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注岐哥不迷路

    萬里茶道[1]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萬里茶道從中國福建崇安(現武夷山市)起,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從伊林(現二連浩特)進入現蒙古國境內、沿阿爾泰軍臺,穿越沙漠戈壁,經庫倫(現烏蘭巴托)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陸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從恰克圖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延長到13000公里之多,成為名符其實的“萬里茶路”。

    最出名的茶葉……安化黑茶,安化紅茶等……

  • 2 # 一個大蘑菇

    所謂的“萬里茶道”,放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和世界貿易史的背景下來看,不過是七千年橫亙歐亞大陸的“玉石之路”和貫穿亞歐兩大洲三千年“絲綢之路”的一個延伸或者縮影:在明清兩代500餘年中,以山西籍商人為主,以茶葉貿易為代表的一條商貿之路。

    赤壁是萬里茶道對外輸出青磚茶和紅茶的重要茶源地和加工基地。羊樓洞作為全國“青磚茶之鄉”“米磚茶之鄉”,是與福建武夷山、江西鉛山河口、湖南安化齊名的四大萬里茶道的茶葉原產地。

    1851年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隨之武夷山地區戰亂,原有的茶路受阻,精明的晉商將磚茶的茶源地轉移到了兩湖地區,這使得羊樓洞這個鄂南小鎮迅速崛起,一度成為湘鄂贛交界區域的茶葉集散和加工中心。明代永樂年間,赤壁羊樓洞就開始生產圓柱形的“帽盒茶”,後出於長途運輸與儲存的需要,“帽盒茶”被改製為磚茶。

    “洞茶”即羊樓洞青磚茶,以境內三道泉水的“川”字為標牌,千百年來暢銷新疆、內外蒙古和俄羅斯等地,多次在國內外博覽會上斬獲大獎,馳名中外。民國初年,羊樓洞磚茶生產到達鼎盛時期,擁有至少30家磚茶廠,年產量超過30萬箱,約300萬斤。這些磚茶大部分由漢口銷往國內外。直至近代,羊樓洞才有紅茶製作,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是其外銷市場。於道光四年(1824年)前後,大量廣東茶商來此收制紅茶。紅茶外銷最盛時,茶號多達百家,較出名的不止20家,如興太、源太、百昌、隆昌、瑞昌、新商、仁和。

  • 3 # 貓眼文史觀

    我是叮噹貓遊歷史,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萬里茶道被一些學者稱為“一帶一路”的前世,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萬里茶道被稱之為“茶道”而不是別的什麼道,必然有緣由。所以,需要了解一下萬里茶道的歷史淵源,才能更好地理解萬里茶道上眾多的茶葉種類、品牌、以及茶莊等情況。

    一、 “萬里茶道”的歷史發源於十七世紀的中俄貿易。

    1689年 (康熙二十八年) 彼得大帝時的沙俄政權與清政府簽訂《尼布楚條約》,允許兩國百姓貿易互市。《尼布楚條約》後, 俄國商隊紛紛來到中國北京、庫倫 (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府烏蘭巴托) 、歸化 (今呼和浩特市) 、張家口經商,早期俄國使團、商隊來華的路線奠定了萬里茶道的雛形。公元1727年, 雍正五年的清政府與彼得大帝的繼承人葉卡捷琳娜簽訂了《恰克圖條約》, 規定以恰克圖與祖魯海圖為中、俄邊貿口岸, 加上尼布楚共有三個口岸。俄國人稱恰克圖為“買賣城”, 於是恰克圖很快繁華興盛起來。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後,雙方貿易發展進入了一個快車道,這直接促成了萬里茶道的形成。雖然有不同商品在茶路上運輸,而茶葉在中後期變成商路的主要貿易產品。馬克思在《俄國的對華貿易》中寫到:“在中俄貿易中,清政府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茶葉。”

    二、為什麼茶葉在萬里茶道上是主要出口商品呢?

