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平和阿杰成長記

    個人認為,陽明思想之所以被萬人傳頌,在於其思想的草根性,也就是接地氣。沒那麼多玄來玄去的東西,簡單易懂,很好操作,雖然沒幾人能做到。其融合佛,道,儒,墨等為一體。並且身體力行,極大的校正了儒家文人文化裡眼高手低,假大空,只說不做的缺點。不過,因為儒學為主流派別,他在儒家提出,屬於正統。而民間呢,雖沒有提出,可是老百姓幹活種地,匠人蓋房建築,哪一個不算是知行合一?他們以行為主,而知不如文人。所以不算正統,而被邊緣化,可在他們裡面誰說沒有知行合一的高手?理論化有好有壞,過度理論化,虛無縹緲,全是泡沫。而不理論化,有沒那麼好看。儒家包括延續至今的重大弊病,便是搞一大堆之乎者也之類的術語,一堆讓人弄不懂的術語,疏遠了百姓。這,是科學精神的死敵!西方科學精神,就是簡單明瞭,科普是科學的本質。而陽明心學,便是儒家極好的科普理論之一,不是那麼繞人,簡約,便捷。

  • 2 # 林航25696497

    王陽明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大家,在儒家文化維度接入了禪宗等的唯心維度,不但墊高了儒家文化的豐厚度並使之具有了哲學的意味,而且開闢了認知與行為之間的一種落實渠道,是一種具有存在主義況味的知行方式。

  • 3 # 安水閒人

    先哲王陽明,螎身,時,世,學,俱備之完人。精通天人合一之妙用。立言不朽,非是普通所能達及的,聰明與智慧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觀,普通人只有經歷,與經驗相結合。近人事聽天命。完人則可道行逆施,無為無不為。與道合真呼為真常。

  • 4 # 趣味歷史連連看

    王陽明,浙江紹興人。他是心學大師,王陽明可以和孔孟,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其父親王華是科舉狀元,朝廷高官,王陽明從小接受家庭的良好薰陶。這麼好的家境,這麼牛逼的基因,普通人看看就好了。

    當然,也不是說就成為不了。你可以多經歷磨難,多閱讀書籍,多思考人生。當你的人生有大起大落的時候,你的智慧和經驗就會沉澱下來,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王陽明能夠花幾天的時間去“格竹子”,對著竹子去思考。我們普通人如果有這樣的毅力,可以去練練。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大家有興趣多瞭解瞭解。

  • 5 # 苦茶庵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曾經在浙江紹興的陽明洞讀書,所以人們稱他為陽明先生。他所創立的心學,在嘉靖以後廣泛傳播。清朝以後,陽明學還傳到日本和朝鮮。

    王守仁出身在一個官宦世家,父親王華作過南京吏部尚書。他十一歲的時候,曾隨同父親到北京讀書。這期間,他出遊居庸關,目睹近在咫尺的韃靼對京師的威脅,引起了他的憂慮和關切。他立志要作聖賢,為建功立業。

    1506年,王守仁的生活發生了逆轉。為了援救南京科道官戴銑等人,他得罪了控制朝政的宦官劉瑾,被庭杖下獄,然後謫發到人跡罕至的貴州龍場驛當驛丞。從一路青雲的世家子弟變成一個荒域流徒,這時,王守仁才真正感到需要內心的解脫。於是,他日夜靜坐,體會“聖人處此,更有何道?”據說,他在一個晚上突然頓悟,終於洞徹了“格物”的道理,這就是:一切的知和理,都在我的心中,天下本來無物可格!

