術堪稱其中經典。這些戰術的核心,就是要透過大膽的穿插行動,將敵軍部隊割裂開來,儘量形成包圍,隨後一舉情況決定是圍點打援還是重點殲滅包圍圈敵軍,亦或者調整同時進行兩種行動的順序。

    到了半島戰役,志願軍繼續將這些戰術發揮了出來,除去一次戰役的突然遭遇戰外,在接下來的陣地攻防戰中,志願軍的穿插極大地動搖了美軍。尤其是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此戰奪佔首爾,而攻勢能夠突破美軍防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志願軍的攻勢突破了聯合國軍部分部隊,或者說主要突破的是韓國部隊的防線。而美軍依據二戰的經驗,保留下來的戰術是絕對要避免被對方滲透兩翼,更不要說是被包圍。

    因此,每當美軍部隊的側翼被開啟,附近的韓國部隊撤退後,美軍部隊也會立即撤退,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導致聯合國軍的普遍後撤,往往要和志願軍脫離接觸後才會停下撤退的腳步。應該說,美國軍方過度拘泥於二戰期間的經驗,極力避免或者說是害怕出現兩翼出現敵軍的情況,一出現這種情況就撤,這對於擅長穿插作戰的志願軍來說,是非常大的優勢。

    在戰爭初期,志願軍的致命缺陷有兩個,一個是後勤補給不足,不能提供持續的彈藥和給養。二是重武器的數量非常少,缺乏攻堅能力。這兩個缺點一起反映出來,就是志願軍的攻勢時間有限,同時,難以對堅守有完備陣地的營級單位以上的美軍進行殲滅。事實上,假如美國軍隊敢於固守陣地,而不是一被穿插立刻撤退的話,志願軍反而更難擊敗他們。

    進入中後期,戰場局勢確實就發生了變化,美軍也發現了志願軍穿插戰術的剋制性,但也根據實際經驗進行了調整。先是在砥平里美軍的固守成功令整個聯合國軍心理發生極大轉變,此後即使美軍部隊被圍他們也敢堅守,而堅守情況下被全殲的營級部隊都不多,證明這種戰術可行。而美軍的李奇微更是發現了中國軍隊攻勢只能維持一個禮拜的弱點,並針對性地發展出磁性戰術,既每天夜間後撤20公里,撤離中國軍隊步兵追趕的距離。等待一週後中國軍隊補給枯竭再進行反攻,應該說美軍中期能夠站穩腳跟,不僅僅是李奇微的功勞,志願軍剋制美軍的戰術也被對方摸清了一些,這才是原因。

  • 7 # 榮華之武器堂

    穿插分割戰術當然有效,只是不同的戰爭年代樣式完全不一樣罷了。

    比如在二戰時期,如何高速度突破敵軍整個防禦戰術地幅就是一個問題。蘇軍在白俄羅斯戰役中,軍隊每晝夜推進速度達到25—35千米,快速兵團的某些先遣支隊甚至達到75千米。高速度進攻使得德軍無法組織有效地退卻行動,從而陷入合圍。白俄羅斯戰役中,蘇軍對快速叢集的使用已很熟練,方面軍和集團軍都建立快速叢集,進入戰鬥的時機也把握得比較好,在發展不順利時,迅速變更部署投入到新的方向上,大大加快了戰役程序。

    另外,蘇軍在合圍戰術上亦有創新。以前戰役中,合圍的對外正面都是固定不動的,以阻擊形式挫敗敵軍解圍行動。而此次戰役,由於德軍在縱深缺少戰役和戰略預備隊和蘇軍兵力增強,蘇軍合圍的對外正面一直是處於向西進攻的狀態,處於流動的狀態中。這樣,對內正面和對外正面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大,即使有個別德軍集團突破對內正面,還沒有到達對外正面時就會被截擊而被殲。