    在蒙古草原、西伯利亞高原、歐洲大陸腹地,以肉奶為主食的國家對紅茶和磚茶形成依賴,必須透過飲茶來消食化油,尤其是西伯利亞遊牧民到了“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在17 世紀,中國茶葉就有穩定的國際市場,歐洲居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中國的紅茶和磚茶。中俄茶葉貿易在1820 年就超過10 萬普特,佔當時兩國貿易額的88%。當時風靡於歐洲的茶葉是紅茶和黑茶,因為這兩種茶葉有著其他茶葉所不具有的特殊性, 而使它們能夠遠渡重洋, 登上歐洲貴族下午茶的茶桌。

    在此簡單解釋一下:紅茶、磚茶、黑茶這三者之間的聯絡。中國茶葉分為六大茶類,紅茶和黑茶屬於發酵類茶,而磚茶是在茶葉分類基礎上的一種壓制工藝。紅茶和黑茶都可以做成磚茶,比如萬里茶道上湖北的老青磚是屬於黑茶製成,而米磚茶則是用紅茶製成。把茶葉做成磚茶是便於儲存和運輸的需要。而茶葉出口的主體是紅茶和黑茶。紅茶也可以不壓制為磚茶出口。

    三、萬里茶道上著名茶莊和茶葉品類。

    茶葉需求量大, 刺激了中國茶葉種植和茶葉貿易的興盛。由於茶葉貿易的興盛,漢口成為“東方茶港”, 張家口成為“北方茶都”, 恰克圖一箇中俄邊境上的小城成為中俄貿易的中轉站。到道光時, 恰克圖已有茶莊100家左右, 其中著名的茶莊商號有長盛川、長順川、大泉玉、錦泰亨、錦泉湧等它們的總號大都設在晉中, 分號設在漢口、張家口、歸化、庫倫 、恰克圖以及俄國的許多城市。清代時期, 張家口有四大茶莊:長盛川、長裕川、大裕川和大玉川以大裕川茶莊為例, 當年, 清廷曾為其經營的茶葉賜予紅色“雙龍票”, 使其購銷暢行無阻。

    在17世紀的萬里茶道上,福建武夷下梅村是起點,中間經過江西鉛山河口鎮、山西、河北等8省市,穿越外蒙古,最終抵達俄羅斯聖彼得堡,全長13000餘公里,因此被稱為“萬里茶道”。從這條路上可以看到,起初,萬里茶道上福建武夷茶類是個很重頭的品類,後來,俄羅斯引種茶葉,也包括有武夷山區的茶苗和茶種。

    相關史料記述,紅茶製法由福建武夷山先傳到安徽省祁門縣, 再經江西傳入湖北、湖南,因而有湘紅”、“寧紅”、“宜紅”等品種。

    但清咸豐年間由於太平天國的影響,茶路中斷數年,就改為從兩湖、江西地區採製茶。

    萬曆時的歐洲商人威廉·馬克思《茶葉全書》中描述到:“鉛山河口鎮是中國重要的茶市之一。”當時遠銷海內外的是紅茶中較早的品種河紅茶。明《鉛山鄉土志》記載:“河紅茶繁盛之時,商家買辦,每年數百萬金”。而鉛山河口鎮屬於江西。

    另外,在萬里茶路上江西的寧紅茶也是名品,曾經有 “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的美譽,有 “寧紅不 到 莊,茶 葉不 開箱 ”尊崇地位。寧紅米磚和寧紅龍鬚茶據說是俄羅斯末代太子情有獨鍾的珍品。

    據《五峰縣誌》、《湖北茶葉貿易志》和《中國茶葉商品經濟研究》等記載:“1824年起,廣東茶商帶領大批江西製茶技工, 來到五峰漁洋關設號制紅茶, 較早的有均大福、泰和合、林義成三個茶莊。其中,“泰和合宜紅”茶是以此作為茶名和商標,將湖南屋脊壺瓶山及周邊二省深山中的宜紅茶, 透過萬里茶道遠銷俄、蒙和西歐等, 當時的宜紅每箱茶葉售價高達160兩銀子, 曾比當時市場紅茶價高出一倍左右。

    而有著“東方茶葉港”之譽的湖北漢口曾是世界茶葉貿易的中心,湖北赤壁羊樓洞(包括湖南省的羊樓司)是萬里茶道上青磚茶的主要茶源地之一,被稱作‘小漢口’,那時羊樓洞的青磚茶被稱為“洞茶”。湖北青磚茶方便運輸, 由於其茶葉的特殊性, 會使其越陳越醇, 而不會變質。由於萬里茶道的產生, 湖北青磚茶走出了國門, 並且佔據了當時中國茶葉出口的重要份額。歷史上,大德通、長裕川、天順長、聚興順、德巨生……這些茶莊是在羊樓洞經過歷史考證能查到名字的, 未能留下名字的茶莊更是不計其數。

