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黃山洛川

    山丹馬是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軍馬場。該馬是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1984年經鑑定命名。該馬頭中等大,頸稍斜,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遺傳性穩定。

    一、產地及自然條件

    山丹軍馬場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灘,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以草原面積大、養馬數量多,曾被譽為“世界第二大馬場”(當時世界第一大馬場是蘇聯的布瓊尼馬場,包括五個軍馬場),山丹馬場的馬騾存欄數量最高是在1971年,總數達20256匹。

    山丹軍馬場所處的大馬營草灘,地形平坦,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即地勢南高北低,土壤肥沃,牧草繁榮,自西漢起即為歷代屯兵養馬之要地。山丹馬場內河流有西大河、馬營河和童子壩河,水源較為豐富。土壤主要有慄鈣土、草甸土、沼澤土、棕鈣土和灰褐土等,土質肥沃。草原屬祁連山山地草原,由北向南,垂直分佈為半乾旱草原、山地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灌叢草甸草原、針葉林草甸草原、高山草甸草原等。牧草主要為禾木科、莎草科和少量豆科牧草組成。

    在山丹馬培育的過程中,山丹馬的飼養方式,系四季晝夜放牧,無棚舍,冬春有一定補飼,每匹馬每年平均給精料300斤左右,乾草1000斤—1500斤,全部實行人工授精,幼駒當年離乳,按性別、年齡分別組群,在放牧條件下,施以較精細的管理。

    二、山丹馬的母本

    山丹馬場所擁有的當地馬稱為“蒙古馬”,也被稱作當地的“土種馬”,實際上它不完全是蒙古馬,而是混有少量中國其他馬種的血液,比一般蒙古馬大,公馬平均高為135.4cm,母馬平均高為133.4cm,外形比較粗壯。

    土種馬的來源很複雜,山丹軍馬場的馬匹品種原屬青藏馬,但從漢代起,匈奴常佔有這一地區,因此蒙古馬大量進入,形成混血馬。這種混血馬既有青藏馬粗重結實、適於挽用的特性,又秉承了蒙古馬的靈敏精幹的優點,較蒙古馬和青藏馬速力增加,持久力增強,因而成為兼用型馬。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波斯等國的馬種進入河西走廊,對山丹馬場的自然改良也產生了積極地影響。明國初年以來,除蒙古馬外,青海的浩門馬,甘肅的岔口驛馬、河曲馬,新疆的伊犁馬,美國的摩爾根馬等,多有引進。因此,場區土種馬乃是附近幾個當地品種和少數外血馬種在馬營草原上互交繁育而成,實施習慣上稱之為“蒙古馬”。

    三、山丹馬的父本

    頓河馬產於原蘇聯頓河草原。該品種是在18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育成。頓河馬與哥薩克人低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哥薩克人平時要從事農業併入營訓練,戰時要應徵入伍。養馬即為軍需也為民用。為抵禦外族的侵襲,哥薩克人要培育優秀的騎兵馬,他們的馬以蒙古馬和諾蓋馬為基礎,17世紀在征戰中從外地帶回來了東方馬種(卡拉巴赫馬、波斯馬、土庫曼馬),與當地的馬長期混雜繁育,培育出了較好的騎兵馬。19世紀以來,又有計劃地引入阿拉伯馬、奧爾洛夫—羅士託鉑金馬、純血馬的血液,在頓河草原上放牧,使品質進一步提高,經多年群牧培育,終於育成了卓越的騎兵用馬品種。頓河馬適應性較好,適於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尤其在草原表現良好,戀膘性好,發病率較低。頓河馬平均高161釐米。毛色絕大多數為金栗色(主要是受土庫曼的阿哈捷金馬的影響),頭和四肢多白章。

    20世紀初,中國新疆引進該品種,參與雜交,進行伊犁馬的培育。1950年,由蘇聯伊瑟克庫州54號馬場和羅斯托夫州162號馬場進口115匹,當時分配給黑龍江省公馬52匹,母馬55匹,公馬在克山種馬場用於改良當地的土種馬,母馬繁育在山市種馬場,其餘的馬匹飼養在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又引進頓河馬57匹,其中母馬30匹,繁育在山丹軍馬場。1955年,山市種馬場的頓河馬全部調至吉林身鎮南種羊場,使該場成為頓河馬在中國的主要繁育場,多年來被推廣到其它省或自治區。

