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書閣05老師
-
2 # 墨海書童
《用筆千古不易》出於《蘭亭十三跋》。這個問題太難回答,我們就從用筆來淺談,用筆包含有執筆和運筆,
執筆衛夫人《筆陣圖》說"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還有《筆髓論》,《六體書論》,《授筆要說》,《論書》,《廣藝舟雙揖》等都對如何執筆做出論述。可見每個時代都有各種執筆和執筆對書寫的拘束或幫助。
運筆,蔡邕《九勢》,《續書譜》等都有鋒無鋒,用筆肥瘦,疾和澀,提和按等做出論述。總體上面我們自然看出千古能易嗎?下面我再引兩位學者的觀點: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指出: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而言。非指筆之面目而言也。
陳振濂《書法美學》指出:用筆千古不易,不是從使用方法上著手談的,而是從線條美的效果上作結論的。
-
3 # 大咖教育MCN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清代康有為也曾講過:“書法之妙,全在運筆”。可見筆法是書法中關鍵的技法。
因此,是否理解並掌握用筆之法,不僅直接影響到是否入書法藝術的大門,而且直接影響到今後書法水平的高低。書法作為獨特的傳統藝術,其藝術的物化形態就是透過用筆來書寫線條,結字造型的,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因此,歷代書法家都十分強呼叫筆。凡是歷代書法大師,他們在運筆上都具有精湛的水平和紮實的功夫。
用筆,在整個書法藝術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很複雜的,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一書中曾說:“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總之,作字之法,先使腕靈筆活,凌空取勢,沈著痛快,淋漓酣暢,純任自然,不可思議。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此說較生動地介紹了用筆過程中的變化及要領。
蔡邕的《筆訣》(《九勢》、《筆論》涉及到書法技法、書家的情懷以及與外在物象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內容,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圓筆底紙,命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就是歷來被書家一再引用,並視為毛筆字技法的重要法寶:中鋒運筆。
要學習好書法就要掌握“四度三原則”。
所謂“四度”,即入紙角度、提按力度、筆畫弧度和行筆四度,這“四度”至關重要,入紙角度,即筆鋒入紙的角度,這種角度往往能夠產生正反、方圓、順逆和曲直的效果,倘若不注重入紙的角度,往往會構成一種病筆,提按力度,這種力度能夠準確地反映線條的粗細、輕重甚至是方圓,這種度取決於發力點,歷史上的書法無不是重視到這一點,我們往往增加筆畫中部行筆過程的發力點,這樣筆法會變得更加豐富;筆畫弧度,主要產生於筆畫與筆畫之間,甚至是筆畫和整個字之間,即一種關係,或者是呼應關係、或者是曲直鬆緊的變化,筆畫的弧度不同,線條的彈力就會有所不同,行筆速度,這是一個直觀重要的元素,它和前三項息息相關,它能夠反映節奏以及線條的粗細。
所謂“三原則”,即起筆、行筆和收筆,而這三項需要不同的動作進行完成,不同的起筆、行筆和收筆,線條的效果就會有所不同,正如趙子昂所述“用筆千古不易”,無論哪一種筆畫都要體現這三個要素。
總之,筆法實質上就是一種度量,筆法其實也就是“四度三原則”的綜合體,我們在學習和創作過程中,只要是抓住了“四度三原則”,也就是抓住了書法的主要矛盾,學習起來就會遊刃有餘。
-
4 # 李行子