    不過,受當時武器水平限制,航空兵和空降兵壓制能力達不到規定要求,炮兵實際上成為主要壓制手段。

    而在海灣戰爭中,在前期空襲削弱伊拉克軍隊戰鬥力之後,美軍發起地面攻勢。擔任左翼地面攻擊主力的第7軍和第18空降軍,憑藉強大空軍和機降能力,深入伊拉克境內近300公里,切斷了對方連線巴格達和科威特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8號公路。

    而在資訊化戰爭時代,穿插不會再是過去單純的步兵部隊穿插,而是伴隨空中機動、垂直攻擊、空中遮斷、機降作戰、裝甲突擊等

  • 8 # 紙上的宣仔

    穿插分割戰術在任何時代都有效,並不取決於火力的強弱。事實上重型火力的出現往往就是起到了分割戰場的作用,比如大口徑壓制火力,可以製造一個相當大的“無人區”,讓守方無法進行增援,達到分割其各部聯絡的作用。穿插戰術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對大規模成建制地殲滅敵人有奇效,可以說沒有哪個指揮官不喜歡這個戰術。

    這也是由最基本的哲學或者物理規律決定的。現實世界中,怎麼讓一個物體散熱更快?答案是增加它的表面積,或者叫接觸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流入流出熱量一定的時候,當然就是表面積越大熱交換速度越快。

    穿插和分割戰術也是一樣。透過對敵方縱深的滲透,包圍,分割,再對已經分割的小戰場進行再穿插,再分割,再包圍。。。類似人的神經系統,或者閃電的分支,不停地擴大兵力投射面積,不停地切斷敵人的聯絡。所以穿插分割戰術對敵方的打擊並不是線性增長的,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可以直接瓦解敵方的作戰意志,造成大規模圍殲的效果。參考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殲滅戰——基輔會戰。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殲滅戰,在戰略上看,其實就是穿插分割,再穿插再分割。。。

    儘管最近網上流傳著說,叫“窮則戰術穿插,達則給老子炸”,但在今天不管是窮還是達,穿插和分割戰術一直都是強者所追尋的目標。不管是對於自衛反擊戰期間的連半機械化程度都沒有實現的解放軍,還是海灣戰爭地面進攻期間全機械化+空地一體化的美國軍隊,都曾經大膽實施過穿插戰術,而能夠實行這種戰術的必然是一支作風優良,素質過硬,敢刺刀見紅的部隊,跟武器優劣無關,軍心渙散,只想保命的軍隊,是打不出來的。

    強大的重火力可以減輕一線人員傷亡和工作量,但不能替代穿插分割戰術本身

  • 9 # 鐵桿軍迷

    什麼是穿插分割戰術?

    穿插分割戰術是利用敵人部署的空隙或薄弱部分穿透其深度或後方的作戰行動,並且是進攻行動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抓住敵人深處的要點,分裂和破壞敵人的部署,併為殲滅每個敵人創造有利條件。穿插具有艱鉅的任務,後方的敵人干預時的戰鬥和獨立戰鬥的特徵。要認真計劃和準備,深入瞭解敵人的防禦差距,薄弱環節以及部隊,地形,道路等的部署情況,並制定各種作戰計劃。

    穿插部隊必須具有獨立的作戰能力,正確選擇穿插路線,與前線部隊密切協調,並闡明遠端火炮和航空支援的方法。交織可以在發動攻擊之前使用敵方防禦間隔秘密進行,也可以在開啟間隔後強制實施。穿插時,有必要靈活應對各種情況,或繞過或掩護某些部隊,並且不斷將主力插入指定目標以完成計劃任務。

    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穿插分割戰術?

      首先,在運動戰中這個戰術更加有效,尤其是當敵人裝備比自己更好,作戰更加依賴重火力的條件下,這種穿插能夠把敵人不同部隊之間的聯絡切斷,讓敵人不能相互支援,有利於接下來的分割包圍和殲滅。如果是陣地戰狀態,就不適合穿插了。

      其次,穿插基本上以輕步兵為主,也就是不攜帶重武器,以行進速度取勝,出敵不意,穿插到敵人的側翼或者後方,切斷敵人不同部隊之間的聯絡,以便成建制的消滅敵人。如果攜帶大量重武器,影響行軍速度,則很難達到這個目的。