    劉瑾垮臺後,王守仁的政治地位逐漸上升。以後,他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在1517-1518年,被任命為南贛、汀漳等處巡撫,鎮壓了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農民起義;一是在1519年他主動起兵勤王,活捉了起兵反叛明朝廷的寧王宸濠,為明王朝平服了一場大叛亂。這兩件事受到了當時以及後來許多士大夫的推許。

    王守仁心學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心外無物

    王守仁格竹窮理的失敗,說明竹子自身生長髮育的規律與朱熹所宣揚的天理,並沒有相通之處,將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相比附是毫無根據的。

    他認為,心外無物。 有一次,王守仁和他的一個朋友到南鎮去遊玩,朋友指著山中的花樹問道: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象這樣的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同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呢?王守仁回答說:你沒有看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於寂。你看見此花時,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二、致良知

    良知的說法,最早是孟子提出的,所謂“不慮而知是良知,不學而能是良能”。王守仁對孟子的這一思想,作了盡情的發揮,良知說構成了王守仁心學的基礎。

    什麼是良知?王守仁認為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敬,見到小孩落井自然產生憐憫之心,這些思念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這就是良知。推而廣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三綱五常觀念以及側隱、羞惡、辭讓、是非等感情,也都是與生俱來的,都叫良知。

    王守仁雖然認為“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強調只有聖人才能保持這種良知,而愚夫愚婦由於私慾太重,矇蔽了這個如明鏡般的良知,造成了他們道德上的缺陷。人們要想成為聖賢,同登“極樂世界”,就必須保持和貫徹先天的良知觀念—這叫做“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反對朱熹主知先行後說,提出知行合一。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合一的,不能把它分割為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和行不能分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主張,和他的致良知學說是相互聯絡、相互發明的。 他突破了人們長期以來把知和行割裂分離的形而上學的觀念,引導人們將知和行作統一的思考。他對行的強調,對後來經世思想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王守仁的注重事功的積極進取精神和敢於創新的風格,啟發了後來的思想家。

  • 6 # 豐富多彩談國學

    天不生仲尼,萬古猶如長夜。天不生陽明,儒家何以傳血脈。心學之花華夏文明結晶,為儒家最高智慧。通達心學,必然通達宇宙生命真諦,通曉經濟,政治,文化等一切,都可以大成,馳騁無礙。獲得人生大成功。

  • 7 # 墨小生i

    我回答任何問題,只要是百度能搜到的,我就不再回答,我談一下自己對王陽明的認識,先說我的結論,王陽明是被逼出來的一個大聖人!王陽明這個人,千古奇才,儒家的集大成者,軍事天才,在民間有一個說法,相信很多人也知道,那就是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曾國藩牛不牛?太牛了!!他才算半個,可見王陽明這個人有多厲害了,而王陽明之所以被人們尊為兩個半聖人之一,與孔子齊名,是因為他把儒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人把王陽明的心學與佛教混為一談,這肯定是不對的,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你會發現,王陽明這個人的一生其實挺悲催的,被逼著做官,被人陷害下放到龍場,途中被人追殺又被逼著裝死,想辭官吧還不批,又被逼著去剿匪,剿完匪想退休吧還是不批,如果他不被下放到龍場,那就沒有龍場悟道,心學也就不會產生,不被逼著去剿匪,也就展露不出他的軍事才能,正是因為王陽明的這些無奈的經歷,才成就了這麼一個千古聖人,所以我說王陽明是活生生被逼出來的一個聖人。

  • 8 # 薪火之路傳薪火

    千古奇才,往聖先賢。

    洞陽明陰,致良知善。

    龍場得道,心應上天。

    知行合一,守仁如磐。

    古來德者,多災多難。

    風霜洗禮,命運蹇舛。

    瀝骨明志,氣節高遠。

    徹悟一夢,不著塵煙。

    丁酉初冬,《品陽明先生有感》

    知行合一即是道/安書楷

  • 9 # 海浪91353826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儒釋道都通的聖人。

    是聖人!聖人!聖人!不是著名學者!

    而且其學問樸實無華,不矯揉造作,不空講大道理,只講究實修的工夫!絕對實用!橫掃孔夫子之後,中國歷史上一千多年來的腐儒,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王陽明的修養水平,甚至可以與孔夫子相提並論,說他是聖人,實不為過。

  • 10 # 服裝供應鏈管理實施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沒有經歷過一些大起大落的人一般看不懂,很多寫書的人其實自己也不懂,踩在古人的身上賺點稿費而已。

    知行合一,拿到檯面上可以說是陽謀,拿到桌底下也可以講是陰謀論,看你自己怎麼理解,可左可右,像太極的黑白圖案,黑中又白,白中有黑,沒有界限。

    老蔣是對王陽明的學說刻骨銘心的,所以到臺灣後,他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不會在書面上體現,只能拿到酒桌上去聊。我舉個通俗的例子!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老王加入一家工廠做基層員工,工作閒餘他的小領導有意無意地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是誰介紹過來的?”這種問題你懂的。

    我給你三個答案,如果你是老王,你選哪個?

