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讓我們一起回顧年的味道。
3
回覆列表
  • 1 # 暴走菩提

    小年,是春節的序曲,

    如果說春節是華人的狂歡節,

    小年則是狂歡前夜的興奮與忙碌。

    甜甜的灶糖,虔誠的祭灶,

    兒時的春節也就從這份,

    略帶黏膩的甜蜜中展開了期待。

    02

    記憶中的年味,是紅火的

    街頭巷尾擺滿賣春聯的地攤,

    映襯得整條街道都紅紅火火。

    那時門神顯然比“福”字更為流行,

    尉遲恭、秦瓊哼哈二將往門上一站,甚是威武。

    熬一碗濃稠的湯,冷卻後變成漿糊,

    搬個板凳,一家老小齊上陣,

    把喜慶貼滿院落各個門頭。

    03

    記憶中的年味,是熱氣騰騰的

    爸爸的扣碗,媽媽的棗花饃,

    冒著熱氣的餃子,裊裊炊煙伴著飯菜香,

    張羅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全家歡聚一堂,看著電視裡的春晚,

    聽著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

    迎著新一年的到來。

    風吹雨成花,時間追不上白馬,

    那些記憶中的年味兒,

    行將遠去卻從未走遠。

    雖然改變的是過年的方式,

    不變的卻是我們心中的溫情。

    金地·格林小城帶您重溫記憶中的年味,

    滿牆紅包任意抽,到訪即送新春大禮包,

    用濃濃的年味溫暖你

  • 2 # 明月清風sxw

    要說年味,還是小時候感覺味道最濃。

    過年首先是從做新衣服開始的。這也小女孩們最盼望的。那個年代,經濟苦難,物質匱乏,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才可以穿新衣服。

    從過了臘月,母親就趕集去買布料,然後請人裁開,裁好的衣服一件包在一起。母親白天干活,晚上就在燈下飛針走線,給我們做衣服。我們姐妹多,為了趕製新衣服,我小時候母親幾乎每年都通宵達旦地忙活。

    一針一線縫衣服很費事,一件衣服要縫好幾天才縫起來。小小的我哪裡能體會到母親的辛苦,總是按耐不住性子,不時地詢問母親我的衣服做好了嗎?急切地想看看自己的新衣服什麼樣子。

    經常是剛剛縫好身子,袖子還沒縫上,就美滋滋地試穿在身上。那種幸福感和急迫感無法比擬,是現在的孩子永遠都不會想象出來的。

    有一年,父親大病,住院花了很多錢,家裡沒有多餘的錢做新衣服。母親上集扯了幾尺花布頭,給我們姐妹每個人做了一幅新套袖。母親邊做邊說,“唉!過年連件新衣服給孩子們做不上,人家孩子都歡天喜地地穿衣服戴新帽,咱們縫個套袖見點新模樣吧!”說著說著,忍不住流淚。父親安慰母親,先捱乎捱乎吧,過了年就好了。

    此後,父親病好,母親每年都早早地給我們做好新衣服,放到衣櫃裡,一到過年立馬拿出來給我們穿上。

    再一個年味最深的是劈柴。父親會選一個晴好的日子,把平常預備下的樹枝樹根什麼的找出來。把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院子裡噼噼啪啪劈起來。這種上好的木柴是專門留在過年蒸餑餑和做豆腐用的。平常是不捨得燒的,平常都是燒爛草葉小樹枝。

    第三大年味就是打掃除塵了。父親每年都會說,過了小年天天都是好日子,要打掃乾乾淨淨好過年。屋裡屋外不知道要清掃多少遍。清掃完了,再把屋內牆壁粉刷一遍,整個屋子院落煥然一新。看著心裡就舒坦。

    最後一項就是置辦年貨了。老家人家家戶戶要做豆腐,取其“豆腐豆腐都有福”的諧音,圖吉利。還要多割肉,買魚,殺雞,蒸大餑餑。

    人們那個興奮勁啊!好像要把攢下一年的好吃的全部吃個遍。

    現在想起來,那時日子雖苦,但人們都很樂觀。家家戶戶過年都很隆重,幾乎要忙活一個臘月。現在物質極大豐富,卻再也沒有原來那種轟轟烈烈的年味了。

  • 3 # 樂山韻語

    你心目中的年味是什麼樣的?