      

      第三,穿插對部隊素質要求很高,尤其是班排連營團這種小一點的戰術單位,穿插的時候為了保證突然性,一般都會盡量避免與上級指揮部門聯絡,直到到達指定的位置,所以每個單位隨時都有可能陷入敵人的包圍圈,要隨時準備著在失去友軍支援的情況下作戰。

      第四,完成穿插之後,要能守得住陣地,才能夠起到牽制敵人的作用,為正面進攻的主攻部隊完成殲滅敵人的任務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如果到了指定位置,完成了穿插任務,但是卻守不住陣地,被敵人消滅,穿插就失去意義了。

      第五,越是現代化的敵人,越是依賴統一的指揮,尤其是裝備水平越高,越是依賴於不同兵種和武器之間的協同,不同單位的陣地之間的結合部也往往是軟肋所在,是穿插的主要方向。如果敵人的小單位戰術素養也很高,能夠隨時在失去上級指揮的情況下自主作戰,穿插就不是很有意義。

    紅軍時期到新中國建立後的幾場作戰,解放軍將這一作戰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在具體作戰中,敵我雙方都在尋求優勢力量的形成,這就為單方面集中兵力增加了難度,特別是在戰役層面,解放軍很難在一次戰役中形成絕對優勢,在此情況下,解放軍通常是以“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為作戰指導思想,將優勢之敵調動、分割為幾部分,而後將自身整體力量轉化為區域性絕對優勢,逐一將敵殲滅,穿插迂迴就充當了實現這一作戰指導思想的重要手段。

    有時,解放軍在整體力量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會使用穿插迂迴戰術,以此來加快作戰程序。遼瀋戰役中,東北野戰軍在順利結束錦州作戰後,集結幾十萬雄後回師遼西平原,向廖耀湘的第9兵團發起攻擊。林彪一改謹慎作風,冒著打亂建制,失去聯絡的危險,實施瞭解放軍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穿插作戰。看過《大決戰》的觀眾,一定會對林彪這句話印象深刻:“告訴部隊,縱隊不要去找師,師不要去找團,大家都去找廖耀湘就行了”。幾十萬解放軍依照這個命令,整師、整團向潰退之敵實施穿插迂迴,國民黨軍這支絕對的主力兵團,在遼西平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十幾餘萬人僅在2天1夜即被全殲。

    當然不止是我們會用,美軍也偷偷的學習我們的穿插分割戰術,海灣戰爭地面作戰階段中,美軍第7軍在1991年2月24日到28日,對伊拉克軍隊進行了長達89個小時的地面進攻,其中第7軍從伊拉克軍隊側翼防禦薄弱部位,出其不意突入伊拉克腹地,機動約260千米,達成全殲伊軍作戰目標。此次作戰行動,頗似拳擊動作中的左勾拳,後來的歷史稱之為,強力的左勾拳行動。

    既然我軍的遠端火力和空軍的作戰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穿插分割戰術的作用,例如攔截敵人的逃生和阻止增援,就可以透過遠端偵察和火力來實現。如果有空中優勢和火力優勢,攻擊從防禦工事中逃脫的敵人或從後方來的敵人增援將非常方便,無需派遣穿插的部隊。

    因此,我軍目前的戰術應依靠優越的火力進行穩定的戰鬥,研究如何提高火力效率,打敗敵人,交出以火力包圍和消滅敵人的任務。如果要昇華戰術,那也是一個戰略層面。例如,比如以重兵集團在絕對海空優勢下在某細長形國家的蜂腰部攔腰斬斷,即使他們發現我們的穿插隊伍沒有辦法。

  • 10 # 大道至簡6637

    問題問的太寬泛了,回答只能馬馬虎虎,穿插分割戰術一定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戰術就有反制,就看誰的執行力高,誰的情報準確,誰的後勤保障到位。

  • 11 # 沉140769451

    穿插分割戰術永遠有效。把穿插分割一定要看成兵力的穿插分割是誤區。兵力說白了就是火力的攜帶者,兵力的穿插分割就是火力的穿插分割,所以用火力能達到分割敵人的目的,也是穿插分割,它是比兵力穿插更高階的穿插分割方式。