    A、老實透露是從網上應聘過來的

    B、廠長介紹過來的

    C、一位辦公室領導介紹過來的,但不便透露

    知行合一,知就是知己知彼,你知道對方問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不懷好意地摸你的底細,這決定他未來對你的態度!大部分底層小官,都有欺軟怕硬,喜好攀龍附鳳的心理。

    如果你老實地回答A,那你將來就容易受欺負,或者要成為他的人,需要經歷一段很痛苦的煎熬。

    如果你回答B,他會對你畢恭畢敬,你只要沒有重大失誤,他不會給你找茬,甚至對你非常熱情。重要的是,他也不敢去廠長那裡求證。但遲早會有穿幫的危險,這要看你是否行事低調。

    如果你回答C,他一樣會對你畢恭畢敬,而且覺得你有心機,來之前也受過保密培訓,不是個口風隨意的人。他一樣會對你很熱情,而且這層關係他也無法去求證,不會穿幫。

    好了,知行合一,你已經知道對方的心理需求,那你會給他一個“合一”的答案,你會給哪個呢?

    答案的B和C裡涉及到一個“信”字,有說謊的意思,那要不要說“謊”?!

    “信”,即言必行,行必果,唯義所適。這就是說,言行以合大義為準則,合乎大義之言則執行,不合乎則廢止。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不講求信和義,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講求信和義, 我們日常中談論的諸多關於格局、情誼、忠誠等,其實是相對狹義及有區域性利益的傾向的,這種信和義應該服從大局,應該服從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當某些約定跟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有勇氣從大局出發,做出正確的抉擇。也許你覺得自己很渺小,不能代表國家利益,但你肯定能站在社會利益。

    所以,當別人都想探聽你的隱私秘密,來確定如何對待你的時候,你還講“信”,那你就是白痴!

    明朝時寧王造反,王陽明率軍前往平定內亂,戰鬥中王陽明命令士兵高喊:“寧王戰死了,我們只責匪首,從者不究”,於是叛軍心理奔潰,很多人放下武器!

    這是也是詮釋“信”和“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對手的心理,瓦解其後臺依賴,無心抵抗。

    王陽明也是在官場鬥爭敗下陣來的,被髮配到邊遠地區任小官,所以老蔣有同病相憐之情。

    王陽明在地方工作期間,其實也就平定了地方上的一些土匪和小叛亂而已,並著有一些洞悉人性的作品,比如《傳習錄》,經過後世寫書之人傳播了不少版本和評註。

    但是王陽明對國家,對社會的改良進步,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帶火了王陽明,這是一本職場厚黑學的書籍代表作,讀者大部分是職場白領。一般來說講,智商高的人,能做事但容易得罪人;情商高的人,人際關係好但未必能做事。王陽明的流行,是抓住了既想做成事又不得罪人的心態,這部分人還不少,所以學的人還挺多!

    目的不在於他能不能賣掉東西,而是引導看客的心理!

    同事的心理是什麼,一是老闆很重視他,二是他也對企業很忠誠,樂於為企業賣命,三是不要沒事去招惹老闆重視的人。

    老闆的心理是什麼,這是個好同學,值得培養!

    你細心留意一下,經常這麼幹的人,基本上都是企業裡的骨幹。

    這是也是“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周邊同事心理而做出的自我提升動作。

    很多人寫和讀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讀他們的成熟期思想,不外乎那些誠、正、勤、廉等等,好像一下子拔高了你的境界,其實沒有!

    而其實,讀他們的憤青期和成長期,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曾國藩的成長期,就是不斷開口跟皇帝要足夠的權和要足夠的錢,去匹配他要完成的任務,否則就撂挑子。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就是權責利嘛,但當時那種外族掌權的封建皇朝,沒幾個人敢這麼想和這麼做的。這是他能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雖然不是唯一條件。

    現在的企業管理也是一樣,你沒法說服老闆給你錢,給你權,你搞點費用預算批個五六次,還是過不了,你再有專業能力都白搭!