    在我小的時候,過年是一年之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了,村裡每家每戶都要提前很長時間進行準備。每當進入臘月,年味就開始起來了,接著臘八祭灶,年下就來到了。

    小的時候,一進入臘月,我們小孩子就慌著放假,一般臘月頭幾天就考試了,考完試等一個星期左右到學校領通知書,考得好的還有獎狀領,隨通知書發的還有寒假作業,領完通知書就徹底放假了。寒假對我們來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玩,那感覺真是開心的不得了,不過我們一般都會先花幾天時間把寒假作業做完,做完作業可以踏踏實實的去玩,家長也不管了,不然天天被家長催,那玩著就沒意思了。

    做完作業,我們小孩子們有很多種遊戲可以玩,比如踢毽子、摔麵包、彈珠子、跳繩、扔沙包、捉迷藏、打陀螺等,每天都忙的很。除了玩遊戲,我們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村西河裡的水結冰後,我們還可以去滑冰,滑冰也是很有意思的,可以比賽看誰滑的穩和遠,大傢伙一個一個的在冰上摔的東倒西歪的,真是好玩的很。除了這些,佔據我們寒假最多時間的就是放炮和放火了,這兩個才是我們玩的主角。

    小的時候,村裡流行自己裹炮,很多人都裹過炮,不過自己裹炮是很危險的,經常會出事,所以家長都不會允許我們裹,我們也只能偷偷摸摸的裹幾個玩玩。其實裹炮很簡單,但是裹出炸的響的炮也是考驗技術水平的。裹炮需要一根處理過的筷子,一些舊書本紙,一塊板子,一個釘子,一些炮藥和引線,有了這些東西,很快就能裹出炮,一般也都能放響,但是過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能出現火花,所以過程中一般不會用金屬製品。除了裹炮,還可以用螺絲放炮。找一個大號的螺絲,帶螺帽的那種,螺帽裡面放一些炮藥,然後擰上去,不要擰太緊,稍微擰個兩三圈就好,然後找一面牆,使勁的撞上去,隨著撞擊,會碰出“啪”的一響,玩這個,聽得就是那一響。我們一群人人手一個,交替著扔起來,“啪”“啪”“啪”的聲音此起彼伏,還是很好玩的。

    除了放炮之外,放火也是我們春節期間玩的比較多的活動,當然這個放火併不是大規模的放火,就是燒一些東西玩玩,純屬找樂。我們會到一些修車鋪那裡撿一些帶油的燃燒物,然後找一些廢舊輪胎、塑膠、乾柴什麼的,到村西河邊去點,河邊有很多幹草,作為引火物很適合,在河邊空曠的地方點火不會有什麼危險,而且在那裡點火玩也不會有人管。所以經常會見到一群小孩在河邊點火玩,那黑煙滾滾的場景每天都會上演,點著火了我們還會挑著到處去引著河邊及路邊的乾草,我們故意讓火燃燒不充分,冒出濃煙,然後把煙引向公路,燻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這種惡作劇的形式我們非常喜歡玩,雖然討人嫌,但是很好玩,別人樂不樂意我們才不在乎呢。

    小時候每年的年前,村裡每家每戶都要蒸好多饅頭,留待過年期間吃和春節走親戚用。村裡蒸饅頭都是互相幫忙,今天你們給我們家幫忙,明天我們給你們家幫忙,一家差不多要忙活一天才能蒸完,就這樣輪流著蒸,差不多需要一兩個星期才能忙活完。大人們每天忙著蒸饅頭,我們小孩子就到處跑著玩,吃飯的時候輪到誰家去誰家吃,蒸饅頭的人家都管飯,大鍋飯,挺好吃的。看著那一席子一席子涼著的饅頭,真的是很美好。小時候的麵粉都是用自家麥子去磨的,發酵用的都是老酵頭,所以蒸出來的饅頭充滿了麥香味,特別是剛出籠的饅頭,真的是太好吃了,我們小孩子都不用就菜就能吃一個兩個的。還有蒸的棗花饃,大饃,各種造型的棗花饃真的很漂亮,有時候看著大人們做棗花饃,那一夾一切一卷,一個圖形就出來了,真的感覺好神奇。

