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夫41

    這兩部再加上《群山迴響》組成胡賽尼三部曲,反映的是阿富汗的近期的社會狀況。畢竟,阿富汗和我們在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環境遭遇等等各個方面都不一樣,即使是“人性”這方面理念也不同。看了就算是瞭解瞭解異國風情,同時也感受感受人間的不易吧。

  • 2 # 領異易就簡難

    只看過李繼紅翻譯的《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出生於阿富汗喀布林,15歲隨父移居美國。2003年出版《追風箏的人》,獲聯合華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

    《追風箏的人》敘述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同僕人之子哈桑從小一起長大,有著兄弟般情誼。在阿米爾12歲那年,一場風箏比賽後,哈桑與三個少年發生了鬥毆事件,但阿米爾沒有站出來為哈桑說話,卻因為自己的懦弱逼走了哈桑,同時為自己種下了難以拔除的悔恨自責的種子。為了贖罪,20年後,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阿米爾從美國回到故鄉,希望找到哈桑,盡一些力所能及的責任。

    小說開篇,作者以沉痛的心情寫道,“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26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指當年發生鬥毆的現場)

    鬥毆事件發生後,作者以“一段記憶”的形式寫到,“你知道哈桑跟你喝著同一個胸脯的奶長大嗎?你知道嗎?阿米爾少年?……人們說同一個胸脯喂大的人就是兄弟,你知道嗎?

    小說最後以“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煞尾。

    《追風箏的人》的主題就是對人性的詰問,“風箏”象徵著人性的善良,象徵著人性中一切的美——正直、忠誠、友情、愛情、親情。如果沒有追到,那將是人生中耿耿於懷的缺失和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哪個國家的人飯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