  • 11 # 博索

    孔孟諸子開啟平民教育,名為私學,實質卻是天下之學、王道之學、仁愛之學。就內容而言 ,著實與“私”無關。諸家才俊,莫不為治國幹臣良將。天下之學終為天下之用,韓非李斯之後,天下歸一。

    再看陽明先生,無論“吾心即宇宙”還是“知行合一”,自始至終沒有脫離“我”的窠臼 。徒子徒孫們送他一頂漂亮的帽子,稱其為“最後一位聖人”,籍聖人弟子之名作起惡來心安理得。“我”字當前,藩鎮養寇自重,諸侯殘公自肥。

    當自已成了宇宙,天下便再也無處安放。人人都搶方向盤,最終一車肥肉便宜了野獸。

  • 12 # 思齊國

    王陽明 ,也就是王守仁,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王陽明很受日本文化的推崇,也很受蔣介石的推崇,王陽明的心學,是實用主義和唯物主義,知行合一,一般的思想家哲學家都是務虛主義者,王陽明是務實主義者,把真理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提升到理論。

  • 13 # 大桐垚一小章魚

    按照儒家傳統,成為完人的標準要做到立功、立德、立言,而從古至今,完全符合這個標準的寥寥無幾,他們分別是兩個完人:孔子、王陽明和半個完人曾國藩,這裡就可以發現王陽明的地位究竟有多高,下面從幾件事上來深入瞭解一下王陽明:

    一、就宿命論來講,首先王陽明出生的時候就不平凡,岑奶奶做夢夢到仙人送子后王陽明出生,簡直就是神人下凡啊。

    二、王陽明從小就非常聰明,有脫口而出做的詩為證:“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這首詩的辯證思想可見一斑。

    三、王陽明從小的志向就非常遠大,在北京唸書時曾問私塾老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的回答是考取功名利祿,而王陽明顯然對老師的回答不滿意,他答到,人生第一等大事是讀書做聖人。

    四、在會試中,有人因為名落孫山而大聲哭喊,而王陽明卻無動於衷,有人問他為何,他說,你們為落第為恥,我為落第動心為恥,這就是心學上所說的不動心。

    五、不畏權勢,憑良知做事。大太監劉瑾對上書告自己的人一個個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滿朝文武無人再敢吱聲,這時,王陽明卻不怕,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上場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剛開始那麼多正義之士上書,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而現在,正義之士被壓迫,我必須站出來呼喚他們的良知,而結果可想而知,廷仗後下昭獄。

    六、格竹事件。王陽明向理學大師婁諒請教如何做聖賢,婁諒告訴他要按照朱熹先生說的那樣去格物,所以王陽明就死盯著竹子看,三天、六天,他發現自己頭昏腦脹了也沒格出來,最終感嘆:我等還是凡夫俗子啊。

    七、文治,精通儒釋道最後在獨創陽明心學,“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是心學的精髓。

    八、武功:南贛剿匪,僅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將數十年的匪患徹底解決,平定寧王叛亂,在寧王造反的時候,王陽明身邊沒有一兵一卒,他一方面調兵遣將,一方面迷惑敵人,僅用四十三天時間,就在鄱陽湖決戰中徹底打敗朱宸濠,簡直是用兵如神。

  • 14 # 鑽石鼻子風谷秋糧

    人性本善,只是孔子一廂情願地,對自然人的倫理導向與教化願望,而不是,其對人性的武斷定論。

    平心而論,孔聖人還算是,渾然天成,心誠意正,應該沒有所謂的政治野心和權力慾望,以及個人仕途前程的小算計。他雖看不透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而被道家嘲笑,但還算是赤子一枚,其志可敬,其情可掬。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更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的菩薩心腸。只不過,孔丘不問來世,只赴今生,唯經世致用,求天下大同。