    除了蒸饅頭外,春節前,每家每戶還要炸一些丸子、油條,除了吃之外,春節走親戚的時候還可以作為禮品帶著。另外,家裡養的雞,到了年底也要殺幾隻,有的人家還要把養了一年的豬給殺了,賣一部分,自留一部分吃。各家還要趕集買幾條魚回來,收拾後炸好留著春節待客用。小的時候,物資還很匱乏,一年到頭吃不了多少肉什麼的,過年期間是一年之中集中改善伙食的時候,那段時間幾乎頓頓離不開肉,什麼雞鴨魚、豬牛羊,似乎要把一年的肉給一下子補齊了,還別說,那段時間不止人的生活好,連家裡養的貓狗也跟著改善伙食,平常它們可是要跟著人類一塊吃麵食的。

    祭灶的時候按傳統是要吃祭灶糖的,小的時候,沒有現在那種長的麻糖吃,那是後來才有的,那時候吃的是麥芽糖,很大塊很蓬鬆的那種糖,還有一種很硬的麥芽糖,也是大塊的,買多少給你砸下來多少。小的時候,糖絕對是小孩子們的最愛,那甜到粘牙的祭灶糖,大人們幾乎都不會吃,都是買回來給我們小孩子吃,我們吃麥芽糖吃的被粘住牙,拉的長長的糖絲和口水,滴的衣服上都是,這樣的描述感覺髒兮兮的,但是對那時的我們來講,那是最幸福的記憶。

    吃完祭灶糖不久就到除夕了,除夕每家每戶要貼春聯。在貼春聯前,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打掃一遍,收拾的乾乾淨淨的,把門上遺留的去年的年畫給清理乾淨,門框和窗戶也要掃一遍。找一個不用的碗,弄些面,用開水一燙,就是一碗麵糊,用來貼春聯再好不過。貼春聯都是大人領著小孩一塊貼,我們小孩子是非常喜歡貼春聯的,家裡門窗多的,貼春聯要貼好久才能貼好,有時候買的春聯不夠用了,家裡大人還會找些紅紙自己寫一些。春聯貼完要放鞭炮,對我們小孩子來講,這一掛鞭炮已經意味著春節來了,我們會到處跑著去撿鞭炮。那個時候,一掛鞭炮,會有很多不響的炮,不像現在的鞭炮,一大盤也很難找到幾個不響的炮。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撿到很多不響的炮,這些不響的炮引線有長有短。引線短的我們會把它剝開,燃炮藥玩,把炮藥剝出來聚攏在一起,然後點一根香去引燃,唰的一聲,一朵蘑菇雲衝起來了,很好玩的,不過一定要躲得遠一些,不然被衝到就不好了。引線長的,就可以拿來放了。春節期間,我們的兜裡有兩樣東西是必不會少的,那就是炮和火柴或打火機,很多時候,我們的兜裡都是裝的滿滿的,不停的放炮那可是春節期間的一大樂趣。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一頓熱鬧的團圓飯。大人們會一起喝個酒,嘮嘮一年的事情,作為習俗,關係相近一些的還會互送一些酒什麼的。吃完飯,最期待的就是春晚了,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晚,甭提多熱鬧了。當然,按照習俗,關門後,都要放關門炮的,所以一時間到處都是炮仗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很長時間都不停歇,伴著炮仗的聲音睡覺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來那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情啊!

    大年初一,按照習俗,每家每戶都會起的很早。起來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開門炮,其實從凌晨開始炮聲就響起來了,斷斷續續、遠遠近近的炮聲一直響到清晨放開門炮,因為放開門炮和下餃子的炮,炮聲又延續上了,繼續噼裡啪啦,嗵嗵嗵嗵地響起來。村裡關係近的晚輩家要給長輩家送餃子,送的多的要送很多家,一趟一趟的要送好長時間。送餃子是要給壓歲錢的,所以我們小孩子最喜歡跟著家裡大人一塊去送了。

    吃完早飯,我們小孩子就到處跑著去拜年,小時候拜年是要磕頭的,不磕頭不給壓歲錢,所以大年初一當天不知道要磕多少頭,不過磕頭就有壓歲錢,想著那嘩嘩的新錢,心裡那個開心啊。爺爺奶奶,叔叔伯伯,鄉鄰鄉親等,要挨個去拜年,其實拜年都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要壓歲錢,順帶還要撿炮。