  • 12 # 越光抱和

    很難奏效了,穿插到人家的制空範圍內很容易被對方的飛機無人機發現,現在都是熱成像根本沒法隱蔽。很容易被對方圍殲。

  • 13 # 真誠地看著你

    當然有效。

    當執行單位換成裝甲突擊穿插、空中剿殺、空降突襲阻隔、電子干擾通訊封鎖……威力更勝單純的步兵穿插。

  • 14 # 迷彩虎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過去咱們窮的時候,只能靠戰士們進行戰術穿插攻佔敵軍陣地,現在不一樣了,現在“達”了,只要條件允許,直接就可以對敵軍陣地先來一輪火力覆蓋。 40年前的這個季節,在祖國的南疆,我軍在11天的時間裡面,就足足宣洩了100萬發左右炮彈。平均一天10萬發,相傳每次炮兵早上起來一睜眼,今天有10萬發的任務。完全是用牛刀在殺雞。

    當時在攻取涼山時,我炮兵部隊所有炮火對諒山市區33個重要的攻擊目標發起了猛烈轟擊,一時間震耳欲聾,雷聲滾滾,呼嘯著的炮彈如雨點般飛向了諒山市,整整30分鐘,9919發炮彈,半個小時的地動山搖,諒山市所有對外的交通,通訊,供電都全部癱瘓,化為烏有。

    不過說起穿插戰術,咱們這邊可是戰果輝煌,曾經創下了有史以來步兵14小時急行軍70公里的作戰攻擊速度。這一戰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敵軍部署間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縱深或後方的戰鬥行動,穿插的目的就是包圍和孤立敵人,製造區域性兵力火力優勢。

    這種攻擊速度在過去的戰場上是一種很常見的作戰手段,我軍曾在鴨綠江那頭,將穿插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1950年11月27日晚,華人民志願軍第38軍在成功穿插德川裡之後,繼續向西、西南方向攻擊前進,實施戰役迂迴。第113師從德川以南沿安山裡、船街裡、龍召裡開進,每小時攻擊前進的速度是5公里,14個小時連續作戰,先後打垮南北韓第7師、土耳其旅、美25師、美騎1師、英29旅各一部,前進70公里,切斷了敵軍的退路。這一仗,華人民志願軍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讚譽。有人評價說,有史以來步兵從未如此輝煌過。在美國西點軍校的教科書裡有關於步兵作戰的章節,其中一章以戰史為教學科目的,著重描述中國志願軍的步兵穿插作戰戰術,並對志願軍致以最高級別的敬佩!

    在經過了反覆的研究之後,美軍也從志願軍的步兵穿插戰術中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後來在海灣戰爭中美軍也複製了中國的“穿插戰術”用武裝部隊打伊拉克的潰軍。

    不過,自從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我軍就得了火力不足恐懼症,並且這個症狀到現在還沒完全“治好”!沒有什麼是一發炮彈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就急速射、最大基數、滿覆蓋、地毯式.........

    後來直接達到了作戰最理想的狀態,隨心所欲不逾矩,完全可以迅速發現、跟蹤、定位敵方目標,然後以遠端火力將其消滅,然後一線部隊只負責佔領、搜尋、清剿殘敵。這種狀態下,那就是看見什麼就打殘他,直接讓敵人無法進行機動部署和增援,自然就不用再穿插作戰了。

    當然了,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我們現在跟那時候比真的強了太多太多,遼寧艦、中國產航母和殲20我們都有了,“窮則戰術穿插,達則給老子炸”,解放軍的這句怒吼,是底氣,更是自信!