書法中的筆法“千古不易“,出自元代書家趙孟頫語,是指用筆千古不改變意思,大家都應該知道,千古不變的東西是什麼?那只有真理、規律、法則才不會變,是永恆的,是固定的,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恩思坦的相對論,還有1234567的音韻規律等,都是不變的永恆的。書法中的筆法千古不易,千古不變的規律法則是什麼呢?這是一個沒被開懇的不被人知的奧秘,這個奧秘就存在於中國書法史的個性之中,其共性,就是“點“的運轉規律,就構成了書法中的筆法規律,這條規律就是:“五個點"的運轉規律,是書法筆法不變的,永恆的,固定的規律和法則,是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的真理。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是如此之理,顏真卿《多寶塔》、《勤禮碑》是如此之道、歐陽詢《九成宮》是如此之法,歷代書家同樣也遵循如此之規。
總之,這一書法筆法規律,己被李君(字行子)總結概括成“五點運轉規律",編寫了大量的探秘解析理論性論文觀點和認識,大約十幾萬字,並實施落地教學,效果明顯突出,事半功倍。
-
5 # 方圓居文化
為什麼說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
“筆法千古不易”是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說過的一句話。話雖短,但言簡意賅,道盡了三千年書法的永恆筆法,那就是“中鋒行筆”。
那麼,中鋒行筆為什麼是千古不易的筆法呢?這是由毛筆的特性決定的。因為毛筆是是一個軟體尖錐體,只有用中鋒行筆才能做到筆鋒的聚攏,也才能使寫出的線條圓潤、流暢、有彈性、有韌勁。否則就會出現扁平、毛刺,影響書法質量。
什麼是中鋒行筆中鋒行筆是古人十分推崇的筆法。但不是在書法中必須做到每一筆都要中鋒。古人說“常令筆鋒在畫中行”,這個“常”字就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和要求,它只是原則上要求大多數時候用中鋒行筆,有時也可以使用一些輔助筆法,比如側鋒。
其實,毛筆書法的用鋒有兩種,即正鋒和偏鋒。正鋒又包括中鋒和側鋒,這兩種都是常規筆法,也都可以使用,只是中鋒要常用,而側鋒輔助而已;偏鋒在古人眼裡是病筆,絕對不能使用。
中鋒行筆就是在寫字時將毛筆的尖鋒調整到最聚攏的狀態,並使之始終處於筆畫外延線的正中,在行筆時筆尖朝向始終同毛筆執行方向相反,這樣寫出的筆畫一定是中鋒行筆。
怎樣確保中鋒行筆中鋒行筆有兩大方式:一是一面用鋒,一是八面出鋒。
一面用鋒:在書法中不大常用,但有些筆畫卻能夠用到。比如一些用圓筆寫橫折,或者豎彎鉤這樣的筆畫。有兩種筆法,一是絞轉法,二是捻管法,兩種筆法都能達到一面調鋒的效果。
八面出鋒: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提出的筆法,就是在書法中筆鋒的出鋒方向要根據筆畫的走向而定,筆畫往哪個方向行,筆鋒就往哪個方向出。在楷書中大致能夠用到左右、上下、左上、右上
左下、右下八個方向,而行草書則是360度出鋒,要根據實際筆畫情況而定。
八面出鋒時,中鋒調鋒有三種方式:
一是銳角調鋒。主要用於一些筆畫起筆時的衄挫,比如寫一個橫畫起筆,先45度角向右下按筆,再提鋒衄筆,調直筆鋒後再向右行筆;
二是直角調鋒。主要是一些橫折筆畫用方筆書寫時用到,一般在寫完橫畫向豎畫過渡時,先向右下頓筆,再提鋒衄筆,調直筆鋒後再向下行筆;
三是平角調鋒。主要是行草書中一些需要左右或上下翻轉筆鋒的情況。
-
6 # 空中一片雲
書法中的筆法,幾千年來已形成了一定的要求,雖說幾大古代書法名家的字型各有千秋,但經過歲月的沉澱,法筆在大眾中已形成了集體的共識。符合這些筆法的字,才是好的書法,反之,則為不入門的書法。所以,筆法,是古人流傳至今並獲廣泛認同的的書寫之法。遵循這些筆法的書法,才是好作品。當然,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在民間娛樂,不一定就要按照這些筆法去練習。但如果要登大雅之堂,非練筆法不可。
-
7 # 山中有一夏
為什麼說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到的一段話。
為什麼短短的幾句話,會被歷代書家談論至今呢?