    按照習俗,正月初二開始走親戚,其實初一就有很多人開始走親戚了,初一一般走的是乾親家,初二開始走孃家親戚,於是接下來的初二、初三、初四、初五......都是走親戚的,路上到處都是來來往往走親戚的人。以前不像現在,走親戚一般都是騎腳踏車、三輪車,或者是摩托車、機動三輪車、大篷車,還有開拖拉機的,很少有人家有汽車的。那時候春節期間一般都會下雪,即使不下也有積雪,很多路都是土路,雪一化泥濘不堪,有些還結冰,所以路很不好走,經常見到摔倒的車和人,到了下午那些喝過酒回家的因為喝的差不多了,騎著車經常會摔倒在路邊或者衝進路邊的溝裡。有些人家親戚多,走到正月十五都還在走,現在估計還有,不過肯定沒有以前多了。

    從正月十二起,小孩子們開始挑起燈籠。小時候的燈籠都是那種很簡單的用篾編制的,很簡單,底座是一塊木板,兩邊掛上兩根細鐵絲從下往燈籠上方伸出來,找一根棍挑著,蠟燭焊在木板上,點著蠟燭就可以挑著到處走了。這種燈籠很容易被引燃,比如蠟燭不小心倒了或者跟別人的燈籠撞了等,所以家裡會買好幾只燈籠備著。還有那種用紙做的各種造型的燈籠,更容易被燒,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喜歡挑,我們最喜歡的是自己做的各種燈籠,不過那些真的不能說是燈籠,算是土法做的權且叫它燈籠吧。找半塊蘿蔔或一個白菜根,中間挖一個坑,底部用一根棍穿一個洞固定好,坑裡放進一些油,什麼煤油、柴油、機油都可以,找一點棉花做個捻子,點著就可以挑著玩了。還有一種是用那種小的鐵皮桶,兩邊用鐵絲穿透挑著,桶裡面放進油和捻子,點著後就可以挑著玩。這些土法制的燈籠,火很大,冒黑煙,很燻人,但是也很好玩。有時候有些人不小心把火弄到村裡的麥秸垛或其它柴火裡,還引發一些事故,不過這也阻擋不了每年繼續玩。後來隨著電燈籠的出現,那些就慢慢不玩了。

    等正月十五吃完元宵,正月十六摔了燈籠,我們也就開學了,年也就過去了,我們又開始期待新的一年的來臨。

    想起小時候一年一年過年熱鬧的場景,真的讓人非常懷念,那時候雖然不富裕,但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好,過年有氣氛,而那些才是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可是現在的過年,真是半點年味都沒有了,不讓放炮,很多人過年也不回來,很多人家也不怎麼置辦年貨什麼的,不蒸饅頭了,也失去了熱鬧的氛圍,如此,還有什麼年可過的,無非就是一個節日而已,哎,沒法說。

  • 4 # 凡人閒聊

    我小時候的年味

    我出生在40年代,50年代在新中國初期的農村。那時候每家都貧窮,但過年了年味十足。

    殺豬菜。家家養豬,平時吃不上肉,養了一年多的笨豬,喂的純綠色,無新增劑。到年關殺豬,豬頭下水血腸加酸菜,煮一大鍋。盼了一年了,自家大人孩子吃的滿嘴流油,給左鄰右舍送去一大碗。

    蒸饅頭,蒸粘豆包,烙油餅,烙粘糕餅。一年到頭,吃不上面,能吃上面食,格外香。

    穿新衣。平時捨不得穿。老孃買塊布照別人衣服剪,在夜晚煤油燈下給我做學生服,我穿上走在街上,心裡美滋滋的,覺得體面。

    年三十,一早貼春聯。門上,窗戶上紅紅綠綠,"出門抬頭見喜",喜氣洋洋。

    除夕下午,一桌豐盛的飯菜。想法弄出個8~10個菜,平時吃不到的小雞燉蘑菇粉條,吃起來槓香。

    半夜,吃餃子。一年難得吃回餃子,因此吃起來格外香。那時流行一句話"好吃不如餃子"。

    過年放鞭炮。那年家裡窮,花幾角錢買一小掛小鞭,2個二踢腳,過把癮聽個響。

    家門口,用水桶倒進水在外面凍幾個小時形成凍冰,買個臘蠟,就是冰燈。

    有幾角錢買個小燈籠,或鄰居大嬸會用紙疊個紙燈籠,找個樹技當棍挑著,在漆黑的夜晚,一小幫玩伴東家走西家串,也是樂趣。

    守夜。我爹困的眼皮睜不開了,直打磕睡,堅持不脫衣睡覺。

    過了半夜,鄰居家的孩子,互相給各家大人拜年。那時還流行磕頭呢,我跪在地上,給爹孃磕頭,不記得什麼壓歲錢。

    初一,村裡組織秧歌隊,吹吹打打,給軍烈屬拜年,送去豬肉粉條。晚上村學校組織文藝演出,有年鶴崗文工團去過慰問演出,多半是村上文藝人自娛自樂。兩個教室開啟,住滿了人,窗外冒著寒風裡三層外三層站著人觀看。