  • 15 # 趙永峰23

    穿插是一種戰術,任何時候都有用,穿插的目的是圍殲敵人,因此和窮達的關係不是很大,區別在於,窮則用腳底板穿插,達則用直升機立體空降,用裝甲部隊強行突破穿插,只是交通工具有了變化,但戰術思想沒有改變,都是透過穿插突破敵人的防線達到包圍殲滅的目的。是不是使用穿插戰術,是由戰役目的絕定的,如果想擊潰當前的敵人,就平面直推,活力覆蓋,如果想殲滅敵人的有效力量則是穿插包圍,全殲敵軍。

  • 16 # 蕭武

    在現代化的戰爭中,穿插分割戰術現在是不是還有效?當然有效,否則解放軍現在的訓練為什麼還這麼重視攀爬、跳躍、負重越野這些專案呢?

    穿插、分割、包圍是在解放戰爭期間發展起來的戰術,到北韓戰爭時期仍然在用,到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也還是在用。

    一般而言,穿插、分割、包圍戰術的基本條件包括幾個方面:

    首先,在運動戰中這個戰術更加有效,尤其是當敵人裝備比自己更好,作戰更加依賴重火力的條件下,這種穿插能夠把敵人不同部隊之間的聯絡切斷,讓敵人不能相互支援,有利於接下來的分割包圍和殲滅。如果是陣地戰狀態,就不適合穿插了。

    其次,穿插基本上以輕步兵為主,也就是不攜帶重武器,以行進速度取勝,出敵不意,穿插到敵人的側翼或者後方,切斷敵人不同部隊之間的聯絡,以便成建制的消滅敵人。如果攜帶大量重武器,影響行軍速度,則很難達到這個目的。

    第三,穿插對部隊素質要求很高,尤其是班排連營團這種小一點的戰術單位,穿插的時候為了保證突然性,一般都會盡量避免與上級指揮部門聯絡,直到到達指定的位置,所以每個單位隨時都有可能陷入敵人的包圍圈,要隨時準備著在失去友軍支援的情況下作戰。

    第四,完成穿插之後,要能守得住陣地,才能夠起到牽制敵人的作用,為正面進攻的主攻部隊完成殲滅敵人的任務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如果到了指定位置,完成了穿插任務,但是卻守不住陣地,被敵人消滅,穿插就失去意義了。

    第五,越是現代化的敵人,越是依賴統一的指揮,尤其是裝備水平越高,越是依賴於不同兵種和武器之間的協同,不同單位的陣地之間的結合部也往往是軟肋所在,是穿插的主要方向。如果敵人的小單位戰術素養也很高,能夠隨時在失去上級指揮的情況下自主作戰,穿插就不是很有意義。

    比如解放戰爭後期,是穿插、分割、包圍、殲滅這個戰術使用最為廣泛的時期。這是因為當時國軍的裝備水平已經比較高了,但是組織程度並不高,很依賴統一的指揮,一旦被穿插打亂了編制體系,失去了統一指揮,就很容易變成打亂仗,基本上就失去戰鬥力了。

    最典型的就是遼瀋戰役中殲滅廖耀湘兵團的時候,解放軍發起總攻之後,各單位奮勇穿插,很快就完全打亂了國軍的編制,各指揮部門都找不到自己下屬的部隊了,所以國軍雖然裝備很好,又號稱主力兵團,但失去了指揮,小單位戰術素養低的缺陷就完全暴露出來了。

    到了北韓戰爭,前面的五次戰役,尤其是前三次,因為解放軍是秘密入朝的,美軍沒有防備,仍然在向中朝邊境方向推進,所以志願軍很快就透過穿插打亂了美軍的指揮體系,取得了很好的戰術效果。

    但在五次戰役之後,美軍注意到了志願軍的特點,在進攻時比較謹慎,不同單位之間的聯絡保持得比較緊密,志願軍穿插的作用就沒那麼明顯了。尤其是進入陣地戰的階段之後,美軍的火力優勢很明顯,志願軍很難透過穿插來完成分割,即使包圍了也不能殲滅敵人。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雖然解放軍已經完全處於火力優勢的地位,但在經過前面的炮火急襲和覆蓋之後,摧毀敵人的主要陣地設施,開始發動進攻的時候,仍然大量使用了穿插、分割、包圍和殲滅的打法,效果也不是不錯的。但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越軍的小單位戰術素養也很高,所以穿插到敵後的部隊損失也比較大。