因為中國書法裡“筆法”自古以來,一直是一個謎,“筆法”就像傳說中的武林秘籍一樣神秘。在古今的書論中,還有筆法的傳承圖,就像江湖武林當中的入室弟子歷代單傳一樣。
王羲之老師衛夫人曾給他上的書法課《筆陣圖》中便說,“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上面這兩句翻譯過來就是:書法最重要的是筆法。
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我整理的筆法傳承圖示(若有誤望各書家嚴詞指正)
由此筆法傳承圖載
那麼神人的筆法又是如何傳來的呢?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中有一節《傳授筆法人名》,這樣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璦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筆法受於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虛之說,大家似乎都否認了他勤學苦練、深入研究的事實。蔡邕所處漢代,書法已經很成熟,書家輩出,理論著作甚為豐富,一批書家甚至“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被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凡墨。”地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像蔡邕這樣筆法技術成熟的書家應不足為奇。
在其後的二十多人當中傳承的就是蔡邕等輩的筆法技術經驗。我們知道,任何科學、藝術的理論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而又對實踐有指導和推動作用。筆法就是書家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的精妙的用筆經驗或用筆規律,掌握它對於後學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歷代書家對它都是極為重視的。這篇筆法傳承記錄的本身就是一個證明。
學書有法,書法有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在基礎中充分理解其技法的法理,學習正確的法理,才不至於將錯誤重複多次。至於怎樣學習這個法理?
顏真卿多次拜訪張長史所獲《述張長史史筆法十二意》容易嗎?不容易
所以筆法的傳承是看傳男不傳女?
傳內不傳外?天資聰慧?亦或者學書者的鍥而不捨?
這些都是外界環境和內屆環境相結合的。
所以我當我們真正苦研深悟學得筆法之時,也能從更深更高的角度理解及認識,
比如你知道眾人皆知的庖丁解牛,那麼他們用的什麼“刀法”?
還有那賣油翁用的什麼“勺法”?
當你明白其規律,知其法理,對於筆法之傳千古不易,就明白了我們學書學的筆法到底是什麼筆法?這些各法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
8 # 老蔡說法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
根據我自己多年的體會,首先是執筆。初學者還是要從最規矩的執筆學起,懸腕墊肘,這樣既靈活又容易控制。
然後,找些描紅帖反覆描紅,可以提高運筆的能力。
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筆鋒執行的路線,起筆為什麼要回鋒?轉折怎麼轉?為什麼要提?為什麼要按?
每個大師的作品之所以千差萬別、各有風格,其實,從簡單上說,就是筆劃過形態、結體、章法、輕重、墨法等等異同所呈現出來的。
但是,這其中,筆鋒執行的規律,是千古不變的。
-
9 # 又一村206222705
書貴瘦硬見精神。
非中鋒,便無力。無力道,便無線質。無線質,便無骨。無骨不立(無筋不活)。無骨無立,筋無著落。只餘墨豬耳。倒峰或許會豐富表現力,但不可多用。多用創線平滑而無彈性。欲達神彩為上,心當中峰心貫之。當否,請賜教。
-
10 # 一葉小舟82704
所謂筆法,無非就是行筆的方法,即書寫漢字點畫時的提運按轉折,換句話說,入筆,運筆,收筆,轉筆,折筆。這是每位書家所必須掌握的。歷代無所變,千古不易。
-
11 # 翰墨書道
書法中的筆法並不是所有的筆法都是千古不易的,不變的是那些高度成熟且已經成為書法經典的筆法,基本上是不變的,比如中鋒筆法,提按筆法、遲疾筆鋒,頓挫筆法,這些筆法是不易的,但涉及到具體到書法家,在用筆的幅度上卻有是因人而異的,後者就是書法家風格形成的基礎條件之一,也就是說筆法都變與不變不是絕對的。
基本的筆法是不變的,變的是相同筆法在不同書法的度與量的掌控下的區別。