    初二,我爹領著我坐火車上鶴崗給姑姑姑父拜年。

    回憶65年前的過年,難以忘懷。現在生活好了,幾乎天天過年,有電視看手機,年味談了。

  • 5 # 貽生

    逛廠屆,抖空竹,糖葫蘆,高高舉,吃餃子,滾雪球,打雪仗,笑聲飛,鞭炮響,望天空,心高興,過大年,真紅火,一生中,難忘懷。

  • 6 # 追風156999301

    我心目中的年,那才稱得上過年,那時雖窮,但這年味恐怕多少年輕人這輩子都無法感受。過年,首先吃年夜飯,討壓歲錢,放鞭炮,大年初一就穿新衣服化壓歲錢,買汽球,鞭炮。要說這些過年的事,還很多很多,但現在,這些都是一種兒時的記憶,也可以說是故事,但這就是我的兒時過年,那段時光最難忘!!!

  • 7 # 聊侃家庭營養

    1、家人難得團聚,聚齊在一起時,開心談笑,無煩惱吃喝,開懷大笑談論過往、分享自己窘相及際遇。

    2、聊家常,吃年飯,逛廟會,賞燈展,穿親戚,訪朋友。

  • 8 # monday—贛州

    放假了,有伴玩了,多年不見的親人可以相聚了,家裡要大掃除了呀,有新衣服穿了,有紅包了,有大魚大肉吃了,可以玩爆竹煙花了,又大了一歲。

    不用上班了,回家和家人團聚,見發小,見青梅竹馬的他(她),票好難買呀,我艹沒票了,回想一年了又沒賺到錢呀,回家開銷好大呀(各種紅包),回家又要逼著相親了呀,又老了一歲呀,有同學聚會嗎(不太想去,只想三兩好友聚聚)。

    報名前一天:靠寒假作業還沒做完,又要上學了,紅包又被存起來了!

    好快,公司催上班(艹,還沒開始就結束了),錢花玩了趕緊走人賺錢去(回公司拿紅包),明年取老婆,我去沒票了(又得買站票了),明年見故鄉。

  • 9 # 使用者9426527412000

    華人的年味濃重深厚,豐富多彩而又深入人心,是熱愛生活的華人每一年中心神期盼刻骨銘心的重頭戲,絕無僅有而又不可或缺!兒時過年的場景充滿了快樂喜慶和幸福溫馨,至今難以忘懷!在東北,過年是鄉下一家人慶祝豐收的喜慶,是百姓人家一家人老少三輩人的大團聚,是四氏同堂人丁興旺的閤家大團圓,是尊老愛幼無微不至的相互體貼和祝福,是鄰里鄉親人情理道的相互記掛和惦念!華人的春節是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火朝天喜氣洋洋充滿希望和寄託年夜大餐!大年卅十,絕不是在外面隨便找一酒店,訂一桌酒席,吃上一桌盛宴,然後草草了事如此簡單!我們尊尋家中過年的傳統,習慣於烘托和渲染家中過年的氣氛,樂於在家中隔窗觀看節日五彩繽紛炫麗奪目的焰火,庭院中與姐妹兄弟嘻戲打鬧,全家人齊聚一堂歡慶節日,共度良宵!一個有生活情趣,熱愛生活的家庭主持是一個家庭的主心骨,壓倉石,有義務攜家人過好每一個豐盛富腴的中國年!祝願所有的華人和中國家庭新年快樂萬事如意生活幸福!