    總之,萬里茶道上數百年間產生的眾多茶葉種類、茶莊及品牌等,與萬里茶道的歷史形成是分不開的。

  • 4 # 關島君

    明清時期萬里茶道的茶葉貿易的基本形式是以貨易貨,茶葉充當一般等價物。按貿易是否合法,分為官管商賣和走私貿易。

    萬里茶道貿易的主要商品

    (一)茶葉

    據《俄中商貿關係史述》記載,在恰克圖市場銷售的茶葉來自中國的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等地。主要分紅茶、綠茶兩類。並按品級優劣分最高等級的“商號茶”(即有專屬商號名稱的)、中級的“山西茶”(山西商人經銷的)、普通茶(級別最低的)等三個類別。紅茶中有包裝精緻的散茶,經過花燻的花茶,還有加工成普洱茶形狀的“團茶”(俄人稱此類茶為全部來自於福建武夷山的普洱茶);綠茶有最高級別的“蓮心”茶,還有黃茶和磚茶。其中磚茶主要銷往西伯利亞後貝加爾湖地區的普通居民,以及歐俄部分的韃靼人和卡爾梅克人。除磚茶外的其它茶葉為俄中高階層人士享用。

    在內外蒙市場,磚茶最為暢銷。有湖南安化的黑磚茶;湖南臨湘的青磚茶、米磚茶;湖北蒲圻、咸寧的帽盒茶、青磚茶、米磚茶等。其中,晉商大盛魁商號“大玉川”、“三玉川”、“長盛川”,祁縣茶商“長源川”、“長裕川”、“三晉川”、“宏源川”等茶莊,產自湖北蒲圻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為名牌商品,至今仍十分暢銷。

    在山西等地銷售的茶葉主要是來自湖南安化的百兩茶、千兩茶。除大眾消費的茶葉品類外,一些針對中高層消費群體的高檔茶葉也在萬里茶道沿線銷售。

    (二)牲畜、毛皮等其他商品

    除去茶葉,還有絲綢、布匹、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運往蒙古草原和俄國銷售。

    進口商品則以牲畜、毛皮、藥材、金沙、呢絨、毛毯、工藝品等為主,行銷中國內地。

  • 5 # 墩墩文

    萬里茶道始於17世紀,是一條繁榮了兩個半世紀的國際古通道,它從福建武夷山起,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然後由東向西延伸,橫跨西伯利亞,再通往歐洲和中亞各國,歷經中、蒙、俄三國230多個城市,全長1.3萬公里,是繼“絲綢之路”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中外交流的重要的國際經濟大動脈,同樣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與家喻戶曉的絲綢之路相比,距今只有200多年的萬里茶道似乎觸手可及。在萬里茶道中,河南處於水運轉陸運、平原向山區的過渡地帶,是整個貿易的交通樞紐和集散中心。而南陽作為水陸轉運的重要節點,更是留下了豐富的茶道文化遺存——古城鎮街區、古衙署會館、古碼頭渡口、古驛站關口……今天,從南陽府衙、賒店古鎮、南陽天妃廟、扳倒井驛站回望歷史,回望駝隊馬幫,歷經冰雪風沙,迢迢萬里,發生在這裡的商旅傳奇……

    南陽府衙,承擔南陽段的交通安全與管理

    從北向南穿過熱鬧的府衙小吃街,再向東不過百餘米,便一下從喧鬧跌入清冷。高大威武的石獅傲然注視遠方,蹲守在莊嚴肅穆的府衙門前。南陽府衙,興建於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曾是南陽知府的官署。歷經元、明、清、民國、新中國成立至今等歷史時期,時間長達700餘年,屢興屢廢,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築規制和清代建築風格,是古代地方衙門的折射和縮影。

    南陽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北達京師,南通湖廣,陸路驛道與水陸碼頭相接,是“南船北馬,總集百貨”之樞紐。山、陝、湖、廣、閩等地商賈雲集,商業、運輸業興旺,一直為豫西南的經濟文化中心。而茶葉作為大宗商品,同樣以南陽作為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清代南陽府轄兩州十一縣,是“萬里茶道”的水陸轉換節點,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南陽知府承擔了萬里茶道商貿的水路交通安全及管理,作為萬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管理設施,列入申遺預備名單遺產點。

    賒店古鎮,萬里茶道中轉站述說昔日輝煌

    山陝會館、大升玉茶莊、福建會館、蔚盛長票號、廣盛鏢局、厘金局……漫步瓷器街,飛簷斗拱,石礅木扉,一座座風格獨特的明清建築,是商人在賒店進行貿易活動最直接的實物例證,述說著萬里茶道的昔日輝煌……