    所以,在今後的戰爭中,如果遇到大規模戰爭,雖然重武器火力優勢會是主要作戰方式,但如果要成建制的大規模殲滅敵人,以輕武器步兵為主的穿插、分割、包圍和殲滅的作戰方式仍然是有效的。這也是解放軍一直比較重視基礎戰術單位的組織建設和戰術素養培養的重要原因。

  • 17 # 紅色手電筒

    上一次出現這種認為戰術已經沒有用處的觀點是核武器的出現以後,由於那東西威力太大了,所以和現在一樣,各個有核國家尤其是美國,認為到時候把核武器一扔,萬事大吉一切搞定。但是,戰爭的實踐卻狠狠的打了美華人的臉,不要說,在實戰中除了廣島長崎以外,再也沒有使用核武器的戰例,各國丟在自己軍隊頭上的軍隊核彈都遠遠不止兩顆了。

    核武器是不敢用,就是常規武器,火力也不是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火力就是像現在這樣沒事就是一個火力覆蓋,按照志願軍的統計,在解放戰爭中,國軍在解放軍一個軍的防禦正面每天都會有1萬左右的落彈,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一般在志願軍一個連排的防禦陣地時,每天就會有1-3萬發落彈,但是結果是美軍儘管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但是並不能保證攻克所有的中朝方面的陣地。

    穿插分割這種戰術一般是在進攻時,利用敵軍部隊的空隙,把敵軍的大部隊強行分解成幾個小部隊,然後再一個一個的消滅,在現在的條件上來說,現在的火力投射手段無論是現在吹的神乎其神的溫壓彈還是普通的重磅炸彈,都無法保證能夠完全消滅佔領堅固陣地的守軍,去年的阿勒頗戰役中,俄軍和敘利亞政府軍也是沒少使用溫壓彈,但是阿勒頗還是打了很長的時間。美軍在進行穿插行動,其實美軍在北韓戰爭中也是大量使用穿插戰術,不過美軍一般是組成以坦克為核心的特遣隊進行穿插,而不是象中國大量使用輕步兵,沒辦法當年美華人的摩托化水平就是高。而且迅速的穿插到敵軍的後方很容易使敵軍崩潰,這樣的戰果更大,而損失更小,所以坦克機械化部隊是最適合穿插的陸軍部隊。

    對於守軍來說,如果要守住一塊陣地,一般都是要挖堅固的工事,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是就是不能讓進攻一方完全包圍,被包圍以後,守軍的後援斷絕,那麼陣地被攻破就只是時間問題了,而如果是被分割那麼周圍都是敵人的時候,守軍的意志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那麼攻克這塊陣地就更容易了。

    現在的常規武器威力已經是十分巨大,但是也沒有達到一種武器打遍天下水平,各種傳統的陸戰戰術還是有用的。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現在儘管中國軍隊已經是火力空前提高,但是也沒有能夠代替各種戰術,包括穿插分割。

  • 18 # 寶樹白石

    雙方交戰,在不同的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戰爭方法,而不能在不符合條件的地域和戰爭環境下盲目的搬用。對症下藥,才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比如穿插戰術法,這種戰法在敵方混亂時可以用,由於一支部隊在敵人面前突然的出現,會加速敵方更加的混亂,丟盔棄甲,會加快結束戰爭的程序。

    比如在敵方沒有摸清情況而盲目進攻的時候,可以在部隊互相配合的情況下,穿插於各個交通要道,破壞交通線,佔據制高點,把敵方分割在幾個孤立的區域,使其沒有戰爭物資的供給,而喪失戰鬥能力,糧彈耗盡,大量殺傷,或大批俘虜敵方士兵。

    在敵方有準備的情況下,全部的有利戰爭地形都叫敵方佔領的情況下,這時候不能用穿插這個教條,因為已經無縫可鑽。無縫可插,就是鑽進去也會使自己處於絕對不利的,被動地形中,而被敵方大量殺傷,或俘虜。等於是自投羅網,鑽進籠子裡去了。