    不過,孔孟的一家之言,不應該,也不足以稱信於全天下。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而個人精神,天生如此的自由判斷”libre arbitre“,才是性善的唯一出發點,和行善的終極保障。否則,就是教條主義,自戀成魔的偽善說辭,戕害人心的惡語惡行。

    而王陽明,就是在這樣的理解裡,迴歸自己的心性,以”儒家原教旨“的靈妙,與自己的精神,自由對話,再在實踐中尋找印證,以此成全,人性的飽和圓融,而後,才可有善惡之辨,是非之分。

    他和程朱理學的無知革新,剛好相反,後者其實是,偽漢儒,真法徒的董仲舒,一個實用主義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兩宋版本。只不過在道理上,做了一些精緻的,卻又是自以為是的酸腐說教。

    程朱理學,和董仲舒一樣,是被肢解纂改的偽儒家,是在政治實踐上,孤注一擲的窮途末路。他們已無耐心再重複,孔聖人“未知生,焉知死”,這樣虛懷若谷的,對絕對的理論擱置,大度地交由後人,詳其窮盡。可他們,卻極不耐煩地,叫囂出“存天理,滅人慾“這樣急火攻心地,對絕對的判定,和對此所有思考的粗暴終結。

    這就類似於同時代的歐洲,中世紀的上帝信仰,對絕對最粗野的解釋,鉗制著所有異端的衝動。直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出現,所有來自上帝的疑惑,被徹底擱置後,歐洲才以這個空前的“我思”,洞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而這又何其類似於,王陽明的“心即是理”的論斷。

    不過程朱理學,雖無理無才無德,卻生逢其時,它穿越兩宋,撞上大明中興,這個皇權空前加強的浮躁盛世。可是兩者的結合,並非真的兩情相悅,而是,思想匱乏的困局中,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君不見,只大明的後半截,程朱理學,就果不其然的死在了故紙堆裡。於皇權於人心,被拋棄的乾淨。只不過此後,皇權與民間分道揚鑣的更加劇烈,各自尋找自洽的思想資源,這裡就不展開了。

    所以,理解孔聖人混沌天成的純真,讀懂王陽明古今中西的穿越,就是真儒學,可以在現代繼續的,前世今生。各位看官,可不能,對此不求甚解,務必戒驕戒躁,吾日三省吾身,才得。

  • 15 # 鬥天鬥地鬥自己

    第一、不要和王陽明作對,包括他的徒子徒孫,包括幾百年後的學徒。

    因為學會了王陽明的核心的人,可以輕鬆玩死對手,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二、不要學習王陽明,你會變成一個唯心主義者。

    第三、認真學習王陽明的做法,知行合一。

    綜上所述:王陽明就是一個如此矛盾的人。

  • 16 # 形而上學的本體論者

    我來談談自己理解的,淺薄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我心光明基礎上的。所以學習致良知前,要學習必要的四書五經。或者西方哲學人文主義思想。如果不願意可以直接學習論語,大學。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感悟Sunny☀。也就是明禮。並且做大量的邏輯訓練。(看看福爾摩斯什麼的)。

    致良知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大量的閱讀與實踐 以及個人的材質上面的。這幾個元素會直接影響你的心裡良知反饋資訊。諸如你沒在軍事理論上下過苦功夫卻又想取得王陽明那樣的軍事成就,那就是扯淡了。

    致良知學成之人威力之大有目共睹。其威力來自於心裡的第一時間反饋,而這反饋有時候是先驗的,或者是超驗的。(先驗與超驗概念不通自己百度)憑著這份良知做事情。為人處事,不愧於心。做事業,事倍功半。

    這之中還有諸如:修煉心不動,最大可能的得到心裡良知的反饋。時常擦拭心裡良知的那面鏡子。

    偉大如喬布斯在迷離之際說的是:我一生雖然有讓人羨慕的財富可是我最應該珍惜的是家人的愛,我沒有做好,遺憾的離開,王陽明在將終之時,說的是:我心光明,亦復何憾。

    以上是我淺顯的理解致良知理論,拋磚引玉了。

  • 17 # 飛Yu丶yin雪

    陽明心學直指心性,揭示本來,類似禪宗明心見性、悟後起修。陽明先生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佛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性體既足,緣何得證?陽明先生曰:“知行合一、致良知”、佛經雲:“信、解、行、證”,故陽明心學與大乘佛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佛法解陽明,大道近矣!若人識得心性,而後意志堅定,躬身踐行,定能證得無上正道。