這個問題複雜而微妙,甚至神奇。為什麼不同的人取法相同的發帖,甚至同一本字帖,做最後會形成具有不同的書法面貌呢。問題就在於對相同的技法的理解深度和熟練程度、駕馭力度的不同。實際上,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不變給予了我們掌握事物規律的契機,變則給予了我們創新自我的條件,或許這就是書法或者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吧。
這句話出於趙孟頫的《蘭亭十三跋》,意思非常明確,就是經典書法的經典筆法都是一致的。這一觀點的提出,有其歷史的文化背景的。元代書法由宋人的尚意進入了復古思想,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於是趙孟頫就提出了這個著名的論斷。對於這個問題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需要一分為二的認識,不能孤立的靜止的看待。
學習書法經典的筆法是必須要掌握和遵守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我們對技法精熟掌握以後再探索自己的書法面膜或風格過程中往往回融入自己的東西。所以對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要辯證的認識與實踐。
-
12 # 金寶齋德進書法
書法用筆方法:
1、擫
用拇指的第一節指肚緊貼筆管內側,力量朝右上方,拇指關節捻動筆桿向外稍彎。
2、押
用食指的第一關節緊貼筆桿的外側,與大拇指配合起來,將筆桿捉住。
3、鉤
用中指的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桿的外側。
4、格
用無名指的指甲根由內向外頂住筆桿的右外側,把中指鉤向內的筆桿擋住,而且向外推著。
5、抵
小指緊貼無名指,依託在無名指的下面,不接觸筆桿。無名指力量小,不能單獨推著中指的鉤,還要小指託在下面,加一把勁。執筆方法十分重要,怎麼舒服怎麼拿筆是寫不好字的。
筆法就是用筆和行筆的方法,一般講起筆要逆峰入筆,中鋒行筆,筆畫結束時再回峰收筆,撇是出峰不收筆,捺是衂挫出峰不收筆。轉折時可以用側峰,這樣可以形成方筆畫,使字更雄強
“用筆千古不易”是筆法論術語。指書法用筆中內在的方圓、藏露、曲直、肥瘦等不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點畫形態,而是有其客觀規律,這些規律長久以來便形成不可逾越的理法,是不能改變替換的
-
13 # 使用者111470003226
千古不易之功法
筆法顧名思義:筆,法兩字之內意。
筆種不同持筆不同,
用筆不同書寫不同,
執念不同筆意不同,
由諸多不同之事,導致書寫出字型便不能相同,如要將筆法運用自如,融會貫通,再獨創風格,怎麼可能是一朝一夕?難如登天之事。那麼修習好書法之功課更需要勤學苦練。
-
14 # 秦歌洗硯齋
“用筆千古不易”一句出自趙孟頫在《蘭亭序》上的跋文,這句話歷來被書家作為用筆為書法核心的有力佐證。但是趙孟頫說的這段話也往往被人們斷章取義,沒有理解其真意。為了正確理解“用筆千古不易”之真意,要先對對跋文中的幾個主要概念給予解釋,繼而將跋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並予以淺析。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先說“書法”,它是指“有高度藝術性的可以作為書法典範的字。”在廣義上則是泛指趙松雪之前歷史上包括《蘭亭序》在內的一切法書。陳文將其理解為“學習書法”具體指學習蘭亭序,實在不妥。
再說“用筆”,簡言之,用筆就是怎樣使用毛筆寫字的法則,也就是筆法。它主要包括“執筆”、“運腕”、“提按”、“絞轉”、“方折”、“中鋒”,而用筆的核心是“中鋒”。再說“結字”,結字即“筆勢”、“字勢”。它是一種單行規則,是每一個點畫各自順從著各具的特殊姿態的寫法。
最後說“古法”,跋文中出現的兩個“古法”,都是特指古代書家的結字方法,不過時限有別,“一變古法”的古法,是指秦、漢魏時期;而“然古法終不可失”中的古法,則是泛指趙松雪之前的各個歷史朝代。
透過以上譯文,我們不難發現,趙氏是在拜讀了右軍的《蘭亭序》後,將從中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的理性的高度,有感而發,寫下這段跋文的。開頭短短數語,就揭示了“法書”的本質屬性,同時也告訴了後人學習書法應掌握的原則,可謂提綱攜領,要言不煩;接著,他又以“右軍”和“齊梁間人”為例證,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在掌握用筆的同時“結字亦須用功”的重要性。最後感嘆,“然古法終不可失矣”,旨在提醒後人,不要一味追求創新而丟掉古法,自我作古,應像右軍那樣,適古不泥古,變古適今古為今用。跋文充滿辨證邏輯思維,令人折服。
據以上分析,筆者揣摩趙氏“用筆千古不易”之本意,是指學習書法應把體現書法客觀規律性的“用筆”放在首位,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規律性不能人為的改變,只能在實踐中發現並掌握運用。
-
15 # DG空間魔術師