  • 10 # 十月和正月

    我心目中的年味兒,早以經是小時候的回憶了。小時候還沒進臘月就盼著放寒假,一天天數著日子盼過年,八幾年的農村物質還不是很豐富,還是比較窮的,孩子們盼年也就是盼著能吃點好吃的,穿件新衣裳新棉鞋的,總嫌日子過的慢呢。記的每年臘月二十三姥孃家過大會,娘就騎腳踏車馱著我們姊妹三個去姥孃家,交通工具是一輛二八大槓腳踏車,腳踏車的大梁上架著一個木頭做成的兒童坐椅,因為弟弟和妹妹小總是坐在前面的,我坐在後尾架上,冬天穿的厚棉衣裳,再馱著三個孩子,娘上車子要上好幾次,娘上車子的時候一個腳蹬住車蹬子一個腳蹬地然後喊我低頭,她的腿從我頭上繞過去才能上去。我家離姥孃家四里多地,不算遠,但是路上人太多有時候還得下車子,趕會的人成群結伴,走路的,騎腳踏車的,有牽羊的,牽牛牽驢的,有用排子車(架子車)拉著豬,真是熱鬧。快進村的時候有一個大旱坑,坑裡聚集著賣鞭炮的,噼裡啪啦的炮聲炸的人什麼都聽不見。每年去姥孃家嚇的弟弟妹妹都是哭著要讓娘拐回去,可那條路又是必經之路,慌慌忙忙好不容易過去了,會上的人早就擠不動了,姥孃家在街中間,娘不得不費大勁往裡面擠,擠到家了大臘月的累出了一身汗,年年過會姥娘都在門口接著我們,有時候還讓姥爺在村外等著。一進門姥娘就趕緊抱起弟弟妹妹放上炕,被嚇壞的倆人跑到炕裡面用被子矇住頭。俺娘推著俺三個太費勁我還沒進村俺就下車子了,路邊空地上圍著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啥也看不見,只能聽見一陣陣的打嗨(賀彩)聲。有往裡擠的,還有往外擠的,擠不進去的好奇問出來的,說裡面是玩雜技的,旁邊還有耍猴的變魔術的,無奈我太小擠不進去,我還是乖乖的去看看好吃去吧。姥孃家那條街是南北街,街南頭和北頭是各頭連著一條東西街,北頭街賣各種雜貨,有門對聯,中堂畫,各種戲劇人物畫,門神,灶王爺,香燭,鍋碗瓢盆,耬耙犁掃,鞭子,韁繩,驢牛馬套等。南頭街賣衣裳的,被面的,頭花的,小孩玩意兒的,各種乾果水果,炸油條的賣水煎包的,糖葫蘆的,賣糖的。記的姥孃家門口有個賣甘蔗的可把我饞毀了,總想偷偷把扔掉的甘蔗頭拿過來啃啃,到底還是沒好意思拿。村西還有個牲畜市,都是賣牛,羊,騾子馬,豬的。各家各戶的都有親戚,一年到頭藉著過會不管遠的近的都會聚聚。過了大會年貨都置辦齊了,二十五六的就開始蒸饃饃,包子,糖包子,年糕,一連蒸好幾鍋,那時候沒有冰箱,把蒸好的饃饃都放進一個半大水缸裡,想吃哪樣拿哪樣。我家每年都做一種用小米磨成面,把面和成糊,發酵後用熬子在土爐子上烙成餅。一張餅對摺,摞成一摞摞的放滿蓋簾,這種餅我們這叫燕兒。

    趕個好天要把房子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通通打掃一遍,最難掃的是房頂,要用一個長長的竹竿一頭綁上笤帚,頭上戴上塊毛巾,把屋裡面的東西都搬到院子裡,把搬不動的蓋起來,掃完房頂累的胳膊疼。掃完了房子還得把全家的衣裳被子炕單子通洗了。三十那天大人們剁餃子餡忙著包初一的餃子,孩子們都換上新棉鞋新衣裳,男孩子兜裡裝滿了炮到處去點炮,不是把新衣裳燒個洞就是把棉鞋燙個窟窿,少不了挨頓罵。女孩兜裡裝著炒花生和糖邊玩邊吃。三十晚上吃完飯鍋裡不能空,裡面要剩飯表示年年有餘。我們這習俗是晚上三四點起來給長輩拜年,拜完自家的,拜街坊四鄰的,我是女孩不用去拜年每年都留我一個人在家睡覺,父母拜年會帶上弟弟妹妹,弟弟是男孩要跟著一塊拜年,因為妹妹太小留在家裡我管不了,父母出門前會抓一把炒花生放在我枕頭旁邊,告訴我餓了就吃花生,等他們都出去了剩下我還是有點怕,自己一邊吃著花生一邊害怕的看著桌子底下,不知道為啥就是害怕桌子底下,就這樣吃著吃著就睡著了,一直睡到父母回來。唉!年味兒正在記憶裡慢慢逝去!