  • 18 # 夜狼文史工作室

    王陽明的正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後世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對於王陽明的看法,近600年來,有四個時期的評價。

    一、明朝人評價

    比如:朱載垕(1537年-1572年,明朝皇帝穆宗),徐渭(1521年—1593年,明朝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王世貞(1526年-1590年,張居正死後,王世貞起復為應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贈太子少保)。

    作為明朝人,他們盛讚王陽明的德和才——德:正氣凜然;才:撥亂反正和文才。

    二、清朝人評價

    比如:魏禧(1624年-1680年,散文家,與汪琬、侯方域並稱“清初三家”),王士禎(1634年-1711年,清初傑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後主盟詩壇,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

    曾國藩(1811年-1872年,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

    清朝人的評價很高:說王陽明是三百年才出現一個的大才天才、第一流人物。

    三、近代評價

    已經將王陽明的地位擴充到“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廣度和深度。

    四、現代評價:

    現代人的評價歸納出4個家: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外加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不過,如果做一個橫向比較,與王陽明同一時代的西方經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方哲學家,他們並不像王陽明在中國社會中那麼形單影隻——在中國找不到比肩者。王陽明在中國思想界和哲學界獨樹一幟,但如果與西方同時期思想家和哲學家相比較,的確不值得自豪,至少是其哲學思辨已經被甩出了幾條街。

  • 19 # 使用者13688672191

    明朝一代,在中國沒有更先進的思想傳入時,陽明先生的思想無可置疑是引領華人特別是知識分子思想的燈塔。有的人過份地荷求先賢,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再偉大的人,都有時代的侷限性。陽明先生能引領一個歷史階段的思想潮流,已經很了不起了!

  • 20 # 冬天的溫暖rxm

    不知道當下有多少人在匆忙的物質世界中有心情關注陽明先生和他留下的學說。大家都太忙了,各行各業都步伐緊促,喝一杯清茶品一本紙書,已經是電影和想象中的畫面了,好似唾手可為,實際真坐下時心境變了。陽明先生的功績和學說可以檢視很多資料,毋庸贅言。主要要想清楚為什麼需要關注陽明先生學說,大的說我想身為華人對這份寶貴財富不可視而不見,小的說身為一個普通人對怎麼認知自己心中的堅守或者所謂信仰更不可輕視。普通人心中亦不普通,可現實是作為普通人無才無位無名,也就是自己都覺得自己太普通了,人堆裡一放瞬間淹沒,只能欣賞他人"主角"般的生活,似乎自己一輩子只能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凡人,恭喜你我也是這樣,而且很多人都是這樣,我們就是為他人鼓掌的人。重點要說,如果平凡的你我突然有一天發現原來平凡的欣賞且真心為他人喝彩鼓掌是一種常態,常在自己能安然接受,不再盲目崇拜不再渴望暴富不再仰望名位,心靈不再失衡嫉妒抱怨,突然覺得平凡的喝一杯茶品一本書寫一篇簡短的心得日記,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是一件很溫暖的事情時,我想你我可能離良知的功夫進了一步。致良知的功夫只是告訴我們,普通人的"平凡"亦不"平凡"。平凡是一種天地融合的大美境界,一種安心在道,自在無求,樂天守份的心靈認知。一草一木一花,就是在那裡默默無擾的靜然生長,沒有你紅我綠的高下之分,大家都是在天地間自由生長無私奉獻,良知告訴你我和世間萬物一樣,我們最終都是迴歸自然,只是在匆忙的節奏中有時內心不明,看不清自心認不出自己。陽明先生學說不是為帝王貴族階級服務,只是顧及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讓平凡的你我在時代的侷限性中能跳出來看看自己,審視自己的內心。沒有束縛的心學,該值得你我一讀,不為什麼只是為找到真實自由的內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寶馬X3和新沃爾沃XC60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