筆法“千古不易”的“不易”具體指的是什麼?要理解這句話,我們還需從這句話的背景、出處來理解。這句話是元代趙孟頫在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的第七跋中提出的,原文如下: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當時是個什麼情況下說的這些呢?當時是趙孟頫赴元大都的路上,這一路上他天天把玩出發時獨孤長老送給他的《定武蘭亭》,把玩之餘,心有所感就隨時動手記了下來,這就是後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
這段文字中比較重要的是:
其實這句話的後面一句,趙孟頫已經做出瞭解釋:
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是因為他在書體由隸入楷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個階段有兩個比較重要的人物,一個是鍾繇,一個是王羲之。至少在當時的趙孟頫,在他能得到的有限的文獻資料中,他是這麼認為的。
鍾繇《宣示表》
鍾繇的書法還有很強的隸書筆意,而到了王羲之時,基本上已經沒有隸書筆意了(至少趙孟頫看到的《定武蘭亭》《黃庭經》《樂毅論》等是沒有隸意的)。所以趙孟頫有感而發:右軍字勢,古法一變。王羲之的字雄秀而出自天然,所以後來的人們都以王羲之為師法物件。說白了就是,王羲之成了後世學書法的老祖宗。
王羲之《蘭亭序》
南朝齊梁間的人,與王羲之的年代相隔不遠,結字沒有大的變化,因此不能說不古。但是與王羲之相比卻缺乏俊氣,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對書法的理解和審美造成的(當時的人喜歡嫵媚的書法),但是王羲之的筆法(這裡古法是指羲之的筆法)始終沒有失去。
南朝王僧虔的書法
趙孟頫當時就在思考,自古歷代書法家都以王羲之為師法物件,但卻寫出了不同的面貌,這是為什麼呢?趙孟頫最後的思考結果就是,書法的筆法其實變化不大,無非就是中鋒、側鋒的運用,無非就是提按、頓挫、輕重、方圓、快慢等等,這些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書寫的時候如何運用這些筆法。如何運用筆法,表現出個人對書法的審美,這跟一個人的性格和時代的風氣有關。所以才有了“結字因時相傳”的話。
米芾《蜀素帖》
古人學書法,自古都是把筆法放到首位的,只有筆法學到位了,運用嫻熟才能再去談性情的表現。古人寫書法的目的與今天的人不同,今天學書法的人大多數為了參展,為了揚名。古人把書法當作書法心意的工具,“書法,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
所以這裡的“千古不易”的“不易”是指書法的基本技法,自從羲之變法之後,沒有大的變化。但筆法的運用千變萬化,也就造就了不同的面貌。
對於筆法“千古不易”中的“不易”,簡言之,就是書法用筆,千古的基本規律和原則是一致的,是永遠不能變的!
筆法,即書法的用筆方法。筆法,包含書法用筆的多個方面。
有的書法用筆,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書法五體,篆書有篆書的用筆方法;隸書有隸書的用筆方法;草書有草書的用筆方法;楷書有楷書的用筆方法;行書有行書的用筆方法。以上絕不能混淆。混淆了,一切就亂了套了!
書法,用筆高於一切!自古以來如此。
書法,結字可變,點畫可變,而筆不能變!自古以來如此。
有人認為筆法“千古不易”,是古人的筆法是不容易學到的。我以為這個說法有失偏頗,因為說這樣話的人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古人的筆法是不容易學,是難學,但趙孟頫所說的“筆法千古不易”意思並非如此啊!
趙孟頫所說的“筆法千古不易”,主要是書法用筆,自古以來的基本規律和原則都是一致的,並不是說古人的筆法是不容易學到的。所以說,做為一個書法人,概念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啊。
我的觀點是:除了章草可用隸書的筆法書之,(注:章草用筆就是用隸書的筆法加上草書符號書之即成“章草”)之外,其它的書體的用筆,都要按照各自書體的筆法書寫,不能用篆書的筆法寫楷書、寫草書、寫行書;也不能用楷書的筆法寫篆書 、寫隸書、寫草書、寫行書;更不能用草書和行書的筆法寫篆書、寫隸書、寫楷書。這就是書法的用筆規律,這就是書法的用筆原則。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是他在《定武蘭亭序》 的十三個題跋中寫下的,原文比較長,也是《蘭亭十三跋》中最引入注意到一句,也是解釋分歧比較大的核心詞句。
趙孟頫的原話是這樣的: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如果我們孤立來看趙孟頫的這句話,確實感覺“用筆千古不易”好像違背了書法發展史,從篆書到楷書,書法的用筆一直是在變的,怎麼會不變呢?