    四、山丹馬的培育過程

    民國38年(1949年)3月,山丹軍馬場曾向西北嗎政局上報培育山丹馬的計劃,未獲批准。

    為培育適合中國國情的軍馬,1951年全軍第一次馬政工作會議,確定軍馬改良目標為重乘輕挽、乘挽兼用的中間型品種。從此,以趙書潤、葉禎遠為代表的歷屆馬場領導、科技人員及廣大牧工,按照國家馬政總局工作會議的精神,開始了培育新良種的工作。

    為了加速軍馬改良程序,1953年,山丹馬場從蘇聯引進頓河公馬27匹,頓河母馬30匹,除進行純種繁育外,主要用於對當地土種馬進行雜交改良。但是選送鍾興渭等12名獸醫、畜牧人員到蘭州接受專業培訓。第二年,山丹馬場開始推行人工授精技術,年末,馬匹存欄數達11438匹。“山丹馬”的培育就這樣開始。

    自1953年開始山丹馬的培育工作,至1984年7月鑑定、命名,其間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雜交階段(1953年——1962年)

    (二)回交階段(1963年——1971年)

    (三)橫交階段(1972年——1980年)

    (四)自群繁育階段(1980年——1984年)

    五、山丹馬培育過程中的有利條件與成功做法

    (一)母本與父本的選擇。以本地蒙古馬為主,引入外血比例只有25%,且只有頓河馬一個品種,其遺傳基礎既得到了豐富而又不龐雜。保證了有較強的適應性,又易使馬的優良品質得到固定和統一。

    (二)場內馬匹數量較多,出場數量大,有充分的選擇淘汰餘地,選擇強度大,母馬選擇強度一般在0.8—1.1,公馬選擇強度一般在2.7—2.9。在橫交過程中,也得以迴避親緣選配。

    (三)保證營養,強調鍛鍊。場區草原條件、農業基礎較好,冬春季節馬匹有定量補飼,營養需要得到保證。全年大群放牧,嚴冬仍在曠野,形成了結實的體格和靈活的氣質。

    (四)利用人工授精技術,擴大優秀種馬的利用。從1953年就開始推行人工授精,後來有又推行低劑量輸精,充分發揮了優良種公馬的作用,加速了培育程序。

    (五)目標明確通力協作。1961年,自山丹馬育種委員會成立以後的三屆育種領導機構及廣大畜牧獸醫工作者透過協作,育種工作層層落實,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制度,使育種計劃得以實現。

  • 2 # 西窗聽雨9

    山丹馬在血統上是河湟馬,蒙古馬,日本馬和頓河馬的雜交品系。優點是對高原高寒地區有很好的適應性,對飼料要求不高。耐力中上,雖然智力堪憂但很合適騎兵用馬的要求,傻而大膽。但缺點也同樣明顯,相對於蒙古馬和河湟馬實在是太蠢了,傻而大膽。做為騎乘馬,小跑時四蹄高抬太受罪,快跑時猛衝猛跑缺乏靈性。做為役用,靈性不足,服從性不好,還容易廢了,當然所有的馬種都有累死,累廢的毛病,但相效蒙古馬和河湟馬了及馬場原生種,山丹馬更容易點。總體來說山丹馬是一個很失敗的成功品系,總體效能上還不如原來馬場的傳統馬種(己被折騰沒了,傳統品種缺陷是個體差異太大,強者太強,弱者太弱)的優良個體。早些年農業機械相對較少的時代養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從馬場購買,),最多時家裡有四匹馬,被那幫蠢貨帶著跳過崖差點摔死,也被那幫蠢貨帶著跳過水庫,被踢被咬都經歷過,滿滿的回憶。

    山丹馬並不是山丹馬場最好牲口,最優秀的是山丹馬場曾經繁育的騾子,那絕對是好貨,智商體力及體型都無任何缺陷。

  • 3 # 笨大哥

    丹馬屬乘挽馱兼用型品種,乘挽皆宜,馱運效能佳良,持久力強,耐粗放飼養。山丹馬屬乘挽馱兼用型。體質乾燥,結構勻稱,氣質靈敏。頭型較輕,頸較傾斜,頸肩結合良好。鬐甲明顯。胸寬深,肋拱圓,背腰平直,腰較短。肩稍長而斜,四肢乾燥,肢勢端正,後肢有輕度外向,關節強大,肌腱明顯,蹄質堅實。毛色以騮毛為主,慄毛次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凱多海賊團和紅髮海賊團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