  • 11 # 歲月丶依然

    紅紅的燈籠、喜慶的春聯、放鞭炮時的噼啪聲、掛在屋簷下的臘肉臘魚、殺年豬時的歡呼雀躍、穿上新衣後的欣喜,還有收到壓歲錢時藏不住的快樂,團年宴上的大快朵頤...回憶童年時代,那濃濃的年味總讓人回味無窮,更令人難忘的是鄉里鄰里間的淳樸,可以說春節是每個小孩年頭到年尾的盼望!事過境遷,突然發現,那些豐滿了童年的記憶已漸漸消逝。如今身處異鄉,每到春節,我還是會像侯鳥一樣趕回家鄉過年,為年邁的雙親盡一份孝心,當那熟悉的年味兒已再難追尋,當很多人習慣把春節當成了攀比的舞臺,我只能默默地懷念,留下一聲嘆息!

  • 12 # 國病

    年味這件事既是非常見的內容,又是一種期待,如果沒有期待,就不會感受到年味。

    我們小時候過年就非常有年味。但那時其實過年的內容比今天還要貧乏,但就是感覺年味滿滿。原因很簡單,因為過年有平時吃不到的飯菜,有平時沒有的壓歲錢,有鞭炮聲聲,還有接近過年就開始期待的春節晚會。還有一聽到鞭炮聲音就一窩蜂跑去圍觀的孩子群,還有可以撿起沒炸的闃闃炮用來製作大炮仗。現在這些平時都已經能夠實現,那還有什麼是非要過年才能有的,沒了期待感,自然年味就淡了。

    今天這個時代誰過年最有年味?自然是那些外出打拼到了過年才回家團聚的遊子。只有過年這種少數機會歸鄉團聚。那這種期待也就能夠支撐起他們一家的年味。但對於多數人而言,這些都沒有,只是比平時隆重一點地聚在一起吃幾頓飯,自然也就沒有太大的期待了。大家庭還好,人多孩子多聚在一起總有內容可以發掘。小家庭人少就樂趣很少。

    時代已經發展了,過去對過年的期待沒有了。那就需要去找回丟失的那些民俗活動。那些東西對於我們而言已經是陌生的了。如果找回來,每逢過年熱鬧一回,怎麼還會感覺沒有年味呢?如果大年初一開始街上也應該准許民間藝人、傳統文化的商家擺攤,那很快就能恢復。只要城市管理者允許,很快就能實現年味滿滿。沒有那麼困難。

    中國的文化其實一半就是靠熱鬧,把這些都管得死死的,街上沒意思,家裡沒意思。那不就是平時的狀態,玩玩電腦手機。就算旅遊也不會年年都有新鮮感。而且那麼多人出去,路上堵死、景區擠死,除了感受電熱鬧,其餘就是活受罪。而且把過年過成旅遊節也挺無奈的。

    春節厄代往裡填充內容,尤其是有文化意義的內容。民俗可以找回來,比如潮汕保留的民族我就覺得挺好。過年如果能看到,甚至參與很有意思。還有就是除夕有除舊歲、掃塵之意。那可以從家裡擴充套件到社群啊。每逢挨近這幾天,大家可以上街大掃除,我覺得很有意義。祖先們都有能力創造活動,我們這些現代人反而不能了。是不是挺可笑的。其實把過年的民俗翻一翻發揮一下也會發現很多好玩的內容。比如大年初二打小人,那就可以製作可以遊戲的打小人活動啊。還可以開發這類裝置,每年打一次小人,多有意思。要讓年味回來,其實不難。你覺得呢?

  • 13 # 朝陽284133301

    全家人可以在一起歡歡喜喜吃年飯。給逝去的老人上貢,給健在的老人磕頭,給小孩子們發壓歲錢,享受家的溫暖,,,

  • 14 # 於先生818

    小時候我心中的年味就是穿新衣,吃好吃的,領壓歲錢。

    大學時我心中的年味就是可以和朋友一起嗨。

    工作後我心中的年味就是可以陪陪爸爸媽媽,看看春晚,拉拉家常。

    現在我心中的年味就是可以好好休息幾天,一年到頭,年復一年,太累了。

    提前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身體健康,2019年紅紅火火,生意興隆!

  • 15 # 小鑫74659

    小時候盼著過年,能買新衣服,鞭炮,能買好吃的,能有壓歲錢,現在或者跟小時候比一點年味都沒有了,物質,經濟都比小時候發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中天下第一勢力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