    而這時敵方指揮官如果是戰爭老手,他會圍而不打,把圍住的這支部隊作為誘餌,來圍殲你的救援部隊,這就是戰爭術語圍點打援,圍點打援時機已經成熟,打完之後,第二步就是消滅被圍在包圍圈裡面的這支部隊。

    只要成功者勝利之後,失敗的一方就會不知所措。

    戰爭的術語很多,但是不能張冠李戴,盲目的亂用,而是要在有條件的時候用,在沒有條件或條件不成熟的時候不能用。

    有人會說,戰場上哪裡有現成的條件?但是在戰場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各種的條件都會出現,而我們能夠在傷口裡面捅刀子,使其擴大,增加對手的被動,而增加自己的主動,創造條件看準時機對症下藥。

  • 19 # 木榮雨北

    當然還是有效的。地球是很強大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把地球打穿,所以所謂的火力能夠解決一切,那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國家能夠做到。

    抗美援朝戰爭聯合國軍的失敗就是火力制勝論的最有力的回擊,華人信火力制勝,本身就是對革命先烈的否定。而且我可以很明確的說,中國解放軍如果不能完成穿插,而是信奉火力至上,本質上就是因為解放軍已經……(此處無聲勝有聲)

    人類歷史上的輕步兵戰術巔峰的志願軍,哪怕是後來的解放軍也很難做到的。當下很流行的委託式命令,世界各國軍隊都希望自己的部隊能夠有高度的主動性,靈活性,只需要一個概略的任務目標,如何達成則靠下屬的主動性發揮,當然結果往往是放了羊。志願軍由於缺乏電臺,很多時候師以下單位就是失聯狀態的,委託式命令就是必然的選擇。彭德懷彭總就帶來了兩個人——一個背電臺,一個背槍當警衛員就去了北韓。

    志願軍全體指戰員在長期的國內外戰爭中,鍛鍊起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們在得到大致命令以後,就能快速穿插,利用聯合國軍機械化強,必須依賴交通線機動的弱點,而志願軍卻利用兩條腿佔據了山地,叢林,利用交通線上的地形特點打埋伏,打伏擊。根本不設立相應的接應點,就能多路多波次的攻擊聯合國軍,這其實是現代特種部隊的戰法。

    正因為美軍北韓的失敗,所以美軍在戰後總結教訓後,就特別重視對於偵察的重視,特種部隊的大量組建是為了偵察(美軍步兵吃不了苦,步兵基本的要求,長距離巡邏任務都沒法完成),還有大量的直升機部隊,尤其是偵察直升機,用於戰場偵察。

    當然如果以現在的美軍裝備,與志願軍打,那很可能是志願軍慘敗,甚至是非接觸火力覆蓋損傷,畢竟現在美軍的戰場偵察能力確實非常高。這其實很像前幾年112師在朱日和麵對藍軍的戰術——隨遇破襲。藍軍確實熟悉地形,能夠利用地形優勢打伏擊,但是112師的無人機,直升機大隊,以及特種部隊等偵察能力太強,藍軍還未進入伏擊陣地或者正在伏擊中,就面臨112師的火力打擊。

    但這並不是說打穿插就無意義了,過去的輕步兵穿插自然是很難,面臨現代偵察技術與精確制導武器的雙重優勢,可能會造成超級重的傷亡。機械化資訊化條件下的穿插包圍才是當下的研究重點。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傷敵十指不如斷敵一指。我軍仍然是需要打殲滅戰的,而不是擊潰戰,雖然現在我軍已經有了擊潰戰的本錢,但賠本的買賣我們可不做。

    當下的機械化資訊化條件下如何實現打穿插包圍,徹底殲滅敵人?