    作為“南船北馬”交接點上的賒店古鎮,是萬里茶道上的交通樞紐及首要水陸轉運碼頭。《茶葉雜詠》記述:“清初茶葉均由西客經營,由江西轉運河南在銷關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這裡“江西轉運河南在銷關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江西省鉛山縣)水運至河南賒店,再由此運往關外。當時山西茶商大量採買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等地茶葉,然後由水路運抵漢口,沿漢水至襄陽,溯唐白河北上達賒店,再由賒店改陸路,由牛馬騾駝牽引,順豫西大地北上,踏上新的征程……

    清乾隆年間,賒店已成為長三里闊四里的繁華巨鎮,形成了72道商業街、36條衚衕的格局,分行劃市,相聚經營,聚集了20多家騾馬店、40多家過載行、500多家商號,聚居與流動人口達13萬。也由此出現了享譽華中的山陝會館、廣盛鏢局、蔚盛長票號,中國最早的稅務機關厘金局等。光緒《南陽縣誌》載:“淯水之東,唐泌之間,賒旗店亦豫南巨鎮也……地瀕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百貨,尤多秦晉鹽茶大賈。”《南陽府志》記載:“斯鎮居荊襄上游,為中原咽喉……南來舟楫,從襄陽至唐河、賒旗、方城,或從賒旗復陸路行方城至開封、洛陽,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全國各省商賈雲集賒店,利用賒店水陸分界線和貨運中轉樞紐,縱橫天下,馳騁商界。“天下店,數賒店”“金漢口、銀賒店”“填不滿的北舞渡,拉不完的賒店鎮”,這些民間之說無不印證著賒店古鎮昔日的輝煌。

    天妃廟,見證南陽航運業發展和茶道興盛

    清晨的新街有些熱鬧,吆喝買賣的菜商小販,精挑細選的大爺大媽,充滿了市井煙火氣。與之一牆之隔的天妃廟一如數百年前,靜靜地聆聽著新街晨昏的熙攘熱鬧。

    南陽天妃廟創建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祭祀著被先後封為“順濟夫人”“天妃”“天后”的福建女子林默娘。因其生前為民行善,去世後被沿海人民尊稱為“海洋女神”,並立廟祭祀。可以說天妃廟是沿海地區行船的漁民和客商的精神寄託。

    作為內陸城市,興建並保留著供奉海神的天妃廟,在全國並不多見,這也反映出南陽在歷史上作為水陸交通中心,航運業的發達。明清時期,白河河寬水大,當時南關白河碼頭帆桅林立,客商雲集,茶葉、絲綢等貨物經漢水、白河船運彙集南陽,轉陸路後再運往各地。隨著福建等地客商增多,他們為了祈求天妃娘娘保佑,在南陽興建天妃廟以求河清海晏、舟船平穩,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九月初九舉行祭禮活動。天妃廟成了當時航運從業者和商人的活動中心,隨著商業活動的擴大,白河邊形成了新街,共同見證了南陽航運業發展和茶道興盛。

    扳倒井驛站,中國第一古驛站記錄繁華往事

    曾經的方城境內,有扳倒井和博望兩大驛站。扳倒井驛站在縣城東北方向,距離關口僅有二十里,出了關口就等於走出了南陽盆地,進入華北平原。而南下的官員和商賈,進了關口,遇見的第一個大的驛站便是扳倒井驛站。扳倒井相傳因光武帝在此扳石得泉而得名,之後,在井旁立祠修建了光武帝廟,廟東側建道院,又在道院的東側建館驛,稱之為“玉照堂”,經歷代修整,至明清最盛。清道光年間被欽定為方城境內唯一的接官廳。

    明清時期,南陽盆地逐漸形成了以白河、唐河等河流為主幹的水路網和以“方城路”“三鴉路”“商洛路”等古道為主幹的陸路網,扳倒井驛站就位於這方城路之上,有中國第一古驛站之譽。商賈往來“皆自襄陽至南陽,趨道方城路抵鄭州,渡河沿太行山東麓抵京”,他們無不在扳倒井驛站稍作停留,然後再前行。歷代官吏、文人墨客遊歷至此,吟哦詠唱,廣留詩詞,于謙、林則徐、傅壽彤、顧嘉蘅等先後駐足於此,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年的服裝生意為什麼這樣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