但是,從趙孟頫後面的話句來看,就感覺不是那麼回事了。
他說“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趙孟頫這裡已經提到“右軍字勢,古法一變”了,他怎麼會認為書法用筆從來也不變呢?
而且,我們都知道,趙孟頫是書法大師,也是書法巨匠,他不但精通真草隸篆四體,而且旁及魏碑、章草等等。
所以,他對書法的認知是非常深刻全面的。
那麼在書法中究竟什麼是不變的呢!這就是趙孟頫提出的“雄秀之氣”,如果書法的雄秀之氣失去,那就是書法“用筆”沒了!
所以,趙孟頫提出,書法用筆要高楊“雄秀之氣”這才是“古法”“古意”,這才是王羲之的精神。
趙孟頫在《定武蘭亭序》中,題了那麼多,不乏對王羲之的讚美之詞,核心就是一個字“古”。王羲之的書法,繼承了“古法”,這個“法”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有“雄秀之氣”,而這種雄秀之氣,是具有書法普遍性的。
比如說,篆書、隸書、行書、草書,都需要有“雄秀之氣”,如果沒有“雄秀之氣”那就是“古法盡失”了!
為什麼趙孟頫的“古法”都集中在王羲之,而沒有涉及篆書楷書等等?
這並不矛盾。因為趙孟頫時代進入了楷書、行書、草書三體書法的書法現代化了,這個時代的大眾“書法”,不涉及篆書、隸書,趙孟頫只是希望今天(他那個時代)的書法,不要失去書法精神的根本,這裡的“雄秀之氣”,也是《蘭亭》的根本精神。
如果你是寫篆書、隸書,同樣會要求你要有“雄秀之氣”而不是萎靡不振的平庸之氣。
這是一個書法價值觀的問題,也是書法正義精神的提倡。
從這些實踐來看,趙孟頫的“用筆千古不易”中,“不易”二字就是不改變書法精神的意思。
書法的精神是從筆法體現出來,筆法沒有雄秀之氣,就沒有雄秀之氣的精神。所以,趙孟頫也把筆法放在了書法的首要位置。
所以書法要提倡“用筆為上”,那麼“上”在哪裡?趙孟頫《定武蘭亭序十三跋》中心推崇的王羲之就是“上”,因為王羲之是一個沒有失去“古法”的大師。
而王羲之的“古法”,不是復古而是把古代的精神用新的結字體現出來了,這就是自古一貫的“雄秀之氣”。
所以,我們不要誤解筆法“不易”就是不要改變“古法”,恰恰相反,只有努力把古人的精神體現出來,才是真正的繼承了古人,也是繼承了真正的筆法。
這就是創新的真正含義。
趙孟頫時代,是宋元交替之際,但是,文化上仍然是南宋書法萎靡不振的局面。已經到了“古法盡失”的可悲時代了。
宋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重要的時代。
北宋,還有蘇黃米蔡四大家,南宋就沒有什麼大書法家了,南宋末的張即之,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到了元初,國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很好,失落的漢族士人心理非常矛盾彷徨,因此,書法不振。
趙孟頫高舉“復古”大旗,實際上就是矯枉過正,對萎靡不振的書法,指出一個前進的方向,從書法提振民族自信心心理的重建。
像王羲之這種雄秀之氣的精神,正是當時非常缺乏的。
如果我們看看與趙孟頫同時代畫家的書法,你就會看到,缺乏雄秀之氣的書法是一種多麼普遍情況了。
例如倪瓚、錢選包括黃公望的書法,都是受南宋萎靡不振的影響。
以“用筆千古不易”這個響亮口號呼喚書法大道,這個意義,就是今天來看,也是非常偉大的。
例如晚清以來,對雄秀之氣的追求,正是對萎靡不振館閣體的批判。
這句話出自趙孟頫口中。用以說明書法技法的難度之深。當然這個技法的深奧並非是通用技法因為通用技法只要花時間,即可熟能生巧。這個筆法我個人認為分為二個方面。以下我說一說。
控筆能力
書法中的控筆能力每個人理解的都不太一樣。你手裡拿著筆,無論以何種形式拿筆,在書寫的時候,都不能存在阻力。如果你只會一種執筆方式,那麼你永遠不可能達到精深熟練的控筆能力。
控筆能力的提高可以從各種執筆法的練習中獲得。每一個字或者每一行字都可以用不同的執筆方式去書寫,直到每種執筆方式都可以熟練書寫為之。因為你在自然創作的過程中,因為藝術思維意識的作用,有的時候興起,會不知不覺的改變執筆姿勢或者方法。這樣也不怕某一個字會書寫失誤。也就是預防敗筆的出現。知道為何二王幾乎無敗筆出現了吧。因為他們絕對是控筆高手。筆為我所用,我所想,即為所書,不差分毫。