    現代戰爭由於戰場相對過去是透明的(我以兩個大國對抗來說,如果強打弱,那就是單方透明,那什麼戰術都可以隨便玩),太空有衛星,天上有偵察機,預警機,無人機,地面有特種部隊,有情報特工人員等等,資訊的交聯互通能力非常強,敵我雙方的態勢能夠較好的掌握。

    在這種情況下,再想過去那樣大規模的兵團衝擊,已經很困難。現代戰爭條件下,團一級坦克裝甲部隊出動,都會面臨天上空軍,地面短程彈道導彈乃至遠端火箭彈等多種武器的攻擊。這就天然要求在一定地域內作戰規模是不能太大的(這就是合成營的作用了),加上資訊化和火力的提升,現代部隊,營所能覆蓋的範圍也遠比過去高。在二戰時期,營一級部隊進攻正面寬度1000米左右,防守正面3000米,縱深也就幾公里。

    在更大的正面,更遠的縱深,這就要求各軍兵種有密切的協同作戰能力。同時各單位也要有更高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不然什麼都彙報請示,那指揮部怕是電話都打爆了。所以委託式命令在現在備受推崇。

    我們設想一下,在如此寬闊的正面上,總會有部隊會突出,有部隊會落後。這時候你作為指揮官,難道像美軍當年在北韓一樣,一發現自己已經處於突出部,就拼命向後跑,試圖維持整個軍隊一線平推的態勢。

    當然打穿插也不是你想打就打的,那得是尖刀中的尖刀,主力中的主力,穿插不成反被幹,那叫孤軍深入,那叫送人頭。

    另外別被《那年那兔那些事》給欺騙了…什麼叫窮則穿插,達則炸…德國當年閃擊歐洲,還不是打穿插,後來蘇聯幹德國,大縱深理論也要打穿插…

  • 20 # 藍色大菠蘿

    不管戰爭形式如何變化,基本的戰術理念從來不會發生變化,大到集團軍規模的戰鬥,小到班排小組戰術,穿插都是必須掌握的一項軍事技能。例數國內外的經典戰例基本都是透過穿插使敵方被分割包圍首尾不能相顧而導致整個戰鬥的失敗。

    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就是穿插戰術的靈活運用的體現,1940年5月10日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穿越阿登森林,從馬奇諾防線和英法聯軍薄弱環節阿登森林突破,然後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向西北方向直插法國北部海岸線,包抄比利時境內的英法重兵集團,切斷其與法國本土的聯絡,然後南北夾擊,這次行動堪稱完美,到5月19日40萬英法聯軍被包圍在了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這才有了世界聞名的“敦刻爾克勝利大撤退”。此役盟軍 2.8萬餘人陣亡,4萬人被俘。德國迅速佔領比利時、荷蘭更是在6月14日到達巴黎接受世界第一陸軍法國的投降。

    (古德里安帶領裝甲部隊一路向英吉利海峽狂奔根本不與聯軍多糾纏)

    而在1941年6月22日發動的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華人對蘇聯的進攻中不斷的複製這種機械化部隊快速穿插分割包圍的戰術,一度讓蘇聯難以招架大片蘇聯國土淪陷,只不過蘇聯沒有按照劇本的發展走這裡不再過多的講述,最後的結局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一次又一次的穿插、分割、包圍反而削弱了德軍的進攻鋒芒)

    而第四次中東戰爭裡也上演了一次完美的戰術穿插,當時被打的喘不過氣的以色列在“外掛”的幫助下,橫渡蘇伊士運河從埃及防禦陣地中部突破,完成了對其第三軍團的合圍,成功切斷了其與埃及後方的聯絡,實現了驚天大逆轉,不光奪回了戰爭開始時被佔領的土地,還將勢力範圍擴大到了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這一仗徹底讓以色列在中東站穩了腳跟,以後阿拉伯國家再也沒有能力對以色列產生威脅。

    (在爸爸的幫助下以色列成功避免了滅國的命運)

    穿插戰術使用得當不但能改變戰鬥走向,還可以改變敵對兩軍的戰略態勢,從而決定戰爭的走向,所以,戰術永遠不會過時,只是在高科技的加持下會產生許許多多的變化而已。

    (第二次海灣戰爭在更大的維度來看也是一次穿插作戰只不過手段更多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年時興旅遊過年”取代“春節回家”你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