自然書寫中的調鋒意識
關於自然書寫中的調鋒,其實就是一種意識問題。當然這必須擁有紮實的技法和結構基礎,要對自然書寫的規則足夠精通。只有沒障礙了,才會實現流利暢通的自然書寫狀態。還要去除刻意為之的心態,這都需要日久天長的磨鍊心性才能達到。如果書法的高深,你只想到了刻苦臨摹,刻苦書寫,那麼你將一事無成,最多隻是個印刷字書寫的匠人而已。
調鋒意識最主要的是對筆法技法的熟練掌握,在運筆過程中不定時的,根據單字結構和空間安排的需要進行中,側鋒的不斷變化,還有諸如提按的輕重變化等。當然某些不自主的回鋒也是可以出現的。會有不同的感覺。
筆法“千古不易”的“不易”具體指的是什麼?要理解這句話,我們還需從這句話的背景、出處來理解。這句話是元代趙孟頫在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的第七跋中提出的,原文如下: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當時是個什麼情況下說的這些呢?當時是趙孟頫赴元大都的路上,這一路上他天天把玩出發時獨孤長老送給他的《定武蘭亭》,把玩之餘,心有所感就隨時動手記了下來,這就是後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
這段文字中比較重要的是:
其實這句話的後面一句,趙孟頫已經做出瞭解釋:
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是因為他在書體由隸入楷的過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個階段有兩個比較重要的人物,一個是鍾繇,一個是王羲之。至少在當時的趙孟頫,在他能得到的有限的文獻資料中,他是這麼認為的。
鍾繇《宣示表》
鍾繇的書法還有很強的隸書筆意,而到了王羲之時,基本上已經沒有隸書筆意了(至少趙孟頫看到的《定武蘭亭》《黃庭經》《樂毅論》等是沒有隸意的)。所以趙孟頫有感而發:右軍字勢,古法一變。王羲之的字雄秀而出自天然,所以後來的人們都以王羲之為師法物件。說白了就是,王羲之成了後世學書法的老祖宗。
王羲之《蘭亭序》
南朝齊梁間的人,與王羲之的年代相隔不遠,結字沒有大的變化,因此不能說不古。但是與王羲之相比卻缺乏俊氣,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對書法的理解和審美造成的(當時的人喜歡嫵媚的書法),但是王羲之的筆法(這裡古法是指羲之的筆法)始終沒有失去。
南朝王僧虔的書法
趙孟頫當時就在思考,自古歷代書法家都以王羲之為師法物件,但卻寫出了不同的面貌,這是為什麼呢?趙孟頫最後的思考結果就是,書法的筆法其實變化不大,無非就是中鋒、側鋒的運用,無非就是提按、頓挫、輕重、方圓、快慢等等,這些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書寫的時候如何運用這些筆法。如何運用筆法,表現出個人對書法的審美,這跟一個人的性格和時代的風氣有關。所以才有了“結字因時相傳”的話。
米芾《蜀素帖》
古人學書法,自古都是把筆法放到首位的,只有筆法學到位了,運用嫻熟才能再去談性情的表現。古人寫書法的目的與今天的人不同,今天學書法的人大多數為了參展,為了揚名。古人把書法當作書法心意的工具,“書法,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
所以這裡的“千古不易”的“不易”是指書法的基本技法,自從羲之變法之後,沒有大的變化。但筆法的運用千變萬化,也就造就了不同的面貌。
“易”,在古代含有多重意義:
1、簡易,即“大道至簡”。
2、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是“辯證”的。
3、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恆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瞭解了“易”,那麼對筆法中“千古不易”中的“不易”,就會有全面的理解。
為什麼趙孟頫要說“用筆千古不易”呢?
自毛筆發明以來,其形制雖然有變化,但是“尖、齊、圓、健”的特性幾乎沒有變化,而“紙”和“墨”也幾乎是同樣的情形。
而漢字的書寫,除了字型本身有變化,其他的也幾乎一貫地傳承下來了。作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和材料的不變或沒有根本性、顛覆性的變化,必然帶來書寫方式的固定。
尤其是毛筆,據傳為蒙恬發明,但出土實物已證明毛筆在蒙恬之前就已存在,蒙恬可能是做了關鍵的改良。秦始皇統一了各國對毛筆的不同稱呼,遂延續至今。
幾千年來,存世的毛筆字書寫作品留存數量巨大,但是符合書法藝術審美的作品具有類似的特點,一代一代的“書寫者”們總結提煉了這一規律,那就是“中鋒用筆”。這一點,成為古來大多數書家的共識,即使偶有其他探索,也無法撼動。
這一點,恐怕也是受到“軟”的毛筆的侷限而破出的“沒辦法的辦法”吧。比如現在的鋼筆和中性筆的書寫,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趙孟頫作為一代書畫巨擘,此言當在其探索實踐之後的真言。這句話的前半是“結字因時相傳”,是指字形結構可以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用筆千古不易”,即用筆的筆法是不變的——既不需要變,也變不了——那就守住了吧。
歷來的書家,不乏對用筆的技巧做過大量的探索實踐,也極大地豐富了筆法的技巧,但是,無論是執筆,起筆,收筆,絞轉,捻管,折筆、搭筆等等,無非是保障在書寫過程中,始終“令筆鋒在筆畫中間行”,也可以理解為:這些技巧,無不是為“中鋒行筆”服務的,是為了實現“中鋒行筆”的。
除“中鋒行筆”之外的其他方法,要麼淹沒在歷史中,要麼變為中鋒行筆的補充。因此,“用筆千古不易”,本身也是符合“易”的道理的。
-
16 # 金陵糊塗龍
趙說“用筆千古不易”,沒有說“筆法”千古不易。這是兩個概念,議論者何故混為一談?這兩個概念雖相近,但混淆之後會帶來極大誤解。
趙說“用筆”,不說“筆法”,就是怕造成誤會。趙的原意是:使轉毛筆之法的重要性是永遠要強調的。而絕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某種神秘的、極其重要的千古筆法。
用筆之法的重要體現在哪裡?恰恰體現在與不同書體、不同書家、不同時代相對應的、豐富多樣、不斷創造的用筆之法,而不是堅持某種單一筆法就指望包打天下。
王羲之的筆法只能管他自己,愚執者死抱不放,寫篆隸唐楷亦然,豈不荒唐。所以各體皆有自法,並鼓勵創造新法,這才是千古不易的用筆重要性所在。
-
17 # 老李逛街
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關於書法中筆法千古不易我是這樣理解的:字面意思千百年來沒有改變,千百年來想寫好真的不容易千百年來的技法從沒有過改變,賢能的書法家創造了字型書法就是用來學習的,經過千錘百煉,自然一氣呵成。向先賢學習,學以致用。
回覆列表
筆者以為,書法筆法雖然變化莫測,但是,就五種基本書體而言,卻有著各種特點的重點筆法,它們在書寫中自然形成,彼此相互聯絡,以草書的發展為例,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簡---繁—簡(圖例)這種關係,是後世書家無論如何創新,都不能